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道德與環境

  晉武帝末年,竺法護在深山隱居時,山中有一脈清泉,是竺法護每天梳洗、漱口之處。

  後來清泉被一個砍柴的人污染了,泉水很快就乾涸了,竺法護不禁感嘆:「人之無德,遂使清泉輟流。水若永竭,真無以自給。」


  不過,竺法護這裡所說的「人沒有德行」,表面上是在責怪將水弄髒的樵夫,實際上也是在反省自己,認為住在泉水邊的自己,或許是因為德行、修養仍然不足吧!才會讓原本源源不絕的泉水乾涸。


  話語剛落,泉水就再次湧出。


  另一位高僧支遁聽到這個故事之後,特別在竺法護的畫像上的題贊說:「竺法護的心是如此的清靜與潔淨,品德是如此的高尚深厚而完美,在深山峽谷中稍稍發令,就讓枯泉再度噴吐了。」


  與其說是向大自然發號施令,不如說是竺法護能謙卑的與自然萬物相處,並誠心誠意地感動了冥冥之中的自然神靈。


※ ※ ※


  社會遷異,人心也跟著變化,先天所秉之仁心、恕心也因而漸次的淡漠,漸次的離散,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融洽,使得固有仁之本性也因而沉墜矣,故不得不來加以探討與省思。


  以最平常之例,依目前生活水準與社會環境之美化等來說,可以說是相當的合乎現代化,但如今尚有甚多之人不顧仁心,將垃圾穢物等到處亂棄,只為自己好,不為他人著想,也就是只為自己本身家裡乾淨,不理會社會髒亂,這目前還是到處可見,失去了仁心、恕心之道德觀念,令人為之寒心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最好仁心、恕心道德之所在,也是孔老夫子之最主要儒門之思想,此點雖屬小處,但卻是社會之一大主要道德之課題,大家應齊省思之。


社會道德省思-第一章 仁恕道德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