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妓
宋明理學,其淵源於禪宗,許多理學大師在儒學窮途末路,山窮水盡之際,從禪宗汲取營養,利用禪的精髓整合傳統儒家學說,演繹出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例如,初期理學大師同敦頤,曾經拜鶴林寺禪僧壽崖為師,還曾經參禪於黃龍慧南,問道於佛印了元,拜謁黃龍祖心,飽飲禪乳。因此,他的得意門生,理學集大成者程顥,程頤兄弟,也與禪僧來往密切,是會禪的夫子。
然而,禪悟有深,淺,偏,圓,所以,弟兄兩個的生活態度不盡相同。
一天有朋自遠方來,邀請兄弟倆到洛陽豪華的酒樓參加宴會。
當時倆兄弟已經名重天下,他們學說被稱作「洛學」,是洛陽城最為德高望重的人物,因此被當作貴賓請入上座。
唐宋文人,二分放曠,每每聚會,必定召妓。他們飲酒賦詩,且歌且舞,盡情歡樂。
哥哥程顥深得隨緣順勢之三昧,與大家一起暢飲談笑,甚至前仰後合,舞之蹈之。
弟弟程頤看在眼裡,眉頭皺成一座小山,我們是有道德,有地位,有學問的長者,怎麼能隨波逐流呢?與這些放浪形骸的落魄文人一樣墮落?礙於面子,他無法當眾制止哥哥,只好獨善其身,自己側坐,眼觀鼻,鼻觀心,心守一,對外界的聲色歌舞,歡聲笑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那副與宴會上輕鬆的氣氛格格不入,很不和諧。因為有了他的道貌岸然,大家都不太自在,不敢盡情歡樂;而他自己心裡也很不痛快,像受刑一樣。
第二天,弟弟還是忍不住對哥哥說:「我們是為人師表的先生,是受人尊敬的學者,理應規規矩矩,謹慎做人,怎麼能流於庸俗,與那些人一同歌舞放蕩呢?」
哥哥大笑:「兄弟呀,你好辛苦啊!」
弟弟不解?哥哥說:「昨日歌舞,今天早已消雲散,你為何一直背負不放呢?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無妓;今日書齋無妓,而你心中有妓啊!」
禪宗祖師說: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雪履孤鋒峰未白,雨潤石筍筍不生。
曾經歌舞者,隨緣而行,曲終人散後,了無掛礙。而未曾涉足者,卻有絲竹之聲,舞動之影縈繞眼前,擾亂了心靈的清淨。
頌曰:
昨日歌舞今已休,何必久久掛心頭?
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春風總不知。
※ ※ ※
世界愈繁榮,罪惡愈複雜,而思想當然愈來愈偏激。對於修持者亦愈來愈受影响。因環境之繁雜,物慾之引誘,定會影响修持之定力。尤其出家之戒律,有時亦難以堅守。
時代轉移,現在環境與以前許多不同,故不必固執於一面。佛陀早知此點,故提示如何去應付時代之遷移流轉而不違背佛教宗旨之辦法。
「見緣隨緣,見境就境,不即不憶,過眼如煙」。此一段偈語,就是應付時代轉變而不影響佛教宗旨之最佳辦法。
見緣不隨緣,令人格格不入,難以度人。見境不就境,對於出世而未入世,如何可以救人?總之,不即不憶。如此,無所動於中,雖隨緣就境,又有何害?
雨華三集
30-時代進展與修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