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對於人生,有人是抱持著悲觀的態度,但也有人始終抱持著樂觀的想法。
佛法是悲觀?
佛法是樂觀?
在這方面,是有兩極化的說法,然而,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是鼓勵弟子保持樂觀,追求精神上的快樂,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
我們曉得,小乘佛教重在「出離心」,大乘佛教重在「菩提心」。
佛陀時代,行者重「出離」的很多,主要是看破人生,出離火宅,斬斷塵世,人間是火宅,有苦、空、無常。
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又有愁、怨、憂、輪迴等等,說人生不苦的人很少。
空--因緣所生法,究竟而無實體,即一切皆空。所以有十八空,內空、外空、性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無常--世間的一切法,生滅遷流,剎那不在。以人身來說,是身無常,念念不住,如同電光、石火、霜露、泡影。
剎剎那那的無常。
生住異滅之無常。
無我--人身者,五蘊之假合和。無常之一「我體」,是因緣生,也因緣滅。無人我、無法我、無你我他,畢竟無有。
《金剛經》云:「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據我所知,原始佛教,修小乘出離心,佛陀教二種觀想法:
一、白骨觀。
二、不淨觀。
這兩種觀法,是「出離」的重要觀法,觀白骨化為灰。觀污穢之身,千蟲瞰食。
此二觀法,令大根器者,成就者甚多。
但此二觀法,令小根器者,悲觀厭世,得了「憂鬱症」(現代名詞),自殺者也甚多。
佛陀講苦、空、無常、無我,令芸芸眾生,惶惑恐怖;成就者多,但悲觀者也多,所以佛陀才改教「數息觀」、「清淨觀」。
我個人承認,小乘佛教,是悲觀些。
大乘佛教,則樂觀些。
因此佛陀的教授佛法,也就在「出世法」及「入世法」之間,有了互融。
偏「空」的,講「有」。
偏「有」的,講「空」。
最重要的是,因人的根器,而施教授的方法了。佛法的大乘法,對人並不失望,對眾生不失望,對人間不失望,所以現代的佛教,才有了「人間淨土」之說的存在。
我認為佛陀的本意是不錯的,要保持樂觀,要積極在人間發菩提心,救度眾生,最重要不貪著五欲,在精神上保持著清淨快樂,只有這樣,芸芸眾生才會認定佛教是樂觀的。
以金剛乘(密教)來說,那更樂觀修法:
將貪欲(金剛乘)化為雙身修法。(非人人可修)
將瞋欲(金剛乘)化為金剛修法。
將癡欲(金剛乘)化為財神修法。
金剛乘不偏向悲觀性的教法,是寬宏大量和隨順方便的,但,又不可太世俗化,免得墮落。我們從「欲樂定」得「三昧」,「三昧」是要旨,最終的目地,仍然是「清淨」。
這是「有」、「空」的互融。
盧勝彥文集179《夢裡的花落》悲觀與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