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自淨諸般情慾,火焰亦足清心

 

  十六世紀之時,日本四分五裂,戰火連天。


  一次,織田信長打敗了鄰近的武田一家,武田一家中有一人逃到禪寺尋求保護。


  織田的軍隊來要人,住持不肯,說:「我是佛陀的信徒,講求捨己救人,我不能把他放下不顧。」


  軍隊首領威脅說,如不放人,便連人帶寺一起燒毀。住持仍不肯屈服,於是被趕到佛塔的第二層,被放火焚燒起來。


  在塔裡,有幾個願意與住持一同犧牲的和尚,住持便要他們把死前所想的說出來。


  最後輪到住持,他盤腿就坐,只是平靜地誦出了一首小詩:「為了平心靜思,不須山中隱退;自淨諸般情慾,火焰亦足清心。」


  然後,便與他的追隨者們一起被燒死了。


 ※ ※


  所謂:「禪定」,簡單的說,就是靜心默想,進入冥想或靜觀,甚而融入浩瀚大道之中,悠遊自在。


  人生在世,欲望不斷,雜念叢生,以致內心擾攘不安,憂苦不已。


  人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在人生中一再的重演,有的人喜歡這個、厭惡那個,有人懼怕某種現象,有人喜好某種事物,這些都是人心的分別,這些分別之心念,如水結冰一般,不易暢通,如重物壓身,不可翻身。


  其實,人存在於一個受時間、空間、生理、心理諸多限制下,易於產生大小、高低、多少的相對比較之心態;如此一來,不是蔽於貨利的追逐,就是根於意見的堅持。


  自古以來,凡是修道者,都認定這些是自身的無明使然。然而欲跳脫此一無明與煩惱,讓有也自在、無也自在、得也自在、失也自在,縱使生活在現實人生中,也能活出清新自在;欲得如此,唯有走修道這條坦途大道,始能體現本來清淨良善之心。


  生活在現代的人們,由身心幻起的散亂,要靠禪定才能得渡。諸如:文天祥一介書生,不忍國破家亡,生靈塗炭,毅然的變賣家產,組織反抗軍,抵抗蒙古人,終因寡不敵眾,被押解到大牢裡,承受著土氣、水氣、火氣、糞氣等邪氣,一般人受不了都生病了,只有文天祥一股浩然正氣,外邪不侵,蒙古人威脅利誘勸他投降,文天祥做了一首振古鑠今的正氣歌以表白了心跡。另有關聖當年落入曹操手中,曹操上馬一斗金、下馬一斗銀的利誘,關聖絲毫不為所動;千里護嫂尋兄,孤男寡女共處帳下內,關聖秉燭,夜覽春秋,正氣凜然;忠孝節義,實亙古第一人也。


  原本,修子只要心不散亂,制心一處,即可稱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由於佛門特別重視智慧與定力同等重要的禪定境界,又稱禪那。此外,儒家在《大學》一書提及:「定、靜、安、慮、得」,亦是異曲同工。願修子體悟之。


寶德雜誌161-述論:禪定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