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為慾望而活

蓮生/文

  記得有一回,我回台灣省親,見了我年近八十的父親,父親對我說:「我什麼慾望都沒有了,幸好,還有吃的慾望,這吃的慾望,支撐我活下去。」

  父親又說:「勝彥(卡子),你是修行人,可以修到五蘊皆空,一切慾望全沒有了,這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我一聽,驀然一驚。

  父親的話,並非全無道理,其實任何一個人,都在為慾望而生活,如果慾望全無,活什麼?

  我對父親沒有說什麼,只是笑笑。

  我知道有一位富豪的夫人,她每天都出外逛街,買鑽石、買名錶、買古董、買珍玩,天天如此,以添補她生命的空虛。

  她的購物生涯,是為了快樂。

  然而,她對我說:「並不快樂!」

  我又知道,有這樣的人,嗜好「集郵」、嗜好「泡茶壺」、嗜好「火柴盒」、嗜好「名酒」、嗜好「陶器」、嗜好「水晶」、嗜好「盆栽」、嗜好「裸體照」、嗜好「剪報」、嗜好「石頭」……。

  更有錢的人,嗜好「音響」、嗜好「名車」、嗜好「名畫」、嗜好「古董」、甚至嗜好「房子」、嗜好「名牌」。

  他們追逐的是快樂。

  我並不以為,這樣子「自我陷溺」於物質之中,是一種罪過。這些「物慾」,是有必要的,也是正確的「紓解」,在現代文明社會之中,也許會發生奇效,使人生更多彩,生活更豐富。

  然而,「陷溺」到無法自拔,就不好了!

  「剪報」一屋子,無路可行,無床可睡。

  「購物」一屋子,搬一個家,又繼續買,不管有用無用。

  「石頭」一屋子,成了嗜石狂,與石為友,不見外人。

  嗜好成癖,呈現了「無奈」、「柔弱」、「孤僻」,有時候反而是「被迫」的心理問題。

  我不是一位心裡分析學家,然而,我知道,到了「迷戀」的極致,也是一種危險,需要疏導。

  我崇尚「靈性」的修行。

  「身空」。

  「心空」。

  「法空」。

  「性空」。

  但,我覺得「幻之身軀」(肉身),也非完全假妄,至少在活的時候,是「若亡而實在」的,我這幻身,是虛也是實,是假也是真,如果沒有虛假之身,又如何證得「真如」。

  因此,我是「靈肉合一派」。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順其「自然」。

  我的修行法門,是「形而上」的。

  我也有我的嗜好,我自覺寫作使我快樂,寫作發洩我心中的苦悶,也使我的人生,有了快意而無失落。

  人生固然短暫,人與人相處也會風流雲散,人人都會消杳;但,在我的寫作之中,是永遠的存在的,我的寫作很實在,雖然歡樂往事,逝者如斯,但,恍然如昨啊!

  我用我的寫作,保存我的一生,雖然只是一剎那,卻也是永恆,寫書是我的一種快樂,是我生命的價值,我樂此而不疲。

  每天,我固定寫一些,又有價值,又有快樂,這好像是一個原則,不要太拘束,隨性自在些,我不想被綁住,但,也樂於寫寫塗塗。

  快樂的修行。

  快樂的寫作。

  靈肉合一。

  才是真正的人生快樂。

盧勝彥文集178冊《登山觀浮雲》寫作貫穿我的一生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自殺之罪

  鎮江人張大,旅居揚州,康熙七年五月病死,見了閻王。

  閻王說:「抓錯了人!你既然到這裡,可捎一封信到陽間。」於是,令一鬼兵引他遊覽一座城市,城門口匾上寫著「枉死」兩個字。

  他看到很多鬼魂,拖著一尺多長的舌頭,自稱是吊死鬼。每天到這個時辰,必須再度經歷上吊之苦。

  後又見到很多鬼魂,身體腫脹,衣服盡濕,自稱是投水自盡的。又見到一些鬼魂,有的無頭,有的斷喉,有的七孔流血,自稱生前是自殺而死、服毒而死的人。他們這一天定時照生前的死法表演一次,苦痛萬分。

  那些鬼魂異口同聲說:「我們在生時,都認為一死了事。但想不到死後痛苦到這般,真是悔恨都來不及了。」

  張大問:「那些鬼魂到何時才能重新投胎做人呢?」

  鬼兵說:「不能了。大凡閻羅王殿前托生做人的鬼魂,乃十分少有。人身難得,反而不知珍惜,而尋短見。這些人在陰間辜負了閻王一番鼓勵在世間為善做人的恩義,在陽世又辜負了父母三年乳養的大德。何況一個人自盡,往往會使陽世親眷遭遇司法訴訟,真是害人不淺。因此閻王最恨這些人,判決他們入畜生道,不容易投胎人身……」

  看完了這一幕,他回報閻王,閻王說:「你回到人間,可以把這番話告訴世人。」然後閻王大聲拍擊桌子,張大才悠然醒來!

※ ※ ※

  觀紅塵亂象增長,眾生日漸沉淪,並且生活在(自殺之迷惑)思想當中,一連串尋找自殺的迷途羔羊,不知珍惜難得之生命,不知好好認真為生活、為理想打拚,不知積極開創未來,反而是大人小孩,相繼走向死亡之短路上。

  有者因疾病久纏而痛苦難耐,所謂:「久病厭世」;有者因工作上難得穩定,意志薄弱而尋短;有者因在言語上與人常不合,思緒糾結而尋短;有者因家庭變故,傷心而尋短;有者則是因為在外面積欠債務,無力償還,意志消沉而尋短。

  無論自殺是基於何種理由,總歸是因為抗壓性低,不肯面對現實。如此之人,思想上著實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既然有此自殺之膽識,又為何缺乏面對現實之勇氣,一腦子存在「眼不見為淨」之錯誤念頭,誤認為人死而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導致眾生誤認為自殺就能獲得自由;怎知人並非死後就可以一了百了,更無法在二十年後從新塑造一條好漢出來。

  須知,人死後必須依其生前所做一切善惡之深淺輕重,而分別施以不同的待遇;自殺者先須進入「枉死城」,每日的自殺時間一到,又必須再經歷一次死亡的呻吟,日復一日面臨生死關頭之慘痛,直至壽滿之期,始得出離「枉死城」。

  然後,進入「一殿」,審判在世不知愛惜生命,乃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有債務纏身者,另加一條(不信、不誠)之罪名,接受各殿刑罰,往後投生三惡道。縱得投生「人道」,仍將在潛意識中,存在自殺之意念。

  另外一個層面,凡是思想異於常人者,或是言行思緒與過去產生差異甚大者,皆是在過去生中,積孽深重,而冤親債主之緣機成熟而進行索擾;再加上現世思惟偏差,便容易導致自殺成緣。

  若有眾生能適時覺醒,造善積德以消冤解業,則可避免;否則自殺一旦成為事實,終將永無後悔機會,必須在悲慘中度過也。

寶德雜誌第37期-述論:自殺迷思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無我忘我

  無著菩薩到「雞足山」洞專修彌勒法,他想面見彌勒菩薩請求賜予竅訣。

  於是在山裏經過了六年的苦行觀修,結果連吉祥的夢兆都沒出現,心灰意冷而下山。

  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婦,欲用軟布將鐵杵磨成針。菩薩想:「世間人為了無意義的事也是那麼辛苦,那我修持正法必須要有毅力。」於是又回到原處修持了三年,但是仍未出現任何驗相。

  無著菩薩相當沮喪,再度放棄了修行,下山時,他看到一個人拿著一片羽毛,用力搧著山上的塵土,那個人告訴菩薩:「這座山擋住了陽光,讓他的房子非常陰暗,所以要把這座山搧掉一些。」菩薩心中又如前一樣想了之後,再度回到原處。

  經過三年之後,還是沒有得到任何的吉祥徵兆,這次無著菩薩真的灰心了,他決定打道回府,在途中,他看見一條雙足殘廢的母狗,下半身爬滿了小蟲,仍然提著上身瘋狂亂叫。

  無著菩薩對他生起強烈的大悲心,他割下自己身體的肉施捨給那條母狗,接著想要幫母狗清除身上的小蟲,但是又怕用手去抓那些蛆,會把他們捏死,於是閉上眼睛用舌頭去舔,結果舌頭沒有碰到狗身,反而接觸到地面。

  當他張開眼睛,彌勒菩薩金光燦爛的出現在他的面前。

  無著菩薩說:「您的慈悲心真微弱,一直不肯顯現尊顏。」

  彌勒菩薩說:「十二年來我從未與你分開,而是因為你業障深重所以看不到我,後來經過十二年的修持,減輕了一些業力,只看到這條母狗,現在由於你生起了大悲心,業障全都清淨了,你才能真正見到我。」

※ ※ ※

  世人求道,當求理、求真、不可有偏邪之念,且應抱堅毅虔誠之心,鍊修無我忘我之境,以達有我自無之正覺。

  能成證聖佛仙神者,均有大公無私之大悲心,裡頭存含著:「大空無我,大有無空」之聖域,世人當明悟此理,堅志的效法施行,自可與聖佛仙神肩齊矣。

  如何無我?如何忘我呢?不私不偏,以眾生為前題,以萬靈為目標,循次漸進就可達成之。世人均因塵凡染深,私利太重,故而無法空境,以達無我、忘我之境,也就是因我心太重,致使難以空懷使然,談修、談鍊、談道,有絲亳之我心,就是道礙,就是無法通竅,竅不能通,阻塞靈性,永無希道之日也。

  故提此以勉,就是希望世人多釋懷空境,無情、無罣、無礙,以勉道成。

皇母慈音第四輯-無我忘我真修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救人顯名

  為人常能明白存善而助人,上天自當賜福給你,此乃千古不變之理也。

  昔有許裕民者乃一介書生,自束髮學習,聰明無比,學問淵博,滿腹經綸。父早逝,母胡氏在堂,事親王孝。

  父生前乃以狩獵為生,傷及無數生靈,陰騭有虧,所以年到四十膝下猶虛。使來胡氏勸之改行,方生下裕民,自小聰明過人。

  後來父親見背,母胡氏要裕民能到京城赴考,但無錢,來湊西湊,向人借貸勉強成行。

  到了京城,住在春花酒樓,人數眾多,剛好有位算命先生在場,指著裕民說:「其祖德有虧,且有短命之虞,功名無望。」

  同旅社之人怕被波及,紛紛走避。裕民乃嚎啕大哭,被鄰房一住陳姓老翁聞悉,問其故?言算命之言不可盡信,你不妨住到城東廟帝廟內攻讀,一來可省房租,二來三餐由我供應,並給予五兩銀子作為零用。

  就在廟內住不到幾天,見一老翁在大樹旁要上吊自殺,裕民急忙向前解救,並問其故,老翁說:「我向王某借銀五兩無力償還,押走我女兒,恐被欺淩。」

  裕民心想,我已是要死之人,留錢何用,於是給老翁五兩,讓父女團圓。

  是夜,夢見帝君向其言道,汝善心救助二命,延汝壽二紀,且今年可中科考。

  叩謝帝君並將此事告知陳老翁,陳老翁嘉其懿行,再給裕民五兩作為零用。果然是年名中科考,當了縣令,而陳老翁之子亦中舉成名。

  由此則例說可知,為善善報,天經地義,絲毫不爽也,世人莫以此故事為虛而淡視之,當多勉勵己行善。

※ ※ ※

  所謂急難者,顧名思義乃指突逢變故而遇劫逢難,其中苦楚若非身處其境,實無法知悉個中煎熬之痛苦。

  然而遇著急難並非窮困人家之專利,就連平時生活物質充足而有所成就之人,亦會有機會遭受災厄之侵襲;但一般人總以為身受災劫急難之人有其兄弟姐妹在,可以不必去理會,正因為諸眾有此一錯誤之觀念,而導致社會上平白激增許多貧困之家。

  試想那些富足人家突逢變故,若有善德者助上一臂之力,那麼社會上可減少貧窮家庭,因為逢難並非是一輩子的事。剛發生之時,得貴人之助而衝破難關,因受惠者之感恩,必使社會多一支慈濟軍力,但因世人之觀念誤植,而使此一善行力量消失無跡。

  總而言之,急難救助乃在應時而為,所謂適時解困,正是修道者之應有作為。藉救助急難之因緣,可得後世之貴人顯現,快者當世得其蔭,慢者後世可得其善報。

修道心法衍繹-第十一章 急難救助之殊緣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受傷的獅子



蓮生/文

  我們來到端士的「盧森」(Luzern),有盧森湖,有鐵力士山、彼拉特斯山,是瑞士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現代與古樸交匯。

  我們在「盧森」,先去看「受偒的獅子」(石雕)。

  據說:

  這是為了紀念一七九二年,法國大革時,保護法皇路易十六王室而戰死的瑞士傭兵。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讚頌:

  「世界上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

  又據說:

  瑞士人,是阿爾卑斯山的高山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

  早期的瑞士人,到歐洲各邦國當傭兵(被僱請的兵士)。

  兩國交戰。

  結果傭兵對傭兵作戰。

  等於瑞士人打端士人。

  這就是「受傷獅子」的來源。

  我聽了,非常感動!

  這個「受傷的獅子」石雕,非常的生動,被箭射中。

  盾牌落地。

  尖矛橫置。

  哀傷全寫在臉上。

  我在那裡,站立久久。



  乍看之下,人們都會感染了「哀傷」的氣息,但,事實上,在這世界上,何處有真正的「平和」呢?

  自古至今。

  烽火在什麼時候才能斷絕?平息?

  國與國的交戰。

  國的內亂。

  家庭的戰爭。

  職場的戰爭。

  人際的戰爭。

  個人內心的心靈交戰,人天煎熬。

  在這天地之間,可以說是千篇一律的,一點也不例外。

  我突然有一個感覺: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受傷的獅子,不是嗎?」

  我想,在這個世界上,可有一塊合適的地方,你和人都不相識,連一點小事也和你扯不上關係,你的眼睛和其他的眼睛從不交集,你不談別人,別人也不談你,有這樣的地方嗎?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發覺,每一個人都是「受傷的獅子」,只是有的受傷重,有的受傷輕。

  這就是「人性」!

  我們人類,被註定在人間要受試煉,每一個人都要煎熬,每一個人都要受傷,然後,在受傷中站起來,這就是「修業」。

  我當然承認,在我自己來說:

  受傷沉重。

  四面八方的刀矛刺殺而來。

  但,我飛上了天。

  我的心在天上。

  永遠不會有傷害了!

盧勝彥文集205冊《阿爾卑斯山的幻想》受傷的獅子

正宗

  中世紀時,有個埃及國王接連打敗了幾個王國。但他連年用兵,國庫快空了;此時,又急需一筆巨款,卻發現再也拿不出錢了。

  他的主意打到了猶太富翁麥啓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猶太人決不會輕易出錢,得做個圈套讓他鑽才行。國王思索了好久,總算想出了一個妙計——

  他把麥啓士德請進宮,擺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過三巡,國王噴著酒氣向富翁請教道:「麥啓士德先生,聽說您學識淵博,過人,我想借此機會向您討教一個問題。」

  麥啓士德見國王那副故作謙恭的表情,懷著戒備的說:「不敢當,不敢當,我麥啓士德不過是個酒囊飯袋而已。」

  「不必謙虛。」國王繼續說,「聽說您對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請教一下,在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種才算是正宗呢?」

  聰明的麥啓士德一聽此話,就知道國王在耍弄陰謀詭計,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貶低另外一方,說不定會中他的圈套。這問題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個圈子再說。

  他想了一會,沈著地說:「陛下所提的這個宗教問題,真是太有意義啦!這使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許我講完那個故事的話,就一定能得到一個美妙的答案。」

  國王點點頭說:「那您請講。」

  麥啓士德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大富翁,家裏有數不清的金銀財寶,特別有一件稀世珍寶,是一枚閃爍著異彩的戒指,連城,富翁特別珍愛。

  臨終前,他在遺囑上寫道:得到這戒指的便是他的繼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爲一家之長。遺囑要後代永久保存好這個傳家之寶,不能讓它落到外人的手裏。

  得到這戒指的子子孫孫,都用同樣的方法立遺囑教後代們遵守,誰得到戒指誰便是一家之長。後來,這戒指傳到某個後代手裏,他有三個兒子,個個受到他的鍾愛。在臨終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傳給誰

  當時,三個兒子都向他請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辦法,只得私下裏請來一個身懷絕技的匠人,仿造兩枚戒指。臨終前,就把這三枚連匠人也難分真假的戒指,私下裏分別傳給了三個兒子。

  這下可好,待一閉眼,三個兒子都拿出戒指作爲憑證,要求以家長的名義繼承産業,可是誰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誰應該做真正的家長的問題,直到現在還無法解決。

  麥啓士德講完故事後,微笑著對國王說:「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賜給三種民族的三種信仰,難道不是和這三種情形一樣嗎?你問我哪一種才算正宗,其實,大家都以爲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們都可以擡出自己的教義和戒律來,以爲這才是真正的教義、真正的戒律,以爲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繼承人。這個問題之難以解決,就像是那三枚戒指一樣,實在叫人無從做出正確判斷。陛下您說對嗎?」

  國王面對聰明機靈的麥啓士德,一時無言以對……

※ ※ ※

  五教本同一理,奈何世人分別心重,分你我、分東西、分南北、分男女、分人種,連語言不同亦能區分為不同之民族,實乃「執相」也

  「法門無量誓願學」,處此文明昌盛,科技發達之時代,人心特別好奇,上蒼為普度三曹,廣垂法音,故宗教門戶大開,而各宗各派為爭取信徒,亦都大吹法螺,使出渾身解數,因此道務上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而修子更因定力未深,眼花撩亂,有者甚至不知皈依何門方是?

  「愛面子」乃人類之通病,故人人皆自認自己所入之門是「正門」,所修之法是「正法」,可是往往越修越糊塗,越修越煩惱,越修是非越多,也許當初他進的真是「正門」,而且飢渴逢飯湯,進了門當然先大吃大暍一番,但很快的飢渴之疾痊癒之後,開始挑食了,吃膩了嘛,漸漸覺得沒什麼稀奇,於是擔任起「評論家」,睜著眼盡找別人的缺點,閉著眼專藏自己的汙點,每把比高低、論是非當作洋洋得意之事。於是漸入小門、旁門而不自知,甚而唯我獨尊,輕視他教、他門,造成道務上之大困撓,實已成道務之罪人,卻自認是辦道之大功臣!諸如此輩,現正充斥末法道場之中,此亦現今道務雜亂之原由也!

  修道者,常言「認理歸真」,「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故法門千千萬萬,修子無論身入何門,皆應以追求真理,擴展心胸為職志,如此在言行上以身作則,在體悟上澈明法心之平等、應緣、慈悲,所謂「方便有多門,皈元無二路」,人人因緣不同,當然皈依之法門亦異,但是最終目的,都是殊途同歸之明心見性,超生了死。故修士千萬不可自滿現狀,或自認為自己所入之法門才是天下唯一之正門,或自認自己所恭奉者方是宇宙間最高級之神。蓋法無正邪高低,只是因才施教,應緣慈悲。修心若正,則法門亦正。否則爾雖入正門,但修心偏邪,自墜邪路。可見正邪在爾之心上分,所謂心可作佛,心可作魔,心可造天堂,心可作地獄,修道修心,誠為修子最需著眼之處也!

  再言,仙佛神聖,雖有無量無數,但總以真理為本體。故任何法門所崇拜之神聖,其形相如何?名目如何?並非重要,而是要看其內涵是否合乎真理?如教忠、教孝、教仁、教義等;蓋真理即是道,而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神聖所要啟示者即是「道」,那還有什麼可爭的呢?試想上帝若化成一個土地公之名號與形相來點化人時,你是要把它當成土地公呢?還是至高無上之上帝呢?再言觀音大士若化成一個乞丐來考驗世人時,你是將之輕視呢?還是將之尊崇?故金剛經一再地啟示世人不可執名著相,有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修士豈不於此慎思乎?

天道佛音-第二篇 法門無量誓願學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身非我有,何吝於頭

  天竺佛教第二十四代的祖師,名「師子尊者」,中印度人,自小聰慧過人,其父崇信佛教,由於受到家學的薰陶,尊者自幼立志學佛。

  一日,二十三「祖鶴勒那」進宮說法,尊者向他請教如何用心學佛。

  師子問:「我欲求道,當何用心?」

  祖答:「汝欲求道,無所用心。」

  師子逐問:「既無用心,誰作佛事?」

  祖答:「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

  師子聞是語,即入佛慧。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付法給二十四祖的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後來,師子尊者遊化至罽賓國,當時這個國家有二個邪術者,學種種幻術,想要謀反叛亂,就偽裝成出家人,潛入王宮。

  他們謀反的事情敗露,罽賓國的國王誤以為是出家人所為,大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構害,一至於斯!」於是毀伽藍,解散僧眾,要毀滅佛教。

  接著,國王又手持利劍,至尊者住處,問:「師得蘊空否?」

  尊者答:「已得蘊空。」

  國王問:「已離生死否?」

  尊者答:「已離生死。」

  國王曰:「既已離生死,可施我頭。」

  尊者答:「身非我有,何吝於頭!」

  國王即揮刀,祖師即身首異處,從頭首處,沖出「白乳」湧高數尺。

  國王因為行弒聖人的罪業,右臂旋即斷落墮地,七日後而命終。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的身首異處,二十三祖「鶴勒那」事先早已預告。「象白山」的一位深明因果的仙人,亦已解釋其宿因。

※ ※ ※

  人之所以墮落後天者,乃因執著假我,迷失真我,而至沉淪於苦海,流浪不休。若是有人能識透真假,而再進一步借假修真,則可以超凡入聖,跳出氣數之外,真常清靜,消遙自在,不再墮落矣。

  借假修真別無二法,乃是借此假身,以修身中之真道而已。不知修真之人,終日為假體而勞碌不休,迷在酒色財氣,恩愛名利之中,三毒五欲,八魔十惡,刻刻不離,如此則真人受假人拖累,而墮落矣。

  若知修真之人,其人必以真人主事,利用假體修道立德,盡三綱五常,行八德兼十善,如此則假人受真人操縱,成就真人之人格矣。

  人,假人者,色身假體,不過數十寒暑,即當壞去;真人者,真性也,永久不壞,色身若無此真人存在,則三寸氣斷,已不能活動運用也。所以世上智慧之人,皆知借假體,以修真道,行功立德,等待將來色身一脫,真人出現,則有一條光明大道真透天庭;愚痴之人反是只知順乎情慾,而為假我奔波勞力,至其終也。真人反被假人拖累,而墮黑暗地獄也。

  以上借假修真,乃勸世上有緣人,即得真道,須當快向今生度此身。

了道秘要-第五品 借假修真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被拘禁的戰俘

  一位先生前往一個城市。在那座大城市街道的一個角落,他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出售籠子裡的小鳥。

  這個人的眉頭立刻皺了起來,他想讓這個孩子把這些鳥放了,但他沒有這樣的權力。

  小鳥在籠子嘰嘰喳喳地叫著,拍打著翅膀,想要掙脫牢籠束縛。

  他站在哪裡,靜靜地看了一會兒,然後對男孩說:「你的鳥兒怎麼賣?」

  「五十美分一隻,先生。」男孩說。

  「我是說全部,不是一隻。」那位先生說:「我想把這些小鳥全部都買下來,多少錢能讓我完成這樣的心願?」

  男孩在籠子前數一數,然後說:「五美元,先生。如果你全部買下來,需要五美元。」

  這位先生從衣袋裡掏出了錢,但是他只有四美元。

  「我只有這些錢,能把小鳥都賣給我嗎?」那位先生問。

  男孩點頭答應了。

  「儘管少了一美元,但是這麼快就都賣完了,也是不錯的。」男孩感覺非常滿意。

  他把籠子給了那位先生,可是令他吃驚的是,那位先生接到籠子後就立刻讓所有的鳥兒飛走了。

  男孩疑惑地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先生?實際上你什麼也沒有得到呀!」

  「不,你錯了,我得到心靈的安慰,我告訴你為什麼我要這樣做吧!」

  那位先生說:「我曾經是一名戰俘,在法國的監獄裡我被關押了三年,所以我不忍心看到任何生命失去自由。每當我看到生命受到拘禁的時候,我的心裡就很不是滋味。」

  男孩明白了,他的臉一下子就紅了,從此他再也不抓鳥了。

※ ※ ※

  放生護生乃發慈悲大願之心,世道刀兵災禍的延生,都與殺業凝聚戾氣因果共業相關連,是以殺生非止於自我造業而已,這股戾氣不消必成禍源升起,至希世人能明白。

  而人心本善,對任何生命都會有不忍觀其苦受的同情心,如見貓犬淪落苦受,見者何不起悲心感受,如將這股心緒反照,任何生物的生命不也是一樣珍貴呢?

  世人本賦大慈大悲的心性,當然不能見苦而不施予救渡,寄世人能發揮慈悲為懷大願,莫再造殺戮因果。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富不過三代

蓮生/文

  我未曾見過,歷很多代,均擁有巨大錢財的富豪。中國人的諺語是:

  「富不過三代!」

  歷朝的皇帝。

  石崇。

  何珅。

  陶朱公。

  他們的錢財呢?不知流至何方?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見過的富豪很多,見過他們興旺,見過他們敗絕,世事如此,令人感傷不已!

  想一想,錢財之事,如同海浪,潮起潮落。有時是小溪,有時是河,有時是湖,有時是海,有時是沙漠的綠洲,有時只是一口井,錢財如水,流來流去,想永遠擁有,不可能。

  我想告訴大家:

  「不可能擁有!」

  曾經有一位富豪醒悟時告訴我:

  「吃下去的才是自己的,用得到的才是自己的,其他的,只是借你看看而已!」(借你呆看幾十年)

  這句話,確實是至理名言。

  這世上的人,貪婪的是什麼?就是這流來流去的錢財也。其實哪有一個人,真正留得住?我所謂的「十方錢財」正是飛過來,飛過去的,十方流動的。

  聖弟子們!出家修行者,十方錢財原是各方的施主所佈施的,記得,這裏面多了一份施捨的力量,除了感恩之外,我們行者要有福份承受,吃人半斤,還人八兩,這是至理名言,行者自己要有福份,也要能真正修行,給施主賜福。

  行者勿貪婪,人性的貪婪更不能有,只能感恩及給佈施者種佛法的福田。

  永遠記住那首偈:

  施主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

  如果不修行。

  披毛戴角還。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十方錢財

教人墮胎之果報

  女子喜教他人墮胎,不欲令生:即是指女子喜教其他女子墮胎,不希望他人產子。

  世間至寶莫過於「生命」,而教他人墮胎即是不尊重生命,甚至有為醫者為了錢財而助人墮胎,凡此犖犖諸端皆會造下甚深業力,因為墮胎最直接傷害的對象-即是胚胎(胎兒),另一即是孕婦本身。對孕婦而言,除了身體之傷害外,未來想要懷孕時亦較不易受孕,而且未來懷孕時流產之機率亦較一般婦女高,甚至有的人之「子息緣」因墮胎而被斷送掉。除此之外,墮胎婦女未來懷孕時因為血崩而危及生命之危險性亦較高,再者是無以言喻的心裡創傷,如悲傷沮喪、罪惡感和遺憾......等。

  俗云:「夫妻原是宿緣,善緣、惡緣,無緣不來;子女原是宿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子女要投胎,需與父、母、自己三方緣齊方能成胎,並非是無緣無故而來。一個沒有「子息緣」之人,即使是千求、百求也不見得能求到,而子女會成為家中之一員,乃是與父母之緣非常深厚之關,故切莫輕言墮胎。

  吾舉一實例說明:昔時有一女子,因為自己無法生育,雖然四處求嗣繼後,但都徒勞無功,因此心生嫉妒,若見村里之內有女子懷了身孕,即慫恿他人墮胎,甚乖天和。今生帶業轉世又為女身,因為前世教人墮胎,不欲令生,因此今生一樣無有子嗣。雖然其用盡不少妙方,依然難以如願,十餘年來的努力,因為無法生育造成夫妻仳離,獨自在外租屋生活,待其積蓄用盡,無錢可用時,即被房東趕出租屋處,成為流離失所之遊民,此即是教人墮胎之果報。

  現今有婦產科醫生助人墮胎,此乃是損福損德之來,此種果報多會有現世之報,甚至延至後世之報,如中年暴斃、精神失常、罹患癌症,迭遭厄運,身心不穩等等,其果報皆甚為悽慘。

  果光正見如來有云:「有兩種人甚為稀有,如曇花一現般難可值遇:一種是不行惡事,一生都不做惡事之人;另一種是犯了罪過能即刻懺悔改過之人,此二種人甚為稀有。」處於現今五濁惡世中,要見到一生都完全不做惡事之人可說幾乎難見,故世之人若有犯了上述之惡而能夠即刻懺悔改過,誓不再犯,則未來自能減輕業報之來也。

坤道與習氣-第三九章 女子喜教他人墮胎,不欲令生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仙化自己

  許旌陽,本名許遜,魏晉時人,老家本在河南汝南,後遷往南昌,是歷史上著名的道士。許家父、祖輩世慕至道,許遜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好善積德,非常好道。

  西晉武帝太康年間,曾任旌陽(今湖北省枝江)縣令,因為在任上勤儉廉潔,以德化民把旌陽縣治理得很好,據說「民慕其德惠,來依附者甚眾,遂至戶口增衍」,所以又被人們尊稱為「許旌陽」。

  後來許旌陽棄官東遊,拜仙人吳猛為師學道。數十年間隱居南昌豫章西山,惟以精修大道,后又得神劍之術,亦常于山中擊劍自娛,即使偶然外出山中,也不異於常人。

  江中有蛟蜃興妖作怪為害百姓,許旌陽潛入江水中,揮劍斬殺了這隻蛟,世人才知他是位有道高人,紛紛向他請教修煉之道。

  許旌陽不主張修煉就一定要進山出家,他認為:上士修煉不一定非要捨榮華入曠野;只要修煉心性,心明氣達,道德不虧,積功累德,就可成仙。他主張「修忠孝凈明之道,以改造人心,使不忠不孝之人,去妄存真,則四海歸太平,君安民阜,成天下之功」。

  他曾著《八寶垂訓文》,教人「忠、孝、廉、謹、寬、裕、容、忍」。他解釋這八字真言的含義:忠則不欺,孝則不悖,廉則罔貪,謹而勿失,寬則得眾,裕然有餘;容而翕受,忍則安舒。修身如此,可以成德。如果世人待人接物能如此,那人世間的怨咎不就可以洗滌除盡了嗎?

  當地人民被其感化,而重孝、悌、忠、信,樂善遠罪。四鄉人經許旌陽所居之處,只見鳴鶴翔飛,慶雲繚繞。當時自東晉離亂以來,江南頻遭兵禍騷擾,而許旌陽居所周圍數百餘進而之內,盜賊不入,閭里晏安,人無災害,豐衣足食。

  孝武寧康二年(374),許旌陽時年136歲。當年八月的一天,有神使降於他的庭院之中,對他說:「今奉玉帝之命,已冊封君為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太使的職位。」並且當場賜給他紫袍、寶節、玉膏、金丹各一盒,又告訴許旌陽飛升的日期和金丹的服食方法。

  到了飛升的日子,四鄰之人遙聞天樂靡靡,祥雲冉冉,只見羽蓋龍車,從官兵衛、仙童玉女前後護從,許旌陽全家四十二人同時白日飛升,所養雞犬亦隨之而去。

※ ※ ※

  人本佛性,人本仙靈,奈何自降後天,則受塵染,使之佛性遠離,仙性淡化,致而走入幽暗地獄之途。

  人之修,就是要能將己受塵染沾污之本性喚醒、德化,回歸本來清真之本性,不可任其污濫到不可收拾之地步,這就是仙化自己的起步點,讓你先天所賦有的仙性、佛性再予清明回來,就可憑此以證道果。

  世人均得多予以醒明自己歸修、歸善、歸德,那不仙化、佛化也難矣。總言之,人隨時可成佛成仙,只在於你怎麼去做了。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仙化自己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行動中學習,實務中磨練

本道院瑤池金母  登台

聖示:成功的人生,無法一蹴而成,乃是一點一滴之積沙成塔而成的;是以,必須把握當下,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每一個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正確的觀念、思想和行動,去做中肯的回應。然而,現代生活是非常的多變而繁複,要能時時自我覺察,實在不易。是以,諸子們需要一本像知心朋友一樣的書籍,能時時刻刻給你自己一些提醒和建議。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要能獲得適合自己閱讀的好書,亦是難求,但每日閱讀倒是真的可以時時刻刻給自己提醒或建議。因為書中一定有讓人可以學習,能夠感動及欣賞的地方。

金母:然也。如果每一個人願意以隨緣喜樂的態度生活,便會有「日日是好日」的體驗。諸子要謹記於心:如果你們被貪心和無知所障蔽,你就會活在不滿、焦慮和嫉恨之中。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明白。

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學會實際生活、工作和待人接物的能力。若是從書本中學到一些基本知識,或從流行事物中得悉一點訊息也是不夠的。

譬如:現代許多的孩子憑著理想,不肯紮實的做事以累積經驗,要向父母親需索金錢,就想要創業、當老闆、開公司;但這些孩子們好高騖遠,做事一點也不落實,很快就會面臨關門大吉。如此一來,父母親的退休金花光了,半生的積蓄賠上去了,看到這些父母無助的臉,也不免傷感起來。

金母:一個人擁有高學位,如果缺乏實務的磨練,對自己或事業所帶來的風險也更大,特別是在企業裡,實務的經驗根本無法從書本中得到,必須自己親自去做才行。能說的出來不是真正的經驗,真正的經驗只能自己用,別人也偷不走。

奉勸諸子,既要知識,更要實務,始能切合實際。

陳生:所以,如果我們只從言傳中去學習,不可能學到徹底的真本事。如果我們從實際力行中去學習,接受磨練,那麼我們所學會的真功夫,絕非言語所能說得清楚的。

金母:然也。

陳生:有一位哲學家上了渡船,在過河途中,便問船夫:「你懂得宇宙論、知識論嗎?」

船夫說:「不懂。」

哲學家說:「那麼你已失去人生三分之一的價值。」

接著,哲學家又問:「你懂得人生的意義嗎?」

船夫說:「不懂。」

哲學家又說:「那麼你又失去人生價值的三分之一。」

緊接著,哲學家又問:「你懂得信仰嗎?」

船夫說:「不懂。」

哲學家很感慨地說:「你又失去人生三分之一的價值。」

這時,船正好在激流中觸礁,船底破了個大洞,水湧了進來。船夫問哲學家說:「你會游泳嗎?」

哲學家說:「不會。」

船夫說:「這下子,你會失掉全部的人生價值。」

金母:哈!…。人必須在不斷的行動中學習,所學的才是實用的能力,務必在實務中磨練,擁有的知識才會化作生命的力量。光憑空想思考,不能實地解決問題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諸子切記:培養你們的行動能力,從中學習寶貴的經驗。

諸子謹記:憑一點見聞知識,是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好。

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29期-培養行動能力‧學習寶貴經驗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做善事的確是佛法

蓮生/文

  有一回,我到台灣南部弘法,我說法說到一半,我說:「做善事的確是佛法,但,佛法並非只做善事。」這話才說完。

  一名女子大聲說:

  「做善事是佛法,佛法就是做善事!」

  眾人一聽,全怔住了。

  我輕聲的說:

  「做善事的確是佛法,但,佛法並非只做善事。」

  (這是我說第二遍)

  但,那名女子仍然大聲嚷嚷:

  「做善事是佛法,佛法就是做善事!」

  (同樣那句話)

  為了化解尷尬的場面,我說:「做善事的人,其見解比起一般人,已高超了很多,做善事的人,是人間的菩薩。」

  我這樣一說,那名女子的情緒很顯然舒坦了很多。

  我在這篇小文裡,不想用辯論法去辯論:

  「白馬是馬。」──做善事的確是佛法。

  「馬非白馬。」──做善事不能說是佛法的全部。

  我只想簡單解釋如下:

  大乘佛法在學佛的路線上,有兩條路線,一條是以大悲心為根本的方便法門,另一條是以正覺見的智慧法門。

  在智慧法門上,派別甚多:

  分別正見。

  經論正見。

  般若正見。

  唯識正見。

  中觀正見。

  瑜伽正見。

  等等等等。

  其實這兩個「方便法門」及「智慧法門」應該是相依而不分離的,這相依而不離的,就是「悲智雙運」了。

  以菩薩六度來說,「布施」、「精進」、「忍辱」、「持戒」、「禪定」、「智慧」。

  布施行善當然是佛法。

  但。

  佛法不只是布施行善,它尚有「精進」、「忍辱」、「持戒」、「禪定」、「智慧」。

  密教如此認為:

  慈悲方便是「水」。

  智慧正見是「種子」。

  如果沒有了慈悲心的「水分」,智慧正見的「種子」是不可能發芽的。

  如果沒有了智慧正見的「種子」,那些慈悲心的「水分」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智慧正見」是翼,可以飛向清淨的佛國,智慧正見可以「見道」、「修道」、「究竟成道」。而做善事是修集布施功德,是「資糧道」的六度之一。

  我個人認為,沒有智慧是不能解脫的,沒有智慧更不能證菩提。

  我個人更認為,沒有慈悲心不能成就菩薩,沒有慈悲心更不能成佛。

  我以為:

  做善事是佛教。

  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究竟成佛是佛教。

盧勝彥文集196冊《清涼的書箋》做善事的確是佛法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幼年之時,父親范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朱姓的人家,范仲淹改為朱說。

  他知道自己身世之後,辭別母親,至睢陽應天府書院讀書,生活艱苦,每天用粟米煮粥,待粥冷卻凝固後,便把它分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

  他用功讀書,常常忘記吃飯,倦了便用水澆臉,後來終於考取功名。

  有一次,范仲淹去算命,問說:「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

  這位算命先生嚇了一跳,就說:「小小年紀,如何口氣這麼大?」

  他有些不好意思,接著又問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

  算命先生有些納悶,為何志願如此懸殊,就問他:「你為什麼選擇這兩個志願?」

  范仲淹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聽完之後很感動,立刻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樣一顆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後一定可以當宰相。」

  范仲淹當官之後,生活仍然十分儉樸,卻時時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他請求朝廷派人前往災區巡察處理,卻沒有答覆;他直接呈稟皇帝,仁宗只得派他去安頓撫慰災區。

  每到一處他就開倉賑災,免除賦稅,他還把飢民吃的野草帶回來獻給皇帝,皇帝不高興,將他貶出朝廷。

  當時外患頻仍,西夏李元昊叛亂,范仲淹與韓琦負責鎮守邊地,他對羌人真誠相待,恩威並用,羌人稱呼他為「龍圖老子」,對他敬畏有加;西夏人謂其「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相誡不敢侵犯,軍中傳唱歌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心膽寒」,邊境得以安定。

  後來范仲淹到蘇州任知州,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想給自己蓋一所住宅。

  一位風水先生看了地,道喜說:「誰住這兒,誰的子孫會當公卿將相。」

  他說:「那就讓窮書生住這兒吧!」

  他就辦成了「蘇州書院」,培養了大批人才。他自己直到死,也沒有像樣的宅子住。

  范仲淹有個好朋友,名叫滕子京,在巴陵郡做官。他重新修葺了洞庭湖邊的岳陽樓,請范仲淹寫一篇文章記錄這件事。

  范仲淹於是作了《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就是出自這篇文章。

※ ※ ※

  大業欲成,志意須堅,清和欲賞,義德宜厚。古來英豪創業,必具超人堅毅,以親天之親而為親,從道範之範而為範,施政以德,邦交以和,內有忠良為助,外無橫邪生滋。以德為屏,以仁為基,天道人心,治成一體,行事必務公益,論理必據中和,所以千載盛榮流為後世師表。

  今人欲成偉業,每逞後天之識,一幕霸圖,一幕巧奪,明月既欲獨抱,江山更希私囊,人生渺小,物慾橫流,不知離道已遠。天親難近,因種不良,何來佳蜜之果,此為後天之識所蔽,而昧先天之德。

  世賢學道鐘門,既有薰陶之雅,應覺公私之分,道俗之別,棄小我而成大我,捨獨善而為眾善,渡人渡己,廣而宣之,為道為俗,欲昌欲榮,機妙已在其中矣,希信子共細參之。

鐘道聖訓-德滋義澤享昌榮

假才假智

  日本有一名武士久聞一休宗純禪師的盛名,決定去試探他的禪法高下。

  某天,武士帶著一條魚到一休禪師的寺院,對一休說:「禪師,久仰您的大名!我今天來的目的,是想和您打個賭,如果我輸了,隨您開條件,只要我做得到的,一定滿您所願。如果禪師輸了,請把大門的招牌摘下來。」

  一休禪師知道武士來意不善,卻又不好拒絕,只好點頭說:「好,你說,要怎麼個賭法?」

  武士揚起手,說:「禪師,請您猜看看,現在我手中握著的這條魚,究竟是死的?還是活的?」

  一休心裡想:「如果我照實說牠是活的,這個莽夫一定會把魚捏死;如果我說是死的,這條魚或許還有活命的機會。」於是就搖搖頭,回答說:「這條魚是死的,還有什麼疑問嗎?」

  武士仰天哈哈大笑,說:「您輸了,這條魚是活的!」話一說完,就把魚放進一旁的池子裡,魚一入水,馬上就游開了。

  一休禪師看著水中的魚,微微一笑,神情淡定地看著武士說:「可惜,魚成了打賭的工具。魚離開水,當然是死的;魚入了水,當然是活的。總之,我輸了!」

  武士聽了一休禪師的話頓時愣住,被禪師那種有道者的胸懷舉止所攝受感動,他對自己先前卑鄙的心態感到很慚愧,於是伏首對禪師說:「禪師,您贏了,我輸了。」

※ ※ ※

  何為世聰?聰明技巧是也;謀慮變通是也。世人之特別偏愛世聰,因為功名非世聰不能成,財貨非世聰不能得,因此應對接物皆以世聰為先。

  然而世人用世聰以求名利,只知進而不知退,只知福而不知禍,日夜勞心,為名利所迷。不但費精耗神,爭強好勝,思慮過度,身軀衰敗,甚至名利尚未得而性命已喪,豈不是用世聰,反被世聰所害?

  世間許多糊塗修道學人,不知世聰誤事最大。一舉一動,仗著自己一點小聰明,假伶俐,便在人前誇能,自謂別人皆不如我。若是因此自恃才能而目中無人,或強辨是非而欺壓尊長,或記幾宗公案而借取迷人,或作幾句詩歌而自負有道,或學些扭捏功夫而以盲引盲。甚至謬執己見,只此皆是自恃才智,誤用聰明,管窺蠡測。

  故真心學道者,要老老實實,樸樸誠誠,一切假才假智,絲毫不用。否則,恃才用智,機謀詭詐,本欲向前,反落於後。妄想明道,難矣。

修道基本功-第十三章 輕世聰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富貴的善業因

  自古以來,貴者不富,富者不貴,因為各有所司,各有所專,「富者」精於行商,互通南北之貨,能選擇各地特殊出產之物品而與異地進行交易;是以,商賈利潤日積則能富庶。

  「貴者」善於經營地方建設,能謀百姓之福祉,建設地方之方便,而興民之所利益,於普澤其德,以惠益民生;是以,顯貴而清淡不富也。

  奈何後世「富者通貴,而貴者興富」,形成富貴者合而論之。然而末法時代之社會型態變遷頗大,富與貴者大有人在,但因處處危機四伏,是以有人富而默默,有人貴而伏伏,皆因德性使隱約之不欲彰顯。

  在五十年前,於嘉義地區,乃有涂某,本是清寒家庭,幼時乃因父病而無力撫養,父母在不願親子相離,但又為圖幼子能不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在痛定思痛之中,毅然決然的將涂某送人撫養,以利後續學習上進。

  涂某先是由一戶小康家庭收養,後來養父母因家庭突逢變故,乃將涂某轉送當地一戶公務人員家庭收養。及長,涂某適逢某企業主深深器重,急欲栽培接手該企業重要職務,而涂某亦知上進,在企業家之栽培下,出國留學,返國後進入企業各部門學習諸般技術與管理,而後認真於企業經營,果然如預期順利接手企業,不負眾望,而延承企業之永續發展。

  追溯涂某在多生以前,乃是一名生活僅能自足的貧困人家,雖然生活貧困,有時三餐不繼,但從來未思一絲毫偷竊之意;並且眼見他人財物遺落,仍未肯佔為己有,皆能立即歸還失主;遇有人遺落財物,惟恐遺失財物者找不到失物,而心急如焚,更能靜守當場,以待失主前來認取,方肯離去。

  雖然生活不甚充裕,每每有人化緣求乞,皆能歡喜捨予茶水飯菜,而本身則寧願餓上一餐,以圖能施造濟困之心,不但衷心恭敬雙手奉上,未敢輕視及怠慢,且視乞者如同父母、兄弟、姐妹。此外,時常自製花圈禮拜道觀仙神,或送到佛寺供養聖僧。

  因為種種造作之恭敬心,種因純善,致使來世成為富庶人家之福報,生活所需而永不匱乏,更能利益以續植深福也。

  在三十年前,於台中地區,乃有陳氏,自幼父母雙亡,乃由姑姑代養,陳氏聰穎靈慧,幫家務、肯學習、知進取,每接觸一件新鮮事物,必然從最初程序到最後流程,以從中明瞭每一項事物的個中道理。及長,已集眾技藝於一身,由於慧根深具且深識人心、善體人意,得諸仕紳之疼惜,並且每每仕紳有任何解不開的疑題,皆能透過陳氏的解釋而獲得理解。

  追溯陳氏在多生以前,乃是一名小生意人,為了生活,大街小巷叫賣,雖然流動攤販較難聚眾以固定客源,但在小生意人眼裡並不礙事,因為自身也希望藉由四處販賣物品,方便與大眾結緣。並且深知人生苦短,而大眾的文盲,隻字未識,乃四處教導老人家持唸佛名,遇有識字者,乃教以讀經,包括:孝經、…等,也讓大眾感受到法喜充滿,因此,結造如今深受仕紳重視與請益之貴人緣。

因果形成之業報因暨命格之果報-第卅二章  富貴的善業因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讀密勒日巴之偈

蓮生/文

  偶讀「密勒日巴」的四句偈,令我心中戚戚然。其四偈如下:

  當我觀察此身時,覺彼無常似朝露,不久當老幻死滅。

  我觀伴侶親眷時,悟彼實如眾商客,不久離去難常聚。

  我觀血汗財寶時,恰似勤蜂所聚蜜,為他人忙終成空。

  我觀事業家園時,悟彼實如大牢獄,惡業罪行之淵藪。

  我讀此四偈,汗涔涔下。

  看世間行者,「密勒日巴」如此說:

  貪慾深入心,兢兢患得失,為文字所縛,心無決定見,

  升斗必計較,以養愛慾女,散亂並逸樂,役身心如奴,

  身披懶惰枷,繫輪迴巨錨,口云依佛法,實做諸罪行,

  矯揉順世情,己鼻被人牽,如斯學佛者,時在苦惱中。

  警惕啊!警惕!

  讀「密勒日巴之偈」,深印我心,我也是常常如此觀察的,尤其第二偈,我深深的體會。

  我依止山林時,我觀察親眷,知道難常相聚了,又很多很多的親朋好友,難常相聚了,又佷多很多的聖弟子,難常相聚了,我那一點情,歸何處?

  第一偈,更不用說,一息不來,就是一坯黃土。

  嗟嘆的寫下一詩:

  如何敢說不滿足

  慶幸自己尚能知行止

  只剩那一點情

  不容我死

  看破大牢獄

  看破之時

  才能親證那真如

  活的時候不會永遠的迷糊

  感恩聖者的指引

  提供陽光與空氣

  忍辱之人終於達到淨土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讀密勒日巴之偈

尊善去惡

  後漢時,有位叫龐統的人,每每稱讚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過其實,別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他是什麼原因?

  龐統回答說:「當今這個時代善人少,惡人多,想要改善社會不良的風俗,增長自己的道業;若是不盡量的讚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麼想要行善的人,就會更少了啊!稱揚讚歎十個人,其中若有五個發生錯誤;但是也有五個沒錯,這樣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勵,這也就可以了啊!」

  關夫子的訓示曾講到:「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口常說好話。」龐統先生可以說是善於體會這個訓示,而且身體力行,實在是有益於世道人心啊!

※ ※ ※

  尊者,當尊有益世間種種之善行、善德,始可由而增進己身效仿進道之力,否則無以成就自己。

  然而世人總無法時刻提示自己在此點上去精進,且亦得日日行之,天天反省之,始能為功,見一美善,當應敬尊,並與之賢齊,經常以此為自勵,且能經常以此來自勉,如此品德、功德才能得以發揮。

  同時,見人之惡,除當設法規勸達正而外,還得以其惡以戒己身,那就不會有邪惡之來也。日日勉行,何患惡之隨身,那美善會附身而行,靈性可成就矣。

  盼世人能常存「尊善去惡」之理念以自強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尊善去惡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鏡子的智慧

  有一徒弟抬一面鏡子,邊抬邊說:「這鏡子可真是賤貨,幾十元買了這麼一大面!」

  師父笑著說:「你可別小看了這鏡子啊!它可以當你的老師呢。」

  「哦?」徒弟也逗趣說,「不知這鏡子老師將何以教我?」

  師父:「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放到鏡子前面,它都映得出嗎?」

  「當然!」徒弟說。

  「那麼東西移開後,鏡子裏還留有餘影嗎?」師父問。

  「那怎麼會呢?」徒弟說。

  「這就是智慧啊!」師父說:「這叫“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

  「不能!」徒弟說。「想不到這鏡子還有點門道,還有嗎?」

  「多得是呢!」師父說:「比如孔孟先師或帝王將相來照鏡,你說鏡子會因為高興而加倍細心嗎?」

  「不會。」徒弟答。

  「如果乞丐、棄兒來照鏡,鏡子會因厭惡而應付了事嗎?」師父問。

  「不會。」

  「這就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又叫“與聖人居而不喜,與凡夫居而不憂”,你做得到嗎?」師父問。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興衝衝地問。

  「當甲物體正在照鏡子時,鏡子會一邊照甲又一邊惦念乙嗎?」

  「不會。」

  「這叫“把握當下,置心一處”。你做得到嗎?」

  「做不到!還有呢?」徒弟窮追。

  「鏡子映現紅色物體時,其本身會不會也變成紅色?映現綠色時會不會本身也變成綠色?」

  「不會。」

  「鏡子本身雖不變色,卻仍能紅來現紅,綠來現綠,是不是?」

  「是,這叫什麼?」徒弟問。

  「這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做得到嗎?」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還不解渴。

  「鏡子映人映物、映狗、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質卻始終不變,這叫做“體不動,而用常顯。用常顯而體不變”你明白嗎?」

  「明白了!」徒弟感歎地說:「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鏡子,竟蘊含了這麼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為師啊!」

※ ※ ※

  「空中雁過不遺踪,水裏魚游無痕迹;心中若是不掛礙,何妨對境心數起?」

  慧能六祖本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理念,指出心念仍然要活活潑潑,只是不著相而已。

  鏡子能照萬物,卻不為一物所黏著,同時對於外境之一切,全無分別之心,自性像鏡子一樣,善來時,照(應)明其善,惡來時,照(應)出其惡。而鏡體始終不受汙染。參禪者要打破執著外修之工夫,而強調心地用工夫。外修之工夫是借外來而使心念不動,這屬人為的,因此只能有短暫之效果。心地之工夫,乃是由明心見性之智慧,使得心地不受一切妄念之污染。這方是自然的永恆的真工夫。

  慧能六祖在於禪的功夫,更著重煩惱即菩提。所以不必怕妄念,有妄念時正好照出其為妄念。也不必躲煩惱,有煩惱,正好可覺出其為煩惱。如此心地上之工夫方有落手處。此間問題是在如何去用工夫,這工夫之最緊要處,就在於先要能「覺」,能「覺」之後,妄念自然不染,即使有煩惱也會轉成菩提,否則沒有智慧(覺)而要斷妄念,結果任何現象都變成妄念,草木皆兵,不妄也狂矣。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人善人欺天不欺

  出自《張公藝百忍集》

  當公藝還未生孩子時,本族中有一位張旭,和公藝的土地連界。

  張旭生了三個兒子,都很粗暴,欺侮公藝非常過分,稱呼公藝是「絕代鬼」,又稱他是「莊眉牛」。

  公藝聽到之後,置之不理,但張旭又來公藝的地上砍伐三株樹木。公藝看到之後,想要上前制止,卻轉念說:「同是宗族人,不可傷和氣。」於是叫人幫他送樹木回去。

  哪知張旭不知足,還習以為常,以為公藝怕他。之後,又橫侵佔公藝的田地,大約可生產糧食一石多,以為公藝不理會,就將稻穀割了之後拿回家。

  公藝叫人送一封書信給他,張旭抓開書信念說:

  欺人是禍恐天殃,慾意橫豪豈克昌;無義財來家破散,有仁田進享無疆;

  公平處世其家永,正直居心壽久長;富貴原從天理定,惟憑陰騭慶流芳。

  念畢,將書信丟棄地上,叫他的兒子來跟前說:「公藝寫信侮辱我,說我沒有良心,不如將他殺掉,奪去全部財產,有什麼不可以呢?」

  三個兒子都說:「要想一個完整的計策來圖謀也不遲,暫時裝作不知道,使他不起疑心。」

  沒想到天理昭彰,悲慘的災禍來到,張旭一家都感染寒症,不到一個月,父子全家都死光了。

  之後,公藝將此事對全族的人說明,並將其財產全部歸入祠堂,作為祭祀的費用。

  這是張公藝「受凌不辯,修書勸說」,為第二十五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侵凌道德罪彌天,立見天殃在目前;

  遺臭令人嗔且恨,惟公種玉在藍田。

※ ※ ※

  世上榮枯得失,本有定數,離合悲歡,因果循環,善惡分明,報應明顯。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以德服人則王,仁善無敵,以惡制人勝者則凶,以力壓迫勝人者則亡,以善和人者為之順。君子遵守忠恕之道,守天理而不求名利,涵養正氣,以德化人,立德潤身。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天護善子,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天網恢恢,絲毫不漏。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心貪害己,利口傷人,損人終自失。修身養性,忍一字,刻在胸中,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覺知此理,忍者為貴,溫和待人,勿爭勿姤,靜以修身,儉以養性,方不愧聖門之徒也,希世人各自慎之。

白陽天柱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七年閉關修行

蓮生/文

  我記錄下,「龍欽巴」的七年閉關修行功課:

  凌晨──以獅子坐,修習「徹切」(立斷)。

  日出──修前行與本尊法。

  午前──以三種竅訣看光,修「脫噶」(頓超)。

  午後──做法務。閱經。

  日落──觀日光。施食。

  晚上──以仙人坐做防護,修拙火。

  睡眠──獅子臥,修眠光法。

  在這七年閉關,每日功課一定,遵行而不懈怠,他完全是一個人靜寂的生活。

  這種閉關七年的修行,我稱為:「枯寂」。

  但這種修行可以證明:

  一、斷一切煩惱。

  二、極清淨。

  三、約束了諸根。

  四、生起一切善法之力。

  五、與他人的牽纏完全斷絕。

  又:

  大家仔細瞧瞧,現代的修行人在做什麼?

  有的參與政治。結交權貴。

  有的募款建大寺。辦大法會。

  有的到處遊方。四處參學。

  有的閒閒。懈怠懶惰。

  有的專做濟世。到處奔走。

  建大學、醫院。

  在密教興盛的地方:

  每天做朵瑪施食。

  唱經。

  吹法螺。

  做沙曼荼羅。畫壇城。

  跳金剛舞。

  辯經。

  等等等等。

  如果是這樣的修行,我認為不是不可以,當然也可以這樣的做。但,日日如此,對於先聖先賢能不能達到解脫勝境,的確是有可議之處,自修與一群人同修,「是有差別的。」

  釋迦牟尼佛說:「於此菩提樹下一坐,我身可碎,骨肉可拋,未證菩提,不離此座。」

  寂天說:「於甚深寂止,才能制服煩惱。修習寂止,首先要去除世間一切貪著。」

  在這裡,我提出二個「矛盾」:

  一、「枯寂」。

  二、「喧鬧」。

  你怎麼去認知呢?

  「靜與動,是相對的。」

  「理智與激情,是相對的。」

  「憂鬱及躁鬱,是相對的。」

  「好事與壞事,是相對的。」

  「美與醜,是相對的。」

  我終於明白──

  修行人要把「枯寂」及「喧鬧」互相融合,因為當中有一個東西會出現,這東西叫:「魅力」。

  詩:

  我曾經獨坐枯寂城

  我使用一個字

  恆

  當眾生迎向我時

  我了解他她的風情

  我又使用了一個字

  誠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在「矛盾」中得到解脫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怨天尤人

  焦俊明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考取了功名,但是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都沒有升遷。他常常因自己的仕途坎坷而埋怨上天,而且又寫了篇疏文向上天祈禱。

  就在他祈禱那天的黃昏,有一幅素書,忽然掉落在他禱告的香爐前面。

  他仔細的一看,素書上面所寫的十六個字乃是天庭的文字,看不懂其中的意思。

  他聽說何仙姑有道行,就前往請問。何仙姑就是不說,焦俊明就苦苦的哀求。

  何仙姑才說:「接受五兩黃金的賄賂,就會折掉十年的壽命;枉殺了一條人命,死後必定會受到處分,你有沒有犯了這些錯誤呢?」

  經過何仙姑這麼一問,焦俊明頓時說不出話來!

※ ※ ※

  世人在自己生活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一有不如意、或是一不稱心、或是有任何之錯失,其罪都怪在於別人所造成,他人所導致,以致於是上天之不降福、不幫忙所引起的,其實這種錯誤之觀念是完全不對的。

  試想凡事有其因,必定造其果,因果連帶之因素是不可否認的。今日之差錯,乃是昨日之因來;今之不能受福報,乃是他日自己之罪業所牽連;有者於諸謀不能順遂、稱心,那是自己事前之沒有妥善的安排與準備,怎可怪這怪那,這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世人每在任何之處世,包括生活的一切,一有錯失,先當「捫心自問」其癥結之所在,然後力加突破,就能如預期的完美,希世人能知之、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捫心自問

超越悲傷

  有一位女子常常供養僧人,有一天,當她正在供養僧眾時,有人遞給她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妳的丈夫和兒子們,因為替人解決糾紛,而在途中遭到襲擊,全部都被殺死了。」

  這個女子看完了字條之後,仍然像是沒事一樣,繼續安靜地為僧眾們添菜加飯。

  一會兒之後,或許是因為壓抑過度,女子竟然一不小心沒站穩,便重重地摔倒在地,連手上所拿的油瓶也摔碎了。

  長者想:她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疏失而自責,或為了酥油的損失而傷心,於是便走上前去安慰她。

  女子向長者道了謝,同時也說明了原因,說:「長者!我並不是心疼那些酥油,而是因為我剛才得知,我的丈夫和孩子已經被人殺害了。」

  一旁的僧眾聽了,很關心地問道:「竟然有這麼嚴重的事,那妳怎麼看起來還若無其事的樣子呢?要不要快點去處理他們的事呢?」

  女子回答:「人死不能復生,該做的事還是要繼續!我雖然悲傷,但既然正在供養大家,就應該把這件事圓滿才對。」

※ ※ ※

  天雲難測,瞬間山河變色,世間悲情處處,使得人心頓時無以適應。

  然而不測之災誰也難料,故而當設法及時的超越這突來的悲傷,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覺,讓心中之感覺充分的散發出來,減輕瘀積於心中之痛苦,讓它能很快速的離開自己,千萬不可讓自己永遠隱埋在這悲傷的陰影中無以出頭。

  世人都知「情」之在於人,那種悲傷是難免的,但尤須將此悲憤化作大愛來彌補自己的創傷,而不受痛苦來拘束自己,遇開大步,迎向重新的未來。勉之!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懺悔是修行的開始

本堂岳武穆王  降

詩曰:無運無財又奈何。營營終日夢南柯。
   至心懺悔除諸業。歲月滄桑自少磨。

聖示:吾今日以「懺悔是修行的開始」為題,供世人參悟。

  懺悔是修行的開始

  二十餘年前,有一位經營殺生行業之男子,為圖生計而日日殺生,一生所屠宰之牲口可說難以計數,雖然其賺了不少錢財,但因殺業甚重,故中年即罹患肝癌。於生病住院期間,每分每秒皆忍受千刀萬剮的痛楚,最後不敵病魔而撒手人寰。

  待其不治身亡之後,家人即到佛寺為他做超度法事,並請法師誦經。做完了四七,家人碰到一靈通之人,就問他:「我們父親是不是已得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了?」

  靈通者說:「沒有!」

  家人納悶的問:「怎麼會這樣?不是有做法事了嗎?」

  靈通者說:「沒有用!我看見他仍在刀山受罪,因為他自己沒有懺悔,他自己不念佛,無法接受佛力接引,雖然佛力是無邊的,但是也要他發心向善,肯懺悔、肯接受佛力才行!」

  故《尚書太甲篇》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即是此理。

  人出生於世,即帶有夙世的業力,因業力招來果報,加上此生迭造新業,故而生生死死,長墮輪迴,不得出離。《增一阿含經》云:「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罪根永已拔。」因此,一個人不論過去生修證如何?今生只要輪迴人間,開始修行,懺悔就是入門第一道功課。

  《六祖壇經懺悔品》云:「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然而現今凡夫愚迷,只知懺其以前所犯過愆,卻不知悔其日後再犯之過錯,以不悔故,前罪不減,後過又生,所以雖然常常懺悔,又常常再犯,因此不見其效,依舊痛苦煩惱。

  又有些人表面上懺悔,內心卻未真正懺悔,例如有些賭徒以剁手指之方式,表達懺悔改過的決心,最後又禁不起誘惑再玩一把,如此「離心」求懺悔等於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因為「身」本無罪,「身」只不過是「心」的工具罷了,心若不戒賭,縱然把十隻手指全剁光,也無法得到懺悔的目的。故罪由心起,也必定須從「心」懺悔,方能達其功。

  「世間只有聰明的人,才會認錯,有智慧的人,才會懺悔。」而懺悔的效果,主要取決於懺悔時心力的強弱,故若能以至誠之心求懺悔,加上拜佛佛力加持,必能改變命運,除障生善也,勉悟之。

虛原雜誌210期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不能不驚駭

蓮生/文

  娑婆人間,很多的景相,令人一見,是不得不驚駭異常的,對我這樣的人來說,實在驚恐莫名,連我也害怕。

  國與國的戰爭,飛彈的震撼,血肉屍骨橫飛的場面,鮮血染紅的大地,一排排一列列的傷患,碎皮、血污、殘肢……。

  戰爭實可怖畏。

  一部卡車,滿載爆裂物,駛入一棟大樓,大樓爆炸,塌了,裡面的人,死的死,傷的傷,破瓦之中,可憐的人們,淚水怎能流得盡,有多少人驚恐的扭曲變形。哀爸叫母!

  恐怖啊!恐怖!

  這世界有很多悲劇,天天在上演,子誅父,夫誅妻,搶劫財物,姦殺,情殺,黑道爭地盤……。

  殘忍的事,一椿又一椿。

  原本人間就有很多意外的慘劇,再加上人為的惡緣,疾病的施虐,這人間還能住嗎?

  我真的很擔心,很多人學佛未成,給惡緣一抓住,跑不了,連脫險都很困難,還能修嗎?

  所以,我隱居在「葉子湖」: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戰戰兢兢。

  活在這娑婆人間,何處不「危機」?所以我特別奉勸修行人:

  是非之地莫入。

  是非之地莫居。

  是非之地遠離。

  是非之地莫觸。

  寫一短詩:

  不能不驚駭人心的殘忍

  製造出一幕幕生命苦苦的掙扎

  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行者的心大驚訝

  祈請佛菩薩大發慈悲

  不忍眾生苦速速慈航倒駕

盧勝彥文集168《孤獨的傾訴》不能不驚駭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因果大清算

西方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正鸞生宣筆邱生原章前往金闕晉見玉帝,探討因果大清算。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步上蓮台,瞬間蓮台昇空,飛越星際,但見空中星光閃耀,亮晶晶的天空,實在非常美麗。不遠處,瞧見有財神帶了大隊人馬,每位各推著一輛車子,有的車子裝滿金磚、銀磚及各式珠寶,這些車輛紛紛往人間移動。

約莫一會兒時間,蓮台已然悄悄落定,就停在大草原裡。師生漫步在草原上,瞧見草原間有仙子、仙童正在嬉戲,一旁則有白兔數隻,正在念念有詞,仔細聽個清楚,原來是在探討登天因緣。〉

白兔甲:我因為長期居住在山中的廟後方,經常聽到和尚念經與宣說法義;過了許多年,某夜忽覺一口氣喘不過來,不知不覺地就來到這裡了。

白兔乙:我的主人是一位宗教家,平時都喜歡在起床時到大廳唸唸經文,我就在旁邊聽了許多年,某日聽經,聽著聽著,忽然感覺有氣無力,就在奄奄一息當中,見到一束光,最後被光吸引來到這裡。

邱生:菩薩啊!為何白兔聆聽經文就能來到天上呢?

菩薩:因為白兔心中無雜念,更減少了物質慾望;因此,當然能夠在一心聽聞正法時,就能完全的投入,久而久之,乃成就登天因緣。

邱生:那麼人們如果長期聽經聞法,是否登天因緣比白兔高呢?

菩薩:若是說到人,恐怕登天機率比白兔低。

邱生:人是萬物之靈長,為何人們聽經的登天機率會比白兔低呢?

菩薩:因為眾生慾望深重的緣故,所以,導致無法專注於正法的薰陶上,甚而更落實不了人生真理。

邱生:人生真理,又是什麼?

菩薩:人生之真理:就是「忠恕」而已!

邱生:該如何做,才能盡到忠恕呢?

菩薩:「仁、義、禮、智、信」五常,忠恕之基石也。

邱生:有無比較明確的指南可做依循呢?

菩薩:有的。《玉皇育德真經》就是五常行道之最好的指南針。

邱生:原來,《玉皇育德真經》是五常寶典。大家可要更珍惜、更認真、更深入才好。

〈不一會兒時間,師生走到議政殿,於殿外有仙官帶領仙子、仙童正在迎接。〉

仙官:小神參見觀音大士聖駕!

菩薩:仙官免禮!

邱生:學生參見仙官聖安!

仙官:賢生毋須多禮!請大士及賢生隨吾入殿。

菩薩:有勞仙官帶路。

邱生:〈一行數人,隨仙官之指引,進入議政殿,找好了位子,並各自就坐。〉

仙官:小神先行告退!

菩薩:仙官公忙要緊。

邱生:菩薩啊!您看這清茶,香氣十足,學生敬菩薩一杯。

菩薩:確實這清茶淡淡清香,令人口齒留香。賢生就多飲一杯吧!

邱生:今天好像大夥兒表情比較沒以往的嚴肅,卻看得出來有些緊張成份。

〈不久,遠方傳來聲響:「玉帝駕到!」此時,百官肅立,直至《玉帝》坐定。〉

百官齊跪曰:願玉帝聖壽無疆聖聖壽!

玉帝:眾仙家平身!

菩薩:微臣見過玉帝!

玉帝:觀音大士千里迢迢為著書而奔忙,慈悲精神令人讚嘆!

菩薩:玉帝日理萬機,忙碌情形不亞於微臣。龍體保重了。

玉帝:感恩大士!

邱生:學生參見玉帝聖壽無疆聖聖壽!

玉帝:賢生免禮!賜坐。

邱生:敢問玉帝,如今傳聞已久的【因果大清算】,不知其真實意義為何?

玉帝:問的好。自古以來,【因果大清算】於每一個朝代都會有一次機會,最後乃以戰爭作為最後總清算。

邱生:那是每次戰爭後,因果業報是否就都沖銷了呢?

玉帝:不是的。每每靈界充斥怨戾之氣無法減輕之時,必然會影響到世人的情緒,輕微的狀況,就是發生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口舌是非,爭吵不斷;情況重一點的狀況,就會產生鬥毆,甚而形成團體與團體之間的惡鬥;再嚴重的狀況,便是形成國家與國家的戰爭,來減消一些靈界的怨戾之氣〈只是消弭一些怨戾之氣〉,還未真正使因果業報沖銷掉。

邱生:如何才能減消靈界的怨戾之氣呢?

玉帝:每一個人平日都做好本份,廣結善緣,便能止造怨戾之因,是為:止惡。

邱生:止惡後,又當如何?

玉帝:眾生雖能止惡,停止惡行之造作,尚須行功立德以消前愆。

邱生:行功立德,該如何著手?

玉帝:落實「仁、義、禮、智、信」,乃是行功立德之良好方法也。寡人於《玉皇育德真經》乃有提到一些日常生活必須注意的事項,但願世間人能夠用心體會,誠心奉行之。

邱生:只要做好五常精神,此後就應該沒事了吧!

玉帝:能這樣盡其五常精神,確實已經足以感動冤愆不至於討報太激烈,但似乎還未化解到過去所造作的冤愆。

邱生:進一步而言,該如何做,才能消業障、解冤愆呢?

玉帝:因果現前,化解則以「保調」最為迅速。

邱生:為何因果業報不在每一個當世做一個了結?卻要留到生生世世拖拖磨磨、糾纏不清呢?

玉帝:因為世間上有錢的人福報深厚,縱使當世造作了一些惡業,亦將因為宿世累積來的福德深厚之緣故,冤業根本無法近身討報。

其次,往昔有財力者、有權力者,得以憑藉錢財收買一些心術不正、不夠正心正念的法師、道士,為彼等施展法力以驅逐被害冤魂,甚至禁錮被害冤魂。

由於這些法師、道士,不知來龍去脈,只是因為一時貪圖財利;所以作法驅鬼,以致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邱生:身為法師,身為道士,既然擁有一身好法力,就應該好好為民除害,豈能為了貪圖財利,反而成為害人的工具。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要合於情理法才對啊!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玉帝:話雖如此,但是世上就有如此貪財如命的修行人。另外,有些法師、道士,則是因為不明白、未察核被害冤魂與當事請求捉鬼者之間的前因後果,於是被當事請求人蒙在鼓裡,才落得替為惡者收伏冤魂,導致冤怨加劇的情況,亦經常有之。

邱生:這種法師及道士,可真是迷迷糊糊,既不詢問地方民眾,以查明原由,也不詢問當事請求者的左鄰右舍,以了解一下陰陽雙方有什麼瓜葛;只要有人請託,豈可冒然將所有冤魂都當成是故意找麻煩的呢?

玉帝:修行高深者,確實有其執著的一面存在的。另外,有些業障因為有其它業力牽纏,使得無法立即向加害人討報,有些因果問題,因為事件比較小,所以無法立即性討報;有一些因果,則是本來註定會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地以人的形態相遇,以進行人禍討報,卻因討報一方早喪,或被討報一方早喪,造成討報不了的事件,日積月累,延宕到如今,才會形成【因果大清算】。

此時適為末法之初期,亦為修行者想要有所成就最便利的時期,就因為有幸恭逢這個殊勝的時期,萬教齊發,眾生想要進入聖門、聽經聞法、修身養性,非常容易,不但親近道場很便利,就連想要親近什麼教門、想要親近什麼道場,都有很自由的選擇性,因此,才有【因果大清算】之成形也。

邱生:眾生能夠有自由性的選擇本身想要的修行宗門,以及選擇本身能適應的道場,這是很好的一件事啊!怎麼會因此有【因果大清算】的產生呢?

玉帝:末法時期初期,上天有所規劃,一方面大開普度法門,宗教普及,眾生能接受法義的機會多,並且道場林立,想要接受法華薰陶非常便利;另一方面開放因果清算,若是不給予業障討報的機緣,等悟性好的修子都修證歸返淨土及各洞天福地之後,這些冤業豈不是有冤無處訴,有苦無處伸了嗎?

邱生:原來是因為有太多往昔不能適時化解的冤業累積到現在,才會形成【因果大清算】,除了因為業障未能及時化解所累積的冤愆需要做一個清算之外,是否尚有其深層的意義呢?

玉帝:深層的意義,確實是有的。修行人必須明白,平常時候看不出來是否真心修行,一旦境界現前,就可看出一個修行人的真誠與真修程度了。

邱生:境界現前,可以看出一個修行人的真誠程度,但是與【因果大清算】,又有什麼關連性呢?

玉帝:末法時期,眾生以業障的催討,代替修行上的考驗。

邱生:修行上,還要有什麼考驗呢?

玉帝:乃是考驗修行人的真心及修行的火候。

末法時期,藉由業障現前的催討,進行因果之討報,諸如:以殺業現前,致使身體產生病痛,或者產生人際關係上的磨擦問題、家庭關係上的不和睦問題、工作上的不穩定問題;是以,這些業障的現前影響,一方面消減一些業愆的怨戾之氣,一方面考驗著眾生安貧樂道的精神。

邱生:於此時期之【因果大清算】過後,未來是否還會有滯留的業報呢?

玉帝:肯定有的。爾看世間亂象,全是肇因於宿世的因果業力,雖然有些屬於因果沖銷,但眾生卻又同時新造業因,日後難免還要以新的因果面對承受。

邱生:該如何才能避免掉永無止境的【因果大清算】呢?

玉帝:若是想要完全避免掉【因果大清算】的方法,有些修子採取「不計較」、「不嫉妒」,乃是最好的方法。因為不計較、不嫉妒,所以不會對他人有怨言,亦不會凡事都想要與別人爭個先後;由於凡事不計較、不嫉妒,所以自己便不會懷恨而去做討報他人的業障了。

再者,由於本身的執著予以放下,凡事不計較、不嫉妒,所以不會持續和他人結造不好的因,未來當然就會減輕不好的果報了。隨之而來的,則以善的福報與善的因緣居多,由於善的循環,人人互助、互惠,如此一來,社會風氣丕變,乃能成就吉祥的國度、善良的人文也。

邱生:感恩《玉帝》賜教!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玉帝:那就不遠送了,寡人恭送大士!

菩薩:《玉帝》請留步!

邱生:學生拜別《玉帝》聖駕!

玉帝:賢生慢走!

菩薩: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吾回!

金闕遊記-第卅七回 因果大清算‧討報與考驗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癡人作夢

  小和尚在做美夢,卻被人驚醒。美夢沒能做完,小和尚悵然若失地呆坐在禪房。

  師父見這樣子,上前詢問,小和尚如實相告。

   「夢碎了,你可曾失去什麼?」師父問。

  小和尚想了想,搖頭回答:「不曾」。

  「本來就是嘛,夢本是虛無的,既沒有得到,何來失去?」

  不過師父又搖頭說:「不對。你丟失了東西。」

  小和尚忙起身尋找。

  師父笑了,說:「別找了,你丟失的,是一天的好心情。」

  小和尚說:「我確實很難過。夢碎了,再也找不回來了。」

  「夢只是身體和睡眠的客人,原本就不屬於你,來了不必高興,去了不必眷念。如果糾纏於它的來去,人生的煩惱就永遠沒有乾淨的時候。」師父開導他。

  小和尚撓撓頭,確實覺得不能為丟失本不是自己的東西而傷心,於是又開始笑了。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東西只是「客人」,不屬於自己,並且來去自由。尤其是名與利,就像過眼雲煙,如夢似幻。一旦把這些上天暫時寄存在你身上的東西當成你自己的東西,你就被它鎖住了。

  擁有時掙不脫,飛走時放不下,煩惱便如影隨形。

※ ※ ※

  夢乃是虛幻,不切合實際,且捉摸不定,難以實現的境界。夢易使人之心志頹廢,夢易使人之意志墮落,夢易使人徬徨不定,失去了鬥志,夢會無形的戕害了人身,夢是無法成就理想,夢更難以達成目標,夢與現實相去甚遠,夢更嚴重的毀滅了人生。是以,有夢應速知醒,絕不可愚癡的沉醉。

  夢缺乏其真實性,所以使得世人醉生夢死,無法腳踏實地,造成無邊的罪業與傷悲。試看世人不知有多少總生活在睡夢裡,整日(包括白天、晚上)不圖思求進:看有什麼法子可一步登天者,看有什麼妙招可一夕致富者,看有什麼絕招可一日成名,看有什麼奇特法則可出人頭地者,試想這不是癡人作夢是什麼呢?然而要想有所成,如果不能奮發圖強,處心積慮,埋頭苦幹,勤儉約束,那來輝煌的成果?故而可知惟只有夢,那總是會遺憾的。

  夢與理想是截然不同的,夢是泡影,理想只要能堅志的去奮鬥是可以達成的。故盼世人能多在善道上立下崇高的理想,絕不可在惡道上(一切欲念 ──貪嗔癡)作夢,否則必有一生難贖的罪業,希能多以此了悟,勉之。

斷迷悟理-第二十章 夢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哈佛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

  有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開始穿越各自的理想之地。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

  在臨出校門前,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進調查。結果又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為什麼要穿越理想之地,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 ※ ※

  人生在世,必須有所願景,當世人心中對生活有了願望時,則生活便有了明確的目標。

  有人希望自己成為魔術表演者,有人希望自己能歌善舞,有人希望自己是一名演講大師,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大企業家,有人則希望自己是一位頂尖的宗教師。無論自己的希望放在那裏,都將成為人生旅途中的不斷往前看齊之目標。若是只有希望,而不能實際朝目標進行,那麼將只落於妄念而已;是以,人生旅途中,唯有付諸行動,才能擁有偉大的目標,當目標確定後,接下來便是堅持自己的選擇。

  愛迪生,乃是電燈的偉大發明家,並非三、五天就發明了電燈,而是堅持、恆心、毅力所帶來的結果,最後成功的發明燈泡,利益眾生至巨。成功的企業家亦非瞬間能得成就,乃是經歷不少挫折,再從各種挫折中吸取經驗,讓過去的失敗成為邁向成功的養份,加上對於目標的堅定、正確的信念與持續的進行,而且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具有挑戰自己的決心,才能讓目標逐步實現,使願望成為掌握中的寶貝,而不再僅止於目標而已。

  一個人之成功,才華固然重要,假若沒有明確的目標,不屈之毅力,堅強之恆心,亦無終底於成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