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的眾多弟子中,有所謂的十大比丘弟子,他們在修行上各有成就,其中富樓那被公認為「說法第一」,在佛法的宣揚上貢獻良多。
富樓那生長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富裕之家,他很有智慧,早早就知道人間的一切都會成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追尋永生的生命,所以他皈依了佛陀,發願要弘法利生。
在世尊這麼多的弟子裡,很多人都很發心地布施、接引或宣揚佛法,但在度眾過程中不怕挫折與魔考,始終懷著一腔弘法熱忱的人卻很少,富樓那就是其中之一。
有些同修在接引時遇到了挫折,難免會覺得洩氣,對接引的熱情大打折扣,甚至有人乾脆自修,只求做個自了漢。
他們對富樓那說:「眾生實在太難教化了!我們這麼殊勝的佛法,在他們眼裡卻一文不值,即使伸出接引之手,他們也不屑一顧!所以還是算了吧!隨他們去!有緣者自然會來修。」
富樓那聽了,知道他們的弘法熱情被眾生的冷漠所澆熄,便鼓勵他們說:「如果弘揚佛法是件簡單的事,就不需我們做了。正因為它是如此地艱難困苦,所以更不能懈怠。眾生之所以不容易接受佛法,是因為他們太貧窮了,就像乞丐一樣,當我們把這個如同金銀珠寶般的佛法送給他們時,他們很自然地會生出疑心,因為他們擔心我們另有他圖,所以才不敢接受,這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們更要以無限的慈悲心去接引他們,要莊嚴眾生,莊嚴佛國,這是我們身為佛陀弟子的責任。」
富樓那就是如此精進,時常激勵身邊怠於行接引弘法的同修。
有一天,富樓那對佛陀說:「敬愛的佛陀啊!請您准許我到輸盧那國去弘法。」
佛陀對富樓那的請求感到很高興,但佛陀說:「宣揚正法、接引人們來修行,是修行人應該做的事,但你不一定要去輸盧那國,最好另外選一個地方。」
富樓那問道:「為什麼呢?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弘法嗎?尤其輸盧那國從來不曾受過佛法的洗禮,所以我更應該要去呀!」
佛陀說:「富樓那,輸盧那國是一個偏僻的小國,由於交通不便,文化未開,民風非常暴戾,治安也不好,外人入境,生命容易受到威脅,你到這樣的地方去弘法,難道不怕嗎?」
富樓那回答:「佛陀!我很感恩您對我的愛護。不過,正因為輸盧那國是一個偏遠的野蠻國家,沒有人前去教化他們,所以我才非去不可。雖然我知道此行危險重重,但為了宣揚正法,我是義無反顧的,就請佛陀恩准我吧!」
對於富樓那這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佛陀非常讚許,但祂仍想試試富樓那的決心,就問他:「如果你去了以後,那兒的人不肯接受你,反而對你惡言相向,用難聽的字眼辱罵你,你怎麼辦?」
富樓那毫不考慮地回答:「佛陀,他們只是罵我而已,並沒有打我,可見還不是很野蠻,所以我不害怕。」
「如果他們用棍棒打你呢?」
「這也沒什麼啊!他們只是打我罷了,並沒有用刀劍傷我。」
「如果他們用刀劍傷你呢?」
「這也沒關係,他們只是傷我,並沒有打死我。」
「如果他們把你打死了呢?」
「那我更要感激他們了!因為他們雖然毀了我的色身,但卻成全了我的靈身,對我來說並無大礙,可惜的是,沒有人繼續為他們宣說佛法了。」
佛陀聽後大喜,說:「富樓那,你真不愧是我的弟子,從事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的確要有你這樣的精神。你可以到輸盧那國去弘法,我預祝你成功!」
在交通不便的當時,富樓那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輸盧那國。輸盧那國地瘠人窮,民智未開,富樓那初到此地,幾乎無法展開教化。
雖然在前來的途中,他已先學會了輸盧那語,但傳教光有語言還不夠,仍需其他的條件。富樓那很清楚,在這種文化落後之地,如果沒有善巧方便,人們是不易受教的,所以他決定先從改善他們的生活開始。於是富樓那便當起了人民的健康褓姆,為他們治病。
不論病人是住在多麼偏僻的地方,即使要翻山越嶺,富樓那都會趕去。一段時日之後,他便與那兒的人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另一方面,富樓那也教他們耕種的技巧,並在生活中不著痕跡地傳播佛陀的教化。沒多久,輸盧那國的人民幾乎都皈依了佛教。
從這個故事可知,自從佛陀創立佛教以來,「接引」就是每位佛弟子的責任,雖然容易遭受挫折,但我們不可因此而退縮,應效法富樓那這種不怕拒絕的精神。
至於如何才能順利地接引,就是要運用善巧方便,哪怕對方是個未開化的野蠻之民,只要接引得法,自然水到渠成。
另外,富樓那對弘法的那股堅固不退之心,以及為法忘軀的精神,正是「無我」的表現,也是每一位修行人的學習榜樣。
※ ※ ※
道修無止盡,凡在道場中修行人皆需有念悉眾生苦,用己修來啟發那些未覺悟之人,效法諸佛菩薩悲願廣渡有緣眾生,這才不失修行。
修行人不能有只顧自己修證,不能只顧自己了脫,如此也只是自了漢,難成就佛果,應明一人成道,千人飲水道理,能自我精進而漸次順應因緣來開導未入道場修行人,這才能發輝佛菩薩慈悲大願。
今時社會科技發達,雖有諸方便與殊勝讓世人聽經聞法,但因人處於這誘惑人心社會,身心靈難免不受到影響,故這時身處於道場修行人可就非常重要,因為修行人揹負著佈法宣揚使命,將本身在道場中所學習與了解,運用來教化這些未開智之人,諸佛菩薩就是要道中修行者代天宣化,齊渡有緣回歸本位。修行人的重要性可見,吾深期修行人自勵精進時也不要忘記那些有緣眾生。
慈聖雜誌-第一五三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