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惜福的極致

  民國十三年,弘一大師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夕,都在印公房內觀察印公一切行為。

  弘一發現印祖每日早晨僅食粥一碗,無菜。印祖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

  食後,印祖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再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嗽口,隨即咽下。到了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食盡,採取同樣的方法,從不輕棄一餘之飯菜。

  印祖自行如是,而勸人也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然大聲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如見客人將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印祖同樣呵而誡之。

  有一次菜頭炒菜時,在菜里加一點醬油,覺得味道要好些,就在菜裡放起醬油來,被印祖發現後,也被呵斥一頓。

  飲食如此,其他惜福之事也同樣如此。印祖一生之中,無論冬夏,只有一衲、一褲、一履、一蓑衣、一蒲團、一繩床,無有其他物。

  印祖從不浪費一物,有一次,他的侍者送來幾個饅頭,印祖正在用工,侍者便將饅頭放起來了。過了幾天,侍者想起這回事,便拿起饅頭準備自已吃,但饅頭已經變質,印祖當即接過來說:「我吃就可以,你吃就要壞事。下次可要注意啊,信眾們的每一份供養都來之不易,我們有什麼德行可以浪費?」

  印祖一雙鞋穿了幾十年;一件衣不知穿了多少年,補了又補,已經面目全非了,仍在穿。弘一大師一床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件隨他一生;一雙黃鞋子穿了十六年仍在穿;一把洋傘用了四十多年,他老說:「這些東西,即使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

  印光大師一生,于惜福事最為注意,其衣食住等,極為簡單粗劣,每每力斥精美。古往今來,高僧大德們都是這樣非常惜福的。

  每一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前世修來的,前世修得越多,這世福報就越大,反之亦然。這就好比銀行存款,你往銀行送得越多,那麼你在銀行帳戶上的存款數額就越大。

  為什麼世上有些人家財萬貫,富比王侯,這不是偶然的,是他前世舍已佈施的結果。前世所修的福德對這世來說,是有一定的,這世所受用的一切,都是在消受前世所修的福報,那怕一滴水、一粒米、一根煙、一張紙、一塊布。因此享用得越多,福報也就折消得越多。這好比銀行存款,越取越少,直至為零;好比油燈燃油,越燃越竭,終至息滅。

  弘一大師說:「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所謂「樂極生悲」。

  因此,古聖先賢在修福的同時,無不不注重惜福。如南北朝時,梁代有一位高僧旻法師,對修繕寺宇、造設經像、放生佈施等功德福事,都盡力而為,從不廢倦。但他從沒有設過大齋會,何以故?考慮米菜鹽醋不易籌措,而且柴火湯炭,踐踏燒洗,傷害無數微蟲,於心實在不忍,所以他不設大齋會。

  「食物僅求果腹,何須美味,徒增煩惱?」

※ ※ ※

  福者,一口田之示是也。此之口田,指的是世人之心是也,即是福得看汝心之情況來決定的。汝心是善、是德,福自來也;汝心是罪、是惡,福自離你而去,不得不知。

  然福者,世人所同心共要者,但福得應由知福、惜福、造福來自己去歸福,否則再怎麼去哀求是沒有用的。首先應知己身到底有多少之福份(看看自身的業障啦,評量、評量自己的現況啦。)這就能知其梗概,既能明之,即可安之,莫知己身無此福份而妄求之,這必定是會有反效果的,不可不明。

  其次,當知惜自己目前之福,能知惜福者,就是在安福、在納福,生活的一草一木、一滴水,只要是供你現實生活所用的都是福也,不糟蹋、不浪費,這就是惜福,有惜才能有存,存多可致真福。

  最後得續造己福,福之造,在己身能力範圍之內盡力為善,這是造福之根源,不明此點,總居心的為惡,不只福會盡去,更無法造福也。希今日之提起,盼世人能思歸此境,以福利自己,福濟眾生。勉之!

思歸覺路-第六十章 福 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