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密勒日巴

  密勒日巴生於西藏阿里貢塘地區,七歲時父親早逝。依據當地的習俗,家產應由他的叔父託管,直到密勒日巴成年。

  不幸的是,他的叔嬸都極貪婪狠毒。他們侵吞了這些產業,還把密勒日巴一家當成奴隸般欺凌。


  為了報復他們的虐待,密勒日巴的母親變賣了她唯一的資產,籌錢讓密勒日巴出外學習黑法咒術報仇。密勒日巴達成了他母親的願望,當他再度回到家鄉時,已經成為一位成功的巫師。


  當時適逢他叔父一家人為他的堂兄弟籌備婚禮。密勒日巴運用他的法力,以冰雹摧毀了他叔父所有的農作物。之後他更在婚禮中以法術折斷屋脊,壓死了他的堂兄弟與許多賓客。他的叔父最終下跪求饒,懺悔自己以往的惡行。


  然而密勒日巴並沒有因報復了多年的深仇而欣喜,相反的,他因自己的作為而深受良心的譴責,內心產生無比的罪惡感。於是他決定捨棄一切身外之物,再度踏上旅途,下定決心修持正法。


  他投入馬爾巴祖師門下,為了試煉密勒日巴的決心和淨化他的殺業,馬爾巴故意表現冷淡,令他承受種種難以想像的磨練。在通過種種試煉之後,密勒日巴終於超脫罪惡,清淨一切的罪障,成就「挫火定」與「那洛六法」的修持,被稱為「即身成佛」的修行者。


※ ※ ※


  此戒名「悔恨」,有分狹義與廣義。狹義是「悔恨」為一事;針對自身。廣義則分別形成二種情緒,即「悔」與「恨」;乃有對於外在事務與人際等。


  眾生應該常常有在事後懊惱、恨怨等發生,不論修行者或一般眾生,應是難免;一旦陷入悔恨的情境,我人靈明必將受蔽。「悔」惱,於事無補,更會讓自己失去信心。(若然真是鑄錯,何不亡羊補牢,積極補救?)「恨」,則是一個極端情緒,容易讓人陷入瘋狂情境;因而不論是狹義或廣義,行者必要戒慎。


  云何戒此悔恨?當要修行者言行之前,切要深思再三,庶免事後懊悔,甚至恨怨。如果行者能夠謹守此戒,對於自身內性之修涵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言行之前多深思,養成習慣之後,那麼形諸於外,將是不慍不火、不急不燥,可以讓同修或者善眾升起欽仰恭敬之心,更可以輕易帶引行者或善眾,在修行路上步步前進。


  復次,若遇事毛燥,事後動輒悔恨(或者易啣恨不釋),那麼其人必將難與同修或善眾平和相處,容易形成道場上之獨行俠,對於修行並無好處。


  總之,畢竟眾生具凡性,處事悔恨在所難免,但是要成菩薩果,必要強力約制自己,故勉而力行此戒。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卅四、無悔恨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