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七真史傳》第四回
寧海西北有個馬家庄,在內有個馬員外,名鈺,是個單名。父母棄世得早,又無弟無兄,獨自一人娶妻孫氏,小名淵貞。
這孫淵貞容貌端莊,心性幽靜,且能識字觀書,追古窮今,不愛捉針弄線,挑花繡朵,雖是女流身分,卻有男子氣慨,大凡馬員外有不決斷的事情,必來咨問,另在孫淵貞一言半語,頓絕疑惑。
所以,他兩口兒相敬如賓,情同師友,只是膝下並無一男半女,眼看已到中年,馬員外那日對孫淵貞說道:「你我二人離四十歲不遠,膝下乏嗣無後,這萬貫家財,也不知落於何人之手?」
孫淵貞曰:「
三皇治世久,五帝建大功,堯舜相揖遜,禹疏九河通。
成湯聘伊尹,文王訪太公,五霸展謀略,七雄使心胸。
贏秦吞六國,楚漢兩爭雄,吳魏爭漢鼎,劉備請臥龍。
東晉與西晉,事業杳無蹤,南魏與北魏,江山屬朦朧。
唐宋到於今,許多富貴翁,試問人何在?總是一場空。
自古及今數萬餘年,帝王將相幾千餘人,到頭盡空,轉眼皆虛,你我夫妻,把前後的事一齊付之於空,只當天下莫得我們,這一家父母未生我二人。」
馬鈺聞言笑曰:「別人雖空,猶有苗裔,我們這一空,連根都空斷了。」
孫淵貞曰:「空到無根,是為太空。」
空到極時為太空,無今無古似洪濛。
若人識得太空理,真到靈山睹大雄。
孫淵貞又曰:「若說有子無子,有子也空,無子也空,文王當年有百子之說,於今有幾個姓姬的人?誰是他萬代子孫?有幾人與他掛掃墳臺?
又相傳張公藝有九男二女,郭子儀七子八婿,竇燕山五桂聯芳,劉元普雙萼競秀,此數人皆斯衍慶,子嗣繁盛者也,如今又有幾個兒孫在那裏?
依然悽風冷雨,荒臺古墓,愁雲滿天,蓬蒿遍地,豈不是有無都歸於空也。孤墳壘壘,難道盡是乏嗣之人?佳城鬱鬱,未必定有兒孫之輩。
我想人生在世數十年光景,只在須臾之間,好比石火電光隨起隨滅,又如夢幻泡影非實非真。大廈千間不過夜眠七尺,良田萬頃無非日食三餐,空有許多美味珍餚,枉自無數綾羅綢緞,轉眼之間無常來到,瞬息之內萬事皆休,丟下許多榮華,不能享受,枉有無數金錢,難買生死,枉自變人一場。」
經營世故日忙忙,古往今來皆不在。
錯認迷途是本鄉,無非借鏡混時光。
孫淵貞又對馬員外曰:「我們於空無所空之處,尋一個實而又實的事情,做一番不生不滅的工夫,學一個長生不死之法。」
馬員外曰:「娘子妄言了,自古有生必有死,那有長生不死之理,從來有始必有終,那有人作不息之事?」
孫淵貞曰:「妾嘗看道書,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使真性常存,靈光不滅,即是長生之道。若學得此道,比那有兒女的人,更強百倍!」
馬員外曰:「話雖這樣講,精又如何能使之化氣?氣又如何能使之化神?神又如何使之還虛?志得真性常存?焉能靈光不滅?」
孫淵貞說:「你要參拜師傅,才能得此妙理。」
馬鈺曰:「我便拜你為師,你可傳我功夫。」
淵貞曰:「妾乃女流之輩,不過略識得幾個字,看過幾本書,焉能解悟妙理?若要真心學道,離不得參訪明師。」
馬員外曰:「參師訪友,是我生平所好,但修道之人要有根基,若無根基,成不了仙,作不了佛,所以我自量根基淺薄,再不言修道二字也。」
孫淵貞曰:「夫君之言差矣,但在世上變人,俱是有根基,若無根基,焉得變人?不過深淺之不同為。根基淺者六根不全,或眼失於明,耳失於聰,手缺腳跛,痴聾瘖啞,鰥寡孤獨,貧窮下賤,此根基之淺者也。
至於根基深者,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或尊居宰輔而管萬民,或身為官宦,聲名顯耀,或家道豐裕,樂享田園,六根完好,耳目聰明,心性慈良,意氣和平,此根基之深者也。
世間所重者富貴,這富貴之人又比那尋常之人,根基分外深厚,若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兒,越把根基培大了,成仙成佛成聖賢,俱可以成也。
所以說根基要隨時增補,不可以為一定是前生帶來的。若果是前生帶來,又何愁來生帶不去?譬如為山,越累越大,越累越高,休說我們無根基,若無根基,焉能享受這若大家園,以及呼奴使婢,一呼百諾,如此看來,也算大有根基之人也。」
馬員外本是好道之人,不過一時迷昧,今聞孫娘子剖晰分明,義理清楚,恍然大悟。
※ ※ ※
世人隨順情慾,求於聲名利祿,然當聲名利祿雙收之時,卻多已是步入人生盡頭階段,故若只知貪世上常名,而不知學道,乃是枉功勞形,此譬如燒香,雖人聞其香,並發出各種讚歎,然此時香已燼矣之理同也。
修真學道,若能視性命,為一大事,看破塵緣,將情境一刀兩段,萬有皆空,急以脫塵離俗,世人若不尋個出頭路徑,終日爭名奪利,貪妻愛子,至壽終,無常一到,萬事皆空矣。至此死期臨頭,何是我之財物,何是我之妻子,己經無半項是自己之物,只有善惡二字,可隨身帶去。
六萬年來,世間眾生,所流之眼淚,比地球海洋還深,死後之枯骨堆疊起來,比喜馬拉雅山還高,所造之罪業則更是難以計其數。若以世人短短數十年之生命,力行有限的財施而欲超脫輪迴,此舉就如一匙砂糖倒入水庫中,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故而生命不斷地輪迴,業力的纏縛也永無止境。因此為了擺脫生死宿命,古聖先賢皆不遺餘力地探求大道之法門,潛心參悟,而實現了生脫死之事跡。
所以世人,觀看世上,所有萬物皆是真,於佛視之,如浮雲朝露,亦如夢幻泡影或風前燈,雖然三期修法,學道應在火宅,而心須能無塵俗之念,妻為朋,子為伴,千魔百障,順其自然,生死存亡,苦樂富貧,任憑天斷,立大丈夫之品行,抱古聖賢仙佛之志念,用此一點真氣,時時使其上昇,念念皆仁,如此即真向道,何懼而憂道之不顯明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