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修行
譚長真仙翁 降
詩曰:佛光原在有無間,堪笑俗人跪殿前;
次第修行歸彼岸,金身自享彩蓮天。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八章 佛教與修行(二)
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證道後,智慧通達,無所罣礙,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四聖諦法門,「四聖諦」說四種真理:一者、苦聖諦;二者、集聖諦;三者、滅聖諦;四者、道聖諦,此亦是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修行次第的重要實踐法。
何謂苦聖諦呢?苦是逼迫性的。故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怨憎會是苦,五陰熾盛是苦,眾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
何謂集聖諦呢?集是招感性的。人生之苦不是天降,也不是地生,而是由自己的貪嗔癡所驅使去妄造惡業,依業受報而招集種種苦果。
何謂滅聖諦呢?滅是可證性的。這是指一切聖者,經修道後,所證得的聖果。滅有二個意義:一是滅除,二是寂滅。滅除了痛苦的根源,才有解除生死苦迫,實現涅槃的寂滅,得到解脫自在的安樂。
何謂道聖諦呢?道是可修性的。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業惑所起,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因而追求斷「集」的方法,勤修戒定慧,精進諸道品,直至證果回天之境界。
苦、集二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集是因,苦為果;滅、道二諦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道是因,滅為果,故四聖諦是一切佛法的綱要。釋迦牟尼佛最初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緣起的真理,只是緣起法則深奧難解,釋迦牟尼佛恐怕驟然宣說,將使尚未起信的眾生望而生畏。故在初轉法輪時,佛陀再三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目的就是要使眾生「知苦、斷集、修道、證滅」。
道聖諦即是整個佛教的修行方法與修道的內容,釋迦牟尼佛開示了三十七種修行實踐的次第,名為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簡單解釋:
第一是四念處,四念處是用智慧安住妄心,不讓它迷惑散亂。其重點在觀慧,分別是
「觀身不淨」:常念死、脹、青瘀、膿爛、壞、血塗、蟲噉、骨鎖、分散等色相之不淨。
「觀受是苦」:身、心有八苦交煎(即苦苦)﹔若偶有樂受,終究會消散的,消散時仍然是苦(即壞苦)﹔捨受而達不苦不樂的境地,但是剎那變遷,保持不住,仍然是苦(即行苦)。
「觀心無常」:眾生的五蘊身心世界是因緣和合而有的,是無常壞滅的,故心無實體,念念生滅一念纔去,一念又來,不可執它為常。
「觀法無我」:一切事物皆是眾緣和合,而現出一個假相,眾生妄執有我而生種種煩惱,故要以無我之慧觀,消除執我的錯誤。
第二是四正勤:是離惡行善的力量,此四為:
一、已生惡令斷滅。
二、未生惡令不生。
三、未生善念令生。
四、已生善念令增長。
四正勤重修精進。
第三是四神足:
一、欲神足:樂修、持戒解脫之法。
二、勤神足:一心正念精進佛法。
三、心神足:安心一境。
四、觀神足:觀察五蘊生滅變化。
四如意足重修禪定。
第四是五根:
一、信根:信正信的道理。
二、進根:精進正法。
三、念根:一心念無常苦。
四、定根:心不散亂,行住坐臥悉明覺。
五、慧根:了悟四諦的義理。
此五根能生聖道,為引發功德的根源。
第五就是五力:
一、信力。
二、進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此五力有降服煩惱之力量,能入聖道。
第六是七菩提分:
一、念菩提分。
二、擇法菩提分。
三、精進菩提分。
四、喜菩提分。
五、輕安菩提分。
六、定菩提分。
七、捨菩提分。
這七菩提分能讓凡夫由迷入悟,由未覺悟而成覺。
第七是八正道:
一、正見:由聞四聖諦真理,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走向正道。
二、正思惟: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實現。
三、正語:言語端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四、正業:除去身上一切不正當的動作,不殺、不盜、不淫。
五、正命:以正業來維持我們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職業。
六、正精進:離惡行善,勇猛精勤的努力。
七、正念:將正確的思想常住於心,時時憶念不忘,不讓思想行為偏向邪見。
八、正定:保持身口意之清淨,最後得了生死而解脫。
實踐三十七道品,自然貪嗔痴滅,精神自在,不受五欲煩惱束縛,進而出離生死,世人當多解而行之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