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為唐朝人,本名呂喦,字洞賓,別號純陽子,又號「回道人」,又稱麻衣道者。
他曾經兩舉進士不第,因遊歷長安時,遇到了他的尊師,正陽仙師鍾離權,而傳授他道法仙術。
呂洞賓跟隨鍾離學道三年,是學道奇才,一天,鍾離對呂洞賓說:
「你修業屆滿,可是三千功德、八百行願尚未完成,我傳給你點石成金術,方便救世濟人!」
呂洞賓謝謝並曰:「太好了!但敢問此術有何缺點?」
鍾曰:「點石成金後凡石如真金,俗眼難辨,但五百年會變回石頭,不復為金。」
呂洞賓說:「那我就不要學這個法術,因為我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
鍾師大喜:「光是你這一分善念,已圓滿三千功德與八百行願,我現在就傳給你點石成金術。」
從此,呂洞賓在二十年間道業精進,而且也順利習得奇術備以濟世。
※ ※ ※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德」乃是萬物遵循自然,合於「道」而行的自然品性或本性,「德」從「道」,而道法自然,故亦可說:「德法自然」。
德不能參雜太多的人為因素,一旦德參雜過多的人為因素在其中,「德」馬上就會變質、變味,故合於「道」之準則的即是「有德」,違反「道」之準則的就是「失德」,修真者既要修道,更要積德。
「清淨經」有云:「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其實上古時期並無「修道」之說,因上古聖賢所作所行乃流於天理,放之於天下,其一動一靜妙契天然,留給後世許多遵循之法。
然而在科技昌明之時代裏,一位沒有信仰的人,只憑著先天本性的善良與後天習俗觀念而行,在隨著年齡逐漸增長的過程中,思慮欲念不斷萌生,其先天本性會漸漸被後天觀念與社會習俗所取代,尤其經過「酒、色、財、氣」之誘惑後,會消解其生命元真,人之觀念會變得自私、私己,易背道而馳,並習以為常,故一位沒有信仰之人,其道德觀念是不牢固的、是無法與宇宙真知相契合,隨著社會潮流的衝擊更會不斷下滑。
「德法自然」,並非指順其自然行事,而是要遵循自然的規律法則修行。「西升經」有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意即真正的「德」是要透過個人的體現,而「道」的價值取向就是要落實於修身中,故人之修道必須以德為根基,才能成道證道也。
自然之道-第三章德與道之關係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愛恨情仇的糾纏
蓮生/文
人問:
「喜歡的人不愛自己怎麼辦?姻緣是否真是天註定?」
又問:
「不喜歡的人老是纏著自己,或是情人不願分手,暴力相向,怎麼辨?」
我答:
先講個笑話:
婚前是追求。
婚後是追打。
離婚是追殺。
又:
結婚是失誤。
獨身是覺悟。
離婚是省悟。
再婚是執迷不悟。
沒有情人是廢物。
我總是覺得,這人世間,非常非常的虛幻。是一場遊戲,也很像;是一場夢,也很像。總之,好像都不是很真實。
人與人的緣分,如幻化的雲:
有緣的變無緣。
無緣的變有緣。
先是善緣,後是惡緣。
先是惡緣,後是善緣。
有緣、無緣、善緣、惡緣…………。
現在我一提到姻緣,心中的恐懼,令人毛骨悚然。
佛典內提到的八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僧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喜歡的人不愛自己怎麼辨?」
是「求不得苦」。
「不喜歡的人老是纏著自己。」
是「怨僧會苦」。
「情人不願分手,暴力相向。」
是「愛恨情仇」。
「情人要分手,暴力相向。」
是「愛恨情仇」。
這都是:苦、苦、苦、苦、苦。
人問:怎麼辨?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我答:
「涼拌!」
感情的事,是人世間最難捉摸的事,內心深愛著這個人,但,卻是「情人看刀」。
內心深恨這個人,卻是「朝夕相處」。
感情是會變的。
忽冷忽熱。
忽有忽無。
愛恨變幻來,變幻去,愛來愛去,也正是殺來殺去。
姻緣是否天註定?
答:「是的。」
因為這其中,牽纏到因緣果報,是來報恩的,是來報仇的,是來報恩又報仇的,其錯綜複雜非你我能想像。
佛教講因緣果報,姻緣自然是一個定數。
否則:
一切命理皆失準。
「喜歡的人不愛自己怎麼辦?」
我答:修愛染明王法及咕嚕咕咧佛母法,祈求加持吧!
「不喜歡的人老是糾纏自己,怎麼辨?」
我答:修穢跡金剛法或不動明王法,迴向,快刀斬亂麻。
「暴力相向?」
修:護身法。
《當代法王答疑惑》愛恨情仇的糾纏
人問:
「喜歡的人不愛自己怎麼辦?姻緣是否真是天註定?」
又問:
「不喜歡的人老是纏著自己,或是情人不願分手,暴力相向,怎麼辨?」
我答:
先講個笑話:
婚前是追求。
婚後是追打。
離婚是追殺。
又:
結婚是失誤。
獨身是覺悟。
離婚是省悟。
再婚是執迷不悟。
沒有情人是廢物。
我總是覺得,這人世間,非常非常的虛幻。是一場遊戲,也很像;是一場夢,也很像。總之,好像都不是很真實。
人與人的緣分,如幻化的雲:
有緣的變無緣。
無緣的變有緣。
先是善緣,後是惡緣。
先是惡緣,後是善緣。
有緣、無緣、善緣、惡緣…………。
現在我一提到姻緣,心中的恐懼,令人毛骨悚然。
佛典內提到的八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僧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喜歡的人不愛自己怎麼辨?」
是「求不得苦」。
「不喜歡的人老是纏著自己。」
是「怨僧會苦」。
「情人不願分手,暴力相向。」
是「愛恨情仇」。
「情人要分手,暴力相向。」
是「愛恨情仇」。
這都是:苦、苦、苦、苦、苦。
人問:怎麼辨?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我答:
「涼拌!」
感情的事,是人世間最難捉摸的事,內心深愛著這個人,但,卻是「情人看刀」。
內心深恨這個人,卻是「朝夕相處」。
感情是會變的。
忽冷忽熱。
忽有忽無。
愛恨變幻來,變幻去,愛來愛去,也正是殺來殺去。
姻緣是否天註定?
答:「是的。」
因為這其中,牽纏到因緣果報,是來報恩的,是來報仇的,是來報恩又報仇的,其錯綜複雜非你我能想像。
佛教講因緣果報,姻緣自然是一個定數。
否則:
一切命理皆失準。
「喜歡的人不愛自己怎麼辦?」
我答:修愛染明王法及咕嚕咕咧佛母法,祈求加持吧!
「不喜歡的人老是糾纏自己,怎麼辨?」
我答:修穢跡金剛法或不動明王法,迴向,快刀斬亂麻。
「暴力相向?」
修:護身法。
《當代法王答疑惑》愛恨情仇的糾纏
吃人的金子
一天,兩個好朋友在林中散步,看到一個小和尚慌慌張張地跑來。
他們便問:「發生什麼事情了,為什麼如此驚慌?」
小和尚忐忑地說:「我種樹的時候,發現一壇金子。」
兩人相視一笑,其中一人說:「金子有什麼好怕的?你告訴我們在哪?」
小和尚說:「別去了,師父說過金子是會吃人的。」
兩人大笑:「我們不怕,你快點告訴我們金子在哪?」
小和尚告訴了他們金子的位置。兩人果然找到了一壇金子。
其中一個說:「我們要是現在運回去,會有好多人看到,還是等天黑了再運。我留在這裡看著,你去給我拿點飯來。」
於是,另一個人就回去了。留下的那個人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是我的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把他打死,這些就都是我的了。」
回去的那個人在路上想:「我給他飯裡放毒藥,他死了,金子就都是我的了。」
天黑了,送飯的那個人剛走進樹林裡,就被留下的那個人用木棒打死了。
然後,那個人想都沒想就把飯菜都吃完了。沒過多久,他就覺得肚子疼痛難忍,這才明白飯裡有毒。
臨死前,他才想起了小和尚說過:「金子是會吃人的!」
貪欲使人失去理智,最好的朋友也可以反目成仇。
※ ※ ※
「金銀積如山,難免無常到;好高爭名利,轉眼伴荒郊。」
世人都認為錢是萬能的,千思萬想用計謀,有了千金想萬貫,為了錢銀不肯修,有朝一日無常到,萬貫家財一時丟,千金萬貫難買命,白玉黃金添憂愁。終日奔波為那樁,田園家產非久長,前人田產後人收,爭得家產人不在,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世間一切皆是假,錢海人生苦嗟嘆。
錢財有正反兩面的效應,有錢者-食衣住行不用愁,名車代步走西東,身穿綾羅與綢緞,花錢不憂愁。無錢之人-食衣住行愁煞人,衣著濫屐以步行,事事比不上人。由於此等慾利的驅使,有錢人想更有錢,無錢的人想抬頭挺胸,力爭上游,若是安份守己,腳踏實地無可厚非,但如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違背良心,為非作歹,沉淪於錢海之中,死無葬身之地。
錢財可成人、亦可害人,但看世人怎麼去運用。善用者-藉錢財濟困卹貧,公益社會,造功立德。不知善用者-以錢為非,造罪造業,惡逆人生。錢財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夠生活就好了,別沉溺於錢海中,偷雞不著蝕把米,錢沒賺到,生命反被錢賺走了,多划不來。明白錢的真諦,好好珍惜善用,過自己美好的人生。
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十三章錢海人生
他們便問:「發生什麼事情了,為什麼如此驚慌?」
小和尚忐忑地說:「我種樹的時候,發現一壇金子。」
兩人相視一笑,其中一人說:「金子有什麼好怕的?你告訴我們在哪?」
小和尚說:「別去了,師父說過金子是會吃人的。」
兩人大笑:「我們不怕,你快點告訴我們金子在哪?」
小和尚告訴了他們金子的位置。兩人果然找到了一壇金子。
其中一個說:「我們要是現在運回去,會有好多人看到,還是等天黑了再運。我留在這裡看著,你去給我拿點飯來。」
於是,另一個人就回去了。留下的那個人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是我的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把他打死,這些就都是我的了。」
回去的那個人在路上想:「我給他飯裡放毒藥,他死了,金子就都是我的了。」
天黑了,送飯的那個人剛走進樹林裡,就被留下的那個人用木棒打死了。
然後,那個人想都沒想就把飯菜都吃完了。沒過多久,他就覺得肚子疼痛難忍,這才明白飯裡有毒。
臨死前,他才想起了小和尚說過:「金子是會吃人的!」
貪欲使人失去理智,最好的朋友也可以反目成仇。
※ ※ ※
「金銀積如山,難免無常到;好高爭名利,轉眼伴荒郊。」
世人都認為錢是萬能的,千思萬想用計謀,有了千金想萬貫,為了錢銀不肯修,有朝一日無常到,萬貫家財一時丟,千金萬貫難買命,白玉黃金添憂愁。終日奔波為那樁,田園家產非久長,前人田產後人收,爭得家產人不在,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世間一切皆是假,錢海人生苦嗟嘆。
錢財有正反兩面的效應,有錢者-食衣住行不用愁,名車代步走西東,身穿綾羅與綢緞,花錢不憂愁。無錢之人-食衣住行愁煞人,衣著濫屐以步行,事事比不上人。由於此等慾利的驅使,有錢人想更有錢,無錢的人想抬頭挺胸,力爭上游,若是安份守己,腳踏實地無可厚非,但如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違背良心,為非作歹,沉淪於錢海之中,死無葬身之地。
錢財可成人、亦可害人,但看世人怎麼去運用。善用者-藉錢財濟困卹貧,公益社會,造功立德。不知善用者-以錢為非,造罪造業,惡逆人生。錢財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夠生活就好了,別沉溺於錢海中,偷雞不著蝕把米,錢沒賺到,生命反被錢賺走了,多划不來。明白錢的真諦,好好珍惜善用,過自己美好的人生。
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十三章錢海人生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無念
廬山圓通居訥祖印禪師,延慶子榮禪師之法嗣,俗姓蹇,梓州人。
居訥禪師生而英偉,讀書過目成誦。十一歲依漢州什邡竹林寺元昉禪師出家,十七歲試《法華》得度,受具足戒後,一度游於講肆,究習經論,學冠巴蜀。
一日,居訥禪師碰到一位禪者,剛從南方參學回川。二人一起相談甚歡。禪者大贊南方禪宗之盛,並歷數四川有道之士,皆因投于宗門而悟道。如馬祖本是四川什邡人,因參宗門大德而得明心性,名播天下;亮座主本以講論聞名,後歸於禪門,得法後便罷講,隱於西山;德山宣鑒法師原來也是以講經為業,歸依宗門後,便燒掉了《青龍疏鈔》,稱「滴水莫敵巨海」。
居訥禪師經禪者這樣一番鼓勵,遂生游方之想。於是便離開了四川,行腳于荊楚之間。遺憾的是,雖幾經寒暑,卻無所得。
後來,居訥禪師便來到襄州洞山,投子榮禪師座下參學。子榮禪師是智門光祚禪師之法嗣,與雪竇重顯禪師是同門師兄弟。在子榮禪師的身邊,居訥禪師整整請益了十年。
一日,居訥禪師讀《華嚴論》,至「須彌在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可及,以明八萬四千塵勞山,住煩惱大海。眾生若能於一切法,無思無為,即煩惱自然枯竭,塵勞成一切智之山,煩惱成一切智之海。若更起心思慮,即有攀緣,即塵勞愈高煩惱愈深,不能至諸佛智頂」這一段時,恍然有省。
於是他又反復熟讀了多遍,遂感歎道:「石鞏雲無下手處,而馬祖曰曠劫無明,今日一切消滅,非虛語也。」
居訥禪師悟道後,道譽日隆,後應南康太守程師孟之邀請,住持廬山歸宗寺,既而又遷圓通寺。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官方出資創十方淨因禪院,詔天下有道者住持。在歐陽修和程師孟的推舉下,仁宗皇帝詔請居訥禪師入住。居訥禪師以目疾為由,將位子讓給了大覺懷璉禪師。
慶曆五年,歐陽修左遷滁州,第二年歸廬陵,途經九江的時候,他特地上廬山拜訪了圓通居訥禪師。
歐陽修此前不僅不信仰佛教,反而還曾仿效韓退之(韓愈),著書立說,排斥佛教。在與居訥禪師交談的時候,歐陽修「聳聽忘倦,至夜不已,遲回逾旬,不忍離去」。
居訥禪師道:「佛道以悟心為本,足下……偏執世教,故忘其本。誠能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會,頓祛我慢,悉悔昨非,觀榮辱之本空,了生死之一致,則淨念常明,天真獨露,始可問津於此道耳!」
在居訥禪師的開導之下,歐陽修恍然有所省發,其排佛之心遂蕩然無存。
※ ※ ※
只因不覺,忽然念起,是謂無明,無明起,是謂心念。心實不動,觀心至此,其念自止。止念不難,能反其念之未生之前,其念自不續矣。
念未起時,渾然無極,一念之未起,便是常念愛之所由生,因現在承過去,過去生未來,現在若無心,過去自然了。人我之見是念,法愛之見亦是念,諸念須盡除,以心除萬念,萬念反覺多。
修真須止念,止念要觀心,觀心心不有,心無境自空,心境自然無。又何其止觀?密密查覺,勤勤關照,習氣起時,當即休之,莫可隨之,免落於凡夫縱情,委志於虛無,無念以為常,即可得獲無心矣。
大滅在於心相之別,即念當無念,以念無為自性,緣起即空矣。用心止念,念不一定能止,即使能止,猶逐一留二,學道之人,常有此病,那如何則可呢?必也忘乎,忘則無我,既已無我,誰人起念也。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四二章 無念自性,緣空無我
居訥禪師生而英偉,讀書過目成誦。十一歲依漢州什邡竹林寺元昉禪師出家,十七歲試《法華》得度,受具足戒後,一度游於講肆,究習經論,學冠巴蜀。
一日,居訥禪師碰到一位禪者,剛從南方參學回川。二人一起相談甚歡。禪者大贊南方禪宗之盛,並歷數四川有道之士,皆因投于宗門而悟道。如馬祖本是四川什邡人,因參宗門大德而得明心性,名播天下;亮座主本以講論聞名,後歸於禪門,得法後便罷講,隱於西山;德山宣鑒法師原來也是以講經為業,歸依宗門後,便燒掉了《青龍疏鈔》,稱「滴水莫敵巨海」。
居訥禪師經禪者這樣一番鼓勵,遂生游方之想。於是便離開了四川,行腳于荊楚之間。遺憾的是,雖幾經寒暑,卻無所得。
後來,居訥禪師便來到襄州洞山,投子榮禪師座下參學。子榮禪師是智門光祚禪師之法嗣,與雪竇重顯禪師是同門師兄弟。在子榮禪師的身邊,居訥禪師整整請益了十年。
一日,居訥禪師讀《華嚴論》,至「須彌在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可及,以明八萬四千塵勞山,住煩惱大海。眾生若能於一切法,無思無為,即煩惱自然枯竭,塵勞成一切智之山,煩惱成一切智之海。若更起心思慮,即有攀緣,即塵勞愈高煩惱愈深,不能至諸佛智頂」這一段時,恍然有省。
於是他又反復熟讀了多遍,遂感歎道:「石鞏雲無下手處,而馬祖曰曠劫無明,今日一切消滅,非虛語也。」
居訥禪師悟道後,道譽日隆,後應南康太守程師孟之邀請,住持廬山歸宗寺,既而又遷圓通寺。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官方出資創十方淨因禪院,詔天下有道者住持。在歐陽修和程師孟的推舉下,仁宗皇帝詔請居訥禪師入住。居訥禪師以目疾為由,將位子讓給了大覺懷璉禪師。
慶曆五年,歐陽修左遷滁州,第二年歸廬陵,途經九江的時候,他特地上廬山拜訪了圓通居訥禪師。
歐陽修此前不僅不信仰佛教,反而還曾仿效韓退之(韓愈),著書立說,排斥佛教。在與居訥禪師交談的時候,歐陽修「聳聽忘倦,至夜不已,遲回逾旬,不忍離去」。
居訥禪師道:「佛道以悟心為本,足下……偏執世教,故忘其本。誠能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會,頓祛我慢,悉悔昨非,觀榮辱之本空,了生死之一致,則淨念常明,天真獨露,始可問津於此道耳!」
在居訥禪師的開導之下,歐陽修恍然有所省發,其排佛之心遂蕩然無存。
※ ※ ※
只因不覺,忽然念起,是謂無明,無明起,是謂心念。心實不動,觀心至此,其念自止。止念不難,能反其念之未生之前,其念自不續矣。
念未起時,渾然無極,一念之未起,便是常念愛之所由生,因現在承過去,過去生未來,現在若無心,過去自然了。人我之見是念,法愛之見亦是念,諸念須盡除,以心除萬念,萬念反覺多。
修真須止念,止念要觀心,觀心心不有,心無境自空,心境自然無。又何其止觀?密密查覺,勤勤關照,習氣起時,當即休之,莫可隨之,免落於凡夫縱情,委志於虛無,無念以為常,即可得獲無心矣。
大滅在於心相之別,即念當無念,以念無為自性,緣起即空矣。用心止念,念不一定能止,即使能止,猶逐一留二,學道之人,常有此病,那如何則可呢?必也忘乎,忘則無我,既已無我,誰人起念也。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四二章 無念自性,緣空無我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良心債
在報紙上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工廠的女工,是車間統計員,有一次,她從財務科領回工資發給工友後,發現手裡多了五百九十四元。那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這位女工每月的工資只有七十一元。
她的父親患了癌症剛剛去世,留下治病欠下的三千多元的債務,弟妹正讀高中,女兒嗷嗷待哺,肚子還有另一個生命即將降臨……
錢,對於她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她悄悄把錢收了起來。
可是她沒有想到,就是這一念之差,這五百九十四元,竟成了她沉重的心理負擔,一直折磨了她十餘年。它時時刻刻困擾著她的心靈,使她寢食難安。
直至多年以後,她終於鼓起勇氣,找到當年的那位會計,把那筆錢還上之後,在回家的路上,她淚流滿面———因為終於卸下了壓在心上十四年的心理負重,以後就可以像普通人一樣享受堂堂正正做人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心安理得做事,坦坦蕩蕩做人,沒有任何的心靈上的負擔,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不拿昧心錢,不做虧心事,這就是最自在的生活。
※ ※ ※
什麼是良心債呢?就是違背良心,虧欠了良心的一種心靈負債。怎樣會負這種債呢?就是殺人害命,作奸犯科,惡性倒閉,貪污瀆職,薄倖負情等等,大凡作惡不知懺悔,或是犯過不能彌補的人,都會精神不安,而憂鬱煩苦,這種苦,稱之為良心債。
良心債是不能夠直接用金錢來債還的,只有懺悔改過,行善立德,將功補過,能使良心復得安然。不過話說回來,良心債要比金錢債好還多了。因為金錢債,如果賺不到金錢就難以償還,往往不能隨心所願,說想要怎樣還就怎樣還。
還良心債,則只要良心發現知過能改,經常行善,使心靈永遠安樂,只要有一點心意,隨時隨地,皆有善事可行,皆可賺得功德財(佛家語,又名聖財,意謂行善後,心靈中的收穫。譬喻︰如世間的錢財,多行多得,愈積愈廣大)以還良心債。所以說,良心債較金錢債易還。
除此以外,金錢也可代還良心債,良心也可代還金錢債。因為利用金錢可以布施行善,可使心靈充滿快樂而彌補缺失;而有良心的人,一旦負了金錢債,無論如何窮困,也會一心一意設法將債務償還,即使一時賺不到錢,也沒有產物可以變賣,但是因他良心無虧,心安理得,仍可樂觀奮鬥,繼續努力賺錢以償還債務;
同時也因他能以良心待人處世,人人都樂於接近他,成就他,必然較客易獲得賺錢的機會。又因為有良心者,良心沒有債務負擔,心無旁騖,即可專心一意的經營事業,賺錢還債。若是良心負債,就不能專心致力於工作與事業;且容易差錯的。
所以一個有睿智的人,除了不負有形的金錢債,不招有形的牢獄災外,更不願負無形的良心債,不願受無形的心獄之苦,才算是真正的無債一身輕。
幸福之道︰第二五篇︰道在吾家
她的父親患了癌症剛剛去世,留下治病欠下的三千多元的債務,弟妹正讀高中,女兒嗷嗷待哺,肚子還有另一個生命即將降臨……
錢,對於她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她悄悄把錢收了起來。
可是她沒有想到,就是這一念之差,這五百九十四元,竟成了她沉重的心理負擔,一直折磨了她十餘年。它時時刻刻困擾著她的心靈,使她寢食難安。
直至多年以後,她終於鼓起勇氣,找到當年的那位會計,把那筆錢還上之後,在回家的路上,她淚流滿面———因為終於卸下了壓在心上十四年的心理負重,以後就可以像普通人一樣享受堂堂正正做人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心安理得做事,坦坦蕩蕩做人,沒有任何的心靈上的負擔,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不拿昧心錢,不做虧心事,這就是最自在的生活。
※ ※ ※
什麼是良心債呢?就是違背良心,虧欠了良心的一種心靈負債。怎樣會負這種債呢?就是殺人害命,作奸犯科,惡性倒閉,貪污瀆職,薄倖負情等等,大凡作惡不知懺悔,或是犯過不能彌補的人,都會精神不安,而憂鬱煩苦,這種苦,稱之為良心債。
良心債是不能夠直接用金錢來債還的,只有懺悔改過,行善立德,將功補過,能使良心復得安然。不過話說回來,良心債要比金錢債好還多了。因為金錢債,如果賺不到金錢就難以償還,往往不能隨心所願,說想要怎樣還就怎樣還。
還良心債,則只要良心發現知過能改,經常行善,使心靈永遠安樂,只要有一點心意,隨時隨地,皆有善事可行,皆可賺得功德財(佛家語,又名聖財,意謂行善後,心靈中的收穫。譬喻︰如世間的錢財,多行多得,愈積愈廣大)以還良心債。所以說,良心債較金錢債易還。
除此以外,金錢也可代還良心債,良心也可代還金錢債。因為利用金錢可以布施行善,可使心靈充滿快樂而彌補缺失;而有良心的人,一旦負了金錢債,無論如何窮困,也會一心一意設法將債務償還,即使一時賺不到錢,也沒有產物可以變賣,但是因他良心無虧,心安理得,仍可樂觀奮鬥,繼續努力賺錢以償還債務;
同時也因他能以良心待人處世,人人都樂於接近他,成就他,必然較客易獲得賺錢的機會。又因為有良心者,良心沒有債務負擔,心無旁騖,即可專心一意的經營事業,賺錢還債。若是良心負債,就不能專心致力於工作與事業;且容易差錯的。
所以一個有睿智的人,除了不負有形的金錢債,不招有形的牢獄災外,更不願負無形的良心債,不願受無形的心獄之苦,才算是真正的無債一身輕。
幸福之道︰第二五篇︰道在吾家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私吞善款
蓮生/文
據我所知,台灣「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時,驚動海內外同胞,人人慷慨解囊,形成了愛心的大匯聚。一時之間,賑災之款四面八方而來,這是「人溺已溺,人飢已飢」的良知良能,是自然的善心湧現。
我當時在電視機前,淚眼朦朧。於是,將自已的積蓄捐出一些些。也因此,獲得了國府「僑委會」的頒獎。
然而,「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過了一年多,又有訊息傳來,這些賑災之款,數目龐大,令人垂涎,於是災區的縣長、鄉長、鎮長等等,就因為賑災款的流向不明,而遭受了「收押」的命運。
我聞知之後,內心震撼!覺得這是繼「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第二次強震。
震災令人憐憫。
貪欲令人嗟嘆。
我們讀佛經,經中有言:
「一切的眾生,都是因為貪欲才有了生命,愛與欲互相關聯著,一切的眾生為了這個貪欲的生命,因為貪愛這個欲有,就跟著欲望而走了。要知道為何有六道輪迴,全是有貪欲的緣故。」
經中又說:
「由於欲望貪有,便造下種種惡業。」
經中又說:
「由於欲望,不分善惡,才會輪迴地獄、餓鬼、畜生。」
經中最後說:
「人因欲望而得人身,因此業根難拔,如來憐憫,才開方便之門,期望人人依法修行,才能得度。」
以前,我曾到一座寺廟,山門前有一對聯,讀了令人觸目驚心:
業海茫茫,難斷無如色欲。
塵寰擾擾,易犯無有貪心。
如今想想,果然如此,拔山蓋世之英雄,坐此亡身喪國,繡口錦心之才士,因茲敗節墮名。
縣長、鄉長、鎮長等等,要謹慎啊!要小心啊!要戰戰競競!因為實在太容易失節不保。
所以,古今行者,修行第一要目,就是「清心寡欲」!
「無所求」第一好。
「無欲則剛」。
「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
我個人覺得,一般的凡夫要他「清心寡欲」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所以說,處處是陷阱,步步是地雷,一不小心,就身陷其中,要提高警覺啊!
今天,幸好我們學佛,學佛的第一要目,就是「清心寡欲」。
這正是:
結廬在人間,
心遠地自偏。
(剛剛開始的修行人,要他遠離塵寰,到深山茅廬獨自隱居,就是要清心寡欲)
《尋找另一片天空》寡欲才能清心
據我所知,台灣「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時,驚動海內外同胞,人人慷慨解囊,形成了愛心的大匯聚。一時之間,賑災之款四面八方而來,這是「人溺已溺,人飢已飢」的良知良能,是自然的善心湧現。
我當時在電視機前,淚眼朦朧。於是,將自已的積蓄捐出一些些。也因此,獲得了國府「僑委會」的頒獎。
然而,「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過了一年多,又有訊息傳來,這些賑災之款,數目龐大,令人垂涎,於是災區的縣長、鄉長、鎮長等等,就因為賑災款的流向不明,而遭受了「收押」的命運。
我聞知之後,內心震撼!覺得這是繼「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第二次強震。
震災令人憐憫。
貪欲令人嗟嘆。
我們讀佛經,經中有言:
「一切的眾生,都是因為貪欲才有了生命,愛與欲互相關聯著,一切的眾生為了這個貪欲的生命,因為貪愛這個欲有,就跟著欲望而走了。要知道為何有六道輪迴,全是有貪欲的緣故。」
經中又說:
「由於欲望貪有,便造下種種惡業。」
經中又說:
「由於欲望,不分善惡,才會輪迴地獄、餓鬼、畜生。」
經中最後說:
「人因欲望而得人身,因此業根難拔,如來憐憫,才開方便之門,期望人人依法修行,才能得度。」
以前,我曾到一座寺廟,山門前有一對聯,讀了令人觸目驚心:
業海茫茫,難斷無如色欲。
塵寰擾擾,易犯無有貪心。
如今想想,果然如此,拔山蓋世之英雄,坐此亡身喪國,繡口錦心之才士,因茲敗節墮名。
縣長、鄉長、鎮長等等,要謹慎啊!要小心啊!要戰戰競競!因為實在太容易失節不保。
所以,古今行者,修行第一要目,就是「清心寡欲」!
「無所求」第一好。
「無欲則剛」。
「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
我個人覺得,一般的凡夫要他「清心寡欲」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所以說,處處是陷阱,步步是地雷,一不小心,就身陷其中,要提高警覺啊!
今天,幸好我們學佛,學佛的第一要目,就是「清心寡欲」。
這正是:
結廬在人間,
心遠地自偏。
(剛剛開始的修行人,要他遠離塵寰,到深山茅廬獨自隱居,就是要清心寡欲)
《尋找另一片天空》寡欲才能清心
人飢己飢
李士謙,隋朝平棘人,家居趙郡(山東),善談佛理,幼年喪父,事母至孝。北齊朝廷屢次徵召,都不就任。
母親去世,守喪三年,期滿便捐捨屋宅為佛寺,持守齋戒,從不說殺生之語;家中雖然富有,生活卻非常節儉,經常賑濟他人;凡家貧無力辦喪的,他都隨其匱乏給予救濟;鄰里兄弟分家打官司的,他也出錢息訟,兄弟慚愧感動,互相推讓;有時發現小偷在割他家的稻穀,不但不制止,反而默默避開;曾出穀米數千石借給鄉人,鄉人無力償還,皆來道歉,他卻說:「我家穀米有餘,本來就準備用於賑災,豈是為自己求利?」於是召集所有債務人,擺設酒席,當眾焚毀借據,說:「債已了結,請諸位不必掛念。」
數年之後,又逢饑荒,李士謙罄盡家中所存粟米做粥賑災,由此得以活命的人數以萬計。到了春天,他又把糧種送給窮人播種。
趙郡百姓感恩戴德,常對兒孫說:「我們能有今天,都是托李參軍的福啊。」
有位客人不信因果報應,認為古來各家學說從未申述此義,不足採信。
李士謙開導說:「儒家有『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之說,史上皆有事實可考,豈不是善惡吉凶、因果報應的明證嗎?佛經所說的眾生輪轉,無有窮止,就是漢朝賈誼所說的『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的道理,佛法尚未傳入中國,古聖賢已經明白這些道理了。至於歷史上堯舜時,鯀死後化為黃熊,周末杜宇死後化為杜鵑,褒君生為龍,春秋時魯人牛哀轉生走獸,彭生死後為豕,漢朝如意為犬,又有黃母為黿,宣武為龜,鄧哀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鳥,書生為蛇,以及晉羊祜前身為李家之子,這些歷史記載,班班可考,豈不是佛家輪迴的證據嗎?」
李士謙六十六歲逝世,趙郡百姓無不痛哭流涕,都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而讓李參軍死呢?」參加喪祭的人多達上萬。
(《隋書.李士謙傳》、《歷史感應統紀》)
※ ※ ※
菩薩心腸救苦難,蓋因人身遭受世間苦厄磨難,身已難安、心如何安寧?如何清淨?是以修善之家,必能感同身受。
善德之家必常佈施米糧,以解除貧困之家所需,昔時常見為善之人賑災濟助,以解災民腹肚之飢,適時施以援手而得解救蒼黎飢荒,菩薩之心救苦救難,為善之人正如菩薩在世,救濟苦難以感聖恩而行喜捨。
修道之人正是提昇「人飢己飢」之精神、慈悲心,誓愿效法觀自在菩薩,願天下皆得離苦得樂,我身雖歷盡滄桑亦在所不辭,我人在世便盡一生綿力輔天地之化育,而拯黎民之苦心,貧者之哀,有口難言,為善之人代天救拯,或解急難,或恤貧困,或能賑災解危,真善行者如菩薩在世,視飢民如手足,觀蒼黎如兒女,見蒼黎之苦如己之苦,敢不設法以救助。現今眾生尚乏「人飢己飢」之心念,多為己想,而致消福增業於不自知,施捨米糧乃能解人飢而延命,願世間人廣行不懈以添福也。
自古「聖、賢、佛、菩薩」皆乃仰賴此物而得延生,而方能設教,願世間人除了自身珍惜五穀,進而廣結善緣濟助貧苦家庭,而得同樂也。
聖道千秋錄-第二十章 佈齋
母親去世,守喪三年,期滿便捐捨屋宅為佛寺,持守齋戒,從不說殺生之語;家中雖然富有,生活卻非常節儉,經常賑濟他人;凡家貧無力辦喪的,他都隨其匱乏給予救濟;鄰里兄弟分家打官司的,他也出錢息訟,兄弟慚愧感動,互相推讓;有時發現小偷在割他家的稻穀,不但不制止,反而默默避開;曾出穀米數千石借給鄉人,鄉人無力償還,皆來道歉,他卻說:「我家穀米有餘,本來就準備用於賑災,豈是為自己求利?」於是召集所有債務人,擺設酒席,當眾焚毀借據,說:「債已了結,請諸位不必掛念。」
數年之後,又逢饑荒,李士謙罄盡家中所存粟米做粥賑災,由此得以活命的人數以萬計。到了春天,他又把糧種送給窮人播種。
趙郡百姓感恩戴德,常對兒孫說:「我們能有今天,都是托李參軍的福啊。」
有位客人不信因果報應,認為古來各家學說從未申述此義,不足採信。
李士謙開導說:「儒家有『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之說,史上皆有事實可考,豈不是善惡吉凶、因果報應的明證嗎?佛經所說的眾生輪轉,無有窮止,就是漢朝賈誼所說的『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的道理,佛法尚未傳入中國,古聖賢已經明白這些道理了。至於歷史上堯舜時,鯀死後化為黃熊,周末杜宇死後化為杜鵑,褒君生為龍,春秋時魯人牛哀轉生走獸,彭生死後為豕,漢朝如意為犬,又有黃母為黿,宣武為龜,鄧哀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鳥,書生為蛇,以及晉羊祜前身為李家之子,這些歷史記載,班班可考,豈不是佛家輪迴的證據嗎?」
李士謙六十六歲逝世,趙郡百姓無不痛哭流涕,都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而讓李參軍死呢?」參加喪祭的人多達上萬。
(《隋書.李士謙傳》、《歷史感應統紀》)
※ ※ ※
菩薩心腸救苦難,蓋因人身遭受世間苦厄磨難,身已難安、心如何安寧?如何清淨?是以修善之家,必能感同身受。
善德之家必常佈施米糧,以解除貧困之家所需,昔時常見為善之人賑災濟助,以解災民腹肚之飢,適時施以援手而得解救蒼黎飢荒,菩薩之心救苦救難,為善之人正如菩薩在世,救濟苦難以感聖恩而行喜捨。
修道之人正是提昇「人飢己飢」之精神、慈悲心,誓愿效法觀自在菩薩,願天下皆得離苦得樂,我身雖歷盡滄桑亦在所不辭,我人在世便盡一生綿力輔天地之化育,而拯黎民之苦心,貧者之哀,有口難言,為善之人代天救拯,或解急難,或恤貧困,或能賑災解危,真善行者如菩薩在世,視飢民如手足,觀蒼黎如兒女,見蒼黎之苦如己之苦,敢不設法以救助。現今眾生尚乏「人飢己飢」之心念,多為己想,而致消福增業於不自知,施捨米糧乃能解人飢而延命,願世間人廣行不懈以添福也。
自古「聖、賢、佛、菩薩」皆乃仰賴此物而得延生,而方能設教,願世間人除了自身珍惜五穀,進而廣結善緣濟助貧苦家庭,而得同樂也。
聖道千秋錄-第二十章 佈齋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隨順隨緣
日本江戶時代的大愚良寬禪師,七十一歲晚年的時候住在越后國(新潟縣)。
某天,當地忽然發生了六點九級的大地震,造成千人死傷、近萬戶的房舍倒塌,災情可說相當慘重。
良寬禪師的朋友山田社,聽說這次的地震非常嚴重,很擔心良寬禪師的安危,因而四處派人打探、關心。
良寬禪師接到山田社的關懷之意,即刻寄了一封書信通報平安,感謝山田社的濃情真意,他在信中提到:
「地震實在太可怕了,所幸貧僧的草庵一切無事,親友都安然無恙,幸甚!幸甚!然而,災難來臨時能隨遇而安,死亡臨頭時能泰然接受,才是脫離災難之妙法也!」
良寬禪師七十四歲時,於臨終前提筆寫下一首詩偈,表達了他對生死的看法與態度,詩偈中說:
「洞澈裡邊,也照見外邊,紅葉飄落滿天!」
面對生死,良寬禪師是這樣的坦然、唯美,而且一派天真。最後,禪師在眾人的圍繞下,安然辭世。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死的問題;最難解決的問題,也是生死的問題;最茫然無知的問題,還是生死的問題。
然而, 對有信仰的人來說,生死不算問題,因為生死不是結束,生死是循環;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不會終止的。因此,生又何足喜,死又何足懼。
像良寬禪師,面對著大地震的危難與浩劫,他可以隨遇而安,泰然接受,這是多麼灑脫。「隨順隨緣」這四個字,在佛教中彷彿是金句一般,人生本如 「南柯一夢」,當以平常心笑看人間,安貧樂道,隨遇而安,知福惜福,方能心得超然。
※ ※ ※
塵凡災劫頻傳,震劫四起,多少眾生一夕之間流失了家園,喪失了至親,承受著沉重的哀痛歷程,然而世之三災八難,無量禍橫,或災疫厄難,衰惱罪報,本就是在「成、住、壞、空」 的世界中循環不息。
身死心不死者,大多為在生之時有宗教信仰、或有修煉之人。這些有信仰、有修持之人,往往在生之時就看清人生,他們不會偷、盜、搶,也不會在俗塵中因享樂而留戀,他們平日講仁義道德,有慈愛、悲憫、良善之心,經常做很多大善之事、積德之事。只有內心中有「德、信、慈、善」之人,對死亡有正確認識之人,才能在面臨死亡時,呈顯安詳自在、心境平和。因為他們生前具有宗教信仰,則其靈魂就很容易為高智慧靈體(聖神仙佛)引導至高一層次的淨土世界裏。
生有何喜?死有何懼?一個人愈怕死,則其在死亡的道路上就會恐懼愈大。在生之時若不修行,其在死亡之時的恐懼和痛苦就會很漫長,死亡之後的恐懼和痛苦就會更漫長,故若一個人能心胸坦蕩,培養德性,安份守己,輕鬆自然,明白世上本無物可得,人生就恍如「南柯一夢」般,則其面對死亡就會看得很平淡,不執不戀的超脫。
某天,當地忽然發生了六點九級的大地震,造成千人死傷、近萬戶的房舍倒塌,災情可說相當慘重。
良寬禪師的朋友山田社,聽說這次的地震非常嚴重,很擔心良寬禪師的安危,因而四處派人打探、關心。
良寬禪師接到山田社的關懷之意,即刻寄了一封書信通報平安,感謝山田社的濃情真意,他在信中提到:
「地震實在太可怕了,所幸貧僧的草庵一切無事,親友都安然無恙,幸甚!幸甚!然而,災難來臨時能隨遇而安,死亡臨頭時能泰然接受,才是脫離災難之妙法也!」
良寬禪師七十四歲時,於臨終前提筆寫下一首詩偈,表達了他對生死的看法與態度,詩偈中說:
「洞澈裡邊,也照見外邊,紅葉飄落滿天!」
面對生死,良寬禪師是這樣的坦然、唯美,而且一派天真。最後,禪師在眾人的圍繞下,安然辭世。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死的問題;最難解決的問題,也是生死的問題;最茫然無知的問題,還是生死的問題。
然而, 對有信仰的人來說,生死不算問題,因為生死不是結束,生死是循環;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不會終止的。因此,生又何足喜,死又何足懼。
像良寬禪師,面對著大地震的危難與浩劫,他可以隨遇而安,泰然接受,這是多麼灑脫。「隨順隨緣」這四個字,在佛教中彷彿是金句一般,人生本如 「南柯一夢」,當以平常心笑看人間,安貧樂道,隨遇而安,知福惜福,方能心得超然。
※ ※ ※
塵凡災劫頻傳,震劫四起,多少眾生一夕之間流失了家園,喪失了至親,承受著沉重的哀痛歷程,然而世之三災八難,無量禍橫,或災疫厄難,衰惱罪報,本就是在「成、住、壞、空」 的世界中循環不息。
身死心不死者,大多為在生之時有宗教信仰、或有修煉之人。這些有信仰、有修持之人,往往在生之時就看清人生,他們不會偷、盜、搶,也不會在俗塵中因享樂而留戀,他們平日講仁義道德,有慈愛、悲憫、良善之心,經常做很多大善之事、積德之事。只有內心中有「德、信、慈、善」之人,對死亡有正確認識之人,才能在面臨死亡時,呈顯安詳自在、心境平和。因為他們生前具有宗教信仰,則其靈魂就很容易為高智慧靈體(聖神仙佛)引導至高一層次的淨土世界裏。
生有何喜?死有何懼?一個人愈怕死,則其在死亡的道路上就會恐懼愈大。在生之時若不修行,其在死亡之時的恐懼和痛苦就會很漫長,死亡之後的恐懼和痛苦就會更漫長,故若一個人能心胸坦蕩,培養德性,安份守己,輕鬆自然,明白世上本無物可得,人生就恍如「南柯一夢」般,則其面對死亡就會看得很平淡,不執不戀的超脫。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事業變得不再重要
我認識一個朋友,被醫生檢查出罹患胃癌,只剩下三個月到六個月的生命。朋友是一家大機關的高級主管,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滿,突然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時萬念俱灰,決定不告訴妻子和女兒,獨自承擔生病的痛苦,並利用僅存的時間安排後事。
「說來非常奇怪,從檢查出癌症的那一天開始,平時兢兢業業耗盡心力的事業,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平常被疏忽的親人和朋友突然變得非常重要,幾乎一天也捨不得和他們分開。思考的空間也突然從現實中跳出,會想到死亡,想到死後的世界,想到如何迎接死亡的來臨。」朋友說。
朋友飽受了許多心靈與肉體的折磨,一個半月之後,在另一家醫院經過精確地檢查,發現根本是誤診,他的胃一點毛病也沒有。
「真奇怪,從醫生告訴我得胃癌的那一天開始,我的胃每天都疼痛不堪,要吃很多的藥來止疼;確定是誤診之後,胃病就霍然痊癒了。」朋友說,可見心靈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知道誤診之後,他把一個半月來的煎熬告訴了妻子,妻子說:「怪不得一個半月來你對我特別體貼,從來沒生過氣,原來是這樣啊。」
他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朋友,朋友都義憤填膺,問他是哪一家醫院,哪個醫師,應該控告,請求賠償。
他說:「事實上,我很感謝那個醫師,他完全打開了我的思想,使我想到了從前沒有想過的問題;他也使我像死過一次一樣,許多事都不再介意執著了。」
但是,最使他震動的是他讀國中的女兒。當他把誤診的經過告訴女兒,女兒問他:「爸爸,你不會只活三個月,那麼,你究竟還可以活多久呢?」
女兒又追問他:「爸爸,如果你不知道可以活多久,你也沒有什麼改變,那和被誤診前又有什麼不同呢?」
朋友受到女兒的刺激,生活的態度完全改變了。他說:「用心地努力工作,這是此岸;更用心地疼惜親人,這是彼岸。處理緊急的事情,這是此岸;著力於重要的事情,這是彼岸。經營入世的事業,這是此岸;經營生死的解脫,這是彼岸……那個醫師是我的老師,把我從此岸帶到彼岸;我的女兒也是我的老師,幫我打破了兩岸的界限。」
我開玩笑地說:「這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啊。」
朋友說:「不是,這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身心都感到泰然輕鬆了。」
與朋友道別後,在返家的路上,我想到平常我們確實很少思考生死的問題,而且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生命是如此短暫,我們又有多少時間思考關於這有限的生命呢?
回到家,我把燈開亮,看見黑暗與光明是同一個空間,點了燈就大有不同。黑暗的心與光明的心又有什麼不同?只是心裡點了燈罷了。對心中點燈的人,黑暗也無法拘限他了,何況是情感的風波呢?
※ ※ ※
這世間的人,都在「睡覺」,或者都在「暈迷」,或者不知在「忙」些什麼,人是難得清靜了。
想一想看──
你是不是天天趕著上班做生意!
你是不是天天熬夜加班開會!
你是不是天天家事永遠也做不完!
你是不是天天有很多的瑣事永遠也無止無休!
你是不是天天能安穩的吃一頓飯!
你是不是每一個夜晚都能睡一個好覺!
…………。
活著忙,一直忙到病了、死了方休。
人生瑣碎的雜事太多,忙才是正常,不忙才是不正常。人們已成了狂亂的動物,這個世界,太多的欲求,心中想這,又想那。
「時間太少!」大家都這麼說。
我們行者是講「心」的,當然你不能光講「心」,而把日常生活全割捨了,班也不上,生意也不做,家事全不清洗,瑣事全不理。這裏的意思是說,要懂得輕重緩急,該割捨的要割捨,不能什麼都要,什麼都要,拼命消耗人們的精力,反而什麼都做不好的。
想一想,這世間一切物欲,四面八方而來,但,有什麼才能真正永遠的擁有?
要知割捨啊!
「說來非常奇怪,從檢查出癌症的那一天開始,平時兢兢業業耗盡心力的事業,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平常被疏忽的親人和朋友突然變得非常重要,幾乎一天也捨不得和他們分開。思考的空間也突然從現實中跳出,會想到死亡,想到死後的世界,想到如何迎接死亡的來臨。」朋友說。
朋友飽受了許多心靈與肉體的折磨,一個半月之後,在另一家醫院經過精確地檢查,發現根本是誤診,他的胃一點毛病也沒有。
「真奇怪,從醫生告訴我得胃癌的那一天開始,我的胃每天都疼痛不堪,要吃很多的藥來止疼;確定是誤診之後,胃病就霍然痊癒了。」朋友說,可見心靈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知道誤診之後,他把一個半月來的煎熬告訴了妻子,妻子說:「怪不得一個半月來你對我特別體貼,從來沒生過氣,原來是這樣啊。」
他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朋友,朋友都義憤填膺,問他是哪一家醫院,哪個醫師,應該控告,請求賠償。
他說:「事實上,我很感謝那個醫師,他完全打開了我的思想,使我想到了從前沒有想過的問題;他也使我像死過一次一樣,許多事都不再介意執著了。」
但是,最使他震動的是他讀國中的女兒。當他把誤診的經過告訴女兒,女兒問他:「爸爸,你不會只活三個月,那麼,你究竟還可以活多久呢?」
女兒又追問他:「爸爸,如果你不知道可以活多久,你也沒有什麼改變,那和被誤診前又有什麼不同呢?」
朋友受到女兒的刺激,生活的態度完全改變了。他說:「用心地努力工作,這是此岸;更用心地疼惜親人,這是彼岸。處理緊急的事情,這是此岸;著力於重要的事情,這是彼岸。經營入世的事業,這是此岸;經營生死的解脫,這是彼岸……那個醫師是我的老師,把我從此岸帶到彼岸;我的女兒也是我的老師,幫我打破了兩岸的界限。」
我開玩笑地說:「這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啊。」
朋友說:「不是,這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身心都感到泰然輕鬆了。」
與朋友道別後,在返家的路上,我想到平常我們確實很少思考生死的問題,而且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生命是如此短暫,我們又有多少時間思考關於這有限的生命呢?
回到家,我把燈開亮,看見黑暗與光明是同一個空間,點了燈就大有不同。黑暗的心與光明的心又有什麼不同?只是心裡點了燈罷了。對心中點燈的人,黑暗也無法拘限他了,何況是情感的風波呢?
※ ※ ※
這世間的人,都在「睡覺」,或者都在「暈迷」,或者不知在「忙」些什麼,人是難得清靜了。
想一想看──
你是不是天天趕著上班做生意!
你是不是天天熬夜加班開會!
你是不是天天家事永遠也做不完!
你是不是天天有很多的瑣事永遠也無止無休!
你是不是天天能安穩的吃一頓飯!
你是不是每一個夜晚都能睡一個好覺!
…………。
活著忙,一直忙到病了、死了方休。
人生瑣碎的雜事太多,忙才是正常,不忙才是不正常。人們已成了狂亂的動物,這個世界,太多的欲求,心中想這,又想那。
「時間太少!」大家都這麼說。
我們行者是講「心」的,當然你不能光講「心」,而把日常生活全割捨了,班也不上,生意也不做,家事全不清洗,瑣事全不理。這裏的意思是說,要懂得輕重緩急,該割捨的要割捨,不能什麼都要,什麼都要,拼命消耗人們的精力,反而什麼都做不好的。
想一想,這世間一切物欲,四面八方而來,但,有什麼才能真正永遠的擁有?
要知割捨啊!
諸行無常
蓮生/文
為什麼要修行真佛?
這個問題,在過去,最多的人會問,我的問答也總是不一樣,但,有一個重點是一樣的:
「真佛」是永遠不變的。
我說:
皇帝、國王、總統都在換來換去。
世界第一富豪或任何一位富豪都有可能破產,變成乞丐。
國土可能被侵犯,或亡國。(陸地海洋都會變來變去)
一個好好的家庭也很可能破滅。(第三者)
剛建立的豪門巨宅易手他人。
名車被撤換掉,古董流入他人手中。
心愛的人走了。
自己的生命突然有一個危機出現,生命也不保了。(如夢似幻)
……………。
這即是聖哲所觀察到的「諸行無常」。這「諸行無常」的例子,俯拾即是,隨時隨地可見聞。
這即是:
有人建高樓。
有人樓垮了。
為什麼要修持真佛?答案即是,因為真佛是一種內在的智慧覺悟。真佛無形、真佛恒住、真佛無名、真佛大明、真佛無等等。
真佛無貪、瞋、痴,真佛無煩惱,真佛不生亦不滅,真佛光明清淨。
悟者便是覺者。
不悟者便是眾生。
在這世界上,都不是永恒長存的,於是我宣稱,只有真佛永存,因為它不會有損失,不會被挫敗,沒有人能夠奪走無形的智慧,沒有人能撤換,悟到了便悟到了,不會失去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他永遠是釋迦牟尼佛。
像阿彌陀佛,也永遠是阿彌陀佛,因為:
無量光。
無量壽。
《靜聽心中的絮語》為什麼要修行真佛
為什麼要修行真佛?
這個問題,在過去,最多的人會問,我的問答也總是不一樣,但,有一個重點是一樣的:
「真佛」是永遠不變的。
我說:
皇帝、國王、總統都在換來換去。
世界第一富豪或任何一位富豪都有可能破產,變成乞丐。
國土可能被侵犯,或亡國。(陸地海洋都會變來變去)
一個好好的家庭也很可能破滅。(第三者)
剛建立的豪門巨宅易手他人。
名車被撤換掉,古董流入他人手中。
心愛的人走了。
自己的生命突然有一個危機出現,生命也不保了。(如夢似幻)
……………。
這即是聖哲所觀察到的「諸行無常」。這「諸行無常」的例子,俯拾即是,隨時隨地可見聞。
這即是:
有人建高樓。
有人樓垮了。
為什麼要修持真佛?答案即是,因為真佛是一種內在的智慧覺悟。真佛無形、真佛恒住、真佛無名、真佛大明、真佛無等等。
真佛無貪、瞋、痴,真佛無煩惱,真佛不生亦不滅,真佛光明清淨。
悟者便是覺者。
不悟者便是眾生。
在這世界上,都不是永恒長存的,於是我宣稱,只有真佛永存,因為它不會有損失,不會被挫敗,沒有人能夠奪走無形的智慧,沒有人能撤換,悟到了便悟到了,不會失去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他永遠是釋迦牟尼佛。
像阿彌陀佛,也永遠是阿彌陀佛,因為:
無量光。
無量壽。
《靜聽心中的絮語》為什麼要修行真佛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貪新忘舊
據說,這乃源自於唐代的一段故事。
唐代有位名士,叫做麥愛新,他見到結髮多年的妻子早已年老色衰,便開始嫌棄老妻,興起再納新歡的念頭。
於是他寫了副上聯:「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放在案頭,藉以暗示妻子的年老。
他的妻子看到後,從對聯中了解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於是便提筆續寫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下聯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之諧音「新娘」,也饒富趣味。
麥愛新讀了妻子所寫的下聯後,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濃濃愛意所感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
得新忘故,意謂得到了新的,就忘記了舊的。無論是穿的衣服,用的器具,朋友之情,親戚之誼,妻子侍妾,童僕婢女,說起來都有新舊的差別;若是因為得到了新的,而忘記了舊的,這種人就是屬於薄情寡恩之人了。
先賢曾說:「與其結新交,不如敦舊好。」從前楚王下詔,希望找回他遺失的鞋子,並且說道:「我和我所穿的鞋子,同時一齊外出,卻不能夠和它一同的回來,我因此而感傷不已啊!」從此以後,楚國的人民就沒人敢丟棄舊的東西了。所以楚王真是一位千古有情之人,也是一位千古明白大道的人。
喜新厭舊,這是世人的通病,尤其妻妾之間,更是容易換人;往往在枕頭上產生了嫌棄磨擦,就會在臥室之中結下了禍胎,它的害處之大,甚至是說也說不完。
唐代有位名士,叫做麥愛新,他見到結髮多年的妻子早已年老色衰,便開始嫌棄老妻,興起再納新歡的念頭。
於是他寫了副上聯:「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放在案頭,藉以暗示妻子的年老。
他的妻子看到後,從對聯中了解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於是便提筆續寫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下聯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之諧音「新娘」,也饒富趣味。
麥愛新讀了妻子所寫的下聯後,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濃濃愛意所感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
得新忘故,意謂得到了新的,就忘記了舊的。無論是穿的衣服,用的器具,朋友之情,親戚之誼,妻子侍妾,童僕婢女,說起來都有新舊的差別;若是因為得到了新的,而忘記了舊的,這種人就是屬於薄情寡恩之人了。
先賢曾說:「與其結新交,不如敦舊好。」從前楚王下詔,希望找回他遺失的鞋子,並且說道:「我和我所穿的鞋子,同時一齊外出,卻不能夠和它一同的回來,我因此而感傷不已啊!」從此以後,楚國的人民就沒人敢丟棄舊的東西了。所以楚王真是一位千古有情之人,也是一位千古明白大道的人。
喜新厭舊,這是世人的通病,尤其妻妾之間,更是容易換人;往往在枕頭上產生了嫌棄磨擦,就會在臥室之中結下了禍胎,它的害處之大,甚至是說也說不完。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南無佛
從前有一個篤信佛教的婦人,她非常虔誠,常常稱念佛陀聖號。
她的丈夫卻不認同妻子的信仰,妻子便時常對丈夫說:「人命無常,應當勤修福德才是!」
無奈丈夫根本無心信佛,平時懶惰、懈怠成性,絲毫不把妻子的話當一回事。妻子見狀,擔心他將來墮入地獄受苦,反復叮囑丈夫道:「我在門上懸一小鈴,你出入門戶,聽到鈴聲作響,就念『南無佛』,可保你平安。」
丈夫回答:「這有何難?我照辦即是。」
此後,他每次出入門戶,聽見門鈴清脆作響,就念幾句南無佛。他竟覺得這辦法不錯,省得妻子老是不斷督促他念佛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步入老年的丈夫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身亡了。他死後,果真墮入地獄。因他在世間惡業深重,不信善法,不行善事,故而鬼卒準備將他丟入鐵鍋中燙煮。
碰巧,那地獄鬼卒用叉戟戳他時,叉上銅鈴作響,丈夫以為是門鈴作響,隨口連稱:「南無佛!南無佛!」
獄官聽他口裏聲聲稱誦佛名,不由大驚,即命手下說:「此人奉佛,怎麼帶他到這裏來?快放他出去!」
丈夫因聽其妻勸告,以此念佛功德,得以投胎轉世為人。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 ※ ※
白駒過隙,時不待人,忽見孩童嬉戲,轉眼白髮蒼蒼,等待死亡,人之一生渾渾噩噩,忽生於世又面臨死亡,不知把握時間修身學道,與一般動物實無兩樣,嗟呼!
道學無窮無盡,欲得所悟全憑一心,往昔修行人在山中潛修,如今末法時期,修行方便,故在家居士不必像往昔那樣苦修,一切成就,就在居家生活能參透,更可從日常生活中悟個所以。現代人能在居家聞法修身,亦能從平時修心養性,還因末法時期道場林立,各得因緣接觸教門,接受法沐薰陶,這等殊勝是時下年代世人之福。蓋有今福報隨時可聞法修行,世人實應把握良機好好修行立德,以不枉費此生。
上天慈憫大開方便法,借由各種殊緣示現來導引教化,旨在引導世人斷惡修善養心性開智慧,以脫離人世間種種塵障迷惑,慧命能延續跳脫輪迴,世人實不應辜負才是。
慈聖雜誌108期
她的丈夫卻不認同妻子的信仰,妻子便時常對丈夫說:「人命無常,應當勤修福德才是!」
無奈丈夫根本無心信佛,平時懶惰、懈怠成性,絲毫不把妻子的話當一回事。妻子見狀,擔心他將來墮入地獄受苦,反復叮囑丈夫道:「我在門上懸一小鈴,你出入門戶,聽到鈴聲作響,就念『南無佛』,可保你平安。」
丈夫回答:「這有何難?我照辦即是。」
此後,他每次出入門戶,聽見門鈴清脆作響,就念幾句南無佛。他竟覺得這辦法不錯,省得妻子老是不斷督促他念佛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步入老年的丈夫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身亡了。他死後,果真墮入地獄。因他在世間惡業深重,不信善法,不行善事,故而鬼卒準備將他丟入鐵鍋中燙煮。
碰巧,那地獄鬼卒用叉戟戳他時,叉上銅鈴作響,丈夫以為是門鈴作響,隨口連稱:「南無佛!南無佛!」
獄官聽他口裏聲聲稱誦佛名,不由大驚,即命手下說:「此人奉佛,怎麼帶他到這裏來?快放他出去!」
丈夫因聽其妻勸告,以此念佛功德,得以投胎轉世為人。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 ※ ※
白駒過隙,時不待人,忽見孩童嬉戲,轉眼白髮蒼蒼,等待死亡,人之一生渾渾噩噩,忽生於世又面臨死亡,不知把握時間修身學道,與一般動物實無兩樣,嗟呼!
道學無窮無盡,欲得所悟全憑一心,往昔修行人在山中潛修,如今末法時期,修行方便,故在家居士不必像往昔那樣苦修,一切成就,就在居家生活能參透,更可從日常生活中悟個所以。現代人能在居家聞法修身,亦能從平時修心養性,還因末法時期道場林立,各得因緣接觸教門,接受法沐薰陶,這等殊勝是時下年代世人之福。蓋有今福報隨時可聞法修行,世人實應把握良機好好修行立德,以不枉費此生。
上天慈憫大開方便法,借由各種殊緣示現來導引教化,旨在引導世人斷惡修善養心性開智慧,以脫離人世間種種塵障迷惑,慧命能延續跳脫輪迴,世人實不應辜負才是。
慈聖雜誌108期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山神受戒
唐朝的嵩嶽元珪禪師,為伊闕(河南)洛陽人,自幼便出家。唐高宗永淳二年受了具足戒,於嵩嶽慧安國師座下得法印心,後來在嵩山下結廬修行。
有一天,一位衣冠楚楚、舉步安詳的奇特人物,率領隨從來到草廬前面,扣門說要拜見禪師。
元珪禪師看到這個人相貌奇偉,便問他:「仁者,為何而來?」
這位客人回答說:「禪師,您知道我是誰嗎?」
元珪禪師說:「我觀佛與眾生平等,都一視同仁,怎麼知道您是誰呢?」
客人說:「我是這裡的山神,能夠掌握人間的吉凶生死,禪師您看得出來嗎?」
元珪禪師回答說:「我雖在世間,但已了生脫死。既已了生,何有老死?你能知世間人的生死?又怎能知道出世間人的生死呢?」
山神聽到元珪禪師這番話後,即刻恭敬禮拜,說:「我自許比其它的神明還要聰明正直,想不到,禪師您有更高更廣的智慧辯才。請求禪師為我傳授正戒,讓我聞法解脫。」
禪師說:「您既然求授戒法,就已經是受了戒,戒由心生,除此『心戒』之外,更無他戒可求了。」
山神聞言,還是茫然不解,於是元珪禪師便在會善寺的琉璃戒壇,為山神正式傳授五戒。
「山神受戒」在佛教裡是一段很有名的公案,受戒本來就是做人的根本。而戒者不只言身戒,尤重乎心戒。何以故?即以戒心以抑制心之蠢動,免於植入意識;若深植心識,一旦觸緣,將可能導致犯戒觸規;故身戒、心戒缺一不可也!
※ ※ ※
人當自律,方知得己之所在,尤其在道修上更當如此,否則修而無功,枉費心志也。
試看各種之修持,首當著重於戒修,否則不為功也,不論何教派亦同,均訂定有其必要之戒律,才能規範修徒之行徑與限制,如此長久的力加修為,方能成就道果。再看世人之缺失,不論是行為上、或是思想上如有偏差,得由法律來加以戒護,始得歸正也,同時如人之己身上的不良習慣或嗜好,亦惟有靠己身堅定的戒律才能摒除,否則永難導歸其正也。
諸如此等之情況世人均知的,但是往往卻無法嚴格的戒律自己,常因循的原諒自己,縱容自己,故難能修正自己而沉落。吾之所以提論此題網,旨在要能下定決心,不論在自己生活的習慣行為上,或是有心致力於道程的修持上,都得思歸「戒律自己」,絕不可有任何的姑息,否則不只是行為道德上無法精進,就是在道的修持上亦永遠沒有任何的成果。律戒自己,須靠堅志去克服、去勉勵。希世人知勉行之,共登善道。
心志歸向-第廿三章 律戒自己
有一天,一位衣冠楚楚、舉步安詳的奇特人物,率領隨從來到草廬前面,扣門說要拜見禪師。
元珪禪師看到這個人相貌奇偉,便問他:「仁者,為何而來?」
這位客人回答說:「禪師,您知道我是誰嗎?」
元珪禪師說:「我觀佛與眾生平等,都一視同仁,怎麼知道您是誰呢?」
客人說:「我是這裡的山神,能夠掌握人間的吉凶生死,禪師您看得出來嗎?」
元珪禪師回答說:「我雖在世間,但已了生脫死。既已了生,何有老死?你能知世間人的生死?又怎能知道出世間人的生死呢?」
山神聽到元珪禪師這番話後,即刻恭敬禮拜,說:「我自許比其它的神明還要聰明正直,想不到,禪師您有更高更廣的智慧辯才。請求禪師為我傳授正戒,讓我聞法解脫。」
禪師說:「您既然求授戒法,就已經是受了戒,戒由心生,除此『心戒』之外,更無他戒可求了。」
山神聞言,還是茫然不解,於是元珪禪師便在會善寺的琉璃戒壇,為山神正式傳授五戒。
「山神受戒」在佛教裡是一段很有名的公案,受戒本來就是做人的根本。而戒者不只言身戒,尤重乎心戒。何以故?即以戒心以抑制心之蠢動,免於植入意識;若深植心識,一旦觸緣,將可能導致犯戒觸規;故身戒、心戒缺一不可也!
※ ※ ※
人當自律,方知得己之所在,尤其在道修上更當如此,否則修而無功,枉費心志也。
試看各種之修持,首當著重於戒修,否則不為功也,不論何教派亦同,均訂定有其必要之戒律,才能規範修徒之行徑與限制,如此長久的力加修為,方能成就道果。再看世人之缺失,不論是行為上、或是思想上如有偏差,得由法律來加以戒護,始得歸正也,同時如人之己身上的不良習慣或嗜好,亦惟有靠己身堅定的戒律才能摒除,否則永難導歸其正也。
諸如此等之情況世人均知的,但是往往卻無法嚴格的戒律自己,常因循的原諒自己,縱容自己,故難能修正自己而沉落。吾之所以提論此題網,旨在要能下定決心,不論在自己生活的習慣行為上,或是有心致力於道程的修持上,都得思歸「戒律自己」,絕不可有任何的姑息,否則不只是行為道德上無法精進,就是在道的修持上亦永遠沒有任何的成果。律戒自己,須靠堅志去克服、去勉勵。希世人知勉行之,共登善道。
心志歸向-第廿三章 律戒自己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無名之火
從前有一個女侍婢,她很勤力、很節儉、很正直卻很愚蠢,平時勤奮地做妥田莊主人吩咐下來的功夫後,她都會主動地為主人篩選曬晾麥子。
女侍婢的主人同時也在田莊養了一頭很聰明、很機伶的小羊,牠經常會在女侍婢疏忽的情況下將部分的麥子吃掉。
漸漸地,田莊主人發現倉庫的麥子經常會少了許多,他心裡對女侍婢的誠信有點懷疑,雖然沒有將責怪的話說出口,但田莊主人的臉就忍不住經常對女侍婢露出不悅的面色。
那個女侍婢心裡覺得很委屈,因為她絕對沒有偷走那些麥子,於是便悄悄的躲起來監視,要將賊子捉住。
終於,有一次小羊在偷吃麥子的時候被那個女侍婢見到,她心裡就忍不住冒起怒火。因為小羊吃掉麥子,主人卻將責任安在她的身上,她感到屈辱,也感到憤怒,卻又不能對主人生出怨言或反駁。
於是,女侍婢將那股怨恨氣忿要盡情發洩在那頭小羊身上,她拿起一根長棒子悄悄走到正在偷吃麥子的小羊身後,「啪」的一聲用力地打在小羊的身上。
小羊吃痛,「咩」的一聲走到一旁,那個女侍婢卻仍然揮舞長棒子要追打,小羊見狀亦不甘示弱,用牠的一對小角用力地撞在女侍婢的腰際。
女侍婢見小羊反抗,更是怒不可遏,手中的長棒子「啪啪啪」的打在小羊身上頭上,小羊亦在痛叫聲中用小角跑撞向那個女侍婢。
女侍婢和小羊就因而結下深深怨恨,一人一羊經常以棒子小角對打。
有一天,女侍婢空手拿著火熠子準備生火煮飯,走過後院羊欄。小羊見那女侍婢手上沒有棒子,便立即跑上去用小角撞向女侍婢,女侍婢手中沒有棒子沒法還擊,被小羊撞得痛彎了腰,見小羊再用小角撞向她,人急智生,便將手上那火熠子掃擦在小羊身上,將小羊身上的長毛燒著。
小羊吃驚也吃痛,在慌亂疼痛之中「咩咩」亂叫亂竄,走到廚房去,走到柴房去,甚至走到儲存乾麥子的倉庫去,所到之處,小羊身上的火都將那些乾柴稻草穀麥棚木竹簍都燒著,起火的地方愈燒愈烈,田莊和附近的山田和樹林都在瞬間變成一片火海。
烈火燒了三天三夜,女侍婢主人的田莊、鄰里的房舍、山中的樹林、野外的禽畜全都葬身火海,造成災難!
※ ※ ※
大地震動,災難頻生,此等相繫著人心動盪,爭鋒相對,以致形成此股破壞性災難矣。
人心所變現每一個惡念,皆會轉化成一股無形力量,而這股力量其帶動破壞力非同小可,一旦凝聚,產生大地浩劫。
是以要如何來排除浩劫之形成,端在世人的一念差別,時時保有善良的心不破壞大地,不傷害每一眾生,亦能愛護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這樣自然界能平衡,就不會滋生那股無形業力。若保有平和安祥之氣,任何災難自遠離啊。
世間人皆好爭鬥,生起壞心念,故動了惡心爭奪攻訐,才引動了平靜和氣變成暴戾不止,世人需在自我的心念上加以修改,如將一切私心轉變成利益眾生大愛之心,那天下太平指日可期。
慈聖雜誌第99期
女侍婢的主人同時也在田莊養了一頭很聰明、很機伶的小羊,牠經常會在女侍婢疏忽的情況下將部分的麥子吃掉。
漸漸地,田莊主人發現倉庫的麥子經常會少了許多,他心裡對女侍婢的誠信有點懷疑,雖然沒有將責怪的話說出口,但田莊主人的臉就忍不住經常對女侍婢露出不悅的面色。
那個女侍婢心裡覺得很委屈,因為她絕對沒有偷走那些麥子,於是便悄悄的躲起來監視,要將賊子捉住。
終於,有一次小羊在偷吃麥子的時候被那個女侍婢見到,她心裡就忍不住冒起怒火。因為小羊吃掉麥子,主人卻將責任安在她的身上,她感到屈辱,也感到憤怒,卻又不能對主人生出怨言或反駁。
於是,女侍婢將那股怨恨氣忿要盡情發洩在那頭小羊身上,她拿起一根長棒子悄悄走到正在偷吃麥子的小羊身後,「啪」的一聲用力地打在小羊的身上。
小羊吃痛,「咩」的一聲走到一旁,那個女侍婢卻仍然揮舞長棒子要追打,小羊見狀亦不甘示弱,用牠的一對小角用力地撞在女侍婢的腰際。
女侍婢見小羊反抗,更是怒不可遏,手中的長棒子「啪啪啪」的打在小羊身上頭上,小羊亦在痛叫聲中用小角跑撞向那個女侍婢。
女侍婢和小羊就因而結下深深怨恨,一人一羊經常以棒子小角對打。
有一天,女侍婢空手拿著火熠子準備生火煮飯,走過後院羊欄。小羊見那女侍婢手上沒有棒子,便立即跑上去用小角撞向女侍婢,女侍婢手中沒有棒子沒法還擊,被小羊撞得痛彎了腰,見小羊再用小角撞向她,人急智生,便將手上那火熠子掃擦在小羊身上,將小羊身上的長毛燒著。
小羊吃驚也吃痛,在慌亂疼痛之中「咩咩」亂叫亂竄,走到廚房去,走到柴房去,甚至走到儲存乾麥子的倉庫去,所到之處,小羊身上的火都將那些乾柴稻草穀麥棚木竹簍都燒著,起火的地方愈燒愈烈,田莊和附近的山田和樹林都在瞬間變成一片火海。
烈火燒了三天三夜,女侍婢主人的田莊、鄰里的房舍、山中的樹林、野外的禽畜全都葬身火海,造成災難!
※ ※ ※
大地震動,災難頻生,此等相繫著人心動盪,爭鋒相對,以致形成此股破壞性災難矣。
人心所變現每一個惡念,皆會轉化成一股無形力量,而這股力量其帶動破壞力非同小可,一旦凝聚,產生大地浩劫。
是以要如何來排除浩劫之形成,端在世人的一念差別,時時保有善良的心不破壞大地,不傷害每一眾生,亦能愛護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這樣自然界能平衡,就不會滋生那股無形業力。若保有平和安祥之氣,任何災難自遠離啊。
世間人皆好爭鬥,生起壞心念,故動了惡心爭奪攻訐,才引動了平靜和氣變成暴戾不止,世人需在自我的心念上加以修改,如將一切私心轉變成利益眾生大愛之心,那天下太平指日可期。
慈聖雜誌第99期
人身可貴
蓮生/文
忉利天跟阿修羅,為何會有爭戰?據佛經所記是有兩個傳說版本。
第一個傳說,是阿修羅王的女兒,美貌非常,忉利天宮的釋提桓因就娶她為妻;有一次,釋提桓因在花園裡看中另一位漂亮的小姐,這件事被阿修羅王的女兒知道,她向父親訴苦,阿修羅王聽後很生氣,結果興兵攻打忉利天。
第二個傳說,是阿修羅王在海底舉辦生日慶典,虛空之中,突然有漂亮的車隊經過,更有天兵、天將護衛,原來是釋提桓因的隊伍,底下的阿修羅王覺得是一種侮辱,因此,興兵攻打忉利天。
阿修羅王雖然是屬於福報的天,但事實上,祂們有福,沒有德。祂們在娑婆世界當人的時候是有修行,也同樣守五戒行十善,但嫉妒心重,瞋念難除,喜歡鬥爭,所以才轉生阿修羅天。
阿修羅天的形象是很仇惡,但是也有神通。而忉利天是有福報與有德行的才能生忉利天的。所以諸天很多天天神和佛、菩薩,據說都會在初一、十五下降到娑婆,看看人間,而很多人也在初一及十五持齋守戒,祈願作福。
佛陀曾說,「思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土」,意思就是一隻鷹,飛到大地上輕輕一爪,就能夠轉世為人,但作為人實是很不簡單,你要守五戒,真是蠻困難。
若人行十善,就可以得到天上的福報;修四聖諦「苦、集、滅、道」,就可成就阿羅漢;修六度,就可成為菩薩。
在六度中,再加上修如來種識、真如和空性,行者就可成就佛了,這就是學佛的次第。
作為人,確實是難得,因為人身是非常的尊貴,看看水族的魚類,還有陸地爬行的動物,你就可知道一二。
人有智慧思想,確是超越水族、走獸和飛禽,這些動物同樣是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為危機常在,生命隨時受到威脅。
人和動物不同之處是牠們沒辦法修行,唯一懂得修行只有人類。
人也不是完全理智,有時候會變成獸性,但是有人性的人畢竟沾了大多數,獸性的比較少。
以動物來說,牠們是弱肉強食,完全是獸性,看動物的世界,步步都是危機,隨時都會死亡,
紀錄片中,看到幾乎全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大至野獸細至小蟲,都是一樣;水族亦不例外,我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就是吞食世界的可怖。
不要以為海底中魚類游得自在輕鬆,突然一剎那間,被大魚所吃,生命就沒有了。
看到紀錄片,有些細小烏龜在海邊誕生爬行,浩浩蕩蕩數千數萬隻游向大海,而附近全是埋伏的敵人,只待小烏龜爬至,便張大嘴巴整隻烏龜吞下去了。
從這些例子可以知到動物世界,剎那間,生命就不保了。
我們身為人,在治安不好的地方,也可能生命不安,但是機率還是很小。而且,人是有智慧,能夠分辨是非,守五戒行十善,懂得修行,懂得因果的道理,懂得無常。自己想想,動物飛禽水族,有否行十善?有否貓狗行十善呢?
有些人主張「動物保護協會」,或說我們應該吃素,不能吃動物。
現在就有「吃葷」、「吃素」的問題爭論了,但是,假如讓動物變成老鴨、老雞或老了的魚,牠們都長滿鬍子及皺皮紋。牠們算是享福嗎?
人給牠一種福份,讓牠們長壽,意義何在?
當然生命是可貴,但人的生命、人身更是難求,更珍貴;因為人有理智,能夠增長智慧,更懂得修行,繼而超然。
若給動物長壽,牠們不知修行是何物,不知道什麼是「苦」,只懂飽腹,就是快樂無窮。
這就是人身難得,人懂得「苦」、「空」、「無常」,像我們觀察動物、水族或飛禽世界,知道無常。更知道空可以解脫煩惱;空性增長一分,煩惱就減掉一分。
行者對治自己的煩惱,就想「空」,觀想空進入身體,身心就會泰然,煩惱解脫。
煩惱本來是有,有些人為名煩惱,為利憂心,但是你要想想,一切名利也是空,不要為身外物而苦惱。
以師尊為例,祖父在嘉義是富商有財,整街的房子都是屬於他的,但是無常一到,日軍空襲,丟下炸彈把整條的房子全部燒光,剩下的金錢和黃金,就分給所有的太太,祖父過世後,太太們將錢財全部花光,到了師尊父親的時候,兩袖清風,什麼也沒有了,這便是無常。
有醫師曾說:「吃下去的,才是自己的。」今天吃下去的才是自己,吃不下去都不屬於自己的,這一句也是名言。所以不要以為存在銀行裡的錢財是自己的,賺再多的錢,也不過是銀行存放的東西而已,你還沒使用,怎會是你的?
「名」是空;「利」也是空。能夠想開名利心,放下名利心,行者才能身心舒坦。
其實顯教的修行,也是用這種方法解脫煩惱,經常想念空性,證入空性,身心煩惱一切解脫。能增加一份空性,減一份的煩惱,否則會執著「名」,被綁得更死。執著「利」,操勞一輩子,為賺錢的機器,作牛當馬勤苦半生,到頭來一場空,一場夢境吧了。
行者懂得名利皆是空,明白無常道理,知道煩惱的苦,更了解人身難得,才珍惜修行,才懂得應該好好修五戒行十善、修四聖諦和修六度,修出自身光明,繼而開悟。
假如今天還在錢堆中打滾,或者爭名,那麼還是在六道輪迴中,沒辦法超越了。
事實上,「欲界天」是福報很好的天,但「欲界天」也知道修行。
在更高的「色界天」,沒有形體,只有清淨的光明顯現,再上去的「無色界天」,就是空性天,一望無際的那種虛空。
佛是超出三界,就是福報、智慧、空性,三者的綜合,又懂得空性的解脫,成就佛果,能夠神通任運,這是師尊的深切體會。
若只得到福報,失去智慧及空性,就如「欲界天」,還是會墮落。
到了「色界天」,還要有智慧,要知道修行,進入空性後,也不能入完全寂滅的空性世界,必須超越,能夠福慧任運,就是開悟者。
這些境界,只有「人」能夠達到,其他的不行,所以人身是很珍貴。
「欲界天」,還是存在很重的人性欲望。
今天,行者必須懂得福,亦要懂得慧,更要懂得空性,自然能夠成就。
嗡嘛呢唄咪吽。
忉利天跟阿修羅,為何會有爭戰?據佛經所記是有兩個傳說版本。
第一個傳說,是阿修羅王的女兒,美貌非常,忉利天宮的釋提桓因就娶她為妻;有一次,釋提桓因在花園裡看中另一位漂亮的小姐,這件事被阿修羅王的女兒知道,她向父親訴苦,阿修羅王聽後很生氣,結果興兵攻打忉利天。
第二個傳說,是阿修羅王在海底舉辦生日慶典,虛空之中,突然有漂亮的車隊經過,更有天兵、天將護衛,原來是釋提桓因的隊伍,底下的阿修羅王覺得是一種侮辱,因此,興兵攻打忉利天。
阿修羅王雖然是屬於福報的天,但事實上,祂們有福,沒有德。祂們在娑婆世界當人的時候是有修行,也同樣守五戒行十善,但嫉妒心重,瞋念難除,喜歡鬥爭,所以才轉生阿修羅天。
阿修羅天的形象是很仇惡,但是也有神通。而忉利天是有福報與有德行的才能生忉利天的。所以諸天很多天天神和佛、菩薩,據說都會在初一、十五下降到娑婆,看看人間,而很多人也在初一及十五持齋守戒,祈願作福。
佛陀曾說,「思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土」,意思就是一隻鷹,飛到大地上輕輕一爪,就能夠轉世為人,但作為人實是很不簡單,你要守五戒,真是蠻困難。
若人行十善,就可以得到天上的福報;修四聖諦「苦、集、滅、道」,就可成就阿羅漢;修六度,就可成為菩薩。
在六度中,再加上修如來種識、真如和空性,行者就可成就佛了,這就是學佛的次第。
作為人,確實是難得,因為人身是非常的尊貴,看看水族的魚類,還有陸地爬行的動物,你就可知道一二。
人有智慧思想,確是超越水族、走獸和飛禽,這些動物同樣是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為危機常在,生命隨時受到威脅。
人和動物不同之處是牠們沒辦法修行,唯一懂得修行只有人類。
人也不是完全理智,有時候會變成獸性,但是有人性的人畢竟沾了大多數,獸性的比較少。
以動物來說,牠們是弱肉強食,完全是獸性,看動物的世界,步步都是危機,隨時都會死亡,
紀錄片中,看到幾乎全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大至野獸細至小蟲,都是一樣;水族亦不例外,我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就是吞食世界的可怖。
不要以為海底中魚類游得自在輕鬆,突然一剎那間,被大魚所吃,生命就沒有了。
看到紀錄片,有些細小烏龜在海邊誕生爬行,浩浩蕩蕩數千數萬隻游向大海,而附近全是埋伏的敵人,只待小烏龜爬至,便張大嘴巴整隻烏龜吞下去了。
從這些例子可以知到動物世界,剎那間,生命就不保了。
我們身為人,在治安不好的地方,也可能生命不安,但是機率還是很小。而且,人是有智慧,能夠分辨是非,守五戒行十善,懂得修行,懂得因果的道理,懂得無常。自己想想,動物飛禽水族,有否行十善?有否貓狗行十善呢?
有些人主張「動物保護協會」,或說我們應該吃素,不能吃動物。
現在就有「吃葷」、「吃素」的問題爭論了,但是,假如讓動物變成老鴨、老雞或老了的魚,牠們都長滿鬍子及皺皮紋。牠們算是享福嗎?
人給牠一種福份,讓牠們長壽,意義何在?
當然生命是可貴,但人的生命、人身更是難求,更珍貴;因為人有理智,能夠增長智慧,更懂得修行,繼而超然。
若給動物長壽,牠們不知修行是何物,不知道什麼是「苦」,只懂飽腹,就是快樂無窮。
這就是人身難得,人懂得「苦」、「空」、「無常」,像我們觀察動物、水族或飛禽世界,知道無常。更知道空可以解脫煩惱;空性增長一分,煩惱就減掉一分。
行者對治自己的煩惱,就想「空」,觀想空進入身體,身心就會泰然,煩惱解脫。
煩惱本來是有,有些人為名煩惱,為利憂心,但是你要想想,一切名利也是空,不要為身外物而苦惱。
以師尊為例,祖父在嘉義是富商有財,整街的房子都是屬於他的,但是無常一到,日軍空襲,丟下炸彈把整條的房子全部燒光,剩下的金錢和黃金,就分給所有的太太,祖父過世後,太太們將錢財全部花光,到了師尊父親的時候,兩袖清風,什麼也沒有了,這便是無常。
有醫師曾說:「吃下去的,才是自己的。」今天吃下去的才是自己,吃不下去都不屬於自己的,這一句也是名言。所以不要以為存在銀行裡的錢財是自己的,賺再多的錢,也不過是銀行存放的東西而已,你還沒使用,怎會是你的?
「名」是空;「利」也是空。能夠想開名利心,放下名利心,行者才能身心舒坦。
其實顯教的修行,也是用這種方法解脫煩惱,經常想念空性,證入空性,身心煩惱一切解脫。能增加一份空性,減一份的煩惱,否則會執著「名」,被綁得更死。執著「利」,操勞一輩子,為賺錢的機器,作牛當馬勤苦半生,到頭來一場空,一場夢境吧了。
行者懂得名利皆是空,明白無常道理,知道煩惱的苦,更了解人身難得,才珍惜修行,才懂得應該好好修五戒行十善、修四聖諦和修六度,修出自身光明,繼而開悟。
假如今天還在錢堆中打滾,或者爭名,那麼還是在六道輪迴中,沒辦法超越了。
事實上,「欲界天」是福報很好的天,但「欲界天」也知道修行。
在更高的「色界天」,沒有形體,只有清淨的光明顯現,再上去的「無色界天」,就是空性天,一望無際的那種虛空。
佛是超出三界,就是福報、智慧、空性,三者的綜合,又懂得空性的解脫,成就佛果,能夠神通任運,這是師尊的深切體會。
若只得到福報,失去智慧及空性,就如「欲界天」,還是會墮落。
到了「色界天」,還要有智慧,要知道修行,進入空性後,也不能入完全寂滅的空性世界,必須超越,能夠福慧任運,就是開悟者。
這些境界,只有「人」能夠達到,其他的不行,所以人身是很珍貴。
「欲界天」,還是存在很重的人性欲望。
今天,行者必須懂得福,亦要懂得慧,更要懂得空性,自然能夠成就。
嗡嘛呢唄咪吽。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規則決定道德
一個人即使有犯罪動機,如果沒有造成犯罪的結果,法律也對他無可奈何。思想再壞,沒有行動,就不能說他是個壞人。同樣,富人是不是為富不仁,也不是思想品德問題,而是看手段和結果。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見愛不愛財無關緊要,用什麼方法去取,才是問題的實質。
曾經挑起亞洲金融風暴的「金融大鱷」索羅斯,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十惡不赦,但偏偏是他,因為行善而成為第二屆「代頓和平獎」得主。他的主要事蹟是捐出鉅款,支援波士尼亞地區的戰後重建,以及他所領導的量子基金對多項慈善活動的大力支持。
此種行為在中國也很多,但大多帶有商業色彩,因而慣性思維的中國記者就對索羅斯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您的天性還是樹立形象的需要?」
索羅斯回答:「在金融市場,我只是按規則辦事,我遵守規則,談不上道德不道德。」
其實說穿了,也就是因為有高額遺產稅,國外的富豪們才大多在生前捐出大部分的財產,不僅是索羅斯,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富人的仁,不是道德的促成,而是制度的結果。
按規則辦事,這就夠了。
經濟和道德,實際上是兩個範疇,雖然有所交叉,但絕不能混為一談。誰都有不仁的可能,所以才需要市場的規範,需要法律的約束,讓不仁的行為付出代價,讓不仁的願望不能實現。
富人們仁不仁,不僅是人心好不好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健不健全的表現。如果一個社會到處都在嚷嚷著「為富不仁」,那麼不仁的不僅是富人,還有這個社會本身。
(汪新才摘自《窮人缺什麼》當代中國出版社圖/張建輝)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見愛不愛財無關緊要,用什麼方法去取,才是問題的實質。
曾經挑起亞洲金融風暴的「金融大鱷」索羅斯,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十惡不赦,但偏偏是他,因為行善而成為第二屆「代頓和平獎」得主。他的主要事蹟是捐出鉅款,支援波士尼亞地區的戰後重建,以及他所領導的量子基金對多項慈善活動的大力支持。
此種行為在中國也很多,但大多帶有商業色彩,因而慣性思維的中國記者就對索羅斯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您的天性還是樹立形象的需要?」
索羅斯回答:「在金融市場,我只是按規則辦事,我遵守規則,談不上道德不道德。」
其實說穿了,也就是因為有高額遺產稅,國外的富豪們才大多在生前捐出大部分的財產,不僅是索羅斯,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富人的仁,不是道德的促成,而是制度的結果。
按規則辦事,這就夠了。
經濟和道德,實際上是兩個範疇,雖然有所交叉,但絕不能混為一談。誰都有不仁的可能,所以才需要市場的規範,需要法律的約束,讓不仁的行為付出代價,讓不仁的願望不能實現。
富人們仁不仁,不僅是人心好不好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健不健全的表現。如果一個社會到處都在嚷嚷著「為富不仁」,那麼不仁的不僅是富人,還有這個社會本身。
(汪新才摘自《窮人缺什麼》當代中國出版社圖/張建輝)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平等心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一個小和尚講故事。
這個小和尚對自己的頭腦、學問、智慧還算比較自信。
聰明人當然願意和聰明人交流,那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而遇到學識淺薄、思維混亂、說話纏夾不清的師兄師弟,每每會氣急敗壞,大發脾氣,常常把一句:「你怎麼還不明白?你豬腦袋啊!」掛在嘴邊。
師父為此批評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認錯誤,但一遇到類似情況,仍然忍不住要發脾氣。
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經歷讓他改變了看法。
這一天柴打得特別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擔到溪水邊喝點水,洗一把臉。
這時「小強」來了。小強是山裏的一只小猴,經常來這邊玩,也經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
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
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臉,卻發現汗巾還掛在那邊的柴擔上。他也確實是很累了,於是就指著柴擔,示意讓小強替他去拿汗巾。
小強跑過去,從柴擔上抽了一支木柴,給小和尚拿了過來。
小和尚覺得很有趣,又讓小強去拿,並用手比劃呈方形,嘴裏說著:「汗巾、汗巾」。
小強又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
小和尚笑得更開心了,這次他拿一塊石頭丟過去,正好丟到汗巾上,然後指給小強:「看到了吧?拿那個汗巾」。
小強再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而且還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說:「你看,我多能幹!」
看著小強一幅志得意滿的樣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後合。回來以後,小和尚把這件有趣的事告訴了方丈。
於是方丈問他:「你跟師弟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可是小強聽不明白,你為什麼反而覺得有趣?」
小和尚一愣,回答說:「小強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是猴。可師弟他們是人,他們不應該聽不懂我說的道理。」
方丈說:「每個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後天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出生在走卒屠戶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環境一樣的,能遇到的師父也會不一樣,人與人有這樣大的差異,你憑什麼就能說誰『應該能』怎麼樣呢?」
小和尚聽到這裏,低頭不說話了。
方丈接著說:「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無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強了呢?那時候他再來看不起你,你心裏感受卻又如何?」
小和尚慚愧的說:「師父,我知道我的錯了。」
※ ※ ※
世俗雖有富貴貧賤出身之差別,但起點完全是平等,無論出身尊卑,無論出生是男身或女身,俱皆有接受教育之(義務與權力)。
至於學習則視各自努力程度與所付出時間長短,以及資質在吸收上產生有不同效果;公平的依照努力程度不同,而有知識高低及記憶多寡的分別。
而人之心量必須順從天地之無邊雅量,對於世間一切事物皆能包容,並使人人各展其才,各盡其能。天地之心並不因為眾生哪個較為富裕,便多施照陽光或滋潤水份給予那個人,亦不會因為哪個眾生較貧困,而不讓陽光照耀或不讓水份充足給那個眾生;一切(富貴貧賤)身份,皆公平對待。
眾生則是上帝派下世間,學習如何互相平等對待,學習包容眾生之心量,學習萬物公平對待之課程。但世間人總是忽略學習,而常發表自我怪論,總以為自我理論較高超,其餘人的見解皆是多餘,皆在我之下。無奈是此等人,空有高論,卻無法恆久,到頭來,功虧一匱;反而不如一些地位卑下,卻肯秉持平常心待人接物來得實在,平等心便能達到童叟無欺,則人生必將光明無窮,善緣乃遍佈天下;又因心量無二,平等而成貴爵也。
歸真罡-第三十章 平格
這個小和尚對自己的頭腦、學問、智慧還算比較自信。
聰明人當然願意和聰明人交流,那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而遇到學識淺薄、思維混亂、說話纏夾不清的師兄師弟,每每會氣急敗壞,大發脾氣,常常把一句:「你怎麼還不明白?你豬腦袋啊!」掛在嘴邊。
師父為此批評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認錯誤,但一遇到類似情況,仍然忍不住要發脾氣。
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經歷讓他改變了看法。
這一天柴打得特別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擔到溪水邊喝點水,洗一把臉。
這時「小強」來了。小強是山裏的一只小猴,經常來這邊玩,也經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
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
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臉,卻發現汗巾還掛在那邊的柴擔上。他也確實是很累了,於是就指著柴擔,示意讓小強替他去拿汗巾。
小強跑過去,從柴擔上抽了一支木柴,給小和尚拿了過來。
小和尚覺得很有趣,又讓小強去拿,並用手比劃呈方形,嘴裏說著:「汗巾、汗巾」。
小強又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
小和尚笑得更開心了,這次他拿一塊石頭丟過去,正好丟到汗巾上,然後指給小強:「看到了吧?拿那個汗巾」。
小強再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而且還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說:「你看,我多能幹!」
看著小強一幅志得意滿的樣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後合。回來以後,小和尚把這件有趣的事告訴了方丈。
於是方丈問他:「你跟師弟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可是小強聽不明白,你為什麼反而覺得有趣?」
小和尚一愣,回答說:「小強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是猴。可師弟他們是人,他們不應該聽不懂我說的道理。」
方丈說:「每個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後天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出生在走卒屠戶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環境一樣的,能遇到的師父也會不一樣,人與人有這樣大的差異,你憑什麼就能說誰『應該能』怎麼樣呢?」
小和尚聽到這裏,低頭不說話了。
方丈接著說:「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無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強了呢?那時候他再來看不起你,你心裏感受卻又如何?」
小和尚慚愧的說:「師父,我知道我的錯了。」
※ ※ ※
世俗雖有富貴貧賤出身之差別,但起點完全是平等,無論出身尊卑,無論出生是男身或女身,俱皆有接受教育之(義務與權力)。
至於學習則視各自努力程度與所付出時間長短,以及資質在吸收上產生有不同效果;公平的依照努力程度不同,而有知識高低及記憶多寡的分別。
而人之心量必須順從天地之無邊雅量,對於世間一切事物皆能包容,並使人人各展其才,各盡其能。天地之心並不因為眾生哪個較為富裕,便多施照陽光或滋潤水份給予那個人,亦不會因為哪個眾生較貧困,而不讓陽光照耀或不讓水份充足給那個眾生;一切(富貴貧賤)身份,皆公平對待。
眾生則是上帝派下世間,學習如何互相平等對待,學習包容眾生之心量,學習萬物公平對待之課程。但世間人總是忽略學習,而常發表自我怪論,總以為自我理論較高超,其餘人的見解皆是多餘,皆在我之下。無奈是此等人,空有高論,卻無法恆久,到頭來,功虧一匱;反而不如一些地位卑下,卻肯秉持平常心待人接物來得實在,平等心便能達到童叟無欺,則人生必將光明無窮,善緣乃遍佈天下;又因心量無二,平等而成貴爵也。
歸真罡-第三十章 平格
道家理想的人格特質
張師兄提問:「很多人修了一輩子,但是卻像瞎子摸象,修而無所得,修而無成,請問要怎麼修才能修成正果?」
本院院尊太上道祖,聖示堂主開示《道德經》的經文,所以藉著師兄的提問,堂主開示「道家理想的人格特質」。
我們每天一定要給自己一個讀經的時間,不讀智慧難以開啓。不需要讀很難的經,也不需要讀遍所有的經,只要將本堂編著的《太上道祖聖訓》讀熟,領悟其中的要旨,即足以證道。道理不在深,貴在「能悟、能願、能行」,最後才能「證」,即「信、願、行、證」。
道祖所講的道家理想的人格有四種:「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第一個人格特質是「挫銳」。銳就是身上的「傲氣、銳氣」。道家講清靜無為,講柔弱,「剛必折,物壯必壞」,為人處世宜柔不宜剛,很多鸞下生個性還是很剛強,動不動就發脾氣或是吵嘴,這個都是退道的現象。所以第一個「挫其銳」,每個人身上都有傲氣,總覺得我比別人強,其實這是無知,我們與天地的鬼神比起來,我們是最卑微的一群,為什麼?因為我們還在六道輪迴中,有什麼好驕傲、好爭執的?每個人應該將自己的鋒芒收藏起來,盡量的謙卑不與人爭,這就是「挫銳」。
第二個人格特質是「解紛」。意即為學修道者,要有解決紛擾的能力,而不是去製造紛擾,別人有問題,應該善於幫他解釋,讓他釋懷。本堂有很多義工,包括各位師兄、師姊,遇到來堂求助的善信大德,很誠心的替他解說,讓他釋解心中的煩惱,這就是「解紛」。
第三個人格特質是「和光」。太陽光讓人覺得很強烈、很剌眼,這不是修行人要的,修行人的光是要很溫和、很柔軟的光,這個光會讓人覺得很舒服而不剌眼,這就是仙佛的光。
「和光」的意思是,盡量收歛自己的脾氣,讓自己的磁場、氣場變得很溫和、很柔和,所以你修得如何,別人一靠近就知道,如果一靠近就覺得這個人火氣很大,當然不敢跟你接近,所以為什麼要消滅心中的那股瞋念。凡事不與人爭,凡事從自己先做起,也就是「別人都沒有錯,只有自己錯;別人錯的也是對,我對的也是錯」。為什麼我對的也是錯?因為只要存有「我對」,就有「我相」存在,《金剛經》云:「凡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別人都上天堂,只有我下地獄;別人都對,只有我錯,所以凡事從自己檢討開始,不去怪罪他人。
第四個人格特質是「同塵」。不特立獨行,不讓人覺得你是特異功能人士,或是什麼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要讓人覺得你跟他是一樣的。所以堂主曾說,真正修行很好的人,他看起來就象鄰家的阿伯一樣。《菜根譚》有云:「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真正有修行、有道行的人,從表面是絕對看不出來,只能夠在接近他或與他言談的時候,即之也溫,即之也柔,感受到他溫和慈祥的磁場,如是而已。換句話說,雖然很多人的行事做是錯的,你走的是對的路,但是不用特立去標榜「我對你錯」,仍然跟一般人一樣,過著平常的生活,不用處處去指責別人,你這個錯,只有我對,只要有「我對你錯」,你還是六道凡夫俗子。
有了「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這四項人格特質,最後要走向「玄同」的地步,即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玄同的意思是「玄妙齊同」,堂主以最簡單的意思說明,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道家跟佛家雖然用不同的名詞來解釋修到最高境界的一個實像,但是其實都是相同的。
希望大家將這四個人格特質,當作今後改正自己不好的脾氣、習慣、毛病的四大目標。
第一、「挫銳」。收藏自己的銳氣,為人處世以柔弱為主,柔弱勝強,「剛必摧,物壯必毀」。
第二、「解紛」。要能夠幫人排難解憂,也就是佛家講的法布施。不但可以幫人排解憂煩,自己的憂煩也能夠適當的排解,並且是有理念的引導,然後抒發情緒,而不是一下子由自己的嘴巴爆發出來,那就燒毀掉你的功德林了。
第三、「和光」。讓自己的氣場、磁場變得很柔和,就像柔和的光,普照在眾生的身上一樣。
第四、「同塵」。不特地去標榜自己,讓自己與世俗凡夫看起來無二、無別。
回到張師兄的提問:「為什麼很多人修了一輩子,結果還修到地府裡面去?不知往那裡去用功,往那裡去著力?」對於目前自己的修為,覺得自己下一口氣吸不上來的時候,沒有把握可以回理天的人,那今天道祖開示的這四項道家的人格特質,請你要牢牢的記住,而且每天將《太上道祖聖訓》至少反覆恭念三遍,你一定要這樣做,否則你的脾氣、毛病、習慣一日不改,要修成正果,很難。
修行有方向、有目標,才不會走叉路,道祖提出這四個人格特質:「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希望大家時時以這四句來自我勉勵,然後最高目標達到「玄同」。玄同就是佛家所謂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佛的五種心量。時時反省,時時儉討,一旦無名火發起來的時候,要適時的解紛。在解別人的紛擾之前,先把自己的紛擾先排除掉,而這排除不是硬壓,是用思路、用正理正法去疏導,把憤憤不平的情緒疏導掉。能夠先解自己的紛擾,才有辦法去幫別人解決紛擾,如果自己都無法讓自己跳脫三界,如何去幫助眾生成佛、了脫生死輪迴呢?諸天仙佛菩薩,皆是先讓自己修好,讓自己先證果了,衪再引導眾生走向回歸理天之理。
全真月刊118期
本院院尊太上道祖,聖示堂主開示《道德經》的經文,所以藉著師兄的提問,堂主開示「道家理想的人格特質」。
我們每天一定要給自己一個讀經的時間,不讀智慧難以開啓。不需要讀很難的經,也不需要讀遍所有的經,只要將本堂編著的《太上道祖聖訓》讀熟,領悟其中的要旨,即足以證道。道理不在深,貴在「能悟、能願、能行」,最後才能「證」,即「信、願、行、證」。
道祖所講的道家理想的人格有四種:「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第一個人格特質是「挫銳」。銳就是身上的「傲氣、銳氣」。道家講清靜無為,講柔弱,「剛必折,物壯必壞」,為人處世宜柔不宜剛,很多鸞下生個性還是很剛強,動不動就發脾氣或是吵嘴,這個都是退道的現象。所以第一個「挫其銳」,每個人身上都有傲氣,總覺得我比別人強,其實這是無知,我們與天地的鬼神比起來,我們是最卑微的一群,為什麼?因為我們還在六道輪迴中,有什麼好驕傲、好爭執的?每個人應該將自己的鋒芒收藏起來,盡量的謙卑不與人爭,這就是「挫銳」。
第二個人格特質是「解紛」。意即為學修道者,要有解決紛擾的能力,而不是去製造紛擾,別人有問題,應該善於幫他解釋,讓他釋懷。本堂有很多義工,包括各位師兄、師姊,遇到來堂求助的善信大德,很誠心的替他解說,讓他釋解心中的煩惱,這就是「解紛」。
第三個人格特質是「和光」。太陽光讓人覺得很強烈、很剌眼,這不是修行人要的,修行人的光是要很溫和、很柔軟的光,這個光會讓人覺得很舒服而不剌眼,這就是仙佛的光。
「和光」的意思是,盡量收歛自己的脾氣,讓自己的磁場、氣場變得很溫和、很柔和,所以你修得如何,別人一靠近就知道,如果一靠近就覺得這個人火氣很大,當然不敢跟你接近,所以為什麼要消滅心中的那股瞋念。凡事不與人爭,凡事從自己先做起,也就是「別人都沒有錯,只有自己錯;別人錯的也是對,我對的也是錯」。為什麼我對的也是錯?因為只要存有「我對」,就有「我相」存在,《金剛經》云:「凡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別人都上天堂,只有我下地獄;別人都對,只有我錯,所以凡事從自己檢討開始,不去怪罪他人。
第四個人格特質是「同塵」。不特立獨行,不讓人覺得你是特異功能人士,或是什麼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要讓人覺得你跟他是一樣的。所以堂主曾說,真正修行很好的人,他看起來就象鄰家的阿伯一樣。《菜根譚》有云:「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真正有修行、有道行的人,從表面是絕對看不出來,只能夠在接近他或與他言談的時候,即之也溫,即之也柔,感受到他溫和慈祥的磁場,如是而已。換句話說,雖然很多人的行事做是錯的,你走的是對的路,但是不用特立去標榜「我對你錯」,仍然跟一般人一樣,過著平常的生活,不用處處去指責別人,你這個錯,只有我對,只要有「我對你錯」,你還是六道凡夫俗子。
有了「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這四項人格特質,最後要走向「玄同」的地步,即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玄同的意思是「玄妙齊同」,堂主以最簡單的意思說明,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道家跟佛家雖然用不同的名詞來解釋修到最高境界的一個實像,但是其實都是相同的。
希望大家將這四個人格特質,當作今後改正自己不好的脾氣、習慣、毛病的四大目標。
第一、「挫銳」。收藏自己的銳氣,為人處世以柔弱為主,柔弱勝強,「剛必摧,物壯必毀」。
第二、「解紛」。要能夠幫人排難解憂,也就是佛家講的法布施。不但可以幫人排解憂煩,自己的憂煩也能夠適當的排解,並且是有理念的引導,然後抒發情緒,而不是一下子由自己的嘴巴爆發出來,那就燒毀掉你的功德林了。
第三、「和光」。讓自己的氣場、磁場變得很柔和,就像柔和的光,普照在眾生的身上一樣。
第四、「同塵」。不特地去標榜自己,讓自己與世俗凡夫看起來無二、無別。
回到張師兄的提問:「為什麼很多人修了一輩子,結果還修到地府裡面去?不知往那裡去用功,往那裡去著力?」對於目前自己的修為,覺得自己下一口氣吸不上來的時候,沒有把握可以回理天的人,那今天道祖開示的這四項道家的人格特質,請你要牢牢的記住,而且每天將《太上道祖聖訓》至少反覆恭念三遍,你一定要這樣做,否則你的脾氣、毛病、習慣一日不改,要修成正果,很難。
修行有方向、有目標,才不會走叉路,道祖提出這四個人格特質:「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希望大家時時以這四句來自我勉勵,然後最高目標達到「玄同」。玄同就是佛家所謂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佛的五種心量。時時反省,時時儉討,一旦無名火發起來的時候,要適時的解紛。在解別人的紛擾之前,先把自己的紛擾先排除掉,而這排除不是硬壓,是用思路、用正理正法去疏導,把憤憤不平的情緒疏導掉。能夠先解自己的紛擾,才有辦法去幫別人解決紛擾,如果自己都無法讓自己跳脫三界,如何去幫助眾生成佛、了脫生死輪迴呢?諸天仙佛菩薩,皆是先讓自己修好,讓自己先證果了,衪再引導眾生走向回歸理天之理。
全真月刊118期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如何停止戰爭
蓮生/文
若干世之前,魏武侯當皇帝,魏國有一位修行人來見魏武侯。
武侯問:「你不是相士嗎?」
行者答:「我是相士,也是修行人。」
武侯說:「哦!我知道你隱居在深山之中,今日,你出來見我,一定是山林的茅栗吃的膩了,想要吃宮廷酒肉的味道,是不是?」
行者答:「我不敢吃宮中的酒肉,我仍然吃茅栗,我只是來慰問你而已!」
武侯說:「慰問我什麼?」
「慰問身心。」行者說。
武侯說:「我的身心為什麼要你慰問?」
行者說:「國君,你病了!」
武侯說:「我強壯的很,哪有病?」
行者說:「國君是萬乘之上的國家主人,享受人間的尊榮華貴,吃酒肉,穿錦衣,住宮苑,行高乘,後妃成群,僕傭成眾,而百姓卻在受苦,這就是病!」
武侯說:「這哪裡是病?這是運也!」
行者說:「天上的神明,喜好均平,不喜自私,自私就是病。你富貴,百姓窮苦,這就是病!」
武侯說:「請問先生,病的源頭是什麼?」
行者答:「你用巧詐取勝人,用計謀取勝人,你用戰爭取勝人,殺害他國的百姓,吞併別國的土地,這是你私人的欲望。不知你自己的百姓有益否?或他國的百姓有益否?這其實是無益的,自己害自己,也害了他國的百姓。而這些,只是滿足你一國之君的私人欲望而已。戰爭誰有益處?戰爭的價值又何在?」
殺人一萬。
自損三千。
(適用于現代的戰爭。)
武侯問:「如何停止戰爭?」
行者答:「有行跡的必會造成行跡,有成功必有失敗。要停止戰爭,重要的是無為,不要改變常道,不要違道而求欲,心無所求。不要集合兵力在宮苑,不要成列兵器在高樓,不去戰爭,百姓自安,不用愛民而愛民,不用道義自道義。」
武侯問:「那他人來攻打我呢?」
行者答:「百姓愛國,仁義之師,泱泱大國,誰敢攻打?」
武侯問:「你要我怎麼做?」
行者答:「適應天地之本真,不要擾亂它。」
這位行者,密,密,密。
《法王的大轉世》不戰而屈人之兵
若干世之前,魏武侯當皇帝,魏國有一位修行人來見魏武侯。
武侯問:「你不是相士嗎?」
行者答:「我是相士,也是修行人。」
武侯說:「哦!我知道你隱居在深山之中,今日,你出來見我,一定是山林的茅栗吃的膩了,想要吃宮廷酒肉的味道,是不是?」
行者答:「我不敢吃宮中的酒肉,我仍然吃茅栗,我只是來慰問你而已!」
武侯說:「慰問我什麼?」
「慰問身心。」行者說。
武侯說:「我的身心為什麼要你慰問?」
行者說:「國君,你病了!」
武侯說:「我強壯的很,哪有病?」
行者說:「國君是萬乘之上的國家主人,享受人間的尊榮華貴,吃酒肉,穿錦衣,住宮苑,行高乘,後妃成群,僕傭成眾,而百姓卻在受苦,這就是病!」
武侯說:「這哪裡是病?這是運也!」
行者說:「天上的神明,喜好均平,不喜自私,自私就是病。你富貴,百姓窮苦,這就是病!」
武侯說:「請問先生,病的源頭是什麼?」
行者答:「你用巧詐取勝人,用計謀取勝人,你用戰爭取勝人,殺害他國的百姓,吞併別國的土地,這是你私人的欲望。不知你自己的百姓有益否?或他國的百姓有益否?這其實是無益的,自己害自己,也害了他國的百姓。而這些,只是滿足你一國之君的私人欲望而已。戰爭誰有益處?戰爭的價值又何在?」
殺人一萬。
自損三千。
(適用于現代的戰爭。)
武侯問:「如何停止戰爭?」
行者答:「有行跡的必會造成行跡,有成功必有失敗。要停止戰爭,重要的是無為,不要改變常道,不要違道而求欲,心無所求。不要集合兵力在宮苑,不要成列兵器在高樓,不去戰爭,百姓自安,不用愛民而愛民,不用道義自道義。」
武侯問:「那他人來攻打我呢?」
行者答:「百姓愛國,仁義之師,泱泱大國,誰敢攻打?」
武侯問:「你要我怎麼做?」
行者答:「適應天地之本真,不要擾亂它。」
這位行者,密,密,密。
《法王的大轉世》不戰而屈人之兵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品行
三十年前,美國華盛頓一個商人的妻子,在一個冬天的晚上,不慎把一個皮包丟在一家醫院裡。
商人焦急萬分,連夜去找。因為皮包內不僅有十萬美金,還有一份十分機密的市場信息。
當商人趕到那家醫院時,他一眼就看到,清冷的醫院走廊裡,靠牆蹲著一個凍得瑟瑟發抖的瘦弱女孩,在她懷中緊緊抱著的正是妻子丟的那個皮包。
這個叫希亞達的女孩,是來這家醫院陪病重的媽媽治病的。
相依為命的娘兒倆家裡很窮,賣了所有能賣的東西,湊來的錢還是僅夠一個晚上的醫療費。
沒有錢明天就得被趕出醫院。
晚上,無能為力的希亞達在醫院走廊裡徘徊,她天真地想求上帝保佑,能碰上一個好心的人救救她的媽媽。
突然,一個從樓上下來的婦人經過走廊時,腋下的一個皮包掉在地上,可能是她腋下還有別的東西,皮包掉了竟毫無知覺。
當時走廊裡只有希亞達一個人。
她走過去撿起皮包,急忙追出門外,但那位女士卻上了一輛轎車揚長而去。
希亞達回到病房,當她打開那個皮包時,娘倆都被裡面成沓的鈔票驚呆了。
那一刻,她們心裡明白,用這些錢可能治好媽媽的病。
媽媽卻讓希亞達把皮包送回走廊去,等丟皮包的人回來領取。
雖然商人盡了最大的努力,希亞達的媽媽還是拋下了孤苦伶仃的女兒。
後來商人就領養這個失怙的女孩。
她們母女不僅幫商人挽回了十萬美元的損失,更主要的是那份失而復得的市場信息,使商人的生意如日中天,不久就成了大富翁。
被商人領養的希亞達,讀完大學就協助富翁料理商務。
雖然富翁一直沒委任她任何實際職務,但在長期的歷練中,富翁的智慧和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使她成了一個成熟的商業人才,到富翁晚年時,他的很多想法都要徵求希亞達的意見。
富翁臨危之際,留下這樣的一份遺囑:
在我認識希亞達母女之前我就已經很有錢了。
可是當我站在貧病交加卻拾巨款而不昧的母女面前時,我發現她們最富有,因為她們恪守著至高無上的人生準則,這正是我作為商人最缺少的。
我的錢幾乎都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得來的,是她們使我領悟到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品行。
我收養希亞達既不為知恩圖報,也不是出於同情,而是請了一個做人的楷模。
有她在我的身邊,生意場上我會時刻銘記,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什麼錢該賺,什麼錢不該賺。
這就是我後來的業績興旺發達的根本原因,我成了億萬富翁。
我死後,我的億萬資產全部留給希亞達繼承。
這不是饋贈,而是為了我的事業能更加輝煌昌盛。
※ ※ ※
人性本其善,善乃本靈之真也,即是善真就是人之本性、本靈也,然因自墜入凡塵後,受各種之污染,致使此善真之本性本靈逐漸的失落矣,造成了本靈暗晦及本性之埋沒,實值深憂也。
故而,世人當思加以啟發此善真之性靈,使之發揮光大,讓整個社會能存乎真性,社會就可祥和矣。但因世人沈落此等善真之性,不圖思喚醒,不想修涵予以喚回,至而導致今日社會之日益敗亂,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人人生活於恐怖驚懼之中,思及於此,惟只哀嘆不已。
善真之啟發,其實至為簡單,只要不把利欲看得太深,經常與善為齊,經常內省善道,惡念不生,歹念不起,善真就猶然可現也。往往就是受到利欲之蠱惑,難以自己,則「善」將漸趨離而偏於「惡」,「真」漸次淡漠而趨於「偽」,則交相爭之,社會及人心當然必壞矣,當思明於此,多回歸本性於善真,則人心必可歸正也,整個社會就可光明矣。
多思善道-為自己努力修持的目標;多勸解惡道-為己身之職志。人人均能如此,不但可啟發蒙昧於惡偽者,更能造就自己無限之功德也,盼世人多以此自勵之。
心志歸向-第九章善真的啟發
商人焦急萬分,連夜去找。因為皮包內不僅有十萬美金,還有一份十分機密的市場信息。
當商人趕到那家醫院時,他一眼就看到,清冷的醫院走廊裡,靠牆蹲著一個凍得瑟瑟發抖的瘦弱女孩,在她懷中緊緊抱著的正是妻子丟的那個皮包。
這個叫希亞達的女孩,是來這家醫院陪病重的媽媽治病的。
相依為命的娘兒倆家裡很窮,賣了所有能賣的東西,湊來的錢還是僅夠一個晚上的醫療費。
沒有錢明天就得被趕出醫院。
晚上,無能為力的希亞達在醫院走廊裡徘徊,她天真地想求上帝保佑,能碰上一個好心的人救救她的媽媽。
突然,一個從樓上下來的婦人經過走廊時,腋下的一個皮包掉在地上,可能是她腋下還有別的東西,皮包掉了竟毫無知覺。
當時走廊裡只有希亞達一個人。
她走過去撿起皮包,急忙追出門外,但那位女士卻上了一輛轎車揚長而去。
希亞達回到病房,當她打開那個皮包時,娘倆都被裡面成沓的鈔票驚呆了。
那一刻,她們心裡明白,用這些錢可能治好媽媽的病。
媽媽卻讓希亞達把皮包送回走廊去,等丟皮包的人回來領取。
雖然商人盡了最大的努力,希亞達的媽媽還是拋下了孤苦伶仃的女兒。
後來商人就領養這個失怙的女孩。
她們母女不僅幫商人挽回了十萬美元的損失,更主要的是那份失而復得的市場信息,使商人的生意如日中天,不久就成了大富翁。
被商人領養的希亞達,讀完大學就協助富翁料理商務。
雖然富翁一直沒委任她任何實際職務,但在長期的歷練中,富翁的智慧和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使她成了一個成熟的商業人才,到富翁晚年時,他的很多想法都要徵求希亞達的意見。
富翁臨危之際,留下這樣的一份遺囑:
在我認識希亞達母女之前我就已經很有錢了。
可是當我站在貧病交加卻拾巨款而不昧的母女面前時,我發現她們最富有,因為她們恪守著至高無上的人生準則,這正是我作為商人最缺少的。
我的錢幾乎都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得來的,是她們使我領悟到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品行。
我收養希亞達既不為知恩圖報,也不是出於同情,而是請了一個做人的楷模。
有她在我的身邊,生意場上我會時刻銘記,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什麼錢該賺,什麼錢不該賺。
這就是我後來的業績興旺發達的根本原因,我成了億萬富翁。
我死後,我的億萬資產全部留給希亞達繼承。
這不是饋贈,而是為了我的事業能更加輝煌昌盛。
※ ※ ※
人性本其善,善乃本靈之真也,即是善真就是人之本性、本靈也,然因自墜入凡塵後,受各種之污染,致使此善真之本性本靈逐漸的失落矣,造成了本靈暗晦及本性之埋沒,實值深憂也。
故而,世人當思加以啟發此善真之性靈,使之發揮光大,讓整個社會能存乎真性,社會就可祥和矣。但因世人沈落此等善真之性,不圖思喚醒,不想修涵予以喚回,至而導致今日社會之日益敗亂,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人人生活於恐怖驚懼之中,思及於此,惟只哀嘆不已。
善真之啟發,其實至為簡單,只要不把利欲看得太深,經常與善為齊,經常內省善道,惡念不生,歹念不起,善真就猶然可現也。往往就是受到利欲之蠱惑,難以自己,則「善」將漸趨離而偏於「惡」,「真」漸次淡漠而趨於「偽」,則交相爭之,社會及人心當然必壞矣,當思明於此,多回歸本性於善真,則人心必可歸正也,整個社會就可光明矣。
多思善道-為自己努力修持的目標;多勸解惡道-為己身之職志。人人均能如此,不但可啟發蒙昧於惡偽者,更能造就自己無限之功德也,盼世人多以此自勵之。
心志歸向-第九章善真的啟發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天子一怒,伏尸萬里
天童道忞禪師受法於密雲圓悟禪師,圓悟禪師示寂之後,他便承繼他的法席,住持寧波天童寺。
當時,清世祖順治皇帝十分敬重與欣賞天童道忞禪師的道風,甚至賜號「弘覺禪師」。
天童道忞禪師聽說順治皇帝性情孤僻強硬,大臣也難以親近,只要一個不歡喜,就任意責打左右侍從。
有一次,借著順治請問禪法的機緣,道忞禪師說:「參禪學道的人,對於順逆境界都必須明瞭於心,不可任性而為,喜怒不定。南朝傅大士說“心性空寂,貪瞋體實”,這便是普賢菩薩所言“我未見一法,有大過患如瞋者”。皇上!常言道:“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闡釋的就是這個道理了。」
順治皇帝一時陷入天童道忞禪師的話裡,思惟良久才開口說:「我每每遇到境界,都無法覺照自己的情緒,等到境界一過,也就瓦解冰消,從不記懷於心。」
道忞禪師說:「皇上的心像長空明月,沒有分別,但是皇上的喜怒之情,可是與一般人大大不同的。」
「怎麼說?」順治皇帝訝異地問。
道忞禪師又說:「有謂“天子一怒,伏尸萬里”,皇上雖然不記掛於心,但等到事情發生了以後,早已經遲了呀!」
順治皇帝想了想,點點頭,應聲說:「知道了。」
過了一陣子,皇帝的侍從李國柱巧遇天童道忞禪師,神情愉悅地說:「禪師,禪師!現在萬歲爺非但不打人,連罵人都少了囉!」
每一個人都要有規範,有的人是用法律規範自己,有的人是用道德規範自己,有的人是用信仰規範自己,總之,人生的道路,都要有規律。
過去的帝王,要人民守法、守道,但他自己卻為所欲為,所以在專制的政治制度下,產生了多少冤死的亡魂及苦痛的不幸。天童道忞禪師雖沒有很多的禪法來開導順治皇帝,只是舉例說明,個人的喜怒哀樂足以影響到全民的幸與不幸。順治皇帝還算是一個明理的君主,可以接受天童道忞禪師的建議,改變性格,讓隨侍左右之人,轉慍懟為讚美,轉怨恨為喜樂,此乃佛法之功也。
※ ※ ※
怒與嗔何異者也?怒者,氣逆火升而發於外;嗔者,逆氣而藏於內者是也。兩者均含藏其無形之毒害。
怒氣一來,也必氣血衝逆於全身,使得氣血無法平靜,這時也必影響到心識的正確判斷,做出不智之事來。有甚多之人,因怒而惹是生非、打架鬧事、殺人傷命,當然亦有因「怒」而傷及無辜,造成甚多不幸之發生。這是很明顯、很容易見到的無形之害也,待怒氣一消,理智一清醒而反悔莫及,這也是世人常犯之事實也。更何況也有因怒氣沖上而傷及腦血管、產生病變者,這也是常見的怒之害也,所以心當平,氣自和,氣和則血氣平衡,可安身養命而不受毒害也。同時這一怒對肉身是相當不利的,世人均有怒的經驗,當可明白怒後的感覺吧!非吾在此多贅言。
所以修得心中的平和,就是用來抑制世人含藏在內的無名之火,不讓其爆發,使之弭滅而不存於心內,如此就有助於悟道及修持矣。盼世人不要受此不必要之毒,多真養自己,使之能達於善境。勉行之!
蠱-第廿六章怒蠱
當時,清世祖順治皇帝十分敬重與欣賞天童道忞禪師的道風,甚至賜號「弘覺禪師」。
天童道忞禪師聽說順治皇帝性情孤僻強硬,大臣也難以親近,只要一個不歡喜,就任意責打左右侍從。
有一次,借著順治請問禪法的機緣,道忞禪師說:「參禪學道的人,對於順逆境界都必須明瞭於心,不可任性而為,喜怒不定。南朝傅大士說“心性空寂,貪瞋體實”,這便是普賢菩薩所言“我未見一法,有大過患如瞋者”。皇上!常言道:“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闡釋的就是這個道理了。」
順治皇帝一時陷入天童道忞禪師的話裡,思惟良久才開口說:「我每每遇到境界,都無法覺照自己的情緒,等到境界一過,也就瓦解冰消,從不記懷於心。」
道忞禪師說:「皇上的心像長空明月,沒有分別,但是皇上的喜怒之情,可是與一般人大大不同的。」
「怎麼說?」順治皇帝訝異地問。
道忞禪師又說:「有謂“天子一怒,伏尸萬里”,皇上雖然不記掛於心,但等到事情發生了以後,早已經遲了呀!」
順治皇帝想了想,點點頭,應聲說:「知道了。」
過了一陣子,皇帝的侍從李國柱巧遇天童道忞禪師,神情愉悅地說:「禪師,禪師!現在萬歲爺非但不打人,連罵人都少了囉!」
每一個人都要有規範,有的人是用法律規範自己,有的人是用道德規範自己,有的人是用信仰規範自己,總之,人生的道路,都要有規律。
過去的帝王,要人民守法、守道,但他自己卻為所欲為,所以在專制的政治制度下,產生了多少冤死的亡魂及苦痛的不幸。天童道忞禪師雖沒有很多的禪法來開導順治皇帝,只是舉例說明,個人的喜怒哀樂足以影響到全民的幸與不幸。順治皇帝還算是一個明理的君主,可以接受天童道忞禪師的建議,改變性格,讓隨侍左右之人,轉慍懟為讚美,轉怨恨為喜樂,此乃佛法之功也。
※ ※ ※
怒與嗔何異者也?怒者,氣逆火升而發於外;嗔者,逆氣而藏於內者是也。兩者均含藏其無形之毒害。
怒氣一來,也必氣血衝逆於全身,使得氣血無法平靜,這時也必影響到心識的正確判斷,做出不智之事來。有甚多之人,因怒而惹是生非、打架鬧事、殺人傷命,當然亦有因「怒」而傷及無辜,造成甚多不幸之發生。這是很明顯、很容易見到的無形之害也,待怒氣一消,理智一清醒而反悔莫及,這也是世人常犯之事實也。更何況也有因怒氣沖上而傷及腦血管、產生病變者,這也是常見的怒之害也,所以心當平,氣自和,氣和則血氣平衡,可安身養命而不受毒害也。同時這一怒對肉身是相當不利的,世人均有怒的經驗,當可明白怒後的感覺吧!非吾在此多贅言。
所以修得心中的平和,就是用來抑制世人含藏在內的無名之火,不讓其爆發,使之弭滅而不存於心內,如此就有助於悟道及修持矣。盼世人不要受此不必要之毒,多真養自己,使之能達於善境。勉行之!
蠱-第廿六章怒蠱
媽媽的教導
曾經看到這麼一則消息說:
幼教專家到一家幼兒園進行心理測試,其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個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套嗎?」
結果孩子們都不回答。
當老師點名提問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會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
第二個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
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 ※ ※
人之所以貪癡不明,總在於自己能得到什麼,總不去思及我到底付出了什麼,最可悲的在於癡迷的付出,到頭來所得到的「回報、回收」都是無限的悔恨。
所謂貼切的付出,不論是親人也好,或是不識的眾生也罷,如能一視同仁,有難有災,適時的伸出援手予以救度,那不只是及時造功立德之機,更是你菩薩仁慈心的表現。
世人總是私心於己親人之貼切,未能廣及於眾生的關懷,故而德少功稀,如能廣發己心於大眾,那功德就廣大也。
人總不可只局限己心之範圍,只如此更會失去為人處世之真諦,只在於己身之範圍內,不但無功可言,在人情事故上更是受人所詬病也,所以當能先廣心懷於眾生,那在任何一處的生活領域,必可自由自在,且功德成就矣,盼世人能在此多細悟理以行之。
皇母慈音-貼切的付出
幼教專家到一家幼兒園進行心理測試,其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個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套嗎?」
結果孩子們都不回答。
當老師點名提問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會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
第二個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
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 ※ ※
人之所以貪癡不明,總在於自己能得到什麼,總不去思及我到底付出了什麼,最可悲的在於癡迷的付出,到頭來所得到的「回報、回收」都是無限的悔恨。
所謂貼切的付出,不論是親人也好,或是不識的眾生也罷,如能一視同仁,有難有災,適時的伸出援手予以救度,那不只是及時造功立德之機,更是你菩薩仁慈心的表現。
世人總是私心於己親人之貼切,未能廣及於眾生的關懷,故而德少功稀,如能廣發己心於大眾,那功德就廣大也。
人總不可只局限己心之範圍,只如此更會失去為人處世之真諦,只在於己身之範圍內,不但無功可言,在人情事故上更是受人所詬病也,所以當能先廣心懷於眾生,那在任何一處的生活領域,必可自由自在,且功德成就矣,盼世人能在此多細悟理以行之。
皇母慈音-貼切的付出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戰爭前三思
蓮生/文
在地獄境界,見到許多「帝」、「王」、「將」、「相」之流的大人物,這些所謂的一代帝王、一代英雄、一代豪傑,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大人物,竟然全在地獄之中,真是令我迷惑不已。
我問冥王:
「何以世間大帝,流轉地獄?」
冥王答:
「法身流轉六道,名日眾生。眾生之王,亦是造業之王,造業之王,地獄現前,輪迴不完。」
我聽了嘆息不已!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我看見一位人物,曾佔領歐、亞、中、俄的大帝,此人物赫赫有名,在歷史上可算第一。
然而,他在地獄中,卻受苦無盡,從古至今,他仍然在地獄之中。
我看見他。
永處刀山劍樹之中。
那些刀劍是會移動的,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他處在刀光劍影之中。
被刀砍死。
被劍刺死。
他哀叫連連,死復生,生復死,如此經歷了數千年,仍在刀山劍樹地獄之中。
這些大帝、大王、大將、首相,竟然是下場如此,豈不令人倍感哀傷。
我問冥王:
「何時出得地獄?」
冥王答:
「求出無期。」
「為什麼?」
冥王答:「殺人無數之故,死亡無數之故,死苦無數之故。屍如山高,血流如海,見無邊處,所以,如何出得出地獄!」
我問:
「我救得他嗎?」
「大帝、大王、大將、大相,非學佛人,無緣救得。」
我心中喊了一聲:「慘!」
我特別在此呼籲:
「任何一位當權者,在發動戰爭之時,要仔細三思,戰爭是為了什麼?戰爭真的是救人嗎?戰爭利益人嗎?戰爭可利益人生嗎?思之,思之,要緊!要緊!」
否則,刀山地獄、劍樹地獄,必然現前。
*
一個學佛人,要知道:
生從何處來?
死向何處去?
生死者是誰?受生死者是誰?來去者是誰?得來去者是誰?
明白善惡皆是自心起,天堂地獄皆是自心起,什麼叫自心,自心卻從什麼處起?
如果識得自心,無邊業障自能清淨,如此才能出得地獄了。
但,大帝、大王、大將、大相,明白嗎?
可憐憫啊!他們全是馳求,他們全是妄想,古往今來,大版圖何在?大帝國何在?威名赫赫何在?豐功偉業何在?
有一偈: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才是選佛場。
心空及回歸。
我現在有二個問題,問聖弟子:
「這篇文章,你醒悟了什麼?」
另外一個問題是:「學佛人當知,生亦虛幻,死亦虛幻,地獄虛幻,你如何解脫虛幻?」
《地獄變現記》刀山劍樹的迷惑
在地獄境界,見到許多「帝」、「王」、「將」、「相」之流的大人物,這些所謂的一代帝王、一代英雄、一代豪傑,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大人物,竟然全在地獄之中,真是令我迷惑不已。
我問冥王:
「何以世間大帝,流轉地獄?」
冥王答:
「法身流轉六道,名日眾生。眾生之王,亦是造業之王,造業之王,地獄現前,輪迴不完。」
我聽了嘆息不已!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我看見一位人物,曾佔領歐、亞、中、俄的大帝,此人物赫赫有名,在歷史上可算第一。
然而,他在地獄中,卻受苦無盡,從古至今,他仍然在地獄之中。
我看見他。
永處刀山劍樹之中。
那些刀劍是會移動的,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他處在刀光劍影之中。
被刀砍死。
被劍刺死。
他哀叫連連,死復生,生復死,如此經歷了數千年,仍在刀山劍樹地獄之中。
這些大帝、大王、大將、首相,竟然是下場如此,豈不令人倍感哀傷。
我問冥王:
「何時出得地獄?」
冥王答:
「求出無期。」
「為什麼?」
冥王答:「殺人無數之故,死亡無數之故,死苦無數之故。屍如山高,血流如海,見無邊處,所以,如何出得出地獄!」
我問:
「我救得他嗎?」
「大帝、大王、大將、大相,非學佛人,無緣救得。」
我心中喊了一聲:「慘!」
我特別在此呼籲:
「任何一位當權者,在發動戰爭之時,要仔細三思,戰爭是為了什麼?戰爭真的是救人嗎?戰爭利益人嗎?戰爭可利益人生嗎?思之,思之,要緊!要緊!」
否則,刀山地獄、劍樹地獄,必然現前。
*
一個學佛人,要知道:
生從何處來?
死向何處去?
生死者是誰?受生死者是誰?來去者是誰?得來去者是誰?
明白善惡皆是自心起,天堂地獄皆是自心起,什麼叫自心,自心卻從什麼處起?
如果識得自心,無邊業障自能清淨,如此才能出得地獄了。
但,大帝、大王、大將、大相,明白嗎?
可憐憫啊!他們全是馳求,他們全是妄想,古往今來,大版圖何在?大帝國何在?威名赫赫何在?豐功偉業何在?
有一偈: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才是選佛場。
心空及回歸。
我現在有二個問題,問聖弟子:
「這篇文章,你醒悟了什麼?」
另外一個問題是:「學佛人當知,生亦虛幻,死亦虛幻,地獄虛幻,你如何解脫虛幻?」
《地獄變現記》刀山劍樹的迷惑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修行勸世詩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降
詩曰:
青山綠水景如常。惟有幻軀不久長。
奉勸世人知了悟。一心精進到仙鄉。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穩守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常觀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惹禍皆從閒口舌,招災多為熱心腸,
是非不必爭你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本來稱缺陷,此身那得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害,讓他幾分有何妨,
春天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縱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瞋真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鬥氣勝莫爭強,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戲房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關聖闡道篇-修行勸世
詩曰:
青山綠水景如常。惟有幻軀不久長。
奉勸世人知了悟。一心精進到仙鄉。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穩守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常觀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惹禍皆從閒口舌,招災多為熱心腸,
是非不必爭你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本來稱缺陷,此身那得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害,讓他幾分有何妨,
春天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縱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瞋真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鬥氣勝莫爭強,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戲房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關聖闡道篇-修行勸世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日用而渾然不知
《從容錄》中,描述了一段韋將軍參問玄沙禪師的公案。
韋將軍問玄沙禪師:「什麼是『日用而渾然不知』?」
玄沙禪師隨手拿起桌上的果子招待他。
將軍吃完了以後,又再問一次:「禪師,到底什麼是『日用而渾然不知』?」
玄沙禪師看著他微笑說:「這就是『日用而渾然不知』啊!」
人心日日用,我們又何嘗認識我們當下的這一念自性清淨心呢?
※ ※ ※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唐.布袋和尚
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不見得人人都認識它。人,往往重視自己的身體,平常要給它營養、要為它保健、美容,要為它清潔,還要照顧衣食住行一切所需,卻忽略了自己的這一顆真心。
我們的真心就如虛空,它是生命的本體,一切現象都由心所生。經典裡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是說明了心的作用。
心,無形無相;雖沒有形相,當它隨緣應物時,卻又無處不是,無時不有。沒有修心,沒有養心,就會任由心去造業、妄動,所以心也有「心如盜賊」、「心猿意馬」等的譬喻。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意念的工廠,當我們一念真心起,上可以成佛;當心被五欲六塵遮蔽,一念妄心起時,下也可以墮到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成聖、成凡都由它,一個人的善惡、迷悟、成敗,也都在一念之間。
十方世界中,沒有什麼比我們的真心更為靈慧的寶物了,假如沒有好好照顧它、使用它,非常可惜。因此,人生最要緊的,就是不要任由我們的心在生死煩惱的大海裡輪迴流轉,要讓它回到自己的老家,體證自己的佛性本心。
這顆心是「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世間上,擁有妻子、兒女、田園、屋宅,擁有權勢名利甚至一切財富,終究都不是自己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這顆心。人生大限一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有功德即受福,沒有功德則受苦,心都會替我們做裁判,心,才是最真實的。
佛法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無非是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能提起正念,反觀自心;面對世俗的種種誘惑,也要能不為外境所動搖,能夠如此,自然能找到自心,做自己的主人了。
韋將軍問玄沙禪師:「什麼是『日用而渾然不知』?」
玄沙禪師隨手拿起桌上的果子招待他。
將軍吃完了以後,又再問一次:「禪師,到底什麼是『日用而渾然不知』?」
玄沙禪師看著他微笑說:「這就是『日用而渾然不知』啊!」
人心日日用,我們又何嘗認識我們當下的這一念自性清淨心呢?
※ ※ ※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唐.布袋和尚
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不見得人人都認識它。人,往往重視自己的身體,平常要給它營養、要為它保健、美容,要為它清潔,還要照顧衣食住行一切所需,卻忽略了自己的這一顆真心。
我們的真心就如虛空,它是生命的本體,一切現象都由心所生。經典裡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是說明了心的作用。
心,無形無相;雖沒有形相,當它隨緣應物時,卻又無處不是,無時不有。沒有修心,沒有養心,就會任由心去造業、妄動,所以心也有「心如盜賊」、「心猿意馬」等的譬喻。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意念的工廠,當我們一念真心起,上可以成佛;當心被五欲六塵遮蔽,一念妄心起時,下也可以墮到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成聖、成凡都由它,一個人的善惡、迷悟、成敗,也都在一念之間。
十方世界中,沒有什麼比我們的真心更為靈慧的寶物了,假如沒有好好照顧它、使用它,非常可惜。因此,人生最要緊的,就是不要任由我們的心在生死煩惱的大海裡輪迴流轉,要讓它回到自己的老家,體證自己的佛性本心。
這顆心是「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世間上,擁有妻子、兒女、田園、屋宅,擁有權勢名利甚至一切財富,終究都不是自己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這顆心。人生大限一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有功德即受福,沒有功德則受苦,心都會替我們做裁判,心,才是最真實的。
佛法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無非是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能提起正念,反觀自心;面對世俗的種種誘惑,也要能不為外境所動搖,能夠如此,自然能找到自心,做自己的主人了。
生前與死後的關係
無極老母曰:人生數十寒暑,轉眼過去,世人當怎樣的渡過這一段數十年的生活呢?在人死後,離開這個世界,人的生命是否終了呢?娘今堅決的指示:「生命不死」,肉體雖死,而生命可昇天,永遠不死的。
軒轅黃帝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即人的生命,生命也名之曰「玄牝」,牝是天地的根源,一切萬有,都是從谷神產生的。谷神好似生命的本體,一切生命都是從祂那裡來的,源源滾滾的流動,永遠不息。黃帝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故知「生命永遠不死」的道理。
所以說:人之肉體雖已敗壞,生命並未滅亡,他是永遠與天地並存的。可惜世人不知道「生命」的尊貴,也不了悟修「天道」可以超生了死。很多人在摧殘他自己的生命,把自己送入地獄中,這是由於罪惡造成的,也是魔鬼的力量。修道者當與魔鬼戰爭,不能使魔鬼在心理立足,更不能讓魔鬼放縱姿肆。不過這場戰爭也不簡單,修道者自己的力量能否戰勝魔鬼,須要憑其恆心與毅志了。
修道為求「超生了死」,故必須了悟「生前與死後的關係」,娘特闡述人之生前與死後關係如何?以開悟諸迷子。
-、生前好貪者,死後必受貪火的燒煉。
生前多有貪心,貪之起,由於內心火之燃燒,凡是火盛的,都有貪心。所以,生前犯貪者,死後必受火的燒煉,此火即生前的貪火也。
二、生前好怒者,死後必遭暴力之壓力。
怒者氣盛,自不免凌人。所以,死後將遭暴力之壓力。此種暴力就是魔鬼。所謂魔鬼者,實為其生前「怒」的反應。是故,世人必須戒「嗔」,蓋「嗔」之結果,是魔鬼的糾纏。
三、生前好淫者,死後必受女鬼的侵擾。
姦他人之女者為淫,其結果,死後多病,受女鬼的侵擾。再來世時,將為鰥夫。
四、生前好爭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
好與人爭奪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這就是必然的反應。有感自然有應,如同回音,絲毫不爽。生前的所為,死後親受,這是感應的道理也。
五、生前好財者,死後成餓鬼。
生前好財,視財如命者,死後必為餓鬼,饑寒交迫,永遠沉淪在貧困艱苦的途中。
六、生前好私者,死後都要補償出來。
凡是好自私的,許多事不公平,死後遭審判,將許多自私,都要補償出來,並且還要加倍的賠償。
七、生前好妄者,死後遭割舌頭之苦。
說謊話為妄,說謊話即是騙人、騙人者死後割舌頭,因為罪起於舌頭,當然受到處罰。
八、生前好迷者,死後墜入迷魂河。
凡是生前迷迷糊糊的、不明事理,不知是非,死後將墜入迷魂河裡,永遠不清醒。
世人須知死後的問題與生前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前,必須保持下列二種態度,庶免死後,多受苦楚也。
一、為人必須清明。
清明者,清醒明白也,不渾渾噩噩的生活著。對於人生有根深刻的認識,不為名利所混淆,不為物慾所困惑。
二、為人必須和平。
遇事不可爭持,對人要謙恭,在世一日要和平一日,以養成慈祥之心地。
三、為人必須快樂。
人生短暫,不可多悲愁,一有悲愁,便有鬱結,則淪為魔道。娘所說的快樂,不是徵逐於聲色,而是一種自然陶冶心情的快樂。
果能生前清明、和平、快樂,則死後可免除許多苦惱,這是非常重要的,希世人應多注意。為了死後,舖平一條大道,在生前一定要多立功德,今日的功德,就是為來日的準備。準備的好,自然多享幸福。其功德分為下列四種:
一、供品大,功德小。
某人捐獻雖多,而別有用意,其心不誠,凡是不誠者,功德小也。
二、供品小,功德大。
某人甚貧,奉獻一文錢,已傾其所有,所以,功德最大也。
三、供品小,功德小。
某人本不願立功德,而勉強捐獻。供品小,自然功德亦小也。
四、供品大,功德大。
某人願意奉獻,心亦誠懇,供品大,功德自然亦大也。
然則,奉獻要看自己的力量,不必勉強,主要在心誠,不誠無物,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與不善,是兩條道路,世人當選擇一條路行走,不可再敷衍。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不知何時離開這個世界?如果不早作準備,一旦劫數到來,悔之晚矣。
天道奧義-第二十一章 生前與死後的關係
軒轅黃帝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即人的生命,生命也名之曰「玄牝」,牝是天地的根源,一切萬有,都是從谷神產生的。谷神好似生命的本體,一切生命都是從祂那裡來的,源源滾滾的流動,永遠不息。黃帝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故知「生命永遠不死」的道理。
所以說:人之肉體雖已敗壞,生命並未滅亡,他是永遠與天地並存的。可惜世人不知道「生命」的尊貴,也不了悟修「天道」可以超生了死。很多人在摧殘他自己的生命,把自己送入地獄中,這是由於罪惡造成的,也是魔鬼的力量。修道者當與魔鬼戰爭,不能使魔鬼在心理立足,更不能讓魔鬼放縱姿肆。不過這場戰爭也不簡單,修道者自己的力量能否戰勝魔鬼,須要憑其恆心與毅志了。
修道為求「超生了死」,故必須了悟「生前與死後的關係」,娘特闡述人之生前與死後關係如何?以開悟諸迷子。
-、生前好貪者,死後必受貪火的燒煉。
生前多有貪心,貪之起,由於內心火之燃燒,凡是火盛的,都有貪心。所以,生前犯貪者,死後必受火的燒煉,此火即生前的貪火也。
二、生前好怒者,死後必遭暴力之壓力。
怒者氣盛,自不免凌人。所以,死後將遭暴力之壓力。此種暴力就是魔鬼。所謂魔鬼者,實為其生前「怒」的反應。是故,世人必須戒「嗔」,蓋「嗔」之結果,是魔鬼的糾纏。
三、生前好淫者,死後必受女鬼的侵擾。
姦他人之女者為淫,其結果,死後多病,受女鬼的侵擾。再來世時,將為鰥夫。
四、生前好爭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
好與人爭奪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這就是必然的反應。有感自然有應,如同回音,絲毫不爽。生前的所為,死後親受,這是感應的道理也。
五、生前好財者,死後成餓鬼。
生前好財,視財如命者,死後必為餓鬼,饑寒交迫,永遠沉淪在貧困艱苦的途中。
六、生前好私者,死後都要補償出來。
凡是好自私的,許多事不公平,死後遭審判,將許多自私,都要補償出來,並且還要加倍的賠償。
七、生前好妄者,死後遭割舌頭之苦。
說謊話為妄,說謊話即是騙人、騙人者死後割舌頭,因為罪起於舌頭,當然受到處罰。
八、生前好迷者,死後墜入迷魂河。
凡是生前迷迷糊糊的、不明事理,不知是非,死後將墜入迷魂河裡,永遠不清醒。
世人須知死後的問題與生前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前,必須保持下列二種態度,庶免死後,多受苦楚也。
一、為人必須清明。
清明者,清醒明白也,不渾渾噩噩的生活著。對於人生有根深刻的認識,不為名利所混淆,不為物慾所困惑。
二、為人必須和平。
遇事不可爭持,對人要謙恭,在世一日要和平一日,以養成慈祥之心地。
三、為人必須快樂。
人生短暫,不可多悲愁,一有悲愁,便有鬱結,則淪為魔道。娘所說的快樂,不是徵逐於聲色,而是一種自然陶冶心情的快樂。
果能生前清明、和平、快樂,則死後可免除許多苦惱,這是非常重要的,希世人應多注意。為了死後,舖平一條大道,在生前一定要多立功德,今日的功德,就是為來日的準備。準備的好,自然多享幸福。其功德分為下列四種:
一、供品大,功德小。
某人捐獻雖多,而別有用意,其心不誠,凡是不誠者,功德小也。
二、供品小,功德大。
某人甚貧,奉獻一文錢,已傾其所有,所以,功德最大也。
三、供品小,功德小。
某人本不願立功德,而勉強捐獻。供品小,自然功德亦小也。
四、供品大,功德大。
某人願意奉獻,心亦誠懇,供品大,功德自然亦大也。
然則,奉獻要看自己的力量,不必勉強,主要在心誠,不誠無物,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與不善,是兩條道路,世人當選擇一條路行走,不可再敷衍。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不知何時離開這個世界?如果不早作準備,一旦劫數到來,悔之晚矣。
天道奧義-第二十一章 生前與死後的關係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度先人出苦
蓮生/文
原則上,「定業不可轉」,這是佛陀說的。
但是,「地藏經」中記載:
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然而,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婆羅門女,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
後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維,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婆羅門女,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
無毒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女,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
這段經文,是我簡略錄之,但是,可以證明,只要我們後人,大發慈悲孝心,為自己的先人哀懇三寶,多行善事,多助印佛經善書,恭塑佛菩薩形像,廣設供養塔寺,自然可以感應道交,度先人出苦輪。
在「替代」方面,有要點:
一、真實懺悔,自身清淨。
二、廣大孝心,憶念如來。
三、人有誠心,佛有感應。
這是如來化眾的機緣,各有妙用矣!
《葉子湖之夢》替代
原則上,「定業不可轉」,這是佛陀說的。
但是,「地藏經」中記載:
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然而,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婆羅門女,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
後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維,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婆羅門女,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
無毒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女,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
這段經文,是我簡略錄之,但是,可以證明,只要我們後人,大發慈悲孝心,為自己的先人哀懇三寶,多行善事,多助印佛經善書,恭塑佛菩薩形像,廣設供養塔寺,自然可以感應道交,度先人出苦輪。
在「替代」方面,有要點:
一、真實懺悔,自身清淨。
二、廣大孝心,憶念如來。
三、人有誠心,佛有感應。
這是如來化眾的機緣,各有妙用矣!
《葉子湖之夢》替代
遷葬祖墳
方孝儒的祖父為了子孫的榮華富貴,請風水先生選擇一塊龍地,並擇日要遷葬祖墳。
遷葬的前一夜,夢見一位穿紅衣服的老人,向他三拜,請求說:「你現在所選的這個地,我以及眷屬在此已居住很久。請寬限三天,讓我的眷屬先搬走,然後你再使用這塊地。」
他的祖父不予理會,隔日仍然照常施工,卻發現此地有個洞穴,裡面有很多紅色的蛇。方孝儒的祖父即刻命人點火把這些蛇都燒死,然後挖開這個穴。
晚間,這位紅衣服的老人又來了,哭著對他說:「你現在殺我八百個眷屬,將來我要報仇,也要殺你八百個眷屬!」之後,乃得了方孝儒這個孫子,方孝儒的性情耿直。
燕王即位,就是明成祖。即位之前,命方孝儒草擬登基詔書,以便詔告天下。方孝儒不願草擬,只寫「燕賊篡位」。燕王一見,很不高興,要他改寫,可是方孝儒說:「我不能寫這份詔書。你就是把我殺了,誅滅我十族,我也不寫這種文章!」結果,燕王就下命令,抄滅他十族!
方孝儒是紅衣老人來投胎的,也就是被燒死八百條紅蛇的首領,被殺的十族,共計八百人與燒死八百條紅蛇是同一數字,因果報應豈不是絲毫不爽嗎?
※ ※ ※
世間一切爭端之開始,都是因為不能相互體諒所引起的,如果能「將心比心」,何來之糾紛呢?然今之世人此種道德之觀念已漸次淡漠矣,故不得不在此喚醒之。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但要有正誠之心相面對,更能以相互體諒之心來相忍受,始能安和。站在別人之立場來考量,站在別人的方位來體會,那就可瞭解如何去解決事情,且能以最合適的方式去解決,使得事情能圓滿。反觀今之世人不但不能以此之方法與理念去解決,就只以自己之立場去堅持,完全不考慮別人的處境,試問事情怎會和諧的達到目的呢?在這種道德的理性已漸趨向於嚴重性,也就是說此種道德已近於沉淪矣。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步,世間無憂。故能多替別人想想,那世間就無任何紛爭,世間就可達於安和之境,大家如能以此為修之基準,社會就不亂矣。
社會道德省思-第四十七章 諒心道德省思
遷葬的前一夜,夢見一位穿紅衣服的老人,向他三拜,請求說:「你現在所選的這個地,我以及眷屬在此已居住很久。請寬限三天,讓我的眷屬先搬走,然後你再使用這塊地。」
他的祖父不予理會,隔日仍然照常施工,卻發現此地有個洞穴,裡面有很多紅色的蛇。方孝儒的祖父即刻命人點火把這些蛇都燒死,然後挖開這個穴。
晚間,這位紅衣服的老人又來了,哭著對他說:「你現在殺我八百個眷屬,將來我要報仇,也要殺你八百個眷屬!」之後,乃得了方孝儒這個孫子,方孝儒的性情耿直。
燕王即位,就是明成祖。即位之前,命方孝儒草擬登基詔書,以便詔告天下。方孝儒不願草擬,只寫「燕賊篡位」。燕王一見,很不高興,要他改寫,可是方孝儒說:「我不能寫這份詔書。你就是把我殺了,誅滅我十族,我也不寫這種文章!」結果,燕王就下命令,抄滅他十族!
方孝儒是紅衣老人來投胎的,也就是被燒死八百條紅蛇的首領,被殺的十族,共計八百人與燒死八百條紅蛇是同一數字,因果報應豈不是絲毫不爽嗎?
※ ※ ※
世間一切爭端之開始,都是因為不能相互體諒所引起的,如果能「將心比心」,何來之糾紛呢?然今之世人此種道德之觀念已漸次淡漠矣,故不得不在此喚醒之。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但要有正誠之心相面對,更能以相互體諒之心來相忍受,始能安和。站在別人之立場來考量,站在別人的方位來體會,那就可瞭解如何去解決事情,且能以最合適的方式去解決,使得事情能圓滿。反觀今之世人不但不能以此之方法與理念去解決,就只以自己之立場去堅持,完全不考慮別人的處境,試問事情怎會和諧的達到目的呢?在這種道德的理性已漸趨向於嚴重性,也就是說此種道德已近於沉淪矣。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步,世間無憂。故能多替別人想想,那世間就無任何紛爭,世間就可達於安和之境,大家如能以此為修之基準,社會就不亂矣。
社會道德省思-第四十七章 諒心道德省思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斷臂求法
昔日,慧可禪師從香山前往至少室山,來到達磨祖師面壁的地方求法。
開始,達磨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麼教誨。
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年臘月初九的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居然沒過了他的膝蓋。
這時,達磨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磨祖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達磨祖師曰:「欲求正道須去左旁,要待紅雪齊腰,方可傳授。」
慧可禪師誤聽,遂取出戒刀,斷下左膀,雪染周身遍紅。
達磨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慧可禪師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曰:「諸佛法印,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我心不得安寧,請求大師為我安心。)
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拿心來,我替你安。)
慧可禪師沈默良久,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我已替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得,也沒有一個實在的「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後,繼續留在達磨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亦說九年),後繼承了祖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 ※ ※
古昔欲訪師,求道聞法,須入深山古洞,跋山涉水,路途千里,受盡風霜之苦。求真道,需真心,如神光斷臂示誠,顏回簞瓢陋居,曲肱而枕,慧能拋家求師,七真苦修,呂祖黃粱夢覺等等,為求道而家散人亡者有之,由此可知古昔求道聞法,須經千考百煉之苦,何等不易。今逢末劫,惡愆頻降,眾生如置火坑,命如懸絲,上蒼憐憫開恩,應運降道,化劫救世,使在俗即可求道聞法,修身立德。奈世人迷昧,知者鮮矣。知而真修者更稀,難怪聖神仙佛,自感世人難渡,憂心責重,感嘆萬千。
觀今人世,刀兵火劫,空難澇旱,干戈四起,浩劫連連,令人心驚膽寒,天災一旦禍劫臨身,誰能倖免,究其劫源,乃係人人視道德為無稽,視聖教為腐朽,視聖賢為愚不可及,視聖教修子為痴心慒懂。須知人生如戲,時刻一到,曲終人散,一切化為塵土。
道者體也,求道者識道、體道,有事物之根源。德者用也,萬有事物之準則,亦曰路,是乃人人返本歸源之路徑。古云:行盡人間路,唯有修道不誤人。今道降火宅,鸞堂是攜妻帶子修道之方便法門,與古修道之艱辛,是難比擬,實乃今世生民之大幸。希望諸賢修子,明知天時、地利、人和、效聖之德,盡聖之能事,把握機緣,悟徹人生假景,拋棄名利、地位、權勢之煩惱。自渡渡人,積功培德,功成果滿,可達彼岸聖地也。
善道薪傳-述落實求道
開始,達磨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麼教誨。
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年臘月初九的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居然沒過了他的膝蓋。
這時,達磨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磨祖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達磨祖師曰:「欲求正道須去左旁,要待紅雪齊腰,方可傳授。」
慧可禪師誤聽,遂取出戒刀,斷下左膀,雪染周身遍紅。
達磨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慧可禪師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曰:「諸佛法印,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我心不得安寧,請求大師為我安心。)
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拿心來,我替你安。)
慧可禪師沈默良久,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我已替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得,也沒有一個實在的「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後,繼續留在達磨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亦說九年),後繼承了祖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 ※ ※
古昔欲訪師,求道聞法,須入深山古洞,跋山涉水,路途千里,受盡風霜之苦。求真道,需真心,如神光斷臂示誠,顏回簞瓢陋居,曲肱而枕,慧能拋家求師,七真苦修,呂祖黃粱夢覺等等,為求道而家散人亡者有之,由此可知古昔求道聞法,須經千考百煉之苦,何等不易。今逢末劫,惡愆頻降,眾生如置火坑,命如懸絲,上蒼憐憫開恩,應運降道,化劫救世,使在俗即可求道聞法,修身立德。奈世人迷昧,知者鮮矣。知而真修者更稀,難怪聖神仙佛,自感世人難渡,憂心責重,感嘆萬千。
觀今人世,刀兵火劫,空難澇旱,干戈四起,浩劫連連,令人心驚膽寒,天災一旦禍劫臨身,誰能倖免,究其劫源,乃係人人視道德為無稽,視聖教為腐朽,視聖賢為愚不可及,視聖教修子為痴心慒懂。須知人生如戲,時刻一到,曲終人散,一切化為塵土。
道者體也,求道者識道、體道,有事物之根源。德者用也,萬有事物之準則,亦曰路,是乃人人返本歸源之路徑。古云:行盡人間路,唯有修道不誤人。今道降火宅,鸞堂是攜妻帶子修道之方便法門,與古修道之艱辛,是難比擬,實乃今世生民之大幸。希望諸賢修子,明知天時、地利、人和、效聖之德,盡聖之能事,把握機緣,悟徹人生假景,拋棄名利、地位、權勢之煩惱。自渡渡人,積功培德,功成果滿,可達彼岸聖地也。
善道薪傳-述落實求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