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矯旨賑災

  万歷九年,三十六歲的憨山德清己經是名滿天下的著名禪師了。那年,當朝皇太后遣官到五台山,詔令德清主持佛事,為万歷皇帝祈求皇儲。

  原來,万歷皇帝大婚已經三年,卻無皇子降生。皇儲,乃立國之根本,事關朱家天下的傳承,難怪太后著急呢。

  德清與李太后交誼多年,不敢怠慢,將數千人的大法會安排得井井有條。說來也神奇,自從德清主持了七晝夜的水陸大法會之後的第二年,從京城傳來喜訊:皇長子平安降生了。一時間,德清被朝廷內外傳說得神乎其神……

  李太后為了奬賞祈皇儲有功的憨山德清,特派專使赴五台邀請他入宮。然而特使尋訪遍了五台山的一百零八座寺院,哪裏有他的踪影。

  原來,為了躲避紛沓而來,不勝其煩的應酬,憨山大師早已悄然離開五台,來到山東嶗山,在山南最偏僻的地方搭了一間茅屋隱居下來……

  特使一路追踪來到嶗山,轉告了太后的盛情。憨山大師不願意過多介入世間俗務,婉言謝絕。

  當李太后得知憨山大師住處簡陋,只有茅屋數間,憐憫得落下了眼淚。她要求万歷皇帝再派特使到嶗山,賜給憨山黃金三千兩修建寺院。

  憨山拒絕接受這份天大的恩賜,他說:「我有茅屋一間,足可遮風避雨。而現在山東正在鬧飢荒,每天有大批飢民餓死。古人有矯旨賑災的先例,我們何不以此重金救濟災民?這樣可以廣布皇上的仁慈美德。

  於是,憨山與特使便以皇帝的名義,用這批修建寺院的黃金賑濟了災民。

※ ※ ※

  祥雲德雨,芸蒼稱慶,急雨罡風,災黎悲劫,事無常序,人無恆情,變遷世涼俗炎,豈今而然,自古有之。至今世風頹喪,而道德之沉淪,孰能抉挽,惟存道義相救,庶起迷人之覺。

  今而高倡入雲,為興道而同心作善,誠可喜也,羣生道心,從慈悲以發善,如值醮超勝會,更宜爭功立德,以圖善蔭繁茂。子孫榮昌,有賴於德功高聳,毋以金錢作命,死守銅山,豈不聞前賢之訓,財雖潤屋,亦為招禍之由,德可潤身,終獲長慶之福,兩者揮求,當以德而先重,財應輕之。

  雖云世間萬事,非財不行,而我道之推宣,憑德義道訓而化俗,何需財之太大。舌能妙燦,自可生花,囊若深深,定有善餘之寶,何妨作善積德,共舉醮超普薦,仙佛以道法為寶,世徒以血汗而酬,各獻所能,三界濟和共沾。

  寶貴金錢光陰,雖然為世重之物,但金錢能缺,光陰易逝,朝夕常變,何及道之永恆,得道長生,何不重哉。世人猛覺,自今力求,齊向善道舉步,同收菩提佳果,勉之勉之。

鐘道聖訓-金錢雖重德更貴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人生終點

  在英國倫敦,一位名叫斯爾曼的殘疾青年,他的一條腿患上了慢性肌肉萎縮症,走起路來都很困難,可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和信念,創造了一次又一次令人矚目的壯舉:

  十九歲時,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二十一歲時,他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二十二歲時,他登上了乞力馬扎羅山。

  二十八歲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他二十八歲這年的秋天,他卻突然在寓所裡自殺了。

  功成名就的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

  有記者了解到,在他十一歲時,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時不幸遭遇雪崩雙雙遇難。父母臨行前,留給了年幼的斯爾曼一份遺囑,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樣,一座接一座地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

  年幼的斯爾曼把父母的遺囑作為他人生奮鬥的目標,當他全部實現這些目標的時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奈和絕望。

  在自殺現場,人們看到了斯爾曼留下的痛苦遺言:「這些年來,作為一個殘疾人創造了那麼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壯舉,那都是父母的遺囑給了我生命的一種信念。如今,當我攀登了那些高山之後,我感到無事可做了……」

  斯爾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標,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我想,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不斷實現人生的目標,更在於不斷提升人生的目標。

※ ※ ※

  目標者,行事之方向,若無目標方向,總難勇往邁進,尤其人之心志更是如此。一旦迷失了方向,這好比汪洋中一條船,沒有人掌舵一樣,在茫茫無著之中漂浮不定,無法達到目的地,故當知目標對人生甚為重要。

  人最害怕的就是迷失了自己而不自知,迷茫不知所為何事,生活漫無目的,內心隨著日子一日復一日。因為自身無法落實,人生缺乏了依歸,所以茫然、焦躁、鬱悶、失意、矛盾、寂寞,充滿自己的內心世界。生活欠缺生氣與活力,導致懵懂一生,不知何去何從,把光輝燦爛的人生給抹煞了,變成行屍走肉般的活著,多沒意義。

  世人當知,不管在生活的任何一個基點都得落實,才能顯現出其實質性,也可因而有所成就。光輝的人生,其實是由自己決定的,蓋人生命之價值高低,完全視己身對目標之實踐、之奮鬥而定。是以,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事先確定中心目的,把握方向,朝著既定目標,努力不懈,奮發向前,勇往邁進,始可在人生旅程上得到好的成果。

何處不震裂

蓮生/文

  我讀大學時,有讀過「地質學」。從地球形成以來,已有七次以上的「天翻地覆」,也就是「造山運動」,海變成高山,高山變成海,多少桑田滄海之變,均在歲月洪流之中。

  人活在地球,可算是滄海一粟了,時間實在太短了,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佛經提到大三災:

  第一大火災--七個日輪,同時並出,焚燒此世界,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的初禪天。

  第二大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的第二禪天,為水所淹沒者。

  第三大風災--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第三禪天,一切物質,為風所吹散。

  這大火、大水、大風,並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共有六十四大劫。

  另外:

  這個地球,何處不地震?一會兒台灣九二一,一會兒中國汶川、一會兒日本阪神、一會兒伊朗、一會兒美國。……

  全球五大洲,何處不震裂?

  佛經提到六種震動:

  動、起、涌、震、吼、覺。

  動、涌、震、擊、吼、爆。

  《梵天經》曰,六種震動,有七因:

  一、驚怖諸魔。

  二、令眾生不起散心。

  三、令放逸者覺悟。

  四、令念佛法僧。

  五、令眾生修行。

  六、六成就者得解脫。

  七、令隨順回正義。

  《智度論》曰:

  「六種震動,欲令眾生知一切皆空及無常故。復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塵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眾生見佛神力,敬心柔轉,然後說法,是故六大震動。」

盧勝彥文集211冊《一支箭射向蒼天》什麼處不震裂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天災頻傳

瑤池金母 降

詩曰:天災頻傳生靈悲。福禍消長此中歇。
   速斷塵因重生啟。大道不遠惟心協。

聖示:天災頻傳,人世福禍各有其消長。有福者未受其害反蒙其益;無福者受諸災劫之禍,有者重新做起,有者一蹶不振,惟在禍福之增減。而生靈之創即非此禍福即可蓋之!有者軀亡、有者窩毀,非是短期即可復原,此亦為世中災劫輪迴之契機始成今時之象。緯筆靈起。

緯筆:叩見師尊聖安!

金母:免禮!吾等出發吧!

(星月朗空往南而行)

金母:前快到了!

緯筆:前方茫茫一片,看不到什麼!

金母:生靈受劫、大地受創,悲怨之氣漫於此中故無以見之。

緯筆:是否因此次之風災而有如此之象,日後之影響會如何?

金母:本次災劫處處皆有生靈受災,於人而言雖未有生死之劫卻有福禍之消長,至於人道之氣運因仍有善氣之存在,故未有較大之災厄,有者財物之損、有者身心之創、但皆未若生靈之悲淒!此次河族受創亦重,於輪迴之道上,亦契其宿世之業早脫,亦得早日重生以接新機;而於人道中倘天地之正氣高於此悲怨之氣即未有其後續之災劫,倘此混濁之氣未消,衍生而來將是另一災劫之啟。

緯筆:此關輪迴之機又何述之?

金母:於惡道中受諸刑罰,有者轉世數載,有者輪迴數世,早脫其劫亦早重生。於人道中生成,年歲至長六、七十歲始終其一生,福薄者亦三、四十歲。生靈終究不同,有者一世輪迴僅數日、更多至三、四年皆需受諸劫磨始得脫此惡道之輪迴,其福亦較人道中為薄,故一受天災之創即入輪迴之途,受一劫總有其悲怨之氣,其因在此。

緯筆:若此一南部之災劫是否會衍生下一災劫之起?

金母:非是今日即可定論之,天運有數,注意傳染病滋生,惟有大家之善願力即可減低此中之傷害。今時已晚,吾等回宮吧!可,緯筆靈入,著書至此,吾退。

善惡采風錄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生死隨緣

  有一位保福從展禪師,他在即將辭世示寂之時,向門下的弟子們說:「我近來氣力不繼,想來大概世緣時限已經快要到了。」

  弟子們聞言大驚,紛紛安慰師父說:「師父的法體仍很健康!弟子們仍然需要師父的指導!請求師父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千萬不能這麼早就辭世啊!」

  其中有一位弟子走上前,問說:「老師,假如人生的期限已至,是去好呢?還是留好呢?」

  保福禪師以非常安詳的風度,非常親切的口吻反問這位弟子:「那你說怎麼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毫不考慮的回答:「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由它去吧!」

  保福禪師哈哈一笑,說:「我心裡要講的話,不知什麼時候被你偷聽去了。」

  話才說完,保福禪師便結跏趺坐,安然示寂。

  說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體兩面,生死循環,本是自然之理。

  宗衍禪師曾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

  芙蓉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禪者的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總之,生不貪求,死不畏懼,禪者視生死均為解脫。

※ ※ ※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人有旺衰。此乃遷移流轉的循環。故出家人根本不以為意。不似凡俗人之藉雨興悲,花落神傷。

  須知如果人生一直無波無浪,試想怎會精進?見過逆境才知順境之甜,經過甜才會避逆。

  學佛者,必先看輕順逆,任何環境都能處之泰然。一心修持,定可有成就也。

雨華三集-23 晴雨

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貪污公款磨碎臉

玄天上帝  降

詩曰:榮華富貴幻似空。南柯夢醒悟本衷。
   紅塵聖事勤植作。堪造厚基化迷叢。

聖示:貪者乃為貧之源也,諸世眾於起心動念中,善惡交雜衍     生不斷,亦由此中迭造業因而不知也!人與人之間皆有其互動,若心存貪念者,常於其言行之中皆透著貪念,無論是有形財物或是無形之念,吾勸此輩當知守分寸,痛下改正之決心,方免於業因果熟之時而受報也。可,妙筆靈出。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勿用多禮,快隨為師出遊吧!

妙筆:佛經上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可證心念力量之大。

玄帝:心者乃為萬事之主宰,若心起於善,無有私我,則所言所行皆為廣利人天;若心起於惡,其言語行事則常陷於造惡之境。

妙筆:此點徒兒知曉,於日常周遭常聽聞某人發起善心廣助貧困,卻有某人為一己之私而不顧大眾利益者。不知師尊對此有何看法?

玄帝:世人無明,迭植惡因而不知三途業報之可怕,待其親身承受之際,再悔求諸聖實晚矣!吾今藉此著書之機,普願世眾皆能棄惡修善、廣利有情也!

(蓮台一路飛馳,終停於冥司三殿。)

玄帝:三殿冥王已恭候多時,徒兒快上前參禮。

妙筆:下生參見冥王,今夜有此緣機至此採探警世案例,叩請冥王能多加協助。

冥王:賢師徒立下宏愿普為世眾至此採訪,吾當樂助也。

玄帝:實為皇詔所繫,盼道友能相助。

冥王:哪兒的話,賢師徒為此收圓肩負重任,吾當盡一份心力。

妙筆:不知冥王所轄乃為陽世犯下何業而墜此獄?

冥王:總言以論,乃為陽世身受皇恩而不知報恩者,或於陽世貪小便宜,於起心動念皆為貪慾者······等等,於其業熟之時,當據其業而入此獄。

妙筆:但不知冥王是否有所安排今夜欲採探之對象?

冥王:已安排妥當,文判何在?

文判:下官在此。

冥王:今夜有勞,引領玄帝師徒至獄內採訪實證。

文判:遵命!請賢師徒隨吾而行。

(但見一行踏於坎坷不平之泥路上,未久,停於一獄門前。)

文判:此獄為『鋼鐵壓磨頭臉小地獄』。

妙筆:顧名思義是否為鋼鐵磨碎臉部?

文判:其意相近,此中罪輩於陽世時不知廉恥,於死後墜入此獄,令其嚐嚐不知廉恥之味,妙筆爾是否要入內訪探?

妙筆:感謝判官之好意,下生是怕若入內參訪,回陽之後,恐怕三天吃不下飯,就此免了。

文判:既然如此,吾命鬼卒提二罪魂至此。

    (見鬼卒入內已提二罪魂至文判之前。)

文判:快將爾陽世所為一五一十言出,若有隱瞞,定加重刑;若實語招出,可減爾等罪刑。

魂甲:既然如此,那好吧!我本清朝為官,雖身受恩寵,但覬覦公帑,能貪污之財皆處心積慮而想得到,於一生中所得不法之財超過萬兩,一生中亦不知行善,於業報熟滿之際,而據業墜於此獄中,已歷百多年。

妙筆:哇!已經過這麼久之時間啊!

文判:此需視其所造之業輕重,而判定其於此獄之時間。

妙筆:那快滿刑了吧!

文判:若加上今夜著書有功,應快刑滿了。

妙筆:下生亦祝爾能早日離獄,好好修持以證善果。

文判:另一魂,爾可開言。

魂乙:我於陽世時乃為一商賈,於日常營運中常常偷斤減兩,一生中所賺不法利益甚為可觀,但我並不因此而滿足,於進貨出貨之時皆動手腳,於一出一入賺取不當利益甚豐,於一生中累積萬貫家產,正欲享受退休生活之際,忽逢無常臨身而亡,經冥司審判而墜於此獄中,每日受此鋼鐵壓磨之痛,盼此位善生能營救脫離此地。

妙筆:下生無能為力,望請文判能做主。

文判:待吾請示主公定奪後再打算。

玄帝:今時已晚,採訪至此,有勞文判轉達冥王。

文判:謹遵玄帝之意。

玄帝:感謝文判今夜相助。

文判:既因時間關係,那就恭送賢師徒。

妙筆:下生感謝文判。

玄帝:可,回院……,院已到,妙筆靈入,吾回。

酆冥刑錄傳實-第五回 貪污公款磨碎臉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善書善書善書

蓮生/文

  人問:

  「什麼樣的善書,適合什麼樣的往生者?」

  又問:

  「許多人助印善書就寄到寺廟去,但寺廟裡堆放的善書愈來愈多,而且沒人要,怎麼辦?可以燒掉嗎?還是應該怎麼做?」

  我答:

  我先舉一實例:

  我在美國西雅圖時,有一位弟子的哥哥,失業,沒有工作,置家庭不顧,酗酒,交結惡友,深夜不歸,甚至不回家了。

  我用盡所有的法力,也挽不回他哥哥的沉淪的心,可以說用盡所有的方法。

  念經。

  持咒。

  護摩。

  修法。

  替身。

  拜懺。

  最後,只有用「印善書」,印的是《玉歷寶鈔》,印善書迴向給他哥哥。

  奇妙的是,書才印出來。當日,他哥哥就找到工作了。不酗酒了,不夜歸了,惡友自動散去,也對家庭照顧了。

  《玉歷寶鈔》神驗異常!

  我在此說明:

  印善書不只是幫助往生者,事實上,對所有的有情眾生均有助益。

  我通常看見的善書有:

  《玉歷寶鈔》

  《文昌帝君陰騭文》

  《勸世文》

  《勸勿殺生》

  《三世因果經》

  等等。

  另有印送佛經的:

  《高王觀世音經》。

  《心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阿彌陀經》。

  《真佛經》。

  等等。

  我個人認為,印送善書,是「冥陽兩利」的事情,也都有益,不用分別怎樣的往生者,要印送怎麼的善書,只要是善書,對亡者、生者都有很大的助益。

  我喜歡勸人印:

  《玉歷寶鈔》。

  《高王經》。

  .....。

  這印善書,也看個人的因緣了。

  我在寺廟觀堂,也看見了很多善書堆積如山一般,由於存放久了,塵沙污垢,缺頁破損,無人理會,看了,頗覺嘆息。

  我覺得:

  不可燒掉。

  (那是用金錢印出來的善書,怎可隨意一把火燒掉?)

  要妥善由專人處理,整理歸類。放置於書架,塵沙污垢清潔,缺頁破損補全,只要有專人負責,不難辦到。

  實在太多了,分放出去,每個土地公廟都放,愈多點愈好,像便利超商一樣,那是心靈的糧食,有益社會眾生。

  或沿街派送,可能也可度到有緣人,度一個算一個,送的人,也算是行善也。

  印善書是大善行,不可小視,不可輕忽,此是我的真心話。

盧勝彥文集220冊《當代法王答疑惑》善書善書善書

不動三寸之舌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莫怪因果牽人生,斷惡修善要即時;
   身口意業慎思量,免除惡果誤修行。

聖示:諸兒女在外功積累上甚為積極,也消了不少累世業力。但口業、意業不斷,只要一開口便停不下來,亂批評、亂造謠,甚至做出無禮之舉動,破壞鸞堂之和諧,甚為可惜。功過薄上的小功、小善,不敵諸兒女造作之身、口、意業;功過榜上紅字累累,連孚佑帝君吾兒都覺得難堪。娘今夜便以「不動三寸之舌」為題,與諸兒女共勉之。

  「不動三寸之舌」

  諸兒女們之業力,有一半來自三寸之舌。舌頭喜歡各種「美味」,為了討舌頭的歡心,諸兒女每天打理三餐,去市場挑選山珍海味,煎、煮、炒、炸、燉、滷、烤,經過層層加工,去除六畜、家禽、海鮮身上的腥臭味。一端上桌,舌頭立刻一掃而空,吃食這些生靈的屍體。

  舌頭吃得很滿足還不打緊,剔完牙齒後開始聊是非與八卦。泡上一壼茶,吃著零嘴,說別人的壞話更帶勁。探人隱思、揭人之短及袐密,小道消息從不間斷;如果沒有好聊的,就編造一個唬唬別人吧!反正別人也不知道真偽。更過分的是舌頭轉動時,已配合大腦想出害人的計謀,例如:唆使他人犯罪,離間友好的人之感情,破壞別人的好事,更可怕的是散布不實的謠言或詆毀宗教,使修行者喪失修行的熱誠,斷了法身慧命。既然,舌頭這麼囂張,諸兒女要怎麼管得住他呢?應多閉口、噤口不說話。

  近代,有一位賢德的女性,出嫁前父親就叮嚀她:「嫁到婆家,多做事少說話。別人聊天時靜聽不插嘴,除對長輩噓寒問暖外,不和妯娌聊是非、不謾罵下人,不與親友、鄰居聊太久。每天多看些書、多勞動。」

  這位女性一開始還不太了解父親的訓言有何意義,只覺得出嫁怎麼如此麻煩,要注意那麼多的事。後來她終於一件件的印證在人際和諧上。她謹守父親的教誨,成為一位好妻子、好母親、好媳婦、好婆婆。在家裡閒暇時,沒有什麼聊天,全家一起看書、做女紅、做加工;對外全家團結,與鄰里適切互動,得眾人之欽敬。這位女性教養出五子三女,個個成就很好,這位女性還獲得國家「模範母親」之表揚。其往生前,口中氣味芬芳,預知時至,請家人協助沐浴更衣後,便安詳臥床而逝。

  娘以上述實例勉勵諸兒女,莫將寶貴之時間,用在與人天南地北的閒聊,好好的誦經、念佛,度化他人。若能達到「噤口」之堅持,相信全真堂一家會更和諧,不起紛爭。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吾見眾人在養寵物時,皆喜歡養隻體貼撒嬌、安靜少吠的貓貓狗狗。遇到不看時間亂跑的動物,恨不得手術掉龍物的喉嚨,用鍊子綁緊,寵物才不會亂叫、亂跑。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有無反思自己與寵物似乎只有一線之隔。龍物受制於主人,沒辦法順自己的意胡作非為;而人很少被他人嚴格約束,尤其是已成年者,能夠管汝等的,只有自己而已。望諸賢生要謹記身、口、意業之嚴格管理,莫要傷了功果而不自知。可,吾退。

全真月刊142期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禪宗秘卷

  有道老禪師,禪風奇特,不收徒,不納眾,只有一個十五歲起就跟著他出家的侍者,一住就是悠悠二十餘年的歲月,共同過著簡單的生活。

  老禪師平日沒有講經說法,沒有課徒教訓,侍者拿飯來便為他吃,拿茶來便為他喝,就這麼平常心過日子。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老禪師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就把唯一侍者找來,問他:「你侍候老僧多少年了?」

  侍者恭敬地回答:「我記不得歲月了。」

  有道老禪師說:「山中無甲子,妙哉、妙哉!」

  有道老禪師一邊問話,一邊慎重地拿起桌上的一本法卷,說:「這麼久以來,我沒有東西給你,這本書是我恩師傳給我的,至今已經是第七代了。現在,我把它傳給你吧!」

  侍者說:「老師您自己受用,不必傳了。」

  有道老禪師說:「我老了,不傳可惜啊!」說著,便順手把這本書遞給侍者:「你好好收藏、好好收藏。」

  侍者雙手接過法卷,忽然間,將之丟入身旁的火爐。在熊熊大火中,法卷化作一陣青煙。

  老禪師圓睜著大眼喝道:「你在做什麼?」

  侍者也不甘勢弱地回應:「你在說什麼?」

  兩人對視之後,彼此哈哈大笑。

  有道老禪師和侍者,師徒相處多年,雖然平日沒有什麼語言交談,可是看起來,他們每日都在相互說法。沒有二十餘年的時光歲月,沒有傳法的法卷化為灰燼,沒有最後二個人的哈哈大笑,又何能彼此印心呢?所以,禪門的師徒之道,實在是很奇妙啊!

※ ※ ※

  大道無形,充瀰寰宇,無所不在,隨處可修,隨時可得,不待向外求,道本於正,而上天賦予世人之心中自有道在,自有其真理,只要能一心歸正,立於善道,行仁立德,凜遵不怠,那道就會在心中湧現出來,世人當明知此理,就可修矣。

  又欲登彼岸(道岸),首先應知善道,且不讓自己之心受到任何外在之境所影響,不受任何意志所動搖而守其正,如心不能正,則必入邪,入魔,那「道」必然從己心而去離,當然就無法求得「道」悟,所以只要能明白此真諦,道何需在深奧之理去摸索而一無所獲,盼能知之而行。

  世人大多礙於執念,以為外求之道才有助益,其實不然,可觀閱所有成證道者,都是其自「心」之得悟而來,希世人能深入思解以勉之。

皇母慈音第二輯-自心求道

貧富美醜之因

  勝鬘夫人是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闍國的王妃。

  勝鬘夫人地位尊貴,但面貌卻長得不太好看,她心裏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當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只園精舍的時候,她來到佛前頂禮佛陀之後,很恭敬地向佛陀提出幾個問題:

  世尊!

  一、為什麼有些女人面貌醜陋,體態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窮苦卑賤?

  二、為什麼有些女人面貌醜陋,體態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貴?

  三、為什麼有些女人長的美麗出眾,卻很貧苦,出身卑賤?

  四、為什麼有些女人長的美麗端莊,清秀可敬,有財有福,身世高貴?

  佛陀開示說:「勝鬘!女人面容醜陋,體態粗劣,望之可怖,而且貧苦卑賤,是由於過去世性情暴躁,容易發怒,有人稍微說她不是,就心懷怨恨,氣憤憎惡;同時她也不以吃的、用的、以及各種財物,或是香花之類佈施沙門(出家修道的人)、婆羅門;又生性善妒,看見別人得到財物、榮譽、尊重、敬仰、禮遇、崇拜,就生妒忌,因忌生怒。

  勝鬘!女人面貌醜陋,體態粗劣,望之可怖,但卻大富大貴,是由於過去世性情暴躁,有人說她不是,她就生氣、怨恨、憤怒、憎惡,可是她卻常以吃的、喝、用的,及一切財物、建地或房舍,以及香花水果等佈施供養沙門、婆羅門;且又沒有妒忌之心,看見別人得到財富、榮譽、尊重、敬仰、禮遇、崇拜,她能隨喜讚歎。

  勝鬘!女人面目姣好,美麗動人,但很貧苦,身世卑賤是由於過去世性情溫柔,有人講她壞話,也不生氣,又能忍讓,可是他對沙門及婆羅門卻不肯作任何供養佈施,又生性善妒,看見別人得到財富、榮譽、尊重、敬仰、禮遇、崇拜,她就生妒忌,常自傲慢。

  勝鬘!女人長的端莊美麗、清秀,品行高潔,多財富且福德高貴,是由於過去世性情溫柔,又能忍讓,人說她非,毫不計較,亦不生氣,她又能以一切財物建地舍宅香花水果飲食醫藥,恭敬供養佈施沙門及婆羅門,並廣行善事,對別人不生嫉妒之心,言行謙遜有禮,而且對他人之好,時常隨喜讚歎。

  勝鬘啊!這就是婦女們貧富貴賤和美醜的緣故了。」

  勝鬘夫人聽了世尊的開示,很慚愧而又歡喜的說道!「世尊!我聽了你的開示,完全明白自己長得醜陋而身世尊貴的原因,好比從黑暗中得到光明,從荒野中發現了康衢大道,這道理實在太奇妙了。」

※ ※ ※

  世間貧富貴賤皆依業力而來,且有其脈絡。一個人若是慳貪不布施,就會導致未來世貧窮,因為未來世貧窮的緣故,若是耐不住飢渴,就會生起偷盜搶劫之心,甚至殺害其他眾生。又因為貧窮的緣故,所以影響姻緣無法娶親,因此而生邪淫之事。又因為貧窮的緣故,導致地位卑賤,因卑賤恐懼,為了自保而常常妄語。故由於貧窮的因緣容易導致常常作惡,行十不善業。如果一個人懂得布施,未來就會財物充足,就不會因為貧窮而造惡。

  貧窮是苦惱法,貧窮之人尚且不能利益自己,又如何能利益他人呢?因此每個人都應當努力精勤的布施,這樣不但自己身心得樂,亦能令他人身心得樂。尤其是對修道者而言,修道必須要有福德資糧,有了福德善報,做任何事皆有助緣,修行也容易成就。相對的,缺乏福德資量,做任何事都會常生障礙阻礙修行,很難有所成就。

  現世若錢財不具足,亦可依《雜寶藏經》中所言之無財七施,在日常生活中成就殊勝的隨喜功德。無財七施為:

  一、眼施:以慈悲和善之眼眸對待他人,關懷他人。

  二、和顏悅色施:常以親切、甜美的面容對待他人。

  三、言辭施:以柔軟語、恭敬語、讚歎語與人交流。

  四、身施:對父母、師長、出家人恭敬起迎禮拜,身體力行幫助他人。

  五、心施:以恭敬和善之心上事供養,隨喜他人的善法成就。

  六、牀座施:為父母、師長、出家人、老弱婦孺敷座、讓座。

  七、房舍施:對父母、師長、出家人、朋友至誠招待,在屋舍之中得行來坐臥。

  布施是積善得福的大門,是建立度眾的因緣,其福業生生世世常追隨著施主,因此布施是有心修道者,一定要身體力行之功課也。

修道基本功-第十八章 行布施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女影迷的愛慕信

蓮生/文

  笑話一則:

  一位英俊瀟洒的男明星對其友人說:「我失業了!」

  友人問:「你的票房紀錄這麼好,前途光明無盡,如旭日東昇,怎可能失業?」

  男明星答:「我只不過收到一封女影迷的愛慕信,公司董事長,就把我革職。」

  友人問:「有影迷來信,是明星的大榮耀啊!董事長為何會開除你?」

  男明星答:「只因那位影迷,是董事長夫人啊!」

  友人:「…………。」

  哈!哈!哈!

  盧師尊對這則笑話,本想一笑置之,不錄用在本書之中。

  後來一想,其中也有禪機在啊!

  大家問:「禪機在哪裡?」

  我答:一個英俊瀟洒的男明星,演技又好,其影迷之多,如過江之鯽。

  董事長應該高興才是。

  問題是董事長夫人也寫了一封愛慕信,這就變成了重大問題。

  是師奶殺手了!

  禪機是:分別心!

  事不關己,一切平靜。

  事一關己,心中大亂。

  在禪法上:是沒有分別心的。

  不關己,心不亂。

  關己,心一樣不亂。

  我再舉一個例子:有兩個人,互相毀謗來,毀謗去,事不關己,你是站在看好戲的立場,希望他們互相廝殺的你死我活。

  後來。

  毀謗到最後,竟然毀謗到自己頭上來了,這下子,火冒三千丈,自己也暴跳如雷了,一定要出面討回公道。

  盧師尊說:「佛教是不諍的宗教。」佛陀語。

  盧師尊說:「無我、無眾生、無人、無壽者,會嗎?」

  鼎州,梁山,緣觀禪師有一偈:

  梁山一曲歌。

  局外人難和。

  十載訪知音。

  未嘗逢一箇。

  僧人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

  緣觀禪師答:「亡僧幾時遷化?」

  (盧師尊以為,『亡僧幾時遷化?』的回答,是一句大關鍵語,非同小可的,若聖弟子參悟此句,心開意解時,就是得玄旨時也)

  紅焰焚吾身。

  何須塔廟新。

  有人悟此理。

  灰中現全身。

  (我說善哉!善哉!)

盧勝彥文集232冊《笑話中禪機》女影迷的愛慕信

自私之人

 院方有時太高估我的能力,要我看急診,同時又要我管病房,我一個人兩邊跑,分身乏術,常常忙得暈頭轉向,頭頂出現星星。

 這一天,一個年輕女子帶她媽媽到急診室來看病,媽媽的手腳有一邊不能動,我擔心是腦出血引起的,非常緊張,守在她身邊,不斷幫她量血壓,又陪她一起到電腦斷層室去照片子。

 而這時候,我口袋裡的手機不斷響起,是樓上病房的護士打來的,催我趕快回去看病人,說很多病人都在問醫生為什麼還不來。

 我聽了毫不考慮的回答她:「沒辦法了!我身邊這個病人病情比較危急,我必需要處理完才能上去,請他們再等等吧!」

 年輕女子看在眼裡,很感激的對我點了一個頭,說:「不好意思,打擾你的時間!」

 我說沒關係,事情總有輕重緩急,人活著每天都會有忙不完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只是判斷那一件最急最要緊。

 於是,這一個早上,我犧牲了其他病人的時間,來救這女子的媽媽的性命。

 經過一系列的處理之後,女子的媽媽終於脫離險境。

 我安排她住到樓上病房,讓她繼續留醫察看。

 第二天一早,我來到急診室,碰巧又遇到另一個病人的情況發生危急。

 為了保住這病人的命,我還是守在他身邊,一下幫他抽血,一下又去聽他的呼吸,一樣的寸步不離。

 我的手機這時依舊嘟嘟響起,護士說現在病房裡有病人在催,問為什麼還沒見到醫生,我聽了還是回答她:

 「請他們再等等吧,他們的病情都算穩定。」

 但護士還是叫說:「不可以!不可以!」

 她說:「你知道嗎?就是你昨天收進來那一個腦出血的婦人的女兒,

 他正在我們護理站大吵大鬧,叫說醫生到底死到那裡去了!」

 聽到這情形,我忽然愣住,不知為什麼會這樣。

 但有覺得這一次不上去事情不會了,於是強行拜託另一位醫生,請他暫時幫我守住身邊這個危急的病人,三步併作兩步的衝到樓上去。

 來到病房,我一打開門就和那女子相遇。

 見她一臉怒色,我不想多說,先走到床邊問她媽媽:「你現在有沒有不舒服?」

 媽媽在我預期中搖搖頭,說:「沒有,還好。」

 我轉過身來,問那女子:「那麼,你這麼急著找我,有什麼事情?」

 她繼續展露出一臉不滿的表情,毫不考慮的說:「沒有事情!我只是覺得住院一定要有醫生來巡病房,一整個早上都沒見到醫生,這算什麼醫院?」

 見她理直氣壯,我禁不住生氣,反問她說:「難道護士沒告訴你,我正在樓下急病人嗎?」

 她聽了發出一聲冷笑,回答說:「不管你在救誰,反正我們住院了,我就有權利要求醫生隨時在我們面前出現。」

 我忽然想起一個情景,每當巴士客滿時,大家都會爭先恐後的要擠上去,還沒擠上去的人這時會叫說:「請再往前擠一擠吧!拜託拜託,再擠一擠我就能上去!」

 而一旦擠上巴士之後,人站在擁擠的車廂裡,看著車門外絡繹不絕的擠車人潮,立即又會喊說:「不要再上來了,真的擠不下了,再擠下去車子就要翻了!」

 人都是善忘的,只要角色稍微一轉換,隨時都會忘了自己先前的經歷。

 年輕女子看到自己媽媽的病情穩定後,已經忘了昨天我曾為了救她媽媽,讓樓上病人等了好長一段時間這件事。

 她只記得她的生命很重要,無時無刻把自己放在社會的重心,卻忘了要將心比心。

 環境總會一再的轉移,她或許只能期待她的角色永遠不要再倒轉回來,不然有一天,當她媽媽的病情再次發生危急時,其他病人可能會在那時用同樣的理由把我從她們身邊拉去。到那時,她會後悔莫及!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什麼是夢?什麼不是夢?

  從前有兄弟三人,老大聽說甲國有一女子,長得非常的美麗,有風韻,心中便暗自起了淫念,甚至在大白天也想著她。

  老二聽說在乙國有一個女子,美色超勝,端正無比,心裡也起了淫念,日夜都思念著她。

  老三聽說丙國有一女子,豔麗容姿罕有其匹,心裡也起了淫念,茶飯不思的想念著她。

  三兄弟由於晝夜專念,染著於心,便在夢中和想像中的美女子發生關係,夢醒的時候,就有了這樣子的覺悟──「她既不來,我也不去,竟然會在夢中發生這種事,就像似真實的一樣,是不是一切諸法都是『夢』呢?」

  於是,一起去請教菩薩,菩薩說:「諸法實爾,皆自念生。」意思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由心念而發生,就像是真的,卻不是真旳。

  把一切當成真象,哪裡知道夢中還有個夢?而夢中的真實和逝去歲月的真實,乃至每一個念頭的真實又有何不同呢?

  什麼是夢?什麼不是夢?

※ ※ ※

  水中月,鏡中花。此乃形容虛浮之意,與佛經所說之幻真哲理無異。

  人類每存幻真之念。所謂幻真,就是明知其非真,自己偏從幻覺中自以為真。等於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明知非真,幻以為真。到頭來落得空空洞洞,煩惱隨來,誠愚不可及也。

  眼觀世俗之聰明人士,知識份子,對於個中哲理,不知消化,抱偽為真。今日登朝為高官,明朝變作階下囚者,比比皆是。

  學佛人士,對水月鏡花之幻相,切莫自縛。應以「來也如如,去也如如」之法寶,以對治之。

雨華三集-24 幻真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擄拐婦女勿玷辱

  從前,有個人叫章景綸,他生性喜歡行善積德,見到他人有善行,他總是能夠恭敬謙虛的學習。

  時遇元兵入侵,擄掠了上千名女子,關押在一座寺廟中,讓社長李德揚看守。李德揚心地善良,對章景綸說:「這裏關押的女子都是官宦人家的名門閨秀,要是被元兵帶走難免遭到玷污、殺戮,這真是令人不忍心。我想把人放走,但想到家中還有老母,怕連累了她老人家,所以始終沒敢放人。」

  章景綸說道:「我是一個人,你把看守這個差事交給我,我把她們放走,這樣元兵追查起來,我一個人來承擔,即使殺了我我也不後悔。」

  李德揚見他是真心的,便找來元兵,將看守的差事交給了他。趁著夜色,章景綸將所有被擄掠來的女子全放走了,並且一把火燒了佛寺,然後自己到官府去自首。官府將此事告訴了元兵主帥,元兵主帥也同意他的做法,並沒有責罰於他。

  章景綸娶妻後,一連生了五個兒子,都考中進士。章景綸後來一心修佛,死後據說成為神仙,臨死他曾對眾人說:「積德行善,何必讓別人知道。我在世時沒有別的,只是喜歡他人的仁善。」李德揚因為最初的善念,也得到了福報。

※ ※ ※

  人之心念,有關於每個人其行為舉止之好壞,亦可說因此來定評一個人品德、道德之佳良否?如一人之心念惡,其所行者必惡,當然就有其過;如一個人其心念正,其言行必正,甚或勤人為善,當然就有其功在也。故功過之累積層次之多寡,直接關係到一個人之禍福也,這點世人不可不知,故所謂:「禍福均由人自求自取者也」。

  世人當知除累世功德牽連到禍福外,還得看你今世心念之好壞。如心念善,可漸除前業以致福;如心念惡,會漸除今世之福以導惡,故得慎思而行之。福禍全憑己造,不得怨也,盼能明以悟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正立心念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真出家兒

蓮生/文

  隱居閉關於「葉子湖」多年,倒像是真出家兒了,我出家多年,不覺出家,近些年,卻是「真出家」。

  完全厭倦世俗的應對,也無一切太勞累的弘法,一心只求了生脫死,意念全如枯木死灰,什麼緣也全斷了,所有聲色全部休去,連一位友人也無、與人無來往。

  看見世人猶有汲汲於名於利者,我淡然而笑,名何有?利何有?是我眼中的塵屑。

  見人買賣「股票」、「地產」、「房產」、「黃金」、「鑽石」,我淡然。

  見人爭當「總統」、「總理」、「總裁」、「董事長」……,我哈哈一笑。

  從古至今,爭奪權利,歷史上早已不知幾萬幾千,哪有一位是真正得到的,何須苦苦的貪戀不休。大至國家,小至市井小民,到今日仍然未見歇止,人心的貪業,真是夠重的了。

  我今日不修行,要等什麼時候?

  我今時不到淨土,要等什麼時候?

  我還有什麼心?

  我還有什麼事?

  一切世間上的事,已離我遠遠的,很自然而然的淡泊了,我已相應了佛國淨土,我若不去佛國淨去,以後恐怕要更費心費力,受盡艱辛,受盡毀辱,還不死心嗎?

  我寫詩:

  為何仍然有愁思

  只因世人仍然爭奪那一絲絲

  我記住世緣的情誼

  所以謙卑的付出



  你們供養我禮物

  我無法走得太自私

  仍然念念著你們的名字

  但願早思出離

  到達彼岸的淨土

  在天樂妙音的悠閒風中

  我才會止住我自己的淚珠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真出家兒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富裕之仁

本道院五聖關聖 登台

聖示:「義」字的本義,就是能主動把自己優厚的資源,主動拿出來與別人分享,讓資源不至於無用而浪費,使得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通,讓大家能共同享有這些資源。

此外,不會因不平而爭,不會因多積而爭,使得社會因「義」的作用而產生祥和的氣氛。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富裕人家有錢,肯主動行善或施捨,也是義行的一種,同時也是積福德,更是智慧的啟發。

反觀許多社會上有錢人家,吝於施捨,一點也不同情受災戶或貧困人家,幫忙他們渡過難關。更有些人還利用機會大賺災難財,放高利貸,大賺黑心錢。

關聖:社會上仍有許多的行善團體、宗教團體,樂於行善,從不厭倦,尤其關心救濟災荒或濟助貧困的工作。

陳生:是呀!打開報章雜誌,其實也是常見富有之人善心滿滿的。他們如有親友故舊結婚或喪葬,遇到財力有所困難時,都能主動周濟他們;如有緊急事情需要救援的,也是義不容辭地迅速前往幫忙。

既然生為人,誰不想多一些積蓄,然而財富只要處理不當,常是結怨之所在。希望大家要知道行善積德,可以遺留福德給子孫。

關聖:富有是得福報的象徵,有了福報,上天會把富貴的支配使用權交到你的手上,接著要看自己如何使用這些福份了。

有的人將富貴用在自身的享受上,讓福報漸漸消失,一不小心,罪惡災禍從此處生起。有些人將福報用來幫助別人,還用來啟發智慧,使得自己繼續擁有無窮福份的支配權之外,還能獲得智慧,使自己成就福慧雙修。是以,使用福報的使用方法不同,結果也不一樣。

陳生:對呀!富人家冬天穿皮衣、夏天穿葛衣,隨時按天氣變換衣服,此外還追求時尚,購買名牌,盡其奢侈的能事。然而窮人家卻是衣不能蔽體,躲在他人屋簷下露宿街頭,受寒風刺骨而顫抖。

富人家住著舒適的高樓大廈,享受山珍海味的美食,還有美麗花園的環境,甚至於有些人更用千金去買歡尋樂。然而貧窮人家卻時常挨餓受凍,三餐不繼,甚至為生活而失去生命,喪失天倫之樂而妻離子散。

富人家的子弟,稱為:富二代,不愁吃穿,已有寬裕的生活,還務求多些錢財,為將來子孫著想,甚至於有些富二代乾脆不工作,天天上夜店,醉生夢死,甚而到處惹事生非。然而窮苦人家卻家徒四壁,一無所有,早上不知晚餐在何處。

富人家錢財多得難以算計,難免養成放蕩的行為,讓盜賊有窺伺的機會。然而窮人家撿到富人家有所遺漏或用不到的東西,則是殘忍地表示不能給予,或者叫窮人家揹負借貸還利息的事情。

富人家常拿貴重物品去攀附權貴,還怕人家不接受;然而窮人家乞求一錢,以延續短暫的生命,卻要看擺臉色給人家看,還不願施捨。富人家擁有許多財富,總是三餐山珍海味,吃飽喝醉,甚而供其邪淫花用,因而導致禍害;然而窮人家卻一輩子不知道何謂美食,還有些人因沒東西吃而餓死的。

觀以上種種,奉勸大家把你們沒有用到的部份捐出來,變成有用的東西。

關聖:興盛衰亡,本是勢所當然,知道這個道理,當要積蓄就要積蓄,當要散財就要散財,當要施捨就要施捨,財貨是可以自己應用的,也可以讓他人來應用,有如此的胸襟,就是達人。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十三章 富裕喜捨‧義助行風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難捨身外物

  有一個老人,一生信佛,日日積德行善,天天誦經念佛。

  他有一件寶貝從不離身,就是他念經時的佛珠,那不是一串普通的佛珠,年輕時因緣而得,得到後如獲至寶,由於歷史久遠,佛珠顆顆光潤亮澤,傳為佛門之寶。

  後來佛珠為一賊人所覷,夜半入室行竊。老人拼死守護,大聲呼救,賊人情急之中舉刀殺之,奪珠驚慌而逃。

  老人身中數刀,不治而亡。眾人目睹慘狀,質問佛既慈悲,為何不護其生靈,任由歹徒胡作非為?

  佛答:「難捨身外物,佛能奈何?」

※ ※ ※

  今日講解修行需有善智明辨之心,言修行則需要具備,何故?

  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其實每一個人都具備無窮無盡的智慧,但往往在一時間難把智慧發揮,導致心靈沉陷諸種苦境當中。好比大家都知道,欲妄心若過大,必貪念不斷,而這心必定延生煩惱不止,為金錢煩惱不斷、為情愛煩惱不斷、為權利煩惱不斷、為行(車)、為住(房子)、為坐(家居)、為臥(家中居睡用品),諸等等都沉浸在欲妄的糾纏,使心靈難脫苦障放之不下、丟之不了,以上等等問題人人難道不知道、不明白,沒智慧可以去分辨嗎?問題出於何處?在於執著太深,將一切非實非永久的東西,都誤認是自我永久的東西,求的是什麼呢?何不就是求個享受占為己有而已。

  修行就是要能明辨這些錯誤的執著,進而用智慧去從中修正,如知欲妄過大會導致煩惱不斷,就要時用清心寡欲的心來破解。再簡單一點解繹,就是善用智慧去分辨,世間的任何東西什麼是你(妳)的,實無一物,全然只是暫借所用啊!

  而又食好、食壞,東西一入肚有何分別?美食佳餚能飽足、粗食淡飯又何嘗不能飽足?住好的、穿好的、睡好的又何嘗不是人在世間時暫用的呢?只要明智去體悟,一旦這身消逝,住的、用的、食的,有什麼能帶得走呢?

  要明凡心是很容易迷戀人世間一切假相,又因一切假相使心不安,貪求爭奪致使原本靈智迷惑,而修行乃是要破除凡心的種種迷障,斷除諸等煩惱,使心靈安住原有光陀,這就是求修的意義。修行能破除一切苦障,故聞法者要用心去領悟、體會,方不淪落苦障深淵。

修行綱繹大解-修行需有善智明辨的心

算計到頭業纒身

瑤池金母 降  

詩曰:人意順遂非為真  誠以待人方可為 
   算計到頭業纒身  莫若寛心正氣培

聖示:人生世中為自身之溫飽,士農工商各司其業,為此之生計名利各有其算、亦有其奪,累積而來即是業障,身無以了之,故而今處世中各業秉持純善之心以為之,終得其善果以成之!緯筆靈起。

緯筆:弟子叩見師尊聖安!

金母:免禮,吾等就此出訪吧!(旋即往北而行,天雨迷濛好似仙境之景,燈火點點,由下呼嘯而去至一都巿中。)

金母:快到了,吾等下去吧。

緯筆:哇!此處熱鬧滾滾好似一期貨巿場。

金母:是的,爾往前看那一辦公室內,吾等進入(只聞其內數人一直談論客戶之投資…)

甲曰:原本這個客戶是我的金主現被你調去操作損失數百萬元,現正打電話向我申訴呢,原本在我這投資數年都沒事,怎被你調去就損失不少?

乙:我怎知道會這樣?美國經濟不好相對影響我們期貨,而且那段時間你又出國去玩,所以我才接下來,怎知會如此!

甲:就是經濟不好我才出國,不想去接這些,世界局勢如此,你怎這樣就把我客戶搶去才有今日之損失,你自己想辦法!

丙:這些月來大家都有壓力,我們慢慢再想辦法。

緯筆:稟師尊,這好似一生意場之糾紛。

金母:是的,爾所見之甲君本為此公司之營業員,因其專業之規劃故幫客戶賺了不少,而乙君未能盡窺此之專業,故很多客戶皆不敢請其下單致而業績不振,即心懷不滿,趁其同事出國之際,將其客戶接手過來卻虧損不少,始有今日之狀。

緯筆:也許只不過是運氣不好吧!

金母:非是如此,運雖有好壞,主在其心之用,依此狀甲君出國一月餘乃是要去了解各國經濟狀況,以便回來作為客戶判斷之參考;而乙君只想坐收其成,未能自我充實其專業知識,反將他人客戶搶去,短時間當然沒事,但其福運亦因此不當之算計漸而消逝;甲君雖回國後視此之狀亦隨他去,再自己開創新客源,至今業績尚可,要不是其客戶老是來電訴說,他也不想管此事件。

緯筆:福運消散有這樣快嗎?

金母:人之福禍一念間,當然此事件亦包含其他之業因,但福散禍臨卻非有一定之數,只是乙君福漸消散仍不自知,致時空環境之觸機而起,損失不少若此等之潰敗甚而會遭受其他之劫難。

緯筆:只乙君之心不正影響會這樣大嗎?

金母:長時間之算計其心本奸,當有其運以治之,只是待機而顯現。今夜已晚,吾等回宮吧!(宮已到,緯筆靈入)。著書至此,可,吾退。

善惡采風錄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佛教世俗化

蓮生/文

  我現在為什麼反對「人間佛教」、「人間淨土」、「人生佛教」?

  因為我發覺,今之世人,對於「入世」的做法太超過了。佛教太重視人間,固然對於現勢,有主導的作用在,也是「因勢利導」的結果。

  但「人間佛教」流於:

  「政治化」。

  「商業化」。

  「觀光化」。

  「世俗化」。

  ……。

  這樣的結果,會令佛教的色彩淡化,佛教會變成了民間的信仰,連一些所謂的無佛教素養的「民俗專家」,也插足佛教了。

  我說「政治化」、「商業化」、「觀光化」、「世俗化」,大家可以對照台灣佛教的四大山頭,是不是這樣子,因為他們是在開佛教的「7-11」的超市。

  「人間佛教」的提倡者是「太虛大師」。我想,太虛大師也想不到佛教會淪落成世俗化吧!

  佛教信徒成了政客的籌碼。

  佛教重視錢的經營。

  佛教重視觀光化的聚眾。

  佛教成了慈善機構。

  佛教成了爭地盤的特性。

  如此淪落的佛教,應該是「世尊」所不願意看見的現象。

  「戒律」沒有了。

  「禪」有名無實。

  「密教」只修生起次第。(方便)

  「淨土」的專一,也鬆懈下來。

  佛教一百八十度的翻轉,從昔日的佛陀「僧團」拉下到人間做善事的團體。



  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對,這不是更普及嗎?喚起人人向善,佛教彷彿百花齊放了,世俗化更能吸引一般信眾,將來的「人間佛教」會更昌盛。

  這使我聯想到佛陀的說法:

  一、世間法。(善行)

  二、做人法。(倫理)

  三、對治法。(對治貪、瞋、痴)

  四、第一義法。

  所謂「人間佛教」是在實踐「世間法」及「做人法」,不錯,這也是佛法。

  我們不能講「世間法」錯了,「做人法」錯了,只能說過度的提倡及擴展,會使佛教世俗化,失去了佛教的真諦。

  佛陀說:

  所謂世間法、做人法、甚至對治法,這三種法都是可破壞的。

  只有第一義法,是永遠不會破壞的。

  (這些說法在四部《阿含經》中,均可俯拾皆是)

  佛陀說:

  任何佛法均不可脫離第一義諦的。

  當然佛教的人間化,或許可以和基督教、天主教相抗衡,但,畢竟失去了佛教最無上的第一義諦。

  「入世的實踐模式」如果久了,會不會變成永遠的忘失第一義?

  從事社會實踐善行,是佛法。

  但,佛法不單單社會實踐。

  我在本文中,最最要強調的是,「入世」與「出世」不可分。

  只「入世」,會世俗化。

  只「出世」,會只有少數人解脫。

  我覺得,這二者都不可偏廢,實踐社會,但不可忘了第一義啊!

盧勝彥文集209冊《魔眼》佛教世俗化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忠臣之行

  時下,「以人爲本」已成爲許多公司領導的重要理念。確實不論是國家的治理、公司的持續發展、機構團體的有效運作都離不開衆人的作爲,人才的重要性已是盡人皆知。

  什麽是真正的人才?中國人稱爲「德才兼備」者,是也。而且「德」爲首。「才能」次之,有才無德之人恐怕其反作用比平庸之輩要大得多。從前替人介紹工作,介紹信上如寫著「品學兼優,老成谙練」此人可用,若無「品」字而被錄用了,介紹者可以不負責任。 

  如何能找到忠誠有德的良才?又如何合理任用人才是管理者的大學問。在春秋末期的齊國,有一位曆事三君達五十余年的晏子,在此方面極有見地。我們從史籍名著《晏子春秋》中節選有關段落,奉獻給有識之士:

  一、有德良才標准:忠臣之行――不與君行邪

  【原文】

  景公問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

  對曰:

  1.不掩君過,谏乎前,不華乎外

  2.進賢選能,不私乎內

  3.稱身就位,計能定祿

  4.睹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

  5.不權居以爲行,不稱位以爲忠

  6.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谀上

  7.君在不事太子,國危不交諸侯

  8.順則進,否則退,不與君行邪也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忠臣的德行是什麽樣子?」

  晏子回答道:

  1.不遮掩君王的過失,進谏于君王之前,不宣揚君過于外

  2.推薦賢良選拔能人,不偏向於自己的內親

  3.度量自己的德才而居官位,權衡自己的才能來接受俸祿

  4.發現賢良之人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祿不超過賢者的數量

  5.安於自己現在的職位去作應作的事,盡力稱職就是忠於職守

  6.不掩蓋賢良和隱瞞他們的優點,不刻薄下屬來獻谀國君

  7.國君在位時不侍奉太子,國家危急時不交好諸侯

  8.君臣相得時就立身朝廷,君臣相背時就辭官,不參與國君作邪僻不正當之事

  二、用人之道:以人不同能

  【原文】

  景公問晏子曰:「古之莅國治民者,其任人何如?」

  晏子對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種,責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責遍成。責焉無已,智者有不能給,求焉無餍,天地有不能贍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古代君臨天下治理百姓的君王,他們任用人的情況如何?」

  晏子回答說:「土地有不同的性能,而不同性能的土地只能栽種某一種植物,要求它什麽都能生長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而不同才能的人只能任用他辦某一個方面的事,不能苛求他什麽事都取得成功。要求沒有窮盡,即使聰明絕頂的人也有不敏捷的時候,要求沒有止境,天地也有不能給足的時候。所以聖明的君主任用人,讒谄阿谀的小人不能靠近他的左右,結黨營私的人不能在他的朝廷上理事;任用人的長處,不過問他的短處,任用人的擅長,不勉強他的拙劣,這就是使用人的概要了。」 

  晏子位爲齊國宰相,他效忠國家、禮敬賢士、態度謙虛、智慧充溢。他這飽含教益的言論爲後人發現良才、善用人才明示了很好的標准和方法。果能照此法而行,何患不能精英荟萃?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騎牛歸家

  福州長慶大安禪師,別號懶安,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俗姓陳。

  幼年入道,頓拂塵蒙。元和十二年於建州浦城縣鳳棲寺受具足戒。後受業于黃檗山,學習律乘。

  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深感所學於自己的真實受用不大,嘗自念言:「我雖勤苦,而未聞玄極之理。」於是振錫孤遊。

  在前往洪州的路上,大安禪師碰到一位老父點化他說:「師往南昌,當有所得。」

  於是,大安禪師便逕自來到洪州百丈山,參禮百丈懷海禪師。

  初禮百丈禪師,大安禪師便問:「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禪師道:「大似騎牛覓牛。」

  大安禪師又問:「識得後如何?」

  百丈禪師道:「如人騎牛至家。」

  大安禪師進一步問:「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百丈禪師道:「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大安禪師由此領悟佛旨,安心住山,再不向外馳求了。

※ ※ ※

  修身者,乃修回人之本性,因性之所存乃身之所安,安於其身惟心,其靜而淨,淨而明,為性之體之至善至理也。及其動也,不暴不燥,如如然然純於中和,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不爭無尤之德,乃為人之天性。

  孩兒之期,無不知愛其親,敬其兄,渾渾、然然、純純,雖有終日號而嗌,不兮乃和之至。及其長大,其聲色物慾惑其心,觸於眼、耳、鼻、舌、身、意,心不能靜,操動慾念,行以僥倖狡詐漸熾,終日以作攘竊盜,形形色色,惡劇爭演,節義之風無存,其性乃以日漓,乃至不可收拾也。

  老之死,其天賦明朗之性,染塵而污,污而濁,濁而沉,流浪苦海,焉然上升於天?故鬼為何?倘若在世能善養其性,聿修乎德,雖然壽終身死,而性不亡,其靈氣明朗而自升,故曰神,謂之和哉。經云,死而不亡,或壽、或神、或鬼,由於人之慾與靜之分別也。

  所謂善養其性,乃靜其心,靜於其心,在乎止其慾,止慾之工夫無他,在止於眼、耳、鼻、舌、身、意,非禮勿動,勿使煩擾其心,故修性之本,在乎止其慾、靜其心而矣。心靜誠一,靈性感通,活活潑潑,動者必以中,行者必以善,不偏不倚,心得護正,心若有偏,念動而陰,心竅閉而不中,所通者,皆為地之戶,陰霾鬼崇,妖邪之氣遍爾,雖曰:無災亦災,無凶亦凶。若有心得乎靜,復回本性之善,不求吉而自吉,真性常喜常足,潔清明朗之氣,尚接太和之氣,氣聚靈臺,故學者悟之必明。

  何謂道?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經曰:道也者,有清、有濁、有靜、有動。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動靜交於人,物生焉。有曰:妙動妙靜,交而真物生。是故,清者性之源,濁者命之基,修練性命之道,即在靜淨其心,善養其命也。靜養之訣在乎澄其心,六慾不生,和心明而後性靜,心未澄,身觸六慾,慾之至動,七情擾動其心,不得清靜矣。太上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清也者,何而得清,曰「練」,練也者,何而得練,曰「靜」,靜也者,在乎禪,則於在坐,練理禪坐,而禪坐在練心,練心則去濁得清,濁之不去,未得真禪。禪者示單,心有妄動,而不得性靜,故禪示單,只其心也。單者惟一,自性所安之處,禪於在坐,坐者雙人坐戊己土,真靜之坐,非戊己土難獲真靜。既得真靜,始得其妙,妙者,妙無所得,惟惟在練,練者,毋矜、毋躁、毋偏、毋急也。

  矜也者,何以使之無,曰「平」也;躁也者,何以使之釋,曰「靜」也,偏也者何以使之泯,曰「正」也;急也者,何以使之緩,曰「忍」也。如是工夫,總歸於空、虛其心而已矣。心不空,萬緣擾其心,心不虛,無以為靜,故靜者,必然馴於不動之心也,使無雜念,恒久其修,不失乎中和矣。

  善養其性,求其放心,修之者,必明於心禪或身禪否。心禪,二六時為中庸,發之於物,則二六時為中和。孔夫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而行住坐臥、待人接物,應如是觀。

  身禪,則惟呼惟吸,以氣為主,一無所知,念無所止,本性弗靜,不悉應而無所住。自性一無所明,惟益肉身為强壯,自性弗明,焉能性超大地之外。

  故修之者,悟之乎道,修之者,明心見性,是謂得之,得之和哉,得乎大道至理也。願修道者,必須內外兼修,性命雙修,之上乘也。今揮此篇,應天下蒼生,見悟修持也。

警世箴言-談修身之道

賺不淨財,子女遭殃

濟公活佛 降

詩曰:垛口城郭萬里長 磐石險峻向天
   秦皇漢武今何在 明月依然照北邙

聖示:世間常言「生財有道」,但其實生財之道不在聰明才智,而是在於因果,若前生、過去生財佈施修得多,則命裡就有財,命裡有財富,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錢財都會自然而然到來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觀察有許多老人怕老、怕寂寞、怕孤獨,然而子女又都要上班,因此造成子女甚大壓力,不知有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

濟佛曰:現在許多人年輕時逐鹿名利,一到了退休或晚年,就天天指望子女來看望自己,陪伴自己。然而現在的社會,子女們為生活奔波,也很少有空去看父母,於是老年人就會非常失落,甚至自怨自艾,此即是心中沒有「歸宿感」之關,如果他們能一心念佛,心裡就會有一種歸宿感,內心自然不會有這樣的波瀾。

其實一個人,不論他曾是高官富賈,或是販夫走卒,只要能一心念佛,就可得到不怕病、不怕老、不怕死的境界。甚至很多念佛老人不喜歡子女常來看自己,怕打擾自己念佛。

例如有人自訂每天要念一萬遍佛號,如果子女來了,就不得不陪他們聊天,佛號就不一定念得完。所以,很多念佛老人要求子女沒事千萬別來,只要定期關心就好,甚至關心完也要快快離開,此即是聰明的晚年生活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一個老年人如果能念佛,就不會浪費剩下的寶貴時光,而且每天在清淨的念佛聲中度過,心裡必定會非常清涼,臨終時也會十分安詳吧!

濟佛曰:然也。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民宅。)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寬廣的休閒木屋,屋外走廊有二人在泡茶聊天,但似乎沒看到喜悅,反而是眉頭深鎖,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他們嗎?

濟佛曰:然也,待為師將其元靈調出,你訪問他們為何多年來總是煩惱重重,眉頭不展,為的是何事?以做為世人之警惕。

(此時濟佛以佛扇一搧,二人之元靈即被調出。)

王生曰:二位菩薩你們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你們在言談中不時長吁短嘆,不知為何會如此?可否說說因由,作為著書案例,積一些功德。

(二人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甲男子曰:我生有一個兒子,但自從他大學畢業之後,就眼高手低,懶惰不去上班,而且生活日夜顛倒,白天睡覺,晚上上網。把家裡的錢都揮霍光了,還到處借債,讓我夫妻倆煩惱不已。剛剛經濟公活佛點化後,我才知道是業力之關。因為我以前是捕魚的,捕魚捕了二十多年,所賺之錢除了養家活口之外,還蓋了一棟房子。這些錢都是由數十萬條魚類生命所貢獻,雖然表面上我是賺錢,但實際上卻是欠下因果債務,所以現在錢都被我兒子揮霍掉,還負債累累,真是懊惱啊!

乙男子曰:我生有二個兒子,但大兒子因為腦部長有蛛網膜囊腫,因此常有頭痛和偶而有癲癇症狀發作,雖然病在孩子身上,但卻是痛在父母心裡,兒子的病症也讓我夫妻倆身心俱疲,剛剛經濟公活佛點化後,我才知道是業力之關。因為我是開電動玩具場的,雖然賺了不少錢,但卻戕害年輕人的上進心,甚至斷人慧命,因此得子女愚痴報,我決定要結束電動玩具場的生意,改做其他行業,以免惡報愈來愈重。

濟佛曰:俗云:「人為自己想時,就是災難的開始。」世俗人常常為了蠅頭小利,而做著有損福德之行業,若是因此賺了大錢,但輸掉了自己的陰德福報,則必定會得不償失的。所以若是此生有賺不淨財的,就要多布施,布施了錢財,自然業消子孫昌盛也。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二人之元靈又重返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二十七章 賺不淨財 子女遭殃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最愚蠢的守屍靈魂

蓮生/文

  人的生命,不過懸於一呼一吸之間而已,若一息不來,便成了伸腿瞪眼之屍,俗語說,氣歸氣,土歸土。氣者,靈魂也。土者,肉體也。靈魂之事,冥冥中皆存在耳,雖有鬼神難測,虛無飄渺之說,但,天地之陰陽,天道昭明,毫釐不爽,豈不是靈魂存在的一大明證。

  目前由於是科學昌明,物質鼎盛的時代,一切事情皆以科學為依據,若科學尚無法證明者,便一概的否認其為不存在。於是這種緣故,很多自認為知識的學者,便祇重視物質的成就,對「心靈」的東西,加以反對和打擊,並且棄之若敝屣。

  這些自認為「現代」的人,根本不相信有「靈的世界」,且認定宗教是一大無稽的謊言,由於如此的見解,無形中影響了社會人心的變遷,每個人皆認為生命僅僅是短暫,生不知從何而來,死皆歸於幻滅,死後沒有靈魂,也沒有所謂的報應,如此一來,活著的人唯有爭權奪利,拼命享受肉欲的滿足,追求物質上的奢侈,極盡榮華虛浮,因為這些人早已否認靈魂,不知有「靈的世界」,且認定死後什麼都沒有,既然沒有天堂地獄,還怕什麼報應,強取豪奪,享受到死光為止了。

  我覺得這些人所以如此的愚蠢,並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完全是受現實社會的影響,雙眼所見的現象界,祇有物質,「心靈」並不存,在繁華的刺激,暫時麻醉了他們的神經,人生的意義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凡事以摸到的,看到的為主,如此,要他們相信確有「靈界」,實在愈來愈困難。他們研究存在主義,當然認定存在以「肉體的存在」為真我實我,肉體死後,一切全空。

  就是這種觀念的存在,使我發覺,「守屍靈魂」有增多之勢。

  什麼是守屍靈魂?據我所知,可分兩種:

  其一,由於愚蠢的「死後全無」觀念的存在,有些人死後的靈魂自認自己完全完了,所以復甦的能力幾乎等於零,靈魂同肉體一齊埋葬在土中,肉體和靈魂不分開,靈魂的知覺也不知何者為生,何者為死,如此一躺,就是百年、千年、萬年,甚至一輩子永遠醒不過來了,成了完完全全的幻滅,這是觀念的執著,認為「真死」,使得靈魂復甦困難,這是道道地地最愚蠢的守屍靈魂,若無其他因緣,便長埋地中。

  其二,有些靈魂可以自行脫離已死亡的肉體,然而,他平時太重視自己的肉體,太愛惜自己的肉體,不曉得肉體僅僅只是一具臭皮囊,因而,他的靈魂捨不得離開自己的肉體,成了愚蠢的守屍靈魂,見肉體入土便跟著入土,或者徘徊在墓地四周,捨不得離去,緊緊的守住屍體,寸步不離。

  由於這種真實的現象,我發覺那些自認為最聰明的知識份子,平時不相信靈魂,這些人因為固執己見,死後泰半變成「守屍靈魂」,生前聰明,死後最愚蠢,這大概是他們根本想像不到的一件事,「物質知識」在靈魂界完全用不著,人類的知識份子成了最幼稚的學生。

  反之,常用「心靈」者有福了,他們的靈魂最輕巧,有真知真見者的靈域更是高超。因而,我體會到一句話:「在人間受苦的修持者,他們的靈魂得福報甚大,而在人間享盡福份的人,他們的靈魂群聚在卑賤的角落,永遠不敢抬頭。」

  我曾經在傍晚時分,經過花壇的李子山,李子山是墳墓區,我看見木麻黃的樹下,站立一個目光呆滯的老者,一動也不動,他也看到我,然而他若無其事一般。

  「老先生在此為何?」

  「吾真死矣!自覺無味而悲。」

  「塚中人是先生否?」

  「正是,吾真死矣!吾已死。」老先生喃喃。

  「人祇知此身是我,因有形相可見,哪知此身有生有滅,人人都在拖這死屍,先生如今屍身放下,難道還不覺悟嗎?」我開導他。

  「少年人,你莫胡言,人死豈可復生?人死豈可復生。」

  「老先生,原來的我愈死愈昭靈,更不可思議,靈魂才是主人公,難道你不信?」

  「萬無此理。萬無此理。」老先生守住木麻黃下的孤塚,真是冥頑不化。

  像老先生的這種靈魂,比比皆是,他雖已成靈魂,而猶不知有靈的世界,最愚蠢的靈魂,莫此為甚了。

  我內心悲痛的是:「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此偈不悟,天人同悲。

盧勝彥文集第34冊《輪迴的祕密》最愚蠢的守屍靈魂

曾祖念孫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佃戶合大金,夜裏看守麥田,有一個老翁走來同他一起坐。

  大金心想,村子裏沒有這個人,料想是過路的人偶而在此歇息。

  老翁要求喝水,何大金就拿罐中的水給他。老翁又問起大金的姓名,並且問他的祖父,然後悲傷地說:「你不要害怕,我就是你的曾祖父,不會害你的。」之後還仔細詢問家裏的事,忽而喜悅,忽而悲哀。

  臨行時,老翁囑咐大金說:「鬼除了求食以外,沒有別的事情,只有對子孫念念不能忘記。時間越是長久,心裏越是迫切,只是苦於陰間和陽間的阻隔,得不到音訊。」

  老翁接著說:「我們偶而聽說子孫興隆繁盛,就欣欣然要高興好幾天,群鬼都來道賀。偶而聽說子孫零落,也要悲哀好幾天,群鬼都來吊信。較之世上親人的盼望子孫,幾乎要迫切十倍。現今聽說你等還算温飽,我又要且歌且舞的好幾天了。」

  老翁回過頭再三再四地叮囑、勉勵,然後離去。

※ ※ ※

  所謂「水有源,樹有頭。」這是自然平常之理,一點都不可懷疑的,然人亦然也,人有祖先淵源之傳承,這也是天經地義不可否認之事,故代代相傳,淵源不斷也。

  但看現今社會之變遷,此種「追遠」之念不但被淡忘,而且甚有被遺忘之現象也,值得深思與反省也。今之社會對於祖先之崇敬者已不多見,唯只家教較嚴者在延續著,不然對祖先早晚懷念、敬愛者已經不多矣,只顧己身目前生活而已,但誠不知祖先是世人之根本。

  祖先是世人之先驅者,沒有祖先,哪來今日之你們呢?又祖先亦是世人之守護神也,沒有世人祖先之守護著你們,怎會有如今世人之前程呢?這些道理應該明而知之,知而悟之,將這「追遠」之理念永遠埋藏在己心中,並能再加以發揚光大,使得整個社會能祥和安寧。

社會道德省思-第十六章 追遠道德省思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墓前二事

  出自《四十二品因果錄》

  昔日周末之時,有一位得道神仙,姓莊名周,字文休,自幼學道拜師,其師姓李字伯陽,又號曰:老子。

  莊子有一日家中清閒無事,出去遊賞觀玩山水看景,信步而遊。見一位天神手持香花,來拜前生身屍。

  莊子問曰:「賢友這個身屍與你何恩何德,你肯手持香花前來拜謝他?」

  天神答曰:「他前生代吾行有十善好事。」

  莊子就問曰:「何為十善好事?說來與我聽。」

  天神答曰:「前身拜天地、禮神明、敬祖宗、孝順父母、和睦鄉里、尊敬六親、憐孤恤寡、發慈悲喜捨、布施、持齋修行。故天地憐我苦功,令吾上天堂逍遙快樂。因此今日要持花香拜謝他。」

  天神作偈曰:

  這是我前身,我有天眼開。寶衣隨念在,玉食自然來。

  謝他多勸告,助我一快齋。持花來再拜,塵世莫作呆。

  莊子拜別天神,再行數步,又看見有個餓鬼,手提鞭打死屍。

  莊子問曰:「道友這個身屍與你何冤何仇?自古說怨生莫怨死,你今打他何事?」

  餓鬼答曰:「這個屍就是我的前身。」

  莊子問曰:「既然是你前身,因為何事打他?」

  餓鬼答曰:「我前生行十惡之事。」

  莊子問曰:「何為十惡之事?說來與我聽。」

  餓鬼即答曰:「呼天罵地、不尊神明、不敬祖宗、不孝父母、不和鄉里、不敬六親、殺生害命、欺神滅像、謗佛謗法、毀謗聖賢。因此墮落地獄受苦,我今日特來提鞭打他。」

  餓鬼作偈曰:

  只因臭皮囊,巴巴結結亡。生前貪快樂,不肯暫迴光。

  生時從須少,黃泉歲月長。必須提鞭打,此恨氣昂昂。

  莊子作偈歎曰:

  路上遇著兩般屍,善者天堂惡陰司,善人禮拜昇天去,餓鬼還打舊日屍。

※ ※ ※

  天堂者,乃屬聖域也,世人均喜嚮往者也。地獄者,是慘境,亦即是世人均厭惡去者。但天堂與地獄,世人又當如何的去抉擇呢?能悟者,早已知之,只不過在人之一念間之分隔耳,即是天堂與地獄全在於自己如何的去選定。

  如能經常善心、善行,那天堂必有份也。如一心不能為善,行事均屬歹念、惡心,地獄之門是為你而開。故可思及天堂、地獄亦只一念之關耳,亦全在於自己如何去做了。想上天堂、或想下地獄,全在於你自己去下決定。

  人本喜善而厭惡,但偏偏有人不願行善而趨於惡途,「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之意同也。盼世人能知此理而悟之,望世人均能上天堂而不下地獄。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風水穴

  一個老漢去世了。他的兒子也是一個老實的農民,四十多歲。他家本是一個大門宗,祖上的墳塋也大,他就有心想給父親找一個好點的墳地。

  「看地仙」被請來了,客客氣氣的讓進屋裡,敬上好煙好茶水。

  兒子說:「老人家操勞了一輩子,也沒有享上福,心裡實在過意不去。老人過世了,怎麼著也得給老人找一個好點的墳地,讓老人家在陰間好好的享福,也是孩子的一點心意吧。」

  「看地仙」有六十多歲,很精神的一個瘦老頭,見主人這樣說,心裡也一熱。

  他給人家看陰宅幾十年來,好像是第一次聽人這樣說,只求讓老人在陰間享福。那麼多孝順的兒孫請他看陰宅,說的大都是求老人死後對家裡有個照應,讓兒孫們福祿滿堂。

  時運不濟的,說的是求得個時來運轉,走時運的,求的是輩輩高升,幾代單傳的,求的是兒孫滿堂。今天這個莊稼漢不為兒孫求福祿,也真的令他不由自主的高看一眼。

  「看地仙」聽莊稼漢這樣一說,把慣常的矜持和嚴肅略略收起,對他說:「風水好壞是一個方面,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肯定有它的道理。最主要的,還得是家庭和睦,為人善良。」莊稼漢連聲應是。

  莊稼漢跟隨「看地仙」去為父親選陰宅。走過一片玉米地,前面是一塊豆地,豆地那邊還是一片玉米地,玉米都一人多高了。

  老遠看到一個人在掰玉米,莊稼漢扯了一把「看地仙」,自己先彎腰退到玉米地裡來。

  「看地仙」進來問他有啥事。他低聲說:「我們等一會兒吧,等人家掰完了玉米我們再過去也不遲。」

  「看地仙」滿臉狐疑的看著他。莊稼漢說:「那塊地是俺的,那個掰玉米的也是俺村的,咱這一過去,他怎麼能躲開啊?以後他咋有臉和我見面啊?」

  看地仙說:「那他不是在偷你的玉米嗎?你咋反倒躲起他來……」

  莊稼漢說:「啥偷不偷的,都是一個村的,他家窮的很,平常咱也接濟不了人家,他掰幾棒子玉米,算咱接濟他了吧。」

  「看地仙」怔了一下說:「兄弟,你家的陰宅我不看了。就你這胸懷,這善良,這麼好的一個人,老爺子埋到哪都是一塊風水寶地。」

  「看地仙」仿佛意猶未盡,又對他說:「風水講究地勢的走向和地形的平穩和寬厚,但是再好的風水寶地也得有德之家居之方能配得上。奸邪小人之家,好的風水寶地也會流失。你這宅心如此寬厚,自能帶來好的風水。其實風水也是一樣的道理,真正好的人,風水是不用看的。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人,你家的風水不用看。我以後做人還得向你學習啊。」

  天地間的福祿,若不是存些憂勤惕勵的心,福祿是聚他不來;若是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福祿是無法相配。

  俗云:「福地福人居」,若無善德者,豈能得福地庇蔭。故勸人多行善德,否則,欲要轉運移凶化吉,反遭其禍,為智者所不取也。

※ ※ ※

  夫,人一死,其子孫必延堪輿家,察地脈,觀山勢,選擇吉地,以安窀穸,其目的不外乎「埋葬先人遺骸,借此靈機發蹟,庇蔭子孫蕃衍,榮華富貴」。其自私念頭,實堪令人噴飯,福地福人居,談何容易。

  其次招僧侶延道士,做功德,藉以超拔亡魂,花費許多金錢,排場子,裝體面,語云:「孝子答親,有何不可?」但所延請之僧道,道德品性如何?總當考慮,否則自身不能保,焉能保他人。

  設若在世居心詐騙,兇狠殺人,放火搶奪,積蓄不義之金錢,留與子孫,待其死後,大做功德,超拔亡魂,欲消除前世冤業,其實能有功效否?則萬萬不能也。若要費此金錢,廣設道場,不如將同等金錢,普施貧困,其所得效果,猶大於百倍矣。

  此陰宅風水,不非無關,只配合其人之陰德,且山靈面目,何嘗輕易示人,焉可強求乎。如善人心地光明,吉神呵護;惡人心地污濁,凶神隨擾,陰地亦因之而變優劣,故曰:「陰地好不如心地好」之說,即為此由來。況亡人入土為安,只以山頭字向,適合亡命,無相妨礙可矣。幸勿存利慾薰心而輕舉妄動,應多加修培,依時祭掃,使亡魂得安泉壤為是。

  吾願世人,在生必須行善德,遵聖訓而行,有錢多加佈施戒殺放生,捨藥施茶,敬惜字紙,印經傳典,積滿功德,若至呼吸氣斷之時,雖無良穴可居,追薦可享,亦能居人之上,勅歸神道,俎豆千秋,免受六道輪迴也,願世人其共鑒諸。

修緣寶典-追薦與吉地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空、自然、看得開

蓮生/文

  「空」和「看得開」,其實是有關聯的。因為有「空」的思想,才能夠看得開,才不會被綁。

  很多人常常求長壽;希望生命能夠活得長久,身體健康,沒有病痛。在人生中,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好的壽命,即使甚麼樣好像都失去意義。

  但是佛說,世間一切現象,像秋天的雲,變化無窮。生命是在電光火石中,生命猶似呼吸之間;所以佛常說,祂問:「你看過世上有不死的人嗎?」

  從這個歸類,就會想到「空」,壽命的長跟短,有什麼意義?都是一樣的。

  身體的健康不健康,雖然在現實上來說是有差別;但生命的長短,有何特別?總歸一句,都是平等。

  師尊常說,人生最主要的意義,不是在壽命的長短,而是在「精彩精華」,這是師尊今天退隱的原因。

  師尊不要做多久,我只要活得精彩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生命的價值,你認為有價值,便是足夠了。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聽到領悟真理,晚上都可以死。依照慧能的思想,這是一種「看開。」

  今天的人在做什麼?在聚集自己的財富,都是存錢而已,去送給他人用,再多也不一定能夠用的;所以師尊常說:「什麼東西是屬於你?吃下去的才是。」

  積集財富,只能廣結善緣,廣作佈施,若不,等同是廢物垃圾一堆。但有些人也是蠻可憐的,還沒有聚集財富,他已經欠人家很多了。

  另外就是子息,看開自己的後代;我們出家人,很多都是沒結婚,也是看開子息的。

  其實,自己的後代,能夠做有用的人,當然是最好。但他有用或沒用,與你有何關係?都是虛名而已,這一方面也要看得開。

  緣份更要看開;我們懂得人生,知道一切都是「緣」,身體的磁性,跟那個人的磁性合的話,就會覺得親近;很好的緣,如果不合,就互相排斥,就覺得是壞緣,所以一切都是緣。

  「廣結善緣」,多行善行,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善緣,他人不會排斥。製造「善緣」,也是很重要。

  再談「地位」,世界上有哪些人的地位是永遠的?今天,師尊說「退隱」,是不願意永遠佔住那個位置;以後主持上師,就坐中間的法座,師尊就坐旁的法座。

  在地球上,美國可算是最強盛的國家,他們總統的位子,是不是很堅固?永遠是總統嗎?也不是,也是要輪替的。

  在職中的總統,是不是永遠堅固不退?也不是的。因為總統做錯事,國會也能罷免彈核。地球上最強國家,最高位子的總統,也不堅固的。

  我們用腦筋想想,就能夠看開一切,現在還需要什麼?當領悟宇宙的真理後,心中得到光明,了解宇宙真理,自然追尋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最可貴。

  所以六祖慧能,他領悟了「空」理;他生活在自然中,能夠看得很遠,看開一切。他的心靈,非常的平衡,這是最重要的。愈合乎自然的生活,心靈便愈平衡。

  師尊喜歡種田;為什麼喜歡種田?種田就是一種自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著太陽月亮走。太陽出來的時候,我就種田。月亮出來的時候,我就睡覺。

  我並沒說離開「真佛宗」,我退下後,我曾說了一句笑話,我已經退隱了,我晚上睡覺,我與四百萬的弟子及「真佛宗」,毫無瓜葛,我會很好睡。

  以前我會失眠,因為宗派裡出現「搗亂份子」,我便擔心難眠。

  假如師尊不是退隱,今天任何報告事情也要處理,雖然師尊不放在心上,但是也要找人處理!所以能夠看得開,知道空性的,是能夠活得自然的人。

  六祖慧能,也常提到「自度」,自己度化自己,要「自悟」,不要依賴師尊。

  佛教說:「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個人」。

  六祖離開五祖的時候,經過一個渡船的地方,講了一句名話?「從前還沒有開悟的時候是師度,開悟後,就是要自度。」

  六祖的意思,是很多事情要自己來,不能有所依賴。佛教的道理,已經講的很多,在禪定也要靠自力。

  師父只能作為一種加持,什麼是加持?我們打棒球出去;來了一陣風,把這球吹得更遠,那就是加持力,那球還是要自己打的。

  六祖慧能強調「自度」,他解說「心」是最有名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心在動。」意思是一切物質的現象,本來是靜止的,你的反應是因為你的心在動。這是六祖慧能很有名的哲學思想。

  一個漂亮的女生走來,你看她漂亮,是你心的感覺,就是你的心動。

  是六祖知道,世上萬事萬物,都是靜止,我們訓練自己的心,與宇宙的萬物,適應的美好,就是成就了。

  「訓練你自己的心,與外在的環境,非常的協調,就是成就。」這是「六祖禪經」中最重要的意義。

  這一句話,一般人是沒法體會,作為成就者,才能體會這一句話。

  一般人的的心,是隨著「金錢」、「地位」、「美色」而走,是隨著周圍的環境而轉變。今天,行者的情緒,是能夠協調自心,跟周圍的環境協調的話,就是成就者。

  六祖慧能強調「心動」,調整你自己的心。

  當時兩個和尚在爭論「旗子在動」;一說是旗子動,一說是風在動。

  六祖說:「都不對,是你們的心在動。」

  所以外在的環境,跟你有什麼關係?能夠調整自己的心,合乎自然,這一點很重要。

  另外,佛經中也常提到「佈施波羅蜜」,因為行者常佈施,結了很多的善緣,對將來的修行有很大的益處。

  若你覺得處處碰壁,和很多人相處不來,覺得人緣不好,便要改變自己的緣,嘗試廣結善緣,由惡緣變成善緣;由排斥變成融合。這是佈施與廣結善緣的益處。

  嗡嘛呢唄咪吽。

法語精華──《空、自然、看得開》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兄弟骨肉之情

  有一兄弟倆,哥哥死後,弟弟便無情地吞侵了哥哥留給孤侄的財產。他採取了逼迫、威脅和逐漸蠶食的手段,把個侄兒壓榨得幾乎無法生存。

  有一天夜裏,他們夫妻正在蒙頭大睡,忽然夢見死去的哥哥愴惶而來,向他們大喊:「快起來!快起來!著火了!」

  夫妻二人從夢中驚醒,屋裏已經硝煙彌漫、烈焰四起了。他估計無路可逃,便一腳踹破窗戶,拉著妻子,奪隙而出。

  正在喘息未定,房屋忽然拉一聲坍塌下來。如果稍遲片刻,夫妻二人必要葬身火海。

  第二天,他急忙把侄兒叫來,如數退還了自哥哥去世以來他所侵吞的一切資財。

  人們對他這突然的決斷很奇怪,他怎麼會在幾天之內,竟能從一個盜賊一樣的强人忽而變成伯夷一樣的賢者了呢?

  他痛哭流涕,把哥哥托夢相救的經過講給大家聽,聽眾無不為之慨嘆。

  這位死鬼善於成全至親骨肉之情,這就比那用興妖作怪的高壓手段來制服別人强之百倍了。

※ ※ ※

  悌者,順也,即善事兄長之謂也。俗語曰:「家和萬事成。」人人皆能孝敬父母,善事兄長,父慈子孝,一家和和氣氣,享盡天倫之樂,豈非人間天堂乎。人為萬物之靈,知善惡,辨是非,飲水思源,父母養育之恩,昊天同極,兄長教導之恩,亦非小,人知報恩,方能成為仁人。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矣。」

  善事兄長之道,非表面上聽從而已,務要發之於內心之真誠,兄長有難,當承擔之,不可自求安樂而視之無睹,置之罔顧,兄長之行動作為,若有失妥之處,當和顏悅色勸諫,以真誠感動之。為人兄長亦要以身作則,以慈心開導下輩,諄諄教誨,做人模範,教導向善,指示為人處世之道,使其成為一完美人格,將來造福人群,此非兄長之責而誰之責乎?嗟呼!風塵僕僕,花花世景,利欲薰心,貪利忘義者有之,衹顧自己而忘卻兄長之恩者,比比皆是,兄弟爭財奪利者,亦不缺其人。夫人相親相愛,人之天性也,何況兄弟骨肉者乎。兄弟友愛,融融相處,喜氣洋洋,以慰親心,可謂之孝矣。

  兄弟相勉,攜手向善,行功立德,將來功成果滿,同登天階,九玄七祖盡超昇,此為悌而達於孝者也。故吾勸勿以利忘義,勿以利兄弟失和,兄弟失和,父母勞心,而成不孝之子,不孝不義之人,仙佛所惡也。要想與仙佛為伍者,務要先修五倫八德,遵守三綱五常,人倫以遠天道,此謂之先後有序,內外有分。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五節 悌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朝陽的光芒

  遠公〈釋慧遠〉在廬山中,雖然年老,但講經論法仍不停息。

  弟子中偶有神情怠惰的,遠公就對他說:「我好像殘留在桑榆梢頭的落日餘暉,理當不能照得長久;但願你們像朝陽的光芒,隨著時間的運轉,越來越亮。」

  然後手持佛經登上法座,高聲背誦,聲音和臉色都非常賣力。

  程度好的弟子,都面色嚴肅,更加尊敬他。

※ ※ ※

  光是黑之反面,任何黑暗,給光一照,就立刻消除。故人皆喜光,就花草樹木,若無陽光,亦不能生長。有成就之佛徒,身首有佛光發出,此亦光之所以為貴。

  光之本身,如如若佛法,既不能觸,亦不能留,其產生係從他身所得,而不是本身所生。例如月亮,月本無光,係從他身反射而得。但首先條件必須本身具有清明淨潔之本體,然後才有反映之資格,非任何物體能有此優越條件。如鏡可產生光線,可照耀任何角落。但以他物向著太陽就不能有光發出。因鏡有淨潔純清之本體,故能反照而發光。佛徒之有佛光,亦此理也。

  佛徒之有佛光者,就是由佛身反射而來,但亦必需其本人具有純潔清淨之心去向佛,然後始得有佛光發出,因此第一要有淨心,第二要有心向佛,始可得光。如雖有明鏡而不向太陽,何來發光?學佛者之要淨心而又常近佛,明矣。

雨華再集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