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學舌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
有一僧問慧海和尚:「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
和尚回答:「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
意思是,鸚鵡只會模仿人的聲音,不理解人的意思;佛經傳達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法的真意只是讀誦經文,就像鸚鵡學人說話一樣。
另有一次,一位行者問慧海和尚:「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
和尚回答:「如鸚鵡學人話語,自語不得,為無智慧故。」
※ ※ ※
無有文字以前,經驗之傳承,有賴口耳相傳,歷經結繩記事。文字創造,萬世真理方得以流傳久遠,所謂文以載道也。然而之傳述卻因地域及時空之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佛經之譯,總有些許文字僅譯其音,加入我族思想而得以詮釋,是以,難免有遺珠之憾。我人課誦之,倘不解經義而在追求形式、聲韻之美,豈不有買櫝還珠之憾?
誦經以其天人感應貫穿文字體現於生活,是以應口誦、心思、身行加上反復課誦,加深記憶,潛移默化達到至善之性。然而口誦經,心不思,身不行,無法了悟經義,則猶如演唱無有融入感情,徒具形式,一者無法上達天聽,再者瀆神欺佛也。是以,誦經應口其文,心思其義,身行經理,三者齊備,功德無量。
當然誦經以專誠一致之心思為要。自身或親友遭受病厄、冤親債主之祟擾,出於無奈勉強誦經迴向,以資條件交換。然而如此發心,若可持之以恆,堅心不墜,功德圓滿,當可達其良效。否則半途而廢,當然就如仇恨之化解,一方無有履行責任,最終功虧一簣也。
誦經屬方便法門,世人透過經典之幫助,而自身勤於口誦、心思、身行之三到,日久功深,煩惱、執著及妄念,自可藉由經典之勝義理諦涵養人生智慧,冤業自可漸次消弭。但是經典文字乃工具,縱使勤自修誦經,仍需培植福田,行功立德,成就內聖外王之功,方不失經典之教誨也,盼世人明悟。
《醒明寶鈔》第十二章 誦經之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