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玩樂與禪修

蓮生/文


  回來西雅圖一個月了,我完全過著清淨比丘的生活,這一個月,真的是完全「清淨」。


  在臺灣的日子,並不是不清淨,而是你看到了五光十色,聽到了靡靡之音,呼吸了汙濁的空氣,吃到了油膩的食物,在人群中走動,意念也複雜了些。


  回西城,卻只有:


  山的綺麗。


  水的清澈。


  樹的青翠。


  空氣沁涼。


  有法師問:


  「盧師尊!我們可以不可以大吃、大喝、唱歌、跳舞、玩樂、快活、熱情;又可過戒律的生活,安靜的禪修,唸佛、持咒、誦經、觀想、修法、靜坐。」


  我答:


  「吃、喝、玩、樂,我們不是沒有,但,我們要有節制。不能像凡夫俗子一般,凡夫俗子就是吃、喝、玩、樂,沒有節制而得了悲哀。」


  比如:


  靡靡之音不唱,改唱「校園」歌曲、「藝術」音樂。


  舞改為土風舞。


  玩改為武功、打拳、運動。


  樂改為說笑話。


  我們一樣快活、熱情的過日子。


  我說:


  「如果我們學習了如來的智慧,你畢竟會發覺,吃、喝、玩、樂均不是長久的事情。世俗人,貪財、好色、好權力,均不是長久的事。這樣子玩樂下去,不能長久,又有什麼意思呢!最終的結局畢竟空啊!塵世之樂,勝不了天界之樂;塵世的苦,大於塵世之樂。太世俗化,一定在輪迴中受苦。」


  詩:


  看了三國誌


  想起了曹操、孫權及劉備


  爭霸天下


  仔細的推敲


  他們也沒有活過百歲
 


  那些少年追求的日子


  痴呆痴呆


  尫尫尫尫


  到了老成變憔悴


 
  千金


  萬金


  賺了又賺


  勞碌又勞碌


  滿頭白髮


  只得到用也用不著的滋味





  呷呷!


  雨雨!


  甜的其實也是苦的,所以我們要逃離。權力、美色、金錢,我們知道都不是永遠,但是,我們由這個世界,才能到另外的一個世界,就像臺灣與西雅圖一樣,那已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了,我過著「清淨」比丘的生活。


盧勝彥文集230冊《又一番雨過》玩樂與禪修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改毛病,去脾氣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經典云:「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學佛不可離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以,戒是學佛之根本,戒是覺悟證道之根本,修子應該持守清淨的戒律。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可說是學道者應該遵守的最根本的戒律。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上一期靈遊傳真,菩薩慈悲簡述十善業給我們做為年終省思的功課,同時也可為二○一三年新的年度裡,如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相信對每一個人都非常適用的。


菩薩:然也。道學不在高深的學問裡,它就在日常生活之中,諸生如果能夠在每一天真正的省思十善業的每一項目,日積月累,諸位定能變化氣質。


陳生:一定可以。因為在反省自問之際,就會發覺自己是否有對不起自己的地方,愧對他人之處;如此一來,當然會有長進的,自然而然改毛病、去脾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形成,之後,誠於中,形於外,當然看起來人就很有氣質啦!


菩薩:說的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呀!諸子且聽吾言,爾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修行腳步,才會有更深一層的提昇自己的道學。


諸位既然已經身在道門,對於五欲、五色、六塵等,就必須要捨,知否?


陳生:學生謹記菩薩慈語!其實,一般人真的到寺廟,都是祈求福祿壽,甚至也有受戒的信徒,還在玩六合彩、大家樂;是以,戒是學佛之根本。


菩薩:既是如此,又何需受戒,這樣一來,如何教化周遭的六親眷屬,豈不造成世人對學佛之人的歧視與誤解嗎?


陳生:會呀!人家會說:「你不是吃素嗎?幹嘛脾氣這麼大!」



「你不是都會說道理嗎?為何氣勢還赤炎炎?」


「你不是在唸經拜佛嗎?怎麼老是愛與人斤斤計較?」


以上種種事例,在我們的周邊,時時都有耳聞囉!


菩薩:所以,才要你們日日反省、時時改善呀!且記不要管人家如何!如何!你只要先做好自己,管好自己,懂嗎?


陳生:懂得。好多的善書,好多的道理,看書的人是很多啦!可是,懂得的道理,好像沒有真正落實囉!


菩薩:就是。忠恕之道,爾可懂?


陳生:孔子的忠恕之道嗎?


菩薩:是!


陳生:恭請菩薩開示!學生洗耳恭聽!


菩薩:好。汝靜心聽  吾說,忠,就是凡事都從自己做事,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教來帶動一切,以行動來改造一切,也就是力行的功夫。


陳生:人生在世,人際之間的相處,我們最大的缺點,就是經常在無意之間,用無形的身教,來削弱了言教的力量。


以前,小朋友很喜歡玩猜謎語及講笑話,每到暑假夏令營,便有一蘿筐的趣聞出現,其中一位小學二年級男生,回家告訴媽媽:「媽媽!今天,我們學校裡來了幾千幾萬人。」媽媽一聽之下,很不是味道,當下喝道兒子,我跟你講過幾千萬遍了,教你不要誇大其詞,你又誇大其詞,……。


菩薩:哈!……。媽媽不是已經先給孩子一種身教,諸子謹記時時都是教育的良機,處處都是教育的場所;是以,孩子在家庭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早已習以為常,媽媽一時的言教,又能產生多大的力量呢?


恕,就是凡事都替別人想,仁者之方,就近取譬,何者最近,厥為自己,將心比心,必無大錯,這就是現代所謂同理心的培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心永不渝,此理永不變。


陳生:昔日,學生在安親班工作,班主任夫妻從日本旅遊回來,言道:「日本人的廁所保持得很乾淨,纖塵不染。」學生亦想這無非是同理心的發揮使然,他們認定誰都喜歡一進廁所是乾淨的,既然如此,在使用過廁所後,保持乾淨,讓下一位使用者樂於使用,沒有怨言,那才是自己的最大榮耀,想來都是基於同理心吧!


菩薩:是。所以,凡事都從自己做起,就是:忠,忠於自己,忠於事;凡事都替別人想,以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就是:恕。


相信不論走到哪裡,不論到達任何一個國家,不論處在哪個世紀,不論處在哪個環境,都能隨方就圓,應付自如。


此為新的一年的一章功課,送給爾們先復習。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


學生恭送菩薩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16期-戒定慧:學佛之根本‧證道之根本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塑造己心

  在遙遠的西藏雪域高原上,住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喇嘛。


  有一天,老喇嘛救起了一隻小老鼠,從此小老鼠就陪伴在老喇嘛的身邊,但他卻日漸感到不安與憂愁。


  原來,小老鼠一直對老喇嘛的家貓感到很懼怕,因此他希望老喇嘛能夠把他變得比貓還強壯,這樣他就不會再害怕貓了。


  老喇嘛沉思之後,決定幫小老鼠達成心願,於是,小老鼠就搖身一變成為一隻漂亮的大灰狗。


  可是沒想到,這只小老鼠變成的大灰狗,一瞥見那只家貓,卻還是被嚇壞了,趕緊躲回老喇嘛的房裡。


  於是,小老鼠希望老喇嘛能夠再把他變成更兇猛威武的動物,他說:「這樣一定可以解決我所有問題的。」


  老喇嘛瞭解小老鼠的恐懼,所以就把他變成一隻雄健的金色老虎。


  這只小老鼠變成的金色老虎開始在房裡閒逛漫步,很滿意自己的威武能夠嚇壞所有人,直到他又看見那只家貓……又趕緊逃回老喇嘛身邊去。


  老喇嘛最後終於明白了小老鼠內心深深的恐懼,這位智者因此告訴小老鼠,一個人的外表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心。他的內心深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就是真正的他,那些花花綠綠的外表與掩飾,或許騙得了人,但卻騙不了自己的內心……


※ ※ ※


  世人總喜在虛無之外表上去用心下工夫,對實質根本之事則淡而忘之,實在令人費解也。像如今有多少之世人在那外表上力求美好華麗,力求完美,在此等虛幻的外相用了這麼多的心又有何用?反而對實質之「本心」與「本性」上則漠不關心,這是多麼的幼稚。


  心之修,性之塑,才是人之根本,除此之外,外表再如何的漂亮,終究還是茫然,所以世人應多求塑造己之方寸,使心安於善、安於德、安於性,這才是真正人生最真、最美之所在,除此之外,再美好之外相還是醜陋,不足以取的。


  希世人能把握住此理念,塑造出「心」的光輝,讓其綻放出光芒,照亮了你自己,也溫暖了世間,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塑心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月下老人

  根據《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定婚店》的記載。


  韋固少年時,有一夜,在宋城的旅館中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月光下,正在翻看一本書籍,身邊有個袋子,袋子裏都是紅線。


  韋固覺得好奇,乃請教老人:「老伯伯,你正在看什麼書?」。


  老人回答:「此乃鴛鴦譜,也就是世人的姻緣記錄簿。天下的人,誰和誰將結成夫妻,上面都登記了。」


  韋固再問:「這袋子裏的紅線有什麼用?」


  我根據簿子的記載,暗地裏用一根紅線把男女雙方的腳系住,這兩人哪怕是遠在天涯海角,終究會結成夫妻,再也跑不了。」


  老人接著告訴韋固,遠處那位盲婦抱著的小女孩,現在才三歲,正是他十四年後的妻子。韋固嫌其不貌美,派人行刺那小女孩。


  十餘年後,韋固娶相州剌史王泰的女兒為妻,長得花容月貌,就是眉間有一疤痕。詢問之下,說是十四年前,被一個狂徒剌傷的,韋固十分驚奇,才知道這正是當年的小女孩,自己終究沒有掙斷老人系下的紅線。


  宋城的人得知其事後,為了紀念月下老人,把那間客棧改名為「定婚店」。月下老人因洩漏韋固的姻緣天機,險釀命案,自此以後,再也不敢現身了。


  韋固到此時始知天命不可違也。


  傳說,世人轉輪之際,【月老宮】依據宿世因緣、因果,先行編成【姻緣簿】;然後,紅鸞星動之前,再用紅線綁牢男女二人之足,以利配成佳偶,此即為「千里姻緣一線牽」。


  就以上這則故事;概可想見,姻緣本係前定,佳偶乃是天成,人一定難以勝天,也可謂由命不由人。


※ ※ ※


  「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


  有道是千里姻緣一線牽,此說是有其前因續緣也。時代變遷,如今世人對姻緣的概念顯有不同見解,何以如此言?今之社會中男女在男歡女愛的情節下結識交往,要能珍惜所結識的姻緣倒是鮮少,如遇爭執就另再結交她(他)人,進而放棄結識姻緣。


  又再看現代已經結婚之人,也有日亦嚴重的離婚現象,無法容忍對方,無法珍惜此段姻緣,以上等等現象都是在背離姻緣一線牽的前因。人們宜知今生能在茫茫人海中認識,此就是一定有前世植結下一段因果因緣,而能在這茫茫人海中認識進而締結終生婚姻,這更是前世植結下不可抹滅的因,不論前因是善、是惡,都是自造的前因,故今生各是隨業隨緣而來認識締結良緣了斷前因,既然前因所造就應面對認識之緣締之緣,理應好好的善植面對因緣(姻緣),這樣才能圓滿的了斷前因,不致再形成惡緣。


  世人宜珍惜每一段因緣,不分任何人或是任何生物,一切眾生皆有緣,多植善因緣可遠離惡緣,相對如多植不善因緣,那必自召多端禍厄臨身,世人不可不謹慎。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一人在月球

蓮生/文


  我有一夜,夢見一位禪師。


  我問:


  「禪師何名?」


  禪師答:


  「我是昔日潭州神鼎洪諲禪師,人稱趙州和尚第二。」


  我驀然憶起,是有這名禪師,他住的地名就叫「神鼎」。


  我問:


  「為何到我處?」


  神鼎禪師答:


  「我看舉世之中,唯你悟的真,所以特來會一會。我曾說,參須實參,悟須實悟。半路上的,見解入微,均未見道。且問你,什麼才算見道?」


  我答:


  我先舉你的例子。昔日,洞山和尚說:


  貪瞋痴,太無知,賴我今朝識得伊。


  行便打,坐便搥,吩咐心王仔細推。


  無量劫來不解脫,問汝三人知不知?


  而神鼎禪師改:


  貪瞋痴,實無知,十二時中任從伊。


  行即往,坐即隨,吩咐心王擬何為?


  無量劫來原解脫,何須更問知不知?


  神鼎禪師說:


  「盧師尊,這兩句如何說明?」


  我答:


  「洞山和尚尚在『半路』,神鼎禪師才算『見道』。」


  神鼎禪師又問:


  「盧師尊,你的見道是什麼?」


  我答:


  「盲人無眼,聾子無耳。」


  神鼎禪師問: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你又如何解釋?」


  我答:


  「從你的語句中來。」(你有問,我才有答。)


  神鼎禪師三問:


  「你的見道是什麼?」


  我答:


  「見你的道。」(同是覺者)


  神鼎禪師笑了,問:


  「那我的道是什麼?」


  我答:


  「你哪有道?」(根本無無)


  (此語一出,神鼎禪師非常駭異。此語是真解脫也。道啊道!因為沒有道,才算有道。自稱有道,一定沒有道。)


  神鼎禪師問:


  「不問你見的道是什麼?現在問,真解脫是什麼?」


  神鼎咄咄相逼,我則淡定回答:


  「試問,只一個人在月球,真解脫是什麼?試問,沒有人在月球,真解脫又是什麼?」


  神鼎說:


  「這是盧師尊常說的話?」


  我答:


  「不錯,月球豈有對話?」


  神鼎問:


  「不在月球,在人間呢?」


  我答:


  「正覺無名相,隨緣即道場!」


  神鼎禪師點點頭。又問:


  「隨緣後如何?」


  我答:


  「吃飯飯,睡覺覺。」(非常真實,也非常不真實。)


盧勝彥文集229冊《解脫的玄談》神鼎禪師到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謙虛治國

  周成王把魯國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周公就告誡伯禽說:


  兒子!聖上把魯國封給你,你千萬不可因此而驕傲!我聽說,德行廣大能夠謹守著恭敬的人,他就一定能夠長久的保持著他的榮耀;土地廣博物產豐厚而能夠謹守著節儉的人,他就一定能夠平安;居高位握有大權的人,而能夠謹守著謙卑,他就一定能夠高貴。


  一個國家的人民多武力強,而能夠謹守著敬畏不去侵犯他國,這個國家就一定能夠勝利。具有高度聰明智慧的人,而能夠謹守著大智若愚的教訓,他就一定能夠得到大益。博學多聞而能夠謹守著自己的學問仍然是很淺薄的人,那麼他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廣博啊!


  這就是所謂的六守,也都是謙德;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啊!


  你千萬要記住,不要以為受封了魯國,就感到驕傲啊!」


  學者若是能夠深深的體會周公對伯禽的教訓,那麼自己心中的驕慢之氣,也就無從生起了。


※ ※ ※


  山峭必崩,澤滿必溢,滿招損,謙受益,均是謙讓的內涵,故此,世人當知而行之,才能真正的受其益也。


  世人在處世上,往往一疏忽,就把此點忘了,每每自大其言,無法容忍他人,如果能每遇窄狹處而能讓一步路,每嘗一美食,能留三分與他人共品,那是多麼海闊天空。


  所以處世之首要,能將己身處於虛空處,謙之、讓之,則天下無所不能共處,宇宙無不能與之為伴矣。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德高而尊

  佛鑒慧憼住持舒州太平寺時,高庵善悟任寺院維那一職。當時高庵年輕氣盛,下視十方尊者,好像沒有能令他滿意的。


  有一天禪院敲鐘用餐時,他見侍者將一件與眾有異的食器放在佛鋻面前,高庵便出堂大聲說道:「身為五百僧眾的住持長老,做出這種行為,怎麼能為後學之輩作出表率呢?」


  佛鑒當時好像沒有聽見一樣。


  高庵下堂之後詢問,才知道擺在佛鋻禪師面前的是清水齋菜。原來佛鑒禪師一向胃有病,不吃油膩的食物,所以如此。


  高庵因為錯怪了佛鑒禪師,感到慚愧,便到長老方丈中要求免去自己的職務。


  佛鑒對他說:「維那你所說的話很合道理。只是慧憼我有病,故而如此。我曾經聽聖人說過:應以道理,通諸滯礙。我所吃的既然不優於眾人,所以也就不會懷疑甚麼。你的志氣高明遠大,將來一定會成為禪門的柱石。千萬不要將這件小事放在心上!」


  後來佛鑒禪師奉詔住持東都智海寺,高庵善悟便去了龍門寺,在那裏成為了佛眼清遠的嗣法弟子。


※ ※ ※


  群聚的社會裡,難免有長尊幼卑的地位關係,長者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年齡略長以外,即是因為豐富的經驗值得效仿。然則長者倘若自恃年齡及經驗,欲為長不尊,常行敗德,那麼如是之人不足稱為尊長。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有德行的人,通常可以影響及教化他人修德從善。所以儒家思想自古以來皆不以嚴刑峻法規範世人,而是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精神,善誘世人羞恥之心。然則長幼間往往因為世俗觀念,蒙蔽以德為尊的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以年齡為長者是尊,因而盲目跟從模仿,雖然模仿可以減少發生錯誤,但若模仿失德事,則必導致身敗名裂。


  修道者不論年齡長幼,在於親道的年資上,必然多於一般未窺門徑的人,所以修道者必須時以敬身為念。什麼是敬身呢?敬身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尊重最高的道德標準,才能成為他人的楷模。因為世人習慣於模仿,倘若修道者無法以最高道德標準規範自身言行舉止,上行下效,修道者不僅會因自己失德造業,更恐因影響他人罪加一等。


  如何檢視是否達到敬身的標準呢?基本上的言行舉止當然不可或缺,再觀察周遭同修或晚輩是否有行為偏差的行為,因為敬身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最易影響他人舉止的觀念,所以以他人為鏡,即可反省自身。


知禮修行-第十八章 敬身為禮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不可不可

  餘干陳醫生,醫術頗為精良,有位窮人病得快要死了,陳醫生將他醫好了,也不希求他回報。


  後來有一天傍晚,路過他家,他就請陳醫生在家裡過夜;他的母親就對媳婦說:「你的丈夫是他救活的啊!你何不陪他睡一晚,以報答他的恩德呢?」


  媳婦聽了婆婆的話,只好唯唯的答應。


  到了夜裡,就到陳醫生的房裡;陳醫生拒絕她說:「你婆婆不會同意你這麼做的啊!」


  媳婦說:「可是這是我婆婆的意思啊!」


  陳醫生又說:「但你丈夫是不會同意你這麼做啊!」


  媳婦說:「丈夫的命是您救活的,所以我不需要他的同意啊!」


  陳醫生說:「不可以這麼做。」


  媳婦就強迫他,陳醫生接連的說:「不可不可。」


  於是就坐著等到天亮,並且拿起筆在桌上連續寫下了不可二字,後來陳醫生幾乎快要不能把持了,又再大聲的說:「不可二字實在是太難了啊!」


  於是就推開了窗門,站到庭院外面去;等到天亮之後才離開。


  後來陳醫生的兒子去求取功名,主考官正要刷棄不錄取陳醫生兒子的文章;忽然聽到空中傳來「不可」的呼聲,因此就再看試卷一遍。


  正又準備要刷棄不錄取的時候,又聽到了空中傳來「不可不可」連續的呼聲,最後主考官又再閱了這份試卷一遍,還是決定刷棄不予錄取。


  忽然又聽到空中傳來很大的呼聲說:「不可二字實在是太難了啊!」並且呼聲連續不斷,主考官因此而錄取了陳醫生的兒子。


  後來陳醫生的兒子,又考中了進士。


※ ※ ※


  所謂「陰德」,乃為大善大德,且要及於廣大人群,亦即「陰騭」。古語所註,乃為天定默施於民,可見其德澤之廣澤浩鉅也。


  天律所定,合於陰德者有三:其一、救人命。其二、成全寡婦守貞。其三、至善不為人知。是以故,在因果命程中,陰德足以改換命程,亦即貧賤者可得富貴之機;壽不永者可得長壽之機;孤鰥者可得子孫滿堂而賢肖。如此大轉命程,當然需要有具足而豐厚之福德,故只有陰德有足夠之動力。(亦即可依天律之位階,使執行冥律之閻君可以依律使其人轉換命程。)


  自古以來,許多著名事例,悉皆由陰德所致,尤其《文昌帝君功過格》以及《關聖靈驗文》中提及,往昔科考士子,本無功名,卻由一念至善,不願破寡婦貞節,而使是科金榜題名得中功名。


  由此可見,眾生命程雖是既經註定,一般無以改變,但若有陰德,即可使此命程逆轉。唯,陰德之造立,本屬可遇不可求,無法要造行即有之,故有此天律之訂定,是在勉勵眾生平素要有守德,見義勇為,並且心性時時存乎仁善,以期有朝一日得此造行陰德之機,不致躊躇不為,喪失大好良機。


因果命程定論-第廿四章 陰德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今日昏晦

蓮生/文


  我讀《五燈會元》,提到「洞安和尚」如下:


  有一位僧人來辭別「洞安和尚」。


  洞安和尚問:


  「到什麼地方去?」


  僧人答:


  「本來也無所去。」


  洞安和尚說:


  「如此是善為的阿闍黎。」


  僧人答:


  「不敢。」


  洞安和尚說:


  「到任何的地方,就須要如此的舉似分明。」


  又:


  有位侍僧在洞安和尚旁侍立。


  洞安和尚問侍僧:


  「今日是何日?」


  侍僧答:


  「不知。」


  洞安和尚說:


  「我卻記得。」


  侍僧問:


  「今日是何日?」


  洞安和尚答:


  「今日昏晦。」


  這兩則「洞安和尚」與僧人的對話是很平淡的,但平淡中令人印象深刻。


  前一則,僧人說「本無所去。」


  是的,是的。


  所謂:


  無來無去、無得無失、無垢無淨、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無修無證、無方無所。


  一切本「無」。


  這是什麼?


  這是「真如」。


  洞安和尚說的好:


  「到任何地方,就須要如此的舉似分明。」


  任何境界,任何境遇,任何順逆,都如此分分明明。


  第二則:


  「今日是什麼日子?」


  洞安和尚答:


  「今日昏晦。」


  這今日昏晦,是「凡聖雙絕」的句子,真是「利根」之人也。


  「今日何日?」


  或有人答:「星期日。」


  或有人答:「說法日。」


  或有人答:「出家紀念日。」


  但,洞安和尚答:「今日昏晦。」


  這是不發「凡夫的心」,甚至也不發「聖賢之心」,這叫著「凡聖雙絕」。


  洞安和尚並不捨亂取靜,並不捨愚痴取智慧,並不捨有為取無為。這是「凡聖雙絕」,跟平時毫無兩樣。


  一個人的心,什麼都一樣,而完全沒有分別的時候,「平等性智」就自然而然了。


  我說:


  第一則是「無所住。」


  第二則是「無所得。」


盧勝彥文集194冊《夢幻的隨想》洞安和尚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西天法幢如來

濟公活佛 登台


聖示:世人每於肇事後即開車加速逃逸,無視於傷者的痛苦呻吟,有者更殘忍,乾脆直接將被撞者輾斃,真是慘無人道,只為可少賠點,就視人命如草芥,實在可惡。此情形尤以大卡車、大貨櫃車、大砂石車最為凶狠,其心已喪失人性,死後當不復得人身,而淪入畜生道內,一樣受車輾斃而亡,以懲其惡也。


濟佛曰:徒兒,遊西天佛國去也。


(濟佛手指一動,童生原靈應聲而出。)


童生曰:徒兒參見恩師,能與恩師一同著書,真乃無上光榮也。


濟佛曰:今天怎麼嘴那麼甜?我又沒請你吃糖,怎麼巴結起為師來了?


童生曰:不是巴結,是下生心中肺腑之言,隨恩師遊歷西天各佛國,堂內眾師兄姐人人稱羨,真是下生累世修來之福也。


濟佛曰:邊走邊談好了。


(濟佛佛扇一揮,金色蓮花現前,金碧輝煌,燦爛耀眼。)


濟佛曰:你本呂洞賓仙翁身旁之道童轉世下凡,於今已十世矣。當初你向呂仙祖請命要下來普渡眾生,無奈一下來竟也沉淪下去,直至三世前才開始發揮你之本願,皆為鸞門之修子。且現又奉母娘懿旨,創建全真大道靈修院,若能如期完成,則汝普渡眾生之願,方有可能完成,也才有回歸天界之一天。


童生曰:感謝恩師之開示,那徒兒此世任務完成,是否就可從此不再來人間輪迴?


濟佛曰:然也,汝能堅心辦道,配合上天及母娘之旨意普渡眾生,將來回歸無極仙鄉指日可待,何難之有?


童生曰:敢問恩師!道童究竟是何果位?


濟佛曰:乃初級真人之果位,亦得修得上界果位,方得賜頒,因呂仙祖乃大羅金仙,故在其旁服侍之道童,亦得有上界以上之果位才行。


童生曰:恩師啊!堂內眾恩師可否多助佑,讓全真堂大道靈修院早日建成,以免母娘在天懸念原靈之不歸,傷心落淚。且有次法主公恩師帶徒兒遊南屏山時,亦曾見恩師哭至流“紅”淚(流血淚),下生不明白,為何會流紅淚?


濟佛曰:為師常想念在凡塵的徒兒是否精進,是否努力向道而修?當看到精進之徒兒時,為師心歡喜。但當見著墮落之徒兒,老衲心悲哀,嘆徒兒求道後不知長進,浪費寶貴光陰,等到業債來討,身殞命喪,又去投胎轉世矣!真是可悲。又見浩劫即將到來,想著想著,心一急就傷心的哭了起來,越哭越難過,終至哭出血來了!


童生曰:原來如此!恩師對我們之關愛與照顧,下生就是萬死亦難報於一,但願普天下之修子,能體佛心之慈,努力修涵己心吧!莫讓恩師又淚眼紅紅。


(師徒談論間,蓮台已迅速飛達目的地。)


童生曰:到了是嗎?


濟佛曰:是的,已到西天法幢佛之淨土矣。


童生曰:恩師啊!諸佛之淨土景緻均是殊勝無比,真像世外桃源,人間若有像這樣美的地方,徒兒真想隱居起來。


濟佛曰:人間是有此美景,只是人煙罕至,凡人很難到達,只有仙佛騰雲駕霧,方有可能來到。


童生曰:原來如此!難怪人間沒人可發現像佛之世界般幽靜、祥和之淨土。


濟佛曰:隨為師晉見西天法幢如來吧!


(師徒二人經過清幽雄偉之山門,有四大金剛八大護法,及無數大菩薩皆悠閒的在淨土逍遙,或彈琴或下棋或念佛或念經,整片淨土充滿祥和溫馨之氣。)


法幢如來曰:歡迎濟佛師徒來訪,吾佛已恭候多時。


濟佛曰:豈敢!豈敢!讓如來久候,罪過!罪過!


童生曰:蟻生參拜西天法幢如來,請問如來,您是如何修成正果的?


如來曰:吾佛乃一出家僧人,法號圓空,當初因爺娘不幸早亡,單身一人孤苦無依,故從小入佛寺出家為僧,從小沙彌一直做到住持方丈,期間常發起慈善救濟工作,照顧孤苦無依,及無錢殯葬之人或無主孤魂,每每替其舉辦渡亡大法會超渡之。又廣印佛經、善書贈送世人,只要有利益眾生之事,無不為也。歿後因陰騭甚大,故得證西天法幢如來之果位也。


濟佛曰:老納在此補充一點,西天法幢如來生生世世皆行上述之善舉,廣渡陰陽二界之眾生,故德乃大焉。吾佛勸世人當法西天法幢如來之精神,除了修行之外,當廣行諸陰功善德,生生世世如此,則成佛何難哉?盼眾生勤而行之。可,今日因時間之關,可就此回堂。


(師徒二人拜別西天法幢如來,乘金色蓮台向全真堂飛速飛回。)


濟佛曰:全真堂已到,童生元靈回體,可,吾回。


西天佛國遊記-第十六回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馬雲與禪師

  馬雲最近因事心煩意亂,便去求見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


  禪師沉默不言,意味深長般的拿出一個熱水袋往裡面倒熱水。倒滿之後,輕輕一抖,熱水袋突然爆開。


  馬雲若有所思的說:「禪師的意思是說,這次的難關會像熱水袋一樣不攻自破?還是說……我不應該自我膨脹?」


  禪師搖搖頭,嘆氣地說:「都不是,我只是要讓你知道……這是我在淘寶買的。」


※ ※ ※


  財為養生之本,積德之道,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以財而養之。然,君子者,愛財取之有道,坐賈行商,遵規守矩,本大道以待人,親和以悅眾;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對己待人無奸詐心、無巧取心、庶幾財路享通,家門衍慶矣!


  奈何,今市井之人,貪圖厚利,昧欲天良,貴賤而混淆,指鹿為馬,藉以廣告媒體蒙騙無知百姓,以羊易牛,包藏險心,憑其三寸不爛之舌,詐取血汗之錢,待買者查覺,已逃之夭夭。


  觀其今日,商場奸術,皆以好逸惡勞成性,挖空心思,藉以如何詐取百姓銀兩。更有以色相、偽藥、詐騙、重利引誘之。奉勸今日為商者,應以存正心,行正念,凡事循天理,不貪取,不巧詐,但求放心,求財之道矣!


修緣寶典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最好的安排

  北歐一座教堂裡,有一尊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來這裡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

  一天,教堂的看門人,對十字架上的耶穌說:「我真羨慕你呀!你每天輕輕鬆鬆,不發一言,就有這麼多人送來禮物,哪像我這麼辛苦,風吹日曬才能溫飽?」

  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

  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看門的先生上去釘在十字架上,這位先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徒的心聲。

  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各種祈求千奇百怪。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裡,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

  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耶穌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袋子,裏面全是錢。

  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

  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不明究理,要年輕人還錢,兩人吵了起來。

  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

  偽裝成看門的耶穌出現,指著十字架上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糾纏他,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安排,但事與願違,使我們忿忿不平。

  事實上好與不好,常在時間過了一段時日後,我們回過頭想想,才發現其實當初我們認為最好的安排,現在看來並不是最好,甚至最好的安排變成了最差的結局。

  因此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五蘊的生滅

蓮生/文 

  弟子問:「心經裡提到五蘊皆空,什麼是五蘊?如何證明皆空?」

  我答:「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有集合的含義。」

  我解釋:

  色蘊──物質的有色世界,地、水、火、風組成。

  受蘊──精神上的覺受、接納。苦或樂。

  想蘊──善惡憎愛的想念。

  行蘊──由行為動作形成的善惡業。

  識蘊──了別的所緣所對的種子識。

  佛陀在世時,教導弟子觀察五蘊的的生滅,例如用眼睛看,由物質就產生「色」,精神上就有「受、想、行、識」。佛陀說,能夠明察五蘊出現的現象和過程,就是在觀照五蘊生滅法。

  然後,更深一層明白,「色」是四大假合而成,「受、想、行、識」全由妄念而生。所以五蘊現象,也是暫時幻化,一切從因緣生,一切從因緣滅,本無實體,如此就五蘊皆空了。

  大家可以由佛陀的智慧中得知:

  「色是空」,既然色是空,無「受想行識」,一切皆無。由此可以證明,無常、苦、無我的真諦。

  如此的觀照法,舍利弗尊者在《具戒經》中講的非常清楚,只要觀察五蘊生滅,淨化自己的心,使五蘊皆空,體會無常、苦、無我,便可以證到四果阿羅漢。

  這裡提到的「觀」,就是「觀照」,就是「智慧」。

  由智慧產生淨化,就是「定」,就是「止」。

  了了分明於「五蘊生滅」,亦即是「止觀法門」。

  佛陀時代,很多大修行者,都是因為修此法門,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五蘊的生滅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交談禮儀

  愛因斯坦在記者會上,向大家闡述他的成功之道。


  最後他做了個歸納:「簡單來說,我們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解釋。那就是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工作”,Y代表“適度的休息”,至於……」


  「請問大師!」台下一個記者這時立刻搶著發問:「Z代表什麼?」


  只見大師笑了笑後說道:「Z就是把你的嘴巴閉上。」


  那位唐突的記者在哄堂大笑中,羞窘得不知如何是好,根本沒聽到愛因斯坦在後面所說的話。


  其實愛因斯坦在幼年時,也喜歡東問西問的,母親總是耐心地回答。


  有一次,他一直追問母親一些問題,最後弄得母親氣急敗壞地說:「孩子別急,媽媽也要動動歪腦筋,才能發明出答案啊!」


※ ※ ※


  所謂:「謙沖」,乃指質樸堅毅,不卑不亢,虛懷若谷,持之以對人,自能得到別人的尊敬,持之以處事,腳踏實地,自然是圓融。是以,謙沖的人虛懷若谷,他們懂得人情味,懂得給人尊嚴,更懂得如何解決問題。


  一般人就一件事常常自以為都懂,見地高人一等,或者顯耀自己懂得很多的人,往往也是最乏味的人;他們會打斷別人剛剛開啟的話匣子,壓抑別人暢談所見的機會,更嚴重的是封閉了可能聽到真知灼見的機遇。諸子是否經常在會議上,看到插隊的現象,他們把別人的話打斷,以強硬的口吻說出他的主張,同時透過批評把別人的創意壓抑下去;是以,這樣的人容易陷入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也會出問題。處處顯露自己萬事通,堅持己見而不能察納雅言的人,總是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裡,他們被強烈的我執所阻,其生活通道也就有了障礙。


  宋朝有一將軍曹翰,在討伐南方的賊寇之後,路經廬山的圓通寺,寺僧因為知道曹翰的軍隊風紀不好,大家就嚇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緣德禪師端坐法堂不動。


  緣德禪師與曹翰歷經一番言語的交鋒,禪師予以開示因果報應的道理,曹翰始被緣德禪師的智慧和膽識所折服。於是請教禪師說:「請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戰爭中致勝。」禪師只是謙沖地說了三個字:「不知道!」


  諸子切記,「不知道」能給你們一個新的出發點,你容易有較好的好奇心、細緻的思考,去了解未可知的一面,這是成功之道。世人如果有了武斷、剛愎的毛病,就會犯下大錯。諸子不得不慎!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隨時需要知識、諮詢,不斷吸取養分;所以,心一定要空,也就是所謂的「虛懷若谷」,這樣就能吸收無盡的知識資源,容納各種有益的意見,從而使自己豐富起來。是故,「滿招損,謙受益」,更是古聖先賢留給世人的一句千古流傳的諍言。


寶德雜誌135期-述論:謙沖之意義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不爲俗物所擾

  青年問禪師:「大師終日答疑解惑、普渡衆生,如何不爲俗物所擾,靜心修行?」


  禪師微微一笑,回答說:「我每天晚上都關掉手機!」


※ ※ ※


  世人之所以會迷混,都是因為自身受束縛,無法突破而使之開朗,總都因塵世迷幻的牽掛,而無以沖出重圍,被困惑在紅塵深淵中,甚為可憐。


  世間事何事足憂?何事足慮?世人總是為了世事雜瑣來煩憂,當知「心」是最怕干擾,且最怕受到牽纏,一受干擾,靈隨心而亂,一受到牽纏,心就無法自主悠然矣,甚多塵世煩惱不止,還不都是因為如此而來的嗎?如此無謂的煩憂不止無其意義,更會因而導致己身肉體的失和而致疾,一天到晚為了一切凡事而憂勞,那只是枉費心機而矣。


  真正可憂可慮者,應該是看看你的心是不是歸善?你的心有沒有向道?這才是值得憂慮的,而這憂慮不但不會傷及肉身,更有可充性。如己心能做到悠悠然的,不但己身氣血無阻,更可藉以道修清明,而且如不受世俗的牽擾,就可斷絕煩惱,做到真正的無憂無慮,就可悠然而自有得也。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俗話說:「鬼神可敬不可諂,冤家宜解不宜結」,若是雙方有冤仇,應當設法化解,不應該繼續結怨。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的確有怨,必須解除,若不解除,真的是很苦;而唯一最好的方法,就是排除業障。


菩薩:以無怨恨而和善的心,去解除彼此心中的怨恨,乃是宇宙間永恒不變的真理,哪怕天翻地覆、海枯石爛,仍是不變不移;所以,忍讓是排除怨恨最犀利的武器。怨的發生是有種種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因為眾生看別人所有的行為皆看不順眼,雖在口頭上沒有說出來,而在內心裡已感到深深的不滿和憎惡。


諸子且靜靜的想一想,假若你們都以強勢者出頭,誰也不讓誰,誰也不饒誰,試問在人世間還有什麼祥和快樂可言呢?


世間的紛擾,社會的不安,人們的苦難,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皆是找不到祥和溫馨的地方,豈不是世人彼此之間對他人的怨恨所造成;是故,在學道路程之中,吾奉勸諸子多學一個「忍」字,可保平安。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在進德修業中,我們會將「忍」字納入學習的課程中。


菩薩:但願諸子道業精進,德日進,過日少。


陳生:各位前賢!為我們都能達成而加油吧!


菩薩:諸子發心做自利利他的行為,就得對眾生具有無量無邊的慈、悲、喜、捨心。有這種無量心,才能實踐一切善良的行為,即是: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三喜無量心,四捨無量心。


眾生之心無量,所以利益他人的對象也應該無量。諸佛菩薩做無量功德,度無量眾生,所以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偉大心願。


慈無量心:慈就是仁愛。能夠仁愛,一方面能令人快樂,不對他人起一點嗔害的念頭,一方面心地慈祥,不起忿怒心,自然和藹,寬大愉快。


悲無量心:悲心即是同情心。憐憫他人的悲苦,拔除他人的苦惱,永遠不疲於悲念,永不退轉於幫助人。


喜無量心:喜是歡喜。見到別人做善事,不給予阻礙或者有喜慶事情,也不予以嫉妒,歡歡喜喜真心的給予祝賀,幫助成功,常常這樣,永遠這樣。


捨無量心:捨是平等。對於一切怨家、逆境、不如意事情,內心安靜,沒有絲毫怨恨,對於一切順境,也不貪愛,感情和理智保持平衡,不因外境誘惑而動搖,人格就會平穩和平。


陳生:啊!這「四無量心」,好像有一些許的困難唷!


菩薩:那也無妨,慢慢習作,總是會有所成的。


陳生:好!我們大家一起學習吧!


菩薩:修子於日常的生活起居,一定要做到節儉樸實,以這樣的行為去感化別人,自然而然他們也會變得不奢侈、不浪費。說了許多節儉的事項,最重要的還在自己要以身作則。儉樸過日,實在重要,說一次不夠,說兩次還是不足,吾仍然還要再一次提醒諸子,生活節儉、樸實,才能夠知足常樂,能夠知足常樂,家庭才能長治久安。


過著樸實生活的人,他們不用擔心壞人來打主意,也不會因貪得無厭而犯下錯誤。富人整日提心吊膽,窮人卻可安枕無憂,富人永遠得不到滿足,窮人卻毫無牽掛,生活的自然快樂。


聰明的人,寧願安貧樂道的度日,只求心中無牽無掛。千萬家財總有用盡的時候,唯有正確的教育,才能受用終身。以諸子共勉之。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學生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33期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以魔為伴

蓮生/文


  我認為魔者有三:


  一、擾亂障礙破壞修行者。


  二、常行放逸,斷行者的慧命。


  三、多五欲者,以欲壞修行人。


  如此說來,魔卻是大惡不赦了,但,另外有一種說法,是指天魔與佛陀的。


  《首楞嚴》、《止觀》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


  (佛魔一如)


  《梵網經》曰:「能轉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


  《止觀》八曰:「魔界即佛界,而眾生不知,迷於佛界,橫起魔界,於菩提中而生煩惱。」


  這《首楞嚴》、《梵網經》、《止觀》,所說的佛界魔界,的確不可思議,不但凡夫不知,連一般行者也不知,恐怕知者一,二而已,我是其中之一。我大膽的說,修行到「一味」,魔界即佛界。


  有說魔是深地菩薩者,如:


  《維摩詰經》〈不思議品〉:「維摩詰告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眾生。」


  大乘的法門,說天魔是深位的菩薩,以大方便現為魔王,教化眾生也。


  (這種說法,令一般人覺得不可思議)


  好了,我在這裏提醒大家:


  一、吉凶相隨。


  二、福禍相依。



  三、佛魔相伴。


  我們修行者,不把凶當凶,不把禍當成禍,因為凶盡則吉,禍盡則福。


  同理,我們不把魔當魔,魔盡則佛。


  凶是教化。(考驗)


  禍是教化。(考驗)


  魔是教化。(考驗)


  一般行者,以三皈依五戒,來治魔事。


  再深一點,用菩薩戒,來治魔事。


  淨土行者,以念佛來治魔事。


  真言行者,以治魔咒來治魔事。


  真佛行者,以《高王經》咒,來治魔事。


  般若行者,以《般若心經》,來治魔事。


  密勒日巴,以「空」,來治魔事。


  而我一直以為,維摩詰大士所言極是,魔王者,是深地(深位)菩薩,魔王現身,教化我等,如同柴薪,漸增我等光明。


  以魔為伴。


  助我修行。


  魔障愈高。


  成就愈高。


  《智度論》曰:「除諸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


  這句話與《般若心經》相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如此知:


  魔即是佛。


  佛即是魔。


  魔不異佛。


  佛不異魔。


  如此,才能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哈哈!我明白了!


  我以「魔」為伴,超越「無」的教理,超越「無想」的教理,以「魔為伴」,置身在「一味」之中,那才是舒適幽靜的境界。


  在這世界上,有誰明白此等境界呢?魔界,佛界,一如無二如。


盧勝彥文集179《夢裡的花落》以魔為伴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禪者賈伯斯

  賈伯斯是一位虔誠佛教徒,參禪打坐是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並引導了他事業成功。


  據21世紀經濟報導10月9日報導,10月6日,蘋果教父賈伯斯成了各大媒體以及成千上萬人微博的主角,他的離世,掀起了世界範圍的悼念潮,人們贊嘆這位「狂偉人」在IT和多媒體等領域的創意,讚美他「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王者之氣。


  但除了他給世界留下了那個被咬過一口的蘋果,我們還應當注意,賈伯斯是一位「禪者」。


  正如加措活佛所說:「賈伯斯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參禪打坐是他一生最大的精神追求,並且正向地引導了他事業的成功。」


  引導他前行的一直是內心的力量


  高中畢業後,賈伯斯選擇了和斯坦福一樣昂貴的大學——俄勒岡的里德學院,為此父母差不多動用了全部積蓄,為他湊齊了學費。但是賈伯斯不到一年就離開了學校。


  因為他「不清楚為什么要花光父母的積蓄學一些自己不認為有用的東西」。


  之後開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那裡接觸了禪宗著作,並開始對此著迷。後來賈伯斯去印度朝聖。兩年後回國,和沃茲一起創辦了蘋果公司。從此,禪一直伴隨著他。


  禪宗教人關注當下,關注自己的本心,賈伯斯是這一教導的優秀實踐者。


  從少年時對電子產品的著迷到開始創業,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引導他前行的一直是他內心的力量。


  「成就一番偉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如果你還沒能找到讓自己熱愛的事業,繼續尋找,不要放棄。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


  在被他自己組建的蘋果公司趕出時,喬布斯感慨「我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在一年中失去2.5億美元的人」的同時,也慶幸自己「依然熱愛曾經做過的事情」。


  禪宗讓一個人最大程度的受益,莫過於影響一個人對生活、對命運的認識,莫過於讓人看清事物的真相,直接看透它的本質而不執著於紛繁的表象。


  離開蘋果後的賈伯斯,用禪者的智慧解讀了這一挫折,這一解讀顯示出他異於常人的智慧:「成功的重擔被重新起步的輕鬆替代,對任何事情都不再特別看重,這讓我感覺如此自由,進入一生中最有創造力的階段。


  接下來的五年,我創立了一個叫NeXT的公司,接著又建立了Pixar,然後與後來成為我妻子的女人相愛。


  Pixar出品了世界第一個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現在它已經是世界最成功的動畫制作工作室了。」


  「一個剛愎自用的賈伯斯不見了」


  佛教強調和諧,身與心、個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都沒有根本的二元對立,思維得法,和合萬物,會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


  賈伯斯重回蘋果後,出招解決和微軟的糾紛,再次體現了他的禪者風範。當時蘋果已瀕臨破產,正在和這個行業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微軟打著一場已長達十年的官司。


  賈伯斯和蓋茨交談之后,雙方達成協議:微軟出資1.5億美元給蘋果,蘋果終止這場官司并且在Macintosh中安裝internetexplora和OFFICE。


  賈伯斯當眾宣布改變「要拯救蘋果,必須打敗微軟」的觀念,開始了強強合作。這一筆錢,適時地挽救了蘋果。


  「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還同火裡蓮」,賈伯斯此舉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好手」。


  這一和諧的觀念,也改變了賈伯斯和他的合作伙伴的關係,蘋果的員工發現「一個剛愎自用的賈伯斯不見了,他開始變得溫和」。


  禪宗講究簡單。簡化我們的思維,讓它趨於直截;簡化我們的生活,減掉世俗的觀念,讓思想充滿新意。


  對賈伯斯有過深入研究的周鴻禧認為,賈伯斯一直在做減法,事實的確如此:


  賈伯斯簡化著自己的生活(他鐘愛的黑色毛衣、體恤衫和一條藍色牛仔褲的裝扮,從來不過夜生活),


  也簡化著自己的產品:只生產偉大的產品。


  不做市場調查,也不招收顧問。


  從iMac、iPod、iPad到iPhone,最直觀的外觀、最簡單的操控方式、最俘獲人心的功能設計,「簡單」的征服,誕生了世界各地數億的「果粉」。


  打破了思維框架,排除了種種無謂的干擾,一個自在的禪者的專注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讓種種看似不可能的事成為現實。這就是創新。「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新。創新無極限!只要敢想,沒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維的框框吧!」


  「我是誰」


  禪宗的力量還在於讓人直面生死,讓人看清「我是誰」,看清人生的意義究竟在那里,如何生活才最有價值。


  世事無常,生命有限,賈伯斯對「成為墳墓裡最富有的人」不感興趣,他關注的是一天之中是否做了有意義的事情。


  一位傑出的佛教大師印光法師,在自己的床頭貼上一個大大的「死」字,提醒自己時刻不忘修行。


  與此類似,賈伯斯也時刻提醒自己死亡就在眼前。


  「提醒自己就要死了是我遇見的最大的幫助,幫我作了生命中的大決定。因為幾乎任何事——所有的榮耀、驕傲、對難堪和失敗的恐懼——在死亡面前都會消隱,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


  提醒自己就要死亡是我知道的最好的方法,用來避開擔心失去某些東西的陷阱。你已經赤裸裸了,沒有理由不聽從於自己的心願。」


  2004年醫生告訴賈伯斯還有三到六個月的活頭,讓他回家準備後事,但他在手術後一次又一次出現在蘋果產品發布會上。賈伯斯成了「喬不死」,他把這歸功於佛教。


  i-系列改變了世界,我們在享受蘋果i-系列帶來的愉悅同時,是否能夠感受到產品背后那位禪者的智慧?


(賈芳編輯)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財訊.COM)2011-10-09-11:54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和尚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麼大的脾氣?」


  山岡慚愧得無言以對。


※ ※ ※


  當今有很多修子,常於言談中將「空」字掛在嘴邊,但似乎又非真正瞭解「空」的真諦,常口說一切「空」,但又於愛處生愛,於瞋處生瞋,於慢處生慢,於癡處生癡,此即是未真正明白「空」的真義使然。


  「空」的定義是「沒有自性」,亦即是「緣起的」,所謂緣起乃是指一切事物皆依賴各種因緣條件而生起,因緣條件發生變化時,事物也隨之產生變化;如果因緣條件消失了,物也就消滅不存在了。故心經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雜阿含經中,世尊說偈言:「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即是此理。


  世間森羅萬象皆是四大假合而成,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但凡夫因執著眼前所見為實有,認妄為真,故在六道中生死流轉不已,無法出離。而真正明白「空」理之人,會對境觀心,如實放下煩惱,自然能超俗脫塵也。


  是故,「空」並不是「無」,只是「緣起性空」,所以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希世人不要再被世間假象所蒙蔽。


因緣與果報-第九章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為善不計後果

  從前有一位名叫孫景固的人,家境十分貧困,可是生性喜歡濟人急困。常說:「假若一定要等到自己有餘再來周濟別人,恐怕一輩子都不見得有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那倒不如就目前現實所有的,勉強去做也是可以。」

  而他只要每次看到別人境遇害追,十分困難,就一定設法幫助他們,甚至即使負債受害,辛苦勞累也在所不惜。

  有一天,他剛好從外頭回來,聽到鄰居有人在呻吟,就問他的妻子說:「鄰居病了嗎?」

  妻子回答:「是沒錢餓病了!全家已經三天沒有生火煮飯了。」

  孫景固嘆口氣說:「為何不將咱們家中的米送過去?」

  妻子回答:「年歲鬧飢荒,家中的米又只剩下一升了,連我們自己過兩天都要像隔壁一樣沒飯吃了,那有辦法接濟他們?」

  孫景固說:「我們縱然命該餓死,比起鄰居也要晚個三天啊!」

  妻子一聽,實在被丈夫的善心感動,就很高興的把剩下的米全倒給鄰人,自己也沒米可以煮。

  當天晚上,孫景固就夢到有神告訢他:「你的命本該註定貧賤,但是上天因為你自己貧困還能真心濟急他人,一顆慈腸救人而忘己,所以已賜你將會科第中舉,來日為官!」

  而後孫景固參加鄉會舉試,果然連連中捷,高登金榜而一生榮貴,子孫沾恩。

  唉!世上一般有錢的人往往遇人急難總是推說無錢,可是等到災禍臨頭,縱然花錢萬貫,也是頃刻兌出,是「善事無錢,禍事有錢」也,豈不悲哉!

  而上天的貧善罰惡,重在存心,不在行事。像孫景固這樣,縱然是只有平常斗米一升,但他真心慈腸卻有萬分!

  上天愛人「論心不論跡,愛德不愛財!」我們不可不知啊!

※ ※ ※

  樂善者,謹守一心;安貧者,絕生妄念。槳養性天,善修道德,貧而無諂,安且吉兮。窮通悉是前因定,貧富全憑後果修。所謂貧亦人也,惟有幸有不幸,無非從因果中來也。

  然,安貧自能樂善,舉止行動,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靜處安居,內無逸志,外無曠職,雖背汗長流,終無畏苦;嘔空心血,亦不辭辛。安貧者,守分也,端其品而行其道;樂善者,修身也,修其性而養其神。進則謙卑遜順,行仁講義;退則忍讓溫柔,蹈矩循規,存濟世之念,抱憫人之懷。苟積善多,惡自少,德不孤必有鄰。素位而行,不願乎外;擇善而從,不善而改。正己以淑身,卻邪而遠佞。縱禍患之來,安之如素;雖是非之擾,處之泰然。心既定,心不移,樂取於人以為善,何有近憂之可慮?語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樂,仁者壽,循天理之公,絕人欲之私,君子憂道不憂貧者上也。

  詎意人心反古,貧者多諂諛,營求非分之財,事若拂意逆志,每自罵神稱正,謗聖為能。恨天怨地,誇己尤人,甚謂天道冥冥,人心曲曲。見他人行善事,便自誚之曰:「為善何其速貧,而無善報;作惡偏自得意,反無惡報。」是未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之義也。天地間有此等人,唯聖人與居,亦難化其入矣!

  願世人看破循環之理,及早修身,勉為砥行,安貧守己,樂善好施,以效昔人之美報。方不負此時光,致老大悲傷之嘆,深為欣幸!

修緣寶典-安貧樂善文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要如何修心?

蓮生/文

  聖弟子問:「盧師尊常常教導,修行就是修心,請問心要如何修才是?」

  我答:

  我以「修心七義」的第七節,修心學處回答汝等:

  一、修學唯以「利他」之心,連飲食等一切瑜伽。

  二、修學以遮遣一切魔障,發「自他互換」之心。

  三、修學一切善行,皆先「發菩提心」,後以「迴向」作印定。

  四、修學令所有「苦樂」,皆成為修心之至友。

  五、修學將一切誓言,尤其「修心誓言」如同生命般的護持。

  六、修學於煩惱剛生之時,便即作「對治」,完全斷絕其相續。

  七、修學修法之主因,「依止上師法」,令自心成為堪能,成辦修法所必須的一切順緣。

  八、修學「不退轉」恭敬上師之信心,「不退轉」修心之意樂,「不退失」對三律儀之護持。

  九、修學三門「不離善行」。

  十、修學對一切「無偏執」而修心。

  十一、修學凡「所有顯現」,皆用於修心。

  十二、修學對特別專緣於己敵對等,而修「包容心」與「慈悲心」。

  十三、修學不觀待「順、逆」二緣而恆長觀察修心。

  十四、修學總攝「心要」而修其「主要」。

  十五、修學斷除無能修善,卻於此生俗事刻苦努力等六種顛倒。

  十六、修學「長時」修行,不稍間斷。

  十七、修學不遲疑、猶疑而「專心」學習。

  十八、修學反覆伺察而「捨離煩惱」。

  十九、修學不於人前「矜誇」功德。

  二十、修學「不言微小惡語」,「不暴躁」易怒。

  二十一、修學令心「不生施恩圖報」,及「貪圖美譽」之名。

  二十二、修學不作微小變化便作「宣揚」,莫對剛趣入便捨棄,應「長期保持」。

  以上二十二條,是修心口訣。

  我個人對於修心,有心要口訣,「修心七義」是提供仁人志士參考的。

  我說:

  不違背戒律、誓言。

  不流於狂傲。

  不墮於偏私。

  不自私自利。

  不揭人短處。

  不分別自他。

  不令煩惱增長。

  不求利養。

  不求名望。

  不行惡、只行善。

  不仇視惡人。

  不還嘴。

  不作報復。

  不作傷害他人身心之事。

  不告人。

  不將過失推給他人。

  不擁有財利,一切自然。

  不侵犯他人,要救他人。

  不令他人痛苦。

  不令他人煩惱。

  不利己,只利他。

  ……。

  我這修心口訣,常常反覆思索,精進而不退縮,這個誓願沒有止盡而不退卻,這正是我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接著便是圓滿覺悟的佛果了。如此,必具有如來的神通力。

盧勝彥文集223冊《無上殊勝的感應》要如何修心?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言語和善能增福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邱生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步入蓮台,瞬間蓮台昇空,但見星光點點,閃爍迷人。不久,蓮台緩緩降落在某住宅區之上空,但見某些家庭裡談笑風生,有些家庭則吵鬧不休;不一會兒工夫,已然進入一個家庭之內,馬上被轟轟聲搞的頭昏腦脹。〉

菩薩:賢生怎麼了?

邱生:菩薩啊!學生打從進入這戶人家起,就被那股吵雜聲搞得精神不濟。

菩薩:吾有清心丸、聚神丹,爾配服甘露水。

邱生:〈邱生接過清心丸、聚神丹合飲甘露水,頓時神清氣爽,精神振奮。〉

菩薩:賢生感覺如何?

邱生:學生覺得好多了。

菩薩:  吾不是說這事,乃是問爾觀看這戶人家感覺如何?

邱生:原來是要觀察這戶人家,學生這就觀察一番。

但見有一位年長者,要求少年少抽煙,沒想到這少年人,竟然對年長者口出惡言,不但言語不敬,面目更是猙獰,好像有什麼怨恨似的。

菩薩:這位長者乃是少年之父親,緣於關心孩子的心意,要少年別再抽煙,並且慈祥以對;但少年人居然未曾思慮反省,縱使未能做到不抽煙,為人之子的,在父母面前,起碼該表現出順從的樣子出來,以寬慰父母之心。

這位少年人不但不能順從父親的慈勸,反而以忤逆的言語,惡劣的對父親吼叫,實在有失人子之道,恐怕難過的就在後頭。

邱生:為人子女頂撞父母,確實不該,至於難過的就在後頭,容我觀來,……。

忽然清煙一陣,只見少年人的背後,現出監察神站立在上空,對少年的言語字字句句、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並註記:「惡口、劣顏」;隨後,見到在少年的下方,亦有陰差同步記錄少年忤逆之言,並且註記:「口病之磨」。

菩薩:賢生感覺如何?

邱生:原來簡單的家庭對話,都有這檔大學問,凡我眾生「言宜柔、語宜和」,不可惡言相對;無論面對熟識者,或對待陌生人,都該秉持和顏悅色才好。

菩薩:芸芸蒼生,如能平時秉持和顏悅色,則能增福少禍。

邱生:禍!有這麼嚴重嗎?

菩薩:如若不信「失言有禍」,待會兒親眼看看失言招禍的情形。

邱生:〈剎那間,蓮台移動到另一處街道,有二個人正在飲酒,某甲對某乙言道:「你最強,什麼都是你最好,我算什麼!」某乙回應:「你現在是找我計較是不是?」

後來,二個人一陣國罵之後,居然打起架來,不久紛紛掛彩,……。〉

菩薩:言語若有失當,尤其是酒後失言,縱使親如父子、兄弟,亦將大打出手,甚至刀光劍影,慘不忍睹。

邱生:言語柔和,又將如何增福?

菩薩:爾看看不遠處。

邱生:〈發現有一處飲料攤,服務者是一名中年人,看到每一個人經過,總是笑顏以對,並且只要是見到年老者經過,便呼喊著:「阿叔!」或是「阿姨!」見到年輕人則呼喊:「少年兄!你好。」或是「小妹!身體安康。」居然不是在推銷飲料。〉

菩薩:有智慧的人,必定令人跌破眼鏡,智者行事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賢生仔細看看那些被招呼過的人。

邱生:〈邱生仔細一看,凡是被這位中年長者熱情的招呼過之後,都呈現出一股法喜。

然而這位中年人的上空,乃有監察神記錄著:「言善詞祥,註記福添一筆。」下方亦有陰差記錄:「口德心善,祿增一貫。」

至於被招呼過的人,或有當下光顧其生意的,或有回頭購買飲料的,……。〉

啊!真是言語和善能增福。

菩薩:是啊!還有呢?

邱生:〈邱生環顧四周,原來中年人的老父親就坐在中年人的旁邊,剛剛怎麼沒注意到,只見老人家偶而會轉個頭對著中年人說:「說話嘴要甜,看到人臉要笑。」

中年人頻頻稱是,不但口裡稱是,並且付諸行動,真是言行一致。〉

菩薩:言行一致,招福無量。言要柔,語要和,詞要善,才能利益他人與自己,若是言剛、語劣、詞惡,則損人不利己也。

邱生:感恩菩薩教誨!學生獲益良多。

菩薩:但願人人受益才好!

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三回  父母言語莫頂撞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名為經,利作緯

  唐順宗永貞元年正月,體弱多病的唐順宗登基後,將朝政大權全交給了王叔文,開始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改革。作為這個改革集團的主要成員,時任兵部員外郎的劉禹錫,宛若蛟龍得水,猛虎歸山,正是宏圖方展、大有作為之時。

  桃花燦爛時節,他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在山野裡盡情馳騁。春光溫馨,滿眼繽紛,他不禁有些醺醺然。山路的盡頭,一座佛寺遙遙在望,這是會禪師住的寺院。

  他也有些渴了,便縱馬前去討一杯茶。會禪師像是未卜先知,居然在禪房裡備好了茶,等待著他的到來。

  他剛邁進門檻,會禪師便合十說道:「恭喜,恭喜,劉施主多年抱負,今朝總算如願以償,可以盡情施展了。」

  「咦?,你一世外之人,山門未出,何以知朝中之事?」

  「春風得意馬蹄疾,正是躊躇志滿時。那『噠噠』馬蹄聲,已經告訴老衲了。」

  於是,劉禹錫便品味著清冽的新茶,一邊滔滔不絕的講述著他們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全部免除老百姓歷年欠朝廷的稅捐,取消聲色犬馬、危害百姓的皇家五坊,釋放宮女和歌女近千人,削弱宦官勢力,褒獎忠良賢能,罷免橫徵暴斂的小人,廢除根深蒂固的弊端……

  劉禹錫講的眉飛色舞,會禪師似乎更是聽得入了迷,以致於他在給客人續茶水時,杯子滿了還在倒,茶水溢了出來,他還在倒……

  劉禹錫趕緊提醒他:「滿了滿了……」

  會禪師淡淡一笑,意味深長的說道:「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啊!」

  劉禹錫當然知道他這裡是在用禪機警示自己。然而,此時,他權傾天下,凡持不同政見者紛紛被貶出京城,那種平生抱負得以施展的歡欣、眾人敬重仰慕的舒暢、快意恩仇的爽朗,豈是會禪師這樣的方外之人所能體會到的?!

  會禪師見他梗著脖子,便也不再多言。靜默、冷凝在兩個朋友之間,漸漸儲滿了整個禪室。

  忽然,有一不耐寂寞的騷動聲從禪室一角傳來。這時,劉禹錫才發現,那兒棲息著一隻威猛的蒼鷹。他借題發揮說:「鷹擊長空,龍游大海,是何等的威風八面,何等的酣暢淋漓!」

  會禪師看著蒼鷹,緩緩說道:「是啊,那天,它從空中俯衝下來之時,眼裡只看到了肥碩的兔子,哪裡注意到了落網密佈!若不是老僧發現,將它贖回,現在恐怕已是人家盤中餐了。」

  會禪師看了劉禹錫一眼,繼續說道:「同樣,名為經,利作緯,豈不是一張看不見的大網?天下有多少英雄豪傑,都在不知不覺裡被網羅其中!」

  劉禹錫一驚,身上的汗毛豎了起來。因為,他想到了前幾天,以倔強正直著稱的侍御史竇群,曾經言辭彈劾他,說他敗壞朝綱,要將他去逐出京城。因為有皇帝老子撐腰,劉禹錫才毫髮無損。但是,唐順宗體弱多病,萬一……

  那天,劉禹錫沒有回京城,留在山里跟隨會禪師打坐參禪。

  「靜見玄關啟,歆然初心念……。」禪修的美妙境界,使他惊喜萬分,如醉如痴,因此,他真的將功名看淡了,時常與好友白居易一起到寺院裏齋戒閉關,坐禪修行:「案上香烟鋪貝葉,佛前燈焰透蓮花……」

  窮巷唯秋草,高僧獨坐門。相歡如舊識,問法到無言。

  水為風生浪,珠非塵可昏。悟來皆是道,此別不銷魂。

  不久,變法失敗,幸好,禪的修證使他變得十分豁達。劉禹錫政壇失意,卻有了大量空閑時間禪修,於是,他在一次靜修中,在靈明不昧的禪定狀態下,他無意之中窺探到了一個天大的秘訣:

  詩境與禪境,相近且相通!

  他詳細描述道:「能離欲則心靈空明虛靜,心靈明靜則森羅萬象映入,此時,如形之於詩詞,其詞美妙而深邃;若賦之於聲律,其曲婉轉而靈動。所以,自古以來,有許多禪僧以驚人的詩才聞名於世。因禪定而得到詩的意境,故而蕭然以清;由禪定顯發的智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

  劉禹錫從學禪之中體會到萬事皆空,名利如同春夢這種豁達的心態。

  「曾向空門學坐禪,如今萬事盡忘筌。眼前名利同春夢,醉里風情敵少年。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撩亂碧羅天。心知洛下閒才子,不作詩魔即酒顛。」

※ ※ ※

  名與利,困惑了多少大英雄,說甚千秋偉業,不世殊功,任是名標竹帛,不過虛留姓字人敬奉。

  何況利名危脆,轉眼成空,你看軟紅塵上,處處群生入夢中,一切有為皆幻境,人寰撤手,何分富貴與貧窮。正嘆他人壽命終,那知自己殘生送;嬌妻美妄休誇福,林婦鳩盤一樣同;三生石上訂今生,輪迴未必還相共。

  看透者,早計修行;痴迷者,必被造化小兒播弄。死死生生無了期,更恐怕有一生中將孽種。因果要循環,天罰多嚴重,勸君猛省回頭,慈航僥倖強邀求。幾句箴言,雖顯淺,天地無私有理由。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自吹自擂

  東漢初時的名將馮異在建立東漢王朝的戰爭中屢立功勳,然而他在每次戰爭後,總獨自躲在大樹下,而不像其他人那樣,聚在一處爭說自己的功勞,因而他贏得了「大樹將軍」的美稱。

  南朝梁時的開國良將馮道根,在梁武帝最初舉兵時,馮道根受命為先鋒,立了大功。每次征伐取得勝利之後,他從不自吹自擂。梁國的宰相沈約對梁武帝稱讚馮道根說:「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功勞是客觀存在的,別人抹殺不掉,自己的吹噓也終是徒勞。

  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終還是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只有那些繼承了謙虛美德的老實人才能贏得「生前身後名」,為人所津津樂道。

  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過了一場激戰後,南軍敗的潰不成軍,李將軍也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受審,簽訂降約。

  格蘭特將軍在這次勝利後,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一位很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他雖然戰敗了,但是他的態度仍舊是那麼鎮定。他仍舊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那套軍服,腰間還佩著政府獎賜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遠遠的比不上他呀。」

  他說他能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都是因為偶然的機會造成的。他說:「我們能夠取得這次勝利是因為我們運氣好,當時敵方軍隊在維吉尼亞,幾乎天天都遇到陰雨,害得他們不得不陷在泥濘中進行作戰。然而,我們所到之處,幾乎每天都是好天氣,非常方便我們行軍,我們就是因為幸運才取得勝利的。」

  這些謙虛的話,要比自吹自擂好得多。一個真正深通人際關係的人,是不會自我吹噓、自我炫耀的,你所取得的成績,別人比你看得更清楚。

  謙虛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謙虛者可以包容別人、善待別人,學習和吸取別人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從而提高自己,避免淺薄無知。

  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清醒,少一分陶醉;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合作,少一分孤立;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警惕,少一分危險。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歷史的榮與枯

蓮生/文

  研究歷史的人,都會知道,在「王朝」時代,很多同樣的故事: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征戰。

  篡位。

  政治婚姻。

  鬥爭權謀。

  暗殺。

  等等等等。

  「奧地利」這個國家,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是在一二七八年由「魯道夫一世」建立王朝,到了一九一八年,王朝終於結末了。

  這當中有六○○年的統治:

  一、魯道夫建立王朝於一二七八年。

  二、斐德烈五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四五二年)

  三、一五一九年,「卡爾五世」擴展版圖。

  四、「卡爾六世」是帝國顛峰時期。(一七一一年)

  五、一七四○年是「瑪麗亞.特瑞莎」的四十年黃金歲月。

  六、「約瑟夫二世」的開明統治。(一七八○年)

  七、一八○二年「弗蘭茨二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

  八、一八四八年「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是哈布斯堡最後的統治者。

  九、一九一八年,王朝結束。



  其實,「奧地利」王朝,去旅遊的人、要不要背起來?

  我說,不用。

  我可以閉著眼睛說,王朝被建立起來了,接著政權傾軋,有顛峰時期,有混亂時期,最後王朝結束了。就是這樣………。

  這當中,大家都知道的,什麼「權謀」都有,「篡位」的也有,「暗殺」的也有,「聯婚」的也有………。

  版圖大的時候,連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羅馬……。全部成為帝國土地。

  版圖小的時候,一次大戰之後,弗蘭茲約瑟夫一世,倖免於難,於一九一六年溘然長逝。

  一九一八年,帝國終結。



  想一想: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吧!

  歐洲的歷史!

  西洋史!

  奧地利王朝歷史!

  小至西藏歷史!等等等等。

  哈!哈!哈!演來演去,大同小異,都是一樣的。一個輪迴又一個輪迴,不停的循環。

  版圖的大大小小。

  帝王的傾軋更替。

  戰爭與和平。

  明君與昏君。

  驅逐、解散、暗殺。

  王朝結束。

  很多學歷史的人都說:「要記取歷史的教訓。」

  這句話我們都知道。

  但是我的問題是:

  「有誰記取?」

  過去一樣、現在還一樣、未來更一樣。有誰記取歷史的教訓?歷史的教訓又是什麼?

盧勝彥文集205冊《阿爾卑斯山的幻想》歷史的榮與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