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相貌、才情出眾的少年,擺出美味佳餚來宴請客人。
一個道人入坐不久,突然笑了起來,少年問他:「請問法師在笑什麼?」
他回答:「我看到五萬里外的山,山下有條河,有隻頑皮的猴子掉入水中,所以忍不住笑了。」
少年知道他在吹噓,也不說破,只讓人在其他客人的碗上盛滿各種好菜,而端給他的碗中,只見到飯,看不見菜。
這位道人看了,發脾氣索性不吃了,少年問他為何不吃呢?他發怒瞪眼說:「碗裡沒菜,怎麼吃?」
少年反問:「你看得見五萬里外的猴子,怎不見眼前飯底下有菜呢?」
這位道人又羞又怒,趕緊跑了。
※ ※ ※
所謂:「克己」,就是將自己的妄心克制,不讓生發,亦是將自我意識壓抑。
人有了自我意識,就會有自私自利的心念、自作聰明的行為、自以為是的想法。人之弊病就是以自己的主觀來推斷別人,以自己的愛惡來猜測別人,以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腹;所以,人與人之間才會產生隔閡。日常生活中必須除我見、去私心,待人接物都應該先接納他人的意見,再以自己的判斷去解決問題。如果先有自我主觀,那麼他人的建議就是多餘的,因人的通病,都是逞強好勝,不肯向別人低頭、自尊心強、愛好面子,所以不要在人前逞己能,在背後議人短,自己未必比別人好、比人強,少開口,自然少是非。
別人的成功是最好的榜樣,別人的失敗是最好的教訓,別人的經驗是最好的借鏡。所謂矜高色傲無非驕氣,降伏得驕氣下,而後正氣伸,情慾意識皆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見。
所謂「反省」,就是不愧於天地,不欺於人我,內省不疚。孔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人要時常迴光返照,才能自性圓融,才能止於至善,故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斷反省,才能及時改正錯誤,勇於改過,才能增進智慧。
人是感情的動物,常有情緒高低潮、喜、怒、愛、惡形於外的表現,加上有時未能自律而常有把脾氣遷怒於他人的行為,更因隨著環境而使心境起變化,不能自主,往往因小事的摩擦而誤會,致使無明之火與嗔怒之氣爆發。所以修養的進步,是在逐漸擺脫情緒反應的束縛,解脫自我主觀的支配,以冷靜的心情來應變動亂,以判斷的思考來明辨是非,以熱誠的態度來待人接物。
靜時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贈人以語,重於珠玉;傷人以言,勝於劍戟;一星之火,可燒萬頃之山;半句非言,誤損平生之德。上天造人,只賦與人兩耳、兩目,但只一口,無非是欲使人多聞、多見、少開口,故修行人當三緘其口,守口如瓶。是故,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修養自己,就是要克己、反省、慎言也。
寶德雜誌第200期-述論:修身養性之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