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長伴青燈

  在秦嶺的一道褶縫裡,隱著一間茅屋和一個尼姑,這是我所見過的最荒涼的庵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遊蕩至此,用手指叩開了門扉。她有些遲疑地迎了出來,吃驚撞上了吃驚。

  她穿著絳色長袍,上面爬滿了各式補丁,它們堵住了破洞,卻怎麼也遮掩不了寒磣。然而她的臉頰是光潔平整的,很年輕的樣子,一問才知道都五十多歲了。

  這麼說,時光僅僅磨損了她的袍子。

  我不由摸摸自己保養來保養去卻依然滄桑不止的臉,心裡噝噝直洩氣。

  她的巴掌大的茅屋裡,一張破舊的床,一座泥巴糊的灶,一張汙黑的木桌,上面供著一尊同樣汙黑的佛像。

  在這樣一個背對塵世的小屋裡,她已生活了三十多年。

  我突然聯想到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同樣是物質生活簡化到近乎為零,可那個既不與我同時代,又不與我同空間的人,於我卻是那樣熟悉,他在瓦爾登湖的湖畔旁,以釣魚采野果散步思考的生活讓人著迷。

  可這個站在我面前跟我說這說那的人,卻陌生遙遠得像個外星人。雖然我能聽懂她的話,卻無從感知她,我的理解力在她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在山巒青了又黃黃了又青的無知的重複裡,她都在做些什麼?她有沒有驚歎過頭頂被星星煮沸的熱鬧夜空?她是否傾聽過響徹山谷的秋蟲交響樂?在山雨飄搖的夜晚,她是否如女人那樣感到恐懼?

  在她長長的一生裡,沒有降臨過愛情,沒有擁吻過孩子,沒有親朋,沒有書籍,沒有物質,沒有一切的一切,她只是她周圍許多棵叫不出名字的樹中的一棵,只不過會從茅屋挪出挪進罷了。

  當然,她說她心裡有佛,為了一個從來沒有誰見過的佛,她就背棄了人世的一切。她說她出家是為了修成正果,「到那時,就能永生不死了。」她說的時候,一抹笑意從臉上一直蕩漾到眼裡。

  可不死又是為了什麼?我想問,終究沒問。

  我是不會這樣生活的,我只是一隻貪心的網,在現世流淌的時光裡打撈不止,捕撈小魚碎蝦來餵養生命裡的各種饑渴,收穫的喜悅是有的,但魚死網破的疼痛也是有的。

  哪一個更好?做一棵樹還是一張網?這恐怕沒有答案。她當初為了做成一棵樹,任憑父母死纏爛打,也沒法阻擋她把自己挪到世外,而我也將一直捕撈下去,並不會去想為什麼。

  人是無法回答生命的價值這樣的問題的,也許,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就會舒服,從而就有了價值,哪怕像她那樣把自己活成一棵樹。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 ※

  世之人皆望自己的人生能幸福、有意義,而所謂的幸福,大體上可概分為下列二種情況:

  一、物質上的幸福:每一個人皆有自己的必要生活標準,此乃人之常情,亦是正常的,此即「道」也。

  二、精神上的幸福:這是一種心靈深處愉悅、平靜、昇華之感受,也是真正有價值、幸福的人生。一個人不是因為擁有黃金、鑽石才會感到幸福。例如一位植物人,縱使其擁有價值連城的黃金、鑽石,他也不會感到幸福的。

  物質世界的幸福,不但短暫、有侷限性,而且在追求的過程中還會伴隨著磨難和痛苦,最後導致心靈受壓迫,產生不幸福的感受。例如一個人在工作中獲得升遷,當下他會感到十分幸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極容易因工作壓力、管理壓力,甚至職場競爭,小人排擠等,衍生種種的痛苦和困擾,幸福感逐漸消失,無法永恆存在。

  世人若能真切看透此項「真理」,才會眼界宏觀、意志堅定不移的修煉身心,而修煉身心的第一步,就是不能在追求物質、逐鹿名利的漩渦中讓靈魂迷失方向,受到紅塵的污染,因為一個不淨的靈魂死後,不僅己身會在地府受苦,還會影響後代身心健康和成長與發展,這種影響一般會有三代轉世的業力,即要經過三次輪迴,方能糾正轉變。

  其實修行與追求幸福是一致不相悖的,只是目標更遠大、追求更永恆完美的幸福。然而修行需要有耐心、有毅力,而此恰是現今世人最弱、最劣根性的一環,因此絕大多數人安於現狀,放棄追求。

  修行不分先後,關鍵在於要在心靈深處「深信無疑」。只要一個人有追求永恆幸福的意識,能確實「定靜」,則不好的心性與靈魂的污穢處就會慢慢減少、消逝,靈魂層次就能更上層樓,並逐漸昇華也。

自然之道-第二四章 真正的幸福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