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毛毛蟲過日子

  美國一個研究「成功」的機構,曾經長期追蹤一百個年輕人,直到他們年滿六十五歲。

  結果發現:只有一個人很富有,其中有五個人有經濟保障,剩下九十四人情況不太好,可算是失敗者。

  這九十四個人之所以晚年拮据,並非年輕時努力不夠,主要因為沒有選定清晰正確的目標。

  松樹毛蟲集體吐絲在松樹上結網為巢。

  每當黃昏時刻,牠們就傾巢而出,列隊爬過樹幹,去吃那些充滿汁液的松葉。

  這些毛蟲在走動時,有一種互相跟隨的本能,頭頭走在前面,後面緊跟著一條條的毛蟲,秩序井然,蜿蜒而行。

  走在前面的頭頭,一邊爬行,一邊不斷地吐出一條絲。不管牠走到哪裡,絲就吐到哪裡,其吐絲鋪路的目的,就是不論走多遠,都能順著絲路回巢,而不會迷路。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對松樹毛蟲做了一項實驗。

  他把一隊的毛蟲引到一個高大的花盆上,等全隊的毛蟲爬上花盆邊緣形成圓圈時,法布爾就用布將花盆上四周的絲擦掉,僅留下花盆邊緣上的絲,並在花盆中央放了一些松葉。

  松樹毛蟲開始繞著花盆邊緣走,一隻接一隻盲目地走,一圈又一圈重複地走,牠們認為只要有絲路在,就不會迷路。

  如此走了十天七夜,根本不知道距離幾公分處有豐富的食物,最後終因飢餓而力竭身亡。

  許多人跟松樹毛蟲一樣,只會盲目地過日子。

  他們按照既定的窠臼,每天懵懵懂懂地過日子,如果問他為何如此做,他會說「大家都是這麼做嘛」。

※ ※ ※

  今日工業發達,科學昌明,帶來社會繁榮,使一般人生活水準提高,有豐厚的收入,物質享受自然無缺,到處一片歡樂氣氛。

  現代人愛好娛樂,行善做功德者,愈來愈少。大家將娛樂用於正途,追求真理,此對身心皆有益處。但世人如今多在昏昏沉沉度日,將有限光陰虛擲於花天酒地,晝夜不分的在歡樂場地鬼混,尋歡作樂,漫無止境。你勸他趁早修身養性,學道徹理,他會推三阻四,以世上一等最忙碌者自居,連睡覺都沒時間,那裏還能抽出時間來修身學道?如此醉生夢死的生活,實乃觀念上的錯誤,思想上的偏差矣!

  人身可貴,既然能生而為人,一定有其使命與目標,絕非世俗之人每天吃、喝、拉、撒、睡,或耽溺於酒色財氣。惟願世人及早回頭,將有限寶貴的時間好好把握,修身研道,行利社會事業,利人利己,善莫大焉,不然將追悔莫及也。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朝生暮死的蟲

蓮生/文

  蘇東坡的一首名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此詩背景,是宋朝嘉祐六年。蘇軾帶著元配夫人王弗,赴鳳翔上任的途中,途中過澠池,蘇軾帶夫人,去一座寺廟。

  此寺廟原是早年,蘇軾蘇轍兄弟,赴京考試,停留讀書之地。

  蘇軾帶王弗到了寺廟,只見斷垣殘壁,住持已逝,多了一座塔,找到昔日題詩的僧舍,墻已倒塌,題詩不見,室內全是蜘蛛網。

  蘇軾因而寫此詩,懷舊。

  這首詩,是講人生虛幻的,雖然有一些些悲倩,但,人生豈非如此!

  我個人,對此首詩,高中時候,我就讀過,原因是我的一位文友,他的筆名正是「雪鴻」,筆名的由來,正是這詩。

  蘇軾有一句話:

  「功名富貴,如同蘆葦管內的簿膜,官爵如同臭淤泥!」

  這句話影響了我的一生。

  蘇軾讀《戰國策》,知一些辯論。

  讀《左傳》,知歷史故事。

  他對《鄭伯克段于鄢》有意見:鄭伯和段是兄弟,段受母親的溺愛,後來向做了國君的鄭伯為敵,最後鄭伯殺了弟弟。

  蘇軾認為:

  母親溺愛幼弟,不管教其幼子,是錯。

  弟弟討代國君的哥哥,是錯。

  鄭伯設下陷阱,害死弟弟,太陰毒,是錯。

  蘇軾說:

  「歷史全是戰伐及兄弟殘殺,仁義喪失殆盡!可哀。」

  於是,蘇軾在寫了此詩之後,便上了終南山太平宮,讀了一個月的《道藏經》。

  我寫蘇軾的這一段歷史,無他,我是強調,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戰爭有多少,太平有多少,多少英雄豪傑,一眨眼,過去了。

  人生似何?

  飛鴻踏雪泥!

  我說:「人生恰似朝生暮死的蟲。」

  我想,秦始皇很偉大,但也求不到長生不死的仙丹。

  漢武帝劉徹很偉大,東征西討,豐功偉業,但和神仙也無半絲緣份。

  歷史上的皇帝何其多,然而人生苦短,一眨眼,便老了,死了。

  試問:

  「江山何在?」

  「大產業何在?」

  「成吉思漢的版圖何在?」

  讀了蘇東坡的詩,在我的眼中,人類不過是朝生暮死的蟲一般。

  我現在問大家:

  「請用心想,你在這人世間,得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快說!快說!

盧勝彥文集182冊《不可說之說》朝生暮死的蟲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你最後悔的是什麼?

  比利時一家雜誌,曾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

  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的題目是:

  你最後悔的是什麼?

  並列出十幾項生活中容易後悔的事情

  供被調查者選擇。結果……


  第一名:75%的人後悔–


  沒有為自己活

  總是把別人的問題成為我的問題


  第二名:70%的人後悔–


  年輕時沒有跟從自己的愛好選擇職業

  錯誤不在選擇了什麼職業

  而在於妥協自己不愛的工作

  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


  第三名:62%的人後悔–


  自私的父母,對子女教育方法不當

  沒有跟孩子長大

  把他們作為自己的財產

  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生活

  自私的父母,要孩子為我生活

  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生活

  自私的父母直到多年以後

  發現按照自己的模式、經驗和方法

  並沒有使子女成才和受益

  他們還沒有後悔「教育方法不當」


  第四名:57%的人後悔–


  自私無知的人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

  感情之事永遠是失去才知珍惜

  年少夫妻老來伴

  年輕時不能忍,老來才後悔已來不及


  第五名:49%的人後悔—


  鍛鍊身體不足

  60歲以前想用身體換一切

  60歲以後想用一切換身體

  世界上還有什麼比身體健康更寶貴


  只有11%的人後悔


  沒有賺到更多的錢,但是花太多錢

  有錢雖然能夠辦很多事情

  但賺錢並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

  年輕的時候後悔還可以改進

  年老的時候後悔

  想補救也來不及。多麼可悲


  人生沒有你想的那麼長(或那麼短)


  幸福快樂來自於簡單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

  永遠感激珍惜你擁有的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靜養心性

  出自《太平廣記》

  魯妙典是九嶷山的女仙官。生來聰敏,品德高潔,吃素不喝酒。

  十多歲時,她對母親說:「食物的氣味臭濁得很,一聞到就鼻腦疼痛,希望不要再吃飯。」全家人對她都很憐惜。

  過了十年,她常常悶悶不樂,就對她母親說:「人最長的壽命不過一百二十歲,卻每天被喜怒哀樂所傷害;又何況是女子之身,哪能再埋沒真性,混同於凡夫俗子呢?」

  有個竹麓道士拜訪她,把《黃庭經》傳授給她,對她說:「《黃庭經》是扶桑大帝君宮中的經書,誦讀一萬遍的人,能夠成為神仙。經書上說:‘詠之萬遍升三天,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已卻老年永延。’。住在山上獨自修煉,只要讀上一遍,就如同與十個人為伴,沒有恐怖和畏懼。為什麼會這樣呢?此經能把身中的眾神召集起來,從而澄清端正了神氣。神氣端正了,外來的邪惡就不能干擾;眾神集中了,恐怖就奈何不了你。如果形全神集、氣正心清,就可以清晰地看見千里之外的東西,纖毫無隱。」

  道士再說:「我所擔心的是人不知道真經,知道了卻不能修煉,修煉了卻不能精進,精進卻不能長久。如果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不僅將遭到玄法的責罰,還將有無窮的痛苦報應。」

  妙典遵奉玄戒接受了經書,進入九嶷山,住在岩洞內,靜修默煉。屢次有妖魔前來試探,而妙典道念堅貞,不為所動。

  這樣生活了十多年,有位神人告訴她說:「這座山系大舜管轄,是天地的總司九州的宗主。古時候有個高道之士,製作了三處竹床,可以歇宿遮避風雨,保護形體、堅定道念。天長日久,竹床也都朽爛了。現在我為你製作它,可以遂心安閑歇息。」

  又過了十年,真仙降臨下來,交給她靈藥,她就白日升天了。

※ ※ ※

  養性

  人性之所以不能安靜者,嗜欲心亂之故,是以,節欲為養性之大要也。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愔,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則通於神明,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

  此乃節喜怒哀樂之感情,排除五官之嗜欲,則性靜而漸明矣。

  養神

  性之本,心之靈,昭昭而不昧者,神也,故神為眾妙之根,心性之主。養神之法,以和氣平形為主。

  養心

  心與性,似同而實異,性為體,心為用,性為先天之靈,心為後天之主,故以節欲養性,以無為養心,及其至也,則心性如一。

  養形

  形體為精氣之所聚,亦性情之所託也。故言修養者,無不以養形為要事。養形之法,可分三類:一為養氣、一為養精、一為以形骸順自然。養氣即吐納之術。精為人身之本源,精足則形全,精虧則形憊。形不安則勞,勞則無所寄矣。

  夫性、神、心、形四者,雖各有所用,而實互相連繫,不能去其一而不養也。世人或有離形神為二,或有耗其心而惰其形,或有勞其形而外其情者,皆不足以談修養之道。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以假偽真之損福

  新時代之眾生,利慾薰心,良心蒙蔽,不信因果者多,不明真理者眾,導致世間人任意膽大妄為,時常以假貨冒充真品,進而擾亂市場,造成許多人無端之損失,甚而傷害身體;是以,累積所造罪業,必落無間地獄,再經轉世,若能投生人道之時,勢必生活悽慘且苦不堪言。

  時代變遷,人類固有之道德不復存在,因而形成「只要我過得去,別人之死活算什麼」的錯誤觀念,促使眾生時常以假品冒充真貨,目的在使自己從中獲取不當利益;更有不肖眾生鑄造假錢,令假錢流通於市面上,使得十方人士因為這些假錢而損失慘重。

  然而每當有人因為爾之假錢輾轉經手之處所,必令愚昧的眾生消減一次次之福份,也就是說:當眾生持十張百元假鈔購物時,本身之福報已經被天地削減千元之福份;但其他眾生並不知情手中收到了假鈔,於是再以這千元假鈔購物,則此時爾必再度被削減千元之福份,換句話說:千元假鈔輾轉流通十次,爾之福份便被削減萬元福份,若這千元假鈔被輾轉流通了千次、萬次,爾被削減之福份則無以計量。

  無知的眾生,貪婪的慾望,昧著良心,鑄造假錢,為了一時之不勞而獲,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的損失,甚而擾亂金融秩序,造成社會不安;如此惡劣行為,不但本身觸犯陽間法律,亦是冥律之禁忌,因而導致本身福份受到一次次的剝奪,難道有比較好乎?

  眾生愚迷,僅為一時利益,使用其他原料混合,進而危害人體健康。之前,大陸地區有不肖收購商添加三聚氰胺於生奶之中,以提高蛋白質之檢驗量,然後供應給製造廠,製成奶粉,結果造成眾多嬰兒的腎結石;其實,三聚氰胺是一種用來製成美耐皿餐具的工業塑膠原料,根本不能吃。

  近期,台灣地區亦有塑化劑風暴,起雲劑本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可以添加在運動飲料、果汁、果凍、優酪、果汁粉末裡,可以讓賣像更好看;但是,有不肖原料供應商乃以工業用塑化劑取代起雲劑,提供給食品製造業,製成食品,結果影響人體的健康至鉅。

  凡此種種,包含食品類、藥品類等,原料供應者或製造者,違背良心,以假偽真,影響眾生之身體健康,甚而造成傷害,即是缺德,乃依照天律而予以削減福份,嚴重者尚有牢獄之災,更不用多述。

  在二十年前,於瀋陽地區,乃有陳某,一心想賺大錢,但本身並沒有具備任何專長技術,只因懂得一些藥材,看準藥材之生意好賺,竟然起了歹念,研究起高貴藥材之替代品。有些藥材,難以栽培,亦不易取得,則找尋類似之木材或樹木花草或野生類植物,加以巧妙工法,讓這些假藥根本從外觀上分辨不出來,就連用煮出來的顏色都相差不多,大家都察覺不出異樣。

  數年之間,獲取暴利,乃為陳某帶來不少財富,不但買屋置產,亦擁有大片土地予以出租,由於金錢得之容易,陳某的生活極盡奢華。但是陳某並未因此縮手而停止販賣假藥的生意,反倒是薄利多銷,四處推廣,假藥愈賣愈多,範圍也愈廣。

  某次,陳某的兒子與友人外出應酬,受到地方人士之鼓吹,一時興起,買了幾瓶名酒,其實是假酒;回家之後,予以品嚐,才喝不到一瓶,陳某之子立即產生身體不適。一般而言,假酒含有大量甲醇的工業酒精,極易導致中毒,其症狀為頭痛、嘔吐、腹瀉,甚至失明。如果誤飲八至二十毫升,則可導致中毒而影響肝功能異常;誤飲六十至二百四十毫升,則可能導致失明,甚至死亡。因此,陳某的兒子誤喝之後,導致酒精中毒,進而影響肝功能異常,急速送醫,幸及早搶救,才救回一命,否則將因腎衰竭而死。

  俗云:「禍不單行」,陳某本身則因誤飲假飲料,險致雙目失明。至此,陳某才後悔自己不該販賣假藥,而遭報應,但父子二人從此進入醫療階段,原本之財富則耗損於醫療費用,最後只能在悔恨中以乞討度日。

  是故,眾生切勿以假偽真,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眾生的健康,否則冥冥之中依律削福,死後尚要接受地府的冥罰。慎之!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二十五章 以假偽真之損福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穿白長袍的人

蓮生/文

  有一天晚上,我在街上走的時候,被幾位穿白長袍的人團團圍住。

  穿白長袍的人,在白袍前,寫了「我是罪人」,白袍後,寫了「神愛世人」。

  我抬頭一看,原來我走到一座教堂之前,教堂正在舉行培靈佈道大會。

  穿白長袍的人,是在教堂前發傳單,及請路人入內聽佈道。

  穿白長袍的人對我說:

  「我們都是罪人!」

  我答:

  「我知道。」

  又說:

  「神愛世人!」

  我答:

  「我知道。」

  他發覺我並沒有意思入內聽佈道大會的心思,他遞給我傳單,上面幾個大字:「愛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愛。」

  我說:

  「謝謝!」

  對於「愛就是真理」,這在一神教(基督教、回教、天主教、猶太教)幾乎是一致的理念,耶穌是講「博愛」的。

  宗教的理念,就是「愛」。也有人如此認為,宇宙之間唯有「愛」是真理了。唯一的真理。

  就算是佛教,佛法講「慈悲」,講「佈施」,密教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甚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些都是「大愛」。

  於是,有一次達賴喇嘛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演講題目,就是:

  「慈悲與愛。」

  對於「慈悲」,我說是的。

  對於「愛」,我說是的。

  一神教的「博愛」與佛教的「大愛」我想是相通的,這是宗教的基點。

  至於:

  俱舍論的:「貪資具淫愛。」

  大乘義章:「貪染名愛。」

  唯識論:「躭染為愛。」

  楞嚴經:「異見為憎,同想成愛。」

  圓覺經:「輪迴愛為根本。」

  這一類的「愛」與「博愛」、「大愛」,是有分別的,不可混為一談。

  我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真如之理)。

  並非單純的一個字:「愛」。

  當然佛陀受大梵天王的勸請說法,其出發點是因為眾生之迷,才說法四十九年,這當然不失「愛意」。

  但佛陀證悟的,當然不是一神教的「愛」。

  而是:

  「無所得」。

  「恒而不審」的真如。

  見證「佛性」(如來藏)。

  由「如來藏」到「無垢」、「清淨」而達「正覺」。

盧勝彥文集194冊《夢幻的隨想》穿白長袍的人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變牛還債

  有一天,公藝受楊姓孀婦母子所託,代其到趕集市場賣牛,價值八千五百文,買主江某現交錢五千文,不足的三千五百文,約好下一次市集時還清。

  不料屆時江某卻避不見面,意圖騙錢。公藝等到晚上才回家,自己就先將錢如數交給楊姓母子。

  經過一個多月,聽說江某病死。在當年的中秋夜,公藝在靜坐賞月時,忽然看到江某前來,口說要還不足的牛價。

  公藝一時大驚說:「聽說你已經死了,沒想到是誤傳。」

  江某沒有回答,竟自往牛欄處走去,公藝不了解其中的含義,於是點燈到牛欄去探視一下,看到母牛剛生一頭小牛。

  公藝驚訝的說:「欠債變牛還錢,真是一點也不假。」後來將牛賣了三千五百文,抵前不足之數。

  這是公藝被騙的明證,於是就將此事告知大家,使人不敢貪取不義之財,人人能安分守己,詐騙的手段沒人敢用,社會秩序因而安寧。

  這是張公藝「賣牛被騙,詐者果報」,為第十二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寡婦孤兒最可憐,賠錢不怨未伸冤;

  三千五百事猶小,可笑變牛難耕田。

※ ※ ※

  《太上感應篇》有云:「禍福無門,惟人自招。」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觀現今之世,人人皆窮其一生逐鹿財富,甚至有許多人向人借貸,欠了債不但不還又理直氣壯,輕者造成他人手頭拮据、憂心煩惱,重者造成他人家道衰落走投無路,卻不知冥冥之中,所有因果皆會隨人善惡細微,各彰報應,待其步履蹣跚地走完人生,才發現浮世名利終究是一場空,卻唯有業隨身。

  「人心若想擁有愈多,能施捨的就會愈少。」其實,錢財乃身外之物,夠用就好,不可囤積,因為錢財是一把雙刃劍,一個人若能不生貪念,不斷行善修心度人,自然可在無形中為自己積累福報。故如欲改善自身運程,務必不可虧欠他人錢財或物品,如若有所虧欠應擇機迅速歸還。然而若有他人虧欠自己錢財或物品,則不應罣礙在心,此乃「福氣」之來,甚至可因此「捨財免災」,因為救人於水火急難,其功德甚大,能得大福報,而忘卻別人虧欠自己的,亦能得大福報也。

虛原雜誌201期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不苦不樂

  曇照禪師每日與信徒開示,都離不開:

  「快樂呀!快樂呀!人生好快樂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時叫說:

  「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就來責備他:

  「喂!一個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曇照:「健康快樂,生病痛苦,這是當然的事,為什麼不能叫苦呢?」

  住持:「記得當初你有一次,掉進水裡,快要淹死時,你且面不改色,那種無畏的樣子,視死如歸,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時都講快樂,快樂,為什麼到病的時候,要講痛苦,痛苦呢?」

  曇照禪師對住持和尚道:

  「你來,你來,你到我床前來!」

  住持到了他床邊,曇照禪師輕輕地問道:

  「住持大和尚,你剛才說我以前講快樂呀,快樂呀!現在都是說痛苦呀,痛苦呀!請你告訴我,究竟是講快樂對呢?還是講痛苦對呢?」

  人生有苦樂的兩面,太苦了,當然要提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也應該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生活會苦的無味;是故,人生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 ※ ※

  樂有毒乎?然俗云:「樂極生悲」,此語又從何說起呢?其實必有其道理在也,樂者本來就含藏甚多無形之害在內,正因為無修而導平凡之心湧現所使然也。又何況世事本無常,何來之樂存焉?此理若能明白,那就可瞭解樂中為何有毒害之存在也。

  大凡世人因稱心如意而樂,又因得財而樂,或因喜事而樂,或因種種之慶賀而樂,雖本無可厚非,但是可曾想過凡事能長遠稱心如意嗎?必定有失意落魄之時。又能永遠擁有財富嗎?也可能因一夕之災變而一無所有。試想世間之塵幻,又有何值得慶賀者乎?結婚生子嗎?娶得賢妻還算無憂,養了逆子,請問有何慶賀之來呢?所以樂者宜平常心宜而制之。又有世人不明白樂之害也,全在於心之疏忽而造成甚多之悲劇,飲酒暢懷,樂嗎?藉酒裝瘋,持刀傷人,毒害存也,或因飲酒開懷不制,開車肇禍,無窮之後患在也,所以「樂」亦存其毒也。

  世人惟能知平素多修持己心,樂可淡視之,苦亦不在乎。全憑一念之平常,始無致毒之來也。希世人能多悟理,世事本就起起伏伏,有傷有悲、有喜有樂,淡然安處,毒就無從滋生矣。

蠱-第二十章 樂 蠱

愛就要勇敢說出來

  在我為成人大學上的課上,我做了一件不可原諒的事。

  我給全班出家庭作業,作業內容是

  「在下週以前去找你愛的人,

  告訴他們你愛他。

  那些人必須是你從沒說過這句話的人,

  或者是很久沒聽到你說這些話的人。」

  這個作業聽來並不刁難。

  但你得明白,這群人大部份超過三十五歲,

  他們在被教導表露情感是不對的那個年代成長。

  不能表現情感或哭泣。

  所以對某些人而言,

  這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家庭作業。

  在我們下一堂課程開始之前,我問他們,

  是否有人願意,把他們對別人說他們愛他,

  而發生的事分享給大家。

  我非常希望有個女人先當志願者,就跟往常一樣。

  但這個晚上卻有個男人舉起了手,

  他看來深受感動而且有些緊張、害怕。

  他從椅子上拉開身子,開始說話了:

  「丹尼斯(老師的名字),

  上禮拜你給我們這個家庭作業時,我對你非常生氣。

  我並不感覺有什麼人要我對他說這些話。

  還有,你是什麼人,竟敢教我去做這種私人的事?

  但當我開車回家時,

  我的意識開始對我說話─它告訴我,

  我確實知道我必須向誰說「我愛你」。

  從五年前我的父親和我交惡了,

  從那時起這事就沒有真正解決。

  我們彼此避免遇見對方,

  除非聖誕節或其他家庭聚會中非見面不可。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幾乎不交談。

  所以,上星期二我回到家時,

  我告訴我自己,我要告訴我父親我愛他。

  說來很怪,

  但做這決定時我胸口上的重量似乎就減輕了。

  我一回到家,

  就衝進房子裡告訴我太太我要做的事。

  她已經睡著了,但我還是吵醒了她。

  當我這樣告訴她時,

  她還沒真的起床,忽然抱緊我,

  打從我們結婚以來,這是她第一次看我哭。

  我們聊天、喝咖啡到半夜,感覺真棒!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精神奕奕的起床了。

  我太興奮了,所以我幾乎沒睡著。

  我很早就到辦公室,

  兩小時內做的事比一天做的還要多。

  九點我打電話給我爸,問他我下班後是否可以回去。

  他聽電話時,我只是說:

  「爸,今天我可以過去嗎?有些事我想告訴你。」

  我父親以暴躁的聲音回答:「現在又是什麼事?」

  我跟他保證,不會花很長的時間,

  最後他終於同意了。

  五點半我到了父母家,按門鈴,祈禱我爸會出來開門。

  我怕是我媽來應門,

  而我會因此怯懦,乾脆告訴她代替算了。

  但幸運的是,我爸來開了門。

  我沒有浪費一丁點的時間,我一踏進門就說:

  「爸,我只是來告訴你,我愛你。」

  我父親似乎變了一個人。

  在我面前,他的臉變柔和了,皺紋消失了,

  他開始哭了。

  他伸手擁抱我說:「我也愛你,

  兒子!而我竟沒能對你這麼說!」

  這一刻如此珍貴,我一點也不想移動。

  我媽滿眼淚水的走過來,我彎下身子給她一個吻。

  爸和我又擁抱了一會兒,然後我離開了。

  長久以來我很少感覺這麼好過。

  但這不是我的重點。

  兩天後我那從沒告訴我他有心臟病的爸爸,

  忽然發病,在醫院結束了他的一生。

  我並不知道他會如此。

  所以我要告訴全班同學的是:

  「你知道必須做的,就不要遲疑。

  如果我遲疑著沒有告訴我爸,我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把時間拿來做你該做的,現在就做!」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我們在人間,要累積什麼?

蓮生/文

  我曾看見,一位地方的首長,去探望一位病重的知名人物。

  這位首長,帶著鮮花及一個大紅包。鮮花由看護人員,插在花瓶,置於病榻前的桌上。

  而大紅包,首長放置在病患顫抖的手上。

  首長說:

  「這是錢,要收好!」

  病患點點頭,一臉感激。只見病患欲將錢塞入口袋,而病患只覆上一床白床單,別無口袋。

  病患說:

  「我的錢袋呢?」

  親眷說:

  「不在醫院,在家中。」

  病患一時茫然,這大紅包拿著不方便,口袋又沒有,錢袋在家中,保險箱在銀行,病患怔了一下,只好壓在自己的身下。

  病患認為:

  親眷也不安全。

  壓在自己的身下,最安全。

  我曾為此事,問諸弟子:

  「我們在人間,要累積什麼?」

  世俗人是累積「錢」。錢愈累積愈多,大家總想成為大企業家及大富豪,億億萬的家產,甚至到兆的數目。(億億兆)

  豪宅。

  名車。

  私人飛機。

  私人遊艇。

  富豪排行榜上的前幾名人物。

  而諸弟子,答案不同:

  有說:「累積持咒的數目。」(持明成就)

  有說:「累積護摩(火供)的數目。」(護摩成就)

  有說:「累積修法的壇數。」(三昧地成就)

  有說:「累積善業。」

  有說:「累積功德。」

  有說:「累積成佛之因。」

  有說:「累積愛心。」

  有說:「累積福份。」

  有說:「累積智慧。」

  我對諸弟子說:

  「這些累積,是對的,但,也是不對的。最重要的是,什麼都不要累積。」

  所謂對的。

  「這些是修行人都是要一一去實踐的。」

  所謂不對的。

  「做了就是,不要放在心上累積。如果你念念累積,不管是善業,或是惡業,都會造成心的負擔。」

  這是我用淺白的文字來說明。

  我們一向把心,安置在「空性」之中。這是最安定的安心法門。

  執著善業,是累積。

  執著功德,是累積。

  甚至執著開悟,也是一種累積,我們一心向善,卻是個「無事人」,只有「無事人」,他的心才是真正的閑淨,才是真正的安心。

  在這方面,我希望聖弟子,能夠完完全全的體會出來!


盧勝彥文集194冊《夢幻的隨想》什麼都不要累積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六元錢的愛

  公司規模擴大後,他就很少回家看望母親。想起來時,就打個電話,跟母親說上幾句話,大多數時候,都是匆匆忙忙的。

  甚至有時候,母親話還沒說完,他這邊就因為處理手頭上的事情,把電話掛斷了。

  他不知道,電話那頭的母親,握著電話線的手僵著,然後微笑著搖搖頭,歎了口氣。

  那個夏天,他乘飛機回家辦事,正好回趟家看望母親,回到家也沒別的事,主要是陪母親看看電視,聊聊天。

  第二天,母親說,咱倆去買雞蛋吧!

  他一聽就笑了。在公司裏,他是大經理,有專門的秘書與司機。但他點點頭說,好。

  隨母親出了門。母親說,去某某超市。他問,附近不是有家超市嗎?

  母親眨眨眼,有些得意,說,某某超市的雞蛋便宜,一斤三塊二,附近的這家要三塊四。他咋了咋舌。

  走到路邊,正準備招手叫車,母親說,坐12路車吧。他問,為什麽坐12路?

  母親說,12路車是某超市的專用車,免費,坐別的公車,還要花兩塊錢。他又笑了,說好。

  坐上12路大客車。車上差不多都是些老頭老太太,跟母親很熟了,聽說他是陪母親買雞蛋的,都用暖暖的眼神看著他,好像他是大家的兒子。他的心裏,也暖暖的。

  買了十斤雞蛋。母親拉著他在超市的休息椅坐著,說,我們在這裏等一小時。他驚訝地問,一小時?

  母親點點頭說,下趟12路車回來,還得一小時。他覺得有著急的火苗在心裏“噌”地躥起,但還是忍了,用耐性將火苗熄滅。

  母親跟他東拉西扯,說起他上學時的一些事。一小時的時間,過得倒也不算太慢。

  終於坐上12路。下了車,他拎著雞蛋,噓出一口氣。母親看起來格外高興,扳著手指算,一斤雞蛋省兩毛錢,10斤雞蛋省兩塊錢,來回的車費,兩人省四塊錢,加起來共省下六塊錢。

  他腦子裏也迅速計算,從出門到現在,共用了四小時,四小時的時間,在公司裏,他可以創造出上萬元的價值。他在心裏歎了一下。

  快到家時,走過一個水果攤,母親用六元錢買下一個大西瓜。

  回到家,西瓜切開,露出鮮紅的瓜瓤。他早就渴了,拿起一塊,迫不及待地吃起來。西瓜甜極了,他吃得“呼噜呼噜”的,像小豬一樣。

  好久沒有這樣痛快地吃水果了。一抬頭,母親正看著他,眼睛有些潮濕,臉上卻是極大的滿足與疼愛。

  他的心,像琴弦被撥動了一下。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

  小時候,家裏非常窮,他又饞得很。他常常在傍晚,偷偷去撿別人吃剩的西瓜皮,拿到河水裏沖一下,便貪婪地啃起來。母親知道了,用了三個晚上編織草繩,又用編草繩賺的錢給他買西瓜,然後看著他小豬一樣吃著。

  他怔怔地看著母親,將滿嘴西瓜嚥下。那一刻,他忽然理解了母親。艱難時,母親靠著勤勞與節儉,供他上學,將他養大;富足時,勤儉作為母親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帶給她滿足與幸福。

  而現在,富足的他卻換不來時間陪母親說一會話,母親用這四個小時換來的,是與兒子共同相處的時光!

  他的臉上露出笑容,慶幸今天終於耐住性子陪母親省下六元錢。這六元錢,跟自己在公司創造的上萬元相比,是等價的。

  因為……許多時候,時間與金錢就該為愛而存在。

※ ※ ※

  《玉皇育德真經》提及:「在生承膝下,親疾伴左右。」「孝道」乃為人之基本條件,亦為華夏民族立國之根本。

  「孝」者,承先啟後,繼往世之絕學,為後世開太平。孝道之於世人,乃是不容或缺的,一個人或許還能對兄弟無情、對朋友無義,但若是對父母失去孝道,則人格盡失,沉淪九幽有餘。

  謙謙君子對於父母身體之健康,必須多加留意,一旦發覺父母身體有所異於往常,或者已然知悉父母身有疾病,無論此疾大小,為人子女的都必須時刻照料,就怕自己不在父母身邊。雖然僅是小小的風寒,卻容易忽略於不經意中,小病成為大病,而疏於關照;有時父母因病昏厥,身為子女的卻不知情,有時病父、病母為了煮食,卻因暈眩而不慎釀災,房子燒掉乃事小,老父老母之身軀被燒去,從此便告天人永隔;因此,尊親有了疾病當經常陪伴左右,以備不時之需。

  又為人子女的,當父母尚且健康之時,理當善盡為人子女之孝道,伴隨父母左右,承歡於雙親膝下;縱使本身有其他手足之可託付,但父母之子女卻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隨時都希望看到每一位子女就在眼前,雖然沒有豐富之飲食,雖然沒有華麗之衣裳,但只要每一位子女都能經常出現在眼前,父母之心也就安然放心。有時為人子女的安排郊遊旅行,偶而應當誠心的邀請父母一同外出,共享田園之樂,共敘天倫之情。

  願普天之下的眾生,對於孝道的體悟以及實踐,理該勤加精進修持,以慰蒼天給予眾生種種造福、懺悔之機會也。


寶德雜誌111期-述論:在生承膝下‧親疾伴左右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證悟自心

  湛堂文準初開始追隨真淨克文禪師參學時,他時常點起燈在帳中讀書。

  克文禪師看見後,呵責他道:「所謂學禪者,就是要治理其心,體悟佛性。學問雖多卻不能證悟自心,讀書再多又有何用?況且佛門之外,各家諸派的學說典藉,如同山高,如同海深。你怎麼能讀完所有那些書呢?」

  克文禪師再說:「現在你廢棄了佛學之本,去追求異學之末,就好像用卑賤者去主宰、役使尊貴者一樣。這樣恐怕會妨礙你修證佛法。你必須完全杜絕世俗之妄緣,一心追求自心妙悟。將來終有一天證得佛法真如在眼前,好似將門軸推入臼坑中一樣,自在開合也就不難了。」

  文準聽了真淨克文禪師的教導,當即撤除平日所讀的外典書藉,專心坐禪,修證佛法。

  有一天,有僧人誦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文準聽後便豁然開悟,平時積滯心中的疑惑頓時化解消釋。

  從此他講說佛法妙義便縱橫自如,無所滯礙了。在同輩之中,很少有能超過他的。

※ ※ ※

  心者,人人皆有之,是否黑暗不見光明乎?性者,本性矣,本之性自己知嗎?如知性那又為何不見回返故鄉呢?

  「心」字,原是一直心,直心為被後天之七情六慾所牽引,漸漸歪斜,遂變為勾心-「心」了。只因本心被物慾所迷,情愛所溺,遂失了本心之正鵠,便生出本心中所無的貪妄心、虛偽心、奸詐心......等不應有之偏心出來。

  原心者,乃上天所賦於之,即天理良心(道心),其無慾無念,一性圓明,寂然不動,為人人所俱備之。怎奈墜落紅塵之後,遂將此純潔無瑕的原心污染了。致使人心用事,行為乖戾,產生了七情六慾,六神無主,迷糊失智,而忘記了「尋心」之事。誠如孟子所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故修道士所該積極從事的便是剷除慾妄之心(貪嗔痴愛酒色財氣),力求恢復純潔無染的赤子之心,那就是「明心」了。

  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原心(本心)為萬善之源;血心(人心)為萬惡之本。萬善由心生,萬惡惟心造,即所謂「萬法惟心」也。

  性者,天之本性,無極絕對之真理,吾人得之而為性。釋教謂之佛性,儒教謂之良心,老子稱之道。其形無其形,聲無其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此妙之物其可以為吾人之元神,為萬靈造化之主宰者。真相無相,妙體無形,光明清淨,無一塵所染,永久不生不滅,為吾人之本性,人之求道則求於此也-見性。

  性為人之根本,培養性元,而道自生焉,故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皆不外乎培養性根也。

  混沌至今,本性已蒙薰了一股污煙瘴氣,那要用何物方能拭見本性呢?用明亮之心照澈將本性顯露出來,使其發生光和熱來普照人群曰:「見性」矣。然而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差異,但在本體上心、性是連貫成一體的。所以明本心者,必見本性矣。

  結論

  「清心寡慾,澹泊名利」,將身外之物如:名利、錢財、地位,等皆看淡了。至於心中妄想物慾都沒有了,而虛其心,實其腹,人欲淨盡,天理自然流行。這就所謂「明心見性」了。

明心見性-述:明何心、見何性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吃白飯的人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唸到《詩經》伐檀篇裡的一句詩,覺得不太了解,便請教孟子。

  公孫丑說:「《詩經》說:『不吃白飯』,意思是不耕作,就不能白白領受別人的奉養;可是現在有很多讀書人不去耕種,卻也可以領到俸祿,這豈不是不合古人的意思了嗎?」

  孟子聽了,就回答說:「一個敦品勵學的知識份子,在國家中受到君主的重用,也領了國家的俸祿,那麼他就更要在這種光榮又富足的生活中努力的做好他應該做的事。一方面他必須為青年子弟立下孝悌忠信這些德性的榜樣,另一方面他也必須貢獻自已的智慧、才能,為國效勞;像這種卓越的表現,還有誰能夠比得上呢?所以他們雖然是受人奉養,卻不是吃白飯,他們的功勞可大著呢!」

  公孫丑聽了,愉快地連連點頭,孟子還怕他不太了解,又補充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實質的貢獻,而只是虛張知識份子的假象,受人奉養,那麼他的罪過可就太大了!這種人才是吃白飯呢!所以,希望你時常自我警惕,千萬要注意名位和實質必須相稱,免得也成為一個吃白飯的人。」

  公孫丑聽了,恭恭敬敬地回答說:「請老師放心,我一定會自我警惕的。」

  宋朝的范文正公說:「我每天晚上就寢的時候,必定會計算一下今天國家給我的俸祿,和我白天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相稱;若是相稱的話,我就能夠安心的熟睡,不會感到慚愧和羞恥;若是不相稱的話,就會整個晚上不能安眠。」

  古時之人敬敬業業的努力工作,用這樣的態度來承擔國君任命的官職,相反如今人們卻總以個人私利為打算,實乃現今世人當深切反思檢討的啊!

※ ※ ※

  現在社會,人心不古,心地不誠而希望不勞而穫的人逐漸增多。

  人生各受因果牽連轉生於宇宙間,先耕後穫,此乃天地自然運行之理,然而有些人在社會上,希望坐享他人福社,受群眾恩惠,卻不去盡義務,在社會中做著「寄生蟲」。

  人世間,何以會有這許多無恥之徒,習慣過著不負責任的生活呢?這都由于先天父母對他們的教育不足,後天師長對他們的教育失敗,加以在社會上人們不良行為的影響,而養成了好吃懶做,依賴他人,不勞而獲的惡劣行為。不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可貴,奮發向上才有美好的明天,光輝的前途,惟有一切靠自己,才是最佳的保證,也才有最好的收穫。

  世人須知付出多少的勞力,方有多少的報酬,工作再辛苦、工作再勞累,總是生活上的一部分,眾生想獲得生命的持續力,得須工作才行。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大桃花

蓮生/文

  人問:

  「在美國去年,麥可傑克森之死,相當轟動。盧師尊曾提到能夠受到萬人愛戴是有因果的,但,為何好幾位大名人,都是出乎意料的消逝殞落?」

  我答:

  「能受到萬人愛戴的,的確是有因果的,我們稱之為『大桃花』。擁有大桃花的命格,能夠得到萬人的愛戴,這是必然的。」

  我答:

  「例如:麥可傑克森,是大桃花;瑪麗蓮夢露,是大桃花;猫王普理斯萊,是大桃花;李小龍,是大桃花;鄧麗君,是大桃花;梅艷芳,是大桃花。等等等等。」

  我答:

  「在密教,前世若修行『愛染明王』本尊,或『咕嚕咕咧佛母』本尊,其未來世,均是大桃花的命格。因為這二個本尊,都是大敬愛尊,像愛染明王及咕嚕咕咧佛母,其手上均持弓,及花箭,就像西洋神話的邱比特一樣,只要被射中的,就會莫名其妙的愛上。愛染明王及咕嚕咕咧佛母,萬箭齊發,一定會變成大桃花。」

  人問:

  「為什麼會消逝殞落?」

  我答:

  「福份享盡,就會殞落。」

  我說:

  「大桃花的人,有大福份,但,萬人愛戴之下,其福份很容易便享受完了。有大桃花的人,要繼續修持,或將福份,造福人群,如此大桃花會繼續,大福份也享受不盡的。」

  據我所說:

  貢唐倉活佛,到美國參加柯林頓總統的就職典禮。

  貢唐倉活佛特別轉機到西雅圖和我會面。

  他告訴我:

  「柯林頓總統是西藏活佛轉世。」

  「何以見得?」

  「柯林頓總統的目光停注在我們的身上,我就認出他是西藏活佛。」

  貢唐倉活佛說:

  「柯林頓總統是大桃花,會受到美國人的擁戴,他必須多做慈善事業,慈善事業做愈多,福份才不會用盡。」

  貢唐倉活佛說:

  「盧師尊也是大桃花,我看見你坐在大日的中央,你的福報也很大。然而,你要繼續修法,如此,福份才不會用盡。」

  我知道:

  很多的修行人,後來轉世到人間,都是國王或總統。

  法王轉世成人王。

  人王轉世成法王。

  例如:

  蓮華生大士。

  赤松德真王。

  永樂皇帝。

  西夏國王。

  等等等等。

  他們一下子是國王,下一世又變成法王,人王和法王互換。

  釋迦牟尼佛及八大王子出家,他們原是國王,後來,全變成法王。

  要得到萬人愛戴,一定要修「敬愛本尊」,自然得大桃花。但得大桃花的人,務必再修行,行善佈施,如此,才不會福份享盡,否則,容易殞落矣!

盧勝彥文集216冊《當代法王答客問》大桃花

人生三件事

  昔日,如來佛祖下山,勸世度人,行至十字街頭,遇著有一位黃華長者。

  如來佛祖就勸化黃華長者,呼曰:「賢友,你同我入山持齋修行,可免得生死輪迴受苦,你意下如何?」

  黃華長者答曰:「持齋我卻愛。未瞞師父說,我尚有三件未了之事。」

  如來就問曰:「哪三件事?」

  黃華答曰:「第一件,大廈未曾起;第二件,父母生養大恩未報;第三件,諸兒女未成婚嫁娶。因此不能同你持齋修行。等待我這三件事做完,就同你入山修行。」

  如來見黃華不肯修行,遂辭別而去。

  黃華長者,回到家中,叫木匠蓋屋,至上樑之日,木匠就在屋頂上做工,黃華長者出來觀看,不覺屋頂斧頭掉落,正中在黃華長者頂門上,登時一命嗚呼。一家大小盡哀哭,家中兒子榮富,就去大街市中,請和尚到家中,做了道場喪事,兒子就將長者遺像,掛在粉壁上。

  有一日如來佛祖下山,勸化度人,打從這裡經過,觀見黃華長者遺像掛在粉壁之上,說曰:「你前日說三件事做完,就來同我持齋修行,今日你為何一件事都未曾完成,就離我而去呢?」

  如來作偈曰:

  昔日長者街上行,今朝壁上掛肖影。
  可恨閻君不相就,何不容他三願成。
  好結緣時且結緣,莫待今年與來年。
  今年是有今年事,不覺無常在眼前。

  再作偈嘆曰:

  營造廳堂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
  哭人盡是分錢人,原來口哭心歡喜。

※ ※ ※

  夜火燈明照大千,人們常是走在暗夜之路,故心中明燈無以打開點著。累世累劫以來,迷失在這茫茫業海不知幾度,更在這業海中沉淪遭受折磨,如今世人還是不能醒悟這人間業海的痛苦,一直情願於痛苦中過日子,一世又一世、一劫又一劫。

  上蒼不忍世人迷茫受盡磨苦,故時示現教化,開啟世人智珠了悟,而修大道從為人基礎做起,再加強精進修持改變自己身心靈,提升智慧,擺脫對人世間種種痴迷,反照自性修功累果,超脫三界輪迴。

  目前仙佛典籍已處處可閱,在這種緣機可貴下,怎能怠忽緣機呢?要知時間秒秒過去,生命分分消逝,當下不早領悟,修行那待何時呢?望世人多多體悟,莫負諸聖仙佛一片慈心。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借假修真

  傍晚,課誦結束後,某師與某師就「日中一食」這問題請示師父。

  老和尚說:「修行不是在忍飢渴,一天吃一餐,不但體內虛火會上升,身體會虧損;且忍久了,還會淪為餓鬼道的一份子。來到這裡的法師,他們並不是沒有吃,你看他們中午不是都吃得很多嗎?三餐的份量併一餐吃,胃腸不是過飢、就是過脹,反把胃腸撐大;不如正正常常的,三餐只為療飢,只要不吃得過多、恰恰飽,不去貪著它就可以。現剛死去的傳能師,本來身體很好,就是勉強忍飢,打一個星期的餓七,才把身體弄壞,且難再調復。」

  老和尚接著說:「行日中一食,或過午不食,那是順著身體的自然情況,在飽足清淨的情況下,自然不需多食,而捨下一些多餘的飲食,並不是勉強去行的。像你們現在還是一身的「無明習氣」在妄動,所吃的,恐怕都還不夠體內的消耗,還談什麼日中一食?不變成餓鬼就好了。」

  某師問:「那麼我們應如何了生死?」

  老和尚說:「了生死哪有那麼簡單,不吃飯就可以了生死,那大家都不吃好了。了生死,必須去無明習氣,這是最重要的,不是不吃就可以了生死。」

※ ※ ※

  人之肉身亦來自先天之炁靈所成者也,這炁靈所成之肉身雖屬假體,但可藉此假體中之炁靈予以修真,返己天性,清性而明靈,這就是所謂肉體即是法身之意也。

  既明肉體法身,亦當知明衛護肉體法身,藉以進程道體,如肉身任其毀損而不知安固,就會因而無道之可修,也就會失去了道體、道果也。

  是故修子得時時珍貴自己之肉身,宜以養固,並能知修涵以邁道,這方不負先天肉身之給予,千萬不可藉肉身而胡作非為,損及道根、道體、道靈,那只有沉陷一途耳。盼世人能悟知此理,勉之、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 寶珍法體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層層浪,點點坑

  一天,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弟子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突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一位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大海,是老漁翁平時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裡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 :「先生,你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你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話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為: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民講:「哎哎,聖人做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理。」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麼打法,你們知道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微微一笑,縱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揮舞漁叉,打起魚來。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現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弟子們召到一起,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沉思片刻,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

※ ※ ※

  謙者,謙己進修,不恥下問之謂也。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天地之廣,無所不包。萬物之道,包羅萬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各有其道,各有其理,大者無所言其大,小者無所言其微,觀其靜,察其動,以達致知窮理之域也。

  欲窮萬物之理,必先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為學之事也。為學求進,貴在謙己,日新又新,精益求精。夫君子之學,在謙己而后勉人勵學,勿自稱其才,自誇其能,學無止境,學而后知不足,故君子不恥下問,可以為學之道矣。論語述而篇,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也。」

  謙者,存養之謂也。謙遜為存心養性之本,謙遜其心而存養其性,道則可致中和而得眾,謙恭待人,謙和接物,民胞物與,上下和睦,無爭無鬥,無怨無恨,無嫉無妒,和和氣氣,快快樂樂,其功在謙遜之德也。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三節 謙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寵物的因緣

蓮生/文

  人問:

  「聽說家裡的寵物多是親人來轉世,是嗎?」

  我答:

  我覺得不只人有寵物,佛菩薩均有寵物,例如:

  騎龍觀音──龍是寵物。

  騎魚觀音──鰲是寵物。

  文殊菩薩──獅子是寵物。

  普賢菩薩──象是寵物。

  地藏菩薩──諦聽(獨角獸)是寵物。

  瑤池金母──鸞鳥是寵物。

  大威德金剛──牛是寵物。

  孔雀明王──孔雀是寵物。

  二郎神──吠天犬是寵物。

  馬頭觀音──馬是寵物。

  大吉祥天──馬是寵物。

  其他……。

  還有,還有,北極玄天上帝,龜蛇均是寵物。多聞天王(黃財神),吐寶鼠是寵物。

  ……。

  佛菩薩金剛護法空行諸天,其實都是有寵物的很多。

  如果研究佛菩薩的寵物,還可能寫上一部大頭書呢!

  如果讀者仔細的閱讀,吳承恩寫的《西遊記》,其中的主角:

  唐三藏──人。

  沙悟淨──流沙河之怪。

  孫悟空──猴子。

  豬八戒──豬。

  意馬──馬。

  整本《西遊記》的主角,幾乎全是動物為主角了。

  再說,《西遊記》裡的妖怪,全是動物居多。

  牛魔王──牛。

  蜘蛛精──蜘蛛。

  還有很多有靠山的佛菩薩坐騎(寵物),全下凡來興風作浪。

  龍王、黑風怪、鼍、魚、牛、犼、獅、犀牛、玉免....。

  那些下凡擾亂唐三藏的妖魔鬼怪,幾乎全數或多數均是有來頭的佛菩薩的寵物了。

  佛菩薩。

  寵物。

  寫成了《西遊記》。

  在因緣果報中,我在問事中,有一奇事:

  一位弟子來問:

  她養了一條狗,她深深覺得,這根本就是逝世丈夫的轉世。

  丈夫喜歡「冰淇淋」,狗特別愛吃,而且兩人同吃「冰淇淋」。

  丈夫喜歡她穿黑色衣服,狗每日均會咬黑衣服給她穿。

  丈夫早上習慣開門拿報紙,每天清早狗會開門咬報紙進來。

  丈夫出門開車,先坐駕駛座,狗一樣先坐駕駛座,再讓位。

  丈夫知道家中一切東西在哪裡,當她找東西,一定狗先在那裡。

  丈夫與她分房睡,狗亦有自知之明,跑到自己的房間去睡。

  更奇的是,狗的叫聲,其發出的聲音,如同先前先生在叫她。

  我回答她:

  「真的是妳先生。」

  我說:

  不錯!家中的寵物,是前世的親人,都是有緣來相聚的。

盧勝彥文集220冊《當代法王答疑惑》寵物的因緣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蹬車老人與他資助的300個孩子



  白芳禮老人生前照片──老人在蹬車途中撩起衣服擦汗(1994年攝)。新華社發(李錦河攝)


  一位老人與300名貧困學生——退休三輪車工人白芳禮資助300名貧困學生的故事。

  9月23日早晨,93歲的他靜靜地走了。無數活著的人在口口相傳中記住了他——蹬三輪的老人白芳禮。這不是神話:這位老人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帳單上是一個零。

  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解放後,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範,並拉扯大了自己的3個孩子。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

  眼下,人老了,又有政府每月發的退休金,他計畫回家鄉安度晚年。

  他走在村裏,發現大白天到處可以看到正在幹活的孩子。他問:為什麼不上學?孩子們說,大人不讓他們上。他便又找到大人問,為什麼不讓孩子上學?大人說,種田人哪有那麼多錢供娃兒上學!

  這一晚,白芳禮一夜沒合眼。

  白芳禮雖然沒有什麼知識,可他很喜歡知識,特別喜歡有知識的人。他常對人念叨一個理兒:國家要發展,知識為先。眼前家鄉的一幕讓他無法平靜。難道能眼瞅著家鄉就這樣一輩輩窮下去?能眼瞅著那些沒錢的孩子上不了學?不成!

  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集家庭會議,宣佈了兩件事:“第一,我要把這些年蹬三輪攢下的5000塊錢全部交給老家辦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舊業,掙下錢來讓更多的窮孩子上學!”

  74歲的白芳禮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輩子的三輪車。和以前蹬車相比,他現在感覺目標亮堂。他像是在圓自己的一個夢,這個夢他小時候做過卻沒能實現。現在,他要把這個夢擴展得大大的,要讓它在更多的有夢的孩子身上變成現實……

  每一個見過白芳禮的人,都會心酸。

  他一年四季從頭到腳穿的總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從街頭路邊或垃圾堆裏撿來的。他每天的午飯總是兩個饅頭一碗白開水,有時往開水裏倒一點醬油,那已是“美味”了。饞得厲害了,就在晚上睡覺時往嘴裏放一星肉,含著,品品滋味。

  物質生活上壓榨到最低點的老人,卻把能量釋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沒歇過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從三輪車上昏倒過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滿地的路途中,摔到溝裏;他曾因過度疲勞,蹬在車上睡著了;他曾多次在感冒高燒到39攝氏度時,一邊吞著退燒藥,一邊蹬車……更有不為人知的,由於年事過高,冬天裏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褲總是濕漉漉的,他就墊上幾塊布照樣蹬著車跑。

  白芳禮生於1913年5月13日,屬牛。有人說,他真是牛命,吃的是草,出的是苦力,擠的是奶。

  他為了什麼?對於一顆掙脫了世俗羈絆的心靈,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有人背地裏稱他是“高級神經”。

  老人說:“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捨得花錢!孩子們等著我的錢念書,我就只能往裏掙才是!”

  這是一顆太陽的心,默默無言,卻燦爛熾熱!

  看到自己捐的錢能化為孩子們讀書的甘露,他便有了無上的幸福

  白芳禮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晚飯後抱著他那個小木盒子往裏數錢;一元、一角都要把它們展平、碼好。他每個月最快樂的日子,就是蹬著三輪車去學校捐錢。兒女們的印象中,這樣的日子老爺子總是像過年似的歡喜。

  紅光中學是天津唯一一所接收藏族孩子的學校。當白芳禮得知這裏的孩子大多數來自貧困牧區,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半個月後,他蹬著車來到學校,掏出話:“我是白芳禮。今後我要用蹬三輪的錢每月資助這裏的藏族學生,別讓孩子們委屈!”說著,從口袋裏掏出900元錢。在場的人驚呆了!那全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厚厚的一疊。

  從1993年到1998年,老人資助了紅光中學的200多名藏族學生,月月給他們補助,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白芳禮傾盡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熱灑向了眾多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學生們從他那裏獲得的感動和成長,讓他收穫了無上的幸福。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的一幕。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台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臺從老人那裏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

  一位元來自新疆地區的貧困學生,功課優秀,沒畢業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擬以高薪聘用。這一天,他走上台激動地說:“我從白爺爺身上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學校、也向白爺爺表示:畢業後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還貧困的家鄉,以白爺爺的精神去為改變家鄉面貌做貢獻!”他深深地向白芳禮老人鞠了一躬。全場掌聲雷動。老人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事後,老人對他的老友說:“我過得是苦,掙來的每一塊錢都不容易。可我心裏是舒暢的。看到大學生們能從我做的這一點點小事上喚起一份報國心,我高興啊!”

  這些年得到白芳禮捐助的大學、中學、小學以及教育基金等單位達30家之多。老人捐錢從不圖回報,許多得到他幫助的學生並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樂和幸福來自他那一顆太陽的心!

  他堅守著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戰士堅守著戰鬥的高地

  1994年,白芳禮81歲。這一天,他把整整一個寒冬掙來的3000元辛苦錢交給一所學校後,校領導說代表全校300名貧困生向他致敬。這話觸動了他:現今缺錢上學的孩子這麼多,光靠我一個人蹬三輪車掙來的錢救不了幾個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兒女家的門敲開了:“我準備把你們媽和我留下的那兩間老屋給賣了,再貸點款辦個公司,賺錢支教。”

  不多幾天,在緊靠天津火車站的一塊小地盤上,出現了一個7平方米的小售貨亭,裏面擺著一些糕點煙酒等,當頭掛著一塊牌子——“白芳禮支教公司”。他對受雇的員工宣佈:“我們掙來的錢姓‘教育’,每月結算,月月上交。”

  小售貨亭讓白芳禮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財力,卻一點也沒有改變他蹬三輪的生活。他把售貨亭交給夥計打理,自己照樣天天出車拉活。他說:“我出一天車總能掙回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為了在車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著亭子搭了個3平方米的小鐵皮棚子,裏面用磚頭搭了一塊木板算是“床”,棚頂上的接縫處露著一道道青天。夏天,棚裏的溫度高達40攝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凍成冰坨子。白芳禮就在這裏面住了整整5年。

  “這老爺子怎麼像個沒家的人……”老人的兒女一直承受著某種誤解的壓力,他們對父親有些埋怨。蹬著三輪闖蕩了一輩子的白芳禮,骨子裏有一種大義與胸懷,國家與社會在他心目中有頭號的位置。他對兒女們說:“我現在是有國無家,為了能給孩子們多掙錢,眼下就住這兒了!”

  白芳禮像一個堅守戰鬥高地的戰士一樣堅守著他的追求。

  然而,終於在那一天他感到了無奈。1999年,天津火車站進行整頓,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著轉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禮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腳沒勁了,以後還指望用什麼掙錢給孩子們讀書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縮在車站附近一個自行車棚裏,硬是給人家看了3個月的自行車,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錢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飯盒裏,等存滿500元時,他揣上飯盒,蹬上車,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來到了天津耀華中學。人們看到,他的頭髮、鬍子全白了,身上已經被雪浸濕。他向學校的老師遞上飯盒裏的500元錢,說了一句:“我幹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

  一顆太陽的心是不會熄滅的,白芳禮依然活在他的追求中。其後的歲月裏,他播灑下的陽光迸裂成一個更大的陽光的世界。

  當白芳禮患病的消息傳出,一批又一批學校的學生來到他的身邊。他望著孩子們,淚水一個勁兒地流:“孩子們,等我病好了,我還要蹬三輪掙錢資助你們讀書!”

  然而,老人再也不能實現他的願望了。他像流星一樣劃過,但卻讓自己燃燒著,給世界留下了最後的光芒……

不知道

  宋朝有一將軍曹翰,在討伐南方的賊寇之後,路經廬山的圓通寺,寺僧因知曹翰的軍隊風紀不好,大家就嚇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緣德禪師端坐法堂不動。

  曹翰叫他,他也不理不睬,甚至連瞧一眼都不肯,曹翰英雄式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非常生氣的說道:「我的軍隊路過此間,只想借宿貴寺,讓士兵們休息一下,為什麼你連一聲招呼都沒有?你竟敢如此無理,難道你不知道面前站著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將軍?」

  禪師聽後,平靜的睜開雙眼,回答道:「一個軍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無禮,難道你不怕因果報應?」

  曹翰更是大吼道:「什麼因果報應不報應,難道你不怕死嗎?」

  緣德禪師也提高了聲音說道:「難道你不知道面前坐著一個不怕死的禪僧?」

  曹翰非常訝異于禪師膽量,同時也被禪師如此的定力折服,問道:「這麼大的一座寺廟只剩下你一個人,其它人呢?」

  緣德禪師道:「只要一打鼓,他們就會聞聲回來。」

  曹翰就猛力敲鼓,敲了好久,但卻沒有出現任何人。曹翰不悅道:「已經打鼓了,怎麼還沒有人回來?」

  緣德禪師從容道:「因為你打鼓的時候,殺氣太重,請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敲一下!」

  因此,曹翰念佛打鼓,打鼓念佛,不久藏起來的寺僧都跑回來了。曹翰此時非常有禮的合掌問道:「請問禪師上下?」

  禪師平靜的回答道:「我是緣德。」

  曹翰驚歎不已,隨即跪下來祈求道:「原來是德高望重的緣德禪師!禪師,請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戰爭中致勝?」

  緣德禪師漠然的應道:「不知道!」

  自古以來,社會每有戰亂,總有一些大德護衛道場,願與寺廟共存亡,像緣德禪師,勇敢、慈悲、智慧之人也。兵難不離是勇,叫人念佛是慈,隨興回話是智。尤以問戰爭取勝之道,回以「不知道」,真智仁勇之大德也。

※ ※ ※

  心能定,一切變化無礙於身,身安心定,處世怡然,所以當鍊得「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氣宇,然此氣度之鍊,當然得始於禪慮定靜而來,使得己身內心無任何外物之牽擾,無任何世俗之罣礙,自可清明而得,即是要時時知修,鍊修己心性之昇華,再大之災難也無所畏恐。

  如今為何有那麼多之人經常處於恐懼憂慮之中呢?這都是欠修之故使然,如平時有修,心能平定,再大的災禍也無法為之左右,更由此可知人之修是何等之重要,更可證得有修之「優處」也。希世人能悟知此理,多知修、多早修,來面對幻化無常之人生,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 定心安怡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情字這條路

無極皇母大天尊降

詩曰:自古多情空餘恨,英雄難過美人關;
   放下七情與六慾,回返理天一身輕。

聖示:現代人精神貧乏,特別企求虛幻的情感,尤其男女之間的情受常有錯誤的解讀,又因錯誤的處理方式,造下不可彌補的後果。娘今夜便以「情字這條路」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情字這條路」

  娘見諸兒女如飛蛾撲火般,搶著投入愛情的行列,但實際經營時皆無方法與手段,感情常觸礁,好姻緣搞成惡緣,佳偶成孽緣,甚至以拙劣的手法離婚,傷害下一代。

  男女之間談感情,不是為愛得你死我活準備,但人類近幾十年來只強調求偶期的浪漫與瘋狂,未在傳宗接代及婚姻經營上多下工夫,導致結緍變成變愛的墳墓,影響千千萬萬的男女對婚姻的期盼。

  娘勸喻諸兒女,求偶只是情感的初階,如何共同建立家庭,養育身心健康的子女,對國家、社會貢獻心力,才是高階的婚姻。若一對已婚男女成天吵鬧、打架,隨意離婚或外遇背叛另一半,國家社會會安寧嗎?

  望諸兒女遇到喜歡的對象,先要了解其個性,是否有賢德、賢淑的氣質,若有、才是值得交往的對象;如果喜歡的對象重物質,不重精神,兩人一定會因此吵鬧不休,開口閉口都是錢,怎麼會和睦?

  另目前跨國婚姻興盛,男子多娶外藉配偶,望諸兒女能更用心關懷此類國際婚姻,莫忽視外配之人權。為人長輩平時也要多關懷與鼓勵子女,要好好經營婚姻及家庭,才能在情感上得到滿足。戀愛是一時,婚姻才是長久的,在家修行之諸兒女當勇敢去面對,莫以修行為藉口,忘記自身對家庭及國家社會的責任。若諸兒女每個人都不想面對或負起責任,那國家社會的未來將會失去希望,喪失活力。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母娘今夜之慈訓深刻入心,強調在家修行者結婚成立家庭,教養下一代是主,戀愛遊戲人間只是短暫的過渡期,莫本末倒置。每個修子對養育我們的社會、國家皆有責任,從何處生養,必努力回報.尤其社會結婚生育年齡愈來愈高,離婚率也每年提高,皆不是一個健康社會該有的現象,若普通人不知病,在家修行者應了解病從何來?如何醫治?只要人心向善,但若人心向惡,錯誤言行舉止則會變本加厲,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思悟而改之。

全真月刊126期

女冤魂

蓮生/文

  我走過一棵大榕樹。見一名女子立於大榕樹下,痴呆般的站立,一動也不動。一股陰氣吹來,令人毛骨悚然。

  我「哎啊」的一聲,原來是見鬼了!

  女鬼說:

  「盧師尊,我等你很久了!」

  我說:

  「等我何事?」

  女鬼說:

  「我有一件事,非你莫辦,請你幫助我。」

  我按一按靈光,便知悉一切,我也深深的同情女鬼了。我也知道這件事,只有我能幫忙,誰也幫不了的。

  我勸女鬼:

  「冤家宜解不宜結,何不放了他?」

  女鬼說:

  「天地不公,自有冤氣,此仇一定要報。我們原是夫婦,可惜有了第三者。我們衝突,他將我勒斃,然後偽裝我吊大榕樹自殺,法官無眼,判他無罪,如今他逃到美國去了。」

  「你無法去美國?」

  「不錯,白天有日遊神,晚上有夜遊神,我根本無法。況且有大海,無法飛渡。」

  「我能帶你?」

  「是的。你頂上有三光,日遊神不能傷,夜遊神不能傷,你回美國,自可帶我。」

  「美國那麼大,你先生何在?」

  女鬼說:

  「美國雖大,但盧師尊名氣也大,他某月某日會來你處問事,這時你放我出來,我自能處理!」

  我說:

  「這不太好吧!我豈不是成了幫兇?」

  「這是因緣果報,不是幫兇。」

  女鬼一縱身,飛身進入我的口袋之中。



  說巧也是巧,我星期五回美國,星期六問事,他的先生就來了。

  女鬼從我的口袋中,跳到先生的身上。

  這人問我:

  「有無偏財運?」

  我答:

  「無。」

  這人笑笑:

  「盧師尊失準,我是賭場的小老板,我吸賭徒的金,怎會沒有偏財運?」

  我答:

  「賭場吸賭徒的金,這也是缺德的事,我看你快倒楣了!」

  這人哈哈大笑:

  「我賺了不少錢,想再蓋一間賭場,今天才來問你,想不到神算不準,你盧師尊連三流的算命師都不如。」

  我說:

  「準不準難說,但,我奉勸你,馬上皈依我,真心懺悔。殺、盜、淫、妄、酒要戒,停止賭場,我還可以救你。」

  他站起來:

  「放屁!」

  走了。

  這位女鬼的先生,其報應非常的離奇,他在自己的賭場,上下樓梯時,樓梯太光滑,滑了一跤,跌了下來,剛巧碰到賭檯的一角,頭破血流,竟然死了。

  詩:

  遇見冤氣吾要救。

  冤冤相報就是誅。

  為人且看這方寸。

  錢財再多也變無。

盧勝彥文集第219冊《南山怪談》冤冤冤冤冤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善惡一念間

  佛陀時代,有位貧窮的年輕人,一心想改善家計,於是到城裡找尋機會。他一到城裡,覺得很有希望,不由自主地唱起歌來。

  他的歌聲嘹亮悅耳,正好國王在皇城上巡視,聽到他美妙的歌聲,於是派人請他進宮。

  國王問他:「你可以再為我唱一首歌嗎?」

  年輕人即為國王獻唱一首歌,國王聽得很歡喜,就問道:「你要去那裡?」

  他回答:「為了生活,我想去賺取一分錢!」

  國王說:「那太辛苦了,我給你兩分錢!」

  年輕人心裡雖然高興,但又想:若能有兩分錢,我可以再去賺一分,合起來就有三分。於是他以此為由,請求離去。國王說:「這也是很辛苦,乾脆我給你一筆錢好了!」

  年輕人拿到這些錢,心中雖然歡喜,卻無法滿足,後來國王便慷慨地說:「錢不夠,那給你一個村莊好了!」

  年輕人覺得國王 心量寬大,非常感恩地說:「國王,您賞賜得這麼多,我一定會知恩圖報,感謝國王的愛護!」

  國王看到他那麼誠懇,非常歡喜,於是又說:「這樣好了,我給你半國之地,我們可以共同處理國政。」

  年輕人聽了確實受寵若驚,非常感激,從此對國王的感激與恭敬,直是無法以語言來形容。

  某一天國王理政之後非常疲倦,就在年輕人的住處睡著了。此時,年輕人見了,心中突起惡念:如果我能獨掌國政不知多好!國王現在睡得這麼熟,只要我一下手,他就一命休矣,那國家就可以由我專政了!

  當他正要下手時,忽然又回心一想:如此恩將仇報,我還是人嗎?他非常慚愧懺悔:為什麼會起這種殺人惡念?是為了錢財還是地位?真是太可怕了!

  國王對這位年輕人那麼好,他還是會「惡向膽邊生」,若不是及時生生起一念善,後果不堪設想!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

※ ※ ※

  自古以來人心善變,總易在自我之私做出背離善心的事,這等事情非止於今時,打從古來就有如此等事。而人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乃在於心念善惡交集,對人對事無法判別清楚,故智迷成障而步迷途,有言道:「一毫之惡,勸人莫做,一毫之善,與人方便。」在知種種事由必會成為惡果或是會形成種種惡因惡業,那就要不惜一切勸導別人莫為、莫做。 

  又若是事為能利益眾生,不管是什麼事情,那就必需不惜一切給人方便,給人鼓勵,這才是善惡分明之人。如今社會人們的心思較為紊亂,難能自覺己過,也常在不知不覺中造下種種的錯誤,要明白一件事,凡多有禍厄皆是自己強出頭啊!今社會不比往昔純樸,大多易受外在形形色色給影響,故如不加以自撫心性,自覺改正,恐將會落入自造業報中。 

  人心本善,單純又清淨,奈都因無以克制,無以自律,無以自拔,才會面對種種考境,難以清淨心地。

慈聖雜誌117期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醒過來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煩惱,所以有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問了佛一樣的問題:「我該怎麼做,才能沒有煩惱?」

  佛陀給的答案都相同:「放下。」

  有個自以為聰明的人很不服氣,便專程去找佛陀,挑釁地問:「世上有千千萬萬個人,就有千千萬萬種煩惱。但是您給他們的解決方式都完全相同,那豈不是太可笑了?」

  佛陀沒有生氣,只是反問男子:「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會做夢嗎?」

  「當然會!」男子回答。

  「那麼,你每天晚上做的夢,都是一樣的嗎?」佛陀又問。

  「當然是不一樣的。」

  「你睡了千千萬萬次,就做了千千萬萬個夢。」佛陀微笑地說:「但是要結束夢的方法,卻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醒過來』!」

  男子聽到佛陀的回答,啞口無言。

  我很喜歡這則禪宗故事。這則故事把煩惱比喻成「夢」,只要我們願意放下,就能從夢中清醒來。無論你的煩惱是什麼,方法都是一樣的。

  「晨鐘暮鼓難醒夢中人。」

※ ※ ※

  在如今複雜之社會裡,能使自己真正的明醒,是屬不易之事也。在今之社會,人心絞亂不已,同時惟利是圖,惟欲是從,故無所不用其極的達到目的,這些就是屬於人智之昏昧,無以「醒」明之故也。所以說,在這種之環境中要能「真醒」,實在不是件容易之事也。

  雖言如此,但得多自己鍊性修持,能讓這些周圍環境的阻力去除,才能有助於清醒自己,使得自己之靈智不受污染,同時更可藉此之明智來造福人群,這就是「醒」的真諦與功用,希比人齊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醒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為官

  岳武穆王  降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

  陳生:古代,地方首長被稱為父母官,因為他有責任照顧百姓,只要能在政策及作風上,處處為百姓著想,把百姓像自己的兒女一樣看待,百姓必然視他如父母一樣的敬愛。

  岳武穆王:社會風氣之所以會敗壞,很多是來自於官方發現弊端之後,沒有加以禁止,甚至有些官員認為有利可圖,還做出官商勾結的惡劣行為,如此不但不能禁止,更可能變本加厲。

  陳生:為官者,除了依法施政之外,當處處為國為民著想,制定利民及消滅惡行的法令,並嚴加執行,社會風氣才有改善的餘地。

  當政者,對待百姓的態度能得平和,百姓在他的感化之下,性情會轉為溫順,不致於急功近利,而且養成廉淨的習俗,盜賊自然減少。

  如果官方給百姓的壓力大,百姓必然急躁,突發事件自然升高,社會不平靜,動盪不安,乃是必然的現象。

  岳武穆王:為官者,當以身作則,時時保持清淨心,多寬恕、多體恤,社會自然安定,國強民富是不難達到的。

  如今,為國為民的官員,如果人人心中都有百姓的存在,有道德的觀念,肯付出的態度,國家怎會不強盛,貪官汙吏自然會絕於官途。因此,國家任用如此識大體,有擔當、肯做實做的官員,是國家之幸,百姓之福。

  陳生:世人為了生活,必須賺錢養活這個色身,身體之本,在於心靈;因此,一生對於身心靈的健全,是我們人生追求美滿生活的重點工作。

  岳武穆王:可惜許多人在此誤解了人生,以為利用機會,不擇手段盡力賺取金錢,才是人生的目標;如此一來,卻忽略了心靈的健康,因而使憂鬱症的人口急速增加。

  陳生:所以說,貪念正是產生心理病態的首要兇手。

  岳武穆王:良心能安,是因為一生常做一些見得人的善行;良心不安,是一生常做一些見不得人的醜行。人在得勢之時,如果不常常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卻只恃勢欺人,恣意橫行,往往失勢的時候,所有的因緣果報就會隨之而來;屆時呼天搶地,祈天求神、禱告、求佛,也是無濟於事。

  但願世人應深信因果報應,自作自受是天經地義的事,報應之事有如吃飯、生病,是沒有人代替得了。切記!切記!

  期盼諸子能看開人生,放下心中執著,速速進德修業。

  可。停筆。吾退!

萬事忠為首-第四十八章 仁慈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心在何處

蓮生/文

  人問:在《通天之書》裡的序文,提到盧師尊放走了「孫陀利」及「戰遮」。

  在書中,盧師尊發現她們時,她們是被關在一座牢獄。既然她們在世時,毀謗佛陀,

  為何她們不在地獄受苦,而是被關呢?

  我答:先舉一個例子吧!這是講「心究竟在何處?」。

  在楞嚴經中,有一段佛陀對阿難關於「心在何處」的精彩對話。

  佛陀問:眼和心究竟在哪裡?

  阿難回答:眼在臉,心在身中。

  佛陀說:如果心在身中,那麼先感覺五臟六肺的活動,然而再覺知外面的世界,

  事實並非如此。

  阿難回答:那麼心在身外。

  佛陀說:如果心在身外,那身心各不相干,心所知,身不能覺,身所觸,心也不知,

  但事實並非如此。

  阿難又說:心應該在眼中。

  佛陀說:心如果在眼,山河大地可見,但為何不能同時看到眼睛?

  阿難又說:我張開眼,看見光明;閉上眼睛,看見黑暗。開眼見外,閉眼見內。

  佛陀說:閉眼見內,黑暗和眼睛是否相對?

  如果相對,那黑暗就在眼睛的前面,這怎麼說見內。

  但,如果不相對,如何見外?

  阿難回答:我的思惟,和外境事物相合,在相合處,心即相合相隨。

  佛陀說:心沒有實體,所以萬法由心生。既然沒有實體,就沒有內,沒有外,也不是中間。
  

  例如身體痛,是外覺,或內覺,或內外皆覺?

  阿難說: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而在眼與物的中間。

  佛陀說:心在眼物之間,如果心包括眼物,眼有知,物無知。

  那麼豈不是一半有知,一半無知。

  如果不包括眼物,那心如何認知物體?

  阿難說:心不在任何地方,一切無染無著,就是心。

  佛陀說:心不在任何地方,就名龜毛兔角,有名無實,無實就無染著。

  如果別有心的所在,那在存在某一處,這豈不是著了相嗎?

  最後

  阿難終於明白:自心本空之理。

  我說:這段對話,非常堪深,分析入理,但行者有時也被弄得迷糊起來。

  其要義是「自心本空」。

  佛陀與阿難是論辯「心在何處」?

  我跟質問者是論辯「地獄在何處」?

  請問地獄不是由「心」所出生嗎?

  心若無地獄,地獄就不見了。

  心生地獄才生,心滅地獄無有。

  地藏經的地獄,是八寒八熱,另有「增邊地獄」,無窮無盡。

  「孫陀利」及「戰遮」被關牢獄,豈不是地獄嗎?

  你以為什麼才是地獄?

  地獄:

  自心本空。

  由自心出生諸天六道的啊!

盧勝彥文集220冊《當代法王答疑惑》地獄究竟在何處?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一呼一吸皆要自省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春蠶到死絲方盡,修行人生要堅持;
   去掉習氣不瞋怒,他日成佛度眾生。

聖示:諸兒女雖已接觸宗教,但習氣仍重,要去掉貪、瞋、癡之習氣相當不容易,不管在道場或工作場合皆要心口合一,不能因場域之不同,而有不同之面目與口氣,須知諸天仙佛隨時考察諸兒女,若遇考不過,遇境不修,只在道場行善造功,則回天難矣!娘今夜便以「一呼一吸皆要自省」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一呼一吸皆要自省」

  俗話說:「說出口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諸兒女的一言一行,皆要先思考過才能說出口或去做。如果未經思考衝動而為,不但惡業容易造作,又會害及自己與別人,不可不注意也。

  某道場有位廟公,平時交際手腕好,能與所有的鸞下生及善信大德熱絡相處,逗得大家心花怒放,他也以自己的好口才及待人方法為傲,只覺得自己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有一天,廟堂的善信向他請教問題,這位廟公很和悅的為對方解答,但這位善信因為年紀大有些重聽,便請廟公大聲的再為他說一遍。廟公心想:「服務善信要客氣。」便再大聲為其解說一遍,善信這時聽懂了,便快樂的感謝廟公一番。

  當廟公一整天服務善信兒,便高興地躺在床上細數自己今天造了多少功,不但沾沾自喜,還洋洋得意。就在廟公半夢半醒間,他突然聽到一聲喝斥:「難!未看破、放下。」廟公聽得清清楚楚,不禁嚇醒坐起來,仔細思考仙佛的話,才發現自己每天思量的都是自己做了多少好事,造了多少善功,受到別人稱讚或敬重,就高興的產生虛榮心;怕受別人批評,每天兢兢業業不敢怠慢,但日復一日服務眾生,心裡懸念著「度眾」的事,並未真的「看破」、「放下」,做的善事皆是「陽善」,非陽善不為也;像去廚房幫忙或清理環境,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他不想去做,因為別人不一定會看到。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諸兒女,從日常生活到廟堂修行,汝等皆要真正「看破」、「放下」,不要注重表面的虛榮,「有了面子,就失去裡子。」修行人一旦注重表面,就無法深省自己的品行,認假為真,待時辰一到,才知自己做了白工,豈不可惜?望諸兒女在自己修行方面皆能修至內心。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慈訓蘊含深刻的修行道理,若能體悟,則諸鸞下生及眾善信大德在修行與度眾上,必能往前邁進一大步。簡言之,修行不是譁眾取寵,要能不斷去蕪存菁,今天的事努力去做,睡前把缺點記錄下來供明天改進,優點通通忘記,不因行善度眾有成而心竊喜,如此才能日日新。當一個人活在榮耀之中,久必腐敗;當一個人活在戒慎恐懼之中,未來焉有不回天之理?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悟行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23期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眾生平等

  一大早,寺院門口就吵鬧不休,玄素禪師前去詢問,瞭解到原來是一個屠夫想要進寺燒香拜佛,但是寺裡的僧人嫌他滿手血腥,不肯讓他進殿。

  於是雙方發生了爭執。玄素禪師看到這個情景,立刻阻止了眾僧人。他問道:「為何事在這裡吵鬧?」

  旁邊的僧人說道:「這個屠夫每天殺豬宰牛,雙手沾滿了血腥與罪孽,怎麼能讓他破壞佛門的清淨呢?」

  旁邊的人也附和道:「每天晚上,他家裡就會傳來豬狗牛羊的哀叫聲,聽得人心煩,讓人無法入睡,像他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到這裡來呢?」

  玄素禪師說道:「你們這樣說就不對了,他身為屠夫,為了生計被迫屠宰生靈,一定於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懺悔。佛門為十方善人而開,也為度化十方惡人而開。」

  屠夫滿面感激,來到禪師面前說:「方丈慈悲,我殺孽太重,於心不安,所以想要請方丈和各位法師到我家裡去,我準備在家裡辦齋供養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們全家齋戒沐浴三日,懇請各位光臨寒舍,助我完成這個心願。」

  眾人聽了他的話,搖頭不止。玄素禪師卻用微笑化解了,他說道:

  「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只要與佛有緣,就可度他,佛門慈悲,不會捨棄任何人。」

  所以玄素禪師毫不猶豫,欣然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請去屠夫家做客。

  「在佛陀眼裡,眾生皆平等,哪裡分誰聰明,誰愚鈍,誰善良,誰兇惡呢?」

※ ※ ※

  天地公心待萬民,起頭人人本平等。佛云:「眾生平等」,雖萬物有異類,本俱佛性,既然菩提並非特定某些人所能擁有,則人人平等,誠心可得之。

  因為用真心,不分(你、我、他),能同等心對待,自然心不分別,則並無(我優、他劣)之分,更無(我對、他錯)之別,亦無(我是、他非)之念頭,進而不生(我可、他不可)之觀念;心境如此,則能(他對、我依從),(他可、我讚嘆),(他優、我效法),又何患心中有分別之念?能時時以平等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當然心能柔順,在我身體之內,亦未見有紛擾,氣亦不紛亂,如此何來氣滯血敗之症。

  果能達到此境界,人道則小有所成,修行方已奠下根基,欲脫俗超然,指日可待也。

歸真罡-第廿九章 平 罡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醜女的魅力

  人生在世,誰都希望自己長得漂亮一些,精神一些。特別是女孩子,容貌姣好會受到青睞,是事業有成的一大優勢。然而,事情並非這樣簡單,不能說臉蛋漂亮就擁有一切。在很多情況下,即使在公關方面,美貌常常不如聰慧、誠實更得人心。

  深圳一家廣告公司在一所重點大學文學院「招兵買馬」,選中了兩個女孩,二人學習成績都相當好。

  一位姓施的女孩天生麗質;另一個方姓女孩面部黝黑,相貌平平。廣告公司「以貌取人」讓施負責「外勤」,專門與客戶打交道,招待客戶、談判、簽單子;方則被安排搞「內勤」,負責列印、接電話及煮咖啡。

  儘管有人認為這樣安排不太公平,但方卻毫不抱怨。頭三個月,正像一些人所預料的那樣,方儘管恪盡職守,業績卻不佳,人們估計她被「炒魷魚」只是時間問題了。

  然而,從第四個月起,形勢發生逆轉,施談崩的一張大單子,竟被方談了下來,其廣告費用超過25萬元。這件事在廣告公司引起了轟動,許多人對方的成功投來了嫉妒、敬佩、驚異乃至懷疑的目光。

  此後,方又從一些外商手裡陸續拿到一個又一個廣告單子,成績遙遙領先,徹底地將施的光彩蓋住了。施對方很不服氣,認為有人從中作梗,但廣告公司的領導如實告訴她:「方簽下的單子都是原先你三言兩語談崩了的。」

  為此,有人請教一位簽了單子的美國商人,方以怎樣的行動打動了他?

  這位美商說:「在方身上,有一種對成功與承認的熱切企求,她在談判過程中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她的謙和、坦率和在細節上為客戶著想的藝術,就像一個大家庭裡總為別人著想的年輕女孩一樣。她以她的友好和倔強打動了我,卻很少在實質問題上讓步。儘管她不漂亮,也不時髦,但可能是少女時代屢受忽略的經歷使她知道怎樣去觀察別人、體諒別人。」

  在這裡,謙和、坦誠、聰慧遠遠勝過了容貌的麗質。

  還有一位女孩長得也很醜,她供職於一家電視臺廣告部,業務精通,如魚得水,在廣告界及社交界是個「腕」級人物,使得許多頗具姿色的同行望塵莫及。

  她到底有什麼「絕招」?據說她去拉廣告時,總是微笑著對客戶說:「您不要以為我長得醜,我也知道正因為如此,我才不可能像某些人那樣去耍什麼花招,只能以自己的誠意和踏實工作來贏得您的合作……」

  她侃侃而談,在溫和、樸素的言辭中,不時閃爍著一份幽默、自信和睿智,有力地感染和征服了對方,何愁生意不成?有人勸她打扮打扮,用化妝掩蓋一下容貌上的缺陷。

  她卻說:「幹嘛非要去刻意掩飾呢?有時一個人的缺點就是他的特點,我的長相讓人過目不忘,難道不是我最大的優勢嗎?漂亮女人的青春飯只能吃一時,而我靠坦誠實幹贏得的信譽卻是永久的。我用知識武裝起來的頭腦不比用高級化妝品堆砌的臉蛋更能吸引人麼?」這套「醜女哲學」確實令人折服。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人越醜越好,而是說世界上絕對美好的事物不存在,誰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這沒有什麼可怕,關鍵在於要有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

※ ※ ※

  菜根譚有云:「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又云:「濃艷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世人若能仔細品味此二句話,必是會於我心有戚戚焉。

  無論古今,世之人皆對色身執戀不捨,忙著為它吃、穿、住,忙著為它滿足種種之慾望,尤其是女子,一生花費甚多之時間在裝扮外表,然而外表是短暫的,無論一個人如何殫精竭慮將自己粉妝玉琢成「黛眉明眸」、「丹唇皓齒」,最終都會隨著年華老去而青春不再。

  世人所謂的美醜,並非全然是客觀而是人所賦予,會因人而異的。«大智度論»中有一事例:言一女子,情人見了心生貪愛,冤仇見了心生嗔恨,子女見了心生敬畏,鳥獸見了聞風逃竄,同一女子,眾人會有一步之遙而天差地遠的反應即是此理。

  整潔、端莊、樸實的儀表,乃是基本禮儀,若因為職場所需而略施淡妝,本無可厚非,然而女子喜畫眉塗丹唇,多是因為迷於五境(色、聲、香、味、觸)而起,一般女子為了避免顧影自憐,皆會努力工作,並付出極大比例的所得購買名牌化妝品,以妝扮己身外貌,一生之中所花費的金錢和花在梳妝台前化妝的時間,累積起來,令人咋舌。

  其實五境(色、聲、香、味、觸)本非欲,若是其中帶有愛味,就能令修行者引生慾望之心,因此五境(又稱五欲)會帶來種種煩惱,不得自在,故修行者當遠淡之。

  再美麗的花朵都會凋謝,再漂亮的女子都會因年歲增長而失色,一個女子不一定要有沉魚落雁、閉目羞花之美麗,但不能沒有素養,素養是一種內在的氣質,有素養之女子不會因為歲月流逝而漸失光澤,反而會益加耀眼迷人,因為素養是集品德、智慧、魅力於一體之故也。

坤道與習氣-第一章 女子喜畫眉塗丹唇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漏盡通是第一名

蓮生/文

  我讀《封神演義》時,對峨嵋山羅浮洞的「趙公明」,特別的同情,其人本道門光景,清淡家風。

  誰知,「聞太師」邀請他下山。

  趙公明一口應允。

  趙公明原是「天地玄黃修道德,洪荒宇宙練元神,虎龍嘯聚風雲鼎,烏兔週旋卯酉晨,五遁三除閑戲耍,移山倒海等閑論。掌上曾安天地訣,一雙草履任遊巡,五氣朝元真罕事,三花聚頂自長春。峨嵋山下聲名遠,得到羅浮有幾人。」

  趙公明已是神仙,可惜「不正見」,結果把一位大羅神仙如俗子一般死了。

  所以,悟道原須滅去塵,塵心不了怎成真,玉今空卻羅浮洞,封受「金龍如意神」。

  再說:趙公明的三位妹妹,雲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其中「雲霄」最有定力。

  雲霄知道:

  「緊閉洞門,靜誦黃庭三兩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

  「截教門中不許下山,如下山者,封神榜中定是無名。」

  但,雲霄最後受不了瓊霄碧霄的「一激」,言雲霄「無情」。

  最後隨之下山。三位娘娘自也死於非命。

  後人評曰:

  「雲霄」既知師訓,又知天命,如何立卻不牢,畢竟被旁人搖動了。大抵氣是易動的。所以孟夫子要養氣,神仙要消卻「無明」,又曰:心如死灰,方纔做得神仙。

  我舉這一段,是說明趙公明是大羅神仙,清淡家風不顧,卻入紅塵,落得神仙做不成。

  另雲霄娘娘也是,明知不可下山,卻抵不住「一激」也隨之下山。

  弄得三姐妹,全死於非命!

  惜哉!惜哉!

  在佛門之中,有六大神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往往:

  學者只注意前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

  忽略了「漏盡通。」

  所以,「五通行人」特別多,「漏盡通行人」特別少。世人往往迷惑於見神見鬼,迷惑於耳聽天上話,迷惑於知一切心事,迷惑於三世因果的宿命,迷惑於神行諸法界。

  他們不知道前「五通」,全是「有為法」,神有之,仙有之,通靈人有之。甚至鬼也有之。「有為法」有生,有滅,只是一時夢幻而已,並非究竟。

  而被忽略的,正是「漏盡通」,我說「漏盡通」才是第一。

  貪漏盡,無貪。

  愛漏盡,無憂。

  無明漏盡,無無明。

  不正見漏盡,無不正見。

  (四漏停滅)

  這就是「漏盡通」。唯有第一名的漏盡通,才能真正的得「三昧」(正定)。由三昧中,才能「明心」,見證「佛性」。
  
  沒有漏盡通,光有前五通,照樣是夢中幻事,不能見如來。有了漏盡通,前五通自來了。


  趙公明、三位娘娘,皆有五通,卻因「無明」、「不正見」,死於非命。

  試問:

  「貪財、貪名、貪色、無明、不正見,如何明心見性?」

盧勝彥文集182冊《不可說之說》盡通是第一名

厚德交鄰

  公藝家的田地,東邊與楊氏為鄰,楊氏人多恃眾,強佔約有石糧之多的界田。

  公藝的父親欲與楊氏宰牲盟誓,楊氏聽到後,就揚言要打死公藝的父親。

  公藝勸諫父親說:「神沒有不靈驗的,心能虔誠就能感通,如果父親請神,恐怕神明會責怪我們不能寬恕人。如今楊氏倚恃人多,橫行霸道,勢不可擋,應以和為貴。可效法齊宣王的作法,和鄰居來往要有方法,這是很好的啊!」

  公藝的父親雖非常憤怒,但也不再說話,公藝就私下請楊氏喝酒,講和了事。

  在往後幾個月間,楊氏習以為常,又與王氏因爭地界的事,打死三人,一家人都被拘禁在縣城,寫信給公藝到縣城相會。

  公藝就前往縣城探監,當時受拘禁楊氏兄弟表示,急欲將全部的財產賣給公藝,充作拘禁中的費用。其產業約價值八百銀,公藝如給半價就能成交。

  公藝回想說:「不可乘危奪取他人的產業。」仍給予八百銀,因而幫楊氏贖罪免死。

  這是張公藝「良心買業,厚德交鄰」,為第四個「忍」。

  後人有詩讚歎說:

  作事循天理本高,田園有兮莫心勞;

  公之忍讓天成就,不比頑人用力操。

※ ※ ※

  社會如今之紊亂,可說貴於每個人之身上,由於每個份子之不能依道、依德來勵品自己,所以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加上每個人因各種利欲之薰心,總在於這裡頭鑽營,不去理會勵品之重要,一有不良現象,不知捫心自問,都怪罪於他人,請問這社會混亂之現象怎會不令人擔心呢?

  端正己身品德是如今歸良社會的良方,不可不知也,每個人如能在自身的舉動上細細的加以審慎,有無違背道德規範?在每一行事之前,先思慮有無背反良心?經常如此的思研,那每一事就可正德正道而無偏失,每個人都如此的話,社會那來的動亂呢?

  細加研究如今社會之令人寒心,就在於缺少這一點的「勵品」觀念所導致,使得整個社會亂倫的亂倫,違德的違德,不把這當作一回事,試想道德怎會不淪喪呢?盼世人能思及到此重要性,一齊歸思於端正自己的品德,齊歸整個社會的善良。

皇母慈音第一輯 端品己身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無學

  隆興府黃龍祖心寶覺禪師,黃龍慧南禪師之法嗣,俗姓鄔,南雄始興人。

  祖心禪師便依龍山寺僧人惠全禪師出家,曾參禮過雲峰文悅禪師。在文悅禪師座下,祖心禪師參學了三年,卻無所得,於是便辭去。後在黃檗山慧南禪師座下執侍四年,但是仍然一無所得。

  一天,祖心禪師倒開水,不小心,開水濺到了手指上,他豁然如夢初醒,但是禪機智慧尚未顯發。

  後來,他把此事告訴了慧南禪師,慧南禪師怕他得少為足,而沒有認可他。於是祖心禪師又辭別慧南禪師,投石霜慈明楚圓禪師座下。

  一日,祖心禪師閱讀《傳燈錄》。當他讀到……

  僧問多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曰:「一莖兩莖斜。」

  曰:「不會。」

  福曰:「三莖四莖曲。」

  ……這則公案時,祖心禪師豁然大悟,遂徹見文悅和慧南二位禪師的平生用處。

  於是他當即回到黃檗山慧南禪師那兒。剛展開坐具,慧南禪師便祝賀他道:「子已入吾室矣!」

  祖心禪師一聽,歡喜踴躍,說道:「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得教人看話,百計搜尋?」

  慧南禪師道:「若不教你如此究尋,到無心處,自見自肯,即吾埋沒汝也。」

  祖心禪師悟道後,一度混跡眾中,繼續做悟後保任的功夫。

  他經常入室,向慧南禪師請益雲門祖師的法語言句。慧南禪師道:「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許多功夫作麼?」

  祖心禪師道:「不然,但有纖疑在,不到無學,安能七縱八橫,天回地轉哉!」

  慧南禪師遂點頭稱是。

  黃龍慧南禪師示寂後,祖心禪師應郡守之邀請,住持黃龍十二年。祖心禪師天性率真,不樂事務,曾五次想辭掉住持職務,最後一次才得以如願以償。祖心禪師把自己的居處稱之為「晦堂」,故叢林中又稱他為「晦堂和尚。」

  祖心禪師證悟透徹,接眾有方,從他問道而開悟者,不可勝計。從下面所列數則上堂法語中,可以見出祖心禪師見地之圓滿--

  1.上堂:「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觸目遇緣無障礙。」遂舉拂子曰:「看!拂子走過西天,卻來新羅國裡。知我者謂我拖泥帶水,不知我者贏得一場怪誕。」

  2.上堂:「大凡窮生死根源,直須明取自家一片田地。教伊去處分明,然後臨機應用,不失其宜。只如鋒鋩未兆已前,都無是個非個。瞥爾爆動,便有五行金土,相生相剋,胡來漢現,四姓雜居,各任方隅,是非鋒起,致使玄黃不辨,水乳不分,疾在膏肓,難為救療。若不當陽曉示,窮子無以知歸。欲得大用現前,便可頓忘諸見。諸見既盡,昏霧不生。大智洞然,更非他物。珍重!」

  3.上堂:「若也單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有眼無足。惹悟目前,不明自己,此人有足無眼。據此二人,十二時中常有一物,蘊在胸中。物既在胸,不安之相,常在目前。既在目前,觸途成滯。作麼生得平穩去?祖不言乎: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4.上堂:「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便恁麼休去,停橈把纜,且向灣裡泊船。若據衲僧門下,天地懸隔。且道衲僧門下,有甚長處?楖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

  5.上堂:「鏡像或謂有,攬之不盈手。鏡像或謂無,分明如儼圖。所以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還會麼?不作維摩詰,又似傅大士。」

  6.上堂:「夫玄道者,不可以設功得。聖智者,不可以有心知。真諦者,不可以存我會。至功者,不可以營事為。古人一期應病與藥則不可。若是丈夫漢,出則經濟天下,不出則卷而懷之。爾若一向聲和響順,我則排斥諸方。爾若示現灑肆淫坊,我則孤峰獨宿。且道甚處是黃龍為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