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仇豫考薦

 

  參《宋史》的記載。


  仇豫,宋朝人。仇豫出任明州太守時,想推薦一個幕僚,問幕僚:「你家日常吃飯要花多少錢?」


  幕僚答:「我家十口人,每天要用二千錢。」


  仇豫問:「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


  幕僚回:「早餐要吃點肉,晚餐也要吃一些肉羹,當然需要這麼多錢。」


  仇豫聽後,非常吃驚,心想:「以我當太守的俸祿,還不敢經常吃肉,日常只能吃蔬菜而已。你當個小官,每天就能吃肉,怎麼能不貪呢?」因此,仇豫打消推薦幕僚的想法。


  仇豫在許多地方做過官,由於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造福百姓,每次任職期滿,百姓都依依不捨,不肯放他走。


  之後,仇豫到高密州出任司錄之職,本來高密州的強盜非常猖獗,聽仇豫來了,都相互告誡著跑到臨近的萊州去了。


  後來,高密的士兵叛亂,關起城門,幾乎殺光了州裡的官吏,卻高聲喊著:「不要傷害仇豫大人。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仙人掌的聯想

 

蓮生/文


  從苗圃裡,移植了一株仙人掌到自己的小院子中。每天傍晚歸家,就先得捲起褲管,澆澆花,澆澆仙人掌。慢慢的仙人掌也長高了,長大了,充滿了綠意。有時候,我坐在院子中乘涼時,我正面對著仙人掌,這沙漠上唯一生活得浪漫的植物,其長相的確不凡。


  為什麼就叫著「仙人掌」呢?仙人的手掌就像這樣嗎?我想不出是什麼人替它起了這麼詩意而美麗的名字,在我想像中仙人的手掌應該是晶瑩、光滑、柔細,哪像這「仙人掌」,長得粗糙又難看,渾身長滿了刺,一點也不似我的想像。記得幼年時,我曾幻想過,幻想自己是救人救世的仙人,到處除暴安良,在雲空之中,隨意遨遊。但,至今年長,仙人之夢沒有了,救人救世的心仍然不減。但,空有救國救世的抱負,而無真正的才學也是不行的。


  我覺得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心性」別人無法了解,君子坦蕩蕩放開心胸,卻不料小人都以蛇蠍之心來度君子之腹。我想,仙人掌長在孤寂的沙漠,不願像其他的花草樹木長在沃野的土壤上,不是沒有原因的,何以荒山漠漠,風吹沙丘,千里無一片綠的大沙漠中,而仙人掌孤獨的、傲然的佇立著,沒有伴侶,擁有的就是無窮盡的寂寞和月落烏啼。


  仙人掌又何以長刺呢!是的,那是為了防衛自己,在仙人掌的植物意識當中,它畢竟是明智的,就算在孤寂的荒郊野地,仍然要防衛自己。就拿我來,我畢竟太天真了,我認為君子之心,剖心切腹,可以容納日月,沒有必須隱瞞的。我一向,無害人之心,同樣也無防人之心,所仰仗的,乃是天下公理與正義,並無半點邪惡的心思,想學仙人飄逸過這一生,也想學聖人,心臻天齊。


  然而,卻從來就沒有想到,人間世上種種,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單純,這世界,邪人小丑,比比皆是。我雖無害人之心,而人卻有害我之意。於是,我對仙人與聖人的期望,開始感到痛苦,我想:「搬到沒有人的山上去住吧!和世人隔,做一株生長在荒郊野地的仙人掌。」


  許許多多的日子過去了,夢幻和空想全被現實和環境打得碎碎的,沒有一塊是完整的。心碎了,血液如蛇行般蜿蜒的流著,我感覺到,我就是被移植到庭院中的「仙人掌」。更糟糕的是,我這株「仙人掌」沒有刺,連保護自己也不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我今天想勸告世人的主題,然而,我看看我自己,我得承受永無止盡的痛苦,因為我是一株沒有刺的仙人掌啊!


盧勝28冊《泉聲幽記》仙人掌的聯想


忠臣與良臣

 

  唐太宗重用魏徵,引起一些權貴的嫉妒和不滿,而且到處散布流言蜚語,造謠中傷魏徵,並向唐太宗進讒言,侮蔑魏徵包庇犯法的親屬。


  唐太宗聽信讒言,十分惱怒,指派溫博去辦。由於溫博對魏徵也頗有微辭,立即去調魏徵的劣跡,不但捕風捉影,道聽途的搜集一些資料,並且添油加醋的向太宗進讒言。


  太宗命溫博去訓斥魏徵,魏徵並不與之爭辯。


  第二天,魏徵面見太宗,向太宗道:「我聽君主與臣下一條心,這才叫君臣一體,哪有開大公無私的精神,只在檢點行為上下功夫的賢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細枝末節,謹言慎行,我看國家的興亡禍福就無法預料了。」


  唐太宗大吃一驚,問道:「你這些話,到底有何含意?」


  魏徵不正面回答,乃向太宗叩頭:「希望陛下讓我做良臣,不要讓我做忠臣。」


  唐太宗飽讀經史,從未聽有人過這樣的話,不解的問:「難道忠臣,良臣有甚麼不同嗎?」


  魏徵:「像歷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龍逢,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謂良臣,就是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且被君主採納,因而身得美名,與君共享富貴,流譽青史的大臣。所謂忠臣,雖然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並敢於規勸君主,對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後被君主殺戮,國家滅亡,只落個忠臣的空名。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太宗聽後,覺得有理,又問道:「你講得很對,作為君主怎樣才能明智,怎樣才會昏暗呢?」


  魏徵回答:「君主能聽取各方面意見,就明智;君主偏信讒言,就昏暗。」


  他又列舉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偏聽偏信,被奸臣矇蔽,死到臨頭還蒙在鼓裏的實例,進一步闡明這個道理,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覺。


  太宗誠懇的對魏徵:「我接受你的勸誡,努力去做一個明君,你也要大膽進諫,無所顧忌和隱諱,做一個流芳百世的良臣。」


  魏徵見太宗以做明君為己任,非常高興,立即向太宗保證:「你做明君,我一定做良臣,決不辜負陛下的厚望。」


  從此以後,君臣相知,凡有魏徵壞話的人,唐太宗一概不聽,甚至嚴加痛斥和懲辦,使那些愛進讒言、陷害正直大臣的小人銷聲匿跡,不敢為所欲為。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家傳祕方

 

  一休聽京都有一個知道治喉病妙方的老人,便請求老人務必教他,老人:「可以,但這是家傳祕方,決不能告訴他人。」


  一休答應了,老人也告訴他祕方。一休卻將祕方容寫在木牌上,立於交通要衢。


  老人知道了大為生氣,一休:「不錯,我答應你不,但我可沒答應你不寫啊!」


※ ※ ※


  人生在世,難免有面臨迷惘或困惑之時,當別人有了某種程度的困擾時,自己若是知道的就不能隱藏不,尤其是對方都已經來到自己面前,正開口詢問於我人了,我人所知的豈有不予以相告知的道理,非但有義務告知,並且得滿心歡喜的予以指導,若能這樣落實,才可以算是修持慧命。


  生活上有許多時候,總是有機會,於偶然間會遇到他人突然有某些事情需要別人協助的地方,自己如果不知道也就罷了,若是自己明明知道的事情,卻不肯明白的告知,這就有違禮教,是很不應該的行為。


  或許生活上偶然之間,碰到有人向自己詢問某本書的哪一段話的意思,如果自己明明知道就應該不吝於告知,不但自己知無不言,並且要以非常親切熱絡的精神接待之;尤其要以歡喜的心情與認真的態度去接待對方,能這樣自己就可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傳授給他人,同時更植下智慧的因緣,更有極大的機會提昇本身的功名運,這就是德行,這便是慧命深耕。


  奉勸大眾,日常生活之中,自己的價性所在,就是能從自己身上將所學所知及所能,毫無保留的傳授指導給別人。縱使只是解釋一句話的含意,或許是傳授某種事物的竅門,凡是自己所知道的,只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範圍,都應該知無不言才對;因為善巧引導他人,有時是利濟其急難,有時是排解其危厄,甚至有可能是救其命、拯其志、長其慧,自己亦在傳授知識當中,植添甚深妙慧也。


寶德雜誌第170-述論:知無不言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國君爭田

 

  參《孔子家語‧好生第十》的記載。


  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有結果,他們就相約:「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裡請他給評判呢?」


  兩位國君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謙讓著他人擔任大夫,大夫謙讓著他人擔任卿。


  虞國和芮國的國君:「唉!我們真是小人啊!這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


  因此,虞國和芮國就互相退讓,然後協定都把所爭的田地作為閒田。


  孔子:「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是無法可再超越了。不下命令而大家聽從,不用教導而大家遵從,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了。」


※ ※ ※


  所謂:「慚愧」,羞愧之意,乃是省思、觀照自己不善造作之檢討;所謂:「感恩」,感激別人的恩惠,則是展露自己善念的表現。


  人生在世,必須有一種時常慚愧自我的精神,並且要燃起感恩世界人群的態度;能得如此,方可以不斷的增長自我德,並且掃除不好的性情、思維與行儀。


  眾生每當有人正在讚美某人的德行時,理當慚愧自己怎麼沒有想到要這樣做呢?有了這一層慚愧的心,就能不斷的往心深處尋找,原來自己也是可以的,一旦觀照自性之後,將能有機會從中掃除掉足以阻礙自己朝聖賢路邁進的障礙物;當心深層的穢掃除之後,見賢思齊的精神將能不斷展現出來。


  每當有他人正在稱讚自己的某些言行或能力之時,雖然心感到高興,但必須更進一步的感恩世界人群,因為有他們給予自己可以付出與貢獻的機會,因為自己的種種付出及貢獻,都是由於人群中有人需要,自己才會有發揮本身所學與專長能力的地方;因此,特別要感恩世界所給予的機會,榮耀並不是自己獨有的。


  能有這樣自省的精神,才能不斷的看見別人的益處,以及看見人群中的賢德者,再從中加以效法,使自己的種種知能不斷提昇到最圓滿光明之程度;屆時,才不會驕傲自滿,也才不以為自己有任何過人之處,進而更加慚愧省,從中更感恩眾生所給予的舞台,戰戰兢兢的扮演好自己所負責的角色,並且不斷觀摩別人的優點,從中讓自己的舞步更臻美好。


  奉勸大眾,當聽聞有人被讚揚德行時,盡快自我省,並觀照覺察,從中慚愧自己何以該注意到的卻沒有注意到,迅速從中改進;當有人稱讚自己種種好之時,該將此一法喜,感恩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能力與榮耀,都是人群所給予的機會,因為別人有需要,自己才有付出的機會。


  是以故,不斷慚愧自己、感恩世界,就能不斷培德增益也。


寶德雜誌第168-述論:慚愧自己‧感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