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五年,大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白居易對禪宗非常推崇,聽說高僧鳥巢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興,決定抽空上山探問禪法。
一天,白居易上山來參訪鳥巢禪師。他望著高懸空中的草舍,十分緊張,不由得感慨:“禪師的住處很危險哪。”
鳥巢禪師回答說:“我看大人的住處更危險。”
白居易不解地問:“我身為要員,鎮守江山,有什麼危險可言?”
鳥巢禪師回答說:“慾望之火熊熊燃燒,人生無常,塵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識知解而不能自拔,怎麼不危險呢?”
白居易若有所思,又換了個話題,問鳥巢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譏笑說:“這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小孩都知道,但八十歲老翁卻未必能做到。”
白居易豁然開悟,施禮而退。
※ ※ ※
觀世間塵事,凡夫俗子,每天總為名、利、財、勢,馬不停蹄的奔波走動。對於精神與體力上的支出,是否能駕馭著凡夫的軀殼而不疲勞乎?烏類亦同,一大清早出去,忙忙碌碌,就為了尋找食物,整天揮動翅膀,何曾止息過,不也是直到傍晚時分,夜幕低垂,才成群結隊歸巢嗎?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性不也和人類近似乎?
鳥要建築自己的巢,一定得用口用腳一根一支的編造完成。可謂「口手皆有道,心想自然成」。而此種建法,實不亞於人類的鋼筋水泥,甚至還會選擇樹林茂盛、安全的地方築其巢。再者「前要有空曠的視野,後要有高山峻嶺」,而此地方不也是人們想要居住的良好地理嗎?
然而,鳥類們皆能夠選擇牠心目中的理想止居處,樹林茂盛,位置安全的地方。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怎可不明白其所當止之處,再放蕩其行,渾渾噩噩地過此一生,反而不如這些鳥類?
可聽一言:「天雨雖大,鳥巢不滿」。此種功力,凡人不及也!何因?鳥巢看雖緊密,但仍留有微小的空隙,以為通風、滴水之用。反觀人們的心,「心」能包容多少呢?可效法鳥巢矣!「滴水巢中過,好壞自己留」。斯不致心事重重,憂憂不振,始可開拓更大的包容與肚量?
觀鳥巢而自省之。為人者,不可一味蒙蔽自己的心胸,應多與覺者相互琢磨,方可比烏之視野經驗無窮乎,一天之飛翔可大而遠之。觀之人們可與鳥比乎!
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