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中)

 


問:「何者是佛?」


師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異,故云:即心是佛。若離於心,別更無佛。」


云:「若自心是佛,祖師西來,如何傳授?」


師云:「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心心不異,故名為祖。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三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修成。」


云:「若如此,十方諸佛出世,說於何法?」


師云:「十方諸佛出世,秖共說一心法,所以佛密付與摩訶大迦葉。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名為諸佛理論,這個法豈是汝於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於一機一境上見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這一門名為無為法門。若欲會得,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擬學取,即轉遠去。若無岐路心、一切取捨心,心如木石,始有學道分。」


云:「如今現有種種妄念,何以言無?」


師云:「妄本無體,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所以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云:「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


師云:「汝今覺妄起時,覺正是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為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眾生見,便謂有眾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纔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


云:「今正悟時,佛在何處?」


師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為物之故,有其多智。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甞說著一字。」


云:「若如此,何處是菩提?」


師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云:「如何發菩提心?」


師云:「菩提無所得,爾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爾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箇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任爾三秖劫修,亦秖得箇報化佛,與爾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問:「本既是佛,那得更無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


師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秖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


問:「諸佛如何行大慈悲,為眾生說法?」


師云:「佛慈悲者無緣,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見有佛可成,悲者不見有眾生可度,其所說法,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這個法若為道我從善知識言下領得,會也悟也這個慈悲。若為汝起心動念,學得他見解,不是自悟本心,究竟無益。」


問:「何者是精進?」


師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強精進。纔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游獵去,心不外遊,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問:「若無心行,此道得否?」


師云:「無心便是行此道,更說什麼得與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


問:「如何是出三界?」


師云:「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如來出世為破三有,若無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塵破為百分,九十九分是無,一分是有,摩訶衍不能勝出。百分俱無,摩訶衍始能勝出。」


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