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諧先內和
一個人因為一件小事和鄰居爭吵起來,爭論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肯讓誰。最後,那人氣呼呼地跑去找牧師,牧師是當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
「牧師,您來幫我們評評理吧!我那鄰居簡直是一堆狗屎!他竟然……」那個人怒氣衝衝,一見到牧師就開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責,正要大肆指責鄰居的不對,就被牧師打斷了。
牧師說:「對不起,正巧我現在有事,麻煩你先回去,明天再說吧。」
第二天一大早,那人又憤憤不平地來了,不過,顯然沒有昨天那麼生氣了。
「今天,您一定要幫我評出個是非對錯,那個人簡直是……」他又開始數落起別人的劣行。
牧師不快不慢地說:「你的怒氣還是沒有消除,等你心平氣和後再說吧!正好我的事情還沒有辦好。」
一連好幾天,那個人都沒有來找牧師了。牧師在前往布道的路上遇到了那個人,他正在農田裡忙碌著,他的心情顯然平靜了許多。
牧師問道:「現在,你還需要我來評理嗎?」說完,微笑地看著對方。
那個人羞愧地笑了笑,說:「我已經心平氣和了!現在想來也不是什麼大事,不值得生氣的。」
牧師仍然不快不慢地說:「這就對了,我不急於和你說這件事情就是想給你時間消消氣啊!記住:不要在氣頭上說話或行動。」
怒氣有時候會自己溜走,稍稍耐心地等一下,不必急著發作,否則會惹出更多的怒氣,付出更大的代價。
心平氣和能化解一切矛盾。
※ ※ ※
每一個人,若想要與外在之環境和諧的相處,首先就必須要能讓內在的自我可以和平相處,如果自我紛亂,將如何能與外在之環境達到和諧,更不必說想要好好相處了。
為何娑婆眾生欲與外在環境和諧相處之前,必須先與內在的自我達成和平相處的境界呢?這是因為內在的自我,長期受到「貪、嗔、痴、慢、疑」的影響,容易使自我之身、口、意彼此不能合而為一,心裡頭明明不想說出口的話,但只要境界現前就忍不住經常輕易的一句話脫口而出,此時很可能因為這一句話,造成對方心裡不舒坦,人我之間的衝突難免要產生,對別人說出原本不願意說出口的話,就是外在環境失去和諧,不想說的卻脫口而出,這便是內在自我不和平的關係。
眾生想要成就一個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循循善誘,懂得知行合一的人,肯定可以使自己之身、口、意都同步運行,心裡有湧泉般的法語正蓄勢待發,進而法語滋潤著他人之身心靈,不但從口中善語相往,並且身行引領著他人依循正道而行,乃至種種道德綱常等事,皆可緣於內在自我之和平,隨之散發到外在的將是浩然正氣。
正氣使然,行之在外的必是「仁義可風,慈悲可揚,待人誠懇不阿」,凡是能利益群眾的事,再困難都盡力想要實踐,在知行合一的堅貞之下,將使人人獲大利益,持恆不斷施行與人群之和諧,並且對他人言語時,必然言之有義,在義氣相惜之下,將更能共振德風以立範。如此一來,無論在任何環境之下,都能有足夠的條件,與外在環境相處得很和諧,同時內在自我的身、口、意,亦藉此更邁向真、善、美的境界而前進。
奉勸大眾,在埋怨外在環境不佳時,試著捫心自問,自己在身、口、意方面,究竟有無哪一方面失去和平才導致與外在環境之和諧漸行漸遠?一旦察覺之後,迅速使自己的身、口、意恢復和平相處,時時「意善、語善、行善」,進而能感動他人以正與善互相對待,此後處之泰然,光明便在目前,隨身即見種種光明也。
寶德雜誌第173期-述論:外諧先內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