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非便捨
北野禪師年輕的時候喜好四方雲遊,二十歲那年在行腳途中遇到一位喜歡吸煙的行人,兩人結伴走過一段山路,在一株樹下休息。
那位行人供養了北野一袋煙。因為當時他非常饑餓,所以也就接受了。抽過煙後,北野稱讚味道甚佳,那人便把煙具和煙絲送給他。
那人走後,北野想到:這樣令人舒服的東西,也許會侵擾禪定,應當立即停止,以免積惡成習。於是他拋掉了煙具和煙絲。
三年之後,他開始研究《易經》。時值冬季,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寫了一封信,委託一位旅人帶給數百里外的一位老師。
但整個冬季幾乎過去了,音訊全無。北野就用《易經》占卜了此事,結果表明信沒有送達。不久,老師寄來一封信,果然沒提到寒衣之事。
北野又生起警惕之心:如果我以《易經》去做如此準確的占卜,也許會毀壞我的禪學課程。於是,他又丟棄了不可思議的《易經》。
二十八歲那年,北野愛上了書法和唐詩,每日鑽研,進步很快,居然獲得了老師的讚賞。但他想道:如果我不及時停止,我就要成為一名書法家或詩人而非禪師了,此非我願。
從此,他不再舞文弄墨,終於成為一名禪門大師。(《一味禪》)
※ ※ ※
娑婆世界,人海茫茫,人心就像大海一樣深不見底,並且變化莫測。
人生在世,最可貴的是把持自心,尤其是純真向道之心。社會上有太多的因素引誘世人,並使世人逐漸沉淪,並不斷植下種種不善之因緣,甚至驅往三惡道中,最後恐怕一失人身而萬劫不復。
每一個人的心思不見得完全一樣,但都有一顆善念,這個善的念頭只差深淺不一罷了。有些人在面對逆境初期,善心尚存,但逆境時間久了,原本行道的心志逐漸走偏;一旦心志偏行,便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若能及早覺察內心有所偏頗、觀察自己行為方面已經有所差池,儘快導正則尚可保有成就在即。
一個人的心念,往往容易緣於各種因素而產生變化。有些人在順境或是置身在權勢名位中,一旦有機會,不免將心一偏,淪為貪婪邪端之輩;若處逆境時,亦將順勢淪為賊寇,屆時萬劫不復。修行人,無論身旁的人如何變化,本身對於敬天禮神、大道真理的推行以及世俗的教化,永遠保持其精神不受任何影響。縱使身擁權勢名位,亦隨時在趁勢導迷向覺,哪怕是人生旅程再如何坎坷顛簸,都不能改變其志,更不能改變敬天禮神的精神;有了這般毅力,自然可以持續在各種變化中,順勢推行大道真理以導迷向覺。當時勢該隱藏之時,則暗度賢良;當時勢該顯然時,則趁勢普度群生,如此萬般皆自在,一切皆得宜。
奉勸大眾,平時宜養成自我護道的決心,並把持住真心,雖然外界有太多誘惑,但仍不為所動,雖然本身已朝不保夕,一切但求心安。孟子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表示行事光明正大,問心無愧。這樣以聖賢為學習目標,身體力行;是故,窮而不變節,是為修行人長養道德之志節也。
寶德雜誌第230期-述論:推道訓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