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不受歡迎的烏鴉

  僧團是講求六和無諍的團體,但由於攝受的對象普遍,難免有一些根器比較頑劣的弟子,因此有時也會有紛爭發生。


  羅諾伽是個桀傲不馴的青年,雖然跟隨佛陀出家多年,但是個性乖張傲慢,脾氣暴躁粗野,經常故意持不同的意見與人發生爭執。尤其喜歡惡口罵人,因此大家都不喜歡他。


  佛陀爲此責備過他幾次。羅諾伽知道大家討厭他,便向佛陀提出欲往他處修行的要求。


  佛陀慈和的說:「你有心到別的地方修行,我不反對,但是臨行前,讓我爲你說一個故事,希望對你以後的修行有所幫助。」


  過去,有一隻烏鴉,因爲在當地不受歡迎,因此決定換一個地方。


  當他飛到半路,遇到一隻喜鵲,喜鵲就問他:「烏鴉!你要飛到那裏去呀?」


  烏鴉說:「這個地方很討厭,其他雀鳥一直責怪我,咒罵我,我也討厭這裏,所以我要飛到其他的地方生活。」


  喜鵲就對烏鴉說:「你不用搬家,你要知道,這裏的夥伴所以討厭你,是因爲你的聲音不好聽,如果你的聲音不改變,即使換到別的地方去,那個地方的夥伴也會討厭你的。 」


  佛陀說到這裏,再看一眼羅諾伽,又繼續說:「如果你罵人的習氣不改,就像這隻烏鴉一樣,飛到那裏都不會受人歡迎的,你希望自己是這一隻烏鴉嗎?」


  羅諾伽聽了佛陀的這番開示,猛然覺悟,當下慚愧懺悔,請求佛陀給他機會改正過失。


  佛陀看他真誠悔悟了,又繼續說道:「習氣是一種積蓄煩惱的餘氣,有的是宿世造作而來,有的是今生薰習而成。習氣的斷除隻有靠修持的力量,發願改造自己,好比除草要連根拔起,如果只是以石壓草,不令生長,不是究竟解決之道,因爲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所以要從根本斷除,才是萬全之計。」


  聽著佛陀不厭其煩的慈悲開示,羅諾伽心裏的意志更加堅定,他發願今後要好好修行,絕不辜負佛陀對他的期望與教導。


※ ※ ※


  何故人人與自己合不來,那麼無疑的,自己一定有缺點。


  自己何以與人不和睦,可能有對不起人家的行為,在他人身上所見到的,往往可反映自己的態度與表現。如同照鏡子一般,本人的表情、態度,可由他人對自己的表現與態度上,一覽無遺。


  當然自己對人不友善,他人會對你有好感嗎?如果他人不信任你,你能信任他人嗎?人與人之間應互助合作,不敵視對方,不嫉妒人家,如此才可和平相處。一個人要隨時隨地改變自己,由改進自己待人的態度做起。人家和你合不來,先檢討自己錯在何處?當然人皆有錯,聖人都有錯,何況凡人呢?一個人千萬不要無理取鬧,凡事心平氣和。最好一個人不要有偏見,早日放棄自私心,革新內在理想,將一切破壞性的思想、態度,連根拔除,代之以信任、尊重、與內心的和平,改善人與人之間的完美,凡事先自檢討,自然會與人家和睦相處也。


摘錄自
儒宗寶典第三卷-論:自己檢討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賺到盡

  一個小男孩傷心地在路邊哭個不停,一個人路過,便問小男孩怎麼了?


  「我剛剛不​​小心丟了十個銅板。」小男孩越發哭得厲害了。


  那個人見男孩如此難過,就從口袋裡掏出十個銅板給了小男孩。可是小男孩接過錢後,還是一個勁地哭。


  那人不解地問:「我已經給你了十個銅板,你為什麼還哭呢?」


  小男孩說:「如果我沒有丟失那十個銅板,我現在就有二十個了。」


※ ※ ※


  佛在遺教經說:「欲望多的人,因為他多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煩惱,也比旁人要來得多;欲望少的人,甚至他無所求,也沒有什麼貪欲,所以也就沒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了。一個人若是想要脫離各種的痛苦煩惱,應當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貴安樂最安穩的所在啊!知足的人,雖然是臥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樂;不知足的人,雖然是處在天堂裡,也是不稱心不快樂啊!」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在錢財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夠擾亂他的心,所以他永遠知足常樂!


  錢財是天地的元氣。人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財,則不能夠生存下去,而且天下沒有不愛錢財的人,也沒有不用錢的日子啊!所以錢財為人生必然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每個人錢財的數目都是一定的,想要多一些,也是不可能的啊!然而每個人用錢的習性多不相同,而且各有所偏;例如揮霍的人,一擲就千金;吝嗇的人,一毛也不拔;廉潔的人,人在深夜送錢給他,他也會拒絕不接受;貪心霸道的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公然的去搶去偷啊!要知道吝嗇的人,他的見識淺陋,一分一文錢都當作是寶貝;就像蜜蜂保護牠釀的蜜一樣,小孩保護他懷裡藏的餅一樣,一點也不肯分給別人。然而這尚且還是自己保有他分內所有的,只是令人討厭而已,而上天並不會因此而對他的鄙吝發怒;但是貪橫的人,則是想要得到他分內所沒有的錢財,並且還貪得無厭;就像是魚吞船、蛇吞象一樣的貪心,兄弟爭鬥,朋友爭仇,強盜殺人,貪官枉法,姦臣賣國,也全都是貪這個念頭所造成的!


  錢財的到來,有很多不同的因緣;眼前可以取得的錢財,未必不是我命中所應有的;然而冥冥之中,我所有的定數,畢竟我沒有能力知道,也沒有辦法查考;萬一我拿到的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那就像是拿了有毒的酒和腐敗的肉來吃一樣,能吃得安飽嗎?所以還不如把它們推卻掉來得穩當啊!如果推掉了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固然可以免除了自己的過失;就是誤推了自己命中所有的錢財,那麼這些被誤推掉的錢財,必定會從其他的地方再回來啊!面對錢財,千萬要忍得過,不要見錢眼開!這在富貴的人做來,則是比較容易,而在貧窮的人做來,就顯得困難得多了。如果知道困難,而仍然努力認真的做到,使得鬼神鑒察到我這一點不敢茍且隨便的心,則雖然生活十分的貧窮困苦,但也不至於會有活不下去的情形發生。這些道理要能夠信得真,守的定,那麼取少之道,也就是致富之道了。


摘錄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馬之嘆息

  交河有個老儒,參加雍正乙卯年的鄉試。一天晚上,他走到石門橋,想投宿客店,但客店都住滿了,只有一間小屋,因為窗子靠著馬棚,所以沒人肯住,老儒就住了進去。


  老儒住下後,只聽群馬跳跃,鬧得夜裏不能入睡。人靜以後,忽然聽得馬在說話。


  老儒愛看雜書,早先記得宋人筆記、小說一類書中,有堰下牛語的事情,知道不是鬼怪。他屏住呼吸傾聽,只聽一馬說:「今天才知道挨餓的苦,生前欺養馬人克扣下的草豆錢,如今不知落到誰的手裏呢?」


  一匹馬說:「我們都是由人轉輪托生的。死了之後,才明白前生的過錯。現在還活著的養馬人,卻依然不知省悟,真讓人嘆息。」


  眾馬都鳴咽起來。又聽一匹馬說:「陰間的審判也很不公平,王五為什麼得以變狗呢?」


  一匹馬說:「陰間小卒曾經說起過,他的一妻二女都是淫亂放蕩,把他的錢全偷去給了相好,這已扺得上他罪孽的一半了。」


  一匹馬說:「確是這樣,罪有輕重,姜七墮落成豬,受屠宰切割,更不如我等了。」


  老儒忽然輕輕咳嗽,只見眾馬已寂然不聞語聲。老儒從此經常舉這件事以警戒別人。


※ ※ ※


  迷愚俗子,平時庸庸碌碌、迷迷濛濛,一日度過一日,毫無心思進道修業,只知流戀在酒肉聲色之中打滾,並且每日汲汲營營,追逐名利。眾生本具佛性,奈何淪入畜道。究其因,得人身時不知珍惜,率性行惡,乃至長久輪迴,累積惡業,終至喪失人身,淪入畜身。


  世人總是在其苦痛或是真受其難時,始知悔醒,但是如此之時,其總是晚矣。各種之靈均同之,一旦成了事實,才悔不當初,試想這有何用呢?倒不如有機會見過時,速速猛醒悔之,這樣就好得多了,亦可免後來之悔憂。


  須知「四難」即:(一)人身難得。(二)中華難生。(三)三期難遇。(四)真道難逢。人身難得今已得,三期難遇今已遇,故應好好把握得人身之時行功立德,切勿迷迷糊糊,虛度光陰,機會一失,即不復返。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眼睛被綁架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同住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東北邊的耆闍崛山中。


  一天傍晚,尊者摩訶拘絺羅在禪修告一段落後,去見尊者舍利弗。兩人見面問訊寒暄後,尊者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道:「是眼睛綁著所看到的東西呢?還是眼睛被所看到的東西綁著了呢?又,其他類似的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碰、意念與所念,到底是哪個綁著哪個呢?」


  舍利弗回答:「我說既不是眼睛綁著所看到的東西,也不是眼睛被所看到的東西綁著了;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碰、意念與所念也一樣,都不是哪個綁著了哪個,而是由這兩者所引生的貪欲,將他們給綁著了。這就像將兩頭牛,一頭黑色,一頭白色,並排綁在一起拉車,如果有人問,是黑牛綁著白牛呢?還是白牛綁著黑牛呢?這樣問恰當嗎?」


  摩訶拘絺羅說:「喔!這樣問不恰當!因為不是黑牛綁著白牛,也不是白牛綁著黑牛,而是兩頭牛之間的牛軛與繩索,將他們給綁住了。」


  舍利弗說:「正是這樣!不是眼睛綁著所看到的東西,也不是眼睛被所看到的東西綁著了;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碰、意念與所念之間,都不是哪個綁著了哪個,而是這些因緣所生起的貪欲,將他們給綁著了。如果是眼睛會綁著所看到的東西,或是眼睛會被所看到的東西綁著;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碰、意念與所念會是哪個去綁著哪個,那麼,我們就無從修行起,而世尊就也不能教導大家修行以離苦了。」


  舍利弗接著說:「世尊看見合意的,或不合意的,都不會起貪欲,但一般人就不一樣了,看見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就生起想要或不想要的貪欲。所以,世尊說:應當斷除貪欲!當貪欲斷除了,那麼,心就得解脫了。眼睛看是這樣,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嚐、身體觸、意念識等感官作用也都一樣:應當斷除貪欲!當貪欲斷除了,心就得解脫了。」


  見到美色,惟恐心受到誘惑,連忙把眼睛挖出來,這是愚蠢的行為,因為心才是受誘惑的主角,邪惡之心知能斬斷,做為配角的眼晴就不會有邪念了。


※ ※ ※


  「我看到一顆令人垂涎欲滴的蘋果。」此乃一般人眼根接觸色塵時的直接反應,然而此種反應卻不是真實的。


  世人執著有一個「我」在看東西,但當你將眼睛閉起時,眼前縱有山珍海味、珍珠瑪瑙,卻完全感受不到。故世人常因不明真理,在觀看東西時就會被感覺所騙,並隨著外境而起分別心。若是愉悅、喜歡就生起貪念執著,希望多看一點、看久一點,最好能永遠如此,一旦眼前所看之人、事、物改變了,則生諸多煩惱、憂苦。若所見是不愉悅、不喜歡的就生起瞋念,希望少看一點、看快一點,最好能馬上消失,一旦眼前所看之人、事、物尚存在,則又生諸多煩惱、憂苦。


  要超脫此種情形,須有正確的修行方法,亦即時時刻刻保持不落入自我主觀的陷阱。故世人當看到色境(人、事、物)時,不能加上「我」,因為「看到」就是單純的「看到」,此乃眼根與塵境接觸而產生的眼識,並非「我在看」或「我看到」,否則世人可以說「眼睛代表我」,若聽到聲音亦可說「耳朵代表我」,聞到香味則可說「鼻子代表我」……,那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呢?


  所以修行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正見來觀察事實,如此就不會落入偏見而造罪造業。例如看到一棟豪宅,一般人都會生羨慕甚至嫉妒之心,因為自己無能力購置,故反心生咒詛之念,希望屋主事業失敗賤賣家產,或遭祝融焚毀致一無所有,造成「意業」累積深重,實乃得不償失。


  真修之人看到一棟豪宅時其意念則有不同,亦即「看到」只歸「看到」,不會落入愛、厭之分別心。這時修行者會觀察此豪宅本乃一荒蕪之地,經過工人將建築材料運輸、堆砌、建構、裝飾,最後成為一棟巍峨美麗的建築。然而經過歲月侵蝕,建築物終將傾毀,恢復到之前荒蕪的情景,所以能斷除隨著境界而生起的貪、瞋、癡等分別心,以及不當的惡念頭,讓身、口、意保持清靜。


  其實人的眼睛雖然構造精細,相對亦是甚拙劣的,因為人眼只能見到物質界的一小部分東西。如人眼無法看穿物體,無法看見紅內線之波長和比這波長更長的一切,也不能看到紫外線波長和比這波長更短的一切。亦即世人所看到並認為是完全的、真確的世界,實際上是不完全的、非真確的,因為世人所見只是整個宇宙的極小一部分。


  雖然現今科技發達,世人可以靠著顯微鏡看到微生物,亦可靠著太空船或高倍望遠鏡看到比古人大不知多少倍的宇宙,然而這亦只是整個宇宙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修行所謂的「守護六根」並非勿視、勿聽,也不是拒絕外境,或堵住六根、封閉六根,否則眼盲與耳聾者不就清淨無染了嗎?正確的「守護六根」是在接觸外境,面對外在的刺激時,不可隨心所欲的隨習性所轉而落入喜惡之心。


  例如見到美色時,一般人會生起貪染之心,此時修行者就需以正念來防護五根。因為美色不過是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膜、胃中物、屎、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唾、涕、關節液、尿等所組合而成,實無留戀之美感。而且貪著美色會引起強烈的佔有心,而成為憂、悲、惱、苦的根源。故修行者如能深切了解並時時內觀之,要達解脫之境就容易多了。


摘錄自
在家修行法要-第十一節「眼」的修行

迷時則有差別,悟時則無差別

  有一學僧至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請示道:「禪--是心的別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禪宗祖師們將此“心”易名為“性”,請問禪師,心與性之差別如何?」


  慧忠毫不隱藏的回答道:「迷時則有差別,悟時則無差別。」


  學僧又再進一步的問道:「經上說:佛性是常,心是無常,為什麼你會說無差別呢?」


  慧忠國師耐煩的舉喻說明道:「你只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時結水成冰,暖時融冰成水;迷時結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別。」


  學僧終於契會於心。


※ ※ ※


  自我是一切智慧的本源,是一切悟的主體,是「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的本體,透過自我的覺醒,始得以見性,始得以如如實實的覺醒。


  那見性又是什麼呢?以智慧觀照一切法,不取不捨,就是見性。也就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所謂「自真如性」,就是以自己的慧性去觀照生活的一切事事物物,用它來主導自己的特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如如實實的實現,即可見諸本性了。


  若聞頓教,不執外修,但內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被染,就是見性。內外不住,來去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即可見性矣。


  所謂不悟,即佛即是眾生(煩惱);一念悟時,眾生即佛。故而可知,一切萬法皆自己心中,何不由己心去禪悟出如如之真性。


摘錄自
禪-第四十章真如自我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落選之因

  真的有尹錢選舉縣長。


  尹錢問我:


  「選中否?」


  神明出了一首詩,詩曰:


  「一心選舉蜂湧來。

   多位名士護月臺。

   旗幟如海重重立。

   當選當選是心懷。」


  尹錢看詩,滿臉笑容:「是好詩,有當選的兆頭。」


  尹錢早就想選縣長,他看詩,認為只要往前走,自然選民如蜂湧而至,許多知名人士,重量級人物真的出來紛紛為他月臺助選,而且旗幟如山如海到處飄揚,他自己只要心中想縣長,他就是真的尹縣長了。


  尹錢高興,持詩而去。


  詩裡面有二句:「當選當選。」


  此事,被對手呂金知道。


  呂金突然夜訪我。


  呂金說:


  「也請神明給我一首詩。」


  於是,神明也出了一首詩給呂金,詩曰:


  「世上空花不用栽。

   天邊日出就快來。

   念念直前無退怯。

   神明看來百分百。」


  呂金看詩,有一點點不解,空花是什麼?日出是什麼?選舉當然是無退怯,什麼又是百分百?看來只有這一句百分百還是最有意思。


  呂金問我,詩意如何?


  我回答:


  「你運氣佳,不求自得,光明將至,百分之一百不是很好嗎?」


  呂金說:


  「尹錢有兩個當選,我怎麼沒有?」


  我附耳對他說:


  「他才有兩個,你有一百個。」


  呂金這才歡喜而去。


  ●


  以前每回選舉,總有很多想出來選舉的人,跑來我這裡問,能當選否?有沒有這個命?選中就選,選不中就不選,或是什麼時候出來選最好?


  尹錢與呂金。


  尹錢是準備很久了。


  呂金是臨時被推舉出來。


  我觀察二位:


  我看見尹錢坐上縣長的寶座,看見地方神明郡守等,送來旗匾及鼓吹。


  我說尹錢會當選,應該沒有錯。


  我又觀察呂金,發現呂金也坐上縣長的寶座,看見天上的紅衣彩官,送彩旗給呂金,上書呂縣長。


  好了,這回是兩人都選上縣長,一縣豈有兩個縣長,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我的觀察確實如此,兩個人都有被選上的可能,這到底問題出在那裡?


  其實,神明出的這兩首詩,頗費推敲,二首詩令地方人士都頭大了,鬧得不可開交。


  在我這方面,我那時名氣很大,神算舉世聞名,世界各國的人士聞風而來,真的把我家的大門都擠破了,只得勞動做傢俱業的弟子,再補上一個新門。


  還有每到選舉的時候,上至總統大選、縣市長、議員、下至鄉鎮鄰里,全部到來問選舉之事。


  ●


  縣長選出來了,應該當選的卻沒有當選,應該落選的卻當選了,出乎大家意料之外。


  誰當選,誰落選,當然不是一般人所能預料,但根據「民調」,兩人之間有一些些落差。


  我個人也是奇怪,如果根據「民調」,為什麼「民調」高的,反而落選了,「民調」低的反而當選了。


  我在禪定中,上升天上,會見了郡守神。


  我問:


  「為何如此?」


  郡守神答:


  「是削祿。」


  「主要原因何在?」


  「犯淫。」


  「原來會當選的那位,因為犯了邪淫,被天上神明削去了祿位,是嗎?」


  「正是。」


  我心中想,還是一個「淫」字了得。


  郡守神交給我一篇「戒色賦」,希望世人讀了,心中有所警惕。


  此賦字字窮形畢落。


  言言怵目驚心。


  讀完,就明白「削祿、減壽、損子、帶疾、得病、劫財、貧夭、暴亡、水厄、火厄、奇禍……。」之因。


  選舉之事,亦有神明鑒察,萬惡淫為首,仁人君子,慎之!慎之!


  「戒色賦」如下:


  蕩蕩情天,昏昏欲界,智慧都迷,癡呆難賣。亦念夫夫婦婦,正家道以無乖,庶幾子子孫孫,肅閨門而勿壞。如何鑽穴,絕無煩蛺蝶之媒,竟至踰牆,償不了鴛鴦之債。萬惡以淫為首,曾榜森羅,百殃悉降於身,非徒夭瘵,削他桂籍,生前則窮巷空悲,斬爾椒條,死後之荒塋孰拜,個個中庸記得,九經忘遠色之經,人人論語讀完,三戒昧少時之戒,血氣多緣未定,智愚那得不移,和也者,財先可餌,強乎哉,力莫能支,刑于寡妻,破節而故夫暗泣,摟其處子,含羞而新婦群疑,以傭嫗為易奸,塵而忽聚,以乳娘為可犯,蠱豈堪醫,美婢調來獅吼之威教遍受,頑童比及,龍陽之醜更難知,帶肉骷髏,偏喜狎顛狂之妓,低眉菩薩,亦怒汙清淨尼。


  傳曰,男有室,女有家,毋相瀆也。禮雲,內外亂,禽獸行,則必滅之。則有舌上燦花,毫端錯彩,誘人顛墜於邪山,罰爾沉淪於苦海。


  自詡文人才子,風流之趣語頻翻,遂令怨女曠夫,月下之佳期早待。好談中冓,一言傷天地之和,妄著淫書,萬劫受泥犁之苦。演出橫陳之劇,聲音笑貌,誰則弗思。描來秘戲之圖,袒裼裸裎,焉能不浼。酣歌豔曲,魂已蕩而魄已消。偽造仙方,陽可補而陰可采。是皆導入三途,能不孽潻百倍。


  放鄭聲而有訓,此語應聞,思魯頌以無邪,其言猶在,何勿念淫,轉而好德,無思乃保無為,有物本來有則,想到懸崖撒手,欲火難紅,急從彼岸回頭,狂瀾勿黑,過而能改,福尚可以自求,善更能遷,禍定消於不測,綠衣引去,洪學士之上壽還登,黃紙標來,項學士之高魁旋得。


  出乎爾,反乎爾,報應分明,不可逭,猶可違,挽回頃刻,罪不加懺悔之人,夢已入清涼之國,非禮勿動,衾影中浩浩其天,反身而誠,倫紀中賢賢易色,樂爾妻孥,畢其嫁娶,夭桃各詠於歸,少艾焉容外慕,鸞幃夢暢,提頭而人畫模糊,鳳管詞新,拔舌而鬼形恐怖。


  戒得心中如鐵,法網詎罹,色原頭上從刀,殺機已露,生貪有限之歡,沒受無窮之苦,能忍堅忍很忍,便致神欽,視淫意淫語淫,都防天怒,奔還要拒,風清月白之吟,烈更須揚,露峽雪江之句,自己閨房之樂,亦莫常耽,他人床第之言,胡堪輕訴,青樓薄幸,休教縱欲三年,白璧無暇,只在閒情一賦。


轉載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敬愛和樂

  有一則日本童話故事──


  山裏,有一棵野生栗子樹,突然一陣風吹來,許多成熟的栗子掉了下來。


  一群猴子看到栗子自動掉下來,非常高興,趕快拿籃子來撿栗子,除了自己要吃的,也多撿一些帶回去給其他同伴享用。


  當它們正在撿的時候,樹上的栗子又掉下來,其中一只猴子向同伴們說:「我們撿夠了就好,剩下的栗子留著,狐狸等一下會來撿。」因此,它們撿了一籃栗子後就回去了。


  不久,狐狸真的來了,看到地上有栗子,也很高興地撿拾。撿了一會兒,它心想:「還是留一些給夏鼠撿吧!」於是,它適量地撿了一些就回去了。


  果然,幾只夏鼠也跑來撿栗子。它們看看四周,好像沒有其他動物會再來了,於是把地面上的栗子撿乾淨,然後離開了。


  沒想到有一只鼬狸也來了,它看地上沒有栗子,歎息地說:「為什麼我跑得那麼慢呢?已經沒有現成的栗子好撿了。」它抬頭看到樹上有很多栗子,自言自語道:「不是自然掉下來的果實,可以摘取嗎?還是要守規矩啊!」


  此時,有一只烏鴉飛過來,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樣子,就飛到樹上,用頭在枝葉間搖啊搖,樹上的栗子就一粒粒掉下來了。鼬狸很高興地撿栗子,烏鴉看到鼬狸那麼歡喜,它自己也很快樂!


  這雖然只是一個童話故事,但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人與人之間只要有這分「和敬」,就是多麼祥和的世界!


※ ※ ※


  慈悲是護養菩提心的根要,簡言之,即是凡事多站在他人的立場,處處為別人設想,進而幫助他人的難處,這就是慈悲的心懷,此等之心念,並無任何之企求,無我無私的付出,求得一切安詳和樂。


  慈悲即是仁心,是立道之本,仁可慈萬事、萬物,可立化萬緣,可光亮靈性,可成就正等正覺慈悲的光華。若心不存仁,即違天性,乖逆橫生,殘忍傷義,造罪造業,滋生無邊之惡緣,甚或牽延難解之殺業,自斷生機。


  善緣宜多結,惡緣莫沾邊,欲求善緣,得養慈悲,無你我之分,無物命之別,誠情眾生,良知靈性明覺,造功立德,勤勉而修,成就福果。


  道修以慈仁為先,心不慈仁,即失本根,無法達於澄圓之心境,無以見本來之面目,更因而沉墜,無以自拔,知返無日,永劫不復,豈不惜焉。


摘錄自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二八章 養心慈悲,廣結善緣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它更值得我去擁有

  一位旅行者在一片山野中徒步旅行。一天,他在一條清澈的小溪裡意外的發現一枚寶石。旅行者將寶石撿起,隨手塞進背包裡。


  第二天,他在一片人跡罕至的樹林裡遇到一個憔悴不堪的行路人。行路人告訴旅行者自己是一名商人,剛剛遭遇生意失敗,生活上也碰到了不順心的事。這次出門只想宣洩一下自己的心情;沒想到在這片荒野中迷了路,所帶的乾糧已經吃完,飢渴難耐。聽完他的訴說,旅行者毫不猶豫的拿出自己已經不多的食物和他分享。


  旅行者拉開背包的瞬間,商人發現了裡面的寶石,他趕忙又說,自己現在非常渴望擁有東山再起的資本。旅行者把寶石拿出,再次毫不猶豫的遞給了商人。


  商人欣喜若狂。他等旅行者離開後,仔細的檢查了那枚寶石。沒錯,是一枚罕見的珍品,一旦出手賣掉,所得錢款足夠他後半生的花銷。商人在慶幸自己好運的同時,感到納悶,為什麼旅行者對這枚寶石一點也不吝惜呢?


  幾天後,兩人再次相遇。一見面,商人就把寶石歸還給了旅行者。他對旅行者說:「你離開後,我想了很久,到底你身上有什麼東西讓你毫不吝惜的把寶石送給我呢?我想,這種東西應該比寶石更加珍貴,它或許更值得我去擁有。」


※ ※ ※


  蓋天地之奧妙,宇宙之浩瀚,誰人能了徹之?嘆!人性之本源眾生何嘗而知呢?來此世間受金錢、物質……之誘惑,貪圖虛榮,最終忘卻了本性之故鄉,因而特批此文以醒迷津。


  學道者不可貪戀虛榮,因有形的財富是無常的。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今生既學道,然必須悟出真理脫出迷茫塵世,以道德仁義為本,不以功名利祿為重,日夜空思,費盡心機,耗盡精神,能得升官,用何辦法才能賺人錢財,或結交勢利之眾而謀利,或往公侯之門以為光榮,如此迷昏邪思,既貪虛榮,又想修道,碌碌一生,到頭無成。雖是此身未離塵世,不能全廢世財,但要見利思義,隨其自然,不得分外貪求世財,因前生所種之業因本有分定,強求不得,要留留不住。有時人對錢財的慾望如果過深,慾望就會變成我們的敵人,我們的枷鎖,讓人為之喪命的。


  諸葛孔明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古人要我們對於名利,對於一切的慾望淡泊一些,是有其道理的。「貪」是一切煩惱及罪惡之源,「貪」再加上一點就變「貧」了,「貧」就是什麼都沒了。在有形世界,物質生活的確是佔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份,衣食住行,樣樣不離它。當然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之所願,但是並非生活的品質完全是由金錢物質所襯托出來的。不能知足,一味追逐感官聲色的享受,一但失落了,只會覺得更空虛更寂寞,因為物質的東西是很無常的,永遠也彌補不了內心深處那一份精神需求。


  精神的充實是屬於無形世界的財富,無形世界的財富是無止境的,而且能夠讓人永遠擁有是快樂、自在、清淨的,更重要的是它不會有享受物欲後的空虛疲憊的感覺,而且心靈世界的財富是任何人偷不走的,可是它卻往往被世間人所忽略了。


  今天逢此大道普傳,應以性命為重,積德潤身,不貪求富貴榮華,虔誠以道養身,富貴乃身外之物,日常不愁衣食為原則,好好為上天宣化,造永久之聖業,認理為真,才能受世人敬仰而萬古流芳。


  格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真君子也。


摘錄自
明性傳真-述:物質享受與精神充實,何者為重之?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橫財命

聖示:眾生常有見人得來意外福報,心生羨慕,而有尤怨,為何自己未能有此福報?殊不知今日好運,乃為夙世積來甚深福德,因此眾生當知積善立德,以為未來契引福報。可也,著書,賢生靈神出竅。


勇筆:弟子參叩菩薩蓮駕。


菩薩:賢生少禮,吾等出發。


勇筆:是。(隨侍身後步行出堂)您老篇前開示,倒是許多人心聲;不知今夜您老主題是什麼?


菩薩:呵呵!著書多數是慘烈惡報,吾今夜選個皆大歡喜的福報,讓眾生能夠效行,也多添些喜氣。


勇筆:您老還沒說主題。


菩薩:賢生稍安勿燥,屆時自知;先看看人家是怎麼作?


勇筆:(師生談話中,好像也沒往哪兒去,就在市中心的馬路旁,菩薩就不再前進了。)您老帶弟子就杵在馬路邊,當心不開眼喝醉酒的人一下子撞上來,可就災情慘重了!


菩薩:賢生怕了?靈體還會受傷嗎?


勇筆:弟子不是怕自己受傷,而是怕有人見到了以為見鬼,一頭撞上安全島,您老可要負責。


菩薩:見到吾會以為是鬼嗎?倒是看了賢生才會以為是鬼。好了,賢生看看右邊那人,不要形容出形像,只看他做什麼。


勇筆:(順勢往右看,是個男性,應該有五十出頭了。)您老要弟子看什麼?就是個平凡人而已。哦,倒蠻有善心的,不但搬開了磚頭,還維護著一二個小朋友在馬路上亂跑,您老是說他嗎?


菩薩:正是,正是!吾等跟著去看看。


勇筆:是。(跟在那人身後,只見他一路就往彩券行進去,一會兒出來。)您老帶弟子來看他買彩券,要看不早說,弟子就買幾張給您老看。


菩薩:呵呵!吾看賢生做什麼?買了也不會中獎。


勇筆:咦!您老洩天機,弟子沒那命中彩券,歹命哦!您老也幫幫弟子轉轉運。咦!不對,您老今夜可是要說這人會中獎?


菩薩:呵呵!賢生變聰明了,正是!吾今夜要闡述此人為何會中獎,以期釋疑眾生之欣羨他人鴻運當頭。


勇筆:您老這一來,不是鼓勵眾生行善要希冀回報嗎?


菩薩:那可不盡然,人家行善是發自內心,並非念念在茲;行善而求回報。


勇筆:又怎知他行善不求回報呢?


菩薩:屆時自知,賢生往下看吧!


勇筆:(原來師生已跟隨那人回家,只見他好像很累,一回家就倒在沙發上睡著了。)這人應該是個單身漢吧!看他家裡應該算不好過日子,您老說是也不是?哇!我的媽呀!從哪兒蹦出來的土地公?您要嚇死人!(原來此際出現一位福神,正向菩薩行禮。)


福神:賢生勿罪,老朽今夜是要來向這位財神爺托夢,告知他即將中獎。


勇筆:要這麼麻煩!中獎就中獎,還勞煩您來托夢。


福神:非也,非也。吾僅為菩薩召見,以利闡述其為何有此好運。


勇筆:原來如此,那您托夢了嗎?


福神:尚未,尚未。吾先為賢生釋疑,等菩薩及賢生走了,吾再托夢。


勇筆:那好,弟子就請教,為何此人可以中奬?


福神:因為此人積造十世眾善奉行,所以積成今生有中大獎的福運。


勇筆:那可否請您詳列他所行何善?


福神:詳列那可是洋洋灑灑,吾僅就閻君大老爺所揭示判決主文中,可以提列部份,讓眾生知所遵循,及發心樂善。其一、曾因見人身陷險境,毫不猶豫而救之,最後救人成功,自己身亡。其二、曾為救遭惡徒凌辱之女,而自身受傷。其三、曾將自己所僅有之錢財,救助急病而無錢就醫之人。另外,在冥司所列二大關鍵,可轉福德之善行。其一、常奉獻心力於公益行善,舉凡公家所倡行之善事,多有共襄盛舉,並能及於佛道廟壇之義工善行。其二、所做善事均為真誠發自內心,有為貧家仍能行善,當然也有身在豪門亦知行善,且行善初心不求回報,行善之後亦不索冀受施者回報,因而累積具足福報,今生由天回賜此鉅祿。


勇筆:您老好像把他形容得好像是王鳳儀大善人一般,若果他這麼善德,看他今生好像蠻落魄的,這又是怎麼說?



菩薩:呵呵!賢生不要刁難土地公了,這個吾來作答。雖然此人積了十世眾善勤行,但是累世中當然也會在有心無意中造了許多惡因;冥司發給土地公是好消息,但卻沒有將他的累世因果順帶明列,所以吾等走了,不要妨礙福神的工作。


福神:小神恭送 菩薩蓮駕。賢生再見囉!


勇筆:弟子拜別,不妨礙您老公務。(師生回程中)您老今夜特地帶弟子來見這中獎人,可是弟子卻疑問重重。


菩薩:路還遠著很,賢生就說吧!


勇筆:首先、今日是星期六,好像彩券行沒開,再來、……。


菩薩:慢慢來,一條接一條;賢生說的沒錯,這事不是今夜所發生,而是吾將時空錯置,也就是剪接畫面。


勇筆:您老是說這人買彩券是前些日子的事,您老調出影帶讓弟子進入那時空。


菩薩:也可以如是說,也就是說吾帶賢生返回幾日前的時空中。


勇筆:第二、為何中獎之人要土地公托夢?


菩薩:不是一定要有福神托夢,但是有小部份的人中獎前夕或好運降臨之時,會有神司或祖先親眷等亡靈預先示知。



勇筆:這弟子當然也有所聞,不過弟子是說此人為何要有福神托夢,難不成是為著造本書所需?


菩薩:呵呵!正是,正是!



勇筆:再來、依此而言,人若行善,心有希冀回報,那麼就沒有得來福報的機會了。


菩薩:大體上而言,行善一定會有基本上的福德,但是若心存回報,這善行就會阻斷了轉成福報的動能,也就是說你行善或行造功德有所求,那麼這些善功德就針對所求而回報,已再無善功可言;若行善造功德是發自內心無所求冀,這種善功德就能累積轉成福德之動能,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能轉成福報。


勇筆:弟子明白了,感恩您老開示。



菩薩:行了,賢生靈神投體吧!


勇筆:弟子恭送菩薩蓮駕。


摘錄自
因果啟示錄-第四回 鴻運當頭憑立善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色欲未斷之羅漢

  前一阿僧衹劫,有阿羅漢葉富樹那陀行者,以成就阿羅漢而行救渡善眾有緣。


  但其行腳所及,雖多顯化,但無奈難過色關;曾收一貧女伽若修行法教。貧女甚精進,但阿羅漢卻常有意無意之間略誘,彼女尊師,常和顏避開,後此女成就西天天女護法,而此阿羅漢乃歷劫應世。


  前一阿僧衹劫延宕慧命,迄今賢劫,猶在了其因業,蓋因此阿羅漢入輪迴,累世均以行者之身而色戒未斷,雖未造下淪入阿修羅魔障之因果,但每歷世經其點渡引修之女子,悉皆成道,唯其未斷色淫,故歷世至今,猶未回証真如。


  並且今生雖是精修道子,卻是眼有翳障,不能視清見物,卻常可見諸天仙女示現眼前,乃應証眼盲心不盲,只是諸天仙女得彼以阿羅漢之身,引渡修行成就,今日回報此一因緣,而做護法示現。


  此一案例雖然未必使得諸天仙女之成就蒙塵,但卻足以警惕眾生,阿羅漢猶要陷入因業之輪迴,諸眾善慧修子行者豈可不慎。


  淫業乃萬惡之首,其起心動念是足以召感諸天魔障,不但火燒功德林;猶要毁敗靈根道基。此阿羅漢僅色念未斷,尚非造下淫業惡果,已牽連一阿僧衹劫。若果一般世俗眾生牽連因果,則其起因業報將隨輪迴而入不滅耶識,所產生之報象,則非僅眼盲,更不可能有諸天仙女護法,故以此諄勉示知修子行者,更為此篇主角之修子做開示。


※ ※ ※


  佛曰:「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


  心之不能清,性則必雜必亂,靈則必混必濁,無以淨靜,難以虛空,無以明性返原也。其實人之心本是純明無瑕,無有任何之污染,奈因「慾」之慫恿作祟,使原本之清心受到了矇蔽,無以見己心之本來面目,心一旦受了遮掩,正靈、正性就因心消失,無法控制於正途,昧心失義而行矣。


  然慾著於心之害無窮也,除了無以明見本性而外,那平時在心中之絞雜難過是非常的嚴重,汲汲於其所求,內心總無以坦然,痛苦萬分。世人卻明知了栽於慾海之中,難以回頭,如果一個聰智之人絕對會避離「慾」之為害而逃之,或利用修持的方法來消除,以免受害。


  世人有修、有得之人,為何其可安然呢?因其能識知「慾」之為害,無以清性、明靈,那必無修果,故首要的工夫必當著手於此故也。所以凡牽掣有「慾」,那修必無益,因有慾在,心無法清淨,何來之修果呢?希世人能知明勉行。


摘錄自
因果輪迴業報-第一章 淫業牽連無滅斷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善神護佑

明朝嘉靖初年,江蘇儀征縣有一位姓金的商人,在鎮上開設當鋪。因為金老闆性情正直,所以他開的當鋪,出入都很公平,並且估物甚寬,限期較遠,不像一般當鋪,乘人貧窮急用,借機盤剝重利,為富不仁。尤其對於親鄰中的老年貧人,如有持物去當,常破例免息。


  有一次,一個農人的妻子患病,因為無錢延醫買藥,就把冬天的棉衣去典當。可是嚴寒的冬天來臨了,農人沒有棉衣穿,金老闆就通知農人將棉衣免息贖回。因此金老闆開的當鋪,不但沒有剝削窮人,反而救了很多窮人的急難,冬天免寒衣的利息,夏天免暑衣的利息,歲以為常,不知行了多少的方便,解決了多少人的生路。


  這樣的一間當鋪,不但沒有蝕本,反而營業因此日益興隆,成為當地有數的富商。可見一個人的致富,未必都是靠不仁的剝削而來,也有很多是由於善良的信用而致富!


  有一年,鎮上來了一批強盜,很多富戶都被劫掠殆盡。說也奇怪,像金老闆那樣富有的當鋪,強盜反而沒有上門,竟安然無恙。因此政府治安當局,認為當鋪中來往的都是窮漢,其中不乏歹徒,莫非是金老闆與強盜有勾結,否則為何他的當鋪富有,怎麼反獨沒有遭到搶劫呢?


  後來強盜都被政府捕獲,經過嚴密的偵訊,都堅不承認與金老闆有勾通。政府多方的調查,也認為金老闆確是好人,不僅做生意很公道,並且平日常能濟人急難,救人很多,不致有與強盜勾結的可能。


  然而政府的辦案人員總覺奇怪,詰問強盜,為何搶劫不及金姓的當鋪?強盜才說出了實話,原來有幾次強盜們要去搶劫金姓的當鋪,都看到屋上有無數身披金甲的神,因此不敢進門侵犯。這樣政府官員及地方上的人,才都深信金老闆因為平日積德行善,因而有吉神護佑,免於盜劫。


  從此,政府不但對金老闆再也沒有懷疑,還頒贈一塊匾額,獎勵他平日的善行。


※ ※ ※


  天地人合德,萬物並存,陰陽配合,培善果於陰鷺,顯化於善氣冷斗牛。而作惡者,則蔽於良知,自設陷阱而不自知。所以積善者得福報,作惡者得惡果也。


  然而修身積德是超然於寰宇,使天下之人皆能知善惡之別;而行惡者是由於心生不淨而烏雲遮蔽,使自性而不能發,故墜於污濁之所,不能超出苦輪。而善者心地磊落,作事清白,心存正善之道,則青光迴身,而能得功果之果位也。所然行惡作善皆在一念之間,能知善者,可得善神之擁護;而行惡者,則到尾終受陰律之刑罰。


  所以心之一念動,則三尺之神皆知你之善惡也。是以吉人書善、視善、行善,一日三善,三年天將賜福於身;而惡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三惡,三年天將降罪於身,使其痛苦難堪。


  所故,行惡之人心如蛇蠍鼠妖,而神嘆鬼欺。而吉人者,祥雲千瑞而神擁鬼助。是然行惡作善皆是別有一段,所以行善作惡皆在心中,心存正氣,則祥光吉斗;而行惡心邪,則邪怪之士常能縈繞於身,使其墜落苦海之深淵。所以心即是神,心神合一則可逍遙於極樂。若欺心便是欺神,心神不能合善,終祐墜於幽冥之所也。


  所以道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存正念則可修成正果。所以心定要修。性是先天之本我,能與真如合一,則存心養性,不可不知,回鄉之路不可不尋。能知存心養性,則能見吾人之本來;能尋回鄉之路,則往生之路不徬徨。定心,心存善果而見本性之使然也。


摘錄自聖言真理第六卷-述善惡之道

過客

  一位年輕女子獨自一人在河邊傷心痛哭,欲投河自盡,遇上一位僧尼經過。


  僧尼問女子:「你年紀輕輕,為何要自尋短見?」


  女子哭訴道:「我結婚不到一年,丈夫就不幸離逝,我們彼此深愛著對方,如今卻留下我孤身一人,你說,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僧尼稍作深思,然後說:「話不是這麼說的。據貧尼看來,人生無常,世間的婚姻恰如海上行船,家庭就是船,而夫妻雙方只不過是小船上同坐的旅客而矣。佛家說:「同船過渡是緣」,上船是緣的開始,船上大家一起經歷各種風浪,等到船一靠岸,就各走各路,這就是緣的結束。 」


  女子停止了哭泣,似有所思。


  僧尼接著說:「你跟丈夫的緣淺,只度過了剎那的時光,船就已經靠岸了。這好比空中的飛​​鳥,夜間停宿在一起,天一亮,就各有各的方向;就像在途中相識的客人,相會以後,總要各奔東西,你又何必要戀戀不捨?既然上天註定要讓你們短暫地相守,中途擦肩而過,然後漸漸遺忘,那就讓我們冷靜地面對,自然地順應吧。 」


  女子反問:「難道世間的情緣最終總要分離?」


  僧尼說:「情如潮水,潮漲潮落,人如浮萍,緣聚緣散。世上本無恆常的東西,無常才是世間的永恆,一切因緣皆有幻滅的時候,故《金剛經》裏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或許,人生會有許多次美麗的錯誤,讓我們誤以為握住一段可以天長地久的情緣,然後一切就像空中的浮雲與煙霞,終必煙消雲散。既然知道緣份是天註定,那人就不要太執著,太強求,強求執著只會讓自己困於苦海無法泅渡,反而學會隨緣,懂得放下,才能心無掛礙。然後驀然回首,笑看過去種種變遷,就會明白,緣份其實不過如此罷了。 」


  女子聽後,漸露歡顏,打消自殺的念頭,向僧尼施禮致謝而去。


※ ※ ※


  從生到死,人一生中遇上形形色色的人,遇見各種各樣的事,東奔西走過許許多多的地方,經歷各種各樣的環境,這些際遇都是人生中的因緣。人的因緣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於是,人生才會有各種各樣的經歷等著你去品嚐。因緣讓陌生的二個人相遇,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因此人生發生了某些變化。不管這些改變是不是你所希望的,也許對方的出現,帶來了許多苦惱煩憂,但是兩個人能夠相遇,卻是難能可貴的一種恩賜。


  緣是什麽? 「緣分」在《辭海》的解釋是:因緣、機緣,指人與人的遇合或結成的一種關係,有人說:「相遇是一種緣。」也有人說:「今生的相遇是前生的約定,所以緣是一份彼此珍惜的情感。」有人說:「緣分是前生就注定。」姑且不論前世來生的說法,「緣」的存在卻是被很多人所認同。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聚的可能性。 「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


  「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或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也是一個過程。歲月匆匆,春去秋來,許多人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然後消失,又有許多人停留了一段時間後離別,這個世上註定大部分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緣來緣去,緣聚緣散,看不見,卻能感受得到,緣生時,學會珍惜;緣滅時,學會坦然。


轉載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社會最需要的是「大家」

22路公共汽車幾乎是東南大學師生的專車。那天中文系的知名教授李大眾在車上遇見了一件令自己忽發靈感的事兒。


  他看到了一個賊正把手伸進一名女生的挎包。那一刻他想喊出來,但他是個克制的人,拼命地抑制住了這個念頭,因為他看見賊五大三粗,相貌兇惡,像是個亡命徒。要是他有同夥怎麼辦?我站出來喊學生不幫忙怎麼辦?要知道這些學生都來自不同系、不同年級,互不認識的。


  但就在李教授權衡利弊的當兒,一個瘦瘦的男生也看見賊了,他毫不猶豫地大喊起來。賊惡狠狠地抓住男生的衣領,說,你敢冤枉老子,你不要命了是不是?


  我就看見你的手伸進別人的包裡!我還看見我周圍的人都看見的。男生堅定地說。他說完求救似地望望周圍,可滿車同學卻沒有一個站出來證實,都看著瘦男生和賊。


  賊有恃無恐了,掏出一把小刀往瘦男生刺去。瘦男生的手濺出鮮血了。


  李教授再也忍不住,再忍耐下去就是犯罪了,他用號召似的口氣大吼道,同學們,快一起上!這人真的就是賊呀!


  一車的人醒悟過來,有的抱住賊腿,有的扭住賊的手,有的跳起來往賊的身上砸過拳頭去。賊被制服了。


  一車的人把賊扭送至派出所。


  從派出所出來,師生們還心有餘悸,臉上繃得緊緊的。李教授覺得這樣不好,應該活躍活躍一下氣氛,李教授文思敏捷,突然來了靈感。


  他說:「同學們哪,你們發沒發覺剛才這事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挺有聯繫的。賊行竊,佯裝不知道的,是修身養性的道家;於心不忍的,是忍讓寬容的墨家;不為所動的,則是大智若愚的佛家;後來大夥兒一起揍賊,是實幹的兵家;又揪賊去派出所,是有規有距的法家;派出所民警教育賊,則是循循善誘的儒家也。」


  同學們被逗笑了。李教授妙喻傳統文化,形像傳神,富有哲理,好口才呀。


  瘦男生卻沒笑,他摀住自己的傷手,忿忿地說:「教授說的這樣家那樣家有何用?我指證賊時最需要的是「大家」!大家早點站出來鎮住賊,我就不會流血受傷了!」


  李教授的臉一下紅了。他發現,有好些同學的臉也變紅了。



※ ※ ※


  世人現今一般心態,只要求得自己安穩,則不會去理會社會道德形態如何,亦即是只要自己能不受傷害,就不去理會他人如何,這種心態犯了嚴重之錯誤,而因此讓一些為非作歹之人趁此種世人錯誤之心態而猖狂起來,故到了最後,不只他人受害,連自己亦因而受害吃虧,所以因缺少這種嫉惡道德之心念,使之社會無法安寧,值得深思。


  嫉惡當如仇,這是社會道德理念應具有之共同點,才能因而消除社會毒瘤於無形,如果苟且放縱為惡之人,不只社會嚴重受到影響外,受害者都會是這些縱惡之人也,亦即是等於養虎作倀,永難消弭也。


  嫉惡是社會道德之主要提昇之要點,莫可忽視,人人能有這種正確理念,則惡自遽然會因而消失於無形,同時亦會因而提昇社會道德之層面,而達於康祥之境,希世人能明而喚醒之,勉之。


摘錄自社會道德省思-第五十三章 嫉惡道德省思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如何保持花朵新鮮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的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的來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回答道:「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們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於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環境像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的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感謝說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博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很多家庭都會買一束束鮮花美化家居,但人只知有形之花,卻忘了無形之花,何以言之呢?每個人心中各有良田一畝,若無勤加耕耘則變荒蕪,形同槁木死灰,但若能持之美化、綠化,則天天「心花朵朵開」、「美不勝收」,既美化自己,也美化她人,希諸子悟勉行之。


※ ※ ※


  清心,可以增植每一位眾生之福田,並且可以藉由心地清淨,來達到「開展運程」之奧妙。


  人生旅途中,之所以屢受障礙,乃是心田沉積太多塵垢,使得心地不斷髒污,就如同農田一樣,若是農地受到了污染,就無法順利再耕種,若是想要強行耕種,不但無法長出好的農作物,甚至於播植下去的一切種子都要浪費掉,因為土質不良又加上土地表面大小髒污,便不能促進種子萌芽。


  人的心地亦如是,若是長期受到外在環境之影響,好的資訊吸收而堆放,負面的資訊也囤積堆放在心地之中,卻不能定期的予以整理心田,使之乾淨,於是心田逐漸累積三毒、五蘊,在蓄積一段時間後,便會造成身、口、意方面的種種牽纏,延伸出障運元素。


  眾生一旦在人生旅程中,有了障運元素,勢必連帶造成福田之無法彰顯,情況就好比一顆好的種子播植在良田裡,雖然農作物生長茂密,卻因為地屬僻郊,而唯一通路也是田園,卻沿路佈滿著荊棘與大小石頭、碎瓦片及枯木腐泥,直接阻礙了前往良田收割農作物及搬運販售的時間。人心亦如是,若是擋在福田及好運的前方阻障,未予以清除,則勢必令世人無法順利的彰揚福份,而該如何才能清除內心之污穢以彰運顯福呢?那便是使充滿心田之負面資訊逐一清理消除,當負面資訊一件一件從內心消失開始,距離福田的可見度,始能逐漸浮現。


  人生由於負面消息太多,因此在清理心地污垢時,該一一引進正面訊息,予以耕種;至於負面的資訊,乃容易使眾生對於為人處事產生不正確的觀念與造成不好的態度,甚至負面的資訊吸收太多,容易讓世人失去鬥志,淪為自甘墮落之族群。另外,負面資訊常醞釀著貪嗔痴,促使眾生不斷產生煩惱、憂愁、無明、痛苦,不但人際間彼此猜忌,連親子間亦容易產生嫌隙,造成親子關係之互動不良。


  是以,人人該從內心「清除貪欲、淨化嗔恚、清理痴迷」,讓心田重新獲得平坦與光明,則前方必無障礙,良田一覽無遺,自然福增添、運暢通,一切順遂平坦,福運蒸蒸日上也。


摘錄自增福開運寶鑑-第十九章 清心增福運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孽鏡

濟佛曰:今日遊冥時刻已到,楊生準備起程。


楊生曰:我已準備好了,恩師請起駕吧!……


濟佛曰:已到了,快下蓮臺。


楊生曰:此是何地?為何人群擁擠,後面鬼差押著往前面臺上去?


濟佛曰:此乃「孽鏡臺」,這些人都是在陽間為非作歹,或是不守道德,犯罪之魂,死後到第一殿報到後,便押上「孽鏡臺」,現出其在世作惡原形,使罪魂了解在世之罪難瞞陰律,這些鬼魂上臺後,均是心驚膽戰,怕將在世醜態現出,貽笑大方,我們隨其後上臺參觀吧!


楊生曰:好好,看個究竟,明瞭一番。


守臺將軍曰:歡迎濟公活佛及臺中聖賢堂楊善生駕到。


濟佛曰:免禮。我們師徒奉旨遊冥著書,今日到此,請將軍帶領楊生上臺參觀。


楊生曰:恩師您也要一起上去,不然我人地生疏,不敢自己行動。


濟佛曰:可也,我們隨將軍上臺階吧!……先站在旁邊觀看。


楊生曰:喔!那位老人被陰差押在鏡前,為何其所現之人形,變成年青人,正爬入一家牆內,彎腰開啟窗門,跳入室內,裡面有一對中年夫婦已經睡著,這位年青人卻是翻箱倒櫃,好像在尋找什麼東西!正睡覺之中年男人醒來,大驚呼叫,此年青人忽然抽出一小刀,向夢中醒來之人刺去,噯唷!鮮血直流,我不敢看了!


將軍曰:沒有關係!不要害怕,這就是「孽鏡臺」之奧妙處,這位老年人年青時,有一次翻牆入別人住家偷竊財物,因被主人發覺,即抽刀將主人刺殺,今日此罪魂已死,來到陰府孽鏡臺前一照,馬上將其作惡實況現出。


楊生曰:這個孽鏡臺是用什麼東西製成?為何這麼奧妙?


濟佛曰:此孽鏡,乃是天地靈氣所結而成此臺,凡人之靈魂到此,便能照出原來面目,絲毫不能隱藏。其實這不是孽鏡臺之利害,因為世人自少至老,一生中罪孽重重,但人為靈性之物,所作之事,自己明白,自己心靈就如一臺攝影機,將在世一切行為盡收入鏡頭之內,此就是「心鏡」。雖然,世人暗裡犯過,外人不知,但每個人問心,心裡有數,手足行動,不離心之指使,這具機關就是三尸神,在暗中便將大小情形攝影,人死一到陰間孽鏡臺前,因為孽鏡臺本是陰陽二氣所結,碰到人之魂魄二氣,馬上電流交接,將人一生之錄影重播映出,所以作惡者,到孽鏡臺前,馬上露出馬腳,難以隱瞞,佛經所云:「萬法由心所生」就是這個原理。


楊生曰:原來如此,但是善魂到此,孽鏡臺是否失去作用?


將軍曰:善魂不必來孽鏡臺現形,你看臺上所寫「孽鏡臺前無好人」,善人一死,其靈性光明,在孽鏡臺前,只有空白一片,如攝影暴光一樣,因其心中無陰影存在,所以看不清其原形,善魂光線如是愈趨清明,功德越大,則向天堂而去,或直交各殿另查功過,皆不必來此。故「孽鏡」又稱「業鏡」,凡在世犯有「罪業」,到此立即顯像。楊善生你再參觀一下吧!


楊生曰:這位年青少女,陰差押其向孽鏡臺,她不敢向前,哀啼不止,狀甚可憐,實令人同情,但陰差並無憐香惜玉之情,好像對待犯人一樣,用鐵叉叉其到臺前……。喔!這個地方好多男人出出入入,屋內紅燈綠戶,好像陽間所謂「風化區」。


將軍曰:正是陽間風化區,你詳細觀看。


楊生曰:每間屋內鶯聲燕語,真是迷人之地方,我不敢多看,恩師!我們回去吧!


濟佛曰:你還會感到不好意思看,尚有禮義廉恥之心,真不愧為關恩主之得意門生,像這個煙花女郎,販賣靈肉,拐騙人之錢財,出言粗魯下流,一點女德均無,罪大惡極,因染梅毒所以早死,魂到陰府難逃慘刑。勸世間女性,應守身自愛,絕對不可墮落煙花出賣美色,一隻玉手千人枕,可謂任人糟踏,一文不值,還造下無邊罪過。而好嫖之男人,一樣犯有淫穢之罪,希速改之。楊生!我們準備回堂吧!


將軍曰:兩位不多留嗎?


楊生曰:孽鏡臺詳情已悉,不敢再看,這麼多罪魂在此獻醜,我尚是凡人,在此越增加他們羞態,還是先告辭了。


濟佛曰:多謝將軍指導,我們改天再參觀「補經所」,楊生走吧!快上蓮臺,準備回堂。


楊生曰:我好害怕!


濟佛曰:怕什麼?好好做人,就可避免來此現出醜陋面目!……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臺,魂魄投體。


摘錄自
地獄遊記-第六回遊孽鏡臺看罪魂現原形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光彩的選舉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的弗萊明今年四十三歲,是一位擁有上億資產的富翁,由於他的直率性格與表裡如一的人品,在商界享有良好的口碑。


  去年,弗萊明準備競選下一屆夏洛特市市長,根據民意抽樣測驗,弗萊明很有可能坐上下一屆市長的寶座。


  弗萊明的妻子杰妮閒時喜歡逛逛珠寶專賣店。前些日子,她踏進了一家著名的珠寶專賣店,看中了一款價值一萬五千美元的南非鑽石項鍊。店老闆艾哈斯特是一位阿根廷人,他主動提出打折,即以四千美元的價格賣給杰妮。


  當四處奔波做競選市長演說的丈夫回到家,杰妮便要他欣賞新買的項鍊。杰妮告訴丈夫:這件寶貝價值一萬五千美元,但老闆只要我支付四千美元。弗萊明立刻拽著太太直奔珠寶專賣店。


  弗萊明向店老闆發問:「您的這條項鍊前天都是這麼打折賣四千美元嗎?」


  艾哈斯特支吾了一會兒才回答:「不是,僅僅只賣給您的夫人。」


  「為什麼?」


  「不為什麼,因為您的太太很有眼力和魅力,她今天能選購我的產品,是我的榮幸。當然,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就是您——很有可能是本市的未來市長,也算是我提前對您的一種祝賀吧!」


  「就是這些原因?如果我做不了市長,那您不會感到失望嗎?」


  「這個,我沒有去考慮……」


  弗萊明回敬道:「謝謝您的好意,但我不得不告訴您,您這樣做,已經提醒了我,我必須放棄這次競選市長。」說完,弗萊明拿出信用卡,補付了一萬一千美元。


  次日上午,弗萊明來到競選委員會,遞交書面報告,要求取消自己競選下一屆市長的資格。


  弗萊明說:「作為下一屆市長的競選者,我現在的競選演說應該是無懈可擊。如果我,包括我的太太做了與自己當前的甚至以後的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那麼我這次做競選下一屆市長的演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負面小事,很有可能使得我在競選的對手面前難以理直氣壯,弄不好是一大醜聞。到時怎麼解釋也許都無濟於事,與其有可能被州法院傳喚去說清楚,倒不如自己識相點立刻退出競選,也許這樣更明智些……」


  接著,弗萊明向競選委員會敘述了三天前太太廉價購買了一條南非鑽石項鍊,儘管事後補足了全部金額,但畢竟是處於被動的,​​自己覺得很不光彩。


  競選委員人員聽完弗萊明的這一「遺憾之事」後,尊重並贊同弗萊明的先見之明,取消了弗萊明參加下一屆市長競選的資格。當然,他們希望弗萊明不要氣餒,以萬無一失的條件參加再下一屆的市長競選。


※ ※ ※


  不正則歪,事理之常也,然人心本歪,無有正者,完全說明了理之常也,而世人不知有否去體悟人心為何偏偏會長歪而不讓其正呢?主在於人生理「心」之歪,讓世人自己去正悟,以導其正,去體會而能真正悟得。


  一個人為人處世,必須秉其正以行之,則事可達於圓滿理性之境,亦方可因而讓一切正念而達於和諧之境,這就是心當安於正之理念,絕對不可以任何之理由,說什麼人不自私,天誅地滅等之言語來搪塞、來曲解,更不可因生理「心」之不正來誤導,這都是扭曲了正確之理念。


  心當安於正,則一切可不違背良心,正義、正理自然可呈現出來,自己之靈也會因此而光明,由而可知正心是修持之根本,不然任由你如何的去修悟,總難得正果也,希世人能在此去悟意,成就自己。


摘錄自
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七章 心當安於正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心通國

  在「神行」中──


  來到十法界中很奇妙的國度,此國亦聖賢所居,據他們自己說是「心通國」是也。


  在佛教六通之一,有「他心智」及「他心通」,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也即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


  這在人間是辦不通的,所謂:


  「人心隔肚皮。」


  「知人知面不知心。」


  「外現忠厚,內藏奸詐。」


  人的表面是不可信的,正面對著你喊「師佛!師佛!」,背後卻殺你一刀,可怕啊!可怕。


  我最怕這種人──


  虛──無的說成有。


  誣──假的說成真。


  詐──奸計害善人。


  偽──裝成自己受害。


  由於我這個人,心太柔軟,溫厚慈和,又不捨一個眾生,只要皈依了,一視同仁,毫無防範。因此,只有一再的傷心,一再的淌淚,一再的揹負弟子的業。


  「神行」在「心通國」,簡直不可思議,不只身子完全是透明亮麗,連心念也透明亮麗。



  此國之人,善氣吉祥匯聚而成。


  向所當向。


  向不為私。


  背所當背。



  背不為私。


  只要念頭一不正,國人皆知,心念有了一點點汙點,你就無法存在於「心通國」,此「心通國」之殊勝,無虛誣詐偽,有虛誣詐偽的,不能入。


  因此,此國境界甚高。



  少人知之。


  離娑婆世界人間實在太遠了,遙不可及!


※ ※ ※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這是宋詩人陸九淵的一句名言。這句話揭示了「知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難度,說明了普天之下千難萬難的事情,沒有什麼事情比了解和認識別人更難了。應該說,認識一個人的確不容易,人心隔肚皮。


  當今社會,人際關係極為複雜,帶著假面具潛藏於社會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有的人剛直開朗,卻貌似刻薄;有的人笑裡藏刀,卻貌似忠厚;有的人能言善辯,看似博學,而實際卻是空話連篇,徒有其表;有的人淡泊名利,看似樸拙,而實際卻是博學多才。俗語說:「人心難測!」人心何以難測?人心是指人的思想,思想是無形,看不見、摸不著,它隱藏在人的腦海裡;且思想又非固定,是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看透人的思想是不易,故說人心是難測。


  人們常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這也道出了人心難測的道理。有人說不要輕易相信他人,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有的人特別是在感情至深時總是輕信他人,於是就有了對待我真誠,我又為何對別人掩飾自己、向人家講假話。所以,把心裡的秘密全掏出來給人家。然而,你可知道他真誠地在你面前說別人的壞話,他在別人面前又會真誠地說你的壞話。因為人都有討好他人的心理,而且人心總是在變化。


  今天你是他的朋友,明天你可能又成了他的對手。是對手,他就可能利用你那些秘密,特別是隱秘的話來攻擊你。所以,別人的話最好不要輕易相信。如果失去了這方面的警惕性,輕信了別人的假真誠,則容易上當受騙。


轉載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調到哪裏工作

  美國加州有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2003年的冬季大徵兵中他依法被徵,即將到最艱苦也是最危險的海軍陸戰隊去服役。


  這位年輕人自從獲悉自己被海軍陸戰隊選中的消息後,便顯得憂心忡忡。在加州大學任教的祖父見到孫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樣,便開導他說:「孩子啊,這沒什麼好擔心的。到了海軍陸戰隊,你將會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留在內勤部門,一個是分配到外勤部門。如果你分配到了內勤部門,就完全用不著去擔驚受怕了。」


  年輕人問爺爺:「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門呢?」


  爺爺說:「那同樣會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留在美國本土,另一個是分配到國外的軍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國本土,那又有什麼好擔心的。」


  年輕人問:「那麼,若是被分配到了國外的基地呢?」


  爺爺說:「那也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國家,另一個是被分配到維和地區。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國家,那也是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年輕人問:「爺爺,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維和地區呢?」


  爺爺說:「那同樣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安全歸來,另一個是不幸負傷。如果你能夠安全歸來,那擔心豈不多餘。」


  年輕人問:「那要是不幸負傷了呢。」


  爺爺說:「你同樣擁有兩個機會,一個是依然能夠保全性命,另一個是完全救治無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還擔心它幹什麼呢。」


  年輕人再問:「那要是完全救治無效怎麼辦?」


  爺爺說:「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作為敢於衝鋒陷陣的國家英雄而死,一個是唯唯諾諾躲在後面卻不幸遇難。你當然會選擇前者,既然會成為英雄,有什麼好擔心的。」


※ ※ ※


  有很多人的情緒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如當陽光明媚時心情也就開朗,做事也有乾勁;而陰雨綿綿之時便會情緒低落,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但是我們要明白,外界環境是客觀的,而我們的心情則是主觀的,我們不能改變外界環境,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主觀感情。也說是說,快樂還是不快樂,選擇權在我們自己的手上。


  心情的轉換只在一念之間,而選擇一個快樂的心情卻可以影響我們做人的態度。無論我們心情是怎樣的,客觀現實都是不可改變的,天氣不會因為從你的心情而選擇是陰還是晴,已經發生的事情也不會因為你的心情而改變結果,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調節好自己的心情,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人生。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會因為這一念之間的轉換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其實每個人都想擁有完全順心的生活,但是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地球不會按照你一個人的意願來轉。但是往往人們會忘記這一點,總是希望別人或四周的環境來適應自己,卻不知道要主動去適應別人和四周的環境。而懂得柔與忍的做人哲學的人才知道要征服自己、改變自己,從而獲得戰勝一切挫折的力量。


  當然,改變自己來適應外界也不是一件很輕易的事,究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想融入這個社會也需要過程。然而聰明的人善於運用柔與忍來調整自己,並最終完善自己。


轉載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為了生存,他選擇背叛

  在南極探險的途中,森和隊伍失散了,伴隨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憐的行囊和一條屬於他的狗。


  他們艱難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凍僵的皮膚。他們已不知要走向哪,只希望能看到人跡,或者被他們的隊伍發現。但行囊裡所剩無幾的食物讓森意識到也許他們挺不到救援隊的到來。因為威脅除了體力的不支外,還有來自身邊這只同樣忍受著飢餓的雪橇犬。這兩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還有夜間那雙直盯著他的碧綠的眸子。


  終於,所有的食糧已經用完,所有能夠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沒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會從裡到外凍成冰。這時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對著他兩米左右的地方轉身站住,擺出像狼一般的威脅姿勢。


  森知道,他和這只西伯利亞雪橇犬的爭鬥終於來了。森從包裡抽出一把備用的砍刀。霎時間,人和犬之間微妙的關係變得異常矛盾。


  對於一個體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條有鋒利牙齒但筋疲力盡的狗來說,也許人的勝算稍大些。森緊握著刀,腦海裡卻浮現出與愛犬共渡的日子:當他剛迷失於風雪的幾個小時裡,它可以憑著敏銳的嗅覺找回隊伍,但它沒有絲毫猶豫地跟隨了主人;在詭異靜謐的夜晚,雖然飢餓難耐,但它仍然選擇了偎依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衛著主人。


  森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殘忍,當忠誠的動物不得不選擇背叛的時候,他寧願選擇寬容。森突然將手中的刀使勁拋向遠方。雪橇犬沒有放過絲毫機會,起身將森撲倒。


  森立時感到了無比的絕望,他甚至能感到犬從喉嚨裡吐出的熱氣還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驚人的事情發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鑽心的疼痛和噴湧的熱血,卻是愛犬用舌頭舔著他的脖子,以溫暖他凍僵的血管。


  就在一人一犬相互偎依的幾小時後,救援隊伍找到了他們。


  很多時候我們身邊的人像雪橇犬一樣選擇背叛,而我們面對這種背叛時,選擇報復還是寬恕,一念之間可以天差地別。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靈。


轉載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憂鬱症

  有一個富翁,他可以用錢買到任何東西,但他卻感覺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他相信自己得了憂鬱症,尋遍名醫,但空虛的心情,卻仍然日以繼夜折磨著他。


  某天,他聽說偏遠的海濱住著一個很厲害的醫生,決定前去看診。


  醫生聽了他的問題,告訴他:「我有個很好的處方,保證有效!」


  接著遞給富商三個紙包。


  醫生叮嚀:「這三個紙包中各有一帖藥,你一天服用一帖就好。不過,切記,必須在沙灘上服用,才會見效。」


  富翁半信半疑,告別醫生後馬上走到沙灘上,打開第一個紙包。


  裡面什麼都沒有,只寫了幾個字:在沙灘上躺三十分鐘。


  富翁覺得自己被耍了,但心想死馬當活馬醫吧,便依照指示,躺在沙灘上。


  一開始,他心裡一直想著自己有多不快樂,但漸漸的,他開始聽到海浪的聲音、聞到海水的鹹味、發現藍天中的雲朵正隨著涼風變幻……他就這麼一直躺著,直到夕陽西下,他才發覺自己躺了不只三十分鐘。


  第二天,富翁又來到沙灘,打開紙包。


  裡面還是什麼都沒有,只寫著:「在沙灘找出五條擱淺的小魚,把牠們扔回海裡。」


  富翁照做了,不知道為什麼,當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小魚,一回到海裡馬上生龍活虎,他突然覺得心情好像好一些了,於是扔了一條又一條。


  第三天,他打開最後一個紙包,寫著:把你的煩惱都寫在沙灘上。


  富翁找了一根小樹枝,在沙灘不斷的寫著:和妻子的關係越來越冷淡、孩子不聽話、上個月談生意不順利……他寫得有些累了,直起腰來,看著自己一連串的煩惱。」


  突然,一陣大浪打上來,又很快就退去了。


  富翁驚訝的發現,剛剛被他寫滿煩惱的沙地,又回覆平整,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


  憂鬱彷彿已經成了現代的文明病,就算我們沒有罹患憂鬱症,卻或多或少,常會感到悶悶不樂,心口彷彿被壓了一塊大石頭。


  不過,能搬開這塊石頭的,其實只有自己。


  故事中的第一帖藥,就是休息。


  名醫要富翁躺在沙灘上,不只希望他的身體放鬆,更期待他千頭萬緒的心思得到休憩。


  第二帖藥是付出。不管你幫助的對象是人,還是動物,自己都能獲得更多快樂。


  只要付出一點點時間,就能換回充實的心靈,不是非常划算嗎?


  第三帖藥是時間。


  你會說放下何其容易?那就交給時間吧。


  其實,時間就好像撫平沙灘的海浪,不管再如何深刻的傷口,也會隨著時間淡忘。


※ ※ ※


  凡塵世界,充滿痛苦,難得圓滿,因為尚有許多欠缺,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所以陷入了迷途,無以知返改善。


  文明社會的發展,痛苦似乎越來越嚴重,心靈上也越來越空虛,彼此間欠缺互信的和樂,心私易生嗔恨,更見不到崇高人生的目標,只在物慾上求滿足,人生毫無價值存在。在社會的文明都集中於物質、私利的追求與滿足,對於宗教、道德的熱誠漸次失落與迷惘,足見這社會心態的偏差,足堪醒焉!


  世人當知,物慾私利的追求是短暫的,精神(靈性)的快樂是永恆的。知足常樂,多修持自己,善事力為,提昇己身的靈性,安點在普度眾生的大前提下踏實的邁進,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不會迷失,平時有空多研究經典,澈底悟理人生的真諦,就不會忙亂於無謂的妄求,閒暇時多誦經、持咒,藉神佛力的護助,安定性靈,消災解厄,福壽康寧,可避開浪費時光的作為,著實的安頓己靈。



  不作迷途徘徊的浪子,不作懵懂無知的愚人,不作不知悔醒的迷民,開創自我,邁向光明。


摘錄自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二七章 提昇性靈,開創自我

參究無常

  日本有個一休和尚,很小就很聰明,在他八、九歲時,有一天,他的師父出去了,他就在玩,跑到方丈室,看到師兄在那兒哭,師兄比他大幾歲,哭得很傷心,一休說:「我們學禪的人,不應該哭,你哭什麼呢?」


  師兄說:「你不知道,我這兒不得了了,師父就是因為這個盒子最寶貴,從來不許我看、不許我動。今天師父出去了,我就把這個盒子偷偷打開來看,不小心就把裏面的甕器摔破了,師父回來,我該怎麼辦呢?」


  一休說:「你不要哭,說是我摔破的就是了。」


  師兄說:「那我對不起你,你要是受責打,該怎麼辦呢?」


  二個都是小孩,最後商定,今天師兄應得的饅頭給一休吃,讓一休承認甕器是他摔破的。一休拿著一包碎甕器走了。


  師父回來,問一休:「你在幹什麼,又在玩了。」


  一休答:「沒有,我在參禪呢!我參究問題,我在用功。」


  師父問:「你參什麼?」


  一休說:「我參一切都無常呀!究竟有沒有一個人能夠不死呢?如果能夠,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呢?」


  師父笑了說:「咳,糊塗呀!沒有,都是無常,沒有例外,那有一個人能老是活著呢?」


  一休又問:「噢,是這樣,人是這樣,物件呢?」


  師父說:「物件也不能常存,法是一樣的,都是無常,沒有一樣東西是常有的。」


  一休又問:「是這樣,咱們最心愛的、最喜歡的東西壞了呢?」


  師父說:「那也沒辦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時節因緣到了它就要壞滅,那有什麼辦法?」


  一休交出一個布包說:「師父,這兒就有一個時節因緣到了,壞了的東西......」


  師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沒話可說。


※ ※ ※


  世間形色終是幻滅不是永久,但為人總是沈戀,對一切境景事物起貪慾,爭奪起嗔植怨,更多痴迷身心淪陷,此等現象何苦呢?


  在世間短短數十寒暑無常是隨時到來,有什麼是您可以永久占有,所有一切還不只是暫時擁有而已。



  故莫過於執著得失,若不能清靜與清心寡慾,只在一味追求這些幻滅非實事物,那終必使身心靈皆沈淪苦淵之中。


轉載

城府極深的女人

  離獻縣我們老家三、四十里的地方,有一家主子殘酷地欺淩和虐待一對仆從夫婦,活活將他倆折磨死,然後,霸佔了他們的女兒。


  這位仆從的女兒生來機智又靈巧,聰明狡黠,善解人意。落到主子手裏後,她百依百順,從飯食到起居,把主子侍候得無微不至,使他感到事事稱心。凡是能討得主子歡心的事,下流淫蕩,她也在所不惜,常跟主子打情罵俏,曲意奉陪。人們都在背地裏咒罵這位女兒喪盡了良心,忘掉了主子虐殺了父母的深仇大恨。


  日久,這個主子深深受她迷惑,對她寵愛日益加深,以致達到了只有她的話才肯聽從的程度。這位女兒開始引導他過起極盡奢侈腐化的生活,把家產破費了七、八成。隨後,這位女兒又在主子面前搬弄是非,離間他們兄弟骨肉之間的關係,使主子一家互相之間成為仇人。


  接著,此女子經常向主子講述《水滸傳》的故事,極力贊揚宋江、柴進等人物,稱讚他們是英雄好漢,慫恿主子去交結江湖上的盜賊。最後,這位主子因殺人犯法而被判處死刑。


  在主子被行刑出斬的那一天,這位仆從的女兒一聲也沒哭,半滴眼淚也不掉,也沒有去刑場為主子送別。而是暗備酒果,來到父母墓前進行祭祀。


  她對著父母墳墓說:「雙親經常託夢指責我,對我怨恨切齒,還多次要打我,今天總算弄個明白吧!」


  人們這才知道她原來是為了蓄志報仇,說:「這個女人的行為,非但人不能測,恐怕連鬼神也未能窺破,城府極深啊!」


  然而,人們並不認為她陰險,《春秋》主張:「原心定罪,推究本意,殺父之仇本來就是不共戴天的啊!」


  「城府」出自《宋史傅堯俞傳》,比喻令人難以揣測的深遠用心。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詭詐

  春秋時代,重耳逃亡國外,顛沛流離,吃盡苦頭,因而增加人生的閱歷與磨練;後來,即位為晉文公,乃是一位賢明的諸侯。


  晉文公喜歡吃烤肉,專門負責烤肉的主廚,乃得晉文公的喜愛,常得賞賜。


  有一天,晉文公正在吃烤肉之際,竟然發現肉片上有一根頭髮。晉文公非常不高興,召喚主廚,欲治其罪;主廚首先俯首認罪,接著說出自己犯了三條不該犯的大罪。


  晉文公覺得奇怪,加以詢問。主廚回答說:「第一件,我天天把廚房使用的刀刃磨利,卻不能切斷這根頭髮;第二件,我仔細的把肉串到竹籤之上,並仔細的盯著,卻沒有發現這根頭髮;第三件,我把爐火燒得很旺,肉串已經烤熟,卻沒有燒掉這根頭髮。」


  晉文公思索一下,繼續問主廚說:「御膳房之中,誰最有可能取代你的位置呢?」


  主廚說出一個人,晉文公命人帶他來審問,果然就是這個人在暗中動手腳,放一根頭髮,想要陷害主廚,以利取而代之。


※ ※ ※


  人類雖貴為萬物之靈,但是禮制喪失,本性難覓,結果為了貪取不義之財,或滿足不當之慾望,竟然不擇手段地使出詭詐之計,而遂其心願,致使社會秩序蕩然無存,爭權奪利之惡風,充滿了社會各個角落,民風墜落,淳樸難返,實在是尊貴的人類最大悲哀之事!


  古來先聖先賢之垂教,做人必須誠意正心為根本,實實在在做人,誠誠懇懇待人,不自欺亦不欺人,這樣淳樸而無煩憂的生活,才是最和諧快樂的人生。在這種平實無華之環境,再運用各人的智慧,集合眾人的力量,大家共同團結來謀社會的幸福,提昇大家生活的品質和情趣,這種合乎共同的須要和理想,才是智慧運用的目標。


  總之,今天就是因為道德日漸低落,慾望念頭日新抬頭,遂有眾多的破碎家庭產生,因而培育出心態不健全的少年,假若如此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下去,將來人生的痛苦,必百倍於今日。愷切的希望社會大家,凡事由自己克制自己,反省自己。祇有老老實實地檢討和反省,才會有進步。假若心存僥倖而使智詭詐,不但危害社會,結果必會毀滅了自己。切盼心存邪念者早日醒悟,眾善奉行,則可立地成佛,勉之!


摘錄自
儒宗寶典第二卷-續談:詭詐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何謂善惡

  有學僧請示峻極禪師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


  峻極:「擔枷帶鎖者。」


  學僧:「如何是邪惡為非的人?」


  峻極:「修禪入定者。」


  學僧:「學僧根機愚昧,禪師的開示,顛倒難明,懇求禪師還是用簡明易曉的言辭開示吧!」


  峻極:「所謂惡者,惡不從善。善者,善不從惡。」


  學僧如墮五里霧中,仍然茫然。良久,峻極禪師問學僧道:「懂了嗎?」


  學僧:「不懂。」


  峻極:「行惡者無善念,行善者無噁心,所以說善惡如浮雲,無所生也無所滅。」


  學僧於言下有悟。


※ ※ ※


  所謂善者,行為發自良心,光明正大,大公無私,利人損己之事也。所謂惡者,行為昧性,心地暗,私慾動,其間含藏許多蔽情,損人益己之事也。惡有大小,大則如傷生害命,小則口是心非。害物命,冤必纏,口是心非,行必愆,造諸惡因,皆是昧性欺心而來。人性本善,心如燃燈,明可質鬼,暗則不能見物,迷心昧性,皆由物慾所蔽,七情所惑,以致為非作惡。人為萬物之靈,有良知理性,心明知私慾欺心,心暗則任意惡行流浪,終必受惡報,是善是惡,自可分明矣。


  蓋天地至公,福善禍惡,如影隨形,不爽絲毫,故人當擇善而固執,莫作惡孽行,一失足成千古恨,能不戒乎。一個人若能修心向善,恪遵倫常道德,身心自必舒適,行事明達無畏,平生修善造德,善氣宏揚,天必格之,人必敬仰,自然移凶化吉,所謂善者昌也。


  倘若心不善,胡作妄行,奸詐貪婪,亂倫敗德,為非作歹,見財動心,造罪造業,見色起邪,妄造孽案,或利慾薰心,傾人家產,種種惡因,冤冤相報,贖罪於世,坎坷不全,必受惡報之慘,貽禍子孫,千古臭名,所謂惡者亡也,誠非虛言。


  明乎善惡,諸惡不作,端正己行,福必自臨也。


摘錄自
回心思道-第三二章 明心善惡

有了錢財,就要換妻子

  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突然死了丈夫,這讓她非常傷心,成日憂傷鬱悶。光武帝很想為她找一個如意夫君;於是,就刻意的與她議論著朝中大臣的私人品德,想要暗中了解她的意思。


  湖陽公主也不避諱,她把朝中大臣比較一番,說:「宋弘長得相貌堂堂,又有德行,大臣之中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只可惜,已經成婚了!」


  光武帝聽後,連連點頭,說:「沒關係!我且與他說說看。」


  隔了幾日,光武帝單獨召見宋弘,讓姐姐湖陽公主坐在屏風後面,親自聽一聽自己和宋弘的談話,以了解宋弘的想法。


  光武帝對宋弘說:「古人說:有了地位,就要換朋友;有了錢財,就要換妻子。你不覺得這是人之常情嗎?」


  宋弘聽了,搖頭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說,貧賤的時候,交的朋友最可貴,不可以忘記;貧賤的時候,妻子與自己一起吃糟糠,一起過苦日子,無論環境變得如何富有,也不能將她拋棄,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此一來,始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聽了這一番話,光武帝頻頻點頭讚許。


  等到宋弘離開之後,光武帝對姐姐湖陽公主說:「宋弘真是個君子啊!你們的親事看來是無法湊成的。」


  後來,世人延用此一故事,成為「糟糠之妻」的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不拋棄貧賤時共過患難的妻室的意思。


※ ※ ※


  人之因為有性,所以有情,就因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但此份之情如果背逆了良知,則情就亂矣!然而世間之情,有親情、友情與愛情,在這諸等情如果不能以道德之觀念來維束,則此等之情必濫也,亦因而造成社會種種的悲哀,使得倫理敗壞,真情流失,是屬可悲亦可懼也。


  如今社會最常見而最亂者,莫過於愛情之亂,有夫之婦,在外偷情;有婦之夫,移情外遇;無夫無婦,踰情嫖妓;年輕少男少女,無知偷情,甚或愛上有婦之夫,或是迷戀有夫之婦,真是不該!這些等都是無道德觀念使然也。如有道德之念,己已有夫,怎可再愛他夫?己已有婦,怎可外遇偷情?既知使君有婦,怎可愛之?又卿已有夫,怎可迷戀?就因為無道德之理念,致使亂來之原因,如果每個人都能以道德來約束自己,社會那有這些情亂之來呢?所以諸種情之變亂,足可見今世人之良知已喪盡矣。


  情如果能適真性,此情可發揮得淋漓盡致,和和諧諧,增加社會的原動力,如果相反者,必使得社會無法安寧。情當能適切的用於適處,發於適情,則此等之力量可以溫暖整個世間,更使得人間有溫情之所在。但令人所失望的,就在於此情之盲目,造成黑暗悲情的世間。但盼世人能養己性,以安情;奉此情,以安身,使得整個社會溫溫暖暖的見其光輝。


摘錄自
悲哀世間情-第三十八章 情為何物?啼笑可悲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榮辱不驚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歷史上赫赫有名之詩仙李白,一生不慕權勢、金錢,整天只以飲酒為樂,亦不喜仕進,直到友人勸他進京趕考,他才半推半就的前往應考。


  唐玄宗欣賞他的才能,屢屢命人找他入宮做官,就是怎麼找都找不到他的蹤影,就算找到了也是喝得酩酊大醉,由宮差攙扶,並往頭澆水,才能將他喚醒,他可以說是從天上貶謫下凡的詩中仙子。


  後來有人向唐玄宗進讒言,本來唐玄宗很喜歡他,但因聽信讒言之關,所以就漸漸不喜歡李白。


  有人將此事告訴李白,李白說:「沒關係!皇帝不喜歡我,咱們就回家去。」


  於是李白向唐玄宗辭官回鄉,唐玄宗也准了,臨走時唐玄宗問李白要什麼?李白說:「只要皇上賜我一塊金牌,可以走到那裏,都可以喝到好喝的美酒,就心滿意足了!」


  有時世人很傻,當得不到心中所要的東西時,心中很苦,但當你得到時又不快樂,因為總怕那一天會失去它,故不如學習李白之自在悠閒,方不被外物所牽絆也。


※ ※ ※


  自古以來之功名社會,許多人皆飽受數載寒窗之苦,期待有朝一日能春風得意,一呼百諾,然而一般人皆是戀棧不捨,寧可案牘勞形至耄耋之年,才在無奈之下掛冠懸車。世之人到了無官一身輕後,回首往事匆匆,總才驚覺繁華之間,喧嘩之後,惟獨明月清風最為真實,然而青春已逝,鬢角已白,只得惘然喟嘆!


  其實人生的苦源自於「多欲」,佛說八大圓覺經有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一個欲望熾盛之人,為了滿足欲念就會不分晝夜盤環繞轉,奔波勞累,造成生死疲勞,身心不得安寧。而少欲之人,則無此諂曲以求人意,加之心不妄求不會被諸貪欲所牽。行少欲者,心性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人之欲望無限,而人之能力卻有所限制,無限的欲望較之有限的能力,中間即會產生所求不得滿足之苦。觀世間之人不論是高官小吏、漁樵農耕、還是販夫走卒,能淡泊寧靜,諸慮皆空者實乃不多見。


  「欲」是生死的根本,眾生從無始劫來,在三界中輪迴,受業苦的繫縛與逼迫,從來沒有止息,故多欲者不時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也易感召和造成過患,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多苦多煩惱。少欲者則少了作惡業之因緣,也不易起染著之心,故不為根塵牽累,不會招感苦果,身心方能獲得自在。


  「多欲」者,因為欲壑難填而追求一般人欲、物欲,因此智能無法與時俱進,或涵養深厚的修養,深研圓滿的真理,而導致一生庸碌泛常。「多欲」者,總是在追求名利權勢等之寄望中努力,對基礎道德和人性的光輝置若罔聞,缺乏判斷是非之智慧力,良知良能逐漸喪失,一旦面臨誘惑時,即兵敗如山倒。


  歷來騷人墨客每逢人生困厄之際,即會以避世、隱遁、吟詩、畫作之方式,過著韜光養晦的恬淡生活。其若能因此洞澈人生,看穿榮辱,自然會體悟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屆時,數椽茅屋,綠樹青山,時出時還,名利就如過眼雲煙,是非成敗就似鏡花水月,自能因此達安享悠哉,心無罣礙之境地也。


摘錄自
虛原雜誌第181期

得道高人

  從前有一位德高望眾的法師要進京為皇帝說法,因為趕路而錯過了客棧,於是在山野深處向農家借宿,農家見是有道高僧,極盡熱誠的招待。孝順的兒子向高僧請求說,他的母親每日虔誠的念佛拜佛,卻從未有緣聽人說法,不知高僧是否願意為他母親說法?


  高僧因有感於孝子的虔誠,便欣然應允。可是沒料到老太太不識字,終身不出山野,除了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名號之外,其餘一概不知。高僧也滿腹經論,卻無從說起。


  隔天天未亮,高僧即告辭趕路,出得門來,聞見屋內老婦人喃喃低音的念佛聲。高僧不自覺的回首一望,卻見簡陋破舊的農舍,在闐暗的天色中,大放佛光。原來,什麼都不懂的老太婆,才是真正得道的人。


※ ※ ※


  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然而,修道重點不在於道齡長與短,抑或其尊卑如何。貴在你是否用心研悟了沒?證悟道了沒?或者還一直是個掛名無實的修道士。期深思!深思!


  縱可觀之,六祖慧能大師在拜師後於短短八個月時間,就能明心見性(證道),透視一切法,故以云:「萬法唯心」。反觀,神秀大師雖已修行了多年,卻未能證無上菩提之道。是以故,「用心」對一位修道士而言是何等的重要。爾等焉可不用心修悟,而繼續做個修道客嗎?此上天所不願見也!


  仙佛云:「信神而不去學神就是迷信,拜神而不去學神就是愚行。」光「信」或單講理論而不去力行,正如書餅充飢是無法解脫生死的。比如大部份作惡之人,皆知惡事不可為,卻仍昧著良心去行惡。故唯有依「真理」實修實煉,方能解脫生死輪迴,永享安樂。


轉載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呂祖十試

  話說 呂祖未成道前,先經 正陽祖師鍾離權十試,後始授於先天大道,而得超凡入聖。以下為 呂祖受試之過程:


  一試


  洞賓自外遠歸,忽見家人皆病死,洞賓心無悔恨,但厚備葬具而已。須臾,死者皆醒,無恙。


  二試


  洞賓賣貨於市場,議定其價後,買者突然反臉,只願付其半價,洞賓無所爭,照賣其貨。


  三試


  洞賓元旦出門,遇乞丐倚門求施,於是洞賓即施與財物,而丐者索取不厭,且加惡對罵,洞賓再三笑謝。


  四試


  洞賓牧羊山中,遇一餓虎,奔逐羊群,洞賓以己身擋之,虎迺釋而去。


  五試


  洞賓居山中草舍讀書,一女容華絕世,光艷照人,自言歸家迷路,借此少憩,既而百般調弄,美色引誘,洞賓不為所動。


  六試


  洞賓一日外出,及歸,家財盡為盜劫盡,洞賓了無慍色,躬耕自給,忽鋤下見金條數十片,速掩之,一無所取。


  七試


  洞賓遇賣銅器者,買之,回家一看,皆為金器,即訪問賣主,還之。


  八試


  有瘋狂道士,街上賣藥,自言服者立死,再世可以得道,洞賓買之,道士曰:「速準備後事可也。」洞賓不畏服之,平安無恙。


  九試


  一日,河水泛濫成災,洞賓與眾共涉,至中流,風濤掀湧,眾皆畏懼驚叫,洞賓端坐不動。


  十試


  洞賓獨坐一室,忽見奇形怪狀鬼魅無數,有欲擊者,有欲殺者,洞賓毫無所懼,忽聞空中一叱喝聲,鬼神皆不見,一人撫掌大笑,即其師鍾離(雲房)也。


  師曰:「吾十試,子皆無所動,必得道矣!」


※ ※ ※


  有道必有魔,有魔必有考,無考無以道成也。魔考之種類甚多,主要有內考、外考、奇考、氣考、順考、逆考、顛倒考等。茲分述如下:


  一、內考:生瘡受害,水火之災,盜賊之患,蛇咬蝨傷,跌打驚痛..等。


  二、外考:鄰里毀謗,官府禁止,人際交雜,諸謀不順等。


  三、奇考:傾家蕩產,破家敗業,受刑罪,失兒女,離親人,流浪他鄉等。


  四、氣考:蒙層層不白之冤情,有口莫辯,恩受仇報,常受委曲折磨等。


  五、順考:此乃富貴人之專利,酒色財氣、名利恩愛擺在眼前,場面熱鬧,丟不開,放不下,此等最易損道。


  六、逆考:貧賤之人,生活困苦,奔波勞碌,運氣不佳,事事受苦,心昏意亂,此等最容易退道。


  七、顛倒考:始由富貴,而轉貧賤,受不了辛苦,一切心灰意冷,全然無心談道。


  綜合以上諸考,考是上天意,普度一開,即降考魔,即可分出清濁層次,清者根深,愈考愈深;濁者根淺,一考必退。好比天降霜雪,草木變色,唯獨松柏而長青。又如以木掀揚稻穗,經風一吹打,那粗糠胚子掉落一旁,只留下豐滿的稻子留在那兒,作為真實的種子,生生不息。


  世上男女當知,受一層考,消一層罪孽。累劫以來,罪孽如山,非只唸經齋戒就可清得乾淨,所以上天降考,讓你吃點虧,受點苦,如果真心不退,自然會設法讓你的罪孽消清,甚至於連即將轉生畜道之重要者都可將之救回,所以說,入道受考是必要的,這裡頭的機關,世上男女有幾個明白呢?


摘錄自
處世修持珍要-第十六章 受魔考(一)

人與人相處,貴在坦誠

  有一位影劇界的朋友告訴我一個生活小插曲。某次錄影,她打電話叫了無線電計程車回家,下車時計費表上顯示的是一百八十元,她拿出兩百元給司機,司機默默的收了。


  以台北市的計費標準,表上加十五元等於車費,她稍微等了一下,以為司機會找五元給她,但司機一點動靜也沒有,她想,算了,才五元嘛,就拉開車門下車了。


  關上車門的那一剎那,她才恍然想起自己是叫無線電車的,按規矩需再加叫車費十元,是她還欠司機五元才對。於是她又敲敲前車窗,趕緊把五元再遞給司機。


  司機冷冷的搖下前車窗來,說:「哼,虧你想到了,不然我還以為,連你這樣一個名人,也想貪我五塊錢的小便宜!」


  雖然誤會是化解了,但我這個朋友心裡老大不舒服,她說:「他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我少給了他五元呢?」


  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五元,在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是不是有些時候,我們像那個司機一樣,無聲的在忍耐著某個人的作為,而事實上,我們的沉默反而誤解那個無辜的人,讓他根本不知道哪裡得罪了你?


  你心裡因為這樣不舒服,他的名譽也因而受損。為什麼你不說出口呢?很多類似這種「五塊錢」的問題影響了我們的朋友情誼、愛情品質、人際關係,甚至人的情感......


  婆嫌媳婦洗的碗不干淨,怕變成壞婆婆,隱忍不說,自行把媳婦洗過的碗再洗一遍;覺得媳婦的菜不順口,硬把每餐攬來自己弄,背地裡又感到自己好委屈。


  辦公室亦然,你雖然​​喜歡助人,但因別人搞不清楚你"助人"的尺度為何,常做出你認為過份的要求,你默默做了,卻咬牙切齒在心裡,在別的同事面前對他表示不屑,也是常有的辦公室情事。


  忍,不一定都是美德。除非你忍了就忘了,但有幾人能夠呢?我們想認虧了事,不願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在無意間,我們卻以成見,傷害了彼此的關係,或無辜者的名譽。


  「不知者無罪」,如果對方並不知道他哪裡得罪你,你的忍耐,只會造成他受損而已。忍耐人的時候,臉色通常很難好看,如果你忍耐的對像是自己很親密的人,他的情緒和你們的關係,一定受損得更厲害!


  所以,有話不妨直說吧。


轉載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思利忘本

  春秋時,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和保舉過不少人,後來因得罪魏文侯,獨自跑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質遇見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發牢騷,埋怨受過自己恩惠的那些人忘恩負義,在他落難時無動於衷。


  子簡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不僅不能利用他的種子,秋天長出的刺還會刺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擇對象,然後再加以培養。」


※ ※ ※


  俗云:「吃果子,拜樹頭。」飲水當思源,亦即是當有其淵源之來,不可忘本也,然而今之社會對此念之道德,由於西風不良之影響,早已淡忘無遺,故不得不在此提醒之。


  今之社會,大多是忘本思利之現象甚多,將原來之本置於腦後,甚者受人之恩,一旦功成名就,就把原來之提拔者、照顧者忘得一乾二淨,或是加以醜化、競爭等,這都是忘本之實例,不但不知思源,更而忘本,實有違良心也。任何之事,均有其源與本,此等之源與本當常思而敬奉之才對,否則違此則難有德之成也。


  社會之變遷,一旦過了橋,就把拐杖給甩了,這是現今常司空見慣之事,不以為奇也,實在有逆反天理之情也,今在此特別提出,以為世人之戒,莫可忘恩負義,莫可忘本離源,那將使本人罪業滿身,無以釋盡,當心悟思之。


摘錄自
社會道德省思-第二十五章思源道德省思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無我

  佛陀的前五百世是一位修「忍辱」行的僧人,有一天歌利王帶了一群美麗的宮女前往山中打獵,到中午時分歌利王感到有點疲倦就在山中休息打盹,等到醒來的時候,發現所帶來的宮女都不見了,於是就到處尋找,忽然看見一個山洞,那些宮女就在洞裡聽一位僧人說法。


  歌利王看到之後,就怒氣沖沖的指責僧人說:「何方野僧,竟敢勾引我的宮女。」


  僧人回答說:「我並沒有勾引她們。」


  歌利王說:「宮女都在你的洞裡,還說沒有!」


  僧人說:「我對美色已經沒什麼慾望了。」


  歌利王又懷疑的說:「為什麼你對美色沒有慾望?」


  僧人說:「因為我已持戒了。」


  歌利王又說:「持什麼戒?」


  僧人答:「就是忍辱。」


  王一聽到忍辱這兩個字,就拔起刀來,朝僧人刺去,並問說:「痛不痛?」


  僧人答:「不痛。」


  想不到逞強的歌利王聽到「不痛」兩字更加憤怒,於是就把僧人的身體砍成一節一節的,又問僧人:「你恨我嗎?」


  僧人說:「既然已經無我了,那來憤恨。」


  這時候天上的四大天王看到這些情形,非常震怒,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蒙蔽整個天空,使天地昏暗日月無光,天龍八部知道這件事也趕來護法,僧人被分解的身體,又完好如故。歌利王看到了非常害怕,跪在僧人面前,哀聲祈請饒恕,於是僧人就代替歌利王向天求赦,很快的天空又呈現一片晴朗。


  這時歌利王才回心轉意,發願向善。僧人也發願說:「假若我成佛了,就先度你。」歌利王就是後五百世的憍陳如,僧人就是釋迦牟尼佛。


  仙佛以忍辱為行,所以成為仙佛;魔鬼以瞋怒為行,所以成為魔鬼。因此世人想修道成仙成佛必須克服瞋怒,否則遂便成魔鬼的眷屬。


※ ※ ※


  眾生為何輪迴不止,入苦不出,皆因不明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強執「有我」之念,故而永遠解脫不得。因為「有我」繼而起心動念不離貪、瞋、癡、分別、對待,故又失卻「正等」大義,如此永遠迷惑在「認假為真」之妄念上,當然不能進入「正覺」之原來面目!「無上」、「正等」「正覺」義雖為三,實則全包融含攝於自性之中,絲毫不遺。眾生累世輪迴,從未觀照,故曰未發心也。今欲了脫生死,必先發心,若能發心,頓昇理天也!佛道「無上」誓願成,「無上」妙意淺釋為「無常」、「無我」、「無生滅性」也。


  今以淺例,略說「無常」、「無我」義。世人常認四大假合之肉身為「自我」。其實人之身體,秒秒都在新陳代謝,試問前秒鐘的「肉身」與後秒鐘的「肉身」一樣否?一年前之你,三年後之你,甚至每秒鐘的你「肉身」都不一樣的,如此一生中的「肉身」幹變萬化「無常」,到底那一秒鐘的「肉體」才是真正的你呢?所以癡執肉身是「我」的觀念是錯誤的。


  或許有人會說,肉身雖不是我,可是在我的身內,確實「有我」的思想,而那個思想就是「有我」。錯矣!思想,前念後念,唸唸相異,忽東匆西,昨日認為對的,今日也許就又推翻了,前念認為錯的,後念卻又認為對了,如此反覆無常,顛顛倒倒,到底那一個思想才是真正代表你呢?人就是不能洞澈肉身、妄念之「無常」、「無我」,故而強「認假為真」,徒造一個「假我」,用以把「自己」跟「大我」虛空法界分割了,因此為這個「假我」辛苦鑽營奔走,造業受苦,而永遠不能找回真我,入正覺而解脫也!


  欲修道者,當先開悟真我之如來意,用此觀照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進而覺悟真我之湛明清淨,遍滿虛空,不動不搖,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性。如此方是真正地發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人每每誤解修道人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其實唯有徹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人,方能放開一切束縛,置生死於度外,真正地盡力去開創大業。因為體悟「無我」義之人,即不會再被「自私」所覆,而解脫因「自私」所引生出來的三毒與名利韁繩。如古今中外證道者之大忠大孝與貞潔廉明之表現;而大慈大悲之仙佛菩薩等,何以能捨己救人;殺身取義;頂劫護道?很明顯地,此種大無畏之精神,都是發了菩提妙心的正果!


摘錄自
理天遊記-第四回訪阿修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