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遠。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 《飲酒》
譯文:房子在熙熙攘攘的人間,卻沒有被車馬的喧囂聲音干擾,問我如何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其實只是因為我心裡淡泊所以能遠離這些紛擾。來到東邊的籬笆下我採摘菊花,悠然看見遠方的廬山,山中的雲霧在夕陽的映照下,是如此的美好,飛鳥也結伴的飛回山裡。此情此景蘊含了一種真諦,只能自己意會,沒辯法描述出來。
本首詩抒寫歸隱田園後,遠離名利、悠然自得的心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車馬無比吵鬧的人境中居住,但卻可以不受影響,這完全是因為身心擺脫了紅塵俗事的干擾。他用一顆清醒觀照的心寫下這首詩,全首寫「靜」中高遠悠然的境界,有這樣的境界,人境也變成了靜區。因此才可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切就在漫不經心中顯得悠然自在。
最後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語出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意思是說:有一個很聰明的「知」,他跑去問通達道理的狂屈,什麼叫做「道」,狂屈想跟他說明,但解釋了一半,竟然就忘記自己想要講什麼。
類似的概念也出現在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說:言語是為了表現真實的道理,只要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就可以把言語忘記。
※ ※ ※
季春時序,桐令花綻,南風吹撫,惹得心氣意煩,行住坐臥難求一靜可言耳。
唯,修持者處於此境中當如何護持己心乎?即應在內觀一行可言哉。觀照何處?觀照己心之波動,如何藉由觀照來守護己心,使其安穩然焉,即要不順境而動,而當止息己欲,方能使心在紛亂之中得以把持穩固也!
蓋此不定之氣候,足以促使修子受此考驗而行觀照,觀照自己能於惡境中把持幾分、觀照自己能於逆境中將心安住在何地。故,吾修子務要在此氣候中考驗自身、考磨自身,方能體會出其中之道味哉!
切莫使自心因天氣之炎熱而產生煩躁心態,人一旦煩躁,即如同柴火一般,亦如同火鼎上之蟻,莫能持己之蹤也!若己行如蟻,即失去了修持者應有之道範。
人處凡塵,時時刻刻、日日夜夜皆受種種事物之磨,此即為考。無非藉由此考,方能使自己能悟解其中之妙道,唯人亦應自我深入此考,方能體會此中之意義也。道理千篇皆為生活與修持之指南方針,若自己不深入研習、體會,那又如何嗅出此中芬芳也!
今以南風之炎氣與心煩之考而論,盼修子於煩躁中護住己心,體查道味,此不僅為護己之道,亦為護法也!
悟道箴言—述:「南風乃道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