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德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顯榮;人們所敬仰的乃是他的懿德,而不是外貌。
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然,聲望自然不凡;然而大家所欣賞佩服的,是他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擅於誇耀。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為人處世應該要守住原則,原則是一塊人生的基石,承載著做人的道德、處世的良知;如果這塊基石崩塌了,那麼人就容易在這個充滿各種誘惑的社會裡,迷失掉自己原本的純真與樸實。
菩薩:是。保有原則的人,其心靈品行就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在這物慾橫流的現實泥塘中,始終不隨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更不為利益所誘惑而放棄自己純而真、潔而樸的本性。
陳生:在修行路程中,我們正在努力學習。紛紜迷亂的世間,對一個人的眼睛和心靈,都是莫大的考驗、誘惑,原則有人固執地堅守著,不越雷池一步,有人則在誘惑面前繳械投降,拋棄了人得以立身的原則。
菩薩: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人文城市,對人生的追求目標也並不一樣,原則並非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方面的囊括學習、生活、工作等;是以,原則是做人、做事的底限,把握這底限就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陳生:醫生的原則是醫好病人,但在用藥上,必須靈活運用藥理與病理,藥理是一般的經驗與道理,病理卻各因人而有所不同,必須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諸侯混戰,水旱成災,疾病流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醫生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讀經書,尤其精通醫學。
有一天,州府的官吏倪尋和李延生病,一齊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的症狀相同,都是頭疼、發燒。華佗仔細診斷,卻給他們開不同的藥方,讓倪尋服瀉藥,讓李延服發汗的藥,果然藥到病除。
倪尋和李延覺得非常奇怪,問道:「我們的病情都一樣,吃的藥為什麼不同呢?」
華佗詢問病發前的情形,倪尋說:「我昨天赴宴回來,就感到有點不舒服,今天就頭疼發燒。」李延說:「我好像是昨天沒蓋好被子受涼了。」。
華佗解釋:「倪尋是因為昨天飲食不對,內部傷食所引起的頭疼身熱,應該通腸胃;而李延是因為外感風寒受涼引起的感冒發燒,應該發汗。雖然病情表面差不多,但是病根不同,治療的方法當然有所不同啊!」
倪尋和李延覺得華佗說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各自按藥方服藥,果然兩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菩薩:對症下藥是原則中的原則;做人亦如是,人都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讓這原則來規範、指導自己,因而守住人生最重要的原則陣地,便能擁有豁達處世的基石。
陳生:在進德修業中,明白許多以往不曾了解的道理,現在我們也懂得一邊學習、一邊調整了。雖然接近聖賢腳步尚有一段大距離,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努力以赴,分短程、中程、長程,也由小漸大、由近漸遠,而微細中再接再厲。
菩薩:吾期望見到成果!看見他人的懿德善行,要快馬加鞭去學習;縱然能力差一點,也要下定決心,漸入佳境,知否!
若是看見他人的邪思惡行,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期盼諸子謹記在心!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卅七章 細究病根‧對症下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