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貪才會受騙
本堂玄天上帝 降
詩曰:貪得珍寶滿廳房,淫逸驕奢業力長;
鑑往察來知悔過,道心滋養不迷茫。
聖示:吾今日以「心貪」才會受騙、「心貪」才會騙人為題,供世人參悟。
「心貪」才會受騙、「心貪」才會騙人
貪欲本無體,執境便成迷,一個人若是心不迷即不會受騙,現今社會詐騙新聞層出不窮,但萬騙不離其「宗」,即是詐騙者看準對方貪婪心理,欲藉「以小博大」之僥倖心態,獲得非分之財物,故而詐騙、且能每每得逞。然而,亦並非每一個人皆會受騙,而是只有貪心之人才會受騙,甚至有的人被「貪」所蒙蔽,而不止一次受騙上當,可見「心貪」之禍害甚大,值得世人省思與警惕。
現今世道淪亡,人心不古,從個人詐騙至計劃慎密之集體詐騙,可謂不斷進化,就以近年國際陸續爆發之金融危機而言,亦是肇因於人類之貪婪。而金融業者為了暴利,設計出幾乎沒價值之衍生性商品,靠著層層包裝誤導投資者,直至最後一根稻草出現,即瞬間如骨牌般倒下、壓垮謊言,讓投資者血本無歸,造成無數難以言諭之悲劇。
被騙者因貪念作祟,利令智昏而惹禍上身,輕者破財消災,名譽受損;重者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然而騙人者亦是因為「心貪」,為貪取被害者之財物,才會冒被緝捕後身陷囹圄之風險,而荼毒社會詐騙他人,但以不法手段獲取不義之財,而終究能得以倖免者,幾稀矣!故俗語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即是此理。
其實因「貪」而受騙,騙人者,並非現今社會才有,古往今來,以貪念為始,繼而枉法侚私圖富貴,終以斷送前程、身敗名裂為收場之戲碼,始終不曾間斷,二六○○年前之《左傳》即曾記載一則因「貪」而喪國之實事。春秋時期,有虢、虞兩小國,因同姓比鄰而唇齒相依、互為表裡,一國若有難,另一國必出兵相助。當時虢、晉兩國常在邊邑發生戰事,晉獻公欲借道虞國以消滅虢國,故向大夫荀息問計,苟息曰:「虞、虢兩國攻守同盟,若攻伐虢國,虞國必出兵相救,吾國雖將士精良,但要對敵兩國,恐未必能取勝,當用計離間,以各個擊破。」
獻公曰:「當用何計?」荀息曰:「可用我國屈地(地名)所產之良駒和垂棘(地名)所產之良璧賄賂虞公,借虞道攻伐虢國。」獻公曰:「我國之良駒、瑰璧乃稀世珍寶,寡人怎能割捨予他呢?」荀息曰:「大王以二寶向虞借道伐虢,虢沒有虞之援助,我們就可將虢消滅,虢亡,還兵時再順道滅掉虞國,即能取回寶物,就猶如以內庫的駒、玉暫時寄存在外庫罷了。」
果然當荀息進獻良駒、瑰璧以借道時,虞公內心大悅,雖有賢臣宮之奇極力諫阻,但他仍應允晉獻公之要求,並興師助晉。晉師滅虢以後,還師經過虞國,即乘虞國不備襲擊,滅了虞國,虞公為一個「貪」字,不但良駒、瑰璧保不住,連國家也葬送掉,可謂最顯著之例證也。
虛原雜誌20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