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人(今河南省溫縣)。少年時即好學,對當官的事興趣不大,二十一歲時就當了道士,到嵩山拜潘師正爲師,得傳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
藩師正非常賞識他,說:「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後辭師浪遊名山,止於天台山,構層軒於壇上,目爲「衆妙台」,自號白雲子。
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降手詔以讚美之;未幾辭去,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爲「仙宗十友」。
睿宗崇尚道教,曾經召問其術,承禎對曰:「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又問:「治身則爾,治國若何?」
司馬承禎對曰:「國猶身也,故游心於淡,合氣於漠,與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則天下治。」
睿宗嘆詠曰:「廣成之言,何以加此。」遂賜寶琴、霞帔以還,後又遣使迎至京師,親受符篆,賞賜甚厚。
※ ※ ※
蓋「中庸」為天下最高之原理,「大學」為天下最高之原則。中庸多言道,重於內聖,是存養、省察自己的法要;大學多言德,重於外王,是立身、治世、化人之大道。兩者合一並進,不可偏廢,是故「學、庸」乃是天下之大經,聖人之大本,人生為人處世之大法,不論智、愚、老、幼,人人均當研究之必要。
「內聖」是明明德,自誠明謂之性,其性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能載物,高明所以能覆物,悠遠所以能成物。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遠無窮,是以故,不教而彰,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是以君子動而世,則為天下法;言而世,則為天下則。遠之而有望,近之而不厭,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過惡。
「外王」為親民,自明誠謂之教,其教之有曲,有曲則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之至誠,乃為之化也,能轉輪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法,明天地之化育,此乃聖佛動化之極也。
體心內聖,道可修;體心外王,可全德。內聖外王並進,則道果可證矣。
回心思道-第二九章 體心內聖外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