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有一人,名叫機泛,以恭謹出名,七十歲了,仍舊恭謹有加。
魯君問他:「你年紀已經很大了,可以不必這麼恭謹嗎?」
機泛回答說:「君子注重恭謹才能成就聲名,小人注重恭謹才能避免刑罰。坐在這裡非常舒適,尚且要防止跌倒;吃著這些美味的食物,尚且要防止噎到。像我這樣幸運的人,未必就是幸運。鴻鵠一飛沖天,難道不高嗎?可是用短箭就可以將牠打下來;虎豹雖然兇猛,但人卻可以吃牠的肉,坐牠的皮。現在讚美他人的人少,毀謗他人的人多,我已經七十歲了,很擔心害怕災禍降臨到我身上,怎麼能不恭謹呢?」
待人恭敬是一種禮貌、修養,也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從而也會得到他人對自己尊重。而且可以避免與人結怨。遇事恭敬謹慎,可以避免冒失而鑄成大錯,的確是避免禍患的良方。
※ ※ ※
娑婆世界眾生,人人各有其心智之不同,並且每一個人層次不一致,內心的世界難以洞悉,是故有真誠難辨別之情形。眾生唯有各自從本身開始著手,學習讓自己每一個時刻於待人接物方面,都能時時存在恭敬心,對待他人刻刻表現出彬彬有禮之態度,則能不斷的增長出福德妙智慧,直至無邊無際。
世間人,若能將恭誠之心念,刻刻當下盡情運用,則置身所在之每一個角落,皆能秉持正教之禮儀節氣,做事情由於一心至誠之恭誠謙卑,乃可以在人際對待方面無所掛礙,更能自由自在悠哉生活。
雖然日常中經常要面對的,大多數是後生晚輩,亦必須能夠表現出恭誠之心予以善待之,絕不因為面前的人是晚輩,就給予不佳之臉色或故意給予難堪;反而是能夠以當下所面對的是晚輩者,故發自內心輸誠傾一己之所知所學,耐心之指導,從指導新進當中巧妙的培育新手善知識,藉以傳承薪火,使本身大半輩子的所知聞、所學習以及所領悟的心法,不至於最後隨著自己三寸氣斷而銷聲匿跡。
仁者,藉恭誠之心志,善待日常中所面對的一切人事物;所謂「恭敬」,並非單單指對於人的恭敬,更泛指對於萬事萬物之恭敬,正所謂「仁民愛物」。一個擁有極深的仁德者,哪怕只是看待一張毫無價值的白紙,都能視如珍寶一樣,加以愛護與珍惜,有了這種善待萬事萬物極其恭敬的程度,何患不能提昇簡樸節約的良好事實。
眾生一旦將簡樸與節約,逐漸落實在日常生活上,必不難成為時刻之間的事實,否則恭敬心稍有不足夠時,必然淪落到僅是做做表面功夫,亦或三日興禮隨後有二日缺乏誠心之情形來產生。雖然一樣的笑顏,真實恭敬心者,必然發自內心之法喜容顏,然而那些缺乏完全恭敬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亦只是短暫露出皮笑肉不笑的假喜悅;如若至此,恐怕自身時時都感覺到非常不自在,於憂愁中度日如年,因為做表面工夫比真心實踐還難受的緣故。
有情眾生,若有真心願意學著對一切人事物,起心恭誠禮敬,乃宜漸習使之漸熟悉,最後將恭敬心落實到完全融合,並且成為日常生活上的一種自然行為;自然而然當中待人能恭有敬,無論對待前輩們,亦或是面對晚輩們,皆能展現真心赤誠的恭敬對待,如此則是真恭敬心也。
寶德雜誌159期-述論:恭敬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