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戀妻愛子

  這是發生在佛陀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時候的事。

  當時,有一位名叫僧迦藍的尊者,在拘薩羅城市裡托缽遊行。他乞得食物後,便返還至舍衛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這位僧迦藍比丘,出家以前有一位妻子,也住在舍衛國中。他的前妻聽說僧迦藍比丘現正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林裡,聞訊後便立刻穿好衣服,梳妝打扮,抱著兒子來到僧迦藍比丘的僧房前。


  僧迦藍尊者正巧走出房外,在露地上經行。


  這時,尊者的前妻立刻上前,欲以親情攻勢打動尊者,便說道:「你看,我們的兒子還這麼小,你怎麼忍心拋妻棄子,丟下我們母子不管,自己一個人跑去出家,你讓我們母子靠誰來養活?」


  沒想到,僧迦藍比丘完全不出聲。


  不管尊者的前妻如何再三的哀求,尊者就是不說話。


  尊者的前妻決定採取更激烈的方式,她威脅尊者:「我這樣子再三哀求你,你都不跟我說話,也不正眼看我一下,既然如此,我只好把兒子留在這裡。」


  尊者的前妻說完真的把小孩放在經行道路的一端,便掉頭離去,臨走前又轉身對尊者說:「沙門!這是你的兒子,你自己去養活他,我不管了,我要走了。」


  僧迦藍完全無動於衷,也不去看顧他的兒子。


  尊者的前妻見狀,自忖道:「這個比丘竟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看顧,想必是已經證得仙人難得之處。善哉啊!沙門!他一定是已獲得解脫了。」


  尊者的前妻目的沒有達到,也不想再打擾尊者,便抱起兒子離去。


  這時,佛陀正入甚深禪定中,他以超凡的天耳,聽到僧迦藍尊者與其前妻的互動經過,即說出以下的偈言: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慼,於世間和合,解脫不染著,我說彼比丘,為真婆羅門。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慼,不染亦無憂,二心俱寂靜,我說是比丘,是真婆羅門。


  佛陀的意思是說:不論是妻子、兒女,都是人生的過客,他們來時不需要高興,離開時也無須憂傷。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緣聚散、緣起緣滅,如果真能參透無常的真相,從其中獲得解脫,既不貪愛,也不染著,不論是聚是散,心中既不喜也不悲,完全寂靜,毫不受影響,我說這樣的比丘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修行人。


  僧迦藍尊者聽到佛陀所說的法,心中非常的歡喜,並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眾生因緣而聚,緣滅而散,此乃夙世因果之牽纏,在特定的時間,遇到甚麼人皆有定數,而世之人常會攀緣,即是強求,即非自然,故常增加因果牽纏,實是屬人自擾。隨緣則是隨順因緣,盡人事而不計得失之壑達之心境,而非消極之坐以待弊,緣起緣滅自然而為,方不致自擾清靜,衍生煩惱。


※ ※ ※


  夫六道者乃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也,輪回者如一車之盤,轉而又轉,周而復始,去而又返也。


  天猶圓,地猶方,天地猶一大車盤,人居其中,聽命旋轉。上至天子,下及庶民,誰能超出天地之外,不入六道之輪回,在於富貴貧賤,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中,繼續轉輪不休。如果只是行善無惡,不得真傳,死後靈魂仍是凡界神,最多不過氣天之神,或者轉生富貴而已;若是善多惡少,即轉入人生富貴之道,或是公侯伯子;惡多善少,即輪入貧賤之道,即成鰥寡孤獨;有惡無善,邪惡貫滿,墜於胎生之道,即成駱駝象馬牛犬等之道;惡再滿貫即墜於卵生之道,成為飛禽鳥雀等;惡滿三貫,轉墜為濕生之道,成為魚蝦蟳蟹之類;惡滿四貫,即墜於化生蚊蟲之類。


  修道之人應知,為什麼要修道,莫非要脫離輪回之根源,因此修道之人,為輪回之根,早離妻恩子愛之系縛,認識真正之恩與愛是什麼?恩與愛本是天理本有,而眾生皆為情欲所系之恩愛,情竇一開,紅紗罩眼,欲念迷心,胡言蜜語,視妻恩重如泰山,若不立即舍其凡情欲愛,未有不入六道輪回之中也。


  迨至生男育女,只知教養成婚,輕性命如鴻毛,愛幼子如至寶,奔波勞苦,誰不入此六道之籬籠耳。


  修道人應知,戀妻則傷精,愛子則傷神,精神敗則氣散,此本乃因果之迴圈之所以報應。照顧妻子本是天經地義之事,而該不可為了妻子而忘卻修行,脫離因果輪回之道。


  有形象界,靠一切之形象而為用,賴無形之靈性作為主宰,有朝一日無常臨,三寸氣斷,一命鳴呼哀哉,即是死屍。雖存有屍體,萬里江山,妻恩子愛盡休,只是六尺棺,三尺土了之,試思,靈魂欲歸何處?無形主宰靈魂,須複歸無形氣界,或是理界,或是陰界,盡看一個人在世之時修養,作為歸宿耳。


  如果不作來日打算,後日總是陰司報到,孽鏡臺前對照發落各殿受罪,恩愛夫妻,百子千孫不能代其受罪,淒淒慘慘,妻恩子愛變成場空夢,欲回頭修道,已難了。


  願天下眾生,把握良機,早覓一條修行大道,了脫生死,勿再遲而不進,否則再無此良機了。


天燈 論六道輪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