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販賣如來最可怖

 

蓮生/文


  我在地獄,見到最可怖畏的場景:


  一名罪犯,被獄吏押住。


  被逼吃燒得通紅的鐵丸,這一吃火鐵丸,馬上「吱吱」之聲大作,火鐵丸從嘴、食道、胃、腸直下,所燒燙之處皮破焦黑,爛成一團。


  罪犯大叫一聲,死了!


  又一名罪犯,被獄吏押住,逼令喝火紅的鐵汁,從口、食道、胃、腸而下,所經之處,皮肉骨均成一片焦土,全身化為灰。


  罪犯連叫都沒有叫,就死了!


  我看了大驚。


  問冥王:「何以故?」


  閻羅冥王答:「吃掉寺廟、吃掉佛堂、吃掉佛像、吃掉供佛的金錢,便是如此的報應。」


  「此罪何名?」


  「販賣如來。」


  據我所知:


  有佛弟子,以不法手段,將寺廟占為己有,原本是公有,佔為私有,這是販賣如來。


  有佛弟子,以不法手段,將佛堂偷偷轉為私人名下,佔為私,這是販賣如來。


  有佛弟子,藉鑄佛身為由,多方籌錢,一佛多賣,納入私囊,這是販賣如來。


  有佛弟子,將寺廟觀堂的金錢,不為弘法之用,拐了就跑,無影無蹤,這是販賣如來。


  有佛弟子,藉佛之名,向人籌款,納入自己名下,中飽私囊,藉佛騙財,這是販賣如來。


  有佛弟子,藉慈善為由,向人籌款,納入自己名下,騙人愛心,中飽私慾,這是販賣如來。


  有佛弟子,以供養師尊為由,向人取財,拐了就跑,全都佔為己有,這是販賣如來。


  等等等等。


  我這是「佛弟子」,真是高抬他們,其實不是「佛弟子」,而是「佛騙子」,這是不折不扣的販賣如來是也。這一類「獅子蟲吃獅子肉」的人,多的是,早已是見怪不怪的了。


  他們以「如來」為晃子。


  行「」、「拐」、「搶」、「騙」為實。


  的確可哀、可哀、可哀。


  又可憐、可憐、可憐。


  我看到一名熟識的弟子,墮入此地獄之中,吞鐵丸、喝鐵汁。(這位弟子是蠶食法會供養者)


  我心如絞。


  我問冥王:「可救這弟子嗎?」


  冥王答:「他這個形骸你不用救他,他吃鐵丸、喝鐵汁,就是救他,如暗得燈。」


  我明白。


  「他將轉生何處?」我問。


  「披毛戴角還。」


  我汗涔涔下。


  我問大家:「喝鐵汁,吃鐵丸,何以是如暗得燈?」


  又問:「披毛戴角還,是轉生什麼?」


  我這兩個問題,不難,我想大家都可以意會,都可以答得出來。然而我問大家,為何佛弟子,仍然有人前仆後繼,要吃鐵丸,要喝鐵汁?


盧勝文集187冊《地獄變現記》販賣如來最可怖


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

 

  唐朝的時候,五台山北台後有一座黑山寺,僧人愛法做了二十年的監寺,以常住的錢物在南原一帶廣置田地,留給他的徒弟明誨。


  愛法死後,投生爲附近農家的一頭耕牛,力氣很大,能獨自耕田。


  三十年後,這頭牛又老又病,村裏人想用它和別人換油。當天夜裏,明誨夢到師父愛法哭著對他:「我用寺院的財物替你購置田産,現在投生爲牛,又老又瘦,希望你把我的皮剝下來作鼓皮,寫上我的名字。


  凡有禮拜誦經的佛事,就敲敲這面鼓,我的苦難也許就有了之期了。不然的話,等南原那些田地變成滄海,我的苦難也不能了!」罷,自己舉身撲地。


  明誨醒來,正是半夜,于是敲鍾集衆,向大衆宣告此事。


  第二天去找那頭老牛,村裏人它已撞樹而死了。明誨依照師父的遺言,剝皮作鼓,並寫上愛法的名字,又把南原的田地賣掉,得了若幹錢,全部送到五台山齋僧。明誨又變賣自己的衣缽,爲亡師誦經禮


  後來,這面鼓被送到五台山的文殊殿。年代久遠,鼓就壞了,住持就用別的鼓代替它了。以訛傳訛,牛皮鼓就變成了人皮鼓。這件事記載在《清涼山志》上。


  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欺心無實報,披毛戴角還。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聲聲慢.判道士還俗》

 

宋.張樞密


  星冠懶戴,鶴氅慵披,色心頓起蘭房。離了三清,歸去作個新郎。良宵自有佳景,更燒甚,清香德香。瑤台上,便玉皇親詔,也則尋常。


  常觀里,孤孤零零,爭如赴鴛闈,夜夜成雙。救苦天尊,你且遠離他方,更深酒闌歌罷,殢玉人,雲雨相交。問則甚,咱們這里拜章。


  注釋:


  星冠、鶴氅:皆為道士裝束。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所追求的境界。


  瑤台:仙地。


  天尊:道教中的天神。


  更深酒闌:夜深席散之時。


  殢玉人:沈湎於美色。


  拜章:對鬼神的禱文。


  南宋年間,金陵有一處熱鬧的場子,常有歌女在此獻藝。其中一位名喚宋英奴的歌女體態嬌嬈,歌喉婉轉,獨占花魁,常引來無數遊客在此駐足聽曲。


  有一位剩道士,耐不住觀中寂寞,由朋友相邀,也來場中消遣。


  遠遠聞見墻一樣水泄不通的人叢中傳來委婉的歌聲,一時經不住誘惑,也斂起道袍,硬擠進人縫。


  這一看不打緊,直看得目瞪口呆。或許在山里呆得太久,他從未領略過如此的玉喉,如此的雪膚花貌,一時禁不住凡心搖曳,熱血沸騰。


  一曲終了,他不顧一切擠到前排,將身上的所有銀子都撒在了壇上,擡頭再望,目光正撞上姑娘熱辣辣的眼神,道士如吸了一口濃烈的老酒,頃刻之間就醉倒了。


  遇見如此多情的風流道士,英奴也禁不住春心萌動,二人眉來眼去,就此墮入情網。


  此後,英奴借到觀中燒香的機會,來與道士幽會,早已耐不欲火煎熬的道士挽著心上人,偷偷溜進一間偏僻的小屋,寬衣解帶,遂成雲雨之情。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兩人來往越來越頻繁,膽子也一天大似一天,終於有一天被人察覺,幽會之時當場被捉,這對有傷風化的情男女於是被押上了衙門中的大堂。


  金陵留守張樞密當審理此案,許多閒人都來看風流道士終究是個什麽下場。不想這位張樞密做出驚人之舉,居然提筆寫下了這首《聲聲慢》作為判詞,勒令道士立即還俗,娶英為妻。這一樁風流案竟成一段情場佳話。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害群之馬

  參《莊子‧徐無鬼》的記載。


  上古時代,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訪大隗,但是半途迷失方向。此時,遇到一位牧馬的小孩,便向他問路。


  這位小孩知道具茨山,就告訴黃帝行走的方向,而且知道大隗的住處,也知道大隗是一位賢能的人。


  黃帝見他小小年紀,如此聰明,非常驚訝,乃請教道:「你知道治國之道嗎?」


  這位小孩回答:「治國之道,難道和牧馬有什麼不同嗎?我這裡所飼養的馬群,大多數都是馴養良順的好馬,只有極少數是害群之馬,我只要除掉這些對馬群有害的害群之馬就可以了;其實,治理國家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只要把奸佞和讒媚之人除掉,便可以讓國家得到安寧了。」


  黃帝聽後,覺得言之成理,便向小孩鞠躬致謝,然後離開。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為什麼不可「自殺」

 

蓮生/文


  一位姓讀者,一生遭遇挫折,她在信中自述,先生棄了她,與外頭女子同居。


  姓女子辛苦養育一子,長大後不學好,因強盜罪,入於獄中。


  父母俱喪。


  婆婆嫌棄。


  夫外遇。


  子入獄。


  姓女子,又身有「宿疾」,經營的小店,生意「暗淡」,他想到「自殺」。


  他


  「人生全部是灰色的,一丁點光明的遠景都沒有,全部都是苦。已無一線生機,勉強苟活,倒不如一死了之。」


  他去看精神科醫師,因為他經常「失眠」,他得知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曾有過「自殺」的念頭。


  他在萬念俱灰之下,讀過我寫的書,他的問題是:


  「為什麼自殺就是殺佛?」


  「為什麼不可以自殺?」


  ●


  我的解如下:


  佛教經典中記載:「自殺就是殺佛。」


  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即眾生,眾生即佛,自殺當然是殺佛。


  我又


  一切眾生,均有佛性,自己具足圓滿清淨的佛性,殺了自己,等同殺了自己的佛性,。所以自殺就是殺佛。


  對於第二點,我


  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價,不可自殺。


  我們很難得的生為「人身」,未生在「地獄」,未生在「餓鬼」,未生在「畜牲」。


  我們也未生在欲界天堂,天堂苦少樂多,享樂太多易入迷途。


  我們也未生色界天堂,色界天人貪禪定之樂,亦易入迷途。


  我們也未生在無色界天堂,因無色界天人,單調、無想、空、識、無有,麻木了。


  總之:


  人具有人身的價,人身是非常難得的。我們生為人,又生在有佛法的地方,我們又遇到懂佛法的大善知識,我們學習佛法,就可以直接成佛。


  這就是生為人,又具有成佛的價,這樣的人生,豈可自殺?


  「人身難得,今已得。」


  「中土難生,今已生。」


  「佛法難聞,今已聞。」


  所以,我們具有「人身難得」及「人生價」,不可輕言自殺。


  以我為例:


  我出生就苦。


  學佛亦苦。


  遭遇的「譭謗」及「苦難」、「挫折」、「打擊」,何止上百上千,我曾:「我盧勝自殺一百遍也不。」


  遭屈辱最大的亦是我也。


  我能「忍辱」。


  我今天能活著,就是我學佛,人身難得也,人生有價也。


盧勝文集196冊《清涼的書箋》為什麼不可「自殺」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廁鼠與倉鼠

 

  李斯二十六那年,只是楚國上蔡郡府裡一個看守糧倉的小小文書,他每天的工作便是負責倉存糧的登記,然後把每一筆糧食流通的情形,年復一年地做著這個乏味的工作。


  李斯從沒有任何想法,但某一天,他偶然發現房舍廁所中的老鼠,不僅天天吃不乾淨的糞便,並且看到人及狗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但糧倉中的老鼠卻吃著原本該屬於人的食物,而且還居住在大房子裏,一點也不擔心人及狗可能帶給牠們的威脅。


  同樣是老鼠,卻有著如此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命運,這實在大大地震動了李斯的心靈,並且也讓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賢人與小人其實就像老鼠一樣,端看你處在什麼位置;達官貴人與一般貧民的本質區別,也僅在於所處的地位不同罷了。


  因此,在這種人生哲學的鞭策下,李斯決定不再當那個沒有任何人生追求的「廁鼠」,所以在上蔡守了八年的糧倉、在與老鼠們搏鬥了八年之後,他毅然決然辭去官職來到蘭陵。他先是求見一代儒學大師荀況,然後再拜入呂不韋的門下,開始向自己的「倉鼠」生涯前進。


  然而,正當李斯以為自己終將一展長才之際,卻遇上秦王因視破「疲秦計」而怒下「逐客」令的政治風暴中。此時,回想起自己當初離開上蔡的初衷,李斯心中確有不甘,因此考慮多時後,他決定冒死上策,不讓自己再次回到「廁鼠」的行列。


  而此舉,不僅成就了李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千古名句,也成就了他之後十餘年的輝煌仕途。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自作唯自受

 

  跋摩的母親要他去打些野味來吃,跋摩以仁人不害生靈之命為由婉拒了。


  母親很生氣的:「假使你因此而得到罪業,我會代你承受!」


  跋摩見難以勤阻母親,就暫時默不作聲。過幾天,他升起了火,在熱鍋裡煮油,正好一個不小心,把滾燙的油澆在手指上。燙傷的痛是很難忍受的。


  跋摩走到母親面前,:「母親,請代兒承受這苦痛吧。」


  母親納悶的:「痛是痛在你身上,我如何能代替你承受呢?」


  跋摩於是:「母親啊,眼前這點皮肉之痛,你都無法代替我承受了,更何況是三途的苦業呢?」


  《泥犁經》有云: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淩晨五分鍾的電話

 

  日本營銷大師夏目志郎一次給客打電話溝通一件重要的事情,客戶說:「對不起,夏目志郎,我現在非常地忙,我沒有時間。」


  夏目志郎:「沒關系,某某先生,我很理解,但是我只需要五分鍾的時間,今天不管任何時間,不管多晚,你告訴我,我都會打過去!請問可以嗎?」


  客最後:「今晚開完會議,安排好工作之後,回到家可能是淩晨一點了,你可不可以淩晨兩點再打電話過來?」


  夏目志郎立刻道:「沒有問題!」


  淩晨一點,夏目志郎已經休息了,可是他沒有忘記和客約好的電話,他淩晨一點多開始起床,穿衣服,打領帶,刷牙、洗臉、梳頭,一共花了四十多分鍾,接著他不斷地練習自己的微笑、不斷地練習自己的聲音。


  他太太問他:「老公,快淩晨兩點了,你要幹什麽?」


  他:「我要給客打個電話。」


  他太太問他:「你打多長時間啊!」


  夏目志郎:「只要五分鍾就可以了,你先休息吧。」


  他太太很不解:「打五分鍾電話還要起來刷牙洗臉穿衣服打領帶?你躺在床上打不就行了嗎?」


  夏目志郎:「太太,你對我還不太了解,等會打完電話我再告訴你。」


  到淩晨兩點鍾的時候,他按約定的時間把電話打過去,以非常飽滿的聲音道:「你好,我是夏目志郎……」


  五分鍾後,當他挂上電話,他又開始解領帶、衣服、准備上床睡覺,一共又花了近二十分鍾。


  他的太太對他:「你打一個電話,穿衣服花了四十分鍾,再衣服花二十分鍾,打五分鍾電話真需要前後花費一個小時嗎?」


  他告訴他的太太:「雖然我的客看不到我,但是他可以聽到我的聲音,可以感受到我此刻的狀態,感受到我此刻的熱情、感受到我此刻的微笑。」


※ ※ ※


  禮者,貌,敬,謹,謙,讓之謂也。人之修貌,宜以禮節文之,修節重貌,更修身心,外貌莊麗,其心不修,其行之正,則謂外偽虛,此不得正禮之貌也。


  心正貌端,事務謹而重,進退有度,不敢妄越天理,禮以合儀,為正君子,處世之道,君子之處世,知禮謹事,以敬其心之不正,而恐憂其失道而已。夫君子之禮,文質彬彬,身心合一,主敬其誠之,禮以待人,不以外恭違,是謂失中道之禮敬也。


  夫禮敬有恭,謙讓則見,敬去尊賢,讓篤有禮,尊賢進德,謙遜禮賢,和睦親友,合乎禮之道也。


仁義禮智信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修行是清淨的行法

 

蓮生/文


  佛教主張「修行」。所以就稱為行者。


  我們常


  以戒、定、慧,對治貪、瞋、痴。


  如何修持?


  我主張用「六度法」,


  布施———度貪


  持戒——度惡


  忍辱——度瞋


  精進———度懶禪定——度亂。


  智慧——度痴。


  這就是六波羅蜜,這六波羅蜜是「行法」,和「三無漏學」(戒、定、慧)完全連結在一起。(《增一阿含經》)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忍辱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精進有「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


  禪定有「身定」、「口定」、「意定」。


  智慧有「根本智」、「分別智」、「一切種智」


  我認為:


  我們先有這些觀念之後,就要去實現,這就是「行法」。


  我個人明白:


  當我人在「人間」,受「無明」影響,會生出很多的煩惱。


  煩惱是:


  因為有我,才有煩惱。


  因為愛戀,才有煩惱。


  因為憎恨,才有煩惱。


  因為恐懼,才有煩惱。


  因為無明,才有煩惱


  要消除煩惱,須要有正確的見解,才能消除。(正見)


  愛戀是樂受,貪。


  憎恨是苦受,瞋


  無明、恐懼,痴


  這些全來自於「有我」。


  所以佛陀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我(盧師尊)主張「無念」。


  「無念」則無我。


  「無我」則是空。


  「空」即是清淨。


  「清淨」則是梵。


  我


  「無念」是正覺佛寶,是「佛性」,是「法爾本然」。


  這是:


  無上般若


  至上的力。


  無盡的喜。


  輕安境界。


  無上上念。


  對的一。


  大圓滿覺。


  有人問我:


  「這是什麼?」


  我答:


  「就是七菩提的覺。」


盧勝文集第300冊《回歸星河》修行是清淨的行法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可憐人

 

  自稱「印刷工」的美國科學家和政治家富蘭克林,小時候在他哥哥的印刷工廠當學徒,所以有機會讀到很多書。


  白天,他排字、背紙、送書、跑腿;晚上,別人去過夜生活,有的去賭博,有的去喝酒,有的去看戲,他卻常常躺在閣樓裡,點上一支蠟燭,興趣盎然地讀那些剛裝訂好的新書。


  有一次,一個朋友問:「什麼人最可憐?」


  他不假思索地:「下雨天被困在家裡,不識字不能看書的人。」


※ ※ ※


  人生在世,必須經過不斷地學習,知識品德,才會逐漸地進步。基本上,學字有「效」和「覺」兩種意義,因此,學習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向外去仿效別人的長處,一種是向覺悟自己本具的才情,如此外兼修,學識品德,才能日益進步。


  同時,學習知識,修養品德,如能有朋友在旁,彼此砥礪,更能達到事半功佔的效果。但是,學習的目的,主要在於充實自己的學識和品德,成就自己的事業,因此,即使暫不為他人所了解,也應當怡然自在,作一個精神能自主,不假外慕的君子,才能卓然自立於社會之中。


鏡清雨滴​聲

 

  越州鏡清寺順德禪師問僧:「門外是什麼聲?

 

  僧雲:「雨滴聲。」

 

  清雲:「眾生顛倒,迷己逐物。」

 

  僧雲:「和尚作麼生?

 

  清雲:「洎不迷己。」

 

  僧雲:「洎不迷己,意旨如何?

 

  清雲:「出身猶可易,體道應難。」

 

《碧岩錄》

 

※ ※ ※

 

  性乃人之靈,乃先天所賦予者也。人原本之性,至明、至清、至淨而無邪,自降後天,受後天各種之塵染引誘,導致本性偏離於各種不同之情況,失去其和諧性,以致於元靈受到甚大之干擾,很難適切的控制,造成靈墜於濁,難以返回原本之清明,甚為惜也。

 

  故世人當知能鍊本性於「和協」,方不受環境各種之染而亂了本性,所以必須常加以歷鍊以成之,惟能和,靈可鍊至於無瑕、無疵,無任何之弊點,自可返回原天所賦之本性矣,此等之鍊和至為重要,關係自身將來善惡禍福之所在也,盼世人能明悟勉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