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無違諍

  李相,唐朝人,曾在朝廷做官,最喜歡讀《春秋》。

  有一段時間,他誤把魯國大夫叔孫婼的「婼」字讀成「若」,書童幾經周折委婉指出了李相的錯處。


  李相聽了,滿臉通紅,十分慚愧,於是把太師椅放在北牆邊,請書童坐。


  在他的執意要求下,書童只好坐在太師椅上,接受他的禮拜。


  禮畢,李相誠懇地說:「我身居高位,卻常讀錯字,實不應該。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一字師』,我要再讀錯字,請毫不留情,千萬要給我指出來!」(《唐摭言.切磋》)


 ※ ※ ※


  乍看此戒,乃針對出家僧師或在道場上位者,實則不然。


  「諍」,可以將之解釋:忠言好話,或者勸解等之語文。語有云:「忠言逆耳」;俗話也說:實話總是不好聽。所以眾生喜歡聽自己受用的話,喜歡別人奉承,不喜歡別人指責;甚至有人講實話,說出了你的缺點,你還會惱羞成怒,或者強言辯解;諸此種種,悉皆人性。


  因此設此戒,嚴律行者自省。修行之人,若不能有接受他人指正及批評之雅量,基本上已偏離修行的正路;若再陷入惱羞成怒,那麼不但離開正路,更是已入歧途。當然俗云: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說明了人性好受奉承;既是通性,所以行者更要戒慎,否則與常人何異?


  試看目下閻浮提地中,絕大多數之人不論緇、凡各眾,有誰能夠時時惕勵于無違諍?職是故,初行者已要戒慎而力行;那麼欲求成就菩薩果之行者,更要如履薄冰!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卅五、無違諍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