哪知道王家又將女兒許配給他姓,公藝的父親不知道。屆期就將聘禮交給媒人,媒人無法完成行聘,就將禮物吞沒了。
公藝的父親知道以後,非常生氣,但媒人卻避不見面。
公藝的父親正要向官府告狀,公藝苦諫說:「古人說:爭田不如別置,爭妻不如別娶。兒子的姻緣不在此,請父親息事寧人為是。」
父親回答說:「兒子如此的膽量,不是讓人看笑話了。」
公藝說:「善哉!兒子正要學習忍受別人的笑罵,學習古聖賢銘訓,不與時人爭強弱,若不是聖哲,是不能知其中道理的。」
公藝的父親認同他的說法,後來另娶陳氏為妻。
這是張公藝「定婚受騙,勸父息訟」,為第三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識人高處最為強,誘騙聯姻不計傷;
大志丈夫藏浩氣,陳門淑女更賢良。
※ ※ ※
忍者,道德之關頭,亦人生所難為也。若無先修心性,則性難純。性不純,臨事而爆發,所謂「一朝之憤,忘其身,以及其親。」故聖人有「三戒」、「三省」之訓,而卻不知行可以嗎!
蓋人之負血氣方剛,每遇雀角小事,不肯遜人,致生爭鬥,而招橫禍。古聖勸人以忍,忍則爾我無爭,家國安泰,忍之事大矣哉!況家庭不忍,六親情傷;國朝不忍,邊域交攻;社會不忍,事業分張;朋友不忍,感情相沖;君子不忍,道德喪亡;小人不忍,是非爭強。
人能知忍,為積德之門,則放心讓步,使人所長,而我受忍,和氣致祥,而招無限之洪福。試觀項羽烏江刎首,雖有蓋世之英雄,亦終為負氣剛愎之自誤;如韓信袴下之忍辱,吳市之吹簫者,終成王佐之才,而興邦國,能忍則為賢士,不忍則成愚癡。
鑑古觀今,惟張公能全「百忍」,九世同居,門庭興旺,甲第綿延,此天之眷顧於能忍者,其優報於無窮,故知,人能以忍存心,則百福可臻,而身後豈不餘榮哉!
修緣寶典-忍招百福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