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蕅益大師

 

  明朝益大師,七茹素,少好儒學,誓滅釋老,曾作《辟佛論》數十篇。


  十七蓮池大師《自知錄》及《竹窗隨筆》,有所省發,焚燒先前所作諸論。


  二十時注釋《論語》,至「天下歸仁」不能下筆,廢寢忘食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後聞《地藏經》而信佛。


  二十二開始專志念佛,盡焚所著書稿二千餘篇。


  二十四時從憨山大師之弟子雪嶺剃度,在徑山坐禪,翌年豁然有悟。


  二十六受菩薩戒,五年遍大藏,方知舉世積訛,深感自身煩惱厚重,於諸戒品不能行,於是退作沙彌。


  二十八時,母親重病,無力挽救,痛徹肝肺,焚棄筆硯,往深山閉關。於關中大病,始知功夫不得力,尤痛感無常迅速,於是發意西歸,求生淨土。


  三十至金陵,見禪門流弊,乃決意弘律。


  三十二究心台宗。


  四十六多次禮七,欲求戒體,但屢求不得,所以退而單作一三歸弟子。大師之不肯自欺,以此可鑒。


  晚年歸老於杭州靈峰,永曆九年寂,年五十七,世稱靈峰益大師。


※ ※ ※


  修道無他,貴在心堅,為何修道須要『堅心』呢?是因為修道易、守道難,若道心不足,易因魔考而有偏差。修道又如何增進道心呢?須要多親近善磁場、善知識,如樹苗之給予灌而能有所成長,道心也是如此,若無時常灌,易讓魔住於心,堅心之重要就在於此。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行住坐臥皆要合乎正道,須要二六時中反觀自省,方可如至聖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勉之!


虛原雜誌190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君子無所不慎

 

  子貢去做信陽的長官,準備上任了,向孔子辭行,孔子:「要勤懇,要謹慎,要依照自然的季節指導農業生。不要奪取,不要破壞,不要殘暴,不要盜竊。」

 

  子貢:「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在先生這裡學習,難道犯過盜的過失麼。」

 

  孔子:「你沒有進一步瞭解啊。用才德兼美的人去取代才德兼美的人,這就叫做『奪』;用不才的人去取代有才的,這就叫做『伐』;政令很寬鬆而處罰很暴躁,這就叫做『暴』;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歸於自己,這就叫做『盜』。

 

  盜,不是一般所謂的盜竊財物。我聽:善於做官的,遵循法令辦事,使百姓得到好處;不善做官的,歪曲法令辦事,使百姓受到損害,這是怨恨生的根源啊。整頓官風,沒有比公平更好;面對財貨,沒有比廉潔更好。清廉和公平的操守,怎麼也不能變易啊。

 

  隱藏別人的好處,這就是埋沒人才;揭發別人的醜行,這就是不正派的人。不是在部互相規勸,而是在外面互相誹謗,便不可能親昵而和睦地相處。人家的好處,就像我自己的好處一樣;人家的壞處,好像自己受到別人的攻擊一樣。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沒有一個地方不戒慎恐懼啊。

不要虛偽做作

 

蓮生/文


  聽: 


  有遊覽團的人,到了韓國的「首爾」。


  他她去「整型」「美容」。


  等到要回國,過移民局的時候,整團人被留了下來。


  因為護照相片的人,跟整型過的人,完全不同了。


  唉!這是「虛偽做作」太超過了!


  又: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


  太太去整型美容。


  太太為了要讓先生有一番驚喜,先不破,回到了家敲門。


  先生開門,已不識得她,只見一位美貌女子立於門外。


  先生痴痴的看著她。


  太太


  「你不認得我了?」


  先生


  「我太太不在家,妳趕快進來吧!」


  (哈哈哈)


  ●


  老子曾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貪食,馳騁追求,令人心狂。」


  這些會令人妄想的。


  這些都太超過了。


  有些人──


  臉會虛偽做作。


  身子會矯柔做作。


  笑也做作。


  哭也做作。


  言語虛偽做作。


  一舉一動虛偽做作。


  其實是很容易被看出來的,很多人都會


  「太假!」


  虛偽做作的人,一時或可矇騙他人的眼睛,但,長久的虛偽做作,會令人:「作嘔」!


  自己沒有才華,卻裝得有才華。


  自己沒有學問,卻裝得有學問。


  自己沒有高貴,卻裝得很高貴。


  自己不完美,卻裝得很完美。


  ……。


  這些做作,是受人譏笑的!


  一般人,喜歡自然天成的人,太做作,顯示你只會表面功夫,表面功夫虛情假意,令人不爽,一切會大打折扣。


  真正有才華的人,他會自然流露,這個自會有人注意。


  不做作,才教人欣賞。


  詩:


  故意去做作

  久了

  容易被人戮破

  

  天不做作

  地不做作

  而人呢

  卻容易犯錯

  

  如果是假的

  一切價全喪盡

  變成了永遠的大過

  自作自受


盧勝文集244《心的悸動》不要虛偽做作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他為人很有信用。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買東西,小兒子又哭又鬧,也要跟着媽媽去。

 

  曾子的妻子不想帶兒子出去,就想辦法哄他:「好孩子,你乖乖的留在家,媽媽回來後,殺了家那頭大肥豬給你吃。」小兒子聽到有豬肉吃,就不再哭了。

 

  過了一會兒,妻子從市場上回來,見到曾子正準備把豬殺掉。她連忙阻止:「我剛才殺豬,只是為了哄哄小孩子,怎麼能當真呢?」

 

  曾子認真地:「孩子年幼無知,處處摹倣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我們今天要是不殺豬,就是欺騙孩子,也就是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孩子,孩子以後就不再相信母親的話了。你,這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嗎?」

 

  於是,曾子拿起刀來,把豬殺了。

 

※ ※ ※

 

  人無信不立,無信不知其可也,這些都是古聖之訓言,句句確實無誤。一個人無信,怎能立足於生活之中呢?

 

  世人可見諸天地亦表其信,天有信,始有四季之分;日月有信,才能依循環而晝夜分明無差;地有信,才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人為何不能行效天地日月星辰呢?

 

  又如雞因有信而司晨,方知天曉,而其他之生禽亦因有信而依信、而生習,那人為何不能守信?那不就比禽靈還不如嗎?

 

  觀今之社會,欲利薰心,信已不再見矣,你欺我詐,就是立了契書,還是與白紙無異,故而可以是「信」已完全蕩然,使人格完全敗失,真是可憐!也是如今世人為何罪業滿身之道理所在,敗節敗德,罪業如山,均因無「信」所致,希世人能悟理歸正以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信守之道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一切不受

   大智舍利弗皈依佛門之後,在婆羅門教中引起巨大震動,他的舅舅長爪梵志很是不服氣,氣勢洶洶地帶領眾多弟子找到竹林精舍。


  他對佛陀:「你若是能駁倒我的觀點,我就砍下自己的腦袋。」


  佛陀不動聲色地問道:「你的觀點以什麼為宗旨呢?」


  長爪梵志答:「我以‘一切不受’為宗旨。」


  佛陀微微一笑:「那麼,這‘一切不受’的觀點,你是否接受呢?」


  長爪梵志以為佛陀在故意回避問題,惱了,袖手而去。然而,剛剛走出竹林精舍,他便醒悟過來了:「我的觀點自相矛盾,被佛陀擊中了破綻。我應該回去,砍下腦袋向佛陀謝罪。」


  弟子們:「我們眾人看來,你也算得勝而歸的呀。」


  長爪梵志:「我寧可在智者面前砍頭,也不願在愚人眼裡得勝。世尊與諸位大菩薩知道我的失敗,我不能自欺欺人!」於是,他返回到佛陀的法座前,要以死踐約。


  佛陀:「我的教法之中,沒有這一法,有人肯定一切,也有人像你一樣否定一切。肯定一切的人容易陷入貪欲與執著,而像你這樣否定一切的人雖然遠離了貪欲和執著,但太固執於否定,超過了限度,也就成了束縛。以至於你輕視人生,無視他人,你如此輕視自己的生命,就是唯我獨尊的另一種寫照啊!所以,肯定一切與否定一切都應該捨棄。」


  佛陀所言,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鞭辟入裡,娓娓道來,不以勢壓人。長爪梵志心服口服,虔誠皈依,也作了佛陀的弟子。

  

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錢神自白

 

  有一位尊神,臉色殷紅,眼睛方正,圓圓的臉上刺了一些符號,站在大道中間,熱氣衝天卻又夾著一些臭味。許多人圍在他四周叩拜,祈求得十分誠懇恭敬,也有些人站在一旁觀望嘆息,既不以為然又捨不得離開。


  「這是什麼神呢?居然如此不可一世?你到底有哪些功績?」有人發出了疑問。


  神聽到後,傲慢地擺開了:「到我的功績嘛,可是恩澤四海,無可限量。如果不是我,天下會有許多人窮苦困頓,難以生存。達官顯貴無不對我孜孜以求,得到以後目光灼灼。平民百姓個個對我恭順有加,希望我垂憐於他們。官吏沒有我就不會快樂,商人沒有我就活得沒意義,交游沒有我就難以周旋,文章沒有我就難以顯達,氣質沒有我就難以高貴,親戚沒有我就難以親近,家庭沒有我就難以和睦,就連愛情和生命這些被人反復歌詠的主題如果失去了我,也難以持久。你,普天之下,還有誰有我的功績大呢?」


  這時,一位不服氣的年輕人站出來話了:「可是,當初人類從洪荒中走出來時並沒有你,千百年的捕魚耕田也不見你的身影,歷史的發展也沒靠你。恰恰是你這個魔鬼出世以後,才攪得世道紛亂,人心不古,各種罪惡因你而加劇。庸人依你來判斷輕重,小人以你來決定取捨,官人因你而作奸犯科。損人利己,爾虞我詐,敲詐勒索,弄虛作假,走私販毒,巧取豪奪,行賄受賄,狂賭亂嫖,賣身求榮,草菅人命和醉生夢死等數不盡的社會弊端和人性醜惡,都離不開你的誘惑和推波助瀾。你制造爭鬥,親近邪惡,敗壞人心,這些難道都是你所謂的功績嗎?你驅使天下數不盡的人,忙忙碌碌為你奔走,即使正直純樸之人也很容易受你的影響和制約,從而變得自私和可憎。你,你功在哪裡?績在何方?」


  氣度不凡的這尊神沉吟了一會道:「血氣方剛和稚氣可愛的小子,你發表的這一通演實在是正確極了,但這恰恰不僅是我的神通廣大之處,而且也是歷史發展的必要過程,同時也是人們自身所固有的一種本性。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我仍然會大受歡迎,是不可缺少的偶像和原動力。不信,你走著瞧。」


  完,這尊神仰天大笑,舉目顧盼,揮手告別。數不清的人們簇擁著這位天皇巨星般的神浩蕩而去,這時,大家看到在這尊神的背後刻著一個「錢」字。


  這則寓言深刻地明了:錢的確很有神力,但弄不好也有其巨大的危害性。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觀和人生觀,反對腐朽的「拜金主義」,讓錢回到「實現商品交換價」的本位上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信」與「智」

 

蓮生/文


  有人


  要想進極樂世界,重在「信」字


  要想進妙喜世界,重在「智」字。


  我問維摩詰:


  「是否?」


  維摩詰答:


  「極樂世界,持名念佛,一心不亂,重在一個『信』字。」


  維摩詰反問我:


  「你如何解釋信字?」


  我答:


  我盧師尊認為,信有二種:


  一、信解。


  明白真理,真諦,真如。一點疑念也無,如金剛心一般。


  二、深信。


  是依事依人之信,對於佛陀或長者之言,以常情來論,生信心,這也是一種信。


  已明白真如。(信解)


  相信佛陀之言。(深信)


  維摩詰


  「前者是自力信。後者是他力信。」


  我


  「自力信與智相結合。他力信是初信,有了智力在内,就是正信。」(信與智相結合)


  維摩詰


  又有十種信:


  一、一切法皆空。


  二、一切法無相。


  三、一切法無願。


  四、一切法無作。


  五、一切法無分別。


  六,一切法無所依。


  七、一切法不可量。


  八、一切法無有上。


  九、一切法難超越。


  十、一切法皆無生。


  我


  「哇!這太深了!須要細思之。」


  維摩詰大士告訴我!


  若想往生「妙喜世界」,須要有「智力」,智力來自於:


  發願,學習阿閦如來的不動瞋念之願行。


  這是「真空智」的智力。


  讀《大寶積經》〈不動如來品〉,深入學習不動如來的智慧。


  唸阿閦如來真言。


  以菩薩六度為修行。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學「真空智」。


  學「差別智」。


  出世入世合一的「一切種智」。


  迴向:


  願生妙喜國。


  具大悲菩提。


  見阿閦如來。


  斷生死之結。


  如此,便可得到阿閦如來加持的莊嚴功德之力。


  這些,全要「精進」。


  我


  我是一個老修行。


盧勝文集292冊《神通大師維摩詰》「信」與「智」

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錢與婚姻

 

  在巴拉圭有一對即將結婚的未婚夫妻,很高興地大喊大叫、相互擁抱,因為他們中了一張「高額彩券」,獎金是七萬五千美金,折合台幣約兩百零六萬元。


  可是,這對馬上要結婚的新人,在中獎後隔天,就為了「誰該擁有這筆意外之財」而鬧翻了;兩人大吵一架,並不惜撕破臉、鬧上法庭。


  為什麼呢?


  因為這張彩券當時是握在未婚妻柯莉雅的手中,但是未婚夫馬提茲則氣憤地告訴法官:「那張彩券是我買的,後來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但我也沒什麼,因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這麼無恥、不要臉,居然敢彩券是她的、是她買的!」


  這封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聲咆哮,各各話,絲毫不妥協、不讓步,所以也讓法官傷透腦筋。


  最後,法官下令,在尚未確定「誰是誰非」之時,發行彩券單位暫時不准發出這筆獎金!


  而兩位原本馬上要結婚的「佳偶」,因爭奪獎券的歸屬而變成「怨偶」,雙方也決定「取消婚約」。


  有人:「結婚,經常不是為了錢;離婚,卻是經常為了錢!」



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

道即不辭

 

  郢州大陽山警玄禪師,為避國諱,易名警延,梁山緣觀禪師之法嗣,俗姓張,江夏人。


  警玄禪師少年時,神觀奇偉,威重有德,日中一食,後依叔父智通禪師出家,十九受具足戒,成為大僧。


  一日,聽某人講《圓覺經》,警玄禪師問道:「講者,何名圓覺?」


  講者道:「圓以圓融有漏為義,覺以覺盡無餘為義。」


  警玄禪師一聽,便笑道:「空諸所有,豈名圓覺?」


  講者一聽,大為驚詫,遂讚歎道:「是兒齒少而卓識如此,我所有,何足益之!正如以穢食置寶器,其可哉!」


  智通禪師知道此事後,便令警玄禪師游方參學。


  警玄禪師初禮鼎州梁山緣觀禪師,便問:「如何是無相道場?」


  梁山和尚指著牆壁上的觀音像,道:「這個是處士畫。」


  警玄禪師正要開口插話,梁山和尚急忙問道:「這個是有相底,那個是無相底?」


  警玄禪師一聽,當下有省,便禮拜。


  梁山和尚道:「何不道取一句?」


  警玄禪師道:「道即不辭,恐上紙筆。」


  梁山和尚笑道:「此語上碑去在。」


  於是,警玄禪師便呈偈雲:


  我昔初機學道迷,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辨古終難會,直無心轉更疑。


  蒙師點出秦時鏡,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夜放烏雞帶雪飛。


  梁山和尚一聽,欣然讚歎道:「洞山之宗可倚。」


  從此,警玄禪師聲名大噪。


※ ※ ※


  道本無名,道非可言,然世之人執著於形象,重於文字,非假文字道不可識,非假文字,道無以明。孔子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雖然大道不稱、不辯、不言,但道卻因言而顯,言亦因道而返忘。


  道是一種現象,不是一個物體,甚多世人想明瞭「道」之真意,卻迷失在文字障中而難窺道的真意,如此只會落入「名相」之爭,並離道愈來愈遠。


  「天是無言之聖,聖是有言之天」,開悟者如實體驗與感受「道」的真意,並以文字表達出來,其目的就是要世人以「假之名」以明「真之道」,一旦悟道之後,就應將文字、名相等工具棄,徹底放下,如此才能與道合而為一,並超三界也。


自然之道 第一章 道本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