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羅山,有一位道閑禪師。他出家於「龜山」,遍遊十方去參訪高僧大德。
曾遇石霜禪師,問:
「去住均不寧時如何?」(心不安)
石霜禪師答:
「直須盡卻。」
道閑禪師卻不契合因緣。
後來。
道閑禪師參訪了巖頭禪師,同樣的問:
「去住均不寧時如何?」
巖頭禪師答:
「管他去住,管他作什麼?」
道閑禪師大悟,得了玄旨。
※ ※ ※
襌定,就是一心不動,止息身,口,意,三業。襌定乃修襌第一步工夫。何以要從襌定修起?因為人為心之表,心靜則慧生,慧生則神定。試問心旌搖搖,何能生慧?是故佛法有「如如」之訣」。何謂如如?就是:「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阻。」第一如,就是指心無所動,第二如就是指身如虛空。如虛空三字是叫我們不可在身上著意。身體初來赤裸無物,今雖有衣蔽體,但不可生意自以為衣,更不可研究此是何衣,無所介意,就謂之身如虛空。
吾人如能修至「如如」,自能得到不住之心,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指此而言。至於如何纔能修到無住心呢?加葉尊者云:世人欲了了識,而得不住之心,要先求「三世不攝」。所謂三世不攝,即:過去事成已過去,切莫思量,則無過去心,是則前世心已不攝。現在既為現在,莫生著心,著者執著也,不著則心平,無所謂不滿現實。能不著,自無現在心,未來事未至,不可求,不可願,自無將來心,能如此,則心清神爽,無牽無礙,不阻不塞,如如法境,當在目前矣。就算善惡都莫思量,思量便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始得禪定之真意。
現在再進一步解釋禪定,禪就是外離一切相,見境不生境,定就是內心不亂,心不住境。此之謂禪定。修禪定應從無念入手,何謂無念?無是無著其事,念是念古追昔。故無念就是無目前種種事體之思量,有其事行若無事,至於過往事不可生念,就算好事惡事,皆不可追憶。何以故?因為本性如一片寧願之止水,動不得。如果追念過往,未免有喜怒哀樂之感。七情一動,止水之心便生波浪,漸趨於亂,一亂便失之於定,因此修禪定必先從無念入手。
其次,最初修無念之時,往往不能乾淨,照例常見有境之時。不過見境不足為害,最重要者就是見境不住境,亦不可執著不通。例如舞榭歌壇,亦未嘗不可去,身雖處境而心不住境,無動於中,等於未去。如果其心住境,動念不停,雖其身未去,亦等於去。所以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教我們要無念滅念,有念要滅念,無念不可生念,此為修心第一要諦也。
雨華集-襌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