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本道院彌勒慈尊 登台


聖示:何謂:「清」?何謂:「靜」?


   洗心滌慮是清,沒有脾氣毛病是清,頭腦靈敏是清,心無罣礙是清。


   凡事放得下是靜,憤怒不做是靜,置是非、毀譽於度外是靜,拋開家累是靜,不拘於泥是靜,不著煩惱是靜,心無貪念、妄想是靜。


   治心功夫在定靜,待人功夫在誠信,治事功夫在精規,治身功夫在勤養,如果能領悟這些道理,自然會把心定靜下來。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謂:「小善小惡現在有報應,大善大惡未來才報。人而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人而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是故,《太上老君》有言:「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又曰:「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善人的福報,必須積善累德、忠孝友悌、正己成人、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聖賢仙佛也有救人之危、見義勇為、慈悲喜捨的作為。


因緣果報,平時我們都不會覺得它的存在,然而它卻像空氣一樣圍繞在每個人身旁,充滿整個宇宙,無處不是。當我們遭遇痛苦時,總是疑惑為什麼是我,甚至產生怨恨的情緒,對自己不幸的命運提出不平之鳴,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


慈尊:噯!今日的種種不如意並非平地風波,而是當初諸子造作所造成。有因有果,即使你們否認它的存在,因果還是公平執行人間的善惡、賞罰,合計世人的福慧數量,它就像一個顯示器,如實播放,毫釐不爽。


陳生:學生聽明白了。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條,是人人心中的一把尺,度量著自己一生的生命,衡量著世人善惡的長短,也為我們量身訂作了一個未來。


慈尊:然也。有一個鬼,滿臉羞愧,全身顫抖,啜泣的說:「尊者啊!我是個無福的鬼,為什麼連一件可以遮身避寒的衣服都沒有?」


尊者安慰鬼說:「你無衣可遮身避寒,不要怨天尤人,你生前囤積布匹衣料,只想要貪得暴利,不顧他人寒冷之苦,你無衣避寒是你應得的報應。」


另一個瘦骨嶙峋的鬼虛弱的說:「尊者啊!我是流浪的鬼,常常餓著肚子找不到食物,必須忍受日曬夜寒的淒苦,為什麼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像無殼蝸牛,無依無靠?」


尊者回答:「你生前對部屬的糧食斤斤計較,不肯給他們衣食溫飽,對於飼養的動物也沒有憐憫之心,由於你的吝嗇不捨,因此得到餓鬼的報應。」


又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鬼說:「為什麼我沒有一個安身的處所,必須四處流浪?」


尊者回答:「你過去幫人建造房屋,貪得暴利,又偷工減料,讓人居住必須經常維修房子,身心不得安穩;因此,你必須體會無屋可住的痛苦,藉此償還所造的惡業。」


陳生:無衣遮身、無食餐飲、無處可棲,這些苦報都是來自於自己所行不端,滋長貪嗔癡的習性、惱害眾生的報應。因此,因果就像一部計算機,計算著我們前世今生的苦樂哀榮、窮通禍福。


慈尊:然也。是以,修子莫道因果不存在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205期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談一談「手機」

 蓮生/文


  現代人是人手一機。


  手機的功能,是無法細述的,因為它已經成為生活的一切。


  手機可以看聽寫交叉。


  非常複雜的不同信號。


  不同的語言。


  不同的文字。


  不同的作用。


  大至宇宙、國家;小至個人瑣碎的小事,食衣住行等等等等。


  但,


  我卻沒有手機。


  (哈哈哈!我是天下第一大怪客)


  人們說:


  「盧師尊是原始人。」


  是的,我是一個學佛的人,沒有手機、沒有平板、沒有電腦。


  我只是一個人,及一顆心。


  認真的說,我也不是人,我也沒有心,當然我不需要手機。(開悟語)


  我看的是一無所有。


  我聽的是無音無聲,也沒有任何調調,只是一片靜。


  這一種一片靜,正好說明寂滅的空性,寂滅的佛,寂滅的禪,寂滅的快樂。


  手機的功能,愈來愈精,愈來愈複雜,包羅萬象。


  怪的是:


  有手機的人,愈來愈忙。


  而我,愈來愈清閒。


  更奇怪的是,有了手機,人與人之間更缺少了解,更多了互相怒罵,更多了結黨結派,更多意見,更多不同的看法,產生了更複雜的人生矛盾。


  當然。


  熱情的弟子,都會為我買來新出品的手機。功能最佳。


  可是,我把它放入保險箱之中。


  對不起,我離時代新潮太遠了,它們是絕對的無聲。


  我這一輩子,找到的是寂靜。


  而不是一大片的喧鬧。


  詩:


  〈無聲〉


  在我身上

  不會有「叮叮叮」「噹噹噹


  你看不見

  我的頭耳

  貼上了那方方的機靈


  我這樣子更是光明

  無訊息

  天上

  天下

  全歸於零


  沒有盈盈的淚

  無事

  無心

  沒有太多的感情


  一切歸於寂靜

  不聽

  不看

  東南西北任我行


盧勝彥文集255《夢中的翅膀》談一談「手機」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賞及非義,刑及無辜

   蜀漢諸葛孔明說:「我的心就像秤子一樣,不能夠為人減輕一些,或是加重一些啊!」


  陳壽稱贊他說:「孔明可以說是一位盡忠益時的典範啊!雖然是仇人,只要有功勞,必定會獎賞;而犯法懈怠執行公務不力的人,雖然是親戚,也必定會懲罰。


  倘若肯認罪便是值得原諒的,就是犯的罪很重,也必定會釋放;而用巧言辯解自己的罪行,雖然所犯的罪很輕,也定斬殺不饒。


  所以當時蜀國所有的將領,都能夠為國家賣命。雖然像魏延這種叛國之徒,當時在孔明的領導之下,也沒有任何的異議;而李平、廖立兩位將領,雖然遭到孔明廢除官職,判罰終身流放邊疆,卻都沒有半句的怨言。所以有權司賞罰的人,應該以孔明做為榜樣啊!」


  獎賞有功勞的人,或是懲罰犯罪的人,稍微做錯了一點,便是不公平。公道既然不存在,人心就會不服了,這樣不但沒有辦法獎勵有功、懲罰犯罪,並且反而會積怨招來災禍啊!


※ ※ ※


  管理下屬的方法,施加恩賞不可過厚,施恩過厚下屬就會驕縱放肆;施以懲罰不可過於嚴厲,懲罰過嚴下屬就會心懷怨憤。要想施加恩賞而下屬不驕縱放肆,施以懲罰而下屬不心懷怨憤,那就應該是恩惠只施加於有功者,而不可隨意賞給無功之人;懲罰只加之於有罪者,而不可濫及無辜之眾。


  如此則恩賞即使豐厚,受恩者也不會驕縱放肆;懲罰即使嚴厲,受罰者也不會心懷怨憤。倘若功勞不足以稱道卻施加豐厚的恩賞,罪錯不足以懲處卻給以嚴重的責罰,那麼就會使下屬產生驕縱或者怨憤之心。


  古有名言:「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對於昇賞,最怕賞予不義之人,卻有不義者常受到高層之褒揚讚賞;對於懲罰,乃最怕罰及無辜者,卻有無辜之人常遭受高層之不當懲罰,因為種種不利證據皆設定指向無辜者身上。賞罰若是出於意外之誤判,尚且能被諒解;若是「明知不義而賞之,明知無辜而罪之」,則乃愧對世人。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念佛一句,福增無量

   久遠劫前,當時住世之佛亦名「釋迦牟尼」,於世間弘揚佛法,教化百姓。佛陀入滅後,有位王子名為「金幢」,傲慢自大,不信佛法。


  一日,定自在比丘向金幢王子說:「佛塔中有供奉佛像,是由眾多珠寶裝飾雕刻而成,王子可前往瞻仰。」聽了比丘的話後,王子即去佛塔瞻仰佛像。


  王子見到佛像面如滿月,目如青蓮,相好莊嚴,即向定自在比丘說:「佛像尚能如此圓滿相好,更何況是佛陀的真身呢?」


  定自在比丘回答:「王子今日見到佛像若無法禮拜,也應當合掌稱念『南無佛』。」於是,王子聽從定自在比丘的建議,合掌稱念「南無佛」。


  金幢王子返回王宮後,仍繫念著佛像的相好莊嚴,所以晚上睡覺時又夢見佛像,醒來後十分歡喜,便捨離邪見,皈依三寶。


  由於王子在佛塔中稱念「南無佛」的善根功德,命終後得以值遇九百萬億那由他佛,並在諸佛的教化下,常勤精進,證得甚深念佛三昧;亦因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為其授記。


  從此以後,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最終證得甚深首楞嚴定,即是財首菩薩。


  「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恒沙。」


※ ※ ※


  念佛容易一心難,口念容易不亂難。


  逢人牙痛、睡眠不足、眼酸目澀、口破喉痛、債務臨身……等,其人尚能或尚會念佛否?縱能念佛,能否達一心不散亂或不牽於它處否?平時如是,何況臨命終時?


  可見於《地藏經》,凡人臨命終之時,於過去世或現在世所做一切欺奸巧誘、拐騙偷盜、殺生害命、惡口兩舌、綺語忿恨、恐懼……等諸般惡業歷歷在前,如投影般,一剎那間,一生種種,琳琅滿目,無一是漏,如何有勁念佛?有心念佛?因心散亂,隨而魂飄魄墜,直入九幽成陰人,如何往生淨土?


  故希持念佛法門者須時時懺悔刻刻守戒,斷惡行善,因知懺悔而持戒,持戒而知斷惡,如此懺悔方算有效,不然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知斷惡便能知行善,藉行善消過去罪業,植未來後福,果能依循而修,往生淨土有望。何以故?因實踐此法,臨命終時,縱然業力來臨,因已消去無量業、懺去無數罪,故業力阻障不甚影響;而能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於五、六、七日,心、口、意佛名不斷,感召佛菩薩接引西方。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命運共同體

  一隻老鼠看到農夫買了一個捕鼠器,連忙逃到院子裡,驚恐的對其他動物說:「房子裡有一個捕鼠器!」


  公雞聽了只是咯咯叫:「這是一個與你有關的墳墓,對我不重要,它不困擾我。」 


  豬同情的說:「我愛莫能助,但會為你祈禱。」


  老鼠轉向牛,牛很淡定:「我很遺憾,但這與我無關,因它動不了我一根汗毛。」


  沒有動物要幫牠出主意,老鼠垂頭喪氣的回到屋裡,很沮喪的面對捕鼠器。


  一晚,捕鼠器捉到獵物,農夫太太匆忙去看,因為很暗,沒注意捕鼠器抓到的是一條毒蛇,結果手臂被咬了,農夫趕緊送她到醫院治療。


  為了妻子,農夫宰了雞,燉雞湯給她喝,但太太仍沒好轉;為了餵飽來照顧太太的鄰居,農民又宰了豬;幾天後,太太病情惡化過世,許多人來參加葬禮,於是農夫又宰了牛,款待親友。


  一隻蝴蝶拍動翅膀,可能在地球另一端掀起狂風暴雨;有些事情表面看似無關,卻可能呈現始料未及的結果。


  這則寓言中,捕鼠器下的犧牲者,最後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雞、豬和牛!


※ ※ ※


  現今社會至誠奉獻者鮮矣!常是閉戶自保;對所見所聞常是冷漠以對,未能真正的互相體恤,如面對天地災劫、人身傷殘,或受棄老幼等等,皆無伸出援手給予他人解困;因此許多人得不到救助,不得已用各種偏頗的方法解決。有者因此落入不當場所,或怨懟心態造下罪業。


  故眾生如果皆能秉持奉獻助人之至善心念,那麼社會中必可減少許多受苦之人,也能間接免於他人造下惡業,影響整體社會。


談心論道話家常 述論:奉獻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雙頭蛇」的密密密

 蓮生/文


  小時候,我就看到一則故事:


  孫叔敖,在年幼的時候,在草地上,看到一條「雙頭蛇」在蠕動,兩個口均吐出蛇信。


  他一見大驚。因為鄉野傳說,凡是看到「雙頭蛇」的,就一定會很快的暴斃而死。


  孫叔敖看見了,隨即拿了石頭,把「雙頭蛇」給打死了。


  接著,他挖了一個坑,把「雙頭蛇」給埋了。


  回家後,憂愁不樂。


  母親問:「為什麼不樂?」


  孫答:「看見了雙頭蛇,自忖必死無疑。」


  母親問:「那後來呢?」


  孫答:「我因為害怕別人看見了它,也會死。便把它打死,埋了!」


  母親說:「你小小年紀,就有為別人想的善心,上天一定保佑你不死,而且將來必有善報的。」


  後來:


  孫叔敖果然不死,後來還當了宰相,仁心仁術的治理國家。


  我講這則故事,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在陰曹地府也看到了很多很多雙頭蛇、雙頭蜘蛛、雙頭魚、雙頭狗...。


  我很訝異。


  冥史告訴我:


  人與人互相鬥爭的太多,人與人能和合的太少。


  有人說:人本來就是不和的。


  人最忌:


  包藏禍心。


  記仇不忘。


  見財而嫉。


  吃醋顯貴。


  言語傷人。


  嫁禍賣罪。


  護己之短。


  挫人所長。


  冥史說:「世人吃醋、嫉妒的人甚多,小人往往記仇不忘,彼此互相糾纏到死也不肯放。」


  互咬不放的。


  冥王判官很難處理,在陽間互咬不放,在陰間也一樣互咬不放。


  於是冥判:


  雙頭蛇。


  雙頭蜘蛛。


  雙頭鳥。


  雙頭魚。


  雙頭狗。


  ...。


  其實這都是小人與小人互咬不放而變現的。


  以「雙頭蛇」為例:目對目、口對口、利牙對利牙,彼此又互咬也,互損其命。


  我問:「世間的連體嬰呢?」


  冥史答:「透露消息到人間!」


  我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免得冤冤相報何時了!」


盧勝彥文集234冊《蓮生活佛盧勝彥的密密密》「雙頭蛇」的密密密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每天多做一點點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為杜蘭特工作時,職務很低,現在已成為杜蘭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裁。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升遷,秘密就在於「每天多做一點」。


  他平靜而簡短地道出了其中原由:「在為杜蘭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後,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蘭特先生仍然會留在辦公室裡繼續工作到很晚。因此,我決定下班後也留在辦公室裡。是的,的確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但我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在需要時為杜蘭特先生提供一些幫助。」


  工作時杜蘭特先生經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親自來做。很快,他就發現我隨時在等待他的召喚,並且逐漸養成招呼我的習慣……


  杜蘭特先生為什麼會養成召喚道尼斯先生的習慣呢?因為道尼斯主動留在辦公室,使杜蘭特先生隨時可以看到他,並且誠心誠意為他服務。這樣做獲得了報酬嗎?沒有。但是,他獲得了更多的機會,最終獲得了提升。


  對艾倫一生影響深遠的一次職務提升是由一件小事情引起的。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一位律師——其辦公室與艾倫的同在一層樓——走進來問他,哪兒能找到一位速記員來幫忙——手頭有些工作必須當天完成。


  艾倫告訴他,公司所有速記員都去觀看球賽了,如果他晚來五分鐘,自己也會走。但艾倫同時表示自己願意留下來幫助他,因為球賽隨時都可以看,但是工作必須在當天完成。


  做完工作後,律師問艾倫應該付他多少錢。艾倫開玩笑地回答:「哦,既然是你的工作,大約一千美元吧。如果是別人的工作,我是不會收取任何費用的。」律師笑了笑,向艾倫表示謝意。


  艾倫的回答不過是一個玩笑,並沒有真正想得到一千美元。但出乎艾倫意料,那位律師竟然真的這樣做了。六個月之後,在艾倫已將此事忘到了九霄雲外時,律師卻找到了艾倫,交給他一千美元,並且邀請艾倫到他的公司工作,薪水比現在高出一千多美元。


  艾倫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球賽,多做了一點事情,最初的動機不過是出於樂於助人的願望,也不是金錢上的考慮。艾倫並沒有義務放棄自己的休息去幫助他人,但他的這種放棄不僅為自己增加了一千美元的現金收入,而且為自己帶來一項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職務。


※ ※ ※


  俗世之間,眾生賴以為生的便是米糧。在過去的社會裡,戶戶有田可耕,是故,米糧也就能夠自給自足,而不虞匱乏。


  二十世紀以來,社會由農業轉入工商,而今更處於科技時代,於是便有各行各業分工合作之型態;米糧已經不再能夠自我生產,於是便得以其他工作換取所得,再將收入支出一部分來購買米糧,以維持每一日之餐飲,使每一餐的餐飲,有所能量與營養供給身體每一日之所需,而能維持其身體之生命力與每一天之動力。因此,工作便取代了米糧的耕種,各行各業無不是在利潤上做計較與規範,眾生得賣力在所負責之職務上,努力工作,讓所負責之崗位上,所有產品能順利生產並往下運作,使之流程順暢。


  然而末法眾生做一行、怨一行,有人工作在製造業,初時還感覺工作不錯,可以學到些東西,但是時日一久,逐漸發現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只是流程的某部份,而且很單調、很枯燥、很乏味;於是開始從心中產生怨尤,認為製造業很辛苦、很勞累。有些人工作在業務上非常輕鬆,只要面對前來之客戶表現出親切的態度,並用固定模式的介紹公司產品之妙用,諸如:汽車業務,則僅需將汽車產品的類別、屬性、優點比較,讓客戶有更正確的瞭解便是,但時日一久,或碰釘子多次,便又感覺業務行業很麻煩。有人每天只要負責燒水,煮好甜點,等待販賣,但是時間久了,亦感覺這種工作非常辛苦,很不想做下去。有些人整日開車送貨,總是覺得工作不輕鬆,又累又忙碌,而不想做下去。


  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將士僅做一般例行性的訓練,日復一日;又因為沒有沙場征戰之實際衝擊;因此感覺到日常枯燥,人生毫無目標,生活毫無意義,每天僅是擦拭一些裝備,或是訓練體能,每天如此相同之工作,久而久之,便開始產生抱怨,認為當兵浪費時間、虛度生命。


  然而工作再辛苦、工作再勞累,總是生活上的一部分,眾生想獲得生命的持續力,得不斷的工作才行。大部分的人們,在工作上或許處於比較勞動性質的事務,而能夠整年不出現原料中斷,或工作不會中途被強制停止,乃是一種幸福。有人在經濟不景氣時,尚且必須經常性加班,這不就是一種幸福嗎?有人雖然非常不喜歡做事,整天有怨言,但終究未被老闆開除,這真是大福份啊!有人雖然工作經常更換與異動,卻能在短期間內使工作接續上,這就是福氣所在。因此,工作能穩定,能讓自己經常抱怨太累太忙,得感恩國家賜予安定的福氣,得感恩社會所給予工作機會的福氣。


  當將士感覺到浪費時間的同時,得感恩假想敵並沒有真正的成為敵人,自己才有時間可以將戰備武器做保養,而自己也免於戰死或受傷等結果,這實在是天大的福氣啊!


  願世人可以珍惜當下一切所有的幸福,不要讓幸福從身邊不斷流走而把握不住也。


福祿壽喜-第十二章  工作穩定


身內毒蛇

   印度有一個修行者在山裏修行,可是,附近棲息著許多毒蛇。這名行者非常怕蛇,就在樹下搭設一座高床,以便於打座。


  不過,他對於毒蛇一直不能忘懷,睡得很不安心,輾轉難眠。


  天神在天上看他的樣子,便想出方便巧計來啓發他。天神本著慈悲心,終夜不停地對行者說:「喂,毒蛇來啦!小心。」


  行者每次聽見都很心驚,立刻拿起燈火,四處去查看,但都看不到毒蛇的影子。


  天神仍然不停地喊:「毒蛇來啦。」


  日子久了,行者對毒蛇便不在意,卻怒不可遏:「怎麼連天神都在撒謊?毒蛇連影子都沒有?」


  此時,天神才對行者說話:「你為什麼不看看自己內心的毒蛇呢?你全身潛伏著四條蛇,如果不除掉牠,只注意外界,你想這樣能夠修行嗎?這樣恐怕會妨礙修行吧?」


《舊雜譬喻經下》


  心裏的迷妄幻想才是條大毒蛇,只有迷妄消除,幻想息止,才能向佛道精進。


  同理,透過身體感官享受外在娛樂,包括飲食男女,聲譽權位和財富佔有等,都不是轍底和究竟的幸福,只有內心停止妄念,除去毒蛇,才能歡喜自在。


※ ※ ※


  《太上清淨經》提及「三毒消滅」,「三毒」乃是貪慾、嗔恚、愚痴,這三種毒素,能夠障害世人,使眾生陷入煩惱痛苦之深淵,執性深的恐怕是毫無出離毒障危害之日。


  娑婆眾生,經常遭受到貪之慾、嗔之恚以及愚之痴所困擾,此三項煩惱障,通擾三界,一旦與之沾染上,恐怕甩也甩不掉。然而此三種煩惱障,又被稱之為毒,因為正好有三項煩惱,是故合稱三毒,或言三火,或曰三垢,困擾著世間人非常深重。


  因此,大地有情男女,欲思擺脫三毒之纏擾,必須做到澄其心識,令心地自然清靈祥和,並且做到遣其慾望,使內心取得一片淨土,有了淨土就可以棲息生養,加上心識之澄靜,促使元神獲得清明、安寧、平靜之生活,能如此必可進一步讓三毒永遠不得再起作用。


  其一,每當眾生心中無貪慾,則思維能清寧、能得安定,身行也就不會困苦,能減少不自在,能夠將煩惱徹底的從內心給掃除掉,心地減少了一些煩惱根源,痛苦自然就不能找上身。


  其二,每當眾生盡心的掃除了嗔恚之意識,內心減少了嗔念,那麼無論碰上什麼不如意事,必然不再容易有怨怒之氣。每一個人在意識田裡,不斷的減少促使本身怨怒之念頭時,身行自然不受到嗔恚所控制,身行便為之逍遙,外表相貌讓他人觀看到,並無嗔恚之相,言語尚且多出柔軟之語,則世人乃樂於親近。


  其三,每當眾生掃除了愚痴之心,精進在智慧的進展中,使一切善良、正確的法音與正確的理念,能夠完全攝受,並且深入心田中,讓內心時常與法華交織,便可不斷增長一個人的智慧,當智慧不斷充滿茁壯之後,愚昧及痴念必然點滴消失直至滅亡,此後唯一能呈現的便是自然也。


《清靜真詮》第十五章 三毒消滅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金玉良言.受用一生

 聖示:光明與愉快是兩件最重要的東西。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道德天尊:賢生免禮!


陳生:朋友交談,一般人都認為能實話實說,才能顯出自己的真誠,所以不會運用風趣的方式來處理尷尬的場面。


民國90年第一次參加集訓,我請一位朋友一起去參加,希望得到她的支持與鼓勵,事後能夠請她提供意見給我參考改進;她很嚴肅的告訴我:「老實說,妳今天表現的太緊張了,文不對題,時間又掌控不好,還有其他很多缺點的地方。」而我只能面紅耳赤的頻頻稱是。從那次之後,足足二年的時間,我沒有再參加集訓。其實,若是當時她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告訴我,我也不至於自閉二年啊!


道德天尊:哈!…。有時候老實說就像一把鋒利的刀,殘忍、無情又負面,你們是否經常以老實說之名,行傷害之實。


尤其對最親近的朋友,有時候誠實並不是一種美德,如果真正需要老實說時,必須先檢查其內容是否有成見和武斷,也必須以溫柔貼切、同理心關懷的言語來表達。如果沒有辦法掌握上述的原則,不妨使用善意的謊言以資鼓勵,使人增加自信。


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距離,如果真正需要指正對方時,何妨先肯定讚美他的優點,再祥和的告訴他,如果能……,可能會更好……。


陳生:風趣的人,一定富有愛心;笑顏常開的人,一定極端善良的。以上這兩種人,正是現實社會中最欠缺的。


一些有錢的人很可憐,官位、職位高的一些人,更是得了嚴肅的病,不苟言笑,缺乏安全感,門禁森嚴,不打開心內門窗,根本看不到世界的好風光。


道德天尊:名言:「好話一句,受用一生;笑話一則,快樂一天。」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金玉良言而有決定性的影響,有時是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每個生命都是獨特而有存在的價值,這個存在牽引著人們,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各種角色,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隨著歲月與經驗,才慢慢悟出人生的真理。


希望諸子能多閱讀有益書籍,多開啟智慧,才能運用風趣的言語來美化人生。養成好習慣,常常說:「好!」、「很好!」、「非常好!」或是「棒!」、「很棒!」、「非常棒!」久而久之,自然能輕鬆展現自己的表達方式。


陳生:學習感恩奉獻、知足常樂,才是幸福的源泉。


日常生活之中,勿誇海口。拿破崙說:「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往往會變成不能自拔的錯誤。」人們都喜歡言出必行的人,當朋友提出請求時,如果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就千萬不要誇下海口,最後如果無法兌現承諾,輕則使朋友失望,重則會使人認為我們是一個言而無信的偽君子。


道德天尊:容人之量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美德。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


一個真正的成功者,不僅要做到容人之過、容人之長,甚至於容人之功也可以做到。人各有所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相互促進進步,事業才能發展。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之時,講過一段發人深思的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安國家,撫百姓,給餉銀,不絕良道,吾不如蕭何;統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


是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劉邦的這種容人之長的胸襟。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誠信人之本-第八章 金玉良言.受用一生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領受虛空境

 蓮生/文


  人問:


  「盧師尊,你究竟悟了什麼?」


  我答:


  「沒有。」


  人問:


  「什麼又是沒有?」


  我答:


  「虛空境。」


  人問:


  「能不能具體的說明?」


  我答:


  「實無具體。」


  人問:


  「請舉例子好嗎?」


  我答:


  「當佛教的經、律、論,任何詞句,再也擾亂不了你的心。當你穩定於自我光明之中的狀態時,你就領悟了虛空境。」


  人問:


  「在自我光明中,有何表現?何言語?何行為?何舉止?」


  我答:


  「總的來說,自在與任運。」


  人問:


  「什麼是自在?」


  我答:


  「自在來自於超然,不是搖擺不定,而是任何狀況之下,不受任何環境而影響。」


  人問:


  「什麼又是任運呢?」


  我答:


  「並沒有約束自己的感官、沒有控制自己的感官,只是在感官之中,你仍然是光明的、智慧穩定的聖者。」


  人問:


  「這樣子的回答,我們似懂非懂。」


  我答:


  「食有美味、色有性慾、錢有慾望,名位也是,但,你不會迷亂,不會依戀,你知道這些都很短暫,都是空。在任運之中,光明之中,你一絲一毫都不失去。」


  人問:


  「這是自在而任運嗎?」


  我答:


  「不到虛空境的人,就隨時有墜落的可能。到了虛空境就不會了。在超然的智力之中,早已認清:名位是暫時、食味轉頭空、性慾剎那、錢更虛幻。」


  人問:


  「這樣有快樂嗎?」


  我答:


  「寂靜就是永久的快樂,其他不是。」


  人問:


  「寂靜就是快樂?怎麼說?」


  我答:


  「只有像虛空一樣,縱然有雲、有風、有雨、有雷、有電、有冰、有雹。但虛空永無干擾,永遠平靜。」


  人問:


  「這就是開悟嗎?」


  我答:


  「這是舉例。」


  人問:


  「那開悟是什麼?」


  我默默無語。


  不說一句話,只是看天!


盧勝彥文集254《至尊的開悟》 領受虛空境


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藥為什麼會苦

  母親帶著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孩子,前往診所複診。在走出醫師的診療室後,這位感冒了的大男孩突然拍了一下大腿,說:「糟了……」。


  母親詫異地問:「什麼是糟了?」


  男孩說:「妳忘了!我們在家商量好的,要問醫生伯伯藥為什麼那麼苦?剛才我忘了問……。」


  母親慈祥地望著孩子,「沒關係,等一下要拿藥時,我們可以問護士阿姨,藥是她們包的,也許她們知道藥為什麼會苦。」


  男孩耐心地等到叫他的名字,便急忙上前問護士阿姨自己心中的問題。只見護士阿姨看著他,笑了笑答道:「藥當然要苦呀!你想想看,生病讓你這麼難受,如果藥是甜的,每個小朋友為了常常吃藥而努力生病,那還得了?」


  小孩滿意地拿了藥包,回到母親的懷裡。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福報永不足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盛裝前往禮見佛陀,請求佛陀及僧團能在舍衛城住上三個月,接受他的供養。 


  佛陀默許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宮外面,搭建了一座大講堂,並要求朝中的大臣們,也一起發歡喜心供養。 


  在一次飲食供養後,波斯匿王對佛陀說: 


  「世尊!我曾經聽世尊說:佈施給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計的福報,佈施犯戒人為千,佈施持戒人為萬,佈施離欲外道為億,佈施向須陀洹則難以計算,更何況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了。我今天供養了世尊及眾比丘僧,因此,所獲得的福報與功德,應當是難以計算的。今天,我已經算是功德圓滿了。」 


  佛陀聽了,告訴波斯匿王說: 


  「大王!不要這麼說!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麼能說已經功德圓滿了呢?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因為眾生的生死輪回,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 

  

  在很久以前,我們住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后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燈光』。燈光太子長得十分端正,後來出家修道成佛,並且陸續度化了八十億眾成阿羅漢。 


  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後,迎請燈光如來入宮親自供養,並且發願終身供養如來及八十億眾的阿羅漢,獲得了燈光如來的默許。 


  地主大王充分供養了燈光如來七萬年。 


  燈光如來入滅後,地主大王又建了許多寺廟、寶塔,持續供養其他阿羅漢,直到他們一一入滅,並且也為這些阿羅漢的遺骨建塔廟供養,這樣又過了七萬年,直到燈光如來所傳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時,我七萬年供養如來,七萬年供養舍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生死中得到福報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脫。大王!你知道嗎?當時所作的福德,到現在已經全部耗盡了,連毛髮般大小的福德也沒留下來。怎麼會這樣呢?正是因為,生死輪回長遠得難以計算,以致在那麼長的時間中,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不留一絲一毫。 


  所以,大王!不要說:今天我作福已經功德圓滿,你應當說:今天我所有身、口、意的所作所為,都要趣向解脫,我不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但求能得到長遠無量的安樂。」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教說,不由得毛骨悚然地害怕起來。一陣悲傷哭泣後,以手抹掉眼淚,向佛陀頂禮,承認自己的過失。他說: 


  「世尊!我真是太愚笨了,請世尊接受我的懺悔!我以五體投地之禮,表示我改過的心意。以後,我不會再那樣說了,請世尊接受我的懺悔。」 


  「太好了,大王!你能懺悔改過。我接受你的懺悔,以後不要再那樣說了。」 


  這時,在大眾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來讚歎佛陀對波斯匿王的勸勉,並且以自己的前世為例,印證應當趣向於解脫,而不是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的教說。


  她說,三十一劫前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純黑」的差使,他在野馬城供養當時的式詰如來,供養後,發願要以這樣的功德不墮三惡道,來世見佛聞法而得解脫。她就是以這樣的因緣,今世得遇釋迦佛,從而修道得解脫的。 


  佛陀讚歎她是聲聞弟子中,信解脫第一的比丘尼。


  由此實例即可知,為善作福乃是修行人的基本工作,作福是不嫌多的,但是單純的積累福德並無法解脫,因為生死長遠,不論福德多深多廣,再多再深的福報也不夠用,都要將福德轉向解脫之路,如此才是修道最終的目的也,才是正確之途。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寒冬滋補,生靈之悲

 濟公禪師 降


詩曰:生靈悲泣誰人知,循環不止業無期。


   貪食口慾緣機受,無業隨身老來嘻。


聖示:人生世間食諸萬類,業因之成循環不止,欲以素食為餐者,卻無此之世界。而以殺戮之場者即無其文明之眾,此天運之動即為此而生生不息,各眾靈皆如此反覆,六道輪迴永不止息。緯筆,見爾近日好似奔波不已?


緯筆:叩見恩師聖安,近日為家之事煩惱一些,比起您老人家之煩惱眾生可差遠呢!


禪師:還好,只是漫天迷霧又將而起。


緯筆:天氣很好為何有霧?師尊可否明示?


禪師:近來中土眾生迷於口食種因而成,於此節氣成肅殺之期。現流行吃食蟹即為其一,所食者蟹黃之味乃其卵,其二為烏魚子之期此中育生「胎、卵、溼、化」為最廣,其卵受傷不計其數又是未全之靈,故其氣漫於天地之間,爾等人界至冬之期受病劫者眾,大部分由此而來,故而每至秋冬之際諸病蔓延,昔時之人至此皆養息進補以逃此劫,於今而言進補反更召諸般惡業,四季之劫春夏而言天災為多,秋冬之季卻是人禍為患。故而此之期疾厄之關,眾靈皆唯有增強自我之抗體使能脫此共業。


緯筆:師尊之言好像現今之流行病嗎?


禪師:是的。


緯筆:現今之生物科技發達又大家都有打流感疫苗。


禪師:一物剋一物相生相剋,人本太極五行中,有其生必有其剋。疫苗有其效亦有其副作用,能減少其造業之機是最佳之方,冬季一到各家爭相宰殺進補,非是此補即能有其成效反更增己身之業力牽纏,欲補者先賢之中醫藥草即有其效,世人癡迷不用其味,故冬節一至肅殺之氣彌漫反更增陰寒之狀其理於此。


緯筆:寒冬節氣風俗是補冬為主,大家於此若少食靈眾,其疾厄之災是否會減少?


禪師:殺氣減低當然祥和之氣增加,怎會有各種災劫呢?業力相隨相引即是如此,減少惡業之因增強善業之果人世不更圓滿嗎!


陰陽輪迴錄-第二十五回 寒冬滋補生靈之悲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善與惡的論辯

 蓮生/文


  有一位哲學博士,一上山,二話不說,就直接問我:「人之初,性本善,對否?」


  我答:「頭上白雲朵朵,腳下綠草青青,對否?」(不相干)


  問:


  「我舉一例,一強盜入鄉,卻搶良民,見一嬰兒,爬近古井,再爬則跌入井中,強盜快步上前,救了嬰兒。而後強盜搶了良民財物,揚長而去,是善?是惡?」


  我答:


  「非善非惡。」(直接切入玄機)


  問:


  「大師!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我答:


  「利他像是善,為己像是惡。」


  問:


  「古人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你以為對否?」


  我答: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盛哉斯言,人人皆是。」


  問:


  「大師!換一個話題,善惡有界限否?」


  我答:


  「我反過來,問你,在月球上,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這位哲學博士,不能出聲)


  停片刻,他答:


  「無善惡。」(無人,就無善惡可言)


  我反問:


  「善惡是誰訂的?」


  他答:


  「人定的。」


  我問:


  「誰定?」


  他不能語。


  他又反問我:


  「大師!六祖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義?」


  我答:


  「了義。」(解脫義)


  他問:


  「這就是悟嗎?」


  我答:


  「你見著了什麼?」


  他說:


  「什麼也未見。」


  我說:


  「這才是正見。」


  他說:


  「大師!你贊成性善說,還是性惡說?」


  我說:


  「二者皆不說。」(不可說)


  他說:


  「今日已知端的。」


  我說:


  「一任敲磚打瓦。」


  哲學博士,下山去了!


  我撰寫佛陀的教示如下:


  利己利他,可為。


  不利己不利他,不可為。


  利己不利他,不可為。


  利他不利己,可為。


  所謂菩薩,「利他」而已。


  思之,思之!


盧勝彥文集第256冊《拜訪大師》善與惡的論辯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有理走遍天下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把至誠的心奉獻出來,以最謙虛的心,來容納更多的道理。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播種福田,必須親力親為。


菩薩:學道,不學則已,不修道則已,要修就要把人事物修得圓圓滿滿。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恩師指導!人性的貪婪,就像古月同於今月,千古不易,豈不可悲!

     

現代人祝福人家「心想事成」,也就是一種不須耕耘所得的投機心理,經不起任何挫折,受不住些許橫逆,只想坐享其成。


菩薩:一切事物皆以理為準則,人生也必須依理而行事,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東野丈人是個明察時勢、見識本性的隱者,他選擇自己隱居的地方,在肥沃的廢墟上獨立耕作,自食其力。

     

有位年輕人,從貧瘠寒冷的地方路過,向他問路。東野丈人問說:「年輕人從哪裡來?」

     

年輕人回答:「從枯乾虛冷的地方來。」

     

東野丈人於是問道:「你想往那裡去?」

     

年輕人渴望而心切的回答:「想往光熱明亮的大地方去。」

     

東野丈人回道:「想進光熱明亮的大地方去,自己也得要有明亮的睿智和光亮的印堂,我看你是被寒冷所逼迫而想尋找光和熱,本質並不俱全,可惜沒有辦法達到你的目的。」

     

年輕人大驚,急切地在追問。東野丈人卻心平氣和的回答說:「出身卑賤的人,常常被人汙辱;出身尊貴的人,卻常得到榮耀。在光熱明亮那些耀眼的地方,那些和樂舒暢的享樂者,都是趨炎附勢之輩;那些有財有勢的利益者,也都是爾虞我詐的勝利者;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我看你還是趁早收回自己的非分之想。」


陳生:人類的貪念在喜、怒、哀、樂、愛、惡、慾的七情裡,也沉溺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欲中,不知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是空幻,都將成過眼雲煙,都只是帶不走的罪愆而已。

     

今日,乃是丁酉年諸聖仙佛恩師回鑾之日;昨夜,學生早已見到恩師們盛裝回來本道院了,隨後立即展開丁酉年的會議。

     

在新的一年,大家一定要自立自強;仙佛的腳步已然如此緊湊,我們應該亦步亦趨的跟隨,絕對不可再懈怠。

     

菩薩慈悲指導!亦是期盼我們能夠真正了解道理的珍貴而能自發心的付出。


菩薩:然也。天時緊急啊!每天在社會上演的災禍戲碼,一一的都是在提醒眾生富貴權位的虛名害人赴湯蹈火,也令人粉身碎骨,更有不少悲喜笑話,在啼笑皆非中令人搖頭落淚。現代人有人冒充權貴子弟,四處騙吃騙喝,不知足者騙色騙財,最後在「假使我是真的」夢醒之後,身陷囹圄,終身烙記悔恨。

     

有的人常把自己看得太高,就有點自戀狂了,把自己常常看得非常重要,別人都沒有那麼重要,只要別人對我稍微不好,我就生氣、不順眼,覺得你怎麼對我不好,其實是自己心理作怪呀!


陳生:人常常在這公與私、天與地之間掙扎,其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菩薩:有時候你們說話說得太盡了、太滿了,就沒有給自己臺階下,有時候咄咄逼人,把別人傷害了,也沒有給自己一些退步的路;所以說話不要逞一時之快意,以免結仇積怨,做事不要逞一時之任性,以免後悔莫及。

     

後魏時期,許多王公和大臣都以服食神仙家所煉焠的金石藥丸,認為可以長生不老,而服食金石藥丸之後,全身發熱,稱作「石發」。當時的王公權貴,都以此為風尚而流行所及;一般百姓也以此來附會,以表達自己也有權位的虛名。

     

有一天,有一個人倒臥在大街上,身體輾轉翻側,全身發熱難過,路過的人都聚集過來,大家看熱鬧似地議論紛紛,都過了半個時辰,怎麼那個人還在翻滾。

     

於是有人問道:「你怎麼了?」

     

「我服食神仙藥石,如今藥石發作,我全身發熱難過。」

     

「你是什麼時候服下,怎麼這時候還在發作?」

     

「我呀!昨天在東市場吃飯,飯粒中有一粒小石子被我吃下去了,所以今天在發作。」話才說完,眾人已捧腹大笑。

     

這個人盲目地附會風尚,竟然到如此地步,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假扮「石發」,以免被嘲笑。

     

新春之際,盼諸子能夠藉由故事人物而反躬自省。是以,懺悔、感恩,修子亦需謹記在心。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69期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即心是佛

   大梅法常問馬祖道一:「如何是佛?」


  馬祖禪師答:「即心是佛。」


  無門慧開頌曰:「青天白日,切忌尋覓,更問如何,抱贓叫屈。」


※ ※ ※


  佛之與人,本屬一體,其分別在乎迷悟之差。迷則佛亦眾生,悟則眾生亦佛。此一念迷悟,關係甚大。照老衲之見,人各有心,依心行佛,便萬事皆妥。但有些人捨內求外,到處去尋求佛法。我可肯定,此則必入邪見。依清淨心行事,何必外求!


  見性


  自性人人具足,所可惜者不能空著一切,任由各式各樣之事事物物,滿注心中。試問一個小小心房,堆積如此多量事物之影像,焉得不煩惱重重!


  所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此心要由空一切入手。空者不是沒有之意。空者,一切皆假象,不要看得太緊要。亦可解作空空洞洞,可有可無。來時承之,去時不追。自然心中清淨,一無所住。


  心即是佛,故心為佛之原。學佛就是叫你証心。要相信自己的心,就等於相信佛一無二義。人人的心,本自具足。只因受了六根六塵之染。而又不能看空,萬事存放心內,日夕思維有與無,得或失,故不能淨心。因此總不能見性,致有煩惱重重,因思而入識,阻礙甚大。故能明心,就等於見佛。因此,學佛先求諸己。性外見佛,不是真佛,必入歧途。心淨即可見佛,何須踏破鐵鞋向外尋求!


  所謂佛,一切都是幻名。佛之與人,本無界限,只在迷悟之差。只要你能明心証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成了佛。何以故?有一句話:「業由自取,煩惱心生」。假使你能夠對人一切事物不入計,不有分別心,無好惡之別,其心必淨;無人我之心,其心必平。如此,心淨何來煩惱?阿賴耶識無此記錄,又何來貪瞋痴三毒之阻礙?能如此,定必可見自性。


  凡夫到底是人,最難平伏者,就是一個慾字。所謂物慾、食慾、色慾,假使你無分別心,男女一視而觀,莫分這是男,這是女,自然萬念不興,慾從何來?食慾更容易制伏,萬物不起分別心,持著無所謂之心理,無分別好惡,自不會揀飲擇食,但求一飽已足。如此去修,誠成佛之捷徑也。


  其次,勿執相。相是虛幻無常,並無實相不變。何苦要以假當真!種種幻相,何必苦苦追求!尤其對於生滅,更不應住心。總求如如其來,如如其去,便是信佛道義。所謂煩惱自尋,皆由心生。所以叫你們要明心証心,其心自空,心空則可見性。


  何謂見性?性是心之母,明心見性雖是兩個名詞,其實並無分別,一而二,二而一。總之,能空一切,不住一切,不計一切,則你之心當然為原本之心。有原本之心,則為有佛心。一有佛心,原智般若,隨之而生,是為登佛筏也。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坦誠相見

   在二戰將要結束期間,東西方的首腦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議。一天,美國總統羅斯福急着去找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談要事。


  久居寒冷潮濕的英國,丘吉爾對於開羅悶熱乾燥的氣候難以適應,尤其是白天的氣温高達攝氐40度以上,凡乎讓他無法忍受。於是整個白天,丘吉爾都把自己泡在放滿冷水的浴缸中消暑。


  羅斯福匆匆趕到,丘吉爾的隨從沒來得及擋駕。羅斯福直接闖進了大廰,沒有看見丘吉爾,但旁邊房間的丘吉爾正在唱歌,於是他就循着歌聲走進去,正好目睹了浴缸中一絲不掛的丘吉爾。


  兩個大國的元首在如此尷尬的情況下見了面,但機智的羅斯福馬上開口道:「我有急事急着找你,這下子可好了,我們真是坦誠相見了啊!」


  反應敏捷的丘吉爾在浴缸中泰然自若地回道:「總統先生,在這樣的情形下會面,你應該可以相信,我對你真是毫無隱瞞的。」


  兩位領袖人物的對談,輕鬆地化解了他們作為對立雙方的火藥味,使得後面的談判非常成功,並且流傳至今成為一段美談,我們也因此相信,幽默的力量,真是不可估量的。


※ ※ ※


  人生在世,萬事萬物之表現都有其因緣所在,並非憑空而來的,面對身邊所有的資源都要珍惜,因為一切福都是難能可貴的,稍有閃失必將無法重啟。


  眾生在日常生活上,每一日所面對的種種人事物,都是因緣巧妙安排之下才相逢的,雖然只是陌生的路人前來問路,都要知道因緣難得。因此,應該用心詳細回應對方,千萬不能草率應付了事,要把握住路人的詢問,自己認真回答,這便是「惜福」的表現;其次,由於誠心應對而藉此機會再植添福慧種子,等待來日的萌芽。


  有時候,職場中突然有人前來想要詢問事情,也許對方只是想要訴說一些心聲,發洩一下內心的苦楚,這也是一種因緣,自己能夠成為別人傾訴的對象,這是有福的,認真傾聽便是「惜福」的表現。從傾聽中提供一個窗口,讓對方無奈又無助的心情獲得宣洩,再將對方導引到正向的思維上,指引其正確的認知及方向,這便是進一步的耕耘福德因緣的良好表現。


  眾生偶然間,或許在公共運輸交通車上,看見老人家、孕婦或幼童,乃至行動不便者或出家人,並且在無私無欲的讓座中,同時正在植種新的福德種子,何樂而不為呢?


  奉勸大眾,平時要養成明因緣、知果報的精神,面對一切人事物要耐心對待,並且誠心應對之,時時用真心落實甘願付出的服務精神,都能在惜福中另外增添新福因,勉而行之也。


寶德雜誌第175期-述論:知緣惜福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耶律楚材是阿誰

 蓮生/文


  耶律楚材是蒙古(契丹)人,是元朝的丞相,是元太宗「窩闊台」的寵信人物。耶律楚材是佛教徒,因為他在「燕京」時,禮「萬松上人」為師父,所以他守佛教的五戒。


  他不殺生--


  元太祖派將軍西征,召集五台山的僧眾入伍。


  耶律楚材對元太祖說:


  「釋迦牟尼佛的法教,是不殺生的,甚至有不拔生草之戒律,表示眾生平等。如果僧人不守戒,也必然不會忠心於皇上,故不宜用僧人。」


  元太宗於是勅令,僧人不從軍。


  他不邪淫--


  元太祖原有侍妃二十八人,後來受侍臣進言,每年選百名美女進宮。


  耶律楚材說:


  「二十八位美女足矣!每年選百位美女,這是擾民之政策,對皇上形象不好,好色者,促其夭壽耳,理應禁止才是。」


  元太祖又聽他的勸止。


  耶律楚材也不飲酒--


  元太祖本人最好酒,晚年喝得更凶,每日和大臣酣飲不止。


  耶律楚材有一天,持著酒槽的鐵口進言:


  「這是鐵,泡在酒中,已變形扭曲。鐵尚如此,何況是人身的五臟六腑,豈有不損壞的。皇上,仍可看見,大臣中,又有多少人飲酒喪命,多少人因酒而犯上,皇上豈可不禁酒乎?」


  元太祖又順了耶律楚材。


  至於盜、妄,耶律楚材說:


  「生民之教化,速以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始能治國平天下,要以因果之誡,來化民心。以老子之慈、儉、自然之道,來化其行為。以皇上、君臣、父子、夫婦、師長、友朋之道,來化其身。這樣一來,邦國可治。」


  耶律楚材的治國之道是:


  「議禮樂、勸農桑、抑惰怠、立寺廟、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省刑罰、薄賦稅、尚名節、斥妄談、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貧困、……,如此一來,則國家太平。」


  當時的人們稱讚他:


  提倡仁政。


  化解苛政。


  救貧濟困。


  人人富足。


  耶律楚材雖是蒙古人,但,竟然因為「萬松上人」的勸化,成為一個尊崇三寶的弟子。


  萬松上人問耶律楚材:


  「進前則死,退後即亡,不進不退是無事之鄉。你當如何?」


  耶律楚材答:


  「燕京是樂,不宜久居。」


  萬松上人再問:


  「不宜久居,又何處去?」


  耶律楚材答:


  「電光石火。」


  (此句驚天動地)


  耶律楚材丞相,是「蓮花童子」也,有詩為證:


  從征萬里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


  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


  又:


  一入空門意暢哉,淨雲名利也忘懷;


  無心對境誰能識,大白蓮花火裡開。


盧勝彥文集229冊《解脫的玄談》耶律楚材是阿誰?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甘雨無價

   昔日有甘世衍,在朝為官,天下有三年大旱。


  一日忽然間天降大雨,聖上遂問世衍:「今日這大雨淋漓,可值多少價錢?」


  甘世衍無言可答。聖上大怒,即命甘世衍回家,明日早朝來回奏。


  甘世衍就奉旨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憂愁在心,無言無語。


  其子甘羅看見,問曰:「爹爹回朝,為著何事,眉頭不展,面帶憂容,卻是何緣故?與孩兒說明,或許可與爹爹解憂,亦未可知。」


  甘世衍曰:「吾兒為父今早上朝,聖上問起昨日下雨之事,言此可值多少價錢,我一時無言可答,聖上大怒,即命我帶旨回朝,明日早朝回奏,我因此憂愁在心。」


  甘羅答曰:「此乃小可之事,何須掛意在心。」


  甘世衍曰:「我兒明日若無言回奏,吾一家性命都難保,此非小可之事,孩兒有何意見回奏?」


  甘羅答曰:「爹爹何不說,牆上一片濕,地下五寸深,五穀花果熟,滿地出黃金。此雨可值無價之寶。」


  甘世衍聞的此言,心中大喜曰:「我兒真乃智慧才能,如此敏捷,可免我憂。」


  次日早朝,甘世衍上朝起奏曰:「臣甘世衍奉旨,論昨日大雨值何價錢。進前奏曰:牆上一片濕,地上五寸深,五穀花果熟,滿地出黃金。」


  聖上大喜曰:「卿昨日不知,今日何能知之?」


  甘世衍奏曰:「昨日臣實不知,臣有一子,名曰甘羅,能知此理。」


  聖上大悅,開言曰:「甘卿爾有此子,才能敏捷,今有多少年紀?」


  甘世衍起奏曰:「臣小兒如今年登十二歲。」


  聖上大喜,就傳宣甘羅入朝晉見。 


  甘羅奉旨入朝,上殿朝見畢。聖上就問甘羅,治國政如何?


  甘羅啟奏曰:「事君父者以忠孝,為君父者以慈愛,國家無異,君父相同,德顯揚名,惟忠與孝,榮貴不招而自來,恥辱不逐而自退。」


  聖駕聞奏大悅,就勒封甘羅為丞相,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宗智禪師圓寂前,對弟子曰:「我疾作,將欲去世。心中有物,久而為患,誰可除之?」


  石霜慶諸禪師曰:「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曰:「賢哉賢哉。」


※ ※ ※


  無住心


  空,不是無。空是不刻意求有,亦不刻意逃避。總之: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有之中亦有妙有,亦有空有。不分別此種痕跡,亦不住著於內心。


  譬如波浪,波濤起伏,無非是水,波與水實一體而已。波平之後,點點皆水。但要明白水為甚麼會變成波浪?就是因風而成。人們因內心不靜,思潮起伏,念念不息,煩惱重重。就等於水因風而起浪。所以要內心清靜,就要萬事不住心,則心平如鏡矣。


  不留不追不念


  過往事不留痕,不入計,自然心平氣靜。世上事物,全是幻影,不是實有。只不過由心所生。夜靜更闌,憶念過去,萬念叢生,思潮起伏,如此何能消除煩惱?由煩惱而轉成識,便永遠不能心平。


  往事不留,謂之妙明真心。不入計,謂之慧心。譬如以空喻心,以鳥喻念。鳥翔空中,不留鳥跡,一飛即過,何礙於空?假使飛鳥留跡空中,則一定阻塞通道,空變成不空。因此妙明真心之得來,全在一句話,就是「不留、不追、不念」。如此,自然成為真空。


  真空是前念不留戀,後念不滅思。(不斷滅不思量)。如果留痕保跡,萬事存心,妄念必起,便是無明。念來不戀,念去無痕,便是真空。


雨華四集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信念堅定.生命動力

 聖示:自信的培養,非是一朝一夕可成的,然而智慧的泉源、信念的積極態度是不可不注意的。凡事學習都要有自信,雖然自信不易構築,但只要你們有心去實踐,也不是困難之事。


陳生:學生恭向天上聖母恩師接駕五叩首!


天上聖母:賢生免禮!


陳生: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心。我的心有甚麼想法,工作成果的品質相信一定不一樣,這是顯而易見的。若是自動自發的充滿幹勁,完成工作時會有莫名的感動,覺得心情愉快,這樣工作品質一定會向上提昇。縱使失敗,也不會有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情,這將成為日後成功的踏板、契機。

     

另一方面,被動式的勉強為之,若是心不在焉、不得已而工作的結果,完成時心裡好像放下重擔,終於解脫了而深深地吐一口氣;遇到挫折也不覺得惋惜,只是嘆息而已。久而久之,還是不行,這樣反而更失去信心,不會從失敗中學到教訓,也不會有創意或新的巧思。

     

事實上,一個人被動式地工作,雖然心理輕鬆多了,因為自己不必用腦筋,只要循規蹈矩就可以了。但是要培養有幹勁的主動態度,須從日常生活中挑戰更困難工作的精神,才能突破而發揮長才。


天上聖母:自我啟發,乃是用自己的智慧自我成長。自動自發,能主動接觸工作,假以時日,能潛意識地提高在職場的技能,磋磨自己的高尚人格。自我成長,則要訂定長期計畫,即是提高人生的終身學習。


陳生: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一起出征打戰。父親已當上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

     

有一日,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支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我們家世襲的寶箭,配戴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

     

兒子喜上眉梢的望著那極其精美的箭囊,貪婪地推著箭杆、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聽見嗖嗖地箭聲掠過,自己英勇地衝向敵陣,敵方的主帥應聲被砍倒而斃。

     

果然,佩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奮勇殺敵,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之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好奇念頭驅趕著他,…。「呼!」的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原來是一支斷箭,箭囊裡裝著只是一支折斷的箭。

     

兒子嚇出一身冷汗,口中不斷喊著;「我一直帶著一隻斷箭打仗,…。」彷彿傾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結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拂開濛濛的塵煙,父親撿起那把斷箭,沈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天上聖母:古人說:「智慧是生命的泉源,信念是生命的動力。」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常常是很多人性格軟弱和事業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很多時候,你相信你行,你就行;你對自己感到洩氣的時候,你已經失敗了。


陳生:積極的心態,乃是一個人獲得戰勝困難的力量。此外,唯有不斷的學習,不斷地練習。


天上聖母:然也。自信,乃是構築一切的基石。自信是一種不怕冒險、不怕失敗的積極心態,這種心態常常是一個人獲得戰勝困難力量的泉源,只有充滿堅定自信的人,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陳生:要奠定基礎,的確要有良好的教育及學習環境。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學子奠良基 -第十三章  信念堅定‧生命動力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凡事處之泰然

 蓮生/文


  當我有了悟境之後,明白了:


   「無所得」。


   「無所住」。


   「無所謂」。


   我就變成了「淡淡」。任何事情都不會令我「心悸」,令我「心驚」,令我「恐怖」,令我「大駭」。因為天下根本沒有什麼事。


   有人說:


   「飛機又失事了!」


   我念:


   「阿彌陀佛!」


   有人說:


   「戰爭了!」


   我念:


   「阿彌陀佛!」


   有人說:


   「大瘟疫了!」


   我念:


   「阿彌陀佛!」


   有人說:


   「地震了!」


   我念:


   「阿彌陀佛!」


   有人說:


   「你死了呢?」


   我念:


   「阿彌陀佛!」


   我已明白,世界第一大富豪,是無所得。當了國家的元首,是無所得。成了世界第一小姐,是無所得。財、色、名,皆無所得。


   有人奔走哀嚎,雷藏寺改名了,我淡然;上師叛變了,我淡然;一群弟子出走了,我淡然;媒體毀謗盧師尊,我淡然;被視為邪教,我淡然;被視為附佛外道,我淡然;被視為魔,我淡然;被視為詐財騙色,我淡然。


   哈哈哈!


   我根本不想辯白。


   在別人的眼中,看來這些都是茲事體大,是煞有其事,是儼然大事,是棘手的大事,是千鈞重擔,是大麻煩。


   我則淡然。


   連問也不問,連理也不理,連辯也不辯,連做也不做,連想也不想。


   隨它去!


   我不知,什麼是要緊的事?


   我反問大家:


   「在人間,什麼是最要緊的事?」


   有人說:


   「盧師尊,深奧莫測!」


   我說:


   「我不深奧莫測,我只是每天做好自己的小事,哈哈哈!」


   詩:


   但看花兒燦爛燦爛

   密蜂飛舞晃盪晃盪

   賞心悅目

   走在楊柳岸上


   看那漣漪圈圈

   出現與消杳

   就把一切煩惱斬斷砍斷


   今後無繫絆

   何處心會亂


盧勝彥文集244《心的悸動》凡事處之泰然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枉判索命

   馬嘉植先生曾經擔任過平湖地區給諫的官職,別號叫培原,甲戌年進士出身,他的操行清廉,為人淳潔,表裡如一,奉調在外做了好幾年的官。有一次,衙門押來兩名欠繳官糧的庫吏,他們被判鞭刑至死,馬公奉令嚴格執行死刑。


  那年的重陽掃墓,突然來了兩名鬼魂向他喊冤,馬公坦誠向鬼魂澄清說:「這是頂頭上司頒定的刑令,我只不過聽命行事罷了!」


  鬼魂抗告說:「冤枉啊!我倆是無辜的,本來只是代罪人,現在反而成了替死鬼,如果大人特別恩准,再度開庭,一定可以審理個一清二楚,當初老爺雷霆問案,根本沒有讓人辯解的餘地,我倆才會含冤莫白,枉死鬼域。如今雖然不敢向您索討,老爺卻也因果難逃,恐怕不能久留人世,必須淪落陰間,到浦圻去當城隍審判!」


  馬公聽了,內心不安,久久難以釋懷。後來乾脆持齋守戒,同時削髮皈依雪竇寺的石奇老師父,法名為「行且」,別號叫「僧祥」,著實清修篤行了十二年。偶而他會在化城庵掛單,與住持慈岸師父交情很好。


  有一天,馬公因為身體不舒服,開葷吃了雞仔,三更夜半,那兩名鬼吏又出現警告他說:「老爺既然破戒,陽壽已經用盡,也應該是到城隍赴任的時候了!」


  馬公後悔也來不及了,臨終時,他眼睜睜的瞅著那兩名鬼吏現前,才閉目長逝。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品格修持

   曉舜禪師,字老夫,瑞州胡氏子。他是洞山曉聰的弟子,屬雲門宗。


  初住筠州大愚寺,又住廬山棲賢寺,復遷江西雲居寺。隨著道望愈尊,徒眾愈盛,逐漸在禪林享得盛名。


  曉舜少年時性格粗放疏落,後來投師出家,乃修細行。然而終究因為稟性簡易直率,一生不善於應酬世俗。


  住持廬山棲賢寺時,他曾因得罪邵守而蒙受冤屈,被官府勒令還俗。曉舜遭受迫害後,前往京城拜訪懷璉禪師,得蒙仁宗召見。


  仁宗讚歎曰:「道韻奇偉,真山林達士!」仁宗特許曉舜依舊為僧,復住棲賢寺,並睗以紫衣金缽。


  據載曉舜回到廬山,入院陞堂曰:「無端被譖枉遭迍,半載有餘作俗人。今日再歸三峽寺,幾多歡喜幾多嗔!」其精神品節,可以想見。


  曉舜修持佛法,注重實際的修證,反對徒逞口舌,炫耀空言。他曾經開示眾人道:「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又引古人云:「多言復多語,由來返相誤!」


  又說:「褒貶古今,豈能自救?」


  在他的晚年,尤其嚴於律己。他曾引百丈懷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自勉,日常勞務皆親自躬行。又主張為人誠實,反對苟得虛名;主張堅持節義,反對循俗喪德。曉舜的這種英持卓異的行止,使他享譽禪林。


※ ※ ※


  心地的清靜與否,能看出此人的性情穩定與品德的高低,這就像一個人平時都處在紊雜煩憂之境,靈心不得清靜,那性情怎會定,其心念不滿行為自然無法安處於穩定狀態,對人或事物的處理,也必然無所理性處理不像心靈清靜的人處理事情那樣有條有理。 


  蓋心靈的清淨是每一個人皆要的境界,無憂無煩無有痛苦,凡之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皆無礙,清靜的心不著不攀自在也。修行人平時心靈世界是否也能清靜呢?這是一種考驗,能通過各種考驗定出俗庸之境界,要能通達聖賢之境,就可漸次達成。 


慈聖雜誌第一六五期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半個西瓜

  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熱得滿頭大汗。打開冰箱一看,裡面竟然冰著半個西瓜。我喜出望外,拿出來沒兩下就啃了個乾淨。


  正在這時,妻子也回家了,一進門就嚷嚷:「渴死了!熱死了!」打開冰箱一看,她愣住了。我告訴她那西瓜我吃了。


  她的臉上掠過一絲不快,連忙拿杯子去倒水。一提水壺,裡面也是空空如也。


  她一下子冒火了:「你也不知道燒點水。回家這麼長時間都做什麼了?」


  我也生氣了:「憑什麼都是我做?」為這事,我倆冷戰了一星期才和好。


  星期六,我獨自回到父母家。他們一見我就問:「怎麼一星期沒見到你老婆了?」我就把我們鬧彆扭的事原原本本地說了。


  媽媽就責備我,做事不該只顧自己而不顧別人。


  我不以為然:「不就是吃了半個西瓜嘛,有什麼大不了的?」


  爸爸笑了:「你也不用替自己辯解。明天是星期天,你們都過來一趟。」


  第二天,我和老婆帶上孩子回到父母家。


  一進門,爸爸就支使我出去買醋。等我買了回來,爸爸說老婆帶著孩子出去了。


  說完他就抱出半個西瓜給我:「看你熱得一頭汗,吃點西瓜解解渴吧。」那半個西瓜足有四五斤,爸爸遞過來一個湯匙:「吃不了就剩著,讓你老婆回來吃。」我接過勺子大吃起來,吃了不到一半,肚子已經脹了。


  一家人吃午飯時,爸爸突然抱出兩個半拉西瓜放在桌上,對我說:你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


  我很納悶,仔細地瞧了又瞧:一半是我剛才吃的,另一半也是吃過的。看了好一會兒,也看不出什麼名堂,只好搖了搖頭。


  爸爸指著西瓜說開了:「這一半是你吃的,那一半是你老婆吃的。我告訴你們倆'如果吃不完,就把剩的留著給對方吃'。你看徐蔓是怎麼下勺子的?從旁邊往中間掏,一半吃完了,另一半卻沒動。再看你,從中間開始掏,把瓤都吃了,把旁邊留給別人。誰不知道瓜瓤甜呀?從這點小事上看,你老婆就比你有心得多。」」


  我的臉一下子紅了。


  爸爸意味深長地說:「兩個人過一輩子,能有多少轟轟烈烈的事?夫妻的感情體現在哪裡?就體現在平時一滴油、一勺飯、一瓢湯上。上次你為吃西瓜的事和老婆吵架,還振振有辭,那明明是你不對。要是換了老婆先回家,肯定會給你留一半的。


  別看這是不起眼的小事,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心。一塊西瓜裡就有居家過日子的大學問。再冷的心,你一點一點地暖它,總有把它焐熱的一天;可是再熱的心,你要是一勺一勺地澆冷水,也總有一天會徹底地弄涼了它。你想想:要是你老婆像你一樣,事事都不想著你,久而久之,你會怎麼想?」


  真是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我驀然發現,平時回家時放好了的拖鞋,茶几上放好了的茶水,下雨天門口擺好了的雨傘,竟然都是老婆的一片深情。可我呢,卻大大咧咧,視而不見,不懂得將心比心……


  想到這兒,我慚愧極了,趕忙把我已過了冷水的餃子端給老婆:「我這碗已經不燙了,你先吃吧。」


  老婆笑了:「你少在爸媽面前裝了。」


  爸爸也笑了:「能下決心裝一輩子,就是個好丈夫了。」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鳥籠的哲學

蓮生/文


  我看見一個人,手上提了一個鳥籠,籠子裏關了一隻鳥,鳥兒在籠子裏又叫又跳,又吃飼料,看不出牠是喜是憂。


  我突然有一個新穎的領悟: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鳥,都住在籠子裡面。想一想,有錢人的籠子大些,窮人的籠子小些。


  很多人住在家的籠子及辦公室的籠子,一輩子到退休。


  空姐住在飛機的籠子。


  司機住在車子的籠子。


  和尚住在寺院的籠子。


  演藝人員住在攝影棚的籠子。


  很多大企業家,飛來飛去,一下子在飛機的籠子,一下子在汽車的籠子,一下子在辦公室的籠子,他只是換來換去,全是籠子。


  囚犯隔著鐵窗對探視者說:「我是被關在裏面的籠子,而你是被關在外面的籠子。」


  地球的本身,就是橢圓形的籠子。……


  更深一層想,「摩訶雙蓮池」豈不是一個籠子,西方極樂世界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豈不是漂亮的大籠子。


  又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籠子)飯食經行。


  全是籠子,怎辦?我說不要緊。


  由這「籠子哲學」使我想到,唯一不受籠子束縛的,就是「勘破籠子」,老子曰:「吾之大患,惟吾之身也!」(身子就是籠子)


  老子是「鳥籠哲學」的第一代祖師。


  詩:


  勘破身子


  勘破籠子


  關在裡面,關在外面


  無所謂


  心淨一切皆淨


  詩人說


  一路上花兒自會為你綻放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鳥籠的哲學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義之交

  三國時有個名叫王修的人,對朋友非常講究道義,而且經常冒險犯難救助他人。


  當年王修在南陽遊學的時候,曾住在朋友張奉的家裏。後來張奉全家染上瘟疫,親戚朋友沒有人敢來看顧他們,王修看到這種情形,便獨自留下來照料他們、安慰他們,一直等到他們全家病好才回去。


  又有一次孔融有難,大家都深怕會被連累不敢來拜訪他。孔融對左右的人說:「能夠冒著危險來看我的,只有王修一個人。」


  他話才說完,王修果然來到,可見王修的為人誠信、重義而深深贏得孔融的信賴。


  范文正公說:「不欺二字,終身可依。」就是說有道義,信實可靠不會欺騙良心及別人的人,才值得我們終身依靠的。因此,可見「誠信」二字是多麼的重要,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品德。


※ ※ ※


  人有生,就有友。然友者其所包含甚多,如父兄,雖屬長輩亦可視如友的交往。友者,或男或女均屬之。至於妻女,亦可屬之友也,然此友較易陷入於情溺之友,此暫且不談。


  今日所談之友,以一般異姓(不同姓)之友而言,其種類亦多也。大凡分之,有益友與壞友。在目前社會益友有之,亦多。如道親之友均屬益友,無任何利益衝突,全在道上研悟,相互契勉之友。又有甚多因志趣相同,如各種藝術學術研究,相互砌磋之良友,如此之益友交之無妨,絕對有利的。


  但友人之中,亦有甚多之損友。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相互利用,不但加害,甚或利用完之後就甩掉者;另外尚有酒肉之友,專事酒肉相交,遇有急難袖手旁觀者;還有各種臭味相投的損友等,太多了不勝列舉也。


  然生活就有朋友,朋友是相互協助、相輔相成的,絕非現今社會只顧私利的損友,而不管他人死活的壞朋友。朋友簡單的說,就是能坦誠相見,挖心掏肺無有隱私明白的人,那如此才能深交、義交也。但千萬不可存有害人損人的心態交友,那不但有損己德,更是無法去面對良心天地也。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十章 朋友情誼的認知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了解無常

   問:個人的體悟和佛陀的正等正覺的差別在哪裡? 


  達賴喇嘛答:讓我舉對所有事物的細微無常和瞬間性的體悟為例。 


  對一個剛開始了解事物無常的人來說,他或她對事物恒常的執著,在最初階段還可能相當強烈。現在為了要鬆動那個執著,你需要一些批判的推理,甚至只要能令此人心中對事物恒常起疑,那麼它就能產生衝擊,因為,至少對事物恒常不變觀念的執著有了鬆動的效果。 


  但是那還不夠。你需要進一步增強更具批判性的推論,把你導向事物的無常。甚至那樣還是不夠,你還需要比這個更強的堅定,這種堅信可經由持續的反省中得到,能導致所謂的「無常的推論性了解」。 


  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為了要讓這種了解在你的行為上產生確切的衝擊,你需要對事物無常有直接的體悟或親證的經驗。那還得進一步依次把那親證修到完美,因為問題是我們對恆常的執著是根深柢固地盤據在我們的意識中,單單一次體悟是無法趕走它的。這要一個長久的過程深化我們的體悟,甚至要修到連執著恒常的最小傾向都要完全根除。 


  這個過程,事實上,和體悟事物之空性的情形或任何其他法則都是一樣的。 


  縱然如此,有某些靈修之道的面向是與知識相關,與經驗較無關聯,但卻與我們善心的增長有關。對後者而言,一開始你必須對什麼是慈悲有一些知性上的了解,當然,你也必須對如何增長慈悲有些概念。此後,由於你修行的結果,你也許會因你的善心而得到某種激勵鼓舞的經驗。例如,當你坐下來思維它時,你心中也許會生起慈悲,但那慈悲並不能持續長久或普遍,而且也不滲透到你整個存有中。因此,要做的是把那個經驗進一步深化到自發的程度,而不必再依賴知性的刺激。必須做到當情境需要時,就能真正地自然反應。那種慈悲的經驗還可再一次進一步深化,直到它能遍及一切為止。所以,這是修行道的一個不同的面向,再次地需要長久的過程。 


  這兩個修行道的面向,即是傳統佛教術語所稱的方便與智慧,此二者必須攜手同行。為了要增長與深化智慧,你需要屬於方便這方面的補充因素——菩提心。相似地,為了要增長、深化和加強你在菩提心上的體悟,你需要智慧以建立它。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結合方便與智慧的途徑。 


  像這樣,我們需要結合數種不同方法的途徑,不是只依靠一種方法的途徑。如果我們拿前面談過的體悟事物無常的例子來說,雖體悟本身有可能使一個人克服對恆常的執著,為了要使那個體悟完美,在實修時,你需要進一步的補充因素。這是因為有非常多的其他束縛同時在壓制我們的心。人的問題不只是單一的執著恒常,同時也執著事物獨立的、客觀的真實,如執著固守的原則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能以開發對空性的智慧而一齊將之對治掉。 


  因此,我們這裡所處理的是個人意識邁向完美非常複雜的過程。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懺悔前愆.生善滅惡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勇於認錯,才有成就,人要學越多,越低心下氣,因學習永遠無止境,活到百歲,未學的還很多;是以,活到老,學到老。

     

因此,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學習到一個階段,就說很行了。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謝謝恩師慈言!

     

所謂:「懺悔」,就是省思前愆,改正過去的過失,使未來不再重蹈覆轍,乃是「生善滅惡」的方法,也是「改過遷善」的方法,更是「轉禍為福」的契機。


菩薩:改,就是改過;悔,就是懺悔。

     

世上純善不造惡的人非常的少,而曾經造作惡事或犯下過錯的人,則是相當的多。然而惡人改過遷善,可以再轉變成為善人;所以,諸佛菩薩才苦口婆心一再的勸說世人務必要改過懺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喝破迷關,使人回頭是岸。

     

此外,又恐怕世人錯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想法,妄想以一杯水就妄想能夠澆熄一車子木材燃燒的大火;所以,勸說「諸惡莫作」。


陳生:諸佛菩薩就是希望世間人能夠將惡業刮磨淨盡;是以,又說「眾善奉行」。

     

主要用意,就是希望世人能夠將善行累積的圓滿,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就能夠將從前所造的惡業,漸漸的消釋去;行持的善行,則一天一天漸漸的圓滿,新增的福報自然也就來到了。


菩薩:然也。


陳生:尚有。所謂:「革面」,就是改過遷善,進而改頭換面。

     

如何「改頭換面」?就是將橫眉怒目的魔鬼臉改為慈眉善目的菩薩面,這是「非禮勿視」。

     

將逆耳改為天耳,這是「非禮勿聽」。將歪鼻改為佛祖鼻,這是「非禮勿聞」。將傷人嘴改為金嘴,這是「非禮勿言」。將手心向上換為手心向下,將獲得換為布施,將摩拳擦掌換為拳拳神掌,將自私換為寬恕,將腳底抹油換為足下生輝,將推卸換為責任,這是「非禮勿動」。將意氣用事,變為意欲天合,這是「非禮勿思」。


菩薩:哈!…。以上這些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此六種污濁之塵有誘人去善從欲之惡,又稱「六賊」。

     

凡是修道之人,必須先要六根清淨,始有大道可修。六根清淨者,即是:眼不視邪色、耳不聽惡聲、鼻不妄嗅、舌不耽味、身不染塵、意不著物也。是以,佛菩薩要修子將之「六賊」化成「六淨」。修子如果能確實做到,相由心生,自然就會有莊嚴的法相。


世人的最大障礙、最大敵人,即是自己;就像你們常會指責別人,卻不會反省自己,常會原諒自己,卻不肯寬恕別人,了解別人雖是難事,但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更屬不易。


陳生:嗯!人是最不能了解自己的複雜動物,在心智的天空上,少有晴空萬里;卻在無雲的時候,它常被恩怨貪嗔的陰霾所遮蔽,或是被外面的風雨加以摧殘。


菩薩:自制,能使人正視自己,了解到長處與短處,脆弱的一面予以加強,堅強的一面再加以運用,改進短處,善運長處,這是自知的用意。

     

是以,要管別人,先管好自己;要管自己,先管好自己的心。鏡要無塵,才能照出黑白;心要無私,才能明辨是非;玉要無瑕,才能光澤耀人;心要無欲,才能悉通天地。

     

屆臨歲末之前,給予修子反躬自省之方向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66期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一就是一切

 蓮生/文


  (一)


  禪定中,我常常瞑想,「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一念之間,三千諸法,同時具足。


  這「三千」,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為十法界,這十法界中每一界又各具有十界,成為百界,百界中每一界又各具十如,成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世間(即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便成三千世間,又叫「三千諸法」。


  我常想「一行一切行」的道理,也就是在一行之中同時具足了一切之行的道理,例如我們唸一咒,就是唸一切咒,唸一佛,就是唸一切佛。


  宇宙之中,都具有空假中的三個諦理,而這三個諦理又是互相融合的,空就是假中,假就是空中,中就是空假。我們在一心中便可顯現了空假中的三觀啊!


  由此真實的菩提,進入「一念萬年」,也就是在一剎那的心念中,就已經攝盡了萬年的歲月。


  我又想:


  宇宙世界是由無數的微塵集合而成「一」。


  而人的身體,是由四大五蘊集合細胞而成「一」。


  在「一體三寶」上,佛法僧三寶是一心中具有,名異而體性相同。


  因為「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


  「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


  「心是僧」,佛法無二,合和是僧。


  再說,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如此一來,我們修行人,明白「一就是一切」之理,修行並非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我們密宗行者,能圓頓妙覺,信而行之,三密相應,即生可成佛,這就是「一生入妙覺」。



  (二)


  「○」是什麼?是「道」。是「真如」。


  「一」是什麼?是「一合相」,宇宙萬事萬物萬法之總持。


  「空」是諸法無自性。


  「假」是因緣所成。


  「中」是即空即假。


  由此得之:


  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一真一切真。


  (三)


  我常常想:


  一個人走路,叫著「行」。


  一個人騎腳踏車,也叫著「行」。


  一個人開著汽車,也叫著「行」。


  一個人坐飛機,更叫著「行」。


  而當一個人「禪定」的時候,其「心」進入萬年之前,其「心」進入萬年之後,是不是也叫著「行」呢!


  一蓮托生,也是「行」。


  「心之行者」,在一剎那之間,便進入「一剎」,「一剎」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土,而這種「心之行」,就是一乘了。


  (四)


  「蓮生活佛」的修持,是將萬念收歸於一念,不但含「一念三千」,「一念萬年」,也「一念萬法」,再進入「一念不生」。當「一念不生時,得到圓滿的窮極。」


  先是「有為法」。


  次是「無為法」。


  最後是「不可說法」。


  這不可說法,含藏了一切智,即是「一」,也是「一切」,更是「○」,其法相有生有滅,法性是無生無滅,寂然常住,是最上的究竟境界,完全與涅槃相應了。這在文字上祇是符號而已:


  「甚深微妙」。


  「真空妙有」。


盧勝彥文集第74冊《無形之通》一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