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修行路上只有二個依靠

 

濟公活佛 降


詩曰:情人橋上意綿綿,碧水悠悠桃杏妍;

   勞燕分飛千里散,空餘回味憶當年。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十一章 修行路上只有二個依靠─「法」和「自己」


  許多人為了消除內心的煩惱,或尋找一個心靈寄託,於是開始學佛或去拜佛。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卻養成依賴的心理,希望聖神能保佑我平安,賜我好姻緣,佛菩薩助我開悟,或至少拉我一把……等,不一而足。


  然而從因緣法的觀點來看,自己放逸不精進,不勤修戒、定、慧,單憑做一點善事或宗教儀式,就想增福增慧,甚至能解脫,此乃無異緣木求魚。因為,佛可以教導弟子覺悟,卻不能替眾生覺悟。


  《雜阿含‧布薩經》中記載:


  舍利弗、目揵連二位尊者入涅槃後,佛陀深知自己不久亦會入涅槃,於是,佛陀對弟子們說:


  「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洲」是水中的島嶼,意思是堅實可依靠,有了洲就不會隨波逐流漂浮不定。所以,佛陀該段話簡要的意思是說:「依靠觀察自己的身、心來調伏貪愛、憂悲惱苦,依靠『身、受、心、法』四念處的正法而修證佛法,不必外求。」也就是要住於以自己為依靠,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四念處法為依靠,以四念處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


  《雜阿含‧淨經》中,也記載四念處對修行的重要性:


  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有一乘道,能清淨諸眾生,令其超越憂悲,消滅惱苦,得證如實之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呢?即是對身之身觀念處、對受之受觀念處、對心之心觀念處、對法之法觀念處。」


  故,聽師父說的、聽長者說的、聽同修說的,都僅供參考。因為,人生是自己的,所有的苦、樂,種種感受,只有自己才能品嚐到那個滋味,沒有其他人可以代勞,是十足的自力解決。所以,唯有自己聞思修,親自如理觀察身與心的變化,洞悉無常、苦、無我,才能煩惱日減,得到心的解脫(精神解脫)


  能夠做到「自依止」、「法依止」,則不論佛陀在與不在,師父在與不在,都不是最重要了。因為,人會涅槃,但是法不會涅槃。不像今日之宗教,訴求必須依某人、學某法門才能有所成就,此皆與佛陀入滅前的囑咐:「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有天壤之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