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羅剎鬼追趕
從前在某個國度,有一群戲班子,因為年逢飢荒,不得已便到外地去討生活。
路上經過一座名叫婆羅新的山,剛好夜幕低垂,藝人們只好在山中夜宿。
傳說中,這座山裏住了許多吃人的羅剎鬼。山中風寒,他們就堆柴起火,圍在火的四周睡著了。
半夜裏,有一人被凍醒,隨手拿起一件戲服披上,坐在火邊烤火,沒想到穿的竟是一件羅剎的戲服。
同伴中有一人從睡夢中醒來,突然看到映著火光的羅剎,嚇得驚聲尖叫,拔腿就跑!
這下子其他的伙伴全被驚醒了,急忙起身跟著奔逃!
那位穿著羅剎服的人見狀,以為有羅剎鬼來了,也跟著大家狂奔。
前面的人見他跟上來,以為鬼怪要來吃人了,更加驚惶恐怖。
就這樣,一群人東奔西逐、翻山越嶺,跌跌撞撞……疲憊至極,直到天亮,驚魂甫定才發現,原來跟在後面的,根本不是鬼怪!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如何免得
趙州從諗上堂說:「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當時有一僧發問:「不知佛是誰家煩惱?」
趙州答:「與一切人煩惱。」
僧又問:「如何免得?」
趙州說:「用免作麼?」
※ ※ ※
世俗間人在一生當中,經歷多少的悲歡離合,經過多少的煩惱痛苦,經過多少執著牽罣,諸之等等皆是使世間人掉落迷障,更易使人身心靈苦不堪言,對這些經歷,世人從中覺悟,定是智慧之人,若還是不能有所覺悟,那定是愚痴矣。
所謂佛法不離世間覺亦煩惱既菩提,世人若沒經歷種種煩惱痛苦,怎能放下煩惱,了解痛苦呢?又沒經歷種種執著牽罣,怎能放下執著了無牽罣呢?是以煩惱既菩提,能從一切迷障走出來洞悉一切,那身心靈自清靜自在。
佛法度化世間人,各從種種生活作息,聽聞接觸都能得悟。世人能否出離,全在一彈指之間,一念之間,故修行就是要將本俱佛性昇華見性、見佛,不可外求一切法,外求一切境,要知道淨土在眼前,一念一行能到達淨土,相對一念一行也會墮落地獄。修行人已俱足因緣,那就必需比俗世人更有智慧了悟種種真諦才是,數言為勉。
慈聖雜誌129期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上帝的照相機
有一個少婦,因為丈夫外遇而離婚,一個人辛辛苦苦拉拔三歲女兒,偏偏遇上公司裁員失業,過了半年還是找不到工作,最後連吃飯的錢也沒有了。
大人可以忍耐餓個幾餐,但小女兒哪懂得掩飾飢餓的痛苦?哪知道體恤母親的辛勞?只要肚子一餓,便又哭又鬧。女兒的哭聲,就好像尖銳的刀鋒割在她心頭。
失婚又失業的她,決定帶著女兒共赴黃泉——從附近的一座大橋上一躍而下。小女孩不知道母親的心緒,一路哼著兒歌。母親看著至愛的女兒,悲從中來。
走著走著,天空突然烏雲密布,還閃電打雷,讓少婦的心情雪上加霜。少婦心想,真是天要亡我!
突然,少婦發現每次閃電,又繃又跳的女兒都會停下腳步、仰起頭,看著天上,露出可愛的微笑。
「怎麼了?你為什麼閃電時都會停下來?」少婦問。
「因為上帝在幫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呀!」女兒說。
少婦淚流不止。她牽著女兒回到家中,感謝上帝用小女孩的純真點醒了她。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被誣蔑的如來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曾很多次成為被誣蔑的目標。有多位女子聲稱且指控,佛陀跟她們有不正常的「性關係」,關於這些控告,曾使佛陀惡名流怖,但佛陀的教團始終不倒,據我所知,有三大因素:
其一,佛陀的法門,旨趣甚高,這些佛法,深烙在弟子們的心中,佛法的高超,其深奧的理趣,發出了令人動容的光煇。
其二,追隨佛陀的僧團中人,很多都是有證有驗的,且是由初禪到四禪,證果的大阿羅漢,這些證果的羅漢,當然「道心不退」。
其三,女子的指控,其背後均是外道團體的指使,而且陷害設計出來的,明眼的人,自然可以看出這些蛛絲馬跡,而不會受到蒙騙,這些伎倆,互相矛盾,聰明的人,不易受騙。
其實我本人認為,女子的誣蔑是小事一樁。真正最大的傷害,是「提婆達多」的叛變,這才造成了僧團的損失,及佛陀一生最大最深的痛。
「提婆達多」是斛飯王之子,阿難尊都之兄,佛陀的從弟,是八王子出家之一。
他追隨佛陀最久。
他身具三十相,只差佛陀一點點,誦六萬法藏,學習神通。
他得神通有四種說法:一、佛陀教的。二、修羅多比丘教的。三、十力迦葉波教的。四、阿難尊者教的。
不管是誰教的,提婆達多是有「大神通力」。
但,提婆達多竟然為了名聞利養(權力欲),出面來攻擊佛陀。
據我所知,佛陀一不在,他就穿如來衣飾,坐如來法座,儼然是同佛陀一般。
提婆達多為了權位欲望,竟然從僧團誘拐了五百比丘,這五百比丘,倒不是真的五百位,經典中的五百,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演變到了最後,佛陀僧團造成大分裂,一些人仍然跟隨佛陀,另一些人跟隨提婆達多走了,這是犯了破和合僧的重戒。
如果說女子誣蔑佛陀是無恥下賤。
而提婆達多的背叛,更要加害佛陀,那更是毒辣及殘忍了。
一、堆大石壓死如來,出佛身血。
二、教唆阿闍世王放醉象,踏死如來。
三、以拳頭打死華色比丘尼。
四、置毒藥於手之指甲內,藉禮佛足,而插入佛的腳中。
五、挑撥所有的僧人跟隨他,不要跟隨如來。
(這些都是五逆罪)
然而,就算提婆達多這麼毒辣,佛陀竟然在《法華經》中說:
釋迦如來往昔為聞《法華經》,曾奉事提婆達多的前身阿私仙人。
又說提婆達多,現在住無間地獄,將來成佛,號「天王如來」。
又說,提婆達是深位菩薩。
我們從佛陀的說法之中,可以知道佛法是如何的圓融,佛陀又是如何的寬容,對於誣蔑他的女子,他不說一句話。
對於背叛怹的大弟子,他自己的堂兄弟,佛陀竟然說他會成佛,而且授記「天王如來」。佛陀對於殺害他的人,一樣的救度,這都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反觀今日的佛敎界,口中雖說「慈悲為懷」,事實上,傾軋得很厲害,所用的手段不只殘忍毒辣,就如同鬥爭(戰爭)一般,非將對手置於死地一般。我認為,現代的提婆達多太多了,佛住世時,如此如此,而現代,也一樣,如此如此。
盧勝彥文集179《夢裡的花落》被誣蔑的如來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古今吟誦聖人詩,鏤彩摛文樂受知;
一字一珠得妙悟,醍醐灌頂化愚痴。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廿八章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白話:
動不動就翻臉無情,這種人福澤薄賤,何必跟他計較呢?而講求道義,恩情耐久的朋友,才是值得信任,是靠得住的人。
說明:
「奚」是何必之意,「奚較」就是何必與他計較。
有些人心裡缺乏道義,沒有恩義或情義,遇到貧賤的人他就傲慢自高,顯露出輕賤又不敬重對方的態度,但是遇到富貴的人就卑躬屈膝,阿諛逢迎。當他需要別人的幫助時,就千恩萬謝,但是一朝得到權勢後,就割袍斷義,翻臉無情。
這種易變臉的人冷酷苛刻,自私無情,只想獲得不願付出,結果是善緣遠離,福份愈來愈薄,此乃是可憐之人,何必再與之計較呢?
例如唐朝洪州司馬王簡易,罹患暴疾,昏死之後復甦,對妻子說:「我從前使喚的小奴僕,有一次我杖罰他,因杖罰的太過嚴酷,導致他傷重而亡;我剛才到了陰司,就是被那位小奴僕告的狀,而且看樣子是和解難成了;我現在得到的這種病,正是他作的祟啊!」
妻子說:「他只不過是一個小奴僕,怎麼敢如此膽大潑天呢?」
王簡易回答說:「在陽間,人有貴賤的差別;但是到了陰間,則是一視同仁啊!」王簡易講完之後,沒多久就死了。
而耐久的朋友就像松柏耐歲寒,冰雪心可剖一樣,他的道義、恩情耐久又真誠,甚至可以託付身家,而不用擔憂。
例如,唐朝狄仁傑是一位著名的宰相,他覺得婁師德不過是位普通武將,沒什麼特別能耐,因此看不起他,甚至一再排擠他。婁師德卻不緊不慢,依然很平和地與之相處。
武則天察覺後,便把狄仁傑單獨召至便殿詢問:「婁師德賢良方正否?」
狄仁傑回答說:「他為官謹慎有餘,賢良方正與否,沒聽說過。」
武則天又問:「那他知人否?」
狄仁傑回答說:「我與他同朝為官多年,從來沒聽人說過他知人。」
武則天聽了笑著說:「我之所以用你為相正是因為婁師德在背後大力力薦的緣故。」
說完,就命侍從拿來檔箱,取出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章。狄仁傑看後,十分慚愧,歎息道:「婁公盛德,他如此寬容我,我卻反而排擠他,我不如他實在是太遠了!」
武則天多疑,終其一朝,文臣武將能夠善終者甚少,而婁師德卻能為官五五載,享年七十有餘,當面、背地、生前、死後說他壞話的幾乎不見一個,就是耐久朋的極佳例子。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尊師重道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所謂:「尊師重道」,乃是尊重師長與道統,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個有秩序的社會,生存在其中的每一份子,都應該要各安其位、各盡其責;之後,能以和氣的態度,互相幫助,相輔相成,才能生活得和樂融融、幸福圓滿。
若有人起了私心,生了妄念,只知爭功諉過、爭權奪利,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兄不兄、弟不弟,朋友之間不守信用;此時,若爭得龐大的財產、高大的地位,又豈能安心過著享受的生活,天下豈能不亂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享受,必須付出犧牲的代價,佔便宜,只能短暫的享有,卻要承受惡報的結果。
自古以來,人就是以群居生活,才能成為萬物之靈。既然群居,必然要訂下生活規則,才能使生活其間的每一份子,得到安定的成長,產生分工合作的功能;否則,必然雜亂無章,難以成就。從歷史上許多事情的觀察,安和樂利的時代,好像很難維持很長的時間,究其原因,人類有了優渥的生活條件,容易導向物質享受的追逐,而忘了心靈的滋養。
東漢時代,有一知名的學者:張酺,曾經奉命擔任太子的老師,張酺教學十分嚴格認真,每當督促課業,從來不曾馬虎,因此很受章帝的尊重。後來,明帝駕崩,章帝繼位,張酺被派任為東郡太守。
有一天,章帝到全國各地去巡查,來到東郡境內,張酺為太守,理當要前去迎接。當君臣二人進入內廳之後,章帝便令侍從人員退出,很恭敬地對張酺說道:「今天我們在此地相見,理應先行師生之禮。」於是,章帝扶請張酺坐上位,自己下跪行學生之禮,並請張酺講解一篇尚書,然後再行君臣之禮。章帝坐上位,張酺下拜,並且向章帝報告地方的政事。
如此一段君臣、師生相會的故事,是否也給世人增添了一樁「尊師重道」的佳話。
寶德雜誌157期-述論:尊師重道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謙虛為懷.柔和為要
道德天尊 降
聖示:謙虛為懷,說話誠實,誠信之首要。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道德天尊:賢生免禮!
陳生:剛從學校畢業的小張,在一家食品公司應徵工作,愛吹牛的小張,大言不慚地自誇著:「你給我的工作,我閉著眼睛都能勝任愉快,我絕對有能力的,請放心!」應試的主管皺了皺眉,說道:「你回去吧!我要應徵的是大門守衛,我怎麼放心把這份工作交給你呀!」
道德天尊:哈!…。不誠實是人的不良習性,喜歡說大話是給人一種膨風的感覺,而一個好說大話而過度膨脹自我的人,往往就是一個不實在、沒有自信的人。
別人並不會因為你們不誠實而看輕了你們,你們也不會因為自己不誠實而委屈了自己。飽足的稻穗,哪一株不是彎著腰、低著頭,唯有懂得信實、謙虛,才能將人生成就更大的不凡和偉大。
陳生:謝謝恩師慈言!學生聽明白了。
一個懂得大話輕說的人,才是真正有實力、有自信的人。所以,當我們具有百斤實力時,我們只謙虛地挑起八十斤,其餘的二十斤,留給自己無限地自由和寬裕。
道德天尊:當你們做錯事被責罰時,心裡委實不好受,如果對方能以充滿善意的輕聲細語來糾正,反而比嚴詞厲色來得有效。
「寬恕」是一種善念,可以關閉地獄門;「原諒」是一種胸懷,可以打開天堂路。寬恕與原諒永遠是點亮晦暗人生的火種,祥和的環境,永遠是最佳的人際共鳴箱。
陳生:其實要做一個信實的人並不難,聖人都教我們待人處事要溫柔、敦厚。因為柔才是最佳的人生舞台,懂得輕聲細語,人生的戲碼才能更加美好。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有沉重的負擔了。
道德天尊:舌頭是人體中最柔軟的器官,牙齒則堅硬不剛,但如果請每一個老人家打開嘴巴檢視一下,舌頭莫不完好如初,牙齒則動搖衰敗已久,這也正證明了柔軟語言的不變真理。
陳生:誠信,是照亮人生晦暗的最佳燈塔;謙虛,更是發展體魄最佳的美德。
有些人,稍有成就或被倚以重任,就宛如鳳凰飛上枝頭,攀權附勢,傲視群倫,自以為是,忘了接踵而至的是責任的承擔與傳承的重要。例如:小張是從基層一路辛苦打拼上來的幹部,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正在春風得意之時,他完全忘記了基層員工的辛勞,擺足了官架子作威作福,對屬下更是頤指氣使。
有一日,總公司派人來稽查小張單位的營業績效與財務報表,才發現一直以來,小張常浪費公帑做不必要的交際應酬,對公司員工倫理紀律更是漠視不管,導致營運效能低落,員工士氣不振;因此,慘遭拔官降職的處分。
在進德修業中,我們一直在修正、改善過往之錯誤,雖無法做到不貳過,但也持續地努力,希望更上一層樓。
道德天尊:俗語說:「成熟的稻穗,頭垂得更低。」期盼諸子在進德修業或日常生活之中,是否應該大話輕說,如此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慈悲。
陳生:蘇軾有詩曰:「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一生仕途多災多難,好不容易爬上去,被人一下掃到某個地方當窮官;費盡辛苦再爬上去,又被人毫不客氣地掃下來。其原因不在於他太聰明,而是因為他太喜歡用自己的聰明。
道德天尊: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誠信人之本 第十六章謙虛為懷‧柔和為要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專一與離戲
蓮生/文
「文覺禪師」有一偈:
其一:
捨棄婆娑界,
雲霞結伴遊;
餐風兼宿露,
勝作百年囚。
其二:
丈室一檠明,
周遭靜五更;
跏趺心落水,
冷暖不知情。
我(盧師尊)讀了這二首詩後,很快的聯想到「專一」與「離戲」。
密教有說:
專一瑜伽要「上山」。
離戲瑜伽要「閉關」。
這二首詩,前一首就是「上山」。後一首就是「閉關」。而我,這些都經歷過了。
有人問我:「修行為何要入山?」
我答:人間百年,
先被囚禁在學校讀書。
再被囚禁在事業場所。
後被婚姻在家庭囚禁。
為子女所綁。
為金錢所綁。
為名位所綁。
為健康所綁。
從生而死,無一不被綁,幾時你是自由之身?
想一想,入山豈不是不被「財、色、名、食、睡」所綁!
文覺禪師的一句:
「勝作百年囚」,如獅子吼一般,驚醒夢中人。
入了山,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專一而清淨!
眼不見為清。
耳不聞為清。
鼻不嗅為清。
舌不舔為清。
身不觸為清。
意不妄為清。
這樣就練成了「專一瑜伽」也。
又:
有人問我:「修行為何要閉關?」
我答:重點在入三摩地!
人能專一,專一就是三摩地。
入三摩地的口訣就是「無事、無心」。
閉關時——
並無一事掛心頭,也就是「無事」。
「無心」就不知冷暖不知情。
忘卻人間多少雜碎的思念,念頭全歸於零了。
這就是禪定三摩地。
禪定三摩地就離開了一切「戲論」也,在娑婆世間,全是戲論。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世間是幻景,
幻由俗心出;
一入三摩地,
光明耀文殊。
等行者,獲得了「禪定」與「智慧」,不為「俗世所惑」,就可以度眾生了,出關下山去吧!
盧勝彥文集279《孤燈下的告白》專一與離戲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藍姑娘
王中丞丁憂後(清代,官員的父母之一去世之後,官員必須暫停職務回家守孝一段時間,通常為兩年的制度),住在杭州的羊市的公館裡頭。
某天,他家負責燒火的一個婢女突然倒在地上,昏迷了很久才蘇醒過來,眼睛直愣愣的,說話卻是滿語:「我是鑲紅旗某都統家的藍姑娘。口渴肚子餓,麻煩給大人說一聲,趕快來設祭品供養我。」
王中丞聽說後,就親自過去問她:「你既然是旗人,怎麼跑到我漢人家裡來呢?」
鬼回答說:「我和一群姐妹,清明節這天出門看賽會,沒想到布政使國大老爺路過,車馬隨員很隆重威武,把我們一群姐妹衝散了。我躲不過,只好躲避到大人家來。」
王中丞就說:「你怕國大人,卻不怕我,難道不知道國大人還是我的屬下嗎?他衝撞了你,你干嘛不去他家作祟呢?」
鬼就說:「我怕他啊。」
中丞就說:「你們做鬼的人,也這麼勢利啊,只怕現任官員,不怕離任的官員呢?」
鬼說:「不是的。哪怕是離任的官員,如果他是個好官,我也一樣怕他。」
中丞很不爽,沒辦法,只好准備酒飯、燒紙祭祀了那個鬼,婢女的病就很快痊愈了。不到一年之後,中丞因犯了罪,丟了性命。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你既無心,我也休
樓子和尚,生平及姓氏不詳,亦不知嗣法何人。想必是一位參禪用功日久的行腳僧人。
一天,樓子和尚行腳,偶然經過一街市。在一家酒樓下,他發現自己的襪子帶兒鬆了,於是便停下來,彎腰整理襪帶。
忽然聽得酒樓上傳來了伴娘的歌聲,唱道:「 …… 你既無心,我也休 …… 」
樓子和尚一聽,忽然大悟。
因此,時人皆稱之為樓子和尚。
※ ※ ※
芸芸眾生,多如恆河沙數,思想立心,千差萬別,良莠不齊。但由意識所生之心,統統都是妄心,不是真心。
人的身體乃四大和合而成,本來就沒有一個我。你再觀察這六塵緣影,也是空,沒有的。因為有此色身六根六賊作用,以致識執自性為有,世人或許反思心何以作用,此都離不開八識作用,也就因為八識作用,認為自性是唯有矣。
心本是無常的,金剛經云:「三心不可得」。因為過去心經已事過情遷,瞥然無跡,再想追尋,已無從得見;現在心瞬息萬變,剎那已成過去,此時亦不復得見;未來心經已化實為幻。因此三心亦不可得。
三心既不可得,則百事無礙,自可清淨而入菩提。此時之心才是真心,亦名佛心。即心即佛,何用外求!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疏廣疏受急流勇退
西漢時候有個疏廣,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精通《春秋》,在家中招生講學。不少學生從遠方趕來,投奔到他的門下。
漢宣帝聽說疏廣很有學問,就讓他擔任博士、太中大夫。不久,又任命他為太子太傅,輔導太子。沒有多久,他就成了朝中的重要官員。
疏廣的哥哥有個兒子,名叫疏受,他為人賢良,被推薦為太子家令。疏受待人接物恭敬有禮,有一次,漢宣帝到太子宮中去,疏受上前迎接拜見,酒宴時又向漢宣帝敬酒祝壽,講話非常得體。漢宣帝大為滿意,任命他為少傅,和疏廣一起輔導太子。
此後,疏廣越來越受漢宣帝器重,經常得到漢宣帝的賞賜。太子每次上朝,疏廣、疏受總是一前一後跟從前往。叔侄兩人同時擔任太子的老師,朝廷中一時傳為美談。
過了五年,太子已經十二歲了,通曉《論語》、《孝經》。疏廣就對疏受說:「我聽說一個人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我還聽說一個人功成身退,就合乎天道。現在我們每年俸祿有二千石穀,可謂功成名就,再不辭去官職,將來恐怕後悔莫及了。不如我們告老還鄉,以終天年,這樣不是很好嗎?」疏受欣然同意。
當天,兩人就推稱有病。過了三個月,疏廣推稱病重,要求辭去官職。漢宣帝見他們兩人確已年老,都答應了,加賞他們黃金二十斤,皇太子又另外贈送五十斤。
疏廣、疏受回鄉時,許多官員、朋友、同鄉紛紛趕來送行,車子有幾百輛,停滿京城東都門外,熱鬧非凡。過路行人見了,都感嘆地說:「他們真是賢人哪!」 (《漢書.疏廣傳》)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心安就是平安
蓮生/文
我對達摩祖師說:
那些年,我常常出國弘法,我在長榮航空的貴賓室的牆上,看到了幾個字:
「心安就是平安。」
是聖嚴法師寫的。
我想:
心安就是平安,這幾個字,我認為很好。
只是我深入的想:
「如何心安?這才是大問題!」
達摩祖師回答我:
心安就是平安,這只是得了我的「皮」。
「皮」只是表面。
就如同喊喊口號。
達摩祖師說:
真正骨髓的所在,正如你所說的,如何心安才是?
目前的動盪不安的社會,又有幾人能真正得到心安?
學生為學業惶恐!
事業為興衰苦惱!
感情為變化而傷感!
政治為名位而鬥爭!
身體為健康而痛苦不堪!
官司為輸贏在神傷!
…………。
試問:有幾人得心安?幾人能觀破?幾人能解脫束縛?
我對達摩祖師說:
我盧師尊能「隨遇而安」。
達摩祖師答:
「這才是安心及心安!」
達摩祖師問:
「你如何辦到的?」
我答:
「我用了幾個方法,把一些負面的全部給遣散了去!」
達摩祖師問:
「什麼方法?」
我答:
「隨它去!
都是會過去的!
不要緊,反正大家都一樣!
笑一笑吧!
隨緣!
隨份!
實踐真實的佛法!
這些負面的,本來就會發生的,今天發生了,也是正常!
這就是我的隨遇而安。」
達摩祖師說:
「你這麼說,我大致上也能明白,這些的確是安心法門。但要做到,才算數,這不是理論,而是實踐。」
達摩祖師又說:
「先要觀察自己的心頭,轉化是很重要的,不管是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全在於轉化,轉化才能出束縛。」
達摩祖師再說:
「轉化是至要!」
我問:
「世人何以不知轉化?」
達摩祖師答:
「世俗人當然不能,所以世俗人要找到像你這樣的善知識!」
盧勝彥文集第282集《遇見達摩祖師》心安就是平安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輪台罪己诏
漢武帝(前156—前87),即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作爲的皇帝之一。
他即位後,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西漢王朝出現了繁榮景象。
然而,正像歷史上任何傑出人物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一樣,漢武帝統治時期也難以避免嚴重的過失:奢侈糜費,廣建宮室,迷信神仙,泰山封禅。加上連年用兵,徭役繁重,造成了國庫空虛,廣大農民破産流亡,階級矛盾尖銳。
但漢武帝的值得肯定之處是他對自己的功過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並且發布了向全國人民謝罪的「輪台之诏」。
在他統治的最後幾年中,由於連年用兵,導致民力疲憊,面臨著深刻的社會危機。鑒於這種狀況,搜粟都尉桑弘羊建議要在西域輪台以東的捷枝、渠犁等地屯田以准備軍需。
漢武帝在深刻反思後,毅然寫下了一道「輪台罪己诏」。诏令中表示,要停止戰爭,實行「與民休息」的「富國」政策。他在反省自己由於長年用兵耗用了國家大量資財後說:「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如今又要「遠田輪台,欲起亭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憂民也,今朕不忍聞。」
漢武帝最後明確宣布:「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複令,以補阙,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
※ ※ ※
時代變遷,人性漸走向背離純真,而現代人們心思皆易執著,何故?今時的人大多是較放逸自我,而對別人就斤斤計較,如有不聽從自己意見、見解就將此人排擠在外,這只是一小毛病,還有更嚴重的事,自己犯了過錯易放任容忍,更找種種理由給自己下台階,而如果是別人的過錯,那就不得了,一而再的說其過錯,論其是非,以上之種種情形,都已示現出現代的人毛病在哪裏,有言道: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呢?
此言實在道得入意,直指現代人的毛病,這通病需要每一個人自我去省思的事,要知道若要去量人過錯或短處時,應及時反照自問或許那天我也可能會如是之等等過錯。世人就是欠缺那自我檢討,自我反省,故才一而再的迷失自我啊!
慈聖雜誌116期
獨坐大雄峯
百丈懷海禪師所住的百丈山又叫大雄峯,有一次一位和尚問禪師:「如何是奇特事?」
懷海答:「獨坐大雄峯。」
僧禮拜。師便打。
※ ※ ※
夫,靜為入聖之門,進德立業之基,人生修養,不可一時或缺者也。靜所以養生、生慧、開悟、明道與通神也。廣成子仙翁曰「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靜者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也。蓋人心本體皆一般,衹要養之以靜,便自開大,為學宜由靜中養出個端倪來。
人生修養,靜字工夫最為緊要,工夫若足,遇事能不動心,則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夢劇不亂,寵辱不驚。故明日之成就皆立於此也。是以靜中別有天地,靜中別有人生,靜中可以變化氣質,心性與形神,亦即超然天地外,不在有無中也。
抑宗元有詩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靜中之境界,可以見高雅、超脫、孤曠、空靈,亦可見吾與萬物無忤矣。故默坐澄心,體認天理,以立靜為貴,學人不明究裹,徒以棄靜,動則失之,如是何益哉?吾輩日纏縛於塵境,此心憧擾,無一刻暇適,苟非立靜以藥之,則日為軀殼之奴隸而已。
人世間一切榮辱得失,不亦多累,人心本自靜定,本自泰然,何病之有?惟遇貨財則思爭奪,遇功名則思排擠,遇勢燄則思趨附,遇睚眥則思報復,遇患難則思推避,其未遂則心病於患得,既遂則心病於患失,於是日攻於心,而病入於膏肓。雖外有所養,終不勝內之所擾,此扁鵲所以望而走焉。
以其心牽於物,而役於物;心牽於名,而役於名;心牽於利,而役於利;心牽於欲,而役於欲;無所不牽,則無所不役;無所不役,則無所不病。是故能以此心自作主宰,心必清靜,清則明,靜則淨,了無一物,了無一塵,人生自可廓然、泰然。則此心不能有所纏,有所纏則有所動,有所動則心未得靜定也。
惟立靜可以安排此心,可以安排吾之人生,先哲詩不亦云乎「近名終喪己,無欲自通神,識遠乾坤闊,心空意境新,閉門只靜坐,自是出風塵。」是故立靜非玄非禪,須知吾道本於天,一朝忽顯真面目,方信誠明本自然也。
聖言真理 談:主靜入聖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上書諫言
上書國君陳述事理,從戰國就開始了,及至兩漢,這種風習的流衍就更加廣泛。
它的原本體制限度是:
指責人君的是非得失,就類別說,則屬於諫諍;
揭發群臣的優劣、成敗,則屬於訴訟一類;
陳述國寥施政的利害,則屬對策的一伙;
話中夾帶著私情的政策利益,則屬於遊說的徒輩。
總結以上四種方術,不外出賣忠誠以求得爵位,鬻售政論來干求俸祿。卻有的得不到絲毫的利益,反而遭到誤解的困擾;有的很幸運,感動人主使之領悟,為國君採納任用。一開始上任,就獲得非常豐厚的賞賜,可是到最後卻難免不測的殺戮,像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等就非常多。
優秀史官的記載,僅取其中合於進取於善道與守節無為的耿介之士,議論政治的得失罷了,並不是一般士農君子遵守法度的作為。當今所看到的那些懷才抱德高潔之士,全都恥於去做。守候在宮庭門外,獻書論政,放言策計,大多都是空文無識,卻誇大自己的見解超出世人之上,其實並不具有治國的大則大法,都是一些瑣碎無價值的細微小事,十條當中,沒有一條是值得採用的。
縱然是合於當世的要務,也已失去先覺的時機,這不是說朝中的大臣不知道,只是憂慮著知道而不能實行罷了。有的被揭發出姦邪私心,面對著人證物證,事情的倫次變化無定,反怕招惹禍端;人主為了維護外面的聲威教化,有時也會加以包容,這些意外獲得倖進的徒輩,是不能和他們同朝共事的。
負責諫諍的大臣,在於匡正人君的過失,所以一定要站在說話的地位,善盡匡正贊助的規勸職責,不容許苟且避免,只顧眼前的安樂,低頭故不見,塞耳裝不聞;至於服事國君,應各有司職,不可侵官,不可超越自己的職位,假如干涉非己職司以內的事務,這就是罪人了。
所以《禮記.表記》說:「事奉國君,本無言責,遠而強諫,就是諂媚;本有言責,近君而不諫,就是受祿而不盡職責。」《論語》說:「尚未取得信任就去勸諫,別人還以為是在毀謗自己呢?」
顏氏家訓—省事第十二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空虛的雲
蓮生/文
「空虛的雲」是一位佛學作家所寫的一部書,其主要人物是「虛雲」老和尚的一生行誼。這部書承作者贈與給我,我讀後,感慨萬千,總歸一句話,「虛雲」真的是空虛的雲,雲是一切空虛。
雪嶠信禪師,曾要弟子參「雲」。
禪師說︰「雲出現在空中,突然出現,也突然沒有,到底生是怎麼生的呢?雲的消失又歸向何處呢?」
禪師又說︰「現今的世人,同雲是一樣的,不知生,不知滅,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也同雲之無根一樣,一切的去來,人生的流浪,人生的飄泊,竟然無法知曉自己性靈的所在。」
「人同雲一般。」禪師說︰「雲是無作無為的,而人也是無作無為的,雲是無繫無縛的,而人也是無繫無縛的。雲之身並無六根,也無住,在虛空之中也不污染。」
禪師認為︰「人之吃東西,是舌頭有味覺,包括眼耳鼻身意全是一種識覺分別的作用。」
雪嶠信禪師要弟子們「參雲」,他說︰「人之有識覺,這識覺是從何而入,從何而出,要這樣子參下去,如果參悟透了,也就開了,開悟了,就認得空虛的雲。」
我認為雪嶠信禪師「參雲」,其比喻很玄妙,這是昭昭靈靈的說盡了無餘。我以前很喜歡雲,也想過「雲」的問題,「雲」明明的懸在虛空之中,但,我知道,此雲非昨日的雲,此雲也非未來的雲,此雲也非永久存在的雲,此雲何曾有過去,又何曾有未來,但若說完全沒有,又自古至今,虛空之中有綿綿密密的存在啊!
從「參雲」的思想,想到了自己。古時的自己在何處,未來的自己在何處,自己也不可能永恒的存在,何曾有過去,何曾有未來,但若說完全沒有,為什麼又有知覺?
知覺從何而來?
知覺又從何而去?
我們參這「空虛的雲」,就要如此的參下去,讓你明白萬物皆空,到了萬物皆空的時候,就能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始知天地萬物非二,而是一也,是一也,就是一種開悟的境界。
這個參禪的法門,是一種「大震撼」,是「佛」即「我」,是直下承當,一入此參禪的法門,是天下第一等人也,若開悟時,一切洞然開明,毫無滯泄之處,一明白便一切明白,看空了一切,也就成佛了。
這樣的參禪法門,就是「禪宗」,久久自然成就。也有得道高僧如此說,禪宗是「無事法」。
「無來無去,根本沒有事。」
不要小看這一句話,這是一句開悟的禪語。
所以,「沒有我時,無事,有了我時,也無事,我成佛後,更無事,玄鶴道長不算什麼,蓮生上師也不算什麼,我更不算什麼。我未出家,平常,我已出家,也是平常,我出家又無無家更是平常。」
這是我一句開悟的禪語,留給弟子們,去參學、去研究、去開悟。這不是令人大震撼,令人驚駭,而是通達無礙矣!
密宗用「觀想」、「手印」、「真言」三密合一而達到合一的「無礙」。
淨土宗用「唸佛」達到一心不亂的合一「無礙」。
日本的「日蓮宗」靠唸「妙法蓮華經」達到合一的「無礙」。
其他宗派均用佛法達到無礙。
方法各異,彼岸相同。
然而,禪宗只教「無事法」,沒有法門,直接去參透開悟,這禪宗也是奇特也,是無形,也是無相,是不著文字,是言語道斷,是念念真如,這就是相應,生死大事自了,不需要多求。
虛雲老和尚是空虛的雲。
大家去想想雲是什麼?自己又是什麼?直下參悟去,便可豁然達到一個完全明白的境界,見無形之我,便是見真性。這樣的法門無門,非上根器者,不能修之。
盧勝彥文集第65冊《禪的大震撼》空虛的雲
罵斷舌。顏烈氣
顏杲卿,字昕,長安萬年縣人。個性剛直,唐朝官員。
當時,安祿山聞聽顏杲卿的名聲,表面擁他為營田判官,其實是擔任常山太守。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叛,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守常山郡,擔任常山太守,弟弟顏真卿守平原郡。顏杲卿應從弟弟顏真卿的邀約,聯合起兵反抗。
天寶十五年,叛軍史思明圍攻常山,激戰六日,終因兵少無援,城陷被擄,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押送洛陽。
安祿山逼迫顏杲卿投降,但是顏杲卿不肯屈服,顏季明被殺。
安祿山忿怒地說:「我提拔你擔任太守,為何背叛我呢?」
顏杲卿罵說:「你本來是營州的牧羊人,受到天子的恩寵,天子不曾辜負你,為何你要反叛呢?我世代皆是唐朝的官員,謹守忠義,恨不得斬汝以謝皇上,怎麼會跟從你反叛呢?」
顏杲卿大罵安祿山,安祿山命人鉤斷顏杲卿的舌頭,顏杲卿仍含糊大罵,至死不屈。
這就是《天上聖母經》所提及:「罵斷舌‧顏烈氣」的忠義故事。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
荊南節度使─成汭,入山設供。
請示問曰:「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語?」
於是,雲居.道膺禪師召尚書。
尚書:「諾。」
師曰:「會麼?」
書曰:「不會。」
師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迦葉不覆藏。」
※ ※ ※
夫,妙道無藏,無奈人心自蔽,隱鎖自心,毋求探討箴言真理,雖自言為求道、聞道,實為人云亦云。嘆哉!嘆哉!
天志洪恩,無私教化,豈隱藏妙理而不施乎?唯,天之妙貴,貴在其隱而明、明而隱也!隱於何處?隱於篇篇鸞章、隱於生活之中、隱於人情處世之道中……等等。然,大道又明於何乎?實亦明於上述之鸞章、生活、處世之道也!待人探索。
妙哉!妙哉!道理千篇,皆期修子珍如掌上之寶,愛也、惜也、寶也、深研也!若無法明心研議,探索深藏之芬芳,那又何能待得道味之體現乎?
悟道箴言-述:「大道存於平常,待人探索」
一分鐘脾氣
有位個性急躁的女士對牧師大吐水時問道:「牧師,我發脾氣才不過只有一分鐘而已,為什麼朋友卻紛紛離我而去?」
只見牧師若有所思的回答:「原子彈爆炸前後也只有一分鐘而已,但請想想它所造成的危害。」
※ ※ ※
人間陸地海底有火山,而人的心中也有一座潛藏看不到的火山。世間的火山何時會爆炸是可先預知,進而防範破壞傷害,唯有人們心中這座火山何時要爆炸難能預測。
人心皆有兩面性情,一是善,一是惡。善是真實無染本性,惡是受制一切外在或業力產生的念頭,各別有異。人們心中的火山若不使其爆發,那就要時時保有至善的心,唯是如此才能使其心中火山成死火山終不能爆發。相對的若心難保持清淨,常使心念驛動紛飛妄念不斷、執著不斷,無時與三毒貪嗔痴為伍,自然難與平息這座火山,不由爆發之時矣。
吾何故今日隨緣述此一說,乃期世人能了解人心可怕處,往往是一念之差引爆了無形火山的爆發,此傷害是遠及一切眾生,因此順緣一提,寄希世人能將心中那座火山給熄減,莫讓其隨意亂爆發。
慈聖雜誌94期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控制自己的胡思亂想
蓮生/文
有行者問我:
「盧師尊,修行者,如何起修?」
我回答:
「控制自己的胡思亂想。」
行者問:
「這很重要嗎?」
我答:
「當然。行者不容許自己的思想及情緒奔馳,這些迷失的或遊蕩的想念,和凡夫俗子是一樣的,只要是行者,一定要超越它。」
行者問:
「超越有何益?」
我答:
「為了禪定。」
行者問:
「我們一邊修行,一邊打妄想,那是迷失的,也是夢幻的。例如,我們去了商場,看到的,聽到的,或嗅到的,便生起飄忽不定的想念,怎麼辦呢?」
我答:
「那要以法意來阻止。」
行者問:
「我們很害羞提這個問題,例如,我們比丘看到了一位美女,便打了妄想,我們怎麼辦?」
我答:
「這個例子舉得好,古人有言,年長的,想起母親。同年的,想起自己姐妹。年幼的,想起自己的兒女。如此思之,妄想可以止住。另有戒律,不可邪淫的法意。」
行者問:「戒律是做什麼?」
我答:
「這就是自制了!」
我接著說:
「這就是念住的修行,如果沒有念住,就很容易走入歧途。」
這就是我盧師尊常常說的:
萬念歸一。
一歸於〇。
〇歸於空。
空歸於虛。
虛歸於道。
(這就是成就)
我說:
「所謂開悟的境界,就是在一,在〇,在空,在虛,在道。」
行者問:
「鬼婆說他自己已開悟,盧師尊認為呢?」
我答:
「他連念住都不會,如何開悟?」
行者問:
「鬼婆說,他身價有二十億。」
我答:
「我沒有身價!。」
我提示:
尚有身價者,不得開悟。
我無身價便得開悟。
總統。
有錢人。
有名的人。
有地位的人。
要開悟,甚堪難!
盧勝彥文集第259冊《鬼與盧師尊》控制自己的胡思亂
深度就在表面
在有名的加州紅杉林前,觀光客看著那高聳入雲霄,如沉默巨人的一顆顆紅杉,有的膛目結舌,有的驚呼出聲。
「加州紅杉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植物,最高的有九十公尺,相當於三十幾層樓的高度。」導遊介紹說。
「能長這麼高,那它們的根ㄧ定很深吧?」一個觀光客問。
「不﹗加州紅杉是淺根型植物。」導遊回答。
「那狂風暴雨一來,不是很容易就被連根拔起嗎﹖」另一個觀光客問。
導遊說:「這裡面有一個奧秘!就像你們所看到的,加州紅杉都是成群結隊長成一片森林,在地底下,它們的根緊密相連,形成一片根網,有的可達上千頃,除非狂風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塊地皮,否則沒有一顆紅杉會倒下。」
觀光客都為這自然的神奇而陷入沉思之中。
因為不必扎太深的根,紅杉就將扎根的能量用來向上生長;而且,淺根也方便他們快速、大量吸收養分,這是他們長得特別高大的另一個原因。」導遊說。
加州紅杉的根,是「慧根」。
一個人如果能多交朋友,廣結善緣,和別人緊密相連,互通有無,快速而大量的吸收各種資訊「養分」,那不僅在遇到狂風暴雨時,有支撐的力量,也能花更少的心血,長得更高、更壯。
慧根短淺,同樣可以成為大器。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靜坐以明心
唐時比丘曇倫,姓孫,汴州浚儀人。十三歲出家,在修福寺以端禪師為師。端修次第觀便。
他告戒曇倫說:「把心系在鼻端,就可以得靜了。」
曇倫卻說:「如果有心,當然可以系在鼻端。但本來無心,不知要系什麼。」
眾人都認為他的話很奇怪。
曇倫自己歎息道:「學這些淺近的東西,怎能得到透徹之悟呢?」
因此他在眾僧禮拜懺悔之時,自己則入禪定,眾人很佩服他。
後來他有一次送缽到堂上,還沒走一半路,就突然立於路上入定,手裏端的缽一點也沒有斜。師傅對此非常讚賞他。
端禪師告訴他:「讓你學習打坐,是先清除俗情。就象剝蔥那樣,一層一層剝去,然後就會乾淨。」
曇倫說:「如果有蔥,當然可以剝。本來無蔥,還要剝什麼呢?」
師說:「這是大根大莖,非我能教的了的。」
從此,師傅不敢訓誡他了。眾人禮拜參佛、念經,他一律不參加,每日閉門不出,行住坐臥均修離念心,以實現自己的深悟之志。
※ ※ ※
靜坐,俗稱打坐,亦稱坐禪、禪定。靜坐者,致靜虛也。靜坐大致可分「默坐與禪坐」之別,但如細分之,那是指各不同層次而有所分別以名之,此非本篇欲述重點,故不在此論述。
默坐-也稱之靜坐,但有者僅是坐下以靜心、以平氣或閉目養神而已。然修者皆藉靜以平心調息、以定靜心神,亦即是定下心神,以摒除一切雜念,使身心能完全平靜下來為止。惟默坐則僅止於調息、定靜、寧神、去念,然後就保持默默的靜心坐著而已矣。
禪坐-亦與默坐同,惟所差別,主在於能善用定靜寧神(心)之際,再以「心」深入去研思、去開悟、去探討任何己身所不懂的,或想要知道的智識、奧義等等。此以靜靈、或極深入之定靜來生發智慧,或對任何物理之開悟,即是所謂之禪心。蓋「禪」乃心之啟智、心之開悟、心之生發智慧而謂也。然禪修者,亦限於每個人靈明度與定慧層次之關,故所禪修之心境亦產生懸殊層次之差別。
禪修上乘者-修而靈明,且能力求在克己止欲上下工夫,可突破物我之障,則越禪越開闊心量,以致於無所不容-「無量」,此乃禪心悟入「空」境之極至也。僅極少數者可契之。
中乘者-可漸次提升靜、定火候,以厚植戒、定、慧功力。不懈怠者,自可不斷淨空心靈,修可成證。此較多者可達之。
下乘者-只要能靜下心來,心靜可明清、生發知識、智慧等。唯生活在紅塵欲界,惡劣之環境影響人甚矣,故無不受物欲習染,凡不能突破物我之障者,大多僅見小成。
默坐主定靜、寧神,以及平順氣血以養生等,惟不禪心;禪坐與默坐同功,旨能再深入以禪心。然禪不禪心,其實皆可謂之靜坐,視各人之需求而行。又靜坐,主可定神、息念、制氣。然修者所注意者在氣之影響力,當一個人氣動性發時,則甚難抑制暴躁之脾氣,故修者可多以靜坐來制氣,亦屬修之一大獲益耳。
道之得於心,由靜而生,故知靜坐功養之重要,亦乃內聖之修,宜持恆不怠始為功。靜坐無其難,亦無他之妙,惟「平心靜氣」而已矣,心平則可除雜念,氣靜則本真顯,能心平氣靜,此即靜坐以修養心性,人人皆可習坐以靜心。
修而能常習靜坐以禪心,最可精進,亦屬日日進程之鎖鑰,切勿錯失此修之大要。希諸同修都能在每日靜坐上多勤下工夫,只要不荒廢,必可藉禪坐以昇化心靈,久坐可達定靜自如,藉定靜可突破一切障礙,無障礙則可昇化矣。可越禪坐越淨靈,越淨靈則靈明度越光芒,靈明者已臻明心見性之狀。修旨在靈明,既靈明,則塵凡諸物欲習染於我何罣礙?心無欲染、無罣礙,焉有何事可擾心乎?冀明此理,共努力以勉!
附記:在家靜坐,不宜深入空冥、忘神(坐忘)之境、或靈魂出竅等,此易受外靈、邪靈侵入,會發生走火入魔之虞而甚傷害身靈,切記!宜擇較大廟堂、或佛堂靜坐,以蒙神佛護持。
修回真心(第一輯) 十二 常習靜坐以禪心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和顏納諫
有一天,晏子在退朝後,再進見景公,向景公致禮問說:「君王在朝時,態度是否過分威嚴些了呢?」
景公聽了,說:「在朝聽政,態度威嚴,有何妨害於治國理民呢?」
晏子回答道:「在朝聽政,如果態度過分威嚴,臣下便不敢進言了。臣下不敢進言,在上聽不到諫言,則下情無法上達。為下無言,可以說形同啞巴;居上無聞,可說是形同聾子。臣子無言,君上無聞,這不算妨害國家大事,又算什麼呢?
況且,合升斗的微數纔能滿倉廩,合絲縷之細微纔織成帷幕那麼長的布。泰山雖然很高,卻非一塊石頭而成,是纍積無數土石,然後纔由卑而高。天下所以治平,也非用一士之言。國君在朝聽政,對臣下的進言,固然有聽受而不采用的情形,但哪有拒而不受的道理呢?」
※ ※ ※
批評別人容易,改正自己困難;寬恕自己容易,原諒別人困難。
《道德經》云:「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 ,自矜則愚。」世人之弊病,乃是驕傲妄為,驕傲是進德的阻牆,妄為是修業的魔障。驕傲,會產生我見自大的行為、輕蔑藐視的態度、凌氣逼人的舉止;妄為,會發生顛倒黑白的現象、財色不清的事情、綱常倫理的混亂。切記!切記!
所謂:「滿則溢,驕則敗」,心滿則容不下別人的勸導,往往聞過則怒,自專則聽不入別人的規箴,必聞諫而仇。是以,病莫大於不知己失,罪莫大於言人之非。知過不改,愚人也;過而掩諱,小人也;知而不悔,庸人也。悔而不改,廢人也。
凡事千萬不要從心所欲,隨心而發,脾氣猶厚,毛病未除,否則將會破壞善的循環。世人的弊病是爭權奪利,因好勝、逞強之心,而形成了爭權;因自私,眾生之心,而形成了奪利。為了爭權奪利,把人性的弱點、不正的心思、現實的勢利,完全表露出來,形成了勾心鬥角、水火不容、性情不投、意見不合、猜疑嫉妒,以致破裂不堪。
嫉妒的原因,他人勝我,則搶我之功;他人賢我,則奪我之能。
嫉妒的副作用,會變為成見;把人家好心的建議,當作逆言;把人家善意的批評,當作毀謗;把人家嚴厲的責備,當作侮辱。
嫉妒的後遺症,會產生各懷異心、互相排斥猜疑。
知過能改,才是勇者。在進德修業的過程中許多事理應要反省,因為反省是回照的明鏡,是進德的階梯,是修身的要領,是改過自新的勇氣,是毛病的醫生,是挖掘錯誤的鋤頭。所以,利非寶,善為至寶。權非大,德乃最大。
寶德雜誌199期-專題:滿則溢‧驕則敗
我說:須菩提
蓮生/文
《金剛經》的第一男主角,是釋迦牟尼佛。
《金剛經》的第二男主角,是須菩提尊者。
我講《金剛經》,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須菩提」了。
《金剛經》的開示,是一問一答。
問者「須菩提」。
答者「釋迦牟尼佛」。
◇
翻開《百緣經》,你會看到,全都是講過去世的。
告訴大家:
過去世,全是靈異事件。
不是嗎?
據我所知:
須菩提的過去世,曾是一位修行人,帶領著很多跟隨者修行。
有一次,那些跟隨者離他而去。須菩提生嗔恨之心。
辱罵那些跟隨者。
因此,埋下了「嗔怒」的種子。
由此因緣,
須菩提轉五百世為「毒龍」。
印度(天竺),龍蛇不分,這毒龍也可能是毒蛇。
接著,
大鵬金翅鳥發現了「須菩提」這隻毒龍。
俯衝而下,用爪抓住毒龍。
沖天而去,準備飽食一頓。
佛陀初成佛,化成一位比丘,住半山中。
大鵬金翅鳥的爪捉了毒龍,飛過半山時。
毒龍看見比丘。
便叩首向比丘求救!
比丘雖然沒有救毒龍,但,就這樣一叩首,就和釋迦牟尼佛結了緣。
◇
須菩提後來出生在一富有的婆羅門家。
一出生。
怪事發生:
富有的倉庫全不見。
七珍八寶全不見。
一切家產全不見。
故取名:「空生」。
後來,
占卜後指示:
「這一切東西不見,是一切皆空之義,此子大吉祥出生,榮宗耀祖。」
又取名「善吉」。
到了第七天。
所有的倉庫又變現出來了。
七珍八寶全又出現了。
一切家產也現出了。
三取名:
「善現」。
◇
須菩提後來皈依了釋迦牟尼佛。
佛陀依緣教化他:
修忍辱波羅蜜。
修無生法忍。
證無諍三昧。
又依緣教他:
空三昧地禪定。
須菩提常住「空三昧地」。
因此,他成了解空義第一,最終成就了大阿羅漢。
這就是須菩提尊者。
盧勝彥文集第286冊《靈異事件》我說:須菩提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鄭國黑毛馬
秦穆公要發兵討伐晉國,晉惠公想親自領兵對抗。
在兩國開戰前,晉惠公把戰車的馬匹,都換上鄭國高大的黑毛馬。
大臣慶鄭知道這件事之後,立刻告誡晉惠公:「從以前,我們都是用自己的馬匹,因為比較適應本地的氣候與環境,指揮上比較得心應手。」
晉惠公說:「秦國強大,如果不用黑毛馬,氣勢上就輸了一半,那還用打嗎?」
慶鄭又說:「黑毛馬雖然高大,但是外強中乾,沒有上過戰場的經驗,恐怕很危險啊!」
晉惠公根本不聽,仍然一意孤行。
結果,開戰前,戰鼓響聲震天,這些沒有戰場經驗的黑毛馬,個個嚇得驚慌失措,還沒開戰,黑毛馬就四處亂跑,根本沒辦法控制。
後來晉國大敗,晉惠公始料未及,一國之君竟然成了階下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