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來自實踐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詩曰:莫言富貴莫言威,半世迷茫撩是非;
前日春花猶綺麗,今宵已剩草泥堆。
聖示:吾今日以「功德來自實踐」為題,供世人參悟。
功德來自實踐
昔時,某鄉里有一位劉姓婦人,因為丈夫病故成為寡婦,於是含辛茹苦地獨自養育一個兒子。
由於其夫生前留有幾畝薄田,因此,劉姓寡婦白天即在田間努力耕作,晚上則利用蠟燭的照明,在織布機上紡織,整年都是如此度過。
雖然劉姓寡婦母子的生活只能維持溫飽,但若是左鄰右舍中有較窮困的人,劉氏就會施捨米糧救濟他們;碰到衣衫襤褸無衣者,劉氏就會將自己的衣服贈送給他們。
鄉里的人們全都稱讚劉氏是一位善良之輩,然而她兒子不解其故,心中迭有怨言。母親告誡他,說:「善意幫助他人,是做人的根本,誰沒有遇到有急迫之需的時候呢?所以,不論在平時還是在緊急之時,都應給予需要幫助的人,適時的幫助。」
就在劉氏死後三年,劉家遭逢大火,屋舍衣物全部被燒毀殆盡。
鄉鄰看見此情況,即紛紛施捨給劉氏之子所需的衣物,並且義務為其砍伐木料,建造一所新的宅第,這些都是為了感念劉氏生前為善之恩情。此時,劉氏的兒子才明白母親的善舉。
對修行者而言,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事例。因為,現今修行者甚為熱衷聽經聞法,或研究經文、誦經、持咒……等,卻不知道如何將「法」帶入現實生活中。一旦遇到逆境,依然情緒失控,呼天搶地,如此修行,即使把經文背得滾瓜爛熟也只不過是文字理論,淪為嘴上修的窠臼。
《法句經》有云:「雖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大部分的修行者內心充塞著文字,但這一切都只是概念,並非是真實的狀態。譬如「河流」二字,「河流」並不能充分表達實際流動的河水,因為「河流」這個詞是靜態的,但實質的河流是流動的,有高低起伏,有迂迴,有漩渦,有流速緩慢,也有湍急四濺,衝擊奔騰的樣貌……等。
修行也是一樣,除非能在生活中實踐,否則「修行」就永不存在,對修行者也難有助益。只要「修行」還停滯在文字上,就不可能體驗到「修行」在心中所帶來的寧靜感受,也無法體悟「修行」的真諦。
大道金篇(卷二)-第廿六篇
功德來自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