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金兵擄走了宋朝的兩位皇帝。為了這件事,宋朝全國臣民都義憤填膺,發誓要洗刷這個恥辱。抗金名將岳飛作了一首〈滿江紅〉詞,詞中說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幾句話很可以表達當時有志之士的心情。
不過,仍有秦檜等投機派力主退讓,到後來甚至簽訂了紹興和議,向金國稱臣。宋朝犧性了國家的尊嚴,僅僅換來二十年的和平,而整個國家卻從此背負無比的恥辱,直到亡國。
宋朝派往簽訂紹興和議的是魏良臣。身為外交使者的他自然應該為侮辱國家尊嚴而負責,然而,區區一個魏良臣哪有犧牲國家尊嚴的膽量?支持他的,是朝中的投機派。他們用國家的尊嚴換取個人的權力。心態之可惡,舉世皆知。然而,朝廷中更多的是自以為中立的騎牆派。他們看政治的風向做事,助長了賣國者的氣燄,如張俊就是其中一例。
張俊本是善戰的將軍,但他對國家受辱毫無感覺,一心只想累積財富。被譏諷為「錢眼裡的將軍」。後來,他更為了保住權位,參與陷害兵飛的行動。
美國政治家伯納德。巴魯克曾說:「我們都知道,國家的利害重於個人的利害。在危急的時刻,對國家仍漠不關心是最不可原諒的罪惡,也是最不可挽救的錯誤。」世人都知道賣國者的可惡,誰又知道騎牆派的可惡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