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開闊心量

  世人出家,意在與佛為伍,希望能成證仙佛,若心志不堅,則必望佛興歎也。

  有位一化和尚,不考其姓氏,只喜買花飲酒,甚少見其誦經禮佛,當時人都稱他為花和尚,甚少與人言,夜棲宿古寺。曆十餘年,與人都不相識,他人也不知其行止,偶有得錢,就買花飲酒,興起即飲,興盡則去。

  有王氏婦,好禮佛,喜參禪,未曾一日間斷,奉佛都必供美酒、鮮花、香茗。拜後,美酒積成一壺,湯茗則飲。

  一日花和尚到,索酒即飲,飲盡即醉,嘔吐一壺。王氏婦並無怒色,見其爛醉如泥,欲煮湯茗替之解酒。

  但花和尚,不避嫌疑,往臥室床上倒床就呼呼大睡,不醒人事,且又便溺滿床。王氏婦亦不慍,煮熱湯茗在旁侍候,又怕和尚著涼,替之蓋被,都不敢吵醒他,怕他會增加醉意。

  良久,和尚才醒了過來,王氏婦奉上湯茗,和尚一飲而盡,並對婦人說.你拜佛甚虔,希望不可間斷始終如一,且希望你將我遺留下來的東西,替我辦事,以了心願。

  王氏婦正等待和尚要留下什麼遺物,誰想到和尚言畢,調頭就走。王氏婦心急著要去整理床上的穢物,料想不到滿床都是金銀,而所吐之物都是瓊漿玉露,而見堂上所供佛祖不見了,王氏才知道這位花和尚是佛祖所化。

  於是依和尚囑咐,凡有病者飲玉露,病即愈,且以金銀救濟貧人無數,差不多有三十餘年的時間。待金銀已盡,受感化向佛者不計其數,且感動甚多之人,此事傳開之後,茅屋變佛殿,使得整個城市升平和樂,這都是王婦仁慈,不怒不慍所得造化,造蔭整個省城也。

  再看現今社會,虔心奉佛者很多,要修如王氏婦者並不多,可見修持之不夠,尚待努力也。《警世寶筏》

※ ※ ※

  「量」者,器也、容器也、容量也。以心量論,大量者大心也,大心者-大容、大器之心懷;小量者小心也,小心者-小容小器之心胸是也。

  其實一箇人從懂得向道修持開始,同時就應該要懂得能開闊自己的心量。人人只知勤修己心,但卻甚少有人懂得一切修涵所最切要之目的-就是要能達到開闊心量。蓋心者也,乃天賦之元真,其本質是大度也、大圜(天)也、大道也。能大度者,則何所不容乎;似大圜,則與天同齊、無邊無止境也;同大道之博厚高明,那天下為公,當以普天下皆是一家人來相對待、相處之。反之,若始終無法啟開一點點心量的話,那有修亦等於無修一般樣,因其心性、心境、以及心態個性等依然就是以前那種老樣子,既無法稍闊大點心胸,自然無法有所改善本性(個性)。

  俗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鑑修心性亦的確有其相當困難度存在,然再怎麼困難,只要有志者,何懼其難?故有心想改與懂的去改者,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成效。就讓我們共同來多用點心,也多認真些,試學把心量放大如何?

  開心之根要,旨惟能涵養己心性之「正善」與「慈仁」,果能存養正善慈仁而摯誠(指真能抱摯誠之心)者,始能逐漸開闊起心量來,可不斷不斷的擴大,永無止境。蓋正善者,大公而無私;慈仁者,悲憫之心、愛人之心也。正善者,可養博大之心、浩然之氣,心能浩然而博大者,自能無所不容;慈仁者,可養博愛之心、悲憫眾生,心能悲憫而博愛者,自能無所不愛矣。凡有愛必有容,有容必有愛,容與愛是相融合,且相輔相成長。修之所以能開闊心量,乃在己心之有愛、之有容,爾「有容有愛」即是開闊心量之心鑰,亦即開闊心量之真諦。凡修而能秉持正善、慈仁以行事,其即是所謂「大愛」之力行者,爾其行徑,即是菩薩之大愛行徑。

  修須在不斷開闊心量上下工夫,否則修無法寸進,不進者,即是永遠停滯在原點不動,修而無法開闊心量(提昇心境),此修之層次則差,故再怎麼修也是那種德性(個性),此即修持多年亦改不了其劣根、其毛病,譬如在日常生活間,有者即使為了一點小小細事就會動肝火、發脾氣、或罵人、甚或吵架而傷人、而害命之案件層出不窮。又有者為小事也會記恨在心,且永遠記住在心裡而苦惱一生,誠所謂自找苦惱,何苦來哉?此皆屬患心量狹隘之毛病,世人之愚癡可見一般,實值檢討!

  然要打開心量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這也是為何大多都困囿在「人心」而無法進入「道心」之領域。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道心者,無欲也;有欲者,人心(人心多貪欲,即貪欲與自私)也。由而可知非是你想要或已懂得方法就可開闊心量,故務須由正善、慈仁二則去行持與存養之,以致己心靈之摯誠,摯誠者心可開闊矣。

  「摯誠」乃心之真純而無物,無物即無欲,乃一心執善愛,虔虔敬敬以待人愛人,而不存含有任何存心、任何夾雜之欲求、之私心等等而謂之。惟摯誠者善愛也、道心也。如何鍊修摯誠之心境?此須常善愛存心,須常存悲憫心懷以思及天下眾生之悲苦,而天天祈求眾生離災厄劫難凶惡,天天祈眾生都能過著平安、健康、喜悅的日子,或力所能及,也常能誠心去善待人、幫助人、或濟度貧困饑寒病疾者,如此天天時時念念存心慈仁,既念念慈仁,久久可養善愛而摯誠、而定性固執矣!這是簡易之習養以成性,只要肯學,不會很難,成功機率亦大。

  觀現今修者能開闊心量者幾乎少之又少,乃無不滯礙在難以存養心之摯誠。為何難以摯誠呢?應都是受己身私欲之作祟而已難啟善愛之心扉,而往往無意念去做什麼善不善德之行舉,人人皆以自身生活之安宜,之享樂而自滿、而獨善其身,故只要私(私即著我)欲(欲即著物情)存心,即著物我,越陷越深,也越無力可掙脫物我之束縛,終究難臻善愛而契摯誠,故只要有私欲,就難存養善愛,無善愛,就難存養摯誠。為何世人那麼難啟開心靈之容量?乃摯誠之不易為也。

  道修非是得鑽研什麼高深之學問,乃是找回本天性之善良、之真純善美而已,故言修,主在去私、去欲,亦即是去除物我,惟能去私欲,才不會受物我影響,即能返回本真純之面目,則善愛生焉,摯誠契焉,心量與日闊焉!為何難修回天真?都是受私欲浸淫,佈滿身心,這就是修之一大難題。自己的污濁,也只有靠自己去淨化,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其實人只要一去私欲,即見真心,就是這麼簡單,問題在你要能去得掉私欲。能打開心眼,心宏者自能常抱關愛別人之心懷,也就不會有心生記恨、或只會爭勝而指責別人、或小裡小氣之小心眼心態等。

  秉乎真心,避乎私欲,有私欲之修為是成不了氣候的,亦將越修越趨執而已,或執功德而造功,其功不厥,且微小也。宜常悟理以養心之誠,發乎誠心以助益於人群,方為之真修、真功德。又有私欲者心難靜定,也就難以認理歸真,恐白修一場!故修務須盡最大之努力以去私欲,使之少私寡欲。惟能少私欲,方可摯誠,惟能摯誠,方可開闊心懷,待心有容有愛則何礙何擾?有容有愛則道心堅定,可秉天心而行大愛於人間、於天下矣。吾人只要能去除人心之私欲,則道心頻頻生焉,無以止息矣!人心與道心,何啻天壤之差別。共勉之!

修回真心(第一輯)三二 以摯誠開闊心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