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批評和侮辱

  有一個雨天,有名學生有急事請教教授,學生的聲音非常的激動。

  原來,實驗室的另一名研究生出言不遜,當眾諷刺他理論過時、見解平庸,令他大為腦火。

  他不知道該直接找那個學生論個明白,還是找他的教授評理。他這次來,就是要徵求教授的意見。

  教授慢條斯理地說:「年輕人,有時候,別人的言行是很難理解的,如果你不介意,讓我給你一個小小的建議。」

  教授接著說:「批評和侮辱,跟泥巴沒有什麼兩樣。你看,我大衣上的泥巴,就是今天早上過馬路時濺上的。如果我當時立即抹去,一定會搞得一團糟。所以我把大衣掛到一邊,專心做我的事,等到泥巴乾了再處理它,就非常容易了,你瞧,輕輕彈幾下就沒事了。」

  那個聰明的學生也茅塞頓開了,連連稱是。

  教授最後說:「我年輕的時候不善於控制情緒,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和侮辱。慢慢地我發現,最好的方法是先把讓我腦火的事擱在一邊,晾它一會兒,等我冷靜後,再去處理那件事。如果妳現在就去質問他,妳只會更生氣,衝突會更嚴重,我建議你等情緒的水份蒸發以後,再去想這一件事。」

  「到那時候,你還打算討伐他,請再來找我。不過晾乾水分後,你也許會發現那泥點也淡得找不到了。」

  等泥巴乾了,其實不用多長的時間,可是很多人往往不肯等待。

※ ※ ※

  世間凡夫因為(有漏),故名「眾生」。智者因為清淨而(無漏),乃名為「佛」。修行者漏少,名曰:「菩薩」。

  有漏來自於「煩惱」,煩惱業障困擾眾生已久,雖欲求斷而了不可得,眾生之所以心中常生煩惱,乃由於心有所「執著」。因為心中所執著之(人事物)產生變化,而起煩惱。

  譬如:面對別人的一句話,此話對自己有所不善,而都執於心中放不下,總是想要反撲回來,但一直苦無機會,此乃因為(計較心)的緣故。又因一直無法報復,在心中常生怨惱,這便是〈嗔恚心〉起作用的緣故。有此嗔恚心思,面對說自己不利言語的人,一直去計較其人生活條件一切比自己好,絲毫不願用〈包容心〉去對待。因此,「貪欲」日增,而〈痛苦〉也就日重。

  就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耿耿於懷,忘不了、放不下,形成執著,衍生計較心,產生嗔恚心。見到該人,則由於內心的怨而不肯親近,甚至於處處行事相左,但見別人的成就又不肯自我要求增上。長此以往,煩惱憂愁形成智慧的流失,「妄念、計較」讓自己成為磨損「智慧」的殺手。

  眾生欲使智慧開展,提昇並保留,則必須捨去〈我執〉,並且拋開〈我欲〉,同時須心存「包容」、事事「謙讓」,才能遠離〈憂愁、煩惱、痛苦〉。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44期 述論: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