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曾子論孝

  在儒家思想文化中,「孝」是一個最核心的觀念。曾子說:「孝可以分為三等,下等的孝是只能供養父母,中等的孝是不侮辱父母的名聲,上等的孝是讓父母能夠獲得尊敬。」

  公明儀問道:「那麼先生您可以稱得上『孝』了吧?」


  曾子說道:「這是什麼話!君子為孝,應該在父母表達之前就知道他們的意思,事先做好,又能透過所做的事情讓父母明白做人的道理。我現在只是供養父母,怎麼能算得上是孝呢?」


  曾子說道:「身體髮膚都是受之於父母,用父母留給我們的身體來行動,怎麼敢不恭敬呢?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不莊重,這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心,這是不孝;身在官位不謹慎行事,這是不孝;交朋友不講信用,這是不孝。這五個方面如果做不到,就會使災禍連累到父母,怎麼敢不恭敬呢?僅僅是把飯做好,品嘗以以獻給父母,這不是孝,只是供養而已。


  君子所說的孝,是指要讓人們都發自肺腑地稱讚:「你有這樣的兒子,真是幸運啊!』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孝是教化民眾的根本,它在行為上的表現就是贍養。贍養也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敬』不是輕易能做到的;敬也許是有些人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自然而然地做到就難了;自然也許有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堅持一生都如此就難了。


  當父母去世了,還能謹慎行事,不讓父母背負惡名,這可以稱得上身為孝了。仁義的人會以孝為根本,懂禮的人會行孝,有大義的人會讓自己的行為合乎孝,信者會自己踐行孝義,強者會一直做到孝。快樂因行孝而產生,刑罰則是由於不孝的行為帶來的。」


  曾子說:「砍伐樹木要等到符合季節的時候,獵殺禽獸也要等到合適的季節。老師說道:『砍伐樹木,獵殺禽獸沒有合乎時宜,那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的孝只用花費力氣,中孝可以建功立業,大孝則沒有欠缺。


  想念父母的慈愛,忘記自己的辛苦,這可以說是出了力氣;崇尚仁德的行為,遵從道義做事,這可以稱得上建功立業了;把仁德的觀念推行到天下,使每個人都能夠受益,這可以稱得上沒有欠缺了。


  父母誇奬自己,那就高興地記在心裡不敢忘記;父母若批評自己,那就要反省自身行為,更君謹慎地行事而不要有怨言;父母有過失的地方,應該婉言相勸而不要忘加責備、隨意指責;父母如果去世,要用仁者的粟米來祭祀,這樣才稱得上終身行孝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