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出使到晉國,晉國大臣范宣子到郊外迎接他,向他請教「死而不朽」的意思。
穆叔沒有回答,范宣子說:「從前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龍氏,在商朝是豕韋氏,在周朝是唐杜氏,在晉國時則是我們范氏為國君主持盟會。能自三代綿延至今,所謂的不朽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穆叔則反駁:「我曾聽過『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說法,這指立德、立功、立言能讓人自身的意義和價值永垂青史,備受景仰。魯國過去有一位名叫臧文仲的大夫,雖然已身死,但他的言論經過這六十八年來,仍世代相傳,所謂不朽,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至於您所說的保存姓氏守住宗廟,世代不斷絕祭祀,這是世祿相傳,沒有一個國家沒有這種情況的,稱不上不朽。」
對於三不朽,唐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裡說:「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中國古代歷史上能同時兼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不多,以「成一家之言」期許自己的司馬遷,不過立言而已;就連言為經論、語為世法的孔子都還不能算。孔子立德、立言、卻欠立功的機會,若真能如孔子所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相信孔子是一定能立功的。
※ ※ ※
古人云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所謂:「行功立德」,行者,就是實行、施行或建立;功者,功業或功用〈修道業要行功立德〉;立者,樹立或造就;德者,美德〈能建造功德,才能樹立美德〉。總之,不惜勞苦、不思名利,而為社會人群謀福利,叫做行功立德。
行功,可分內功、外功。內功,自己正心修身、克己復禮、一言一行,不敢有一毫之私;外功,在行道的過程中,對眾生之貢獻所得的成果,就是外功。
外功的方法有三種,即是: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以財施捨,救難濟急,諸如:印贈善書、買物放生、贈米施棺、修橋舖路,種種利人方便之事。法施,勸人為善、代天宣化、講道德、說仁義、談因果玄妙,使人修善或明理修道。無畏施,守住道心,忍辱受屈,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立標竿使人效法,也是立功的一種。
立德,乃是修道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德者,樹立品德,有功無德,變成自高妄大,有德無功,冤孽障不消,修道難成。所以,功與德要相輔相成,大海能容細流,故能成其大海之德行,人能效法,何憂難成大器。
立德之法,有心德、身德、口德。分述如下:
一‧心德:就是心存慈悲,處世公平,謙恭有禮,與世無爭,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待人無驕無妒,無怒無嗔。
二‧身德:端正品行,修持謹慎,戒除殺盜淫妄酒,事事平和,樸實勤儉,承先啟後,為人楷模。
三‧口德:忠言勸世使人修行,代天宣化,講道德,說仁義,談因果玄妙,使人修善,成全他人明理修道,不道人短,不炫己長。
是以,期望諸子行功立德,務必要做到公正無私,敦親睦鄰,承上啟下,恭敬師長,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講究根本,安份守己,代天宣化,為人模範。
寶德雜誌第143期-述論:行功立德之義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