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全唐討》十二函。
在長江三峽險峻的峽壁上,可以看見有一具用荊棘編成的棺材。乘船經過的人看見了,船夫便會告訴他們一個傳說故事:
從前有個人生了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偏愛兒子,總覺得女兒沒有用。後來他死了,如何理葬父親呢?九個兒子互相推諉,誰也不肯拿錢出來買棺材,也不願費力操辦後事。
女兒哀哀地哭著,她很窮,買不起棺木。於是她去割荊條,削去剌,一根一根編起來,打成一具荊條棺,裝殮了父親。她的手指被剌破,血染紅了荊條,又怕泥土腐蝕荊條,便又背又推,把荊棺送上峽壁,擱在岩石凹處。
幾經辛苦,把荊棺安置妥當,終於耗盡體力,墮江而死。因此人云:「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荊棺。」
※ ※ ※
自古以來,中國民心最能將孝道傳延,但此傳延及今已受時代沖激,孝道漸偏離往昔。對尊親之孝養,如今已漸式微,教孝於子,敬孝於親,實乃是現今世人所必須明瞭之一課。思妻兒,遠雙親,已離孝之正道,今生能敬親多少,後代兒孫方能還汝多少。否則一味於物質生活中,讓子女去享受,到後來兒孫所歸還,亦是難達其理想。不妨在於人生中去啟教子女,應以孝道為根本,方能見汝子孫行孝。
眾生可於周遭中見到諸多實例:雙親累生辛勤累積財產傳承給後代子孫,有幾個能感恩雙親之辛勞,能發揚雙親之原德,皆難也。有之將財產分配給子孫,後來至老時亦難分得一碗飽,如此之後代汝要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因其在於孝道中已虧,往後必生敗墜子來磨難,消不孝之罪孽。所以能於「在世敬親一粒豆,勝比死後拜豬頭。」慎終追遠已難再復父子相親之景。人皆易犯錯,何妨現在起,先行由自己做起,身體力行孝親,再來教導子女再行孝順。往後嫁娶後才能順敬翁姑,能行孝順親必能和睦兄弟,妯娌無爭。「爭何財產,得之失之」,無常來時能帶走嗎?錢財只是借看而已。只有能孝親,順親,以身作則,子女必能模仿。點點滴滴歸還,如此比遺留財產不是更好嗎?
因此而再於孝道中先以己身作起,再教以妻,而妻以夫貴,能行孝必能齊家,不以媚妻而棄雙親於不顧,倘棄雙親,縱使是因果循環之討報,亦已虧人道。如此人道虧家必難齊,往後必受不孝而磨,如此划得來嗎?「痛心改前非,孝子任汝為,汝能敬十分,兒孫悉皆歸。」「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錯。」人能行孝天不虧汝,天亦加賞孝道子孫,不使衣食有虧。但能真心行孝,勿虛心假意,敷衍了事而作表面,以真心誠意,思前枝,何來今葉宛在,如何去做必以真誠體親,方是孝道子孫。
摘錄自大道心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