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談大悲

蓮生/文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佛陀把六道眾生交付給地藏王菩薩,很奇怪!這麼多的大菩薩,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等,佛陀沒把六道眾生交給這些大菩薩,反而交給地藏菩薩,這一點師尊一直想不通。

  文殊菩薩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祂是很威猛大的菩薩,祂的智慧是最圓滿,在密教裡,祂很尊貴的,化身為大威德金剛,這位菩薩的來頭很大,祂有一世是佛陀的師父,過去也是佛,為了要來度眾生才變化成為菩薩。

  普賢菩薩的來頭也是很大,我們唸大悲懺時,就是那位每一次都唱「過去有一位菩薩普賢王如來」。在密教,「普賢王如來」可以說是古佛,祂騎六牙大象,一隻手持金剛鈴,另一手持金剛杵,祂是密教的祖師。祂的普賢十願,只有依著「普賢十願」才能進入華嚴經中的華藏世界,所以祂是大菩薩,過去也是佛。

  觀世音菩薩呢?其實,衪的來歷也是很大,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因為慈悲六道眾生才顯現菩薩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面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在般若會上,觀世音菩薩進入甚深禪定得到空性,祂已經是見性的如來,由於祂與六道眾生很有緣,娑婆世界都是祂在救度。

  談到大勢至菩薩──淨土三聖,阿彌陀佛和兩個侍者,觀音跟勢至。祂跟觀世音菩薩不一樣,好像大勢至菩薩喜歡安靜,跟眾生隔的較遠,所以有說家家是觀音,沒有說是大勢至,甚至衪手上持何種法器,是何形像,大眾都會弄不清楚。

  地藏菩薩的來歷也是很大,而且祂多世勇猛精進,沒有休止,更發大願,把度眾生當成祂所有的重任,因此,佛陀很是放心,把六道眾生交托給地藏菩薩。

  那麼觀世音菩薩度眾廣大,主要的是「大悲」,地藏菩薩因為有很大的願望度地獄眾生,所以祂稱為大願,祂累世發了願,眾生成佛祂才成佛。

  在大悲寶懺中的「大悲」,是什麼意思?

  我們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文中提及「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大家都知道,空跟色是對立的,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空跟色不是對立,而是並存的。

  其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提到的「空」,是無形的世界,空等於一切都沒有,沒有老,也不會有死,死跟老都是不存在,這是最高的意境,連四聖諦也都破除掉,苦集滅道都是空性,都是沒有分別,所以佛性是較等於空性。

  但是「大悲」這兩字,師尊認為是色,是有形相,是利益眾生的。

  密教的祖師曾提到,空性應該與大悲同在一起,真正的佛性並不是完全的空,而是色、空並存。

  那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是方便利益眾生,所以用方便利益來求度眾生就叫做大悲。

  若只提及空性,應該是無始無明的無色界,很多人以為佛性就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師尊還呆坐在這裡幹什麼?也不用拜大悲懺了!無老死、無苦集滅道,什麼都是沒有……

  所以空性跟大悲要在一起,就是空、色自然並存,這樣才叫做佛性。

  以前禪宗有一個「婆子燒庵」的故事,一個老太婆捐獻一個庵,庵也等於廟一樣,給予一個比丘居住,老太婆的女兒很是漂亮,女兒每天送食物供養和尚,那和尚修到很高境界,得到空性,雖是漂亮的小姐,還是眼裡看不到。

  有一天,老太婆就叫女兒去摸他的臉,給他撒嬌一下,看看他有何表現,結果她的女兒給他供養時,就跟他談話,還摸他的臉,但和尚心如止水,不起波浪,全身跟木頭一般,兩眼茫茫然。

  老婆子知道就光火了,她女兒這樣漂亮,都不看一眼,便把那個廟燒了。

  在我們看起來,和尚修為很好,怎麼可以說是不對呢?

  原因是那和尚只修到有空性,沒有大悲,少了一邊,所以在那邊枯坐,甚麼樣都不理。相反,若只有大悲,沒有空性,他心裡有情,就跟她結婚,那就還俗吧了。

  其實作為出家人,兩邊都要顧到,當已經修證空性,對漂亮的小姐,還是要跟她說話,妳實在很漂亮,但是出家人要嚴守戒律,過的是清淨的比丘生活,要說清楚啊。

  所以故事中,老婆子問比丘有什麼動作?她女兒說什麼都沒有,這表示那和尚無情無義,因此就把他趕出去,用火燒了。

  假如當初這比丘跟她說,你真的很漂亮,假如我沒有出家當和尚,我就娶你,但是我已經修證了,過清淨的生活,你要原諒。這話一說,那老婆子聽了就會很高興,還說他是有情,有大悲的人,所以,大悲跟空性要在一起。

  因此,修成空性沒有用,還是要有大悲才能度化眾生,有情就是菩薩,還是要有感情,所以佛陀常寫條子給祂的弟子,有些弟子已經修到空性,佛陀就會寫條子給他「關心眾生」,去說法給眾生聽。

  若果比丘心太晃盪,整日遊山玩水,不嚴守紀律,這個也不可以,佛陀就會下條子,給他「常觀空性」,知道世俗的並無太多的益處,心中要自修空性,能夠證到空性,你才能夠行使大悲。

  行者要清楚這道理,空跟色是並存,太重於有形便要修空性,若完全空性便要修大悲。佛性裡你證了空性後,還要生出大悲心,這才是真正的佛性。

  大悲屬於色、有形的,因為六度萬行都是大悲的行為,所以我們不可批評部份比丘太入世,太入世是不太好,但是入世也沒有錯,因為是在行使大悲。但是我們也不能批評空性,修證空性也是不簡單,完全是在空性裡,也不能去說他。但是在空性中昇起大悲,二者相合,這「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二者並行,才叫做佛性。

  若行者完全是空性,那對眾生沒有益處,完全是大悲,沒有空性也不行,道理就是這裡,所以佛菩薩度眾生,觀世音菩薩度眾生,祂不只有空性,祂還有大悲。

嗡嘛呢唄咪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