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我在年少的時候,聽主日學的老師講道,他說:
耶和華。
耶穌。
聖靈。
是三位一體,至高無上的神。
上帝在創造天地的時候,從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創造一件事物,都說:「好!」
唯有創造「天」的時候,上帝獨獨沒有說:「好!」
爲什麼?
老師說:「因爲天裡面,已有魔鬼在其中。」老師又說:「其實天使長『路錫甫』,也是上帝所創造的,但,天使長非常的驕傲,老是想勝過上帝,甚至想和上帝比能力,因而淪落成爲魔鬼。」
老師說:「天使長『路錫甫』,帶領跟隨他的一些天使,離開了上帝,成爲黑天使。」
結論是:
「驕傲使天使成爲魔鬼!」
又: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領導僧團,其中一位「提婆達多」(調達師)
他原是佛陀的親人,侍奉佛陀,也是八大王子出家其中的一位。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據說提婆達多有三十相,八十隨形好。
提婆達多只差佛陀一些些。
提婆達多修行「神通」,有法力,非常的驕傲。
釋迦牟尼佛年老憔悴。
提婆達多逼迫佛陀返位,想要當僧圑的領袖。
結論是:
提婆達多叛變,帶領跟隨他的五百比丘脫離僧團,自成一個教派
「驕傲使提婆達多下墮地獄!」
我說:
這種例子,舉不勝舉。
就算世尊住世,也不免被人輕蔑,何況其他聖人賢哲呢!
我總是覺得,最不應該的是「驕傲」。
記得我「年少輕狂」的時候,我也是很「驕傲」的,後來修行之後,才知:
強中更有強中手。
一山還有一山高。
「明心見性」之後,自知:「驕傲不得!」
已獲「平等性智」矣!
「驕傲」是屬於沒有修養的人所擁有,豈不知一一驕傲的話,如同箭矢穿透人的身體,文字尖酸刻薄,會撕裂人的靈魂。
沒有修養的人,滿腔驕氣。
沒有修行的人,貢高我慢。
沒有度量的人,財大氣粗。
沒有智慧的人,唯我獨尊。
我「明心見性」之後,自知,原來「驕傲」是最低劣的人。
哀憐哉!哀憐哉!
詩:
人生的歲月裡
人人都是炊煙裊裊
其實日子一步又一步緊
只少少
有什麼可以驕傲
沒有一個人能夠盡善盡妙
在整個大宇宙之下
身段比螞蟻還要來得小
慧眼之下
付之一笑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最不應該的是「驕傲」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靈前不敬之禁忌
天上聖母 降
古來多少禍事與麻煩,無不是出自於一言之口快以及念頭之偏差,所產生出來不必要之麻煩與糾纏不清之擾亂,有時甚至延伸性命堪憂,世間禁忌之說,眾生豈能不予謹慎。
眾生通常心直口快,並且口無遮攔者居多,青少年由於涉世未深,每每看見有美麗之人事物難免要多加留戀,但再如何美麗之人事物,都有其一定之安全範圍及規矩,依循儀禮則人我兩安,常聞有某某少年,因為一句話的不慎,遭受靈界倩影之纏擾不休,甚而導致身心渙散。
俗世之間,確實存在著某些禁忌,眾生一旦誤觸禁忌,則容易自找麻煩。行經亡靈之前,不論是街上或殯儀館內,乃至路旁遇有死者,面對女性亡者面貌姣好,尤其是未婚的女性亡者,此時應予恭敬,默默移步,千萬不可隨便言語:「可惜!這麼年輕就過世。」亦不可言道:「可惜!這麼清秀、這麼漂亮的女孩就這樣死去。」更不能對倩女思念:「如果早些認識,就能在一起了。真是可惜!」眾生面對年輕女性亡者,如有不慎之言語或思惟,必定連夜受到該位倩女之纏擾,任誰做主排解都將罔效,除非最後向該亡靈道歉與妥協,並依其囑咐行事,才能平息下來。
在二十五年前,於彰化地區,乃有柯某,於假日無所事事,乃上街四處閒逛,逛了一個上午,都平安無事;豈知傍晚時分,走在某個路段時,見到路邊發生車禍事件,有某位雙十年華之女子,已氣若游絲,急救不及,未久便別世。
柯某看見這位新亡女子面貌清秀、楚楚可人,便於口中唸唸有詞,言道:「真是可惜!這麼年輕就死了,這麼一個漂亮的女孩,這麼死去,真可惜!」
到了夜裡,柯某才剛要入睡之際,便於朦朧之間,夢見傍晚那位死去的女孩子,坐在柯某的床邊,要求柯某為其立牌位,並接入家門奉祀;由於柯某意識尚是清醒,想到尚未娶妻,自然不肯弄個冥婚,娶個女亡靈,乃斷然拒絕。
此時,女亡靈便以嚴厲之口氣,對柯某言道:「那麼你傍晚在我面前說的那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柯某於夢中,又言道:「這只是開玩笑的啦!」女亡靈再言道:「你竟然膽敢拿我的名節開玩笑,並且戲弄於我?我就要你好看!」
瞬間,女亡靈的臉色陡然變色,有些陰森森的氛圍,從原本的和顏悅色變化為悽厲之氣。一連數夜,不斷干擾柯某的睡覺,以致柯某睡不安穩,整日精神不濟,亦無法上班工作。
柯某家人知情之後,趕緊到處求神拜佛,祈求神明庇佑,皆無濟於事。由於誠心懇禱之故,最後在某聖真的協調之下,徵得柯某及其家人同意冥婚之後,整個事件才平息下來。
由此可見,俗話說:「死人直!」就是說亡靈的意識單純,在亡靈面前,承諾之事,亡靈永遠記得,必須兌現,否則報應立至,禍不單行。是故,謹記:千萬不可輕言,必須莊重恭敬。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二十八章 靈前不敬之禁忌
古來多少禍事與麻煩,無不是出自於一言之口快以及念頭之偏差,所產生出來不必要之麻煩與糾纏不清之擾亂,有時甚至延伸性命堪憂,世間禁忌之說,眾生豈能不予謹慎。
眾生通常心直口快,並且口無遮攔者居多,青少年由於涉世未深,每每看見有美麗之人事物難免要多加留戀,但再如何美麗之人事物,都有其一定之安全範圍及規矩,依循儀禮則人我兩安,常聞有某某少年,因為一句話的不慎,遭受靈界倩影之纏擾不休,甚而導致身心渙散。
俗世之間,確實存在著某些禁忌,眾生一旦誤觸禁忌,則容易自找麻煩。行經亡靈之前,不論是街上或殯儀館內,乃至路旁遇有死者,面對女性亡者面貌姣好,尤其是未婚的女性亡者,此時應予恭敬,默默移步,千萬不可隨便言語:「可惜!這麼年輕就過世。」亦不可言道:「可惜!這麼清秀、這麼漂亮的女孩就這樣死去。」更不能對倩女思念:「如果早些認識,就能在一起了。真是可惜!」眾生面對年輕女性亡者,如有不慎之言語或思惟,必定連夜受到該位倩女之纏擾,任誰做主排解都將罔效,除非最後向該亡靈道歉與妥協,並依其囑咐行事,才能平息下來。
在二十五年前,於彰化地區,乃有柯某,於假日無所事事,乃上街四處閒逛,逛了一個上午,都平安無事;豈知傍晚時分,走在某個路段時,見到路邊發生車禍事件,有某位雙十年華之女子,已氣若游絲,急救不及,未久便別世。
柯某看見這位新亡女子面貌清秀、楚楚可人,便於口中唸唸有詞,言道:「真是可惜!這麼年輕就死了,這麼一個漂亮的女孩,這麼死去,真可惜!」
到了夜裡,柯某才剛要入睡之際,便於朦朧之間,夢見傍晚那位死去的女孩子,坐在柯某的床邊,要求柯某為其立牌位,並接入家門奉祀;由於柯某意識尚是清醒,想到尚未娶妻,自然不肯弄個冥婚,娶個女亡靈,乃斷然拒絕。
此時,女亡靈便以嚴厲之口氣,對柯某言道:「那麼你傍晚在我面前說的那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柯某於夢中,又言道:「這只是開玩笑的啦!」女亡靈再言道:「你竟然膽敢拿我的名節開玩笑,並且戲弄於我?我就要你好看!」
瞬間,女亡靈的臉色陡然變色,有些陰森森的氛圍,從原本的和顏悅色變化為悽厲之氣。一連數夜,不斷干擾柯某的睡覺,以致柯某睡不安穩,整日精神不濟,亦無法上班工作。
柯某家人知情之後,趕緊到處求神拜佛,祈求神明庇佑,皆無濟於事。由於誠心懇禱之故,最後在某聖真的協調之下,徵得柯某及其家人同意冥婚之後,整個事件才平息下來。
由此可見,俗話說:「死人直!」就是說亡靈的意識單純,在亡靈面前,承諾之事,亡靈永遠記得,必須兌現,否則報應立至,禍不單行。是故,謹記:千萬不可輕言,必須莊重恭敬。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二十八章 靈前不敬之禁忌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自食惡果
從前,離開竹林精舍不遠的村子裡,住著一位十分殘酷且鐵石心腸的殺豬屠夫,他的名字叫做純陀。他屠殺豬隻時,都會先加以凌虐。他從事殺豬這一行業已經有很多年了,但從來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或善事。
在他臨死的前幾天,他感覺到異常地痛苦,身體不斷地掙扎,像豬被綁著,即將被宰殺的痛苦掙扎。口中發出豬叫般的尖銳叫聲,並且像豬一樣的滿地打滾。經過了一星期的精神和肉體痛苦的折磨後,他終於痛苦的離開人世間了,並且墮入到地獄道裡,受無窮無盡之苦。
一些有聽到純陀發出如同豬被宰殺時的尖銳叫聲的比丘,卻以為純陀正忙著宰殺更多的豬隻,他們認為純陀是一個非常殘忍、沒有人性且邪惡的人,沒有一絲一亳的慈悲念頭。
佛陀說:「比丘們啊!你們現在所聽到的聲音,不是純陀在殺豬時,豬隻所發出哀號的聲音,而是純陀正在自食惡果的聲音啊!由於臨終時忍受巨大的痛苦,他的舉止十分異常。現在他死了,並且已經墮入地獄道裡,受無窮無盡之苦!」
佛陀最後說:「今生悲傷,來生也悲傷,造作惡果的人,今生與來世都悲傷;他們悲傷苦惱地覺察到,曾經做過的惡果。作惡的人,一定會在今生與來生自食惡果,惡果是不可逃避的!」
※ ※ ※
何謂業報,佛家所云:累世造諸善惡因業,所得苦樂之果,曰「業報」。《寶積經》有云:「業報自招無代者。」《四十二章經》亦云:「惡心不息,業海轉深。」
故,此一業報,即乃緣自我人累世,在六道輪迴之間所造作其業,乃使其因緣攝納於阿賴耶識,此識如海,可以含藏諸般業因,縱然歷經無數劫,而恆久不滅。待其業因成熟示現於當下,其業報乃廣泛涵蓋,是以 釋尊証悟之後說:「以八萬四千法,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障」,又說:「十二緣起,乃為眾生開示因果輪迴業報之始末。」
道家亦云:「報應,如影隨形。」其報為何?應在何處?即是憑其善惡招其業力,應在此身。
佛道均有闡述果報,而其動力不外始作其業,乃有其報,此即—因果定律。但是,既是種因於前,攝入耶識緣機成熟,乃成報業,因而,此一果報,當是自己種因,自己得果,不能替代。所以,業報有其動力,因此其現象,亦甚廣泛。然則人生於世,所遭遇之報象,則可劃分歸類為幾大項目,因此吾將逐章闡述,以盡其義,利益眾生研閱分明。
因果輪迴業報-第廿章 業報分明定不差
在他臨死的前幾天,他感覺到異常地痛苦,身體不斷地掙扎,像豬被綁著,即將被宰殺的痛苦掙扎。口中發出豬叫般的尖銳叫聲,並且像豬一樣的滿地打滾。經過了一星期的精神和肉體痛苦的折磨後,他終於痛苦的離開人世間了,並且墮入到地獄道裡,受無窮無盡之苦。
一些有聽到純陀發出如同豬被宰殺時的尖銳叫聲的比丘,卻以為純陀正忙著宰殺更多的豬隻,他們認為純陀是一個非常殘忍、沒有人性且邪惡的人,沒有一絲一亳的慈悲念頭。
佛陀說:「比丘們啊!你們現在所聽到的聲音,不是純陀在殺豬時,豬隻所發出哀號的聲音,而是純陀正在自食惡果的聲音啊!由於臨終時忍受巨大的痛苦,他的舉止十分異常。現在他死了,並且已經墮入地獄道裡,受無窮無盡之苦!」
佛陀最後說:「今生悲傷,來生也悲傷,造作惡果的人,今生與來世都悲傷;他們悲傷苦惱地覺察到,曾經做過的惡果。作惡的人,一定會在今生與來生自食惡果,惡果是不可逃避的!」
※ ※ ※
何謂業報,佛家所云:累世造諸善惡因業,所得苦樂之果,曰「業報」。《寶積經》有云:「業報自招無代者。」《四十二章經》亦云:「惡心不息,業海轉深。」
故,此一業報,即乃緣自我人累世,在六道輪迴之間所造作其業,乃使其因緣攝納於阿賴耶識,此識如海,可以含藏諸般業因,縱然歷經無數劫,而恆久不滅。待其業因成熟示現於當下,其業報乃廣泛涵蓋,是以 釋尊証悟之後說:「以八萬四千法,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障」,又說:「十二緣起,乃為眾生開示因果輪迴業報之始末。」
道家亦云:「報應,如影隨形。」其報為何?應在何處?即是憑其善惡招其業力,應在此身。
佛道均有闡述果報,而其動力不外始作其業,乃有其報,此即—因果定律。但是,既是種因於前,攝入耶識緣機成熟,乃成報業,因而,此一果報,當是自己種因,自己得果,不能替代。所以,業報有其動力,因此其現象,亦甚廣泛。然則人生於世,所遭遇之報象,則可劃分歸類為幾大項目,因此吾將逐章闡述,以盡其義,利益眾生研閱分明。
因果輪迴業報-第廿章 業報分明定不差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善惡交戰
一位年邁的北美切羅基人給子孫傳授人生真諦。他說:「我的內心深處,一直進行著一場交戰。交戰是在兩隻狼之間進行。一隻狼是惡的,牠代表貪婪、憤怒、自私、傲慢;另一隻狼是善的,牠代表慷慨、仁慈、喜悅、謙遜。同樣的交戰也發生在你們內心深處。」
「哪隻狼能獲勝呢?」孫子問他。
「你餵牠食物的那隻。」老人回答。
※ ※ ※
一般所謂之魔,乃屬邪惡之煞,當然是有辦法可以制服的。但是如果此魔起於人之心,那可就難辦了,因魔心一起,歹念叢生,惡事做絕,壞事更是霸道,最難伏制,縱是安息,魔念再起,還是罪惡滔天,無以休止,最怕的是這個「心魔」也。
魔由心生,心生諸魔,但心亦可生諸善,諸善亦由心而來,當然全部都得靠修心養性以全其功,讓善長駐於心,使魔離心遠去,自可安然矣。希世人能知之,不讓己心受魔而無以自拔,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也。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魔
「哪隻狼能獲勝呢?」孫子問他。
「你餵牠食物的那隻。」老人回答。
※ ※ ※
一般所謂之魔,乃屬邪惡之煞,當然是有辦法可以制服的。但是如果此魔起於人之心,那可就難辦了,因魔心一起,歹念叢生,惡事做絕,壞事更是霸道,最難伏制,縱是安息,魔念再起,還是罪惡滔天,無以休止,最怕的是這個「心魔」也。
魔由心生,心生諸魔,但心亦可生諸善,諸善亦由心而來,當然全部都得靠修心養性以全其功,讓善長駐於心,使魔離心遠去,自可安然矣。希世人能知之,不讓己心受魔而無以自拔,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也。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魔
打入虛擬地獄
蓮生/文
我在陰間地府,看到一個奇特的景相。
一名男子,抱著一棵枯木,猛吻著那枯木的樹頭。又將自己的衣服扒光,猛然擁住那枯木,又貼又纏,又拼命的作出男女交合的姿態,又驀然大叫一聲:「出來了,出來了」欲仙欲死之狀。
又看見一名女子,對著一塊石頭,跳著艷舞,一回左旋,一回右旋,最後一樣扒光自己的衣裳,抱住石塊,作出醜陋不堪的姿態,仍然在那石頭之上,起起伏伏。
我再望過去──
原來不止這一男一女如此,這裡有無數的俊男,有無數的美女,每個均抱著枯木,或是石塊,做?同樣的動作。
嚇!怎麼回事?
我問冥王:
「這是何境界?」
答:
「虛擬地獄!」
問:
「何以抱著枯木石塊爛泥巴?」
答:
「枯木石塊爛泥巴全幻化成自己的意中人。」
問:
「這又如何?」
答:
「快樂至虛脫而死!」
我終於明白了,陽間的人,發明電腦,利用電腦構成了虛擬世界,人們往往進入虛擬世界而不自覺。如今,陰間也有「虛擬地獄」,人入其中,不知枯木、石塊、爛泥巴,以為是自己的意中情人,相擁相抱,至死方休。
●
我看見自己的一名年輕弟子,名叫「雅華」,年紀輕輕就死了。
冥王判他入「虛擬地獄」。
他一進入,便看見一鍋熱滾滾的麻辣火鍋,他最喜歡吃的。
他喝湯。
喝的是「鮮血」。
他吃肉。
啃的是「枯骨」。
他吃菜。
吃的是「稻草」。
最後他脹死了。
●
有一名男子,進入「虛擬地獄」,翻山越嶺,找到了「阿里巴巴」的寶藏。
裏面全是黃金珠寶項鍊,他欣喜異常,雙手捧起珠寶,戴起項鍊。
而我看的,那些黃金、珠寶、項鍊全是蛇,大蛇、小蛇、毒蛇。
男子脖子掛著蛇,手上纏著蛇,雙手捧著蛇,他向蛇猛吻,而毒蛇也吻他。」
男子全身被蛇咬噬而死!
我看見的「虛擬地獄」,全是:
色死!
撐死!
咬死!
●
我請問聖弟子:「地獄中有虛擬地獄,人間中有虛擬世界,一入其中,不自知,不自覺。我請問大家,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真的嗎?是虛擬的嗎?大家是否看得透?我現在又請問大家,什麼才是真的?」
盧勝彥文集187《地獄變現記》打入虛擬地獄
我在陰間地府,看到一個奇特的景相。
一名男子,抱著一棵枯木,猛吻著那枯木的樹頭。又將自己的衣服扒光,猛然擁住那枯木,又貼又纏,又拼命的作出男女交合的姿態,又驀然大叫一聲:「出來了,出來了」欲仙欲死之狀。
又看見一名女子,對著一塊石頭,跳著艷舞,一回左旋,一回右旋,最後一樣扒光自己的衣裳,抱住石塊,作出醜陋不堪的姿態,仍然在那石頭之上,起起伏伏。
我再望過去──
原來不止這一男一女如此,這裡有無數的俊男,有無數的美女,每個均抱著枯木,或是石塊,做?同樣的動作。
嚇!怎麼回事?
我問冥王:
「這是何境界?」
答:
「虛擬地獄!」
問:
「何以抱著枯木石塊爛泥巴?」
答:
「枯木石塊爛泥巴全幻化成自己的意中人。」
問:
「這又如何?」
答:
「快樂至虛脫而死!」
我終於明白了,陽間的人,發明電腦,利用電腦構成了虛擬世界,人們往往進入虛擬世界而不自覺。如今,陰間也有「虛擬地獄」,人入其中,不知枯木、石塊、爛泥巴,以為是自己的意中情人,相擁相抱,至死方休。
●
我看見自己的一名年輕弟子,名叫「雅華」,年紀輕輕就死了。
冥王判他入「虛擬地獄」。
他一進入,便看見一鍋熱滾滾的麻辣火鍋,他最喜歡吃的。
他喝湯。
喝的是「鮮血」。
他吃肉。
啃的是「枯骨」。
他吃菜。
吃的是「稻草」。
最後他脹死了。
●
有一名男子,進入「虛擬地獄」,翻山越嶺,找到了「阿里巴巴」的寶藏。
裏面全是黃金珠寶項鍊,他欣喜異常,雙手捧起珠寶,戴起項鍊。
而我看的,那些黃金、珠寶、項鍊全是蛇,大蛇、小蛇、毒蛇。
男子脖子掛著蛇,手上纏著蛇,雙手捧著蛇,他向蛇猛吻,而毒蛇也吻他。」
男子全身被蛇咬噬而死!
我看見的「虛擬地獄」,全是:
色死!
撐死!
咬死!
●
我請問聖弟子:「地獄中有虛擬地獄,人間中有虛擬世界,一入其中,不自知,不自覺。我請問大家,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真的嗎?是虛擬的嗎?大家是否看得透?我現在又請問大家,什麼才是真的?」
盧勝彥文集187《地獄變現記》打入虛擬地獄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後宮典範
鄧綏,性情孝順友愛,喜好讀書,經常白天學習女紅,晚上誦讀儒家詩書經典,家人稱她為「女學生」。
後來,鄧綏被選入後宮,當了貴人。她謙恭小心,舉止合乎法度,侍奉陰皇后以及同其他嬪妃相處時,總是克制自己,居人之下。即使是對宮人和做雜役的奴仆,也都施以恩惠和幫助。和帝對她深為讚賞。
鄧綏曾患病,和帝特命她的母親和兄弟入宮照料醫藥,不限定日期時間。鄧綏辭讓說:「皇宮是重要的禁地,而讓外戚久住在內,上會給陛下招來寵幸私親的譏諷,下將使我遭到不知足的非議,我實在不願如此!」
和帝說:「人們都以親屬多次進宮為榮耀,你反而以此為憂慮嗎?」
每逢宴會,嬪妃們都爭著修飾自己,唯獨鄧貴人喜歡撲素無華。她的衣服如有和陰皇后一樣顏色的,便立即脫下換掉。若是和陰皇后同時進見,則不敢正坐或直立,行走時微躬上身,表示自己身份卑微。每當和帝有所詢問,她總是退讓在後,不敢先於陰皇后開口。陰皇后身材矮小,舉止時有不合禮儀之處,左右隨從之人掩口竊笑,唯獨鄧貴人憂而不樂,為陰皇后隱瞞遮掩,仿佛是自己的過失一樣。和帝知道鄧貴人的苦心和委屈,嘆息道:「修養德性的辛勞,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後來,陽皇后失竉,鄧貴人每當遇到和帝召見,就借病推辭。當時和帝接連失去皇子,鄧貴人擔心後嗣不多,屢次挑選人才進獻,以博取和帝的歡心。陰皇后見鄧貴人的德望一天比一天高,十分嫉妒。
和帝曾經臥病,情況非常危險,陰皇后暗中說:「我若是能夠得意,就不讓鄧家再留活口!」
鄧貴人聽到這番話,流淚說道:「我全心全意地侍奉皇后,竟然得不到她的理解和護佑。我今天應當跟隨皇上去死,上報皇上的大恩,中解家族的災禍,下不使陰氏如呂太后那樣有「人彘」的譏諷。」說完,就要喝毒藥自殺。有個叫趙玉的宮人堅決阻止她,謊稱:「適才有差人來,說皇上的病已經好了。」鄧貴人這才作罷。
次日,和帝果然病愈。及至陰皇后被罷黜,鄧貴人求情免救,沒有成功。和帝打算將鄧貴人立為皇后,而鄧貴人卻愈發謙恭,她聲稱病重,閉門深居,把自己隔絕起來。
後來和帝下詔,終於將鄧貴人立為皇后。鄧貴人表示辭讓,不得已,然後才即位為皇后。她下令:各邵、各封國一律不再進貢物品,每年四季只供應紙墨而已。每當和帝想封鄧氏家族官爵時,鄧皇后總是苦苦哀求辭讓。
後來,鄧綏被選入後宮,當了貴人。她謙恭小心,舉止合乎法度,侍奉陰皇后以及同其他嬪妃相處時,總是克制自己,居人之下。即使是對宮人和做雜役的奴仆,也都施以恩惠和幫助。和帝對她深為讚賞。
鄧綏曾患病,和帝特命她的母親和兄弟入宮照料醫藥,不限定日期時間。鄧綏辭讓說:「皇宮是重要的禁地,而讓外戚久住在內,上會給陛下招來寵幸私親的譏諷,下將使我遭到不知足的非議,我實在不願如此!」
和帝說:「人們都以親屬多次進宮為榮耀,你反而以此為憂慮嗎?」
每逢宴會,嬪妃們都爭著修飾自己,唯獨鄧貴人喜歡撲素無華。她的衣服如有和陰皇后一樣顏色的,便立即脫下換掉。若是和陰皇后同時進見,則不敢正坐或直立,行走時微躬上身,表示自己身份卑微。每當和帝有所詢問,她總是退讓在後,不敢先於陰皇后開口。陰皇后身材矮小,舉止時有不合禮儀之處,左右隨從之人掩口竊笑,唯獨鄧貴人憂而不樂,為陰皇后隱瞞遮掩,仿佛是自己的過失一樣。和帝知道鄧貴人的苦心和委屈,嘆息道:「修養德性的辛勞,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後來,陽皇后失竉,鄧貴人每當遇到和帝召見,就借病推辭。當時和帝接連失去皇子,鄧貴人擔心後嗣不多,屢次挑選人才進獻,以博取和帝的歡心。陰皇后見鄧貴人的德望一天比一天高,十分嫉妒。
和帝曾經臥病,情況非常危險,陰皇后暗中說:「我若是能夠得意,就不讓鄧家再留活口!」
鄧貴人聽到這番話,流淚說道:「我全心全意地侍奉皇后,竟然得不到她的理解和護佑。我今天應當跟隨皇上去死,上報皇上的大恩,中解家族的災禍,下不使陰氏如呂太后那樣有「人彘」的譏諷。」說完,就要喝毒藥自殺。有個叫趙玉的宮人堅決阻止她,謊稱:「適才有差人來,說皇上的病已經好了。」鄧貴人這才作罷。
次日,和帝果然病愈。及至陰皇后被罷黜,鄧貴人求情免救,沒有成功。和帝打算將鄧貴人立為皇后,而鄧貴人卻愈發謙恭,她聲稱病重,閉門深居,把自己隔絕起來。
後來和帝下詔,終於將鄧貴人立為皇后。鄧貴人表示辭讓,不得已,然後才即位為皇后。她下令:各邵、各封國一律不再進貢物品,每年四季只供應紙墨而已。每當和帝想封鄧氏家族官爵時,鄧皇后總是苦苦哀求辭讓。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空過生活
仰山慧寂禪師有一次到遠方去,直到夏末才回來,然後去探望他的師父溈山靈祐禪師。
溈山靈祐禪師問徒弟說:「一整個夏天都沒有見到你,你都做了些什麼?」仰山禪師回答:「我耕了一塊地,播了一籃種子。」
溈山禪師就讚美弟子說:「這樣看來,你這個夏天未曾空過。」
這也就是說,禪就是生活,禪是從生活裡去探討自己的。所以禪者經常砍柴、除草、犁田,做種種勞務的工作。
仰山禪師和溈山禪師經過了這一段對談以後,仰山也問:「這個夏天,老師您做了些什麼呢?」
溈山靈祐禪師毫不猶豫地說:「白天吃飯,晚上睡覺。」
仰山禪師聽師父這樣說了以後,也同樣的讚美師父:「那麼這個暑假,老師您也未曾白白空過。」
※ ※ ※
道本自然,德由規律而居,世間人從俗入道場精進修行,甚多誤認道之自然乃是修得超乎平凡之異力,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
道之自然乃是找回原本那光陀無染,非是念思於怪力超越,就如似一清水染污,需一段時間讓這受污清水沉澱,顯露其原本的清澈。道修超自然就是要尋根反照,讓自己原本根性回復本來面目,這就是自然。
人身繫各自因果因緣來到這人世間,必承受各種因緣果報,要懂得利用這一必毀滅的假身立德修行,精進培德讓慧命不斷,出離這六道輪迴,對此就要一志於德修守於規律,斷惡修善,能夠一心始而至終,定可超脫輪迴。
慈聖雜誌147期
溈山靈祐禪師問徒弟說:「一整個夏天都沒有見到你,你都做了些什麼?」仰山禪師回答:「我耕了一塊地,播了一籃種子。」
溈山禪師就讚美弟子說:「這樣看來,你這個夏天未曾空過。」
這也就是說,禪就是生活,禪是從生活裡去探討自己的。所以禪者經常砍柴、除草、犁田,做種種勞務的工作。
仰山禪師和溈山禪師經過了這一段對談以後,仰山也問:「這個夏天,老師您做了些什麼呢?」
溈山靈祐禪師毫不猶豫地說:「白天吃飯,晚上睡覺。」
仰山禪師聽師父這樣說了以後,也同樣的讚美師父:「那麼這個暑假,老師您也未曾白白空過。」
※ ※ ※
道本自然,德由規律而居,世間人從俗入道場精進修行,甚多誤認道之自然乃是修得超乎平凡之異力,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
道之自然乃是找回原本那光陀無染,非是念思於怪力超越,就如似一清水染污,需一段時間讓這受污清水沉澱,顯露其原本的清澈。道修超自然就是要尋根反照,讓自己原本根性回復本來面目,這就是自然。
人身繫各自因果因緣來到這人世間,必承受各種因緣果報,要懂得利用這一必毀滅的假身立德修行,精進培德讓慧命不斷,出離這六道輪迴,對此就要一志於德修守於規律,斷惡修善,能夠一心始而至終,定可超脫輪迴。
慈聖雜誌147期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說話尖酸刻薄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笑傲紅塵靠嘴尖,外加苛刻佇眉間。
一生福報隨雲去,往事原來盡似煙。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四章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白話:
魯莽又愚昧,說話尖酸刻薄的人,肯定貧窮又短命。而天資聰慧,寡言少語、神態悠然的人,必然一生富貴安康。
說明:
在這世間,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往往是非常謙和。反之,沒才能、沒本事的人,卻往往眼高於頂,嘴巴特別刻薄。
在例如昔時晉朝的謝萬,雖有名動天下的兄長謝安,但器量卻差異甚遠。後來,任安西將軍、豫州刺史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即接任西中郎將,兼任豫州刺史。當時,王羲之曾寫信給謝萬,勸他應與士卒們同甘共苦,然而謝萬雖然肩負北伐大任,卻依然表現得高傲豪縱、目中無人,毫不安撫士眾。
在其兄長謝安見此十分憂心,不但親自慰問和勉勵謝萬的部下,更要求謝萬與手下將帥們要多見面、聚餐談話,不可再表現得那麼高傲。然而,當謝萬與眾將聚餐時,卻無一句好話可說,只拿著如意指著眾將說:「諸將皆是勁卒。」
(意指你們這些將軍只是比較勇猛的兵、卒而已)因為兵、卒是最低下的軍階,既為將帥,被以兵卒稱呼乃是一種羞辱,故眾將聽後對謝萬的尖酸刻薄更為忿恨。
結果,北征首戰,士卒與敵軍一接觸即自行潰敗,謝萬亦隻身狼狽逃還,其間部下本打算趁謝萬兵敗時殺了他,只因念及其兄長謝安的德行,才沒有下手。然而謝萬之潰敗卻令豫州各郡落入敵方之手,故謝萬回朝時就被廢為庶人,四十二歲即因病撒手人寰。
而寡言少語、神態悠然的人,雖然好像不懂說話,但其實寡言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養。《道德經》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
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所以孔子在《論語•里仁》中云:「君子欲(木)訥於言而敏(捷)於行。」即是此理也。
詩曰:笑傲紅塵靠嘴尖,外加苛刻佇眉間。
一生福報隨雲去,往事原來盡似煙。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四章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白話:
魯莽又愚昧,說話尖酸刻薄的人,肯定貧窮又短命。而天資聰慧,寡言少語、神態悠然的人,必然一生富貴安康。
說明:
在這世間,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往往是非常謙和。反之,沒才能、沒本事的人,卻往往眼高於頂,嘴巴特別刻薄。
在例如昔時晉朝的謝萬,雖有名動天下的兄長謝安,但器量卻差異甚遠。後來,任安西將軍、豫州刺史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即接任西中郎將,兼任豫州刺史。當時,王羲之曾寫信給謝萬,勸他應與士卒們同甘共苦,然而謝萬雖然肩負北伐大任,卻依然表現得高傲豪縱、目中無人,毫不安撫士眾。
在其兄長謝安見此十分憂心,不但親自慰問和勉勵謝萬的部下,更要求謝萬與手下將帥們要多見面、聚餐談話,不可再表現得那麼高傲。然而,當謝萬與眾將聚餐時,卻無一句好話可說,只拿著如意指著眾將說:「諸將皆是勁卒。」
(意指你們這些將軍只是比較勇猛的兵、卒而已)因為兵、卒是最低下的軍階,既為將帥,被以兵卒稱呼乃是一種羞辱,故眾將聽後對謝萬的尖酸刻薄更為忿恨。
結果,北征首戰,士卒與敵軍一接觸即自行潰敗,謝萬亦隻身狼狽逃還,其間部下本打算趁謝萬兵敗時殺了他,只因念及其兄長謝安的德行,才沒有下手。然而謝萬之潰敗卻令豫州各郡落入敵方之手,故謝萬回朝時就被廢為庶人,四十二歲即因病撒手人寰。
而寡言少語、神態悠然的人,雖然好像不懂說話,但其實寡言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養。《道德經》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
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所以孔子在《論語•里仁》中云:「君子欲(木)訥於言而敏(捷)於行。」即是此理也。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菊芳的父親
蓮生/文
在西雅圖雷藏寺,虎邊的第三家,姓賴,其師姐即是「菊芳」。
菊芳師姐的父親,晚年從台灣赴美國,就住在菊芳家,父親老了,無依無靠,就只有依附在女兒家中。
菊芳父親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偶而會出來種一種花,深居簡出,所以就算是雷藏寺的常住,也很少能看見他。
有一天。
菊芳問我:
「盧師尊,我父親半夜起床如廁,廁所的窗戶,望出去是雷藏寺的廣場,他這一望,看見雷藏寺前,人影恍動,聚集不少人。他一想,不對!現在是半夜,不可能是人,於是,他想到是鬼,心中悚然,嚇得不敢看。」
菊芳說:
「家父半夜一定會起床如廁,他總忍不住,會向窗外望一望。仍然看見鬼影幢幢,他不知如何是好?」
我說:
「我幫你問一問!」
我的答案是:
西雅圖雷藏寺的虎邊寺後,建有地藏菩薩殿,殿中供奉。
韋陀護法菩薩,迦藍護法尊者,蓮花童子、地藏王菩薩、地神,冥神等等。還供奉很多祖先牌位,靈位等等。
這些鬼靈半夜會出來,有時候聚集在廣場。
我問鬼:
「聚集在廣場,是不是很嚇人。」
鬼答:
「白天人出,夜間鬼出,此正常也!」
我問鬼:
「鬼出豈不是嚇人?」
鬼答:
「白天人出,鬼不出。夜間鬼出,人也出。這是人嚇鬼,而不是鬼嚇人。人在陽道,鬼在陰道,互不侵犯。今之世人,連夜間也出,這是侵犯鬼也。」
我聽了,覺得有理。
我對菊芳說:
「你父親已具有陰眼,所以能看見鬼,一般人只是肉眼,看不到的。看見了鬼,不用太驚訝,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人若行得正,夜半敲門心不驚。」
菊芳聽了,默然!
我說:
人如是。
鬼如是。
我曾對一位醫師談及見鬼事。
醫師說:
「幻覺!」
我對醫師說:
「人間,也是幻覺!」
醫師莫名其妙。
我寫詩:
朦朧影
說來亦是很嚇人
思前思後
生死幾時才能圓
唯有修行
一年又一年
出生西方乘金蓮
盧勝彥文集245《古里古怪》菊芳的父親
在西雅圖雷藏寺,虎邊的第三家,姓賴,其師姐即是「菊芳」。
菊芳師姐的父親,晚年從台灣赴美國,就住在菊芳家,父親老了,無依無靠,就只有依附在女兒家中。
菊芳父親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偶而會出來種一種花,深居簡出,所以就算是雷藏寺的常住,也很少能看見他。
有一天。
菊芳問我:
「盧師尊,我父親半夜起床如廁,廁所的窗戶,望出去是雷藏寺的廣場,他這一望,看見雷藏寺前,人影恍動,聚集不少人。他一想,不對!現在是半夜,不可能是人,於是,他想到是鬼,心中悚然,嚇得不敢看。」
菊芳說:
「家父半夜一定會起床如廁,他總忍不住,會向窗外望一望。仍然看見鬼影幢幢,他不知如何是好?」
我說:
「我幫你問一問!」
我的答案是:
西雅圖雷藏寺的虎邊寺後,建有地藏菩薩殿,殿中供奉。
韋陀護法菩薩,迦藍護法尊者,蓮花童子、地藏王菩薩、地神,冥神等等。還供奉很多祖先牌位,靈位等等。
這些鬼靈半夜會出來,有時候聚集在廣場。
我問鬼:
「聚集在廣場,是不是很嚇人。」
鬼答:
「白天人出,夜間鬼出,此正常也!」
我問鬼:
「鬼出豈不是嚇人?」
鬼答:
「白天人出,鬼不出。夜間鬼出,人也出。這是人嚇鬼,而不是鬼嚇人。人在陽道,鬼在陰道,互不侵犯。今之世人,連夜間也出,這是侵犯鬼也。」
我聽了,覺得有理。
我對菊芳說:
「你父親已具有陰眼,所以能看見鬼,一般人只是肉眼,看不到的。看見了鬼,不用太驚訝,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人若行得正,夜半敲門心不驚。」
菊芳聽了,默然!
我說:
人如是。
鬼如是。
我曾對一位醫師談及見鬼事。
醫師說:
「幻覺!」
我對醫師說:
「人間,也是幻覺!」
醫師莫名其妙。
我寫詩:
朦朧影
說來亦是很嚇人
思前思後
生死幾時才能圓
唯有修行
一年又一年
出生西方乘金蓮
盧勝彥文集245《古里古怪》菊芳的父親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邪心引邪
舍人陳雲亭說:有位奉命去臺灣的使臣,途中住在驛站的館舍裏。忽然發現有個豔麗的女子扒在牆頭往院裏窺探,便加以怒斥,他出至外面搜索,卻一無所獲。
睡到半夜,忽然當一聲,有一瓦片飛落在他枕邊。使臣大怒,大聲喝問道:「何方妖怪,膽敢侮弄天子的使臣?」
只聽窗外一個女子朗聲答道:「你祿命大,白天我一時回避不及,衝撞了你,惹你又是呵斥,又是搜索。我害怕這事被神明察覺,可吃罪不起,心裏一直惴惴不安。
可是你剛才睡在床上,卻胡思亂想,心生邪念,把我當做那驛站裏老兵的女兒,打算如何耍手段,娶來做你的小老婆。可你哪里知道,只要人心裏的念頭一動,鬼神立刻就知道了。
人有邪心,必會招來邪鬼的騷擾,就是神明知道了也不會加於責備。因此我就投一塊瓦片給你作為相報,你這有什麼可惱火的?」
使臣聽了,心裏又慚愧又沮喪,等不及天亮,就命僕人收拾行裝,離開這館舍。
※ ※ ※
魔怪各處一切空間中,而最惡毒的魔怪卻是在人們的心中處。人心善惡分明,差別只在一念間,念若邪思定招引魔怪來侵蝕,故世人都有佛性,怎可讓魔怪來侵犯,需知道一念至善能超出塵埃,一念之惡必落黑暗魔境。
人心本善,就因放不下一切塵境,去不了一切執著,以至自在心境受到牽絆,招起隱藏心識魔怪,無法控制進而願成魔的奴隸矣。
世間人對世間的種種變化,應有覺悟,這一切都是心識變現,如能安住自性,那魔怪遠離難近身也。
慈聖雜誌98期
睡到半夜,忽然當一聲,有一瓦片飛落在他枕邊。使臣大怒,大聲喝問道:「何方妖怪,膽敢侮弄天子的使臣?」
只聽窗外一個女子朗聲答道:「你祿命大,白天我一時回避不及,衝撞了你,惹你又是呵斥,又是搜索。我害怕這事被神明察覺,可吃罪不起,心裏一直惴惴不安。
可是你剛才睡在床上,卻胡思亂想,心生邪念,把我當做那驛站裏老兵的女兒,打算如何耍手段,娶來做你的小老婆。可你哪里知道,只要人心裏的念頭一動,鬼神立刻就知道了。
人有邪心,必會招來邪鬼的騷擾,就是神明知道了也不會加於責備。因此我就投一塊瓦片給你作為相報,你這有什麼可惱火的?」
使臣聽了,心裏又慚愧又沮喪,等不及天亮,就命僕人收拾行裝,離開這館舍。
※ ※ ※
魔怪各處一切空間中,而最惡毒的魔怪卻是在人們的心中處。人心善惡分明,差別只在一念間,念若邪思定招引魔怪來侵蝕,故世人都有佛性,怎可讓魔怪來侵犯,需知道一念至善能超出塵埃,一念之惡必落黑暗魔境。
人心本善,就因放不下一切塵境,去不了一切執著,以至自在心境受到牽絆,招起隱藏心識魔怪,無法控制進而願成魔的奴隸矣。
世間人對世間的種種變化,應有覺悟,這一切都是心識變現,如能安住自性,那魔怪遠離難近身也。
慈聖雜誌98期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和尚之勇
一個村落裡有幾個年輕人非常喜歡調皮搗蛋,每每晚上裝鬼嚇人。
一天,雲居禪師要去村子另一邊的洞穴坐禪。那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便藏在他的必經之路上,等到禪師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扣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禪師必定嚇得魂飛魄散,哪知道禪師任年輕人扣住自己的頭,靜靜的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此時,禪師又若無其事地離去了。
第二天,他們問禪師:「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有這回事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
「是嗎?我們聽說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時候被魔鬼按住了頭。」
「那不是什麼魔鬼,而是村裡的年輕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
禪師答道:「因為魔鬼沒有那麼寬厚暖和的手呀!」
他緊接著說:
「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
進山不懼虎狼,是獵人之勇;
入水不懼蛟龍,是漁人之勇;
和尚的勇是什麼?就是一個字:‘悟’。連生死都已經超脫,怎麼還會有恐懼感呢?
※ ※ ※
了生死者,就是了了分明生從何來?了了分明死從何去?
生從何來?生從慾來。人乃慾身所成,故有所謂「無慾不成俗」之說。
至於死從何去?則一定要自己主宰。首求不入輪迴,不再受生。如不能逃避輪迴,則要自己選擇再投生人道,選擇生於有佛法可聞之世界,選擇積善之家,選擇來生父母。如此則可望在來世再勤修佛法。此乃謂之了生死。
世人欲不入輪迴,必先斷除見思二惑,使內無執著,外無執相,空其所空,不著不執。然後始能順理成章,在中陰身之階段逃避輪迴。所謂空其所空,忘其有相,以空應空,以無應無。方能將自性尋回,來去自由,不執不破。語云:「來者自來,去者自去,無相無執,心無宿物,自可如如」。如此就能逃出輪迴之一關。苟無此成就,則難成正果。死後必再在三界中輪迴受生。
雨華四集-了生死
一天,雲居禪師要去村子另一邊的洞穴坐禪。那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便藏在他的必經之路上,等到禪師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扣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禪師必定嚇得魂飛魄散,哪知道禪師任年輕人扣住自己的頭,靜靜的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此時,禪師又若無其事地離去了。
第二天,他們問禪師:「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有這回事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
「是嗎?我們聽說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時候被魔鬼按住了頭。」
「那不是什麼魔鬼,而是村裡的年輕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
禪師答道:「因為魔鬼沒有那麼寬厚暖和的手呀!」
他緊接著說:
「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
進山不懼虎狼,是獵人之勇;
入水不懼蛟龍,是漁人之勇;
和尚的勇是什麼?就是一個字:‘悟’。連生死都已經超脫,怎麼還會有恐懼感呢?
※ ※ ※
了生死者,就是了了分明生從何來?了了分明死從何去?
生從何來?生從慾來。人乃慾身所成,故有所謂「無慾不成俗」之說。
至於死從何去?則一定要自己主宰。首求不入輪迴,不再受生。如不能逃避輪迴,則要自己選擇再投生人道,選擇生於有佛法可聞之世界,選擇積善之家,選擇來生父母。如此則可望在來世再勤修佛法。此乃謂之了生死。
世人欲不入輪迴,必先斷除見思二惑,使內無執著,外無執相,空其所空,不著不執。然後始能順理成章,在中陰身之階段逃避輪迴。所謂空其所空,忘其有相,以空應空,以無應無。方能將自性尋回,來去自由,不執不破。語云:「來者自來,去者自去,無相無執,心無宿物,自可如如」。如此就能逃出輪迴之一關。苟無此成就,則難成正果。死後必再在三界中輪迴受生。
雨華四集-了生死
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真情約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位年輕的日本男孩被迫從軍,因而與她的未婚妻分手了。
分手前,他們每次約會總在鄰近的大樹下見面,男孩因為工作關係,每次都會遲到。晚來的第一句話,就是靦腆地說:「對不起,讓妳久等了。」但女孩總是笑著對他說:「還好,我也才剛到。」
男生最初以為是真的,後來有一次他準時到,卻故意在一旁等了半小時才過去,沒想到,女孩一樣露出微笑說出同樣的話。
他才明瞭,不管他遲到多久,她總是為了不讓他尷尬而善意地騙他。
後來,他被派去從軍前,為了怕一去多年,或回來人事已非,即與她約定:回來後如果找不到對方,就到這棵大樹下等。
時光飛逝,二十幾年過去了,男孩都沒有回來,因為他流落韓國,曾被槍彈擊中,因昏迷而失去記憶力,直到十年過去了,他才逐漸恢復記憶,然而他已在韓國娶妻,而他相信未婚妻以為他殉職了。
又過了五年,他的韓國妻子去世,於是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回來日本。
他想起這段刻骨銘心的舊情,帶著深深的歉意,下飛機的第一天,他就直接驅車前往那棵舊時的大樹下。計程車快速駛到,他在距離二十公尺左右的地方下車了。但映入眼簾的,卻是繁華喧嚷的商店街,還未走近,他就心碎了,哪裏還有大樹呢?
他唯一的記憶已被分割,他在原地沉思了好一陣子。
正想離開此地,忽然間看到前面有個攤販,他想前去買杯飲料喝喝也好,於是快步向前,向那位攤販買了一杯果汁,當那蹲在地上的婦人緩緩抬起頭,兩人目光交會的一霎那,他看清楚擺攤的歐巴桑竟是他昔日的未婚妻。
他的淚水奪眶而出,內心非常悸動,她一定是為了怕他回來找不到她,又不知他會什麼時候回來,於是決定在此地擺攤子等他。
他感到羞愧,於是大膽向她求婚,以彌補過去的虧欠,兩人終成連理,愉悅度過下半生。
分手前,他們每次約會總在鄰近的大樹下見面,男孩因為工作關係,每次都會遲到。晚來的第一句話,就是靦腆地說:「對不起,讓妳久等了。」但女孩總是笑著對他說:「還好,我也才剛到。」
男生最初以為是真的,後來有一次他準時到,卻故意在一旁等了半小時才過去,沒想到,女孩一樣露出微笑說出同樣的話。
他才明瞭,不管他遲到多久,她總是為了不讓他尷尬而善意地騙他。
後來,他被派去從軍前,為了怕一去多年,或回來人事已非,即與她約定:回來後如果找不到對方,就到這棵大樹下等。
時光飛逝,二十幾年過去了,男孩都沒有回來,因為他流落韓國,曾被槍彈擊中,因昏迷而失去記憶力,直到十年過去了,他才逐漸恢復記憶,然而他已在韓國娶妻,而他相信未婚妻以為他殉職了。
又過了五年,他的韓國妻子去世,於是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回來日本。
他想起這段刻骨銘心的舊情,帶著深深的歉意,下飛機的第一天,他就直接驅車前往那棵舊時的大樹下。計程車快速駛到,他在距離二十公尺左右的地方下車了。但映入眼簾的,卻是繁華喧嚷的商店街,還未走近,他就心碎了,哪裏還有大樹呢?
他唯一的記憶已被分割,他在原地沉思了好一陣子。
正想離開此地,忽然間看到前面有個攤販,他想前去買杯飲料喝喝也好,於是快步向前,向那位攤販買了一杯果汁,當那蹲在地上的婦人緩緩抬起頭,兩人目光交會的一霎那,他看清楚擺攤的歐巴桑竟是他昔日的未婚妻。
他的淚水奪眶而出,內心非常悸動,她一定是為了怕他回來找不到她,又不知他會什麼時候回來,於是決定在此地擺攤子等他。
他感到羞愧,於是大膽向她求婚,以彌補過去的虧欠,兩人終成連理,愉悅度過下半生。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哈哈哈大笑三聲
蓮生/文
隱居閉關達四年,這四年我常常哭,我哭是為了什麼?哭不是無緣無故的,其原因有三:
一、明知眾生難度,也度。
因此大哭。
二、明知家國難為,也為。
我很重視「家」,但要「家」順順暢暢也不容易;而「國」就大了,非我這草民能救,憂心「家」小,憂心「國」大,因此大哭。
三、明知女人要小心度化,也度。
孔夫子把「女人」和「小人」列在一起,認為「難養」也。小人得之,趾高氣揚,不得之,憤憤而去;女人得之,愛你愛個要死,不得之,恨你恨得要死,同樣是死,因此大哭。
第一條,釋迦牟尼佛也做了,當初佛陀得道,即想:眾生如何明白佛法深淺難測,以眾生的智慧去了解佛法的智慧,難、難、難,釋迦牟尼佛根本不想說法。
最後是「大梵天」、「帝釋天」再三請佛度眾生,佛陀才答應的。
釋迦牟尼佛,當然知道眾生難度,但,衪勉為其難,度了。
第二條,釋迦牟尼佛有「家」,有「妻子」有「小孩」,但「家」如何全?
釋迦牟尼佛有「國」─「釋迦國」,他為了保護「釋迦國」,不為「琉璃國」滅族,多次阻止琉璃王,但也無法救國。
「釋迦國」被滅族。
第三條,釋迦牟尼佛明知女人難度,但,受不了阿難尊者的請求。
先度自己的姨母及五百宮女。
再度蓮華色等。
最後度「戰遮女」就遭殃了。
所謂「賊咬一口,入木三分」。
戰遮女硬說佛陀跟她有小孩。(偽造證據)
佛陀再度「孫陀利」。
又被狠狠的咬了一口,說佛陀與五百羅漢都跟她有一腿,這女人有說謊的天才。
這一口,咬得也不淺,連「孫陀利」死了,佛陀的教團均不得安寧。
其實──
釋迦牟尼佛得道證果,佛法無邊,深不可測,至今,佛教至理,世俗之人,如何高攀?
佛陀雖得道證果。
世俗人怎知?
琉璃王怎知?
咬佛陀的女子怎知?
因此,我隱居閉關這四年,天天哭,常常哭,哭得搶天呼地,肝腸寸斷,哭得差一點得了「憂鬱症」。這世間的眾生,如何明白我心,其實要明白我心,也是一難矣!
後來,我遇到大著肚子的「彌勒菩薩」,他笑口常開。那時我幾乎快要死了,憂心而死。
我問他:「笑什麼?」
他笑答:「笑天下可笑之人。」
「誰是天下可笑之人?」
彌勒菩薩回答我:「世俗人、琉璃王、惡女人,都是可笑之人啊!」
我聽了,哈哈哈,大笑三聲。
彌勒菩薩說:「哭會傷心而死,倒不如笑,笑這些無知的世俗人、琉璃王、壞女人,哈哈哈。」
我終於被彌勒菩薩教會了,遇到順境,哈哈哈大笑三聲,遇到逆境,哈哈哈大笑三聲,隨時隨地,哈哈哈大笑三聲。
現在,我隨時都可以笑。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哈哈哈大笑三聲
隱居閉關達四年,這四年我常常哭,我哭是為了什麼?哭不是無緣無故的,其原因有三:
一、明知眾生難度,也度。
因此大哭。
二、明知家國難為,也為。
我很重視「家」,但要「家」順順暢暢也不容易;而「國」就大了,非我這草民能救,憂心「家」小,憂心「國」大,因此大哭。
三、明知女人要小心度化,也度。
孔夫子把「女人」和「小人」列在一起,認為「難養」也。小人得之,趾高氣揚,不得之,憤憤而去;女人得之,愛你愛個要死,不得之,恨你恨得要死,同樣是死,因此大哭。
第一條,釋迦牟尼佛也做了,當初佛陀得道,即想:眾生如何明白佛法深淺難測,以眾生的智慧去了解佛法的智慧,難、難、難,釋迦牟尼佛根本不想說法。
最後是「大梵天」、「帝釋天」再三請佛度眾生,佛陀才答應的。
釋迦牟尼佛,當然知道眾生難度,但,衪勉為其難,度了。
第二條,釋迦牟尼佛有「家」,有「妻子」有「小孩」,但「家」如何全?
釋迦牟尼佛有「國」─「釋迦國」,他為了保護「釋迦國」,不為「琉璃國」滅族,多次阻止琉璃王,但也無法救國。
「釋迦國」被滅族。
第三條,釋迦牟尼佛明知女人難度,但,受不了阿難尊者的請求。
先度自己的姨母及五百宮女。
再度蓮華色等。
最後度「戰遮女」就遭殃了。
所謂「賊咬一口,入木三分」。
戰遮女硬說佛陀跟她有小孩。(偽造證據)
佛陀再度「孫陀利」。
又被狠狠的咬了一口,說佛陀與五百羅漢都跟她有一腿,這女人有說謊的天才。
這一口,咬得也不淺,連「孫陀利」死了,佛陀的教團均不得安寧。
其實──
釋迦牟尼佛得道證果,佛法無邊,深不可測,至今,佛教至理,世俗之人,如何高攀?
佛陀雖得道證果。
世俗人怎知?
琉璃王怎知?
咬佛陀的女子怎知?
因此,我隱居閉關這四年,天天哭,常常哭,哭得搶天呼地,肝腸寸斷,哭得差一點得了「憂鬱症」。這世間的眾生,如何明白我心,其實要明白我心,也是一難矣!
後來,我遇到大著肚子的「彌勒菩薩」,他笑口常開。那時我幾乎快要死了,憂心而死。
我問他:「笑什麼?」
他笑答:「笑天下可笑之人。」
「誰是天下可笑之人?」
彌勒菩薩回答我:「世俗人、琉璃王、惡女人,都是可笑之人啊!」
我聽了,哈哈哈,大笑三聲。
彌勒菩薩說:「哭會傷心而死,倒不如笑,笑這些無知的世俗人、琉璃王、壞女人,哈哈哈。」
我終於被彌勒菩薩教會了,遇到順境,哈哈哈大笑三聲,遇到逆境,哈哈哈大笑三聲,隨時隨地,哈哈哈大笑三聲。
現在,我隨時都可以笑。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哈哈哈大笑三聲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頭正心正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由於現代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目的愈趨多樣化,使得傳統道德權威不再,人與人之間彼此互不信任了。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若要為現在這個世界下評斷,那就是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我行我素。
這樣子是比深謀遠慮、如履薄冰般的生活來得有樂趣又方便,但是,大家都只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拒絕不喜歡的東西,對自己有好處的人才是好人;反之,帶來不方便的人就是壞人,完全憑自我本位的價值觀來決定。
關聖: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形,就是世人基於自私自利的心態,由於大家抱持著只要自己過得好、快樂、方便就可以了,不管別人如何的利己主義之故。
陳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為了一己私慾而做出排擠他人的行為,剛開始也許會覺得很快樂,但是時日一久,將會招來周遭的人之反感、嫉妒,甚至因而種下反目、紛爭的禍根,而漸漸被孤立起來。
同時,大家都只想做輕鬆工作,而不願做辛苦的事情,也將使懶蟲腐蝕身心,最後讓自己變成一個沒用的人。
關聖:能得到一時的方便、快樂,固然是很好,但總有一天,你們會被這種虛假的表象所背叛。這和藉由吃藥、打針,病情可以獲得一時的紓解,卻無法立刻將病根拔去是一樣的道理。
陳生:當今的人在思想上犯了很大的錯誤,亦即只要在不觸犯法律的範圍之下,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做,誰也管不著!
所以,現代人趨於功利與現實,鮮少有自省心與自責感,倒是常把自己的過錯歸咎到他人或社會上,而不以為意。
關聖:世人很容易把自由和放縱混為一談,事實上,這兩者的質並不相同。自信和自以為是,也是不一樣的,同樣的,自利和孤立,高尚和氣派也具有不同的意義。
所以,你們應該認清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培養廉恥心,不要只是一味地執著於自己所看見的,而犯了以偏概全、斷章取義之毛病。
陳生:所以,世人累世輪迴,不斷造下因果,就算是有通天的本領,也是不能夠與定數相爭抗衡的;想要轉化命運,惟有積陰德這個方法,則必定可以挽回定數。
宋朝的徐節孝基,在初次面見安定先生的時候,只是頭稍微偏了一點,安定先生就很嚴厲的指正,說道:「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
徐先生就立即的悔改覺悟,並且說道:「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那麼心又怎麼可以不正呢?」從此以後,徐先生的心就未曾有過一點點的歪斜。
有人問他:「甚麼是處世修身的要訣?」他一定寫了「正直」兩個大大的字送給問他的人。
關聖:是以,世人一旦踏入了仕途,即是公務員,亦即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必須建立正確的心態,面對的百姓,當以服務百姓為主;因此,應當要以忠直、公正、清廉,當作自己份內之事。
若是為了求取自己官位的升遷,而使用奸巧欺騙、陷害忠良的手段,這種的心術實在是太不正當了;這種人在朝野之中,必定不會忠於朝野,做官也不會公正。若是出任地方的官吏,管理百姓的事務,也不會廉潔自持。
如今,唯有倡導忠義的精神,並施行於日常生活中,才能移風易俗,讓社會的體質改頭換面。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廿五章 正直無私‧大義凜然
聖示:由於現代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目的愈趨多樣化,使得傳統道德權威不再,人與人之間彼此互不信任了。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若要為現在這個世界下評斷,那就是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我行我素。
這樣子是比深謀遠慮、如履薄冰般的生活來得有樂趣又方便,但是,大家都只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拒絕不喜歡的東西,對自己有好處的人才是好人;反之,帶來不方便的人就是壞人,完全憑自我本位的價值觀來決定。
關聖: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形,就是世人基於自私自利的心態,由於大家抱持著只要自己過得好、快樂、方便就可以了,不管別人如何的利己主義之故。
陳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為了一己私慾而做出排擠他人的行為,剛開始也許會覺得很快樂,但是時日一久,將會招來周遭的人之反感、嫉妒,甚至因而種下反目、紛爭的禍根,而漸漸被孤立起來。
同時,大家都只想做輕鬆工作,而不願做辛苦的事情,也將使懶蟲腐蝕身心,最後讓自己變成一個沒用的人。
關聖:能得到一時的方便、快樂,固然是很好,但總有一天,你們會被這種虛假的表象所背叛。這和藉由吃藥、打針,病情可以獲得一時的紓解,卻無法立刻將病根拔去是一樣的道理。
陳生:當今的人在思想上犯了很大的錯誤,亦即只要在不觸犯法律的範圍之下,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做,誰也管不著!
所以,現代人趨於功利與現實,鮮少有自省心與自責感,倒是常把自己的過錯歸咎到他人或社會上,而不以為意。
關聖:世人很容易把自由和放縱混為一談,事實上,這兩者的質並不相同。自信和自以為是,也是不一樣的,同樣的,自利和孤立,高尚和氣派也具有不同的意義。
所以,你們應該認清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培養廉恥心,不要只是一味地執著於自己所看見的,而犯了以偏概全、斷章取義之毛病。
陳生:所以,世人累世輪迴,不斷造下因果,就算是有通天的本領,也是不能夠與定數相爭抗衡的;想要轉化命運,惟有積陰德這個方法,則必定可以挽回定數。
宋朝的徐節孝基,在初次面見安定先生的時候,只是頭稍微偏了一點,安定先生就很嚴厲的指正,說道:「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
徐先生就立即的悔改覺悟,並且說道:「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那麼心又怎麼可以不正呢?」從此以後,徐先生的心就未曾有過一點點的歪斜。
有人問他:「甚麼是處世修身的要訣?」他一定寫了「正直」兩個大大的字送給問他的人。
關聖:是以,世人一旦踏入了仕途,即是公務員,亦即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必須建立正確的心態,面對的百姓,當以服務百姓為主;因此,應當要以忠直、公正、清廉,當作自己份內之事。
若是為了求取自己官位的升遷,而使用奸巧欺騙、陷害忠良的手段,這種的心術實在是太不正當了;這種人在朝野之中,必定不會忠於朝野,做官也不會公正。若是出任地方的官吏,管理百姓的事務,也不會廉潔自持。
如今,唯有倡導忠義的精神,並施行於日常生活中,才能移風易俗,讓社會的體質改頭換面。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廿五章 正直無私‧大義凜然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雙毒箭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呢?」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請世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裏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痛苦怨歎,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
怎么會這樣呢?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讓他們歡樂時,就縱情享樂,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痛苦時,則生氣不悅,成了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在不苦不樂時,則渾沌不明--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舍離等,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成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這樣,當他快樂時,就被快樂所牽絆;痛苦時,就被痛苦所牽絆;連不苦不樂時,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這就是深陷貪、瞋、癡;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
比丘們!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裏不起悲傷憂愁、不痛苦怨歎、不憤怒迷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這種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
當他們有樂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有苦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在不苦不樂時,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舍離等,能真切如實的證知,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
這樣,當他有樂受時,不為樂受所牽絆;有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這就是解脫了貪、瞋、癡;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
※ ※ ※
今特別再來述解,修行要在心念上作淨化這一門功夫。修行為何需要淨化心念呢?
道理在於,一般俗眾生活,從居家到外界任何的接觸,都必定會在諸等不同境景,生成不同觀感見解。這好比人與人交往,人際相處必定會有不同想法、不同作風,導致心念罣礙。居家生活諸等事情,又何不是有如此之現象?就因心念不能融入其它不同思維,自我之意念執著終使心不得平靜,心一起伏,自然不淨(靜),而又隨著執著罣礙不除延生諸般痛苦。修行非止于外在,端正身心求個解脫這才重要。
凡一切動念,心是主,明白痛苦處就不會在無明無知下過日子,世間人總常誤認為,身為帝王者衣食無缺無憂無苦是至尊至貴至富,而以為富貴榮華者無憂無苦才是最大福報,誤將窮苦認為是苦,其實是心不得清靜安寧者、放不下者,才是真正的苦啊!
如何從修行得到真正的解脫,一切基礎從心開始,逢諸逆境、逢諸惡口都要轉念成智。因為一般人,都最容易在心念上轉不過來,不從智求悟求解脫,必易落入境景諸苦折磨,倘若能從一切事境,用智去判斷,則必能先洞察知因而避免果報形成。意念一轉,心得開悟,怎會有苦受之業。是以修行,是在身外感受、心內感受求取不染不著,如此修行,可說身無礙、心無掛。
修行綱繹大解
「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呢?」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請世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裏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痛苦怨歎,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
怎么會這樣呢?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讓他們歡樂時,就縱情享樂,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痛苦時,則生氣不悅,成了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在不苦不樂時,則渾沌不明--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舍離等,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成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這樣,當他快樂時,就被快樂所牽絆;痛苦時,就被痛苦所牽絆;連不苦不樂時,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這就是深陷貪、瞋、癡;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
比丘們!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裏不起悲傷憂愁、不痛苦怨歎、不憤怒迷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這種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
當他們有樂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有苦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在不苦不樂時,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舍離等,能真切如實的證知,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
這樣,當他有樂受時,不為樂受所牽絆;有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這就是解脫了貪、瞋、癡;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
※ ※ ※
今特別再來述解,修行要在心念上作淨化這一門功夫。修行為何需要淨化心念呢?
道理在於,一般俗眾生活,從居家到外界任何的接觸,都必定會在諸等不同境景,生成不同觀感見解。這好比人與人交往,人際相處必定會有不同想法、不同作風,導致心念罣礙。居家生活諸等事情,又何不是有如此之現象?就因心念不能融入其它不同思維,自我之意念執著終使心不得平靜,心一起伏,自然不淨(靜),而又隨著執著罣礙不除延生諸般痛苦。修行非止于外在,端正身心求個解脫這才重要。
凡一切動念,心是主,明白痛苦處就不會在無明無知下過日子,世間人總常誤認為,身為帝王者衣食無缺無憂無苦是至尊至貴至富,而以為富貴榮華者無憂無苦才是最大福報,誤將窮苦認為是苦,其實是心不得清靜安寧者、放不下者,才是真正的苦啊!
如何從修行得到真正的解脫,一切基礎從心開始,逢諸逆境、逢諸惡口都要轉念成智。因為一般人,都最容易在心念上轉不過來,不從智求悟求解脫,必易落入境景諸苦折磨,倘若能從一切事境,用智去判斷,則必能先洞察知因而避免果報形成。意念一轉,心得開悟,怎會有苦受之業。是以修行,是在身外感受、心內感受求取不染不著,如此修行,可說身無礙、心無掛。
修行綱繹大解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生死不變的承諾
春秋時,吳國有個賢公子,名叫季札,一向博學有禮,深得國君賞識,便派他出使各國。
起初他出使北方經過徐國時,他很有禮貌的拜訪徐國的國君,徐國的國君看到賢公子季札來訪,便很熱忱的設宴款待。在賓主盡歡的宴席中,徐君看到季札身上所佩的寶劍非常美好,不禁深心喜歡,但卻口不敢言,不便提起。
當時季札一看心中明白,然而因為還要出使其他國家,所以也不敢獻出來,就這樣,他深深感謝徐君的招待後,就離開了徐國。
等到他出使各國的使命完成後,他又再次回到徐國,想親手誠心的獻上寶劍,沒想到徐君已經過逝了。於是他親自到徐君的墳前,哀悼祭拜一番,並把寶劍掛在徐君墳冢前的樹上,然後才離去。
隨從的人看了忍不住說:「徐國的國君已經死了,您掛這劍還要給誰呢?」
季札說:「話不是這樣說的,剛開始當我知道徐君中意這把劍時,我的心中已經默默答應他了,今天我任務已經完成了,怎麼可以因為他已過逝而違背我的初心呢!」
說完便真的把寶劍掛在徐君墳前的樹上,深深禮拜致敬才離去。
季札這種不因生死而變的誠信德橾,真的令人感動萬分,而二千年後的今天,仍令我們回味無窮啊!
※ ※ ※
夫,信者,從人言,人言而立德,言謂心聲,凡人說話,要諾實,纔能見得人。故信之本,乃信誠也,則篤實不自欺,亦不欺人之意也。吾人修身處世,不患無才能,而患無信,若無信,尤居屋無門窗,則閉塞不通,四面碰壁,欲與人發生互信、互勉、必先自信,而自立也。
言信乃立國之基,立人之本,是以仁人心必安定矣。若無信者,則非君子,心定多疑矣。然信者,乃人道上之準繩至寶,立業之成功指南針,故人成功失敗,走不出信之外,完全由此信之中分別也。格言云: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此句完全指在信之中。所以君子之人,一旦言語說出口,無論死活,傾家蕩產,成功失敗,損失多少金錢,都不敢違背口言,而失此信字,定將所言之範圍故得完滿,不虧損他人,而利益自己也。此謂君子之態度也。
若是小人,雖然昨日對人所言、所約之事項,不分買賣或工作上,若有損失自己之利益,就不願照所約之言語實行,此就是只看重物質金錢,而看輕自己品行之輩也。所以君子願失利不失信,小人怕失利而畏勞,不顧自己品格而失信,因此,口言之重大,關係其人之一生之榮辱。故慎其信而言,而守其信也。
吾觀天地之大道,不外乎信也,日月星之光明拱照,四時八節有順,朔望有常,列宿定位而運行,不差時序有信,為人依此定準。昔賢以此為政,皆效法天地之信,不愧為之才矣。易曰:「成性存道義之門。」欲修大道,必由信著手,蓋信義立,而道自在矣。
觀今世人巧言令色,陽奉陰違,明瞞暗騙,口是心非,虛言狂語,良心廢弛,道德全失,由己妄行,此皆忘信德也。願世人頂天立地,欲救隱定大業,修身學道,必先立大信,行大道,趣大善,以至公至正之態度,滌除自私自利之心理。心無邪念,居心光明正大,彼此互相信任,則人人快樂和平相處。
警世箴言-述信
起初他出使北方經過徐國時,他很有禮貌的拜訪徐國的國君,徐國的國君看到賢公子季札來訪,便很熱忱的設宴款待。在賓主盡歡的宴席中,徐君看到季札身上所佩的寶劍非常美好,不禁深心喜歡,但卻口不敢言,不便提起。
當時季札一看心中明白,然而因為還要出使其他國家,所以也不敢獻出來,就這樣,他深深感謝徐君的招待後,就離開了徐國。
等到他出使各國的使命完成後,他又再次回到徐國,想親手誠心的獻上寶劍,沒想到徐君已經過逝了。於是他親自到徐君的墳前,哀悼祭拜一番,並把寶劍掛在徐君墳冢前的樹上,然後才離去。
隨從的人看了忍不住說:「徐國的國君已經死了,您掛這劍還要給誰呢?」
季札說:「話不是這樣說的,剛開始當我知道徐君中意這把劍時,我的心中已經默默答應他了,今天我任務已經完成了,怎麼可以因為他已過逝而違背我的初心呢!」
說完便真的把寶劍掛在徐君墳前的樹上,深深禮拜致敬才離去。
季札這種不因生死而變的誠信德橾,真的令人感動萬分,而二千年後的今天,仍令我們回味無窮啊!
※ ※ ※
夫,信者,從人言,人言而立德,言謂心聲,凡人說話,要諾實,纔能見得人。故信之本,乃信誠也,則篤實不自欺,亦不欺人之意也。吾人修身處世,不患無才能,而患無信,若無信,尤居屋無門窗,則閉塞不通,四面碰壁,欲與人發生互信、互勉、必先自信,而自立也。
言信乃立國之基,立人之本,是以仁人心必安定矣。若無信者,則非君子,心定多疑矣。然信者,乃人道上之準繩至寶,立業之成功指南針,故人成功失敗,走不出信之外,完全由此信之中分別也。格言云: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此句完全指在信之中。所以君子之人,一旦言語說出口,無論死活,傾家蕩產,成功失敗,損失多少金錢,都不敢違背口言,而失此信字,定將所言之範圍故得完滿,不虧損他人,而利益自己也。此謂君子之態度也。
若是小人,雖然昨日對人所言、所約之事項,不分買賣或工作上,若有損失自己之利益,就不願照所約之言語實行,此就是只看重物質金錢,而看輕自己品行之輩也。所以君子願失利不失信,小人怕失利而畏勞,不顧自己品格而失信,因此,口言之重大,關係其人之一生之榮辱。故慎其信而言,而守其信也。
吾觀天地之大道,不外乎信也,日月星之光明拱照,四時八節有順,朔望有常,列宿定位而運行,不差時序有信,為人依此定準。昔賢以此為政,皆效法天地之信,不愧為之才矣。易曰:「成性存道義之門。」欲修大道,必由信著手,蓋信義立,而道自在矣。
觀今世人巧言令色,陽奉陰違,明瞞暗騙,口是心非,虛言狂語,良心廢弛,道德全失,由己妄行,此皆忘信德也。願世人頂天立地,欲救隱定大業,修身學道,必先立大信,行大道,趣大善,以至公至正之態度,滌除自私自利之心理。心無邪念,居心光明正大,彼此互相信任,則人人快樂和平相處。
警世箴言-述信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從禪定體會到的空性
蓮生/文
人問:
「由禪定體會到空性,可以證明什麼?」
我答:
「佛言無誤。」
人問:
「無誤是指什麼?」
我答:
「可以證明:無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人問:
「這些是名詞,不是很懂。」
我答:
「最好注意第四句『不無因生』,凡事皆有因緣,有因緣才生。由第四句引證,無自生、不他生、不共生。」
人問:
「又印證什麼?」
我答: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八不』是證明空性的。」
人問:
「如何說?」
我答:
「第一句是生死的本質,第二句是無常的本質,第三句是不執著的本質,第四句是佛性的本質。」
人問:
「又印證什麼?」
我答:
「我空、人空、眾生空、壽者空。」
人問:
「其深義呢?」
我答:
「在自我觀照上,一個人是一合相,眾生是一合相,人們是一合相,時間本空,空間亦空。」
人問:
「可以比喻嗎?」
我答:
「我們覺得人生是一場夢,時候一到,夢就空了。人生是一場大幻,像是真實的,時候一到,才知是幻。人生像是泡沫,體會到無常,泡沫就消失了。人生像影子,看來是有,其實只是影子,不是真實的,故而,這些都是空。」
人問:
「露也是比喻、電也是比喻,是嗎?」
我答:
「正是。」
人問:
「為何禪定會證明這些?」
我答:
「禪定時,入三摩地,便知,內無我,外無我。因此,可以證明。」
我又說:
「無所得、無所住,皆可證明。」
人問:
「如你所說,人生豈不是毫無意義,非常的消極?」
我答:
「是更積極。」
人問:
「怎麼說?」
我答:
「要明白這些道理,須更加的精進。要度眾生出離,須精進的引眾生出迷出幻,這是須積極的。這種積極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離苦得樂。」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從禪定體會到的空性
人問:
「由禪定體會到空性,可以證明什麼?」
我答:
「佛言無誤。」
人問:
「無誤是指什麼?」
我答:
「可以證明:無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人問:
「這些是名詞,不是很懂。」
我答:
「最好注意第四句『不無因生』,凡事皆有因緣,有因緣才生。由第四句引證,無自生、不他生、不共生。」
人問:
「又印證什麼?」
我答: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八不』是證明空性的。」
人問:
「如何說?」
我答:
「第一句是生死的本質,第二句是無常的本質,第三句是不執著的本質,第四句是佛性的本質。」
人問:
「又印證什麼?」
我答:
「我空、人空、眾生空、壽者空。」
人問:
「其深義呢?」
我答:
「在自我觀照上,一個人是一合相,眾生是一合相,人們是一合相,時間本空,空間亦空。」
人問:
「可以比喻嗎?」
我答:
「我們覺得人生是一場夢,時候一到,夢就空了。人生是一場大幻,像是真實的,時候一到,才知是幻。人生像是泡沫,體會到無常,泡沫就消失了。人生像影子,看來是有,其實只是影子,不是真實的,故而,這些都是空。」
人問:
「露也是比喻、電也是比喻,是嗎?」
我答:
「正是。」
人問:
「為何禪定會證明這些?」
我答:
「禪定時,入三摩地,便知,內無我,外無我。因此,可以證明。」
我又說:
「無所得、無所住,皆可證明。」
人問:
「如你所說,人生豈不是毫無意義,非常的消極?」
我答:
「是更積極。」
人問:
「怎麼說?」
我答:
「要明白這些道理,須更加的精進。要度眾生出離,須精進的引眾生出迷出幻,這是須積極的。這種積極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離苦得樂。」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從禪定體會到的空性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幸福的未來
司機小陳今年三十幾歲,他很喜歡開車,在結束業務員這個工作後,考上了一家私人企業的董事長司機。小陳除了每天接送董事長上下班之外,若是公司有其他的貴賓來訪,也一律是由小陳接送。
時間久了,董事長坐車時會和小陳聊天,他很喜歡這個年輕人,細心,穩重又負責任,坐慣了他的車,還真不想換人呢!
小陳回答:「目前的我很享受這份工作,一時之間也沒有想太多、太遠。」
「以我多年經營企業的經驗,倒是可以給你一個很好的建議,如果你照我說的去做,未來一定前途無量!」董事長說。
「哦,這樣嗎?那我就洗耳恭聽了!」
「如果我是你啊,我現在會多兼一份工作,多賺些錢存起來!」
「我現在才剛結婚,兩個人的生活挺簡單,開銷也不大,每個月的薪水大部分是存起來了啊!」
「那還不夠,你要更有企圖心,多一份工作就能存更多錢!」
小陳不解地問:「一直忙著存錢要做什麼呢?」
「傻瓜,你賺了更多的錢就可以投資開個計程車行,讓其他的司機來靠行,到時候,就就不用開車了,或是想開就開,不想開就休息,沒事和老婆還可以到國外渡個假,生活悠閒又愜意!」
「那這樣要存多久呢?」
「少說也得十年。」董事長說。
「可是,在我存錢的這十年間,日子會過得很辛苦,沒有什麼品質,開了公司後再奮鬥個十年,我的人生已經過了三分之二了,那時候想現已經不太動了。我現在當司機,每天下班後,和老婆一起吃晚飯,飯後看看電視,或是看看書,假日會和老婆去海邊、山林走一走,日子已經很愜意啦!並不用等到十年後呢!」
董事長聽了小陳這麼說,很久都沒有說話,他的內心在想:「他說的一點兒都沒錯啊,那我現在這麼拼命是幹嘛呢!」
時間久了,董事長坐車時會和小陳聊天,他很喜歡這個年輕人,細心,穩重又負責任,坐慣了他的車,還真不想換人呢!
小陳回答:「目前的我很享受這份工作,一時之間也沒有想太多、太遠。」
「以我多年經營企業的經驗,倒是可以給你一個很好的建議,如果你照我說的去做,未來一定前途無量!」董事長說。
「哦,這樣嗎?那我就洗耳恭聽了!」
「如果我是你啊,我現在會多兼一份工作,多賺些錢存起來!」
「我現在才剛結婚,兩個人的生活挺簡單,開銷也不大,每個月的薪水大部分是存起來了啊!」
「那還不夠,你要更有企圖心,多一份工作就能存更多錢!」
小陳不解地問:「一直忙著存錢要做什麼呢?」
「傻瓜,你賺了更多的錢就可以投資開個計程車行,讓其他的司機來靠行,到時候,就就不用開車了,或是想開就開,不想開就休息,沒事和老婆還可以到國外渡個假,生活悠閒又愜意!」
「那這樣要存多久呢?」
「少說也得十年。」董事長說。
「可是,在我存錢的這十年間,日子會過得很辛苦,沒有什麼品質,開了公司後再奮鬥個十年,我的人生已經過了三分之二了,那時候想現已經不太動了。我現在當司機,每天下班後,和老婆一起吃晚飯,飯後看看電視,或是看看書,假日會和老婆去海邊、山林走一走,日子已經很愜意啦!並不用等到十年後呢!」
董事長聽了小陳這麼說,很久都沒有說話,他的內心在想:「他說的一點兒都沒錯啊,那我現在這麼拼命是幹嘛呢!」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禦選語錄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清聖祖康熙帝之第四子,是清朝的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1723至1735年在位,年號為雍正,人稱雍正皇帝。雍正自幼博覽群書,尤好內典,對於有為佛事非常重視,曾有「十年興國,十年興教」之願。
但是他開始的時候,多從知解的角度來解讀禪宗公案,因此對禪宗頗為輕視,認為「如來正教不應如是」。後因得到章嘉呼土克圖喇嘛的指點,才重視禪宗,並奮力參究,得透三關,終於契入宗門妙旨。
關於雍正皇帝的悟道因緣,《禦選語錄》卷十七有明確的記載——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正月,雍正邀請禪僧入宮參加禪七。在第三個禪七的最後兩天,雍正前來隨喜,同坐兩日。坐到第五支香的時,雍正忽然洞達本來,始信天地間惟此一真實之理。當時迦陵性音禪師亦在場,聽了雍正的彙報,踴躍讚歎,當即便印可雍正已徹元微。
然而,雍正自知尚未達於究竟,於是叩問章嘉喇嘛。章嘉喇嘛開示道:「若王所見,如針破紙窗,從隙觀天,雖雲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
同年二月,雍正複召禪僧於集雲堂舉辦禪七。禪七期間,雍正猛力參究,曾無懈怠。至十四日晚間行香的時候,雍正忽覺桶底脫落,通身汗流,此時方信有重關之理。
雍正於是又向章嘉喇嘛請教。喇嘛回答道:「王今見處,唯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中觀天矣。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事後雍正把章嘉喇嘛的話轉述給性音禪師。
性音禪師茫然不解其意,支吾道:「此不過喇嘛教回途功夫之論,更有何事?」然而,雍正卻更加相信章嘉喇嘛的開示,而對性音禪師的妄加印可頗不以為然。因此,他仍然繼續精勤參究,念念提撕。
至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正月二十一日,雍正複於集雲堂中靜坐,無意中踏破末後一關,終於通達「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一時身心慶快無比。於是他歡喜踴躍,前往章嘉喇嘛的住所,展禮致謝。
章嘉喇嘛望見雍正,遠遠地便賀喜道:「王得大自在矣!」
雍正進一步問:「更有事也無?」
章嘉喇嘛微笑著,伸出雙手,反問道:「更有何事耶?」然後又揮手雲:「不過尚有恁麼之理,然易事耳。」
雍正悟道之後,結合自己的修證體會,以禪宗三關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其說雖然未必為宗門的旨,但是可作為一家之言——
初關:「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系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不為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徹底清淨,不掛一絲,是則名為初步破參、前後際斷者。」
重關:「破本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十方虛空,地水火風者地水火風,乃至無明者無明,煩惱者煩惱,色香味觸法者色味觸法,盡是本分,皆是菩提,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無礙,獲大自在,常住不動,是則名為破重關,名為大死大活者。」
末後關:「透重關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體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後一關。」
雍正生前力唱三教同原之說,著有《禦選語錄》、《揀魔辨異錄》等著作行世。
但是他開始的時候,多從知解的角度來解讀禪宗公案,因此對禪宗頗為輕視,認為「如來正教不應如是」。後因得到章嘉呼土克圖喇嘛的指點,才重視禪宗,並奮力參究,得透三關,終於契入宗門妙旨。
關於雍正皇帝的悟道因緣,《禦選語錄》卷十七有明確的記載——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正月,雍正邀請禪僧入宮參加禪七。在第三個禪七的最後兩天,雍正前來隨喜,同坐兩日。坐到第五支香的時,雍正忽然洞達本來,始信天地間惟此一真實之理。當時迦陵性音禪師亦在場,聽了雍正的彙報,踴躍讚歎,當即便印可雍正已徹元微。
然而,雍正自知尚未達於究竟,於是叩問章嘉喇嘛。章嘉喇嘛開示道:「若王所見,如針破紙窗,從隙觀天,雖雲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
同年二月,雍正複召禪僧於集雲堂舉辦禪七。禪七期間,雍正猛力參究,曾無懈怠。至十四日晚間行香的時候,雍正忽覺桶底脫落,通身汗流,此時方信有重關之理。
雍正於是又向章嘉喇嘛請教。喇嘛回答道:「王今見處,唯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中觀天矣。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事後雍正把章嘉喇嘛的話轉述給性音禪師。
性音禪師茫然不解其意,支吾道:「此不過喇嘛教回途功夫之論,更有何事?」然而,雍正卻更加相信章嘉喇嘛的開示,而對性音禪師的妄加印可頗不以為然。因此,他仍然繼續精勤參究,念念提撕。
至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正月二十一日,雍正複於集雲堂中靜坐,無意中踏破末後一關,終於通達「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一時身心慶快無比。於是他歡喜踴躍,前往章嘉喇嘛的住所,展禮致謝。
章嘉喇嘛望見雍正,遠遠地便賀喜道:「王得大自在矣!」
雍正進一步問:「更有事也無?」
章嘉喇嘛微笑著,伸出雙手,反問道:「更有何事耶?」然後又揮手雲:「不過尚有恁麼之理,然易事耳。」
雍正悟道之後,結合自己的修證體會,以禪宗三關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其說雖然未必為宗門的旨,但是可作為一家之言——
初關:「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系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不為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徹底清淨,不掛一絲,是則名為初步破參、前後際斷者。」
重關:「破本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十方虛空,地水火風者地水火風,乃至無明者無明,煩惱者煩惱,色香味觸法者色味觸法,盡是本分,皆是菩提,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無礙,獲大自在,常住不動,是則名為破重關,名為大死大活者。」
末後關:「透重關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體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後一關。」
雍正生前力唱三教同原之說,著有《禦選語錄》、《揀魔辨異錄》等著作行世。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生死一念間
記得非常非常清楚,那一天早上,在印度的新德里,旭日透過了薄薄的窗簾,在旅舍的桌面上鋪陳出一片金黃的溫柔。桌上擱著一張大大張大大圓圓好像鑼鼓一樣的印度煎餅,我一邊慢慢地以手撕食,一邊閑閑地翻閱新德里當天的報紙。
正當我雙眸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地流覽著大大小小的標題時,一則不算矚目但感覺上驚心動魄的新聞忽然緊緊地攫住了我的目光。
新聞的內容是:有一名印度人,受不了極端貧窮的折磨,躺在火車軌道旁邊,將一條手臂僵直地擱在軌道上,讓呼嘯而來的火車硬生生地將他的手臂碾斷,以此增加日後行乞的「價碼」。
讀畢,冷汗涔涔而下。
為了飽腹而進行殘酷至極的自我戕害,世間還有比這更為悲慘的事嗎?這樣一種「苟且圖存」的方式,是多麼的無奈、多麼的不堪啊!
最近,我看到新加坡接二連三地有人跳地鐵軌道自殺,唏噓慨歎之餘,不禁回想起多年前在印度旅行時讀及的那則新聞,兩相比較之下,驀然發現:在軌道上自斷手臂者,不管有多少值得非議的地方,我們還是不得不同意,他那種「好死不如賴活」的心態,的確顯示了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堅強」。
自殺者往往有一千零一個結束生命的「好」理由,而每一個自殺者都堅信自己已經走上了「不得不死」的絕路,就在這種自以為「轉圜無路」的盲點上,他親手撕毀了到「地球村」來旅行的那張價值連城的「單程票子」。然而,一切的一切,並未如他所料地畫上句號,反之,他在陽間留下了一大筆永遠無法償還的「感情債」,不論他上天還是入地,這一筆「債務」都會沉沉地壓在他背上,讓他難以超生。
過去,在一所中學教書時,我曾經碰上兩宗學生自殺的慘事。年輕的生命無聲隕滅固然叫人扼腕歎息,然而,更令人心碎的,是學生父母整顆心被撕裂而鮮血直淌的痛苦。看到一點一點含辛茹苦地拉扯大的孩子在轉瞬間灰飛煙滅,那種錐心蝕骨的痛,是終身難釋的。
我曾經幾次到日本去旅行,坐長途火車,常常得經過很長很窄的地底隧道。有些隧道,一丁點兒亮光也沒有,讓人在恍惚間產生了一種恐怖的錯覺,以為自己不慎掉進了「死亡幽谷」,那種比死還要絕望的黑,好似要無休止地延伸到一個長長的、沒有盡頭的地方,這種錯覺著實令人不寒而慄。
可是,不管隧道有多深、多長、多黑,火車遲早會來到隧道的出口,然後,一圈圓圓的、燦爛的亮光,就靜靜地佇立在出口處。我從來、從來就不曾碰到過沒有出口的隧道。
人生,也是一樣的。所有的傷痛、挫折、失意、失敗,都只是「黑暗隧道」的一部分,咬緊牙根,忍、忍忍、忍忍忍;忍著忍著,然後,你便會豁然發現:一切的苦難,猶如落進泥土裡的雨一樣不留痕跡。抬頭望天,啊,一片蔚藍。
正當我雙眸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地流覽著大大小小的標題時,一則不算矚目但感覺上驚心動魄的新聞忽然緊緊地攫住了我的目光。
新聞的內容是:有一名印度人,受不了極端貧窮的折磨,躺在火車軌道旁邊,將一條手臂僵直地擱在軌道上,讓呼嘯而來的火車硬生生地將他的手臂碾斷,以此增加日後行乞的「價碼」。
讀畢,冷汗涔涔而下。
為了飽腹而進行殘酷至極的自我戕害,世間還有比這更為悲慘的事嗎?這樣一種「苟且圖存」的方式,是多麼的無奈、多麼的不堪啊!
最近,我看到新加坡接二連三地有人跳地鐵軌道自殺,唏噓慨歎之餘,不禁回想起多年前在印度旅行時讀及的那則新聞,兩相比較之下,驀然發現:在軌道上自斷手臂者,不管有多少值得非議的地方,我們還是不得不同意,他那種「好死不如賴活」的心態,的確顯示了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堅強」。
自殺者往往有一千零一個結束生命的「好」理由,而每一個自殺者都堅信自己已經走上了「不得不死」的絕路,就在這種自以為「轉圜無路」的盲點上,他親手撕毀了到「地球村」來旅行的那張價值連城的「單程票子」。然而,一切的一切,並未如他所料地畫上句號,反之,他在陽間留下了一大筆永遠無法償還的「感情債」,不論他上天還是入地,這一筆「債務」都會沉沉地壓在他背上,讓他難以超生。
過去,在一所中學教書時,我曾經碰上兩宗學生自殺的慘事。年輕的生命無聲隕滅固然叫人扼腕歎息,然而,更令人心碎的,是學生父母整顆心被撕裂而鮮血直淌的痛苦。看到一點一點含辛茹苦地拉扯大的孩子在轉瞬間灰飛煙滅,那種錐心蝕骨的痛,是終身難釋的。
我曾經幾次到日本去旅行,坐長途火車,常常得經過很長很窄的地底隧道。有些隧道,一丁點兒亮光也沒有,讓人在恍惚間產生了一種恐怖的錯覺,以為自己不慎掉進了「死亡幽谷」,那種比死還要絕望的黑,好似要無休止地延伸到一個長長的、沒有盡頭的地方,這種錯覺著實令人不寒而慄。
可是,不管隧道有多深、多長、多黑,火車遲早會來到隧道的出口,然後,一圈圓圓的、燦爛的亮光,就靜靜地佇立在出口處。我從來、從來就不曾碰到過沒有出口的隧道。
人生,也是一樣的。所有的傷痛、挫折、失意、失敗,都只是「黑暗隧道」的一部分,咬緊牙根,忍、忍忍、忍忍忍;忍著忍著,然後,你便會豁然發現:一切的苦難,猶如落進泥土裡的雨一樣不留痕跡。抬頭望天,啊,一片蔚藍。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不要閒聊天
蓮生/文
我住日本寺院時,經行繞寺,走在碎石子路上,沙沙而行,口中喃喃唸佛持咒。
看見前面有日本僧人行來,他向我一躬身,算是打一個招呼,我也向他一躬身,他低頭行他自己的路,我低頭行自己的路,很少閒聊天。
我說過,閒聊天不好,為何不好?因為出口就是「是非」,人間到處有「是非」,就是口舌害的。打開報紙,報紙全是是非,打開雜誌,全是八卦是非,打開電視,也是是非,閒聊天,聊的全是人的是非。
當年的沈之岳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釋迦牟尼佛的佛制戒律,層次類別如下:
比丘可舉七眾過。
比丘尼餘比丘外,可舉六眾過。
出家眾可舉在家眾之過。
在家眾不得舉出家眾之過。
這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是僧團的規矩,然而,現代人早已忘失了佛制的規矩,要舉過也有一定的程序,這裡面也有「開」、「遮」、「持」、「犯」。
想要振興佛陀時代的僧團制度,在今日已很困難,如今是一盤散沙一般,佛教尊嚴已墮落,誰還管得著在家眾的口舌,一聽有醜聞,不管真假,把出家人鬥臭、鬥垮、鬥爛。
如此,大家就愈樂。
我期盼真佛宗的聖弟子,不要閒聊天,閒聊天是非多,不如經行,念佛持咒,多念佛,少聊天,避免犯下無意中的口業。
我住日本寺院時,經行繞寺,走在碎石子路上,沙沙而行,口中喃喃唸佛持咒。
看見前面有日本僧人行來,他向我一躬身,算是打一個招呼,我也向他一躬身,他低頭行他自己的路,我低頭行自己的路,很少閒聊天。
我說過,閒聊天不好,為何不好?因為出口就是「是非」,人間到處有「是非」,就是口舌害的。打開報紙,報紙全是是非,打開雜誌,全是八卦是非,打開電視,也是是非,閒聊天,聊的全是人的是非。
當年的沈之岳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釋迦牟尼佛的佛制戒律,層次類別如下:
比丘可舉七眾過。
比丘尼餘比丘外,可舉六眾過。
出家眾可舉在家眾之過。
在家眾不得舉出家眾之過。
這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是僧團的規矩,然而,現代人早已忘失了佛制的規矩,要舉過也有一定的程序,這裡面也有「開」、「遮」、「持」、「犯」。
想要振興佛陀時代的僧團制度,在今日已很困難,如今是一盤散沙一般,佛教尊嚴已墮落,誰還管得著在家眾的口舌,一聽有醜聞,不管真假,把出家人鬥臭、鬥垮、鬥爛。
如此,大家就愈樂。
我期盼真佛宗的聖弟子,不要閒聊天,閒聊天是非多,不如經行,念佛持咒,多念佛,少聊天,避免犯下無意中的口業。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較量錙銖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歲月青蔥舊照翻,眼前景物似從前。
千般算計渾如夢,寬意寬懷好過年。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廿二章 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較量錙銖,豈足期乎大受?
白話:
只知有怨不知報恩的人,必定壽命不長;愛斤斤計較的人,怎麼可能得到大的富貴?
說明:
受恩不忘報乃是做人的美德,但有的人不念恩老念怨,別人對他有恩情他不記,如果有礙到他的利益時,他就記著這條怨,把以前的恩情全都忘了,甚至有的人受到他人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圖報,竟然還忘恩負義。這種不念恩、專記仇的小人,乃是自損福報,折耗壽元,因此難有安定長壽的人生。
例如昔時有名叫史無畏和張從真者,二人本乃是至交好友,史無畏的家裡十分窮困,張從真就經常主動接濟他,讓他的家人不至於會三餐不繼,甚至出資給他去做生意。由於財神眷顧加上有一些生意頭腦,不到幾年,史無畏就發了財。
有一日,張從真家中失火,房屋與家產全被大火燒得精光,張從真在走頭無路之下,就去拜訪請求史無畏幫忙,然而史無畏卻忘恩負義,對張從真置之不理,讓張從真感慨萬千,只能徒然對天唏噓嘆息。
這時候,原本密佈烏雲的天空,開始雷電交加,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天際,不偏不倚地打中史無畏,史無畏雖然沒有當場斃命,但在輾轉病榻數日後,依然一命嗚呼,即是一個例證。
「較量錙銖」,是斤斤計較,為一點小利爭個不休。「計較」必定傷和氣,到頭來對人對己都不划算。因為太能算計的人,必然是一個經常注重陰暗面,處處擔心,事事設防,內心總是灰色的,所以斤斤計較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
一個人喜歡計較小利,表面上好像佔了一些便宜,但實際上卻會失去往後的機會,表面上好像贏得當下的面子,但實際上卻會失去往後的情誼。故量小必薄福,自然享不了大福報。
詩曰:歲月青蔥舊照翻,眼前景物似從前。
千般算計渾如夢,寬意寬懷好過年。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廿二章 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較量錙銖,豈足期乎大受?
白話:
只知有怨不知報恩的人,必定壽命不長;愛斤斤計較的人,怎麼可能得到大的富貴?
說明:
受恩不忘報乃是做人的美德,但有的人不念恩老念怨,別人對他有恩情他不記,如果有礙到他的利益時,他就記著這條怨,把以前的恩情全都忘了,甚至有的人受到他人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圖報,竟然還忘恩負義。這種不念恩、專記仇的小人,乃是自損福報,折耗壽元,因此難有安定長壽的人生。
例如昔時有名叫史無畏和張從真者,二人本乃是至交好友,史無畏的家裡十分窮困,張從真就經常主動接濟他,讓他的家人不至於會三餐不繼,甚至出資給他去做生意。由於財神眷顧加上有一些生意頭腦,不到幾年,史無畏就發了財。
有一日,張從真家中失火,房屋與家產全被大火燒得精光,張從真在走頭無路之下,就去拜訪請求史無畏幫忙,然而史無畏卻忘恩負義,對張從真置之不理,讓張從真感慨萬千,只能徒然對天唏噓嘆息。
這時候,原本密佈烏雲的天空,開始雷電交加,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天際,不偏不倚地打中史無畏,史無畏雖然沒有當場斃命,但在輾轉病榻數日後,依然一命嗚呼,即是一個例證。
「較量錙銖」,是斤斤計較,為一點小利爭個不休。「計較」必定傷和氣,到頭來對人對己都不划算。因為太能算計的人,必然是一個經常注重陰暗面,處處擔心,事事設防,內心總是灰色的,所以斤斤計較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
一個人喜歡計較小利,表面上好像佔了一些便宜,但實際上卻會失去往後的機會,表面上好像贏得當下的面子,但實際上卻會失去往後的情誼。故量小必薄福,自然享不了大福報。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清靜無爲
司馬承祯,字子微,拜潘師正爲師,學得不食五谷,強身除病的方術,還遍遊名山。
唐睿宗將他迎候到京城。睿宗問他道的要義。回答說:「按照道的教義去做,就要每天減少所爲,要不斷地去減少,以達到無所爲的境地。」
睿宗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可以如此,那麽治理國家呢?」
回答說:「個人的身心就象一個國家。心和氣都要歸於淡漠,像萬物那樣順其自然,不要有私念私欲。這樣天下就會太平。」
※ ※ ※
何謂無為?凡人一思一念,皆有其目的。有目的而為,就叫有為。無目的而為,則叫無為。
如來心性,完全沒有自己之目的。所想所望,都是空無成見。無目的無成見,故對於事情之成敗,一無所關。如何有失落之感?如何有煩惱之見?如何有煩惱之來?所以無為法是屬於最高境界。
唐睿宗將他迎候到京城。睿宗問他道的要義。回答說:「按照道的教義去做,就要每天減少所爲,要不斷地去減少,以達到無所爲的境地。」
睿宗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可以如此,那麽治理國家呢?」
回答說:「個人的身心就象一個國家。心和氣都要歸於淡漠,像萬物那樣順其自然,不要有私念私欲。這樣天下就會太平。」
※ ※ ※
何謂無為?凡人一思一念,皆有其目的。有目的而為,就叫有為。無目的而為,則叫無為。
如來心性,完全沒有自己之目的。所想所望,都是空無成見。無目的無成見,故對於事情之成敗,一無所關。如何有失落之感?如何有煩惱之見?如何有煩惱之來?所以無為法是屬於最高境界。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愛情與婚姻的辯證關系
史丹福大學社會學博士生托尼,在寫畢業論文時糊塗了,因為他在歸納兩份相同性質的材料時,發現結論相互矛盾。
一份是雜誌社提供的四千八百份調查表,問的是:什麼在維持婚姻中起著決定作用(愛情、孩子、性、收入、其他)?90%的人答案是「愛情」。
可是從法院民事庭提供的資料看,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在四千八百對協議離婚案中,真正因感情徹底破裂而離婚的不到10%,托尼發現他們大多是被小事分開的。看來真正維持婚姻的不是愛情。
例如000一號案例:這對婚姻者是一對老人,男的是教師,女的是醫生,他們離婚的直接原因是:男的嗜煙,女的不習慣;女的是素食主義者,男的受不了。
再比如000二號案列:這對離婚者大學時曾是同學,有三年的戀愛歷程,後來在同一個城市工作,他們結婚五年後離異,直接原因是:男的老家在西部,父母身體不好,姐妹有多,大事小事都要靠他,同學朋友都買車購房了,他們一家還過著苦日子,女的心裡不快,經常吵架,結果就分手了。
在比如第四八00號案例:這一對結婚才半年,男的是員警,睡覺時喜歡開窗,女的不喜歡;女的是護士,喜歡每天洗一次澡,男的做不到。兩人為此經常鬧彆扭,結果協議離婚。
本來托尼博士以為他選擇了一個輕松的題目,拿到這些實實在在的資料後,他才發現「愛情與婚姻的辯證關系」是多麼難做的一個課題。托尼去請教他的指導老師,指導老師說,這方面的問題,你最好去請教那些金婚老人,他們才是專家。
於是,托尼走進大學附近的公園,去結識來此作晨操的老人。可是他們的經驗之談令他非常失望,除了寬容、忍讓、賞識之類的老調外,在他們身上他也沒找出愛情與婚姻的辯證關系。
不過在比較中,他有一個小小的發現,那就是:有些人在婚姻上失敗,並不是找錯了對像,而是從一開始就沒弄明白,在選擇愛情的同時,也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就是這種生活方式上的小事,決定著婚姻的和諧。
有些人沒有看到這一點,最後使本來還相愛的兩個人走向了分手的道路。導師也因為托尼這一小小的發現,使他通過了博士論文的答辯。
一份是雜誌社提供的四千八百份調查表,問的是:什麼在維持婚姻中起著決定作用(愛情、孩子、性、收入、其他)?90%的人答案是「愛情」。
可是從法院民事庭提供的資料看,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在四千八百對協議離婚案中,真正因感情徹底破裂而離婚的不到10%,托尼發現他們大多是被小事分開的。看來真正維持婚姻的不是愛情。
例如000一號案例:這對婚姻者是一對老人,男的是教師,女的是醫生,他們離婚的直接原因是:男的嗜煙,女的不習慣;女的是素食主義者,男的受不了。
再比如000二號案列:這對離婚者大學時曾是同學,有三年的戀愛歷程,後來在同一個城市工作,他們結婚五年後離異,直接原因是:男的老家在西部,父母身體不好,姐妹有多,大事小事都要靠他,同學朋友都買車購房了,他們一家還過著苦日子,女的心裡不快,經常吵架,結果就分手了。
在比如第四八00號案例:這一對結婚才半年,男的是員警,睡覺時喜歡開窗,女的不喜歡;女的是護士,喜歡每天洗一次澡,男的做不到。兩人為此經常鬧彆扭,結果協議離婚。
本來托尼博士以為他選擇了一個輕松的題目,拿到這些實實在在的資料後,他才發現「愛情與婚姻的辯證關系」是多麼難做的一個課題。托尼去請教他的指導老師,指導老師說,這方面的問題,你最好去請教那些金婚老人,他們才是專家。
於是,托尼走進大學附近的公園,去結識來此作晨操的老人。可是他們的經驗之談令他非常失望,除了寬容、忍讓、賞識之類的老調外,在他們身上他也沒找出愛情與婚姻的辯證關系。
不過在比較中,他有一個小小的發現,那就是:有些人在婚姻上失敗,並不是找錯了對像,而是從一開始就沒弄明白,在選擇愛情的同時,也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就是這種生活方式上的小事,決定著婚姻的和諧。
有些人沒有看到這一點,最後使本來還相愛的兩個人走向了分手的道路。導師也因為托尼這一小小的發現,使他通過了博士論文的答辯。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一念善
蓮生/文
「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宮,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即「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天,所以連自己的宮殿,共成三十三天宮。此天一晝夜,為人間一百年。
這「釋提桓因」有很多行者認為:
是「上帝」。
是「天主」。
是「玉皇大帝」。
佛教的說法是,昔有一名女子,一念善心,建立寶塔,有三十二人來幫助她建塔。
於是,由於「建塔」的因緣,一念善,則升上天,成了三十三天宮。
我在韓國流浪漂泊時,見到韓國人在寺廟旁,立了許多塔,大大小小,小的如三寸丁,這可能全源自於《建塔功德經》的緣故吧!
不過,不要小看這「一念善」,我再舉一例:
佛陀時代,佛在「羅悦祗城」中經行時──
有一群人,男女老少都有,他們是奉國王之命令,採集了所有的鮮花,回去布置王宮的。
但,在路途中遇見佛陀,有人知道他是大覺尊者。又見佛陀相好莊嚴,是如來。
於是大家全部將鮮花供養給佛陀,由於大家滿心歡喜,便一五一十全不管了,全供養了。
佛說:「不好!須將花布置皇宮的。」
眾人答:「寧可受罰,也要供養大覺尊者。」
眾人發了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又求授「三皈五戒」。於是佛為他們說法,他們一聽佛法,深解佛意,人人發出歡喜心、信心、精進心。
佛陀此時即為授記:「汝等後當作佛,名號均叫妙花如來。」
這「一念善」真的不得了,只要一念至誠,已經種下了日後殊勝成佛的種子,「妙花如來」是也。
昔日,有人被虎追咬。
他情急,念了一句:「南摩佛陀耶!」
就「往生」佛國。「一念善」就有感應也!
盧勝彥文集164《一日一小語》一念善
「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宮,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即「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天,所以連自己的宮殿,共成三十三天宮。此天一晝夜,為人間一百年。
這「釋提桓因」有很多行者認為:
是「上帝」。
是「天主」。
是「玉皇大帝」。
佛教的說法是,昔有一名女子,一念善心,建立寶塔,有三十二人來幫助她建塔。
於是,由於「建塔」的因緣,一念善,則升上天,成了三十三天宮。
我在韓國流浪漂泊時,見到韓國人在寺廟旁,立了許多塔,大大小小,小的如三寸丁,這可能全源自於《建塔功德經》的緣故吧!
不過,不要小看這「一念善」,我再舉一例:
佛陀時代,佛在「羅悦祗城」中經行時──
有一群人,男女老少都有,他們是奉國王之命令,採集了所有的鮮花,回去布置王宮的。
但,在路途中遇見佛陀,有人知道他是大覺尊者。又見佛陀相好莊嚴,是如來。
於是大家全部將鮮花供養給佛陀,由於大家滿心歡喜,便一五一十全不管了,全供養了。
佛說:「不好!須將花布置皇宮的。」
眾人答:「寧可受罰,也要供養大覺尊者。」
眾人發了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又求授「三皈五戒」。於是佛為他們說法,他們一聽佛法,深解佛意,人人發出歡喜心、信心、精進心。
佛陀此時即為授記:「汝等後當作佛,名號均叫妙花如來。」
這「一念善」真的不得了,只要一念至誠,已經種下了日後殊勝成佛的種子,「妙花如來」是也。
昔日,有人被虎追咬。
他情急,念了一句:「南摩佛陀耶!」
就「往生」佛國。「一念善」就有感應也!
盧勝彥文集164《一日一小語》一念善
安守本分.依循天理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為人要有品德,做事要有品質,生活要有品味。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很多人都曾有過這種經驗,將一位魅力巨星的五官分開來剖析,其實樣樣都不算突出,但奇怪的是組合在一起後,竟變得魅力十足了。恩師啊!這是甚麼原因?
彌勒菩薩:汝認為自己長得夠不夠美?
陳生:啊!
彌勒菩薩:哈!…。九成以上的坤道都會對自己沒有信心,忍不住吹毛求疵地挑剔自己。其實,自認為長得醜、沒有吸引力的坤道們,只要懂得善用屬於自己的魅力磁鐵,每個人都能成為魅力十足的巨星。
陳生:真的?
彌勒菩薩:真的。因為美麗會隨著女人的年華老去而凋萎,魅力卻可以長長久久。縱使妳們麗質天生,然而陰暗的表情會將妳們的美麗抹去泰半;反之,雖然妳們長得很安全,但微笑的表情卻會為妳們的魅力頻頻加分。
陳生:笑臉迎人,就是菩薩。
彌勒菩薩:依照天律,一月之中,心常敬畏,有善無惡,敘錄百善。
微笑是人生必修的一門人際功課,微笑的臉,能讓妳們青春常駐,緊繃的臉,只讓臉上老態橫生;微笑的臉,能讓人際關係如沐春風,緊繃的臉,只讓人際關係冷若冰霜;微笑的臉,能讓個人魅力扶搖直上,緊繃的臉,只讓個人魅力加速枯竭。
所以,諸子謹記在心,惡念起即掃除,敘錄一善。一日常存心機惡念,敘錄二十過。
陳生:學生懂得。恩師所言,與佛法所說的一切法從心生的觀念符合。魅力的基礎來自自信,有自信的人能夠放下負面情緒,一切朝正向思考,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就會自自然然地散發出迷人的魅力來。所以,正面的思維與想像,終會讓我們美夢成真。
彌勒菩薩:安守本分,依循天理,順應人心,遇事敬慎,謹守規矩,即是一日一善;是以,諸子於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修身養性。
其實,修身養性的目的不為別的,正是為了讓自己這一輩子獲得更好、活得更有意義。想要功成名就並不容易,於邁向成功的道路中,困頓和驚險絕對少不了,稍微疏忽都可能全盤皆輸。
陳生:所以想成功,必須小心謹慎,對可能發生的挫折和險阻,事先要有心理準備,並且進一步有足夠了解,面對意外狀況須要臨時處理時,也能做到處變不驚、當機立斷。
彌勒菩薩:慎言,一日一善。把自己從過去失敗中用力剝離出來,吸取失敗經驗中的寶貴經驗,成為現下生活的養份,記取教訓,讓自己活得更好。切記!經驗累積愈多,勝利一定可以手到擒來。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 -第二十章 安守本分‧依循天理
聖示:為人要有品德,做事要有品質,生活要有品味。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很多人都曾有過這種經驗,將一位魅力巨星的五官分開來剖析,其實樣樣都不算突出,但奇怪的是組合在一起後,竟變得魅力十足了。恩師啊!這是甚麼原因?
彌勒菩薩:汝認為自己長得夠不夠美?
陳生:啊!
彌勒菩薩:哈!…。九成以上的坤道都會對自己沒有信心,忍不住吹毛求疵地挑剔自己。其實,自認為長得醜、沒有吸引力的坤道們,只要懂得善用屬於自己的魅力磁鐵,每個人都能成為魅力十足的巨星。
陳生:真的?
彌勒菩薩:真的。因為美麗會隨著女人的年華老去而凋萎,魅力卻可以長長久久。縱使妳們麗質天生,然而陰暗的表情會將妳們的美麗抹去泰半;反之,雖然妳們長得很安全,但微笑的表情卻會為妳們的魅力頻頻加分。
陳生:笑臉迎人,就是菩薩。
彌勒菩薩:依照天律,一月之中,心常敬畏,有善無惡,敘錄百善。
微笑是人生必修的一門人際功課,微笑的臉,能讓妳們青春常駐,緊繃的臉,只讓臉上老態橫生;微笑的臉,能讓人際關係如沐春風,緊繃的臉,只讓人際關係冷若冰霜;微笑的臉,能讓個人魅力扶搖直上,緊繃的臉,只讓個人魅力加速枯竭。
所以,諸子謹記在心,惡念起即掃除,敘錄一善。一日常存心機惡念,敘錄二十過。
陳生:學生懂得。恩師所言,與佛法所說的一切法從心生的觀念符合。魅力的基礎來自自信,有自信的人能夠放下負面情緒,一切朝正向思考,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就會自自然然地散發出迷人的魅力來。所以,正面的思維與想像,終會讓我們美夢成真。
彌勒菩薩:安守本分,依循天理,順應人心,遇事敬慎,謹守規矩,即是一日一善;是以,諸子於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修身養性。
其實,修身養性的目的不為別的,正是為了讓自己這一輩子獲得更好、活得更有意義。想要功成名就並不容易,於邁向成功的道路中,困頓和驚險絕對少不了,稍微疏忽都可能全盤皆輸。
陳生:所以想成功,必須小心謹慎,對可能發生的挫折和險阻,事先要有心理準備,並且進一步有足夠了解,面對意外狀況須要臨時處理時,也能做到處變不驚、當機立斷。
彌勒菩薩:慎言,一日一善。把自己從過去失敗中用力剝離出來,吸取失敗經驗中的寶貴經驗,成為現下生活的養份,記取教訓,讓自己活得更好。切記!經驗累積愈多,勝利一定可以手到擒來。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 -第二十章 安守本分‧依循天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