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一知名道院,住著一位得道道長,每天來訪視、求道、問事之人絡繹不絕,負責招待之執事,忙得手忙腳亂,因為每天出入之善男信女何止百千。
有一天,道院的甲執事忙到生病了,便拜託乙執事幫忙其原先負責之工作,因甲執事不得已的請託,乙執事勉為其難的答應。
想不到那天來訪之賓客比平日更多,乙執事忙得不可開交,這時不禁怨怪:「甲執事為何要生病?將這麼多工作丟給我。」
好不容易忙了一天,乙執事忙到笑不出來,對來訪之善男信女愈發冷淡,大家看得出他的疲憊與不耐,但沒說什麼。
第二天一早,乙執事被道長叫到正殿關懷。道長慈祥的對他說:「你身體還好嗎?會不會累?有需要請別的執事分擔工作嗎?」
乙執事一方面感動道長的關懷,一方面又訝異道長為什麼這麼關懷他?莫非有人向道長打小報告?
道長慈祥的看著他,緩緩的對他說:「我們受眾生的供養,為眾生解決生死問題,以此消自己的業力,解自己的災厄;若是能心平氣和,熱心的服務善信,不但能為自己消災解業,更能廣度眾生成證道果,所以眾生是我們的佛,我們的菩薩,萬萬不可因疲憊而怠慢,否則誤了眾生,也誤了自己的修道。」
乙執事聽了道長的一番話,不禁反省自己造下之業因,實心的懺悔,也感恩甲執事因病痛而讓他得遇道考,也不再埋怨他人。
從此以後,乙執事努力服務眾生,為眾生解答時,總是滿臉和藹親切的笑容,更用親切熱情的語氣,鼓勵同行道友及善男信女,樂觀愉快的修行,最終乙執事以滿臉愉悅的笑容,歸空證果。
修行其實是去己惡、揚他善,如何能真正去惡?在於遇境不倒,遇考不退,心平氣和,微笑面對,如此內果可成也,否則造了一天的外功,但內果闕如,豈不可惜?
※ ※ ※
人世浮塵各隨因緣寄居,但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易形成種種糾葛,善緣難聚,怨尤不止,以上的情形大多是人與人的認知見解相左,無法融通,才致起了怨尤。
社會是群居團體,這就必需瞭解如何圓滿人與人相處之道,修行人各在有緣道場共聚一堂,這也就是說每一個修行人都有過去生的一個善因緣或法緣,才得以在人海茫茫裏共修一處。既是有緣,就應各自珍惜互勉互勵以增進修程。
社會與道場其實無兩樣,凡入世間就要一切隨順因緣好好把握當下因緣,因各自性命各自修,不把握當下修行因緣,那終至歸處到哪裏此就大不同了。世間人都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此可論定一個事實,那就是只要在世好好修善晉德終歸處必是善處,希世間每一眾生皆能果就共登彼岸。
慈聖雜誌119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