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什麼是成功?

 

  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錦輝是一個典型的女才子。在清華大學電子系讀書時,她就天資過人,同時又兼具誠懇、謙遜等品德。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時,潘錦輝用她靈活而敏銳的思維方式,以及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贏得了李世鵬等資深專家的一致好評。後來,潘錦輝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斯坦福大學深造,並有機會在許多國際知名的大企業中工作。


  在常人眼裡,潘錦輝的人生旅途可謂一帆風順,但潘錦輝自己卻不這麼想。她常常問自己:成功究竟是什麼?難道學業和事業上的一帆風順就是最大的成功嗎?難道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名和利就是最大的成功嗎?如果成功只有一種定義,那麼,自己多年來擁有過的許多美好的憧憬和設計又該如何實現呢?


  有一天,一位學長無意間問潘錦輝:「你到底對做什麼感興趣呢?」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潘錦輝,令她在一瞬間明白了許多:成功之路有許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許多種,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一種成功,就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和快樂。


  從此,潘錦輝積極投入到了樂觀、充實的人生當中。


  工作時,她總是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每進入一個新領域,她都會無比興奮,因為可以從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學到與不同的人相處、合作的技巧。這樣,在新的挑戰來臨時,她總能做好充分的准備,讓自己離既定的人生目標又近一步。


  業餘時間裡,她在美國欣欣教育基金會擔任項目負責人和區域負責人,幫助中國貧困山區建學校、辦教育。在做義工時,即使是瑣碎的小事,她也要盡量做好。在這一過程中,她認識了許多來自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有的是成功的投資家和創業家,有的是普通的職員和退休老人。大家在這樣的工作中獲得的快樂和成就感,絲毫不少於在日常工作中的所得,更重要的是,這種快樂和成就感並不會因為每個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潘錦輝說:「現在的我,經過了許多順境和逆境,雖然不知道在別人眼裡算不算成功,但卻更加自信和快樂。因為我學會了把遠大的理想變成具體的奮鬥目標——做好每一件事,快樂每一天。我不能確定自己將來能否獲得許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對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讓自己的人生快樂、充實、有意義。事業進步是成功,給家人快樂是成功,廣交朋友是成功,能對他人有所幫助是成功。成功並不遙遠,不虛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成功,一個既簡單又復雜,既平實又玄妙的字眼。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東西方的無數先賢為了悟透成功的真諦而皓首窮經;在紛繁的現代社會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抑或是有個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尋成功,但卻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


  到底什麼是成功?


  成功究竟能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滿足和體驗?


  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應當如何追尋成功?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經常令青年一代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有的人見到社會上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的例子,就希望自己也能用速成的方式獲得地位和金錢。為了達到速成的目標,他們經常在「零和競爭」中傷害他人甚至危害社會。


  有的人雖然考上了名牌大學,但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中學時代名列前茅的感覺。在大學校園裡,面對實力不俗的眾多優秀學子,他們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對自己的學業和前途喪失了信心。


  有的人從小就處於被動狀態,讀書、選學校、選專業等等完全聽命於父母和老師。這些人不知道何為積極主動、何為自覺和自主,除了盲目的競爭、攀比以外,他們惟一可做的就只有虛度光陰了。


  有的人考上大學之後,突然發現,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時間驟然增多,但不知道應該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控制自己。這些人常因為對自己要求不嚴或交友不慎,沉迷於網絡游戲等不良習慣之中,最終既荒廢了學業,又耽誤了前程。


  有的大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致索然,對校園生活也提不起興趣,他們明知自己不喜歡或不適合所學的專業,卻既沒有勇氣改變現實,也無法自欺欺人去接受現實。


  有的大學生面對校園裡流行的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如經商、創業、出國、從政等等,感覺無所適從或者人云亦云、朝秦暮楚,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立場和主見。


  有的大學生把自己封閉在校園的圍牆之內,他們不了解社會現實,對社會實踐和就業深感恐慌,或者在求職時眼高手低,屢屢碰壁後又對自己在校園裡虛度光陰的做法自責不已。


  還有許多年輕人無法處理好正常的人際關系,當自己在學習、生活或感情方面遭受挫折的時候,就會由此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極端、抱憾終生。


  每個青年都向往成功,每個學生都企盼成功。有時候,成功好像近在咫尺,有時候,成功又似乎遙不可及。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一元化成功的誤區


  成功=管人?


  我在中國工作的時候,認識了很多中國學生。其中有位來自名牌大學的同學,成績優異,智商和情商都非常出眾。


  有一天,這個學生問我:「開復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樣成功。根據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這件事很過癮——尤其是在每次發放薪水時,管理者一定會有大權在握的感覺。那麼,我該怎麼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崗位呢?」


  我問他:「你認為,成功到底是什麼呢?」


  他回答說:「成功就是有財富、有地位,成功就是做領導、做管理。」


  我沒有想到,一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對成功的認識竟然如此片面和膚淺。而社會歷來也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按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時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准: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


  我並不排斥將成績或名利視作成功的標准之一,但同樣有價值的成功標准還有許多種,不能因為強調成績、名利而忽視了其他因素,更不能因為推崇某一種成功模式而堵死了所有其他通往成功的道路。


  片面追求成績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對青年一代的負面作用相當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就會因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而忘記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忘記了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價值和責任。即便最終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做最好的自己》李開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