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世間一切,我簡簡單單用幾個字代表:
有——幻有。
空——無生。
所以「有即是空」,「空即是有」。
這比: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來得傳神些!
。
我簡單的比喻:
政治人物,爬到了最高點,當了「總統」,最後急轉直下,成了「階下囚」。
(他要體會「空」)
經營之神,做生意,賺了「億、億、億……」,後來死了,成了土中人。
(他要體會「空」)
一個大美人,全身無不是美,到了更年期之後,美全部消失了,美變成醜。
(她要體會「空」)
我發現:
「空性」。
於是有了悟!
我修法,最終印證了:
「空」。
。
佛告訴我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告訴大家的是:
「夢」、「幻」、「泡」、「影」、「露」、「電」。
這樣還不清楚嗎?
要怎麼才能明白?
我們體會佛的話,去覺悟吧!
告訴大家: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色、身、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
稱「十八界空」。
身如幻。
語如幻。
心如幻。
(幻、幻、幻)
。
一切無有自性。
一、幻人——本無實體。
二、水中月——幻月,遍一切。
三、影——無實物。
四、焰——剎那流動。
五、夢——非真。
六、海市蜃樓——像有實無。
七、谷響——因緣。
八、雲——如來如去。
九、虹——無實。
十、電——迅速。
十一、泡——剎那成滅。
十二、鏡中花——無自性。
告訴大家,世上一切,無不是如此,當你修行證驗了「空性」。
你融入了「空性」。
如來的五智,平等性、妙觀察、大圓鏡、成所作、法界體性。具足。
哇!萬歲!萬歲!任運了!
盧勝彥文集249冊《來自佛國的語言》發現空性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民國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當時國家的非常大總統孫文應邀至廣州嶺南大學,對學生做專題演講,題目為「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講詞中提到:「簡單地說,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業成功。如果一件事業能夠成功,便能夠享大名。所以我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做大事是一回事,做大官又是另一回事。有人說:「等我做了大官之後再去做大事,豈不是兩全其美?」但事實是,所做的官位永遠嫌不夠大,即使官升到無可再升,還是想永久保持權位。就這樣,大官永遠當不夠,大事永遠做不成。
孫文說:「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這是從「立志」上來說的,換言之,他希望嶺南大學的學生能夠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並沒有反對做大官的意思。對於曾國藩所說的「凡人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也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孟子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讀書明理,這是「天爵」,是精神上的做大官,是別人怎樣也奪不走的爵位;加官晉爵,這是「人爵」,不過是現實上的做大官,隨時有下台的危機。在任何時代,可以沒有「人爵」,但都不能沒有「天爵」,兩者的輕重緩急,由此可見。
清代的鄭板橋在五十二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他說:「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又說:「夫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換句話說,他愛兒子的方法,是敎育他成為一個好人,而不是教育他做大官。
※ ※ ※
成功,是很具語惑之字眼,然而,怎樣方屬成功?經商企業賺大錢,住華屋洋房、坐進口轎車,或納妾藏嬌,一食萬金,這只為個人製造了財富享樂。讀書寫文章,能月旦人物,評論天下,這也只為自己製造才子名聲,如果在精神上得不到平衡,在情操上不完整,在道德上沒有進步,在修養上無所增益,這種人,不能算是成功之者。
居在崇高職位上,坐享權勢名望,卻不能把主管事務做好,有效為人群社會大眾謀取福祉,或竟是自私自利,如此之人也不算成功者。
人生真正成功者,我們認為應是盡倫與盡分,倫者倫理,分者本分,前者包括個人對家庭社會與對國家之倫理要哲,後者乃指個人與家庭在社會與在國家應盡之本份,再具體詳明些,就是個人在家庭,應善其家庭一份子之責任。在社會,應善盡其公民一份子之責任。在國家,應善盡其國民一份子之責任,將自己之才智能力完全貢獻出來,做到恰如其份,即稱成功者,不一定是獲取權勢、地位和財富,才算是成功。
試舉例說之!有一成功之年輕人,早年輕步成功之途,故而得意息形,那時於台灣台北之際,是人們心目中之偶像,住華屋,進口車伴美女,進出酒家一擲萬金毫無吝嗇,當時誰又不說他是位年輕有為成功企業家,在美國玩古董字畫,保鏢隨侍,應有具全,何等風光。可是暴風無全日,曾不幾時,竟官司纏身,連其父母在美國亦被驅逐出境,所到之處,藏頭縮尾,東躲西逃,竟無棲身之地,其所以暴起暴落,跌敗至此,一句話,未能盡倫盡份。天下事,僥倖於一時者常有,事事永遠都想以投機取巧態度處之而不敗者,絕無僅有也,越奸越巧越了,是之。
世上有誰不希望成功,可是,有前車之鑑,想前人看自己,至少在追求成功之同時,必定問問自己,對家庭、社會、國家民族所做貢獻多寡?是否與本身才能成比例 ]?若是乃成功之者,所謂,有一分熱,放一分光;有一分光,就照一分亮,能夠如此,不論地位如何尊卑,也就無忝所生也。
聖言真理-成功之道
講詞中提到:「簡單地說,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業成功。如果一件事業能夠成功,便能夠享大名。所以我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做大事是一回事,做大官又是另一回事。有人說:「等我做了大官之後再去做大事,豈不是兩全其美?」但事實是,所做的官位永遠嫌不夠大,即使官升到無可再升,還是想永久保持權位。就這樣,大官永遠當不夠,大事永遠做不成。
孫文說:「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這是從「立志」上來說的,換言之,他希望嶺南大學的學生能夠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並沒有反對做大官的意思。對於曾國藩所說的「凡人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也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孟子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讀書明理,這是「天爵」,是精神上的做大官,是別人怎樣也奪不走的爵位;加官晉爵,這是「人爵」,不過是現實上的做大官,隨時有下台的危機。在任何時代,可以沒有「人爵」,但都不能沒有「天爵」,兩者的輕重緩急,由此可見。
清代的鄭板橋在五十二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他說:「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又說:「夫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換句話說,他愛兒子的方法,是敎育他成為一個好人,而不是教育他做大官。
※ ※ ※
成功,是很具語惑之字眼,然而,怎樣方屬成功?經商企業賺大錢,住華屋洋房、坐進口轎車,或納妾藏嬌,一食萬金,這只為個人製造了財富享樂。讀書寫文章,能月旦人物,評論天下,這也只為自己製造才子名聲,如果在精神上得不到平衡,在情操上不完整,在道德上沒有進步,在修養上無所增益,這種人,不能算是成功之者。
居在崇高職位上,坐享權勢名望,卻不能把主管事務做好,有效為人群社會大眾謀取福祉,或竟是自私自利,如此之人也不算成功者。
人生真正成功者,我們認為應是盡倫與盡分,倫者倫理,分者本分,前者包括個人對家庭社會與對國家之倫理要哲,後者乃指個人與家庭在社會與在國家應盡之本份,再具體詳明些,就是個人在家庭,應善其家庭一份子之責任。在社會,應善盡其公民一份子之責任。在國家,應善盡其國民一份子之責任,將自己之才智能力完全貢獻出來,做到恰如其份,即稱成功者,不一定是獲取權勢、地位和財富,才算是成功。
試舉例說之!有一成功之年輕人,早年輕步成功之途,故而得意息形,那時於台灣台北之際,是人們心目中之偶像,住華屋,進口車伴美女,進出酒家一擲萬金毫無吝嗇,當時誰又不說他是位年輕有為成功企業家,在美國玩古董字畫,保鏢隨侍,應有具全,何等風光。可是暴風無全日,曾不幾時,竟官司纏身,連其父母在美國亦被驅逐出境,所到之處,藏頭縮尾,東躲西逃,竟無棲身之地,其所以暴起暴落,跌敗至此,一句話,未能盡倫盡份。天下事,僥倖於一時者常有,事事永遠都想以投機取巧態度處之而不敗者,絕無僅有也,越奸越巧越了,是之。
世上有誰不希望成功,可是,有前車之鑑,想前人看自己,至少在追求成功之同時,必定問問自己,對家庭、社會、國家民族所做貢獻多寡?是否與本身才能成比例 ]?若是乃成功之者,所謂,有一分熱,放一分光;有一分光,就照一分亮,能夠如此,不論地位如何尊卑,也就無忝所生也。
聖言真理-成功之道
慾念支配,無法定性
本道院彌勒慈尊 登台
聖示:佛經中曾說執著的時候,就是被惡魔束縛住了,只有不執著於事物的人,才能從惡魔手中得到解脫。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許多人很容易相信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賺大錢,也可以爬到更高的地位,享有名聲,可是後來歷經正規的努力與奮鬥,發現根本無法如願;因而,偏離正道,步入歧途,不擇手段,貪贓枉法,巧取豪奪,卻走上無法挽救的窘況。
慈尊:社會上諸如此類誘惑,可說是不勝枚舉,不幸的人缺乏智慧,就會因而上當、受騙,後悔莫及。
的確,動聽的話,人人愛聽,進而會產生快樂而充滿希望的錯覺;這就像嬌豔的玫瑰花,帶有許多傷人的刺一樣,雖然話動聽,卻也不免暗藏玄機,讓人難以防備。
陳生:一個移情別戀的企業董事長,在外面拈花惹草,甚而有外遇,歹徒得知,結果被勒索千萬台幣。
一個吸食毒品的人,異想天開,企圖以吞入包裝毒品的方式闖關,不慎毒品粉末外露,結果害死自己。
貪快的人,一心求快,不遵守交通規則,闖越平交道,不幸被迎面而來的火車撞得粉身碎骨。
諸如此類的例子,幾乎天天上演,可說是屢見不鮮。
慈尊:昔時,釋迦澈悟大道之後,有一天托著缽走到一城鎮,巧遇大拜拜,但卻沒有一個人肯施捨食物給他。當他正打算空手而回。
此時,不料有一個惡魔突然出現,小聲地對釋迦說:「你若是再回城鎮,我就施給你食物。」
結果,釋迦當場就斷然回絕:「如果我甚麼東西也沒得到,我也不在乎,依然可以過得很好。」毫不理會惡魔的誘惑。
後來,惡魔又以闡揚佛教為誘餌,鼓吹政治改革的必要,欲給予釋迦權力;這時釋迦也是不為所動,擊潰了惡魔的誘惑,並說:「若雪山真能融化成黃金,也無法滿足一個人的慾望。」
爾等謹記:修子勤修大道,勘透人生,減少物慾,提升靈慧,領悟真理。真的澈悟道理的人,不會被慾魔所誘惑,要行得正、做得穩,就這樣釋迦不斷擊退誘惑,亦即色、受、想、行、識,就是惡魔,使其修行精益求精,終於成就佛果。
若是虔心修佛,一心向道,找出真心,不為外界種種所迷惑,亦不沉迷於外界種種事物,就可以遠離色,得到解脫,由此可知,色就是人們的自我意識。
陳生:謝謝恩師慈語!
人生在世,慾望無窮,以致忙碌,不得空閒。慾望不僅僅是在物質上、經濟上,也包括名譽慾、權力慾、食慾、性慾、睡眠慾、…等等無止盡的慾望,時時圍繞著一個人的意識,伺機而動。
當一個人為了自我滿足,就會讓這種無形的慾望擬人化,並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意識中,接受其誘惑;所以,一個人被欲望所擄住,就會讓自己完全被欲望所支配而失去人性。
慈尊:然也。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慾望的本身並非完全是惡魔,慾望的本身是不壞不善的事物,只不過會隨著你們處理的方式而有好壞之分。
因此,即使你心中有無數的慾望,只要控制得當,不要熱衷於追求,不要沉迷於其中,日日三省吾身,勤於修心養性,必可使你們邁向更高的境界,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44期-慾念支配.無法定性
聖示:佛經中曾說執著的時候,就是被惡魔束縛住了,只有不執著於事物的人,才能從惡魔手中得到解脫。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許多人很容易相信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賺大錢,也可以爬到更高的地位,享有名聲,可是後來歷經正規的努力與奮鬥,發現根本無法如願;因而,偏離正道,步入歧途,不擇手段,貪贓枉法,巧取豪奪,卻走上無法挽救的窘況。
慈尊:社會上諸如此類誘惑,可說是不勝枚舉,不幸的人缺乏智慧,就會因而上當、受騙,後悔莫及。
的確,動聽的話,人人愛聽,進而會產生快樂而充滿希望的錯覺;這就像嬌豔的玫瑰花,帶有許多傷人的刺一樣,雖然話動聽,卻也不免暗藏玄機,讓人難以防備。
陳生:一個移情別戀的企業董事長,在外面拈花惹草,甚而有外遇,歹徒得知,結果被勒索千萬台幣。
一個吸食毒品的人,異想天開,企圖以吞入包裝毒品的方式闖關,不慎毒品粉末外露,結果害死自己。
貪快的人,一心求快,不遵守交通規則,闖越平交道,不幸被迎面而來的火車撞得粉身碎骨。
諸如此類的例子,幾乎天天上演,可說是屢見不鮮。
慈尊:昔時,釋迦澈悟大道之後,有一天托著缽走到一城鎮,巧遇大拜拜,但卻沒有一個人肯施捨食物給他。當他正打算空手而回。
此時,不料有一個惡魔突然出現,小聲地對釋迦說:「你若是再回城鎮,我就施給你食物。」
結果,釋迦當場就斷然回絕:「如果我甚麼東西也沒得到,我也不在乎,依然可以過得很好。」毫不理會惡魔的誘惑。
後來,惡魔又以闡揚佛教為誘餌,鼓吹政治改革的必要,欲給予釋迦權力;這時釋迦也是不為所動,擊潰了惡魔的誘惑,並說:「若雪山真能融化成黃金,也無法滿足一個人的慾望。」
爾等謹記:修子勤修大道,勘透人生,減少物慾,提升靈慧,領悟真理。真的澈悟道理的人,不會被慾魔所誘惑,要行得正、做得穩,就這樣釋迦不斷擊退誘惑,亦即色、受、想、行、識,就是惡魔,使其修行精益求精,終於成就佛果。
若是虔心修佛,一心向道,找出真心,不為外界種種所迷惑,亦不沉迷於外界種種事物,就可以遠離色,得到解脫,由此可知,色就是人們的自我意識。
陳生:謝謝恩師慈語!
人生在世,慾望無窮,以致忙碌,不得空閒。慾望不僅僅是在物質上、經濟上,也包括名譽慾、權力慾、食慾、性慾、睡眠慾、…等等無止盡的慾望,時時圍繞著一個人的意識,伺機而動。
當一個人為了自我滿足,就會讓這種無形的慾望擬人化,並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意識中,接受其誘惑;所以,一個人被欲望所擄住,就會讓自己完全被欲望所支配而失去人性。
慈尊:然也。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慾望的本身並非完全是惡魔,慾望的本身是不壞不善的事物,只不過會隨著你們處理的方式而有好壞之分。
因此,即使你心中有無數的慾望,只要控制得當,不要熱衷於追求,不要沉迷於其中,日日三省吾身,勤於修心養性,必可使你們邁向更高的境界,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44期-慾念支配.無法定性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吉人之辭寡
在《世說新語》品藻門裡有個故事:晉朝王羲之有三個兒子,分別是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
有一天這三個人一起拜訪當時的名臣謝安,王徽之和王操之兩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談東論西,說盡了當時的世俗瑣事。而王獻之僅僅寒暄數句,接著沉默不語,靜靜地聽著哥哥的談話。
三兄弟離開後,在座的賓客對這三兄弟品評一番,討論這三兄弟那一個最傑出?
他們詢問謝安的意見,謝安說:「最小的兒子王獻之最好。」
客人裡有人好奇地追問:「為什麼呢?」
謝安說道:「我是從『吉人之辭寡,噪人之辭多』這個道理推論得來的啊!」
※ ※ ※
雖然上天賜給每一個人一張嘴,奉勸諸位,要做到「話到嘴邊留半句」,能如此控制自己的人,定然了不起,是最有修養的人也。
在喜慶酒筵中,特別要控制自己,在酒能亂性的情況下,胡言亂語,小則損及他人,大則惹禍上身,俗語云「禍從口出」,即此之謂。人人應該注意如喜歡表揚讚譽自己者,嗜好賣弄自己長處者、專愛揭人之短者,慣好大放厥詞者,應自今日起,謹言慎行。須知一言可興邦,由此可見言論的重要,若替天宣道,在講堂、講台上佈道時,當然可以盡量宣揚真理大道,公開頒佈給眾生聆聽,一個人話多必招來他人厭惡,遭人嫉恨。
講話是一種藝術,必要看場面,講話必有分寸。話能引人注目,多言而不當,實乃言多必失也。
儒宗寶典第二卷-談:言多必失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福兮禍是所伏,禍是福之所倚
蓮生/文
弟子「謝政」問:
「盧師尊!您相信吉凶禍福嗎?」
我答:
「信!」
弟子問:
「什麼原因信?」
我答:
「很簡單,因為我相信,點滴是生命,是因緣果報,是因果,吉、凶、禍、福,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種花得花,種草得草。」
弟子問:
「那盧師尊,您相信命運了?」
我答:
「不信!」
弟子問:
「那豈不是矛盾嗎?」
我答:
「不矛盾。」
弟子問:
「為什麼?」
我答:
「了凡四訓中,有立命之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吉凶禍福也是可以改變的。人只要力行善業,是可以改厄運變成吉祥。」
弟子問:
「那盧師尊到底信或不信?」
我答:
「信也不信。」
弟子問:
「怎可以這樣?」
我答:
「老子說,福兮禍是所伏,禍是福之所倚。吉凶禍福是互相轉化的。」
弟子問:
「盧師尊!您以何態度看吉凶禍福?」
我答:
「吉,我不喜,禍,我不憂。禍,我不愁,福,我不歡。」
弟子問:
「為什麼這樣?」
我答:
「人生就是這麼周而復始,起起落落,又吉又凶,又福又禍,福中帶禍,禍中帶福,看多了,就自然了!」
弟子問:
「如何面對?」
我答:
「隨順而超越,人看是吉,我看是凶,人看是禍,我看是福。但不管吉凶禍福,一個行者保任著自在。」
弟子問:
「舉個例?」
我答:
「阿扁總統。」
(從最尊貴的總統,墮到最深的階下囚)
我說:
「當總統非吉,階下囚非凶,因為循環不止。」
弟子問:
「您有什麼要告訴我們的?」
我說:
遵從佛陀正確無誤的法教。
對吉凶禍福,命運等,
不起分別。
就在這些境遇中自在。
很自然。
很祥和。
盧勝彥文集254《至尊的開悟》你相信吉凶禍福嗎?
弟子「謝政」問:
「盧師尊!您相信吉凶禍福嗎?」
我答:
「信!」
弟子問:
「什麼原因信?」
我答:
「很簡單,因為我相信,點滴是生命,是因緣果報,是因果,吉、凶、禍、福,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種花得花,種草得草。」
弟子問:
「那盧師尊,您相信命運了?」
我答:
「不信!」
弟子問:
「那豈不是矛盾嗎?」
我答:
「不矛盾。」
弟子問:
「為什麼?」
我答:
「了凡四訓中,有立命之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吉凶禍福也是可以改變的。人只要力行善業,是可以改厄運變成吉祥。」
弟子問:
「那盧師尊到底信或不信?」
我答:
「信也不信。」
弟子問:
「怎可以這樣?」
我答:
「老子說,福兮禍是所伏,禍是福之所倚。吉凶禍福是互相轉化的。」
弟子問:
「盧師尊!您以何態度看吉凶禍福?」
我答:
「吉,我不喜,禍,我不憂。禍,我不愁,福,我不歡。」
弟子問:
「為什麼這樣?」
我答:
「人生就是這麼周而復始,起起落落,又吉又凶,又福又禍,福中帶禍,禍中帶福,看多了,就自然了!」
弟子問:
「如何面對?」
我答:
「隨順而超越,人看是吉,我看是凶,人看是禍,我看是福。但不管吉凶禍福,一個行者保任著自在。」
弟子問:
「舉個例?」
我答:
「阿扁總統。」
(從最尊貴的總統,墮到最深的階下囚)
我說:
「當總統非吉,階下囚非凶,因為循環不止。」
弟子問:
「您有什麼要告訴我們的?」
我說:
遵從佛陀正確無誤的法教。
對吉凶禍福,命運等,
不起分別。
就在這些境遇中自在。
很自然。
很祥和。
盧勝彥文集254《至尊的開悟》你相信吉凶禍福嗎?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勇於擔當負責任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在此月夜裡,呈現出明亮之星辰與月光,實在是令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繼而流連忘返。〉
菩薩:賢生可知道,做人最重要的一件事究竟是什麼呢?
邱生:這還不簡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那不就是做事積極,事事認真。
菩薩:賢生所說的,只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還算不上是最重要的喔!
邱生:哦!依菩薩之意,難道在這個人生旅途中,還有什麼是令人或忘,然而當中尚有被遺漏掉,屬於最重要的事情嗎?
菩薩:須知,眾生置身於滾滾紅塵、五濁惡世之間,自然就有一些經常忽略掉,但卻是極其重要的一些事情。
邱生:竟然會有這樣的一種事情,非常重要卻又經常被世間人遺忘掉,那究竟是什麼事情呢?懇請菩薩詳示。
菩薩:好的。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勇於擔當。
邱生:「擔當」二字,好像曾經聽聞過,但很久沒有人再提到了,今日既然被菩薩重新提出來,那麼懇請菩薩為大家解說一下,「擔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菩薩:話說「擔當」,就是凡事必須要能夠有勇於負責任的精神。
邱生:負責任,依學生看來,似乎大夥做事情,都很負責任啊!
菩薩:話雖如此,但往往十個人當中,就有六、七個人容易疏忽掉,其中疏忽掉的比例,統計起來還真不少。
邱生:那得懇請菩薩指點一、二。
菩薩:許多人通常在做一件事情時,非常賣力並沒有錯,但只要碰到事情不如預期的好,或是事情處理起來比較棘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很容易將責任推卸給別人,自己反倒置身事外,似乎所有事情都與其毫無關連一般,像這樣的一種人,就是缺乏擔當的能力。
世間人若有這樣的上司,乃是過去生中糾葛不清,現在還要被其耽誤大好前程,實在是倒楣之至;若眾生之下屬有這種做事情不負責任,凡事推拖拉的,最後做不好所有的事,還得親自處理善後,乃至於付出更多時間與心力處理,豈不是識人不清乎!
邱生:原來做事情推托拉,都算是缺乏擔當的精神,看來這天底下,倒是還真有不少人必須要改進了。
菩薩:在這個紅塵俗世裡,若是人群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自我省思覺察,日常間事事勇於擔當,那麼天底下,便能減少許許多多不幸的人員了。
邱生:缺乏擔當,會產生出不幸的人,那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
菩薩:昔時在三國時代,曹操,字孟德,小字瞞,亦稱曹瞞,由於聰明程度超過眾人,雖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因此,敢於對臣子賦予相當大之權力。
其實,很多重大的決策,都是曹瞞自己在暗地所下達的命令,但命令施行之後,總是曾經造成一些疏失,使得官兵們議論紛紛;曹瞞為了鞏固自己在軍中的威嚴與權勢,竟然讓下屬負起殺頭的責任,下屬們只為了感念曹瞞之提攜與器重,竟然勇於揹負起這些黑鍋。至於曹瞞,竟將忠心不二的重要將領,推出去給予砍頭,藉以擄獲大軍之信任,像這種人就是缺乏擔當之輩。
邱生:不知菩薩可有勇於擔當之案例,可以提供世人做比較。
菩薩:昔時,岳飛,字鵬舉,從軍前岳母在背後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不敢絲毫或忘母訓,從軍後極力對抗金人,每每建立奇功,使得金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是因為這個功勳,惹來秦檜之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京都,雖然岳飛深知由京都連連傳十二道金牌前往戰地,事情必然有所蹊蹺,雖然明知其中有詐,但仍然秉持勇於擔當之精神,返回京都,從此遭受莫須有之罪名,並且從容赴死,留下美名至今,仍然深深普遍受到世間人之歌頌讚讚,並且追謚「武穆」,俗世至今仍然恭稱為岳武穆王,像這樣的忠烈英雄,才配稱得上勇於擔當。
邱生:感恩菩薩指點教示,看來大夥兒尚有待學習之、成長之。
菩薩:是啊!盡量效法古聖先賢勇於擔當的精神,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但總而言之,若能盡力而為,那麼這個社會將有人才輩出,吉祥之事必然日漸福臻也。
邱生:看來,還有不少值得探究的事,天下事似乎若不去日日學習,就很難與人群相處。
菩薩:就是這樣。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卅一回 勇於擔當負責任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在此月夜裡,呈現出明亮之星辰與月光,實在是令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繼而流連忘返。〉
菩薩:賢生可知道,做人最重要的一件事究竟是什麼呢?
邱生:這還不簡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那不就是做事積極,事事認真。
菩薩:賢生所說的,只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還算不上是最重要的喔!
邱生:哦!依菩薩之意,難道在這個人生旅途中,還有什麼是令人或忘,然而當中尚有被遺漏掉,屬於最重要的事情嗎?
菩薩:須知,眾生置身於滾滾紅塵、五濁惡世之間,自然就有一些經常忽略掉,但卻是極其重要的一些事情。
邱生:竟然會有這樣的一種事情,非常重要卻又經常被世間人遺忘掉,那究竟是什麼事情呢?懇請菩薩詳示。
菩薩:好的。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勇於擔當。
邱生:「擔當」二字,好像曾經聽聞過,但很久沒有人再提到了,今日既然被菩薩重新提出來,那麼懇請菩薩為大家解說一下,「擔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菩薩:話說「擔當」,就是凡事必須要能夠有勇於負責任的精神。
邱生:負責任,依學生看來,似乎大夥做事情,都很負責任啊!
菩薩:話雖如此,但往往十個人當中,就有六、七個人容易疏忽掉,其中疏忽掉的比例,統計起來還真不少。
邱生:那得懇請菩薩指點一、二。
菩薩:許多人通常在做一件事情時,非常賣力並沒有錯,但只要碰到事情不如預期的好,或是事情處理起來比較棘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很容易將責任推卸給別人,自己反倒置身事外,似乎所有事情都與其毫無關連一般,像這樣的一種人,就是缺乏擔當的能力。
世間人若有這樣的上司,乃是過去生中糾葛不清,現在還要被其耽誤大好前程,實在是倒楣之至;若眾生之下屬有這種做事情不負責任,凡事推拖拉的,最後做不好所有的事,還得親自處理善後,乃至於付出更多時間與心力處理,豈不是識人不清乎!
邱生:原來做事情推托拉,都算是缺乏擔當的精神,看來這天底下,倒是還真有不少人必須要改進了。
菩薩:在這個紅塵俗世裡,若是人群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自我省思覺察,日常間事事勇於擔當,那麼天底下,便能減少許許多多不幸的人員了。
邱生:缺乏擔當,會產生出不幸的人,那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
菩薩:昔時在三國時代,曹操,字孟德,小字瞞,亦稱曹瞞,由於聰明程度超過眾人,雖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因此,敢於對臣子賦予相當大之權力。
其實,很多重大的決策,都是曹瞞自己在暗地所下達的命令,但命令施行之後,總是曾經造成一些疏失,使得官兵們議論紛紛;曹瞞為了鞏固自己在軍中的威嚴與權勢,竟然讓下屬負起殺頭的責任,下屬們只為了感念曹瞞之提攜與器重,竟然勇於揹負起這些黑鍋。至於曹瞞,竟將忠心不二的重要將領,推出去給予砍頭,藉以擄獲大軍之信任,像這種人就是缺乏擔當之輩。
邱生:不知菩薩可有勇於擔當之案例,可以提供世人做比較。
菩薩:昔時,岳飛,字鵬舉,從軍前岳母在背後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不敢絲毫或忘母訓,從軍後極力對抗金人,每每建立奇功,使得金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是因為這個功勳,惹來秦檜之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京都,雖然岳飛深知由京都連連傳十二道金牌前往戰地,事情必然有所蹊蹺,雖然明知其中有詐,但仍然秉持勇於擔當之精神,返回京都,從此遭受莫須有之罪名,並且從容赴死,留下美名至今,仍然深深普遍受到世間人之歌頌讚讚,並且追謚「武穆」,俗世至今仍然恭稱為岳武穆王,像這樣的忠烈英雄,才配稱得上勇於擔當。
邱生:感恩菩薩指點教示,看來大夥兒尚有待學習之、成長之。
菩薩:是啊!盡量效法古聖先賢勇於擔當的精神,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但總而言之,若能盡力而為,那麼這個社會將有人才輩出,吉祥之事必然日漸福臻也。
邱生:看來,還有不少值得探究的事,天下事似乎若不去日日學習,就很難與人群相處。
菩薩:就是這樣。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卅一回 勇於擔當負責任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天理至公,報應不差
真武大帝的父親,昔日是一國王,其建都的金鑾寶殿,現今尚存,在今河南省新野縣。
老王年老無子,一旦生了一位太子,真是心花開放。但這位太子,年紀稍長,不戀王位專慕修行,欲辭老王,出家修行,老王堅不淮許,太子乃暗中出走。
初在小武當山,結茅為屋,靜坐修行。有一日,見山下有一小鎮,鎮邊有一個小飯舖,路上來了一位騎馬客人,行至飯舖,即下馬飲茶食飯。
在他吃飯之際,一個小偷兒,趁他不留神,見馬上袋中是銀子,小偷即偷了一錠銀子,逃匿。
騎馬客人,食畢上馬,行路,行至山邊,有一修沙河,水很淺,騎馬客人,即乘馬涉水過河。
馬背上的銀袋,因失去平衡,墜於河中,河邊有一位洗衣婦人,見馬上墜落一袋,即喊客人回來呀。
但客人,沒有聽見,洗衣婦人,見客人去遠,將袋取起,一看,裡邊有三錠大元寶,即將袋埋藏於沙中。
須臾,騎馬客人返回,問洗衣婦人曰:「大嫂,你見袋否?」
婦人即將袋指還之。客人很喜,及檢驗銀數,少了一錠,客人說:「大嫂這銀原是四錠,現在只有三錠,請你連那一錠,一併還吾吧。吾是代人討帳所得,少一錠,無法交待。」
婦人答:「我未動呀,袋中只是三錠,我如果昧你的銀,我全數昧了,不好嗎,可必只昧你一錠呢?」
客人說:「吾實是四錠。」
二人因此口角,客人認定婦人,昧了他一錠,想用恐嚇手段逼出,說:「你如不還吾,吾殺死你。」
婦人說:「你敢!」
客人用刀向婦人一拋,不料正拋在婦人咽喉,當時倒地,身死,鮮血如泉流出。
客人一見殺死人,急急上馬,涉水而逃。逃至彼岸,一想,此刀有血,要此刀豈非禍根,將刀拋於路旁,遠逃。
正巧來了一位樵夫,見路上一柄刀,品質很好,將刀拾起一看,刀上有血,走玉河邊來洗刀上血。
可巧,這時來了兩位公差,見對岸殺了人,椎夫在此洗刀上血,婦人一定是他殺死的,即將樵夫鎖了,返衙交差。長官一見人證確實,即將樵夫抵命。
真武大帝看到這一段事後,心中起了疑問,默想,殺人者,遠走高飛,無辜者,抵命受刑,偷銀者,逍遙法外,拾金不昧的,反而被殺,天理何在?神佛何靈?既然天公無靈,修道何為?
如此一想,就想起家中父母,隨即下山,返家,不再修行。
走到黃昏,住在一個小店中,店主人是一位年老婦人,返食畢,老婦人說:「看你客人的形像,好似一位修行人模樣,未知到此地有何貴幹?」
太子即將在山上觀見之事告之,因為天理不公,神佛無靈,所以灰心,退志,不修啦,返家還俗,繼緒王位。
婦人說:「事有前因後果,報應絲毫不爽,天理至公,神佛至靈,你隨吾來一看便知。」
太子跟著老婦人走到後院,一口井邊,婦人令太子往井中細看,見井中,如同演電影一般,現出了一座樓閣。
樓中一對姦婦淫夫,正在卿卿我我,外邊走進來淫婦的親夫,看見姦夫,分外眼紅,即向前捉姦。淫婦協助姦夫,攻其親夫,將親夫殺害。淫婦誣賴園丁,逼姦不遂,將其夫殺死。園丁被屈,含冤與死者抵命,事後姦夫淫婦,成了夫婦。
後來死後,園丁轉了小偷兒,姦夫轉了樵夫,親夫轉了騎馬客人,淫婦轉了洗衣婦人,觀至此處,井中寂然,再無人物。
太子至此,心中明白,原來如此,天心至公,報應絲毫不差,贊嘆神佛權威之妙。抬頭再看,不見了開店的老婆婆,再看,井也無有,店也不見了,只是隻身一人,站在山坡上。
太子知是神佛點化,向空叩謝,又返回武當山,勤修苦煉,日夜精進修成,名傳萬世,披髮祖師,真武大帝。
※ ※ ※
按照佛經的說法,因果報應是要論三世的:第一種是現報,就是這一生就受到果報。第二種是生報,就是第二生才受到果報。第三種是後報,就是第三生,以及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才受到果報。
今生做善事而卻得到災難的人,這是因為他前生所造的惡業,現在已經成熟。今生做惡事而卻得到福報的人,這是因為他前生所造的善業,現在善的種子成熟了也。所以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就是因為不是純善或是純惡的關係。開始的時候有福報,而最後卻有災禍,這是因為他的善心退步。開始的時候有災禍,而最後卻有福報,這是因為他的惡心纖悔。若是所造善惡苦樂的果報沒有變化.這是在顯示說明了直接的報應:若是災禍和吉祥互相的出現,這是顯示了果報的隱約和巧妙啊!更有人所看不到的陰德和陰惡,那就不是人們的耳朵和眼睛,所能聽的到看的見的善惡果報了。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的法律,尚有遺漏不週延的地方,然而天道對於善惡的報應,則是絕對沒有疏失之虞。所以說:「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佛經也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由此可知,我們在三界中所受到的苦樂,在六道輪迴裡,上升三善道,或是沉入三惡道,都是我們自心召感無法逃避的。
天網難逃,就是要想逃避,就如同行路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四下望去,全都是濕淋淋的,根本就沒有可以躲雨的地方。但是世人多不覺悟,無法洞察因緣果報的真相,果報若是在遠的,當然也就看不到了;就是看的見的果報,也多將它當作平常的順境逆境,而不加以重視。平時就是如此的輕忽,不能夠覺察,至於碰到了大吉大凶的事實可以相信的,卻又拿出一些不都靈驗的事情,來加以否定:如此的自己迷惑自己、懷疑自己。
世間上,縱然是人生閱歷很久的人,忽然覺悟了些道理,但是人卻已經老了,而且習性也已經養成,難以改變了。而年輕人的豪氣正是旺盛,就更加的難以相信了。這就是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迷失了自己,而走入歧途的原因。
老王年老無子,一旦生了一位太子,真是心花開放。但這位太子,年紀稍長,不戀王位專慕修行,欲辭老王,出家修行,老王堅不淮許,太子乃暗中出走。
初在小武當山,結茅為屋,靜坐修行。有一日,見山下有一小鎮,鎮邊有一個小飯舖,路上來了一位騎馬客人,行至飯舖,即下馬飲茶食飯。
在他吃飯之際,一個小偷兒,趁他不留神,見馬上袋中是銀子,小偷即偷了一錠銀子,逃匿。
騎馬客人,食畢上馬,行路,行至山邊,有一修沙河,水很淺,騎馬客人,即乘馬涉水過河。
馬背上的銀袋,因失去平衡,墜於河中,河邊有一位洗衣婦人,見馬上墜落一袋,即喊客人回來呀。
但客人,沒有聽見,洗衣婦人,見客人去遠,將袋取起,一看,裡邊有三錠大元寶,即將袋埋藏於沙中。
須臾,騎馬客人返回,問洗衣婦人曰:「大嫂,你見袋否?」
婦人即將袋指還之。客人很喜,及檢驗銀數,少了一錠,客人說:「大嫂這銀原是四錠,現在只有三錠,請你連那一錠,一併還吾吧。吾是代人討帳所得,少一錠,無法交待。」
婦人答:「我未動呀,袋中只是三錠,我如果昧你的銀,我全數昧了,不好嗎,可必只昧你一錠呢?」
客人說:「吾實是四錠。」
二人因此口角,客人認定婦人,昧了他一錠,想用恐嚇手段逼出,說:「你如不還吾,吾殺死你。」
婦人說:「你敢!」
客人用刀向婦人一拋,不料正拋在婦人咽喉,當時倒地,身死,鮮血如泉流出。
客人一見殺死人,急急上馬,涉水而逃。逃至彼岸,一想,此刀有血,要此刀豈非禍根,將刀拋於路旁,遠逃。
正巧來了一位樵夫,見路上一柄刀,品質很好,將刀拾起一看,刀上有血,走玉河邊來洗刀上血。
可巧,這時來了兩位公差,見對岸殺了人,椎夫在此洗刀上血,婦人一定是他殺死的,即將樵夫鎖了,返衙交差。長官一見人證確實,即將樵夫抵命。
真武大帝看到這一段事後,心中起了疑問,默想,殺人者,遠走高飛,無辜者,抵命受刑,偷銀者,逍遙法外,拾金不昧的,反而被殺,天理何在?神佛何靈?既然天公無靈,修道何為?
如此一想,就想起家中父母,隨即下山,返家,不再修行。
走到黃昏,住在一個小店中,店主人是一位年老婦人,返食畢,老婦人說:「看你客人的形像,好似一位修行人模樣,未知到此地有何貴幹?」
太子即將在山上觀見之事告之,因為天理不公,神佛無靈,所以灰心,退志,不修啦,返家還俗,繼緒王位。
婦人說:「事有前因後果,報應絲毫不爽,天理至公,神佛至靈,你隨吾來一看便知。」
太子跟著老婦人走到後院,一口井邊,婦人令太子往井中細看,見井中,如同演電影一般,現出了一座樓閣。
樓中一對姦婦淫夫,正在卿卿我我,外邊走進來淫婦的親夫,看見姦夫,分外眼紅,即向前捉姦。淫婦協助姦夫,攻其親夫,將親夫殺害。淫婦誣賴園丁,逼姦不遂,將其夫殺死。園丁被屈,含冤與死者抵命,事後姦夫淫婦,成了夫婦。
後來死後,園丁轉了小偷兒,姦夫轉了樵夫,親夫轉了騎馬客人,淫婦轉了洗衣婦人,觀至此處,井中寂然,再無人物。
太子至此,心中明白,原來如此,天心至公,報應絲毫不差,贊嘆神佛權威之妙。抬頭再看,不見了開店的老婆婆,再看,井也無有,店也不見了,只是隻身一人,站在山坡上。
太子知是神佛點化,向空叩謝,又返回武當山,勤修苦煉,日夜精進修成,名傳萬世,披髮祖師,真武大帝。
※ ※ ※
按照佛經的說法,因果報應是要論三世的:第一種是現報,就是這一生就受到果報。第二種是生報,就是第二生才受到果報。第三種是後報,就是第三生,以及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才受到果報。
今生做善事而卻得到災難的人,這是因為他前生所造的惡業,現在已經成熟。今生做惡事而卻得到福報的人,這是因為他前生所造的善業,現在善的種子成熟了也。所以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就是因為不是純善或是純惡的關係。開始的時候有福報,而最後卻有災禍,這是因為他的善心退步。開始的時候有災禍,而最後卻有福報,這是因為他的惡心纖悔。若是所造善惡苦樂的果報沒有變化.這是在顯示說明了直接的報應:若是災禍和吉祥互相的出現,這是顯示了果報的隱約和巧妙啊!更有人所看不到的陰德和陰惡,那就不是人們的耳朵和眼睛,所能聽的到看的見的善惡果報了。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的法律,尚有遺漏不週延的地方,然而天道對於善惡的報應,則是絕對沒有疏失之虞。所以說:「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佛經也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由此可知,我們在三界中所受到的苦樂,在六道輪迴裡,上升三善道,或是沉入三惡道,都是我們自心召感無法逃避的。
天網難逃,就是要想逃避,就如同行路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四下望去,全都是濕淋淋的,根本就沒有可以躲雨的地方。但是世人多不覺悟,無法洞察因緣果報的真相,果報若是在遠的,當然也就看不到了;就是看的見的果報,也多將它當作平常的順境逆境,而不加以重視。平時就是如此的輕忽,不能夠覺察,至於碰到了大吉大凶的事實可以相信的,卻又拿出一些不都靈驗的事情,來加以否定:如此的自己迷惑自己、懷疑自己。
世間上,縱然是人生閱歷很久的人,忽然覺悟了些道理,但是人卻已經老了,而且習性也已經養成,難以改變了。而年輕人的豪氣正是旺盛,就更加的難以相信了。這就是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迷失了自己,而走入歧途的原因。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在八十年代,我曾在中國青海省西寧市的一個研究所上班。
由於單位食堂不供應早餐,每天早晨我都到單位附近的一間小吃店去吃油條、喝豆漿。
有一天我去吃早餐時,不小心把裝油條的盤子摔爛了,滿臉橫肉的店老闆頓時大發雷霆。
我趕緊上前誠心道歉,告訴他說我不是有意打碎的,並掏出2元錢作為賠償。如果按照當時的物價,2元錢買一個新的盤子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出身地痞的店老闆並不滿足,一定要我賠償10元錢才肯讓我離開。周圍的許多觀眾都忿忿不平,所以有人出來打圓場,好說歹說讓我付給他5元錢了事。
然而,就在兩天之後,聽說這個店老闆又為其他瑣事與另一批流氓地痞發生爭執而火拚,被連砍五刀而終身致殘。
數年之後,類似的場面出現在日本東京的一家快餐店。一個抱著孩子的中年婦女走進店裏要了一碗麵條,還沒等她拿起筷子,她的孩子一伸手就把那碗熱麵條推到了地上,碗也摔碎了。
孩子的母親馬上道歉,並拿出錢包準備賠償。
店主人也是一位中年婦女,她和藹的對孩子的母親說:「沒有關係。孩子不是有意的,我們都不介意。您就不必賠償了,我馬上給您另換一碗麵條。」
孩子的母親感到非常過意不去,對此萬分感動,連聲道謝。
此後那孩子的母親把這間快餐店介紹給了她的親朋好友,從此這家並不出名的快餐店變得日益興隆,生意越做越好。
※ ※ ※
說到現今社會人們的心靈,總是無法平靜下來,看電視媒體再再的報導因負氣傷人事件那麼的多,這等現象皆因世間人不能忍得一時之氣,才會導致造作傷害別人的事,如當下能夠忍下一時之氣,那定可免得百日之憂啊!但看唯一時之氣造下傷人事件,有哪個能不憂愁吃上官司或被告賠上金錢,亦或因此一時之氣轉變成自身也是要擔憂其受傷害者是否有報復的作為,以上種種都是世間人的自身涵養內歛不足與負氣爭事,才引發種種不必要憂慮矣。
世人都是對別人的過失過錯耿耿於懷放不下,但又對自己的過失與過錯卻是當作不關緊要放任自己常犯過錯,如此之相較真是天壤之別。其實世人應反觀自照用責人之心責己,用恕己之心恕人,這才是真正品德涵養具足之人。更可將一些不必要的事給化解。
蓋每一個人皆有慈悲心,此心就是要能寬恕別人,這個慈悲心可救渡世間一切眾生,世人常念菩薩聖號,如是悲心不失,菩薩當下就在身旁啊。希世間人不是在災難來臨才唸唸菩薩,要自勵菩薩行,如此自身本是菩薩。
慈聖雜誌112期
由於單位食堂不供應早餐,每天早晨我都到單位附近的一間小吃店去吃油條、喝豆漿。
有一天我去吃早餐時,不小心把裝油條的盤子摔爛了,滿臉橫肉的店老闆頓時大發雷霆。
我趕緊上前誠心道歉,告訴他說我不是有意打碎的,並掏出2元錢作為賠償。如果按照當時的物價,2元錢買一個新的盤子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出身地痞的店老闆並不滿足,一定要我賠償10元錢才肯讓我離開。周圍的許多觀眾都忿忿不平,所以有人出來打圓場,好說歹說讓我付給他5元錢了事。
然而,就在兩天之後,聽說這個店老闆又為其他瑣事與另一批流氓地痞發生爭執而火拚,被連砍五刀而終身致殘。
數年之後,類似的場面出現在日本東京的一家快餐店。一個抱著孩子的中年婦女走進店裏要了一碗麵條,還沒等她拿起筷子,她的孩子一伸手就把那碗熱麵條推到了地上,碗也摔碎了。
孩子的母親馬上道歉,並拿出錢包準備賠償。
店主人也是一位中年婦女,她和藹的對孩子的母親說:「沒有關係。孩子不是有意的,我們都不介意。您就不必賠償了,我馬上給您另換一碗麵條。」
孩子的母親感到非常過意不去,對此萬分感動,連聲道謝。
此後那孩子的母親把這間快餐店介紹給了她的親朋好友,從此這家並不出名的快餐店變得日益興隆,生意越做越好。
※ ※ ※
說到現今社會人們的心靈,總是無法平靜下來,看電視媒體再再的報導因負氣傷人事件那麼的多,這等現象皆因世間人不能忍得一時之氣,才會導致造作傷害別人的事,如當下能夠忍下一時之氣,那定可免得百日之憂啊!但看唯一時之氣造下傷人事件,有哪個能不憂愁吃上官司或被告賠上金錢,亦或因此一時之氣轉變成自身也是要擔憂其受傷害者是否有報復的作為,以上種種都是世間人的自身涵養內歛不足與負氣爭事,才引發種種不必要憂慮矣。
世人都是對別人的過失過錯耿耿於懷放不下,但又對自己的過失與過錯卻是當作不關緊要放任自己常犯過錯,如此之相較真是天壤之別。其實世人應反觀自照用責人之心責己,用恕己之心恕人,這才是真正品德涵養具足之人。更可將一些不必要的事給化解。
蓋每一個人皆有慈悲心,此心就是要能寬恕別人,這個慈悲心可救渡世間一切眾生,世人常念菩薩聖號,如是悲心不失,菩薩當下就在身旁啊。希世間人不是在災難來臨才唸唸菩薩,要自勵菩薩行,如此自身本是菩薩。
慈聖雜誌112期
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販夫走卒
蓮生/文
昔日,有一位賣「綠豆湯」的弟子,問我:
「我修行能成佛嗎?」
我說:「能!」
他歡天喜地的去了。
我實言告訴大家,我的弟子,很多在夜市場擺路邊攤,弟子多的是販夫走卒,我喜歡他們,他們心地純樸,品德高尚。
我記得「洞天記」一書中,有一篇:
江蘇江陽縣,有李珏者,賣米。他要人自己量米,自己取。價錢只收每升取三文利潤。李珏活到八十歲,一生賣米,薄利多銷,一遇窮人無錢,他則贈與,平生不改其志。
當時的宰相也叫李珏,有一天夢入一處莊嚴的洞天,見到摩尼寶殿,有一黃金打造的字,寫著李珏二個字,每字約一丈多長,閃閃生輝,心中大為欣慰,心想,一定是自己未來的去處。
正想著,突然門打開,有二位青衣仙人,喝斥他:「此地是仙府華陽洞天,金書李珏,是江蘇江陽李珏。他一生正直,周濟貧困,心量如天,所以玉帝收錄,昇華陽洞天。不是你,你請速出!」
宰相李珏突然驚醒。因而暗中派人到江陽縣打探,果然有賣米的李珏這個人。
這個故事,令人感嘆矣!
我個人覺得,修行得成就者,全在一個「心地」上用功夫,不是要當名氣最大的大師,不是要建最大的寺廟,不是要團體大到名揚國際。
我認為,活佛不一定成佛,上師不一定成佛,法師不一定成佛,大師不一定成佛,上人不一定成佛,那些名稱只是表面上的名相,要成佛,「唯心」而已!
今天,我觀察:
佛在哪裡?
竟然在真佛宗的販夫走卒之中!
盧勝彥文集第160冊《葉子湖之夢》販夫走卒
昔日,有一位賣「綠豆湯」的弟子,問我:
「我修行能成佛嗎?」
我說:「能!」
他歡天喜地的去了。
我實言告訴大家,我的弟子,很多在夜市場擺路邊攤,弟子多的是販夫走卒,我喜歡他們,他們心地純樸,品德高尚。
我記得「洞天記」一書中,有一篇:
江蘇江陽縣,有李珏者,賣米。他要人自己量米,自己取。價錢只收每升取三文利潤。李珏活到八十歲,一生賣米,薄利多銷,一遇窮人無錢,他則贈與,平生不改其志。
當時的宰相也叫李珏,有一天夢入一處莊嚴的洞天,見到摩尼寶殿,有一黃金打造的字,寫著李珏二個字,每字約一丈多長,閃閃生輝,心中大為欣慰,心想,一定是自己未來的去處。
正想著,突然門打開,有二位青衣仙人,喝斥他:「此地是仙府華陽洞天,金書李珏,是江蘇江陽李珏。他一生正直,周濟貧困,心量如天,所以玉帝收錄,昇華陽洞天。不是你,你請速出!」
宰相李珏突然驚醒。因而暗中派人到江陽縣打探,果然有賣米的李珏這個人。
這個故事,令人感嘆矣!
我個人覺得,修行得成就者,全在一個「心地」上用功夫,不是要當名氣最大的大師,不是要建最大的寺廟,不是要團體大到名揚國際。
我認為,活佛不一定成佛,上師不一定成佛,法師不一定成佛,大師不一定成佛,上人不一定成佛,那些名稱只是表面上的名相,要成佛,「唯心」而已!
今天,我觀察:
佛在哪裡?
竟然在真佛宗的販夫走卒之中!
盧勝彥文集第160冊《葉子湖之夢》販夫走卒
婚姻禮節之莊嚴
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要一個身為君主的人,穿著大禮服親自去女方家迎娶,這樣的禮節是不是太隆重了?」
孔子聽了有點不高興,嚴肅回答:「結緍是兩個家族結合,是延續先聖後裔的大事,同時也是迎接之後要一起祭祀天地、宗廟和社稷的另一位主人,您怎麼會說親自去迎娶的禮節太隆重了呢?」
哀公聽了很慚愧,於是請孔子詳細說明,孔子說:「天地如果不合,那萬物都沒辦法生長。君主的大婚,關係到後世子孫的延續,這樣的禮節怎麼會太過呢?」
身為國君的魯哀公原本對於身為國君要穿著大禮服,親自去女方家迎娶的事相當不以為然,聽完孔子的解說之後,哀公才頓悟,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甚至關係到萬代子嗣的大事。尤其國君對婚姻的態度和做法,對百姓也有示範作用,實在不能不慎重。
孔子認為,國君所迎娶的妻子是要一起祭祀宗廟和天地的,因此對於婚事禮節的隆重,自然有其深遠的意義,是絕對不能輕忽而怠慢的。
由此可知孔子對於「婚姻」相當重視,君主的婚姻是延續先聖後嗣並共同祭祀天地宗廟,而平民百姓的婚姻也是要延續子嗣並且共同祭祀宗祠的,這都是承先啟後旳重要環節,當然必須慎重。
※ ※ ※
聖賢制禮,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夫婦相親,宜正乎禮。彼此如賓如友,若兄若妹,以禮制心,以義制德,無禮則慢生,慢生則過起,起過生端,而家道敗矣!
故大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妻室,既有家室,當盡乾綱之道,奮志成名,圓滿社會。上而崢嶸門第,光耀宗祖,榮譽父母,下而裕餘後昆,蔭益妻孥。勿以富貴而驕矜,勿因財名而奢侈,尊卑失序,貴賤失倫,嬌妻寵妾,濫矢風流,則禮乖違而威儀失墮矣!威儀失墮,則無以型範於妻子,失正位乎外。
自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有家可為終身之仰賴。當盡坤柔之道,上事翁姑以孝,中敬丈夫如賓,下育子女以慈,和諧妯娌,克就姑姨,不因丈夫之貴而驕人,不以狐媚以傲物。事上以禮,待下以寬,盡四德、三從之道。避嫌疑、別尊卑,相夫內助興家,是善正位乎內也。
內外既正,則邪緣不干,夫和婦順,尊卑有禮,上下合衷,夫婦有別,而家道可成,宏業振興矣!
修緣寶典-夫婦有別論
孔子聽了有點不高興,嚴肅回答:「結緍是兩個家族結合,是延續先聖後裔的大事,同時也是迎接之後要一起祭祀天地、宗廟和社稷的另一位主人,您怎麼會說親自去迎娶的禮節太隆重了呢?」
哀公聽了很慚愧,於是請孔子詳細說明,孔子說:「天地如果不合,那萬物都沒辦法生長。君主的大婚,關係到後世子孫的延續,這樣的禮節怎麼會太過呢?」
身為國君的魯哀公原本對於身為國君要穿著大禮服,親自去女方家迎娶的事相當不以為然,聽完孔子的解說之後,哀公才頓悟,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甚至關係到萬代子嗣的大事。尤其國君對婚姻的態度和做法,對百姓也有示範作用,實在不能不慎重。
孔子認為,國君所迎娶的妻子是要一起祭祀宗廟和天地的,因此對於婚事禮節的隆重,自然有其深遠的意義,是絕對不能輕忽而怠慢的。
由此可知孔子對於「婚姻」相當重視,君主的婚姻是延續先聖後嗣並共同祭祀天地宗廟,而平民百姓的婚姻也是要延續子嗣並且共同祭祀宗祠的,這都是承先啟後旳重要環節,當然必須慎重。
※ ※ ※
聖賢制禮,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夫婦相親,宜正乎禮。彼此如賓如友,若兄若妹,以禮制心,以義制德,無禮則慢生,慢生則過起,起過生端,而家道敗矣!
故大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妻室,既有家室,當盡乾綱之道,奮志成名,圓滿社會。上而崢嶸門第,光耀宗祖,榮譽父母,下而裕餘後昆,蔭益妻孥。勿以富貴而驕矜,勿因財名而奢侈,尊卑失序,貴賤失倫,嬌妻寵妾,濫矢風流,則禮乖違而威儀失墮矣!威儀失墮,則無以型範於妻子,失正位乎外。
自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有家可為終身之仰賴。當盡坤柔之道,上事翁姑以孝,中敬丈夫如賓,下育子女以慈,和諧妯娌,克就姑姨,不因丈夫之貴而驕人,不以狐媚以傲物。事上以禮,待下以寬,盡四德、三從之道。避嫌疑、別尊卑,相夫內助興家,是善正位乎內也。
內外既正,則邪緣不干,夫和婦順,尊卑有禮,上下合衷,夫婦有別,而家道可成,宏業振興矣!
修緣寶典-夫婦有別論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心遠地自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遠。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 《飲酒》
譯文:房子在熙熙攘攘的人間,卻沒有被車馬的喧囂聲音干擾,問我如何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其實只是因為我心裡淡泊所以能遠離這些紛擾。來到東邊的籬笆下我採摘菊花,悠然看見遠方的廬山,山中的雲霧在夕陽的映照下,是如此的美好,飛鳥也結伴的飛回山裡。此情此景蘊含了一種真諦,只能自己意會,沒辯法描述出來。
本首詩抒寫歸隱田園後,遠離名利、悠然自得的心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車馬無比吵鬧的人境中居住,但卻可以不受影響,這完全是因為身心擺脫了紅塵俗事的干擾。他用一顆清醒觀照的心寫下這首詩,全首寫「靜」中高遠悠然的境界,有這樣的境界,人境也變成了靜區。因此才可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切就在漫不經心中顯得悠然自在。
最後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語出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意思是說:有一個很聰明的「知」,他跑去問通達道理的狂屈,什麼叫做「道」,狂屈想跟他說明,但解釋了一半,竟然就忘記自己想要講什麼。
類似的概念也出現在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說:言語是為了表現真實的道理,只要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就可以把言語忘記。
※ ※ ※
季春時序,桐令花綻,南風吹撫,惹得心氣意煩,行住坐臥難求一靜可言耳。
唯,修持者處於此境中當如何護持己心乎?即應在內觀一行可言哉。觀照何處?觀照己心之波動,如何藉由觀照來守護己心,使其安穩然焉,即要不順境而動,而當止息己欲,方能使心在紛亂之中得以把持穩固也!
蓋此不定之氣候,足以促使修子受此考驗而行觀照,觀照自己能於惡境中把持幾分、觀照自己能於逆境中將心安住在何地。故,吾修子務要在此氣候中考驗自身、考磨自身,方能體會出其中之道味哉!
切莫使自心因天氣之炎熱而產生煩躁心態,人一旦煩躁,即如同柴火一般,亦如同火鼎上之蟻,莫能持己之蹤也!若己行如蟻,即失去了修持者應有之道範。
人處凡塵,時時刻刻、日日夜夜皆受種種事物之磨,此即為考。無非藉由此考,方能使自己能悟解其中之妙道,唯人亦應自我深入此考,方能體會此中之意義也。道理千篇皆為生活與修持之指南方針,若自己不深入研習、體會,那又如何嗅出此中芬芳也!
今以南風之炎氣與心煩之考而論,盼修子於煩躁中護住己心,體查道味,此不僅為護己之道,亦為護法也!
悟道箴言—述:「南風乃道考」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遠。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 《飲酒》
譯文:房子在熙熙攘攘的人間,卻沒有被車馬的喧囂聲音干擾,問我如何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其實只是因為我心裡淡泊所以能遠離這些紛擾。來到東邊的籬笆下我採摘菊花,悠然看見遠方的廬山,山中的雲霧在夕陽的映照下,是如此的美好,飛鳥也結伴的飛回山裡。此情此景蘊含了一種真諦,只能自己意會,沒辯法描述出來。
本首詩抒寫歸隱田園後,遠離名利、悠然自得的心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車馬無比吵鬧的人境中居住,但卻可以不受影響,這完全是因為身心擺脫了紅塵俗事的干擾。他用一顆清醒觀照的心寫下這首詩,全首寫「靜」中高遠悠然的境界,有這樣的境界,人境也變成了靜區。因此才可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切就在漫不經心中顯得悠然自在。
最後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語出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意思是說:有一個很聰明的「知」,他跑去問通達道理的狂屈,什麼叫做「道」,狂屈想跟他說明,但解釋了一半,竟然就忘記自己想要講什麼。
類似的概念也出現在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說:言語是為了表現真實的道理,只要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就可以把言語忘記。
※ ※ ※
季春時序,桐令花綻,南風吹撫,惹得心氣意煩,行住坐臥難求一靜可言耳。
唯,修持者處於此境中當如何護持己心乎?即應在內觀一行可言哉。觀照何處?觀照己心之波動,如何藉由觀照來守護己心,使其安穩然焉,即要不順境而動,而當止息己欲,方能使心在紛亂之中得以把持穩固也!
蓋此不定之氣候,足以促使修子受此考驗而行觀照,觀照自己能於惡境中把持幾分、觀照自己能於逆境中將心安住在何地。故,吾修子務要在此氣候中考驗自身、考磨自身,方能體會出其中之道味哉!
切莫使自心因天氣之炎熱而產生煩躁心態,人一旦煩躁,即如同柴火一般,亦如同火鼎上之蟻,莫能持己之蹤也!若己行如蟻,即失去了修持者應有之道範。
人處凡塵,時時刻刻、日日夜夜皆受種種事物之磨,此即為考。無非藉由此考,方能使自己能悟解其中之妙道,唯人亦應自我深入此考,方能體會此中之意義也。道理千篇皆為生活與修持之指南方針,若自己不深入研習、體會,那又如何嗅出此中芬芳也!
今以南風之炎氣與心煩之考而論,盼修子於煩躁中護住己心,體查道味,此不僅為護己之道,亦為護法也!
悟道箴言—述:「南風乃道考」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是宋太宗時的宰相。任用他之前,宋太宗詢問群臣的意見,許多人說呂端個性糊塗。宋太宗卻說:「呂端這個人在小事上糊塗,在大事上卻不糊塗。」
呂端的糊塗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曾奉派出使高麗,在途中遇到暴風雨。即使風大到吹斷了船的桅杆,呂端還是自顧自地讀書,不知大難臨頭。
他在做官上也糊塗,升官就升官,貶官就貶官,他完全不當一回事。在金錢上,呂端就更糊塗了。他既不特別存錢,也不找門路賺錢,以致家產匱乏,連兄弟都淪落到變賣田宅的地步。
呂端的不糊塗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推薦正直的寇準為宰相,自己屈居在他之下。他也謹慎服侍太子趙恆。在宋太宗病危時,他又看穿李皇后的陰謀,讓趙恆得以順利即位。趙恆就是後來御駕親征,擊敗遼國的真宗。
糊塗是呂端的個性,他把個人名利當成小事,糊塗看待,把國家利益當成大事,謹慎看待,看起來是愚笨,其實並不笨,這是他的修養。
※ ※ ※
所謂:「超凡入聖」,顧名思義,乃是超越凡塵庸俗之習氣毛病,促使眾生進入聖賢之門的康莊道路,以明道諦。
「凡」者,塵俗。眾生既然置身於塵凡之間,難免行事有所偏頗之處,自我防禦心特別強,於是任何事必以自我利益為優先考量,只要利益微薄卻又勞務甚多的種種事情,必定予以推卸,遇到利益眾多,雖有眾人競爭,亦必力爭到底,此為凡夫之習性。反之,若是對於公益等事,凡俗心重者,必定能避則避,碰巧遇上了向其勸募,亦能找出種種藉口推辭造作善行的機會,有時好不容易應緣行善,卻於事後惦念不忘,心中難捨錢財之情甚深,並且凡夫之人性情不佳,稍有不如意事,便雷霆大作,有時計較之心,產生妒怨之情,對於他人長才無法包容接納,甚至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我行事差錯,卻將過失全推給他人,去承受不必要之罪責,這就是「凡」。
修行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超越凡俗,以孔孟之道作為生活綱要,當小我能捨私人利益為整體大我,則君子之風範便產生,當處事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處處站在別人的立場作考量,隨時心存感恩與懺悔之心,令正法瀰佈,使仁風充滿周遭,帶動人群皆存仁德,薰陶入識,則能超脫凡俗之氣。
「聖」者,耳聞必清、口言必義,不以謠聞妄語而誤為真言,心中自有定、靜、安、慮、得。然後付諸行動皆中義,以聖賢之心做事,必能對周遭之人、事、物充滿關愛,做到隨身示教。
例如:做生意時,必定考量經營之產品,對於人體健康是否有所危害,一旦發現所經營之商品有礙健康,縱使有再多之獲利空間,君子必予以婉拒,甚至於商品售出,仍時常關心大眾,使用後有何問題,此便為行聖道。超凡不難,但入聖道並非容易之事,心要能正直才有入聖道之時,正所謂:「良心事業」。處事有良心就能嚴格把關,讓每一項品質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日常生活裡,世人只要肯多為人群盡一份心力,則皆可超出凡俗之域,而進入聖賢之境地也。
寶德雜誌117期-述論:超凡入聖
呂端的糊塗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曾奉派出使高麗,在途中遇到暴風雨。即使風大到吹斷了船的桅杆,呂端還是自顧自地讀書,不知大難臨頭。
他在做官上也糊塗,升官就升官,貶官就貶官,他完全不當一回事。在金錢上,呂端就更糊塗了。他既不特別存錢,也不找門路賺錢,以致家產匱乏,連兄弟都淪落到變賣田宅的地步。
呂端的不糊塗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推薦正直的寇準為宰相,自己屈居在他之下。他也謹慎服侍太子趙恆。在宋太宗病危時,他又看穿李皇后的陰謀,讓趙恆得以順利即位。趙恆就是後來御駕親征,擊敗遼國的真宗。
糊塗是呂端的個性,他把個人名利當成小事,糊塗看待,把國家利益當成大事,謹慎看待,看起來是愚笨,其實並不笨,這是他的修養。
※ ※ ※
所謂:「超凡入聖」,顧名思義,乃是超越凡塵庸俗之習氣毛病,促使眾生進入聖賢之門的康莊道路,以明道諦。
「凡」者,塵俗。眾生既然置身於塵凡之間,難免行事有所偏頗之處,自我防禦心特別強,於是任何事必以自我利益為優先考量,只要利益微薄卻又勞務甚多的種種事情,必定予以推卸,遇到利益眾多,雖有眾人競爭,亦必力爭到底,此為凡夫之習性。反之,若是對於公益等事,凡俗心重者,必定能避則避,碰巧遇上了向其勸募,亦能找出種種藉口推辭造作善行的機會,有時好不容易應緣行善,卻於事後惦念不忘,心中難捨錢財之情甚深,並且凡夫之人性情不佳,稍有不如意事,便雷霆大作,有時計較之心,產生妒怨之情,對於他人長才無法包容接納,甚至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我行事差錯,卻將過失全推給他人,去承受不必要之罪責,這就是「凡」。
修行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超越凡俗,以孔孟之道作為生活綱要,當小我能捨私人利益為整體大我,則君子之風範便產生,當處事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處處站在別人的立場作考量,隨時心存感恩與懺悔之心,令正法瀰佈,使仁風充滿周遭,帶動人群皆存仁德,薰陶入識,則能超脫凡俗之氣。
「聖」者,耳聞必清、口言必義,不以謠聞妄語而誤為真言,心中自有定、靜、安、慮、得。然後付諸行動皆中義,以聖賢之心做事,必能對周遭之人、事、物充滿關愛,做到隨身示教。
例如:做生意時,必定考量經營之產品,對於人體健康是否有所危害,一旦發現所經營之商品有礙健康,縱使有再多之獲利空間,君子必予以婉拒,甚至於商品售出,仍時常關心大眾,使用後有何問題,此便為行聖道。超凡不難,但入聖道並非容易之事,心要能正直才有入聖道之時,正所謂:「良心事業」。處事有良心就能嚴格把關,讓每一項品質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日常生活裡,世人只要肯多為人群盡一份心力,則皆可超出凡俗之域,而進入聖賢之境地也。
寶德雜誌117期-述論:超凡入聖
忘掉不好的
蓮生/文
有很多人,喜歡把不好的事,牢牢記住,時時在腦海中翻滾,再從口中,嘮叨的說出來,因此,備受痛苦及煎熬。
而我則選擇:
「忘掉!」
我看過一篇短文,很欣賞,錄之如下:
年幼時期,我以為記得牢是真本事,過目不忘,一目十行,真是天才啊!
中年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
忘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會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
忘不了傷心的往事,人格會逐漸扭曲。
壯年以後,我開始向神求「健忘」之恩。
忘掉過去的輝煌,這是謙卑。
忘掉已往的失敗,這是勇氣。
忘掉從前的創傷,這是饒恕。
忘掉昔日的罪過,這是感恩。
忘掉朋友的不周,這是大方。
忘掉仇敵的攻擊,這是愛心。
忘比記難多了。
記是聰明,忘是智慧、是修養!
心寬之人,常記人善。
心窄之人,常記人惡。
記不住人善的人,難有感恩之心;常記人惡之人,難有祥和之時。
我們真的該學會忘記,畢竟人的記憶有限,不要讓悲苦、怨恨與哀傷等負面的回憶給佔據了。
又:
老張跟老王說:「老李的洗衣店快開張了!要送些什麼好呢?」
老王說:「我們送個匾額好了。」
老張問:「上面要寫些什麼才好?」
老王說:「就寫,還我清白。」
哈哈哈!
我實言告訴大家:
這「清白」二字,要還來,頗不容易。這世上有幾人「清白」?就算是「清白」,誰能還你。簡單的說,要真正了解事實的真相,也著實相當的困難。
訴之於官。
費時。
費神。
費錢。
值得嗎?
甚至「法官」的判決,就是真正的清白嗎?也有很多人被冤枉。
所以,人生有失運之時。
人生有晦運之時。
人生有逆運之時。
沒有那麼順當圓滿的。要怎麼辦?只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還有,忘掉它!
詩:
放空
傷心的事莫存留
天上浮雲
休
。
否則
尋常景物盡成愁
哀聲嘆氣
無用
只有忘掉忘掉忘掉
不再回首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忘掉不好的
有很多人,喜歡把不好的事,牢牢記住,時時在腦海中翻滾,再從口中,嘮叨的說出來,因此,備受痛苦及煎熬。
而我則選擇:
「忘掉!」
我看過一篇短文,很欣賞,錄之如下:
年幼時期,我以為記得牢是真本事,過目不忘,一目十行,真是天才啊!
中年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
忘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會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
忘不了傷心的往事,人格會逐漸扭曲。
壯年以後,我開始向神求「健忘」之恩。
忘掉過去的輝煌,這是謙卑。
忘掉已往的失敗,這是勇氣。
忘掉從前的創傷,這是饒恕。
忘掉昔日的罪過,這是感恩。
忘掉朋友的不周,這是大方。
忘掉仇敵的攻擊,這是愛心。
忘比記難多了。
記是聰明,忘是智慧、是修養!
心寬之人,常記人善。
心窄之人,常記人惡。
記不住人善的人,難有感恩之心;常記人惡之人,難有祥和之時。
我們真的該學會忘記,畢竟人的記憶有限,不要讓悲苦、怨恨與哀傷等負面的回憶給佔據了。
又:
老張跟老王說:「老李的洗衣店快開張了!要送些什麼好呢?」
老王說:「我們送個匾額好了。」
老張問:「上面要寫些什麼才好?」
老王說:「就寫,還我清白。」
哈哈哈!
我實言告訴大家:
這「清白」二字,要還來,頗不容易。這世上有幾人「清白」?就算是「清白」,誰能還你。簡單的說,要真正了解事實的真相,也著實相當的困難。
訴之於官。
費時。
費神。
費錢。
值得嗎?
甚至「法官」的判決,就是真正的清白嗎?也有很多人被冤枉。
所以,人生有失運之時。
人生有晦運之時。
人生有逆運之時。
沒有那麼順當圓滿的。要怎麼辦?只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還有,忘掉它!
詩:
放空
傷心的事莫存留
天上浮雲
休
。
否則
尋常景物盡成愁
哀聲嘆氣
無用
只有忘掉忘掉忘掉
不再回首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忘掉不好的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恆娘
出自《聊齋》
大都(北京)有一個叫洪大業的人,有一個漂亮的妻子朱氏。朱氏很美,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夫妻之間感情變壞,洪大業轉身娶了一個叫寶帶的小妾,小妾長得遠不如朱氏,卻很得寵。
洪大業專寵寶帶,平日裡眼角都懶得睃朱氏一下。朱氏為此而吃醋、憤怒,在與丈夫爭執中愈加被冷落、疏遠,她為此不平、苦悶、抑鬱。
她生活的轉機來自於搬家,搬家以後她發現隔壁有一家人,男主人是個布商,他的妻子恆娘只是中等姿色,言語很甜,討人喜歡。朱氏與她很投緣,到他家去回訪,發現這家也有個侍妾,這個侍妾年輕貌美,可是男人並不喜歡她,小妾有的不過是個名分而已。
朱氏很意外,這家的情況和自家的情況真是鮮明的對比啊!因為已經是閨蜜,朱氏也不掩飾自己的痛苦,將一切對恆娘實言相告,並說:「我一向以為丈夫寵愛小妾的緣故,是因為她是小妾,因此恨不得能夠與她身份互換,自己去做小妾。」
恆娘掩口而笑,開導她說:「和你丈夫的關係,搞到這樣糟糕的地步,實在是你的錯誤啊!」
朱氏是個很聰明很好學的人,聽出話裡有門道,立刻表示要拜恆娘為師,好好學習,勢必要挽回丈夫那顆遠去的心。
恆娘說:「你回去吧,回去後千萬不要管他,即使他主動來親近你,你也不要讓他靠近,一個月後,當再為你設計。」
朱氏依言而行,回去之後,將寶帶打扮得美美的,讓她去服侍洪大業,連他的一飲一食,也都是寶帶小姐伺候,朱氏再不作阻撓。這樣一來,搞得洪大業先生不好意思,偶爾表露出親近朱氏的意思,朱氏牢記教導,予以嚴拒,舉家上下見狀無不稱讚她賢惠。如是一個月,她又去拜會恆娘。
恆娘眼眉帶笑,道:「現在你可以開始做另外一件事,回去以後,不要化妝,也不要穿乾淨整齊的衣服,也不要抹粉塗口紅,更不要洗臉漱口。只穿破鞋破裙,雜在下人裡勞作,一個月後,我再為你設計。」
朱氏回家後,依計而行,分毫不差。洪大業先生看在眼裡好生不忍,命寶帶小姐去幫她的忙,朱氏不肯接受,堅決將她打發走。
如是又過了一個月,去見恆娘。恆娘喜形於色,讚道:「孺子可教啊!明天是三月三,我將約你去踏青,你脫掉你那身破衣爛服,早點梳洗打扮之後來我這裡。」朱氏第二天一早打扮得煥然一新來見恆娘。
恆娘含笑點頭,細細打量著朱氏。她很美,可是她的服飾和髮型還存在一點小問題,這些本是不容易看出來的,也可以忽略。恆娘卻不允許這樣的疏漏存在,她將它們檢點出來,一一為朱氏做了修正。她為她換了髮型,使秀髮看起來光亮可鑒。又將她的衣服拆開,將式樣陳舊、不合身的地方一一改掉。更為她換了鞋,使鞋和衣服更襯,讓她走起路來更顯妖嬈多姿。
恆娘明白,精緻的女人比潦草的女人更不可有瑕疵,即使小小瑕疵也會因精緻本身而被放大,越發扎眼。
如是一番後,天已近晚,她讓朱氏喝了點酒,對她說:「你可以回去了,在你的丈夫面前招搖過市,讓他注意你,但只可和他打個照面,就要馬上關門閉戶,上床就寢。他要進你房間,千萬不要給他開門,至少使他在外要求三四個晚上,才允許他進來一次,半月後,我再為你謀劃。」
朱氏盛裝而回,讓洪大業為之驚艷,對她的態度不覺大變,言笑殷殷,異於往常,朱氏心中自恃,用手托著下巴,風情萬種地看著他,稍微和他敷衍幾句,說我今天游春回來很疲倦,轉身回房睡了。過了一會兒,洪大業果然跟來,朱氏堅決不給他開門。
第二天晚上,洪又來纏,朱氏仍婉拒不開。第三天晚上,洪大業開始埋怨,朱氏語帶幽怨地表示:「我單獨睡覺已成了習慣,最怕麻煩。」洪大業心下懊惱,無計可施。三次被拒後他汲取教訓,第四天晚上,日剛偏西就到朱氏房間賴著不走,那一夜滅燭登床,如調新婦,魚水之歡不必細表。洪大業食髓知味,更為次日約,朱氏自然不會讓他輕易遂願,夫妻談判,定為三日一次。
如是又過了半個月,朱氏去見恆娘。恆娘笑道:「現在他的心已經全在你這裡了,不過你雖然美,卻不夠媚。以你的美貌,如果有一點媚勁,連西施都不是你的對手,何況是等而下之的女人呢!」
朱氏此時已知恆娘絕非等閒,愈加虔心求教,恆娘乃授之以媚術。她示範給朱氏看,如何輕顰,如何淺笑,如何薄嗔,如何玉齒微露、欲言又止,種種撩人意態,不是語言可以盡述的。
朱氏只覺得恆娘眉目生情,彷彿花枝搖顫,她在一株春樹下仰頭看著花瓣細細綻放,飛落,心裡愉悅潔淨。饒是她身為女子也被誘惑,心旌搖曳,情難自禁。恆娘的丈夫迷戀恆娘,實在不足為奇啊!
恆娘叫朱氏學著飛一個媚眼,從旁指導。「不對,你的外眼皮有問題。」她說。又叫朱氏做一個媚笑,說:「也不對,這次是左頰有問題。」朱氏練了數十次,總算略見其神。恆娘說:「你回家,對著鏡子練習嫻熟,務必自然。該教給你的,都已經教給你了。至於床笫之間,隨機應變,投其所好,就不是言語可以傳授的了。」
朱氏回到家中,用心練習。洪大業心神俱惑,越發如癡如醉,與她形影不離,原先是叫也叫不來,此時便如同粘在朱氏身上一樣,驅也驅不走了,叫他去與寶帶在一起,竟然不肯與寶帶同房。
朱氏對寶帶愈好,每有宴請應酬,一定叫上寶帶作陪,朱氏氣質美貌本勝寶帶良多,二女並席,優劣立判。洪大業此時移情,更視寶帶為厭物,每每不待席終,就遣走寶帶,等不及要和朱氏單獨相處。
寶帶是受寵慣了的人,驟然受此羞辱冷遇,心下不忿,惱火之下重蹈了朱氏開頭的覆轍,開始四處對人抱怨洪先生不好,難聽話傳到洪先生耳中,洪先生發怒將寶帶打了一頓,寶帶心灰意冷之下,更加不事打扮,蓬頭垢面,鄙陋難與人言。
故事以朱氏完勝為結局。而朱氏能夠反敗為勝,又因為恆娘在旁悉心教導之故。事後,恆娘的一段小結非常精彩。她說:「子不聞乎:人情厭故而喜新,重難而輕易?丈夫之愛妾,非必其美也,甘其所乍獲,而幸其所難遘也。縱而飽之,則珍錯亦厭,況藜羹乎!」喜新厭舊、重難輕易是人的本性,你放任不管他,使他和寶帶之間沒有了阻礙,他沒有那種難得之感,反而容易厭倦,你又刻意去避開他,這時你就變得難得了,而寶帶是易得的。
朱氏又問:「『毀之而復炫之』是什麼道理?」恆娘笑答:「置不留目,則似久別;忽睹艷妝,則如新至,譬貧人驟得梁肉,則視脫粟非味矣。而又不易與之,則彼故而我新,彼易而我難,此即子易妻為妾之法也。」不常和他見面,好像久別。忽然之間煥然一新,他乍睹艷妝,必有驚艷之感。好像窮小子一下子吃到肥肉,自然放下小米不吃。這道理說穿了也很簡單,是旨在培養男人對你的新鮮感,並保持它。
朱氏歎服。
大都(北京)有一個叫洪大業的人,有一個漂亮的妻子朱氏。朱氏很美,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夫妻之間感情變壞,洪大業轉身娶了一個叫寶帶的小妾,小妾長得遠不如朱氏,卻很得寵。
洪大業專寵寶帶,平日裡眼角都懶得睃朱氏一下。朱氏為此而吃醋、憤怒,在與丈夫爭執中愈加被冷落、疏遠,她為此不平、苦悶、抑鬱。
她生活的轉機來自於搬家,搬家以後她發現隔壁有一家人,男主人是個布商,他的妻子恆娘只是中等姿色,言語很甜,討人喜歡。朱氏與她很投緣,到他家去回訪,發現這家也有個侍妾,這個侍妾年輕貌美,可是男人並不喜歡她,小妾有的不過是個名分而已。
朱氏很意外,這家的情況和自家的情況真是鮮明的對比啊!因為已經是閨蜜,朱氏也不掩飾自己的痛苦,將一切對恆娘實言相告,並說:「我一向以為丈夫寵愛小妾的緣故,是因為她是小妾,因此恨不得能夠與她身份互換,自己去做小妾。」
恆娘掩口而笑,開導她說:「和你丈夫的關係,搞到這樣糟糕的地步,實在是你的錯誤啊!」
朱氏是個很聰明很好學的人,聽出話裡有門道,立刻表示要拜恆娘為師,好好學習,勢必要挽回丈夫那顆遠去的心。
恆娘說:「你回去吧,回去後千萬不要管他,即使他主動來親近你,你也不要讓他靠近,一個月後,當再為你設計。」
朱氏依言而行,回去之後,將寶帶打扮得美美的,讓她去服侍洪大業,連他的一飲一食,也都是寶帶小姐伺候,朱氏再不作阻撓。這樣一來,搞得洪大業先生不好意思,偶爾表露出親近朱氏的意思,朱氏牢記教導,予以嚴拒,舉家上下見狀無不稱讚她賢惠。如是一個月,她又去拜會恆娘。
恆娘眼眉帶笑,道:「現在你可以開始做另外一件事,回去以後,不要化妝,也不要穿乾淨整齊的衣服,也不要抹粉塗口紅,更不要洗臉漱口。只穿破鞋破裙,雜在下人裡勞作,一個月後,我再為你設計。」
朱氏回家後,依計而行,分毫不差。洪大業先生看在眼裡好生不忍,命寶帶小姐去幫她的忙,朱氏不肯接受,堅決將她打發走。
如是又過了一個月,去見恆娘。恆娘喜形於色,讚道:「孺子可教啊!明天是三月三,我將約你去踏青,你脫掉你那身破衣爛服,早點梳洗打扮之後來我這裡。」朱氏第二天一早打扮得煥然一新來見恆娘。
恆娘含笑點頭,細細打量著朱氏。她很美,可是她的服飾和髮型還存在一點小問題,這些本是不容易看出來的,也可以忽略。恆娘卻不允許這樣的疏漏存在,她將它們檢點出來,一一為朱氏做了修正。她為她換了髮型,使秀髮看起來光亮可鑒。又將她的衣服拆開,將式樣陳舊、不合身的地方一一改掉。更為她換了鞋,使鞋和衣服更襯,讓她走起路來更顯妖嬈多姿。
恆娘明白,精緻的女人比潦草的女人更不可有瑕疵,即使小小瑕疵也會因精緻本身而被放大,越發扎眼。
如是一番後,天已近晚,她讓朱氏喝了點酒,對她說:「你可以回去了,在你的丈夫面前招搖過市,讓他注意你,但只可和他打個照面,就要馬上關門閉戶,上床就寢。他要進你房間,千萬不要給他開門,至少使他在外要求三四個晚上,才允許他進來一次,半月後,我再為你謀劃。」
朱氏盛裝而回,讓洪大業為之驚艷,對她的態度不覺大變,言笑殷殷,異於往常,朱氏心中自恃,用手托著下巴,風情萬種地看著他,稍微和他敷衍幾句,說我今天游春回來很疲倦,轉身回房睡了。過了一會兒,洪大業果然跟來,朱氏堅決不給他開門。
第二天晚上,洪又來纏,朱氏仍婉拒不開。第三天晚上,洪大業開始埋怨,朱氏語帶幽怨地表示:「我單獨睡覺已成了習慣,最怕麻煩。」洪大業心下懊惱,無計可施。三次被拒後他汲取教訓,第四天晚上,日剛偏西就到朱氏房間賴著不走,那一夜滅燭登床,如調新婦,魚水之歡不必細表。洪大業食髓知味,更為次日約,朱氏自然不會讓他輕易遂願,夫妻談判,定為三日一次。
如是又過了半個月,朱氏去見恆娘。恆娘笑道:「現在他的心已經全在你這裡了,不過你雖然美,卻不夠媚。以你的美貌,如果有一點媚勁,連西施都不是你的對手,何況是等而下之的女人呢!」
朱氏此時已知恆娘絕非等閒,愈加虔心求教,恆娘乃授之以媚術。她示範給朱氏看,如何輕顰,如何淺笑,如何薄嗔,如何玉齒微露、欲言又止,種種撩人意態,不是語言可以盡述的。
朱氏只覺得恆娘眉目生情,彷彿花枝搖顫,她在一株春樹下仰頭看著花瓣細細綻放,飛落,心裡愉悅潔淨。饒是她身為女子也被誘惑,心旌搖曳,情難自禁。恆娘的丈夫迷戀恆娘,實在不足為奇啊!
恆娘叫朱氏學著飛一個媚眼,從旁指導。「不對,你的外眼皮有問題。」她說。又叫朱氏做一個媚笑,說:「也不對,這次是左頰有問題。」朱氏練了數十次,總算略見其神。恆娘說:「你回家,對著鏡子練習嫻熟,務必自然。該教給你的,都已經教給你了。至於床笫之間,隨機應變,投其所好,就不是言語可以傳授的了。」
朱氏回到家中,用心練習。洪大業心神俱惑,越發如癡如醉,與她形影不離,原先是叫也叫不來,此時便如同粘在朱氏身上一樣,驅也驅不走了,叫他去與寶帶在一起,竟然不肯與寶帶同房。
朱氏對寶帶愈好,每有宴請應酬,一定叫上寶帶作陪,朱氏氣質美貌本勝寶帶良多,二女並席,優劣立判。洪大業此時移情,更視寶帶為厭物,每每不待席終,就遣走寶帶,等不及要和朱氏單獨相處。
寶帶是受寵慣了的人,驟然受此羞辱冷遇,心下不忿,惱火之下重蹈了朱氏開頭的覆轍,開始四處對人抱怨洪先生不好,難聽話傳到洪先生耳中,洪先生發怒將寶帶打了一頓,寶帶心灰意冷之下,更加不事打扮,蓬頭垢面,鄙陋難與人言。
故事以朱氏完勝為結局。而朱氏能夠反敗為勝,又因為恆娘在旁悉心教導之故。事後,恆娘的一段小結非常精彩。她說:「子不聞乎:人情厭故而喜新,重難而輕易?丈夫之愛妾,非必其美也,甘其所乍獲,而幸其所難遘也。縱而飽之,則珍錯亦厭,況藜羹乎!」喜新厭舊、重難輕易是人的本性,你放任不管他,使他和寶帶之間沒有了阻礙,他沒有那種難得之感,反而容易厭倦,你又刻意去避開他,這時你就變得難得了,而寶帶是易得的。
朱氏又問:「『毀之而復炫之』是什麼道理?」恆娘笑答:「置不留目,則似久別;忽睹艷妝,則如新至,譬貧人驟得梁肉,則視脫粟非味矣。而又不易與之,則彼故而我新,彼易而我難,此即子易妻為妾之法也。」不常和他見面,好像久別。忽然之間煥然一新,他乍睹艷妝,必有驚艷之感。好像窮小子一下子吃到肥肉,自然放下小米不吃。這道理說穿了也很簡單,是旨在培養男人對你的新鮮感,並保持它。
朱氏歎服。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純淨的愛
在古老的印度有個修行人。一天乞討的途中遇到一個妓女。妓女看到修行人的相貌非常俊美,於是就帶著十足的娼媚,大笑著說:「喂,年輕人,到我這裡來吧,我很愛你呀!快接受我的施捨吧。」
修行人聽後,先是一怔,接著露出微笑,非常善意的對妓女說:「施主呀,謝謝你。這句施捨的話,我全心收下了。過幾年後,我一定會來看你。」
妓女聽後,不免非常的落寞,這使她想起曾經很多人也說過類似的話,世俗的風塵,早已使她分辨不出人心的真意。
很多年後,妓女的容顏漸漸消去,長久的放縱,早已使身體變的嬴弱空虛。青春的精華,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人生的迷失,也都消耗殆盡。此時此刻,百病纏身的妓女,每天苦不堪言的承受著縱欲帶來的極度惡果。那些曾經對她說過「我很愛你」的人,也早就消失在世俗的虛妄,虛情假意之中。
一天,有位相貌威儀的僧人,特意來到她的病榻前,非常慈悲的對病痛中的妓女說:「我來看你了。還記得我嗎?多年前,我收下了你的施捨。」
妓女慢慢的回憶起,想起了她曾經開過的玩笑,不禁苦笑起來。無意中說過的話,竟然種下了善的因果,因為愛你的一句話,引來了多年後,唯一一個能在她痛苦的時候,來看望她的人。
此時,已經證得果位的僧人,為她訴說佛法的種種奧妙,啟悟她的心智,度化她。妓女連連的喜而歡泣,久久的病痛隨著佛法的入心,也漸漸的消去。歡喜的心,不再疲憊,不再孤寂。
這時,妓女才真切的體會到,原來純淨的愛是清澈與光明的。走上修行道路的她,隨著持久的修行,也徹底的摒棄了世俗的恩怨是非,獲得了成就。
古今之所謂多情者,無有過於仙佛,但仙佛之多情,並不是如世人之男女私意之情,夫妻恩愛之情,子女慈愛之情,其情之用處,一致在於眾生,無日無時不向眾生輸愛,欲其脫離紅塵苦海之中,登上極樂逍遙之地。
※ ※ ※
情者乃人之心境是也,情乃出自天之所賦,而表達於日常生活之中,故情當知商其所安,心亦得安於情,如此人之心始能穩定安和。
世人往往亂情而用,不知使情能適其所安,故而甚多因情而亂志,因情而毀己之一生,因情而敗亂人之性等,都是不知所謂之真「情」,不知「情」為何物而引起的。
世人之所認為之情:是情愛、是溺情、是別情、是昧情。其實所謂之情:應歸於仁情、義情、親情等。如此所發揮之情才能顯出人之至性,才能呈現真正天賦之情性,否則除此之情則亂敗矣。
人之心安於情,當安於上述之仁情、義情及親情,自能圓滿適應於生活之上,不只無亂情之來,更可因而鍊性,發揮「情」之光輝,不可亂用於其他之雜情,非但亂已性,更將毀人之一生於無意義上面,使得生無以適從而敗亂自己,當須慎之。
方寸當知所安-第九章 心當安於情
修行人聽後,先是一怔,接著露出微笑,非常善意的對妓女說:「施主呀,謝謝你。這句施捨的話,我全心收下了。過幾年後,我一定會來看你。」
妓女聽後,不免非常的落寞,這使她想起曾經很多人也說過類似的話,世俗的風塵,早已使她分辨不出人心的真意。
很多年後,妓女的容顏漸漸消去,長久的放縱,早已使身體變的嬴弱空虛。青春的精華,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人生的迷失,也都消耗殆盡。此時此刻,百病纏身的妓女,每天苦不堪言的承受著縱欲帶來的極度惡果。那些曾經對她說過「我很愛你」的人,也早就消失在世俗的虛妄,虛情假意之中。
一天,有位相貌威儀的僧人,特意來到她的病榻前,非常慈悲的對病痛中的妓女說:「我來看你了。還記得我嗎?多年前,我收下了你的施捨。」
妓女慢慢的回憶起,想起了她曾經開過的玩笑,不禁苦笑起來。無意中說過的話,竟然種下了善的因果,因為愛你的一句話,引來了多年後,唯一一個能在她痛苦的時候,來看望她的人。
此時,已經證得果位的僧人,為她訴說佛法的種種奧妙,啟悟她的心智,度化她。妓女連連的喜而歡泣,久久的病痛隨著佛法的入心,也漸漸的消去。歡喜的心,不再疲憊,不再孤寂。
這時,妓女才真切的體會到,原來純淨的愛是清澈與光明的。走上修行道路的她,隨著持久的修行,也徹底的摒棄了世俗的恩怨是非,獲得了成就。
古今之所謂多情者,無有過於仙佛,但仙佛之多情,並不是如世人之男女私意之情,夫妻恩愛之情,子女慈愛之情,其情之用處,一致在於眾生,無日無時不向眾生輸愛,欲其脫離紅塵苦海之中,登上極樂逍遙之地。
※ ※ ※
情者乃人之心境是也,情乃出自天之所賦,而表達於日常生活之中,故情當知商其所安,心亦得安於情,如此人之心始能穩定安和。
世人往往亂情而用,不知使情能適其所安,故而甚多因情而亂志,因情而毀己之一生,因情而敗亂人之性等,都是不知所謂之真「情」,不知「情」為何物而引起的。
世人之所認為之情:是情愛、是溺情、是別情、是昧情。其實所謂之情:應歸於仁情、義情、親情等。如此所發揮之情才能顯出人之至性,才能呈現真正天賦之情性,否則除此之情則亂敗矣。
人之心安於情,當安於上述之仁情、義情及親情,自能圓滿適應於生活之上,不只無亂情之來,更可因而鍊性,發揮「情」之光輝,不可亂用於其他之雜情,非但亂已性,更將毀人之一生於無意義上面,使得生無以適從而敗亂自己,當須慎之。
方寸當知所安-第九章 心當安於情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單身女子的愛情三大發現
周末,我的一位同性朋友打來電話,哭兮兮地說:「陪我喝酒吧。」
二十分鍾後,我已坐到她對面。隔桌看見她臉上淚痕未幹,我笑道:「幹嗎啊?有酒有閑,還弄得像舊社會受了主人非禮的小丫環似的。」
她依然哽咽著說:「今天我年過三十,一人在酒吧慶祝生日。靜靜地反思已經過完的青春,忽然有三大發現:第一,女人原來也可以勾引男人,不用老是等著被勾引。」
我笑得幾乎噴酒。她瞪我一眼接著說:
「書上都說,女人在愛情中要被動。在此錯誤路線指導下,我在戀愛中從來沒主動過,一向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姿態。可從15歲情窦初開就等,也沒幾個魚上鈎。這才想,不對啊,鐵絲是直的,又垂在水面之上,又沒有魚餌,那魚兒怎麽能高高躍出水面?就算能,它又怎麽會咬這條沒有一點腥味的鐵絲?除非它瘋了!除非它想自殺!除非它不是魚!
你看在古代戲裏,佳人見了才子,要麽回頭一望,眼波流轉嫣然一笑;要麽在花園小徑路過才子時,忽然掉了手中的錦帕,那才子自然要彎腰替她揀起來,她接過帕子往往是看他一眼,掩嘴一笑,然後翩然而去,留得那才子怔在原地害相思。這佳人哪裏是被動?分明是勾引男人的高手啊!我連古人都不如啊!」
我笑著點點頭,又問:「這第二大發現呢?」
她仰天歎道:「原來男人愛一個女人是愛她的外表不是愛她的靈魂!」
「天!簡直天真得無恥!我也曾問過愛我的男人:‘你是不是愛我的漂亮?’他們都回答:‘不,我愛你的美德和才氣。’我恨死那個來我們大學做報告的那個德育教授了,他反複強調外表美不重要,害得我大學四年只顧追求內在美了,從來沒照過鏡子;稀裏糊塗地過完了青春才發現:男人愛一個女人多是愛她的外表!他怎麽能愛女人的靈魂?他又看不見她的靈魂!我這個做女人的都如此好色,又怎能指望男人好德?」
我翻起眼睛,往椅背上一靠:「越是簡單的真理越難明白!第三個發現呢?」
她接著說:「活了30年才明白,愛情不是永恒的。愛情是火,同時點燃了兩個人,人又不是油庫,燒個半年六個月也差不多精疲力竭了,怎麽能永遠燒下去?」
「說得好,幹杯。」兩個酒瓶子一碰,彼此相視一笑。歌聲悠揚,正是梁祝小提琴。
朋友恨恨地說:「有朝一日,我來立法,先消滅這些騙人的愛情謊言!再規定全國人民誰也不許結婚!」
二十分鍾後,我已坐到她對面。隔桌看見她臉上淚痕未幹,我笑道:「幹嗎啊?有酒有閑,還弄得像舊社會受了主人非禮的小丫環似的。」
她依然哽咽著說:「今天我年過三十,一人在酒吧慶祝生日。靜靜地反思已經過完的青春,忽然有三大發現:第一,女人原來也可以勾引男人,不用老是等著被勾引。」
我笑得幾乎噴酒。她瞪我一眼接著說:
「書上都說,女人在愛情中要被動。在此錯誤路線指導下,我在戀愛中從來沒主動過,一向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姿態。可從15歲情窦初開就等,也沒幾個魚上鈎。這才想,不對啊,鐵絲是直的,又垂在水面之上,又沒有魚餌,那魚兒怎麽能高高躍出水面?就算能,它又怎麽會咬這條沒有一點腥味的鐵絲?除非它瘋了!除非它想自殺!除非它不是魚!
你看在古代戲裏,佳人見了才子,要麽回頭一望,眼波流轉嫣然一笑;要麽在花園小徑路過才子時,忽然掉了手中的錦帕,那才子自然要彎腰替她揀起來,她接過帕子往往是看他一眼,掩嘴一笑,然後翩然而去,留得那才子怔在原地害相思。這佳人哪裏是被動?分明是勾引男人的高手啊!我連古人都不如啊!」
我笑著點點頭,又問:「這第二大發現呢?」
她仰天歎道:「原來男人愛一個女人是愛她的外表不是愛她的靈魂!」
「天!簡直天真得無恥!我也曾問過愛我的男人:‘你是不是愛我的漂亮?’他們都回答:‘不,我愛你的美德和才氣。’我恨死那個來我們大學做報告的那個德育教授了,他反複強調外表美不重要,害得我大學四年只顧追求內在美了,從來沒照過鏡子;稀裏糊塗地過完了青春才發現:男人愛一個女人多是愛她的外表!他怎麽能愛女人的靈魂?他又看不見她的靈魂!我這個做女人的都如此好色,又怎能指望男人好德?」
我翻起眼睛,往椅背上一靠:「越是簡單的真理越難明白!第三個發現呢?」
她接著說:「活了30年才明白,愛情不是永恒的。愛情是火,同時點燃了兩個人,人又不是油庫,燒個半年六個月也差不多精疲力竭了,怎麽能永遠燒下去?」
「說得好,幹杯。」兩個酒瓶子一碰,彼此相視一笑。歌聲悠揚,正是梁祝小提琴。
朋友恨恨地說:「有朝一日,我來立法,先消滅這些騙人的愛情謊言!再規定全國人民誰也不許結婚!」
做好自己要緊
蓮生/文
我發覺: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身體及心理,負荷不了,產生了很多的毛病。有些人很躁鬱,有些人很憂鬱。」
「現代人的現代病,愈來愈多,身體上的毛病多如牛毛,這裡痛、那裡痛;這裡病、那裡病,渾身不自在。」
有人一天到晚,向我訴苦衷。
有人一天到晚,全是喪氣的臉。
有人自閉,根本不出門。
有人心氣浮動,無靜止時。
有人發洩情緒,一觸即發。
有人掩藏自己的心機,神祕兮兮。
有人天天煩惱。
有人得了心慌症。
……。
更有甚者,有人說,天天有別人向他下降頭;又說有人要害他;又說,所有的人,都在講他的壞話。
這些。
全是令人受傷的。
我舉一個小例子:
鸚鵡住在籠子中,主人很寵牠,有吃有住,生活很安逸。
有一天,牠看見烏鴉在天上飛,自由自在,很自適。
鸚鵡很羨慕。
那烏鴉看見鸚鵡很安逸,有吃有住,這些讓烏鴉羨慕死了。
於是。
雙雙互調換。
烏鴉得不到主人的歡喜,雖安逸,最後抑鬱而死。
而鸚鵡得到了自由,但長期安逸,不能獨立生存,最終飢餓而死。
這個啟示是:
「做好自己。」
「不要去羨慕他人。」
我覺得現代人,要學習佛法的「禪定」。
禪──不受外界環境影響。
定──一心不亂。
如此才能「做好自己」。
一些外來的,動亂你的心神的,一概不去理會。
若能如此,「一心不亂」、「安心」,就自由自在而且能自主自己了。久纏不休的煩惱事,也能解除,使你生氣蓬勃。
詩:
春秋沒有幾度
日出
黃昏
一日又一日
。
不能叫青春永駐
不能叫青春永駐
莫愁
莫煩
何須負負
。
我們是一棵樹
我們是一棵樹
葉榮
葉枯
全有它的定數
知道一切全是自然
自會有悟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做好自己要緊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戀妻愛子
這是發生在佛陀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時候的事。
當時,有一位名叫僧迦藍的尊者,在拘薩羅城市裡托缽遊行。他乞得食物後,便返還至舍衛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這位僧迦藍比丘,出家以前有一位妻子,也住在舍衛國中。他的前妻聽說僧迦藍比丘現正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林裡,聞訊後便立刻穿好衣服,梳妝打扮,抱著兒子來到僧迦藍比丘的僧房前。
僧迦藍尊者正巧走出房外,在露地上經行。
這時,尊者的前妻立刻上前,欲以親情攻勢打動尊者,便說道:「你看,我們的兒子還這麼小,你怎麼忍心拋妻棄子,丟下我們母子不管,自己一個人跑去出家,你讓我們母子靠誰來養活?」
沒想到,僧迦藍比丘完全不出聲。
不管尊者的前妻如何再三的哀求,尊者就是不說話。
尊者的前妻決定採取更激烈的方式,她威脅尊者:「我這樣子再三哀求你,你都不跟我說話,也不正眼看我一下,既然如此,我只好把兒子留在這裡。」
尊者的前妻說完真的把小孩放在經行道路的一端,便掉頭離去,臨走前又轉身對尊者說:「沙門!這是你的兒子,你自己去養活他,我不管了,我要走了。」
僧迦藍完全無動於衷,也不去看顧他的兒子。
尊者的前妻見狀,自忖道:「這個比丘竟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看顧,想必是已經證得仙人難得之處。善哉啊!沙門!他一定是已獲得解脫了。」
尊者的前妻目的沒有達到,也不想再打擾尊者,便抱起兒子離去。
這時,佛陀正入甚深禪定中,他以超凡的天耳,聽到僧迦藍尊者與其前妻的互動經過,即說出以下的偈言: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慼,於世間和合,解脫不染著,我說彼比丘,為真婆羅門。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慼,不染亦無憂,二心俱寂靜,我說是比丘,是真婆羅門。
佛陀的意思是說:不論是妻子、兒女,都是人生的過客,他們來時不需要高興,離開時也無須憂傷。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緣聚散、緣起緣滅,如果真能參透無常的真相,從其中獲得解脫,既不貪愛,也不染著,不論是聚是散,心中既不喜也不悲,完全寂靜,毫不受影響,我說這樣的比丘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修行人。
僧迦藍尊者聽到佛陀所說的法,心中非常的歡喜,並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眾生因緣而聚,緣滅而散,此乃夙世因果之牽纏,在特定的時間,遇到甚麼人皆有定數,而世之人常會攀緣,即是強求,即非自然,故常增加因果牽纏,實是屬人自擾。隨緣則是隨順因緣,盡人事而不計得失之壑達之心境,而非消極之坐以待弊,緣起緣滅自然而為,方不致自擾清靜,衍生煩惱。
※ ※ ※
夫六道者乃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也,輪回者如一車之盤,轉而又轉,周而復始,去而又返也。
天猶圓,地猶方,天地猶一大車盤,人居其中,聽命旋轉。上至天子,下及庶民,誰能超出天地之外,不入六道之輪回,在於富貴貧賤,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中,繼續轉輪不休。如果只是行善無惡,不得真傳,死後靈魂仍是凡界神,最多不過氣天之神,或者轉生富貴而已;若是善多惡少,即轉入人生富貴之道,或是公侯伯子;惡多善少,即輪入貧賤之道,即成鰥寡孤獨;有惡無善,邪惡貫滿,墜於胎生之道,即成駱駝象馬牛犬等之道;惡再滿貫即墜於卵生之道,成為飛禽鳥雀等;惡滿三貫,轉墜為濕生之道,成為魚蝦蟳蟹之類;惡滿四貫,即墜於化生蚊蟲之類。
修道之人應知,為什麼要修道,莫非要脫離輪回之根源,因此修道之人,為輪回之根,早離妻恩子愛之系縛,認識真正之恩與愛是什麼?恩與愛本是天理本有,而眾生皆為情欲所系之恩愛,情竇一開,紅紗罩眼,欲念迷心,胡言蜜語,視妻恩重如泰山,若不立即舍其凡情欲愛,未有不入六道輪回之中也。
迨至生男育女,只知教養成婚,輕性命如鴻毛,愛幼子如至寶,奔波勞苦,誰不入此六道之籬籠耳。
修道人應知,戀妻則傷精,愛子則傷神,精神敗則氣散,此本乃因果之迴圈之所以報應。照顧妻子本是天經地義之事,而該不可為了妻子而忘卻修行,脫離因果輪回之道。
有形象界,靠一切之形象而為用,賴無形之靈性作為主宰,有朝一日無常臨,三寸氣斷,一命鳴呼哀哉,即是死屍。雖存有屍體,萬里江山,妻恩子愛盡休,只是六尺棺,三尺土了之,試思,靈魂欲歸何處?無形主宰靈魂,須複歸無形氣界,或是理界,或是陰界,盡看一個人在世之時修養,作為歸宿耳。
如果不作來日打算,後日總是陰司報到,孽鏡臺前對照發落各殿受罪,恩愛夫妻,百子千孫不能代其受罪,淒淒慘慘,妻恩子愛變成場空夢,欲回頭修道,已難了。
願天下眾生,把握良機,早覓一條修行大道,了脫生死,勿再遲而不進,否則再無此良機了。
天燈 論六道輪回
當時,有一位名叫僧迦藍的尊者,在拘薩羅城市裡托缽遊行。他乞得食物後,便返還至舍衛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這位僧迦藍比丘,出家以前有一位妻子,也住在舍衛國中。他的前妻聽說僧迦藍比丘現正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林裡,聞訊後便立刻穿好衣服,梳妝打扮,抱著兒子來到僧迦藍比丘的僧房前。
僧迦藍尊者正巧走出房外,在露地上經行。
這時,尊者的前妻立刻上前,欲以親情攻勢打動尊者,便說道:「你看,我們的兒子還這麼小,你怎麼忍心拋妻棄子,丟下我們母子不管,自己一個人跑去出家,你讓我們母子靠誰來養活?」
沒想到,僧迦藍比丘完全不出聲。
不管尊者的前妻如何再三的哀求,尊者就是不說話。
尊者的前妻決定採取更激烈的方式,她威脅尊者:「我這樣子再三哀求你,你都不跟我說話,也不正眼看我一下,既然如此,我只好把兒子留在這裡。」
尊者的前妻說完真的把小孩放在經行道路的一端,便掉頭離去,臨走前又轉身對尊者說:「沙門!這是你的兒子,你自己去養活他,我不管了,我要走了。」
僧迦藍完全無動於衷,也不去看顧他的兒子。
尊者的前妻見狀,自忖道:「這個比丘竟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看顧,想必是已經證得仙人難得之處。善哉啊!沙門!他一定是已獲得解脫了。」
尊者的前妻目的沒有達到,也不想再打擾尊者,便抱起兒子離去。
這時,佛陀正入甚深禪定中,他以超凡的天耳,聽到僧迦藍尊者與其前妻的互動經過,即說出以下的偈言: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慼,於世間和合,解脫不染著,我說彼比丘,為真婆羅門。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慼,不染亦無憂,二心俱寂靜,我說是比丘,是真婆羅門。
佛陀的意思是說:不論是妻子、兒女,都是人生的過客,他們來時不需要高興,離開時也無須憂傷。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緣聚散、緣起緣滅,如果真能參透無常的真相,從其中獲得解脫,既不貪愛,也不染著,不論是聚是散,心中既不喜也不悲,完全寂靜,毫不受影響,我說這樣的比丘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修行人。
僧迦藍尊者聽到佛陀所說的法,心中非常的歡喜,並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眾生因緣而聚,緣滅而散,此乃夙世因果之牽纏,在特定的時間,遇到甚麼人皆有定數,而世之人常會攀緣,即是強求,即非自然,故常增加因果牽纏,實是屬人自擾。隨緣則是隨順因緣,盡人事而不計得失之壑達之心境,而非消極之坐以待弊,緣起緣滅自然而為,方不致自擾清靜,衍生煩惱。
※ ※ ※
夫六道者乃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也,輪回者如一車之盤,轉而又轉,周而復始,去而又返也。
天猶圓,地猶方,天地猶一大車盤,人居其中,聽命旋轉。上至天子,下及庶民,誰能超出天地之外,不入六道之輪回,在於富貴貧賤,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中,繼續轉輪不休。如果只是行善無惡,不得真傳,死後靈魂仍是凡界神,最多不過氣天之神,或者轉生富貴而已;若是善多惡少,即轉入人生富貴之道,或是公侯伯子;惡多善少,即輪入貧賤之道,即成鰥寡孤獨;有惡無善,邪惡貫滿,墜於胎生之道,即成駱駝象馬牛犬等之道;惡再滿貫即墜於卵生之道,成為飛禽鳥雀等;惡滿三貫,轉墜為濕生之道,成為魚蝦蟳蟹之類;惡滿四貫,即墜於化生蚊蟲之類。
修道之人應知,為什麼要修道,莫非要脫離輪回之根源,因此修道之人,為輪回之根,早離妻恩子愛之系縛,認識真正之恩與愛是什麼?恩與愛本是天理本有,而眾生皆為情欲所系之恩愛,情竇一開,紅紗罩眼,欲念迷心,胡言蜜語,視妻恩重如泰山,若不立即舍其凡情欲愛,未有不入六道輪回之中也。
迨至生男育女,只知教養成婚,輕性命如鴻毛,愛幼子如至寶,奔波勞苦,誰不入此六道之籬籠耳。
修道人應知,戀妻則傷精,愛子則傷神,精神敗則氣散,此本乃因果之迴圈之所以報應。照顧妻子本是天經地義之事,而該不可為了妻子而忘卻修行,脫離因果輪回之道。
有形象界,靠一切之形象而為用,賴無形之靈性作為主宰,有朝一日無常臨,三寸氣斷,一命鳴呼哀哉,即是死屍。雖存有屍體,萬里江山,妻恩子愛盡休,只是六尺棺,三尺土了之,試思,靈魂欲歸何處?無形主宰靈魂,須複歸無形氣界,或是理界,或是陰界,盡看一個人在世之時修養,作為歸宿耳。
如果不作來日打算,後日總是陰司報到,孽鏡臺前對照發落各殿受罪,恩愛夫妻,百子千孫不能代其受罪,淒淒慘慘,妻恩子愛變成場空夢,欲回頭修道,已難了。
願天下眾生,把握良機,早覓一條修行大道,了脫生死,勿再遲而不進,否則再無此良機了。
天燈 論六道輪回
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消失的50億
旅鴿是一種體型較大的候鳥,長著鳳凰般美麗的羽毛,長長的尖尾詩意般地翹起,妝點了北美的天空。鳥類學家估計,旅鴿最多時總數大約有五十億隻左右。
一八七○年,人們在美國俄亥俄河畔的辛辛那提紀錄,一群遷徙中的旅鴿陣長五一○公里,寬一‧六公里,數目不低於二億隻,像巨幅的絲綢幕簾覆蓋了天空,遮天閉日,蔚為壯觀。
此後,隨著開發北美西部的熱潮,人們大量湧入西部,旅鴿的厄運也就從此開始了。牠們成群成群地被捕捉、槍殺,運到城裡銷售——人們發現牠們的肉細嫩鮮美。於是,在人類的無情圍剿之下,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旅鴿迅速走向滅絕。
一九一四年九月十一日,最後一隻旅鴿死於辛辛那提動物園,牠的標本現存於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展廳裡,牠的名字叫瑪莎。牠睜著圓圓的眼睛,用一種憂傷和鄙夷的目光注視著人類,令參觀者不忍卒睹。
為了讓人們記住瑪莎的教訓,美國人滿懷懺悔地為旅鴿立起紀念碑,上書:「旅鴿,是因為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滅絕的。」(《消失的動物》)
※ ※ ※
人因有「仁」才是人也,人因失「仁」則與禽獸無異,故人當本「仁慈善德」生活於社會,才能發揮人之所秉賦之天性也。
今之社會失去「慈善」之道德已久矣,實在令人痛心!人之無慈心,則狠心、戾心、暴心必跟隨而來,那種種之惡事也會跟隨而至。例如人之不能有慈心,則殺生以飽己腹;人之不能存慈心,則人與人相互的殘害;人之因不能含有慈心,則傷天害理之事接踵而來,造成社會之一片混亂;人一旦失去了慈心,當然善德也跟著淪喪矣,使得社會失去了溫暖,使得社會罪業顯現,這是多麼可怕且令人寒心。
今社會實例,人因失去慈心,可說是無所不吃,俗話說:「什麼死人骨頭都吃」。甚至於連人之肉亦吃,多麼恐怖,其他動物亦有其靈存在,無慈心就因己而殺害也,甚至連人都會受到威脅,說起來實在令人不敢相信。又人無慈心,則人與人易起衝突,甚至相互殘殺,這都是眼前可見之傷心事也。
今日之呼喚世人能秉己天性,多培育慈心善念,就不會有往後罪業後悔之來,可使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安然與幸福,同時整個社會的祥和,得靠世人共同在此道德之涵養與共勉。
社會道德省思-第九章 慈善道德省思
一八七○年,人們在美國俄亥俄河畔的辛辛那提紀錄,一群遷徙中的旅鴿陣長五一○公里,寬一‧六公里,數目不低於二億隻,像巨幅的絲綢幕簾覆蓋了天空,遮天閉日,蔚為壯觀。
此後,隨著開發北美西部的熱潮,人們大量湧入西部,旅鴿的厄運也就從此開始了。牠們成群成群地被捕捉、槍殺,運到城裡銷售——人們發現牠們的肉細嫩鮮美。於是,在人類的無情圍剿之下,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旅鴿迅速走向滅絕。
一九一四年九月十一日,最後一隻旅鴿死於辛辛那提動物園,牠的標本現存於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展廳裡,牠的名字叫瑪莎。牠睜著圓圓的眼睛,用一種憂傷和鄙夷的目光注視著人類,令參觀者不忍卒睹。
為了讓人們記住瑪莎的教訓,美國人滿懷懺悔地為旅鴿立起紀念碑,上書:「旅鴿,是因為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滅絕的。」(《消失的動物》)
※ ※ ※
人因有「仁」才是人也,人因失「仁」則與禽獸無異,故人當本「仁慈善德」生活於社會,才能發揮人之所秉賦之天性也。
今之社會失去「慈善」之道德已久矣,實在令人痛心!人之無慈心,則狠心、戾心、暴心必跟隨而來,那種種之惡事也會跟隨而至。例如人之不能有慈心,則殺生以飽己腹;人之不能存慈心,則人與人相互的殘害;人之因不能含有慈心,則傷天害理之事接踵而來,造成社會之一片混亂;人一旦失去了慈心,當然善德也跟著淪喪矣,使得社會失去了溫暖,使得社會罪業顯現,這是多麼可怕且令人寒心。
今社會實例,人因失去慈心,可說是無所不吃,俗話說:「什麼死人骨頭都吃」。甚至於連人之肉亦吃,多麼恐怖,其他動物亦有其靈存在,無慈心就因己而殺害也,甚至連人都會受到威脅,說起來實在令人不敢相信。又人無慈心,則人與人易起衝突,甚至相互殘殺,這都是眼前可見之傷心事也。
今日之呼喚世人能秉己天性,多培育慈心善念,就不會有往後罪業後悔之來,可使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安然與幸福,同時整個社會的祥和,得靠世人共同在此道德之涵養與共勉。
社會道德省思-第九章 慈善道德省思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相隨心轉
濟公活佛 降
詩曰:左翻右覆借銀財。誆騙哄欺樣樣來。
狡獪奸頑徒造業。無私因果公平裁。
聖示:富貴之人,無所不有,但當臨命終時,卻百般不捨,萬般牽掛,心中總帶一個戀字。而心帶眷戀,就如擔枷鎖,故世人若能透得名利關,即有小休歇,未來方能透得生死關,得到大休歇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唸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現今之人甚重外在「面子」,尤其在媒體推波助瀾之下,許多人都按捺不住心中之蠢動,也趨之若鶩的跟隨潮流整形,不知恩師對此種風潮有何看法?
濟佛曰:哈哈!世人分別心重,所以才會衍生出這麼多的「面子之爭」,其實此問題本是私人瑣事,只要個人高興就好,不過徒兒既然問起,吾就藉此機會略作陳述。
一般會做整形者,大多並非因為長得難看,而是對自己容貌有心理困惑或苛求。其實人的美、醜、貴、賤、貧、富,皆有其因果受報之關,一個人若是瞋恚心重、嫉妒心重,則來生相貌醜陋;一個人若是富有慈悲心、忍辱心,則來生必定端正相好。
俗話云:「相隨心轉」,如果今生相貌不佳,則可透過修行改變,你若心地清淨,就會有清淨相;若心地慈悲,就會有慈悲相;若心存智慧,就會有智慧相。因為真修實鍊者,其氣質會慢慢變化,而且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故而氣脈漸通,氣色變佳,煩惱轉成菩提,外相亦隨之變化。
而整形之相乃是「假相」,心若沒轉,好相將來也會變成醜陋之相,故與其整形,倒不如調整心態,提升心性,方是釜底抽薪之法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許多人只重視外貌整形,卻忽略了心理整型,然而若是心態不改變,即使整得美若天仙,也一樣會過著憂悲惱苦的日子,無法改變現狀的。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觀光小鎮。)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到前方有一依傍山丘建築的小鎮,往下俯瞰則是一片紅瓦白牆式的建築,而家家戶戶門牆面上,皆擺放五彩繽紛、綠意盎然的鮮花盆栽,地面則是古樸乾淨的石板走道,令人頓感心情輕鬆愜意。又身旁有一個休閒觀景台,遮陽廊下方則有一整排的驢子被繫縛在長條的鐵桿上,叩問恩師,不知今日要訪談哪一位?
濟佛曰:就是你所說的驢子!待為師將其中一隻驢子的元靈調出來,你向他訪談為何會墮入畜生道之因由即可。
(此時濟佛佛扇往一搧,一隻驢子的元靈隨即被調出,並現出一髮鬢皤然,貌似六十開外之男子。)
王生曰:先生叨擾了,看您被繫縛在鐵桿上,一臉迷惘無奈的樣子,實令人感到同情,不知您為何會墮入驢子身?可否將其緣由簡要敘述,做為後人之警惕,積一些功德。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前生乃是一位修道人,平常周旋於數個道場中,但卻不守本分沒有真心修道,只是想拓展人脈關係,以逞私欲。由於我在每個道場皆表現得虔誠、付出,樂於助人,因此很快就搏得大家的信任與敬重,甚至被道場主事者賦予重任。
然而我就藉著大家對我沒有防備之際,開始利用各種名目向道友們借錢,所借金額換算成現在的錢有近千萬元,但全部都有借無還,甚至還利用一次保管道場錢財之機會,私吞數十萬元,雖經催討也都推託不理,最後拍拍屁股一走了之,造成道友陷入困境,家庭生波,道場經費短缺。
沒多久我就突生惡疾而亡,魂入地府後被閻王打入鑊湯地獄受煎煮之刑,刑滿即投胎轉生為驢子,到長成力可負重之時,就被送到此鎮上當「驢子計程車」,身披五彩艷麗的布幔飾品,每天負載無止境的觀光客,邁著碎步穿梭在狹窄的巷弄內,讓觀光客們飽覽風光,若行走中不聽話還會遭受主人的鞭笞,每天都累得氣喘吁吁,日復一日,不得休息。
濟佛曰:你存心借貸不還,又侵占道場財務,立意甚惡,五世驢子身都還不完,你就好好懺悔還債吧!
(男子聽完淚流滿面,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驢子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十一章 侵占不還 多世畜道
詩曰:左翻右覆借銀財。誆騙哄欺樣樣來。
狡獪奸頑徒造業。無私因果公平裁。
聖示:富貴之人,無所不有,但當臨命終時,卻百般不捨,萬般牽掛,心中總帶一個戀字。而心帶眷戀,就如擔枷鎖,故世人若能透得名利關,即有小休歇,未來方能透得生死關,得到大休歇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唸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現今之人甚重外在「面子」,尤其在媒體推波助瀾之下,許多人都按捺不住心中之蠢動,也趨之若鶩的跟隨潮流整形,不知恩師對此種風潮有何看法?
濟佛曰:哈哈!世人分別心重,所以才會衍生出這麼多的「面子之爭」,其實此問題本是私人瑣事,只要個人高興就好,不過徒兒既然問起,吾就藉此機會略作陳述。
一般會做整形者,大多並非因為長得難看,而是對自己容貌有心理困惑或苛求。其實人的美、醜、貴、賤、貧、富,皆有其因果受報之關,一個人若是瞋恚心重、嫉妒心重,則來生相貌醜陋;一個人若是富有慈悲心、忍辱心,則來生必定端正相好。
俗話云:「相隨心轉」,如果今生相貌不佳,則可透過修行改變,你若心地清淨,就會有清淨相;若心地慈悲,就會有慈悲相;若心存智慧,就會有智慧相。因為真修實鍊者,其氣質會慢慢變化,而且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故而氣脈漸通,氣色變佳,煩惱轉成菩提,外相亦隨之變化。
而整形之相乃是「假相」,心若沒轉,好相將來也會變成醜陋之相,故與其整形,倒不如調整心態,提升心性,方是釜底抽薪之法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許多人只重視外貌整形,卻忽略了心理整型,然而若是心態不改變,即使整得美若天仙,也一樣會過著憂悲惱苦的日子,無法改變現狀的。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觀光小鎮。)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到前方有一依傍山丘建築的小鎮,往下俯瞰則是一片紅瓦白牆式的建築,而家家戶戶門牆面上,皆擺放五彩繽紛、綠意盎然的鮮花盆栽,地面則是古樸乾淨的石板走道,令人頓感心情輕鬆愜意。又身旁有一個休閒觀景台,遮陽廊下方則有一整排的驢子被繫縛在長條的鐵桿上,叩問恩師,不知今日要訪談哪一位?
濟佛曰:就是你所說的驢子!待為師將其中一隻驢子的元靈調出來,你向他訪談為何會墮入畜生道之因由即可。
(此時濟佛佛扇往一搧,一隻驢子的元靈隨即被調出,並現出一髮鬢皤然,貌似六十開外之男子。)
王生曰:先生叨擾了,看您被繫縛在鐵桿上,一臉迷惘無奈的樣子,實令人感到同情,不知您為何會墮入驢子身?可否將其緣由簡要敘述,做為後人之警惕,積一些功德。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前生乃是一位修道人,平常周旋於數個道場中,但卻不守本分沒有真心修道,只是想拓展人脈關係,以逞私欲。由於我在每個道場皆表現得虔誠、付出,樂於助人,因此很快就搏得大家的信任與敬重,甚至被道場主事者賦予重任。
然而我就藉著大家對我沒有防備之際,開始利用各種名目向道友們借錢,所借金額換算成現在的錢有近千萬元,但全部都有借無還,甚至還利用一次保管道場錢財之機會,私吞數十萬元,雖經催討也都推託不理,最後拍拍屁股一走了之,造成道友陷入困境,家庭生波,道場經費短缺。
沒多久我就突生惡疾而亡,魂入地府後被閻王打入鑊湯地獄受煎煮之刑,刑滿即投胎轉生為驢子,到長成力可負重之時,就被送到此鎮上當「驢子計程車」,身披五彩艷麗的布幔飾品,每天負載無止境的觀光客,邁著碎步穿梭在狹窄的巷弄內,讓觀光客們飽覽風光,若行走中不聽話還會遭受主人的鞭笞,每天都累得氣喘吁吁,日復一日,不得休息。
濟佛曰:你存心借貸不還,又侵占道場財務,立意甚惡,五世驢子身都還不完,你就好好懺悔還債吧!
(男子聽完淚流滿面,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驢子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十一章 侵占不還 多世畜道
開門即草
蓮生/文
石霜禪師有一天遇到一位僧人:
「你從那裡來?」
僧人答:
「從洞山禪師那裡來的!」
石霜禪師問:
「洞山平時教示你們什麼?」
僧人答:
「洞山禪師上堂,時常說,時人尋求開悟,從東走向西,又從西走向東,我指引他們,從有草的地方走到無草的地方便是。」
石霜禪師說:
「有無人答禪師之話?」
僧人答:
「無。」
石霜禪師說:
「開門即草。」
僧人回到洞山禪師處,對洞山禪師談及石霜禪師的「開門即草」。
洞山禪師聽了,大吃一驚,說:
「這位石霜禪師是千萬人中的大善知識啊!」
我告訴大家:
「這開門即草,就是寶生佛的證悟。」
我舉一個例子:
王守仁不是寫了一首「夢詩」嗎!我很喜歡這首「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有人就問我:
「既然是夢,還作什麼?」
我答:
「就是做夢。」
「作什麼夢?」
「作一個大成就者,大功德者,大度眾生的夢。」
(這是寶生佛的證悟)
我答:
「無。」
「無作用,還寫作什麼?
我答:
「寫。」
「明知無作用,為什麼而寫。」
我答:
「為了寫作而寫作。」
(這是寶生佛的證悟)
我在此告訴大家,我這本書,談及「空有」,談及「內外」,談及「淨穢」,談及「生滅」,談及「輪滅」,談及「聖凡」,談及「好壞」,談及「善惡」……..。
我所悟的。
均不在其中。
我悟的是:
「圓滿正覺。」
我是在法性之中,現起了妙用,以這種證量,才能夠所說皆是。
我是一個真實的開悟者。
我是一個真實的解脫者。
但是,寒山子的詩中早已說明:「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盧勝彥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寶生佛的證悟
石霜禪師有一天遇到一位僧人:
「你從那裡來?」
僧人答:
「從洞山禪師那裡來的!」
石霜禪師問:
「洞山平時教示你們什麼?」
僧人答:
「洞山禪師上堂,時常說,時人尋求開悟,從東走向西,又從西走向東,我指引他們,從有草的地方走到無草的地方便是。」
石霜禪師說:
「有無人答禪師之話?」
僧人答:
「無。」
石霜禪師說:
「開門即草。」
僧人回到洞山禪師處,對洞山禪師談及石霜禪師的「開門即草」。
洞山禪師聽了,大吃一驚,說:
「這位石霜禪師是千萬人中的大善知識啊!」
我告訴大家:
「這開門即草,就是寶生佛的證悟。」
我舉一個例子:
王守仁不是寫了一首「夢詩」嗎!我很喜歡這首「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有人就問我:
「既然是夢,還作什麼?」
我答:
「就是做夢。」
「作什麼夢?」
「作一個大成就者,大功德者,大度眾生的夢。」
(這是寶生佛的證悟)
我答:
「無。」
「無作用,還寫作什麼?
我答:
「寫。」
「明知無作用,為什麼而寫。」
我答:
「為了寫作而寫作。」
(這是寶生佛的證悟)
我在此告訴大家,我這本書,談及「空有」,談及「內外」,談及「淨穢」,談及「生滅」,談及「輪滅」,談及「聖凡」,談及「好壞」,談及「善惡」……..。
我所悟的。
均不在其中。
我悟的是:
「圓滿正覺。」
我是在法性之中,現起了妙用,以這種證量,才能夠所說皆是。
我是一個真實的開悟者。
我是一個真實的解脫者。
但是,寒山子的詩中早已說明:「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盧勝彥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寶生佛的證悟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王寶釧與薛平貴
唐懿宗時,當朝宰相王允有三個女兒,其中尤以三女兒王寶釧才貌出眾。至允一心想為小女兒找個乘龍快婿,誰知王寶釧對那些王公貴族的公子們毫不上心,她卻對家中的下人薛平貴青睞有加。
王寶釧覺得薛平貴能成為人中龍鳳,便芳心暗許,一心想下嫁於他。於是王寶釧向父親提議拋繡球招親,王允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便立起彩樓。
王寶釧特意將繡球拋給了薛平貴,但父親王允見薛平貴不過是家中的一個下人,兩個人身分地位懸殊,決意讓王寶釧反悔,重親再選。誰知王寶釧堅持要下嫁薛平貴,不肯再拋,見女兒執意不從,王允大為惱怒,幾次勸阻無效之後,兩人三擊掌斷絕了父女關係。
離開相府的王寶釧很快嫁給了薛平貴,但薛平貴身無長物,上無遮頭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兩人無處棲身,只得搬進了武家坡上的一處寒窯。生活雖然清貧,但兩人卻恩愛有嘉,相敬如賓,男耕女織,也還能維持下去。
不久,西涼國向大唐獻上紅鬃烈馬,偏偏朝中無人能伏此烈馬,使得大唐頻面盡失,於是朝廷便向全國徵召能夠制伏烈馬的人才。薛平貴得知消息,應詔前往,憑藉一身武藝制伏了烈馬,並得到了封賞。
很快,西涼作亂,薛平貴被指為先鋒官,出征西涼。薛平貴拼死血戰獲得勝利,卻被自己的手下與王允合謀陷害,綁縛起來送至西涼軍營。誰知西涼王愛薛平貴大將之才,不但不殺他,還將自己的女兒玳瓚公主嫁與薛平貴。後來,西涼王去世,薛平貴繼承王位,統治西涼,從此富貴榮華集於一身。
那邊薛平貴享受著榮華富貴,這邊王寶釧卻在寒窯中苦苦守候,淒苦萬分。就這樣,十八年過去了。
一天,一隻鳥飛到薛平貴近前,落下一封書信,薛平貴打開一看,原來是王寶釧寫給他的血書。他急於回家探望王寶釧,卻擔心玳瓚公主不准,便灌醉公主,盜出權杖,偷偷趕回家中。
在武家坡上,薛平貴很快遇見了王寶釧,但此時王寶釧已經不再認識他了。薛平貴擔心王寶釧變心,便故意輕薄於她,想試試妻子是否守節。誰知王寶釧性情剛烈,毫不動心,嚴詞拒絕了他,逃回了自己的窯洞。
薛平貴趕回窯洞表明身分,告知了王寶釧這些年的經歷,夫妻這才相認。回到西涼國,薛平貴封王寶釧為正宮皇后,可是王寶釧卻在被封為皇后之後十八天就死了。
王寶釧覺得薛平貴能成為人中龍鳳,便芳心暗許,一心想下嫁於他。於是王寶釧向父親提議拋繡球招親,王允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便立起彩樓。
王寶釧特意將繡球拋給了薛平貴,但父親王允見薛平貴不過是家中的一個下人,兩個人身分地位懸殊,決意讓王寶釧反悔,重親再選。誰知王寶釧堅持要下嫁薛平貴,不肯再拋,見女兒執意不從,王允大為惱怒,幾次勸阻無效之後,兩人三擊掌斷絕了父女關係。
離開相府的王寶釧很快嫁給了薛平貴,但薛平貴身無長物,上無遮頭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兩人無處棲身,只得搬進了武家坡上的一處寒窯。生活雖然清貧,但兩人卻恩愛有嘉,相敬如賓,男耕女織,也還能維持下去。
不久,西涼國向大唐獻上紅鬃烈馬,偏偏朝中無人能伏此烈馬,使得大唐頻面盡失,於是朝廷便向全國徵召能夠制伏烈馬的人才。薛平貴得知消息,應詔前往,憑藉一身武藝制伏了烈馬,並得到了封賞。
很快,西涼作亂,薛平貴被指為先鋒官,出征西涼。薛平貴拼死血戰獲得勝利,卻被自己的手下與王允合謀陷害,綁縛起來送至西涼軍營。誰知西涼王愛薛平貴大將之才,不但不殺他,還將自己的女兒玳瓚公主嫁與薛平貴。後來,西涼王去世,薛平貴繼承王位,統治西涼,從此富貴榮華集於一身。
那邊薛平貴享受著榮華富貴,這邊王寶釧卻在寒窯中苦苦守候,淒苦萬分。就這樣,十八年過去了。
一天,一隻鳥飛到薛平貴近前,落下一封書信,薛平貴打開一看,原來是王寶釧寫給他的血書。他急於回家探望王寶釧,卻擔心玳瓚公主不准,便灌醉公主,盜出權杖,偷偷趕回家中。
在武家坡上,薛平貴很快遇見了王寶釧,但此時王寶釧已經不再認識他了。薛平貴擔心王寶釧變心,便故意輕薄於她,想試試妻子是否守節。誰知王寶釧性情剛烈,毫不動心,嚴詞拒絕了他,逃回了自己的窯洞。
薛平貴趕回窯洞表明身分,告知了王寶釧這些年的經歷,夫妻這才相認。回到西涼國,薛平貴封王寶釧為正宮皇后,可是王寶釧卻在被封為皇后之後十八天就死了。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行善守戒
有兩位道士久聞長安城外的終南山有靈秀之氣,準備進山修煉長生不老術。他倆不顧山高林密,道路險峻,終於爬上了一座高峰。
山頂地方不大,幾乎沒有多少平地。他倆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個岩洞,裏面似乎有人影在晃動。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位精神飽滿、閒雲野鶴般的老者。
老人見兩位年輕的道士氣喘呼呼,衣衫不整,非常奇怪,問他倆為何要到達這密林深山。兩位道士向老人說明打算在此修煉道術的構想。
老人搖搖頭笑著說:「修仙成道,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裏來,只要心誠專一,繁華都市也是修煉的道場,也一樣能長生不老。」
老人語調誠懇,態度坦然,不像是開玩笑。
兩位道士猜眼前的老者一定是得道高人,不由得肅然起敬,請教他如何修行,才能成道。
老人回答說:「修行關鍵在於道德修養,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樣自然就積了功德。我之所以長壽,就是這個原因。能夠遵守五戒十善會得到神靈護佑,你們也不必留在山裏,還是下山回去修煉吧。」
兩個道士聽了,向老人告辭就下山去了。
至此以後,他們格守五戒,廣行十善,果然得以長壽。
※ ※ ※
修行一辭,不外乎在正知理解上取得正見、正行,由心的知解身行融合作為。現今對修行有著正解者略少,大多只是求於形相示現,難真正入髓參悟。
在一般修行者而言,最基礎也需要能俱足人天福報,了脫三惡道,而這基本修行則是需要先俱備深行十善業以除十惡報。再則五戒十善的修行,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是必備條件,大體而言,殺盜淫妄、惡口綺語、貪嗔癡都是最易淪落罪業之源。故要有明徹其源進而修行持戒,以圓基礎斷因。
綜多修行法門與教義不同,但始終離不了專精,更要有堅信持恒,若能在十善業作深修,自也尚能圓滿人天福報與三惡道絕緣,是以修行重於參覺開悟,聞閱寶書重由心去覺悟,方得真正效益。
修行-綱繹大解-序
山頂地方不大,幾乎沒有多少平地。他倆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個岩洞,裏面似乎有人影在晃動。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位精神飽滿、閒雲野鶴般的老者。
老人見兩位年輕的道士氣喘呼呼,衣衫不整,非常奇怪,問他倆為何要到達這密林深山。兩位道士向老人說明打算在此修煉道術的構想。
老人搖搖頭笑著說:「修仙成道,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裏來,只要心誠專一,繁華都市也是修煉的道場,也一樣能長生不老。」
老人語調誠懇,態度坦然,不像是開玩笑。
兩位道士猜眼前的老者一定是得道高人,不由得肅然起敬,請教他如何修行,才能成道。
老人回答說:「修行關鍵在於道德修養,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樣自然就積了功德。我之所以長壽,就是這個原因。能夠遵守五戒十善會得到神靈護佑,你們也不必留在山裏,還是下山回去修煉吧。」
兩個道士聽了,向老人告辭就下山去了。
至此以後,他們格守五戒,廣行十善,果然得以長壽。
※ ※ ※
修行一辭,不外乎在正知理解上取得正見、正行,由心的知解身行融合作為。現今對修行有著正解者略少,大多只是求於形相示現,難真正入髓參悟。
在一般修行者而言,最基礎也需要能俱足人天福報,了脫三惡道,而這基本修行則是需要先俱備深行十善業以除十惡報。再則五戒十善的修行,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是必備條件,大體而言,殺盜淫妄、惡口綺語、貪嗔癡都是最易淪落罪業之源。故要有明徹其源進而修行持戒,以圓基礎斷因。
綜多修行法門與教義不同,但始終離不了專精,更要有堅信持恒,若能在十善業作深修,自也尚能圓滿人天福報與三惡道絕緣,是以修行重於參覺開悟,聞閱寶書重由心去覺悟,方得真正效益。
修行-綱繹大解-序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人不進山,怎會被虎吃
有位官僚的兒子,他家資巨萬,闊氣得很。有一幫流氓惡少就假裝和他親近,引誘他嫖娼宿妓、狂飲賭博,迷戀於歌舞女色。沒過幾年,他家財蕩盡,落得吃不上飯,凍餓而死。
臨死之前,他對妻子說:「我被人愚弄了,才到了這地步,我到了陰間,非控告這幫人不可。」
死後半年,他又托夢告訴他妻子說:「這場官司我沒打贏。冥官對我說:『妖童娼女,都是些拋棄廉耻,靠出賣聲色來維持生命的人;他們媚人取財,就像虎豹吃人、鯨鯢吞舟一樣凶猛。
然而,人不進山,怎會被虎豹吃掉?船不入海,怎麼會被鯨吞?你自蹈死地,又何怨於人?唯有那些狐朋狗友、淫夫狎客才是最可惡的!他們就和設陷阱捉野獸、垂香餌釣游魚一樣不把你拉下水是絕不罷休的。陽間有明確的刑律,陰間也會有相應的報應,他們必然會受到懲處的。』」
※ ※ ※
語有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在此所指,乃係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卻又沒有能耐應付突變,謂之自作孽;然則,天作孽,何謂也?並非老天作惡,實乃眾生自積罪業,而干天譴之罰。所以天作孽之意,即乃眾生累世因業至此成熟,而遭業報,乃將之形容為此;若屬自身行為蓄意往歧途險境,則是自作孽。
吾淺舉一例而言:吸毒者分成兩大類,一大類乃受引誘,不論是認為可以牟取暴利,或者受劣友所惑等等,可以將之歸類為眾生不善因果所牽引。另一類則為自身好奇,或躭於其間樂趣(當然是其自身不正確之判斷),可以歸類為自作孽。因此,若屬業報成熟,是可以有轉機(不論事前解因果,或事後消因果),故,可謂猶可違。但若自身執迷於其間,九牛拉不回,只有毀滅自身做終結,故謂之不可活。既曰如此,那麼形成此善惡因緣而牽引業報的關鍵,當然是在當下自己的明智抉擇。
古人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己是發霉發臭的老生常談,但卻有其真實的道理存在。首先,善可以追溯到難以計數的輪迴之前,只要你曾經播下一粒善的種籽,它一定會發芽茁壯(即是因緣成熟),而給你善福的報象,只不過它的形成,最關鍵的動能即是牽引,亦即本文開頭之銘言,只要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你有善福,那麼遇上災禍,縱然不能完全扭轉化除,但卻可以消除一部分衝擊以及凶厄,使你有機會死裡逃生。反之,惡緣亦如是。佐証此之理論,吾試以台疆近日八八水災而言,許多死裡逃生得到生出機會的災民,他們累世的善因,在此時成熟,因而牽引許多巧機,而使他們得到重見天日的生機。當然,不是說此次罹難之災民並無種善因,只是不幸他們的善因緣還沒成熟,所以沒有動力牽引事機救他們出生天。
因緣是因果報業中的動力,他們有種因的分別,有業緣成熟的時機,有受報者自身的言行抉擇(亦即有可避免以及不能避免者),最後即是業報現象。所以善惡緣存乎一心,縱然往者已矣,但來者可追。眾生從此努力種善因、結善緣,以期未來世結善果。
因果命程定論-第九章 善惡緣之形成
臨死之前,他對妻子說:「我被人愚弄了,才到了這地步,我到了陰間,非控告這幫人不可。」
死後半年,他又托夢告訴他妻子說:「這場官司我沒打贏。冥官對我說:『妖童娼女,都是些拋棄廉耻,靠出賣聲色來維持生命的人;他們媚人取財,就像虎豹吃人、鯨鯢吞舟一樣凶猛。
然而,人不進山,怎會被虎豹吃掉?船不入海,怎麼會被鯨吞?你自蹈死地,又何怨於人?唯有那些狐朋狗友、淫夫狎客才是最可惡的!他們就和設陷阱捉野獸、垂香餌釣游魚一樣不把你拉下水是絕不罷休的。陽間有明確的刑律,陰間也會有相應的報應,他們必然會受到懲處的。』」
※ ※ ※
語有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在此所指,乃係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卻又沒有能耐應付突變,謂之自作孽;然則,天作孽,何謂也?並非老天作惡,實乃眾生自積罪業,而干天譴之罰。所以天作孽之意,即乃眾生累世因業至此成熟,而遭業報,乃將之形容為此;若屬自身行為蓄意往歧途險境,則是自作孽。
吾淺舉一例而言:吸毒者分成兩大類,一大類乃受引誘,不論是認為可以牟取暴利,或者受劣友所惑等等,可以將之歸類為眾生不善因果所牽引。另一類則為自身好奇,或躭於其間樂趣(當然是其自身不正確之判斷),可以歸類為自作孽。因此,若屬業報成熟,是可以有轉機(不論事前解因果,或事後消因果),故,可謂猶可違。但若自身執迷於其間,九牛拉不回,只有毀滅自身做終結,故謂之不可活。既曰如此,那麼形成此善惡因緣而牽引業報的關鍵,當然是在當下自己的明智抉擇。
古人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己是發霉發臭的老生常談,但卻有其真實的道理存在。首先,善可以追溯到難以計數的輪迴之前,只要你曾經播下一粒善的種籽,它一定會發芽茁壯(即是因緣成熟),而給你善福的報象,只不過它的形成,最關鍵的動能即是牽引,亦即本文開頭之銘言,只要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你有善福,那麼遇上災禍,縱然不能完全扭轉化除,但卻可以消除一部分衝擊以及凶厄,使你有機會死裡逃生。反之,惡緣亦如是。佐証此之理論,吾試以台疆近日八八水災而言,許多死裡逃生得到生出機會的災民,他們累世的善因,在此時成熟,因而牽引許多巧機,而使他們得到重見天日的生機。當然,不是說此次罹難之災民並無種善因,只是不幸他們的善因緣還沒成熟,所以沒有動力牽引事機救他們出生天。
因緣是因果報業中的動力,他們有種因的分別,有業緣成熟的時機,有受報者自身的言行抉擇(亦即有可避免以及不能避免者),最後即是業報現象。所以善惡緣存乎一心,縱然往者已矣,但來者可追。眾生從此努力種善因、結善緣,以期未來世結善果。
因果命程定論-第九章 善惡緣之形成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遇見「無賴」
蓮生/文
有一種人,非常難以相處,這等人,我們稱為是「無賴」。「無賴」非常難以溝通。
曾經有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人,排隊進戲院。
守門口的問:
「你的票呢?」
那人答:
「我沒有票。」
守門口的人說:
「沒有票的人,不能進去!」
那人答:
「但,我好喜歡看這場電影。」
兩個人就僵在那裡了。一問一答。
又:
有一個人去吃一碗麵。
麵來了,這個人不吃了!
他說:
「麵可以換一碗豆漿、打兩個蛋嗎?」
老板說:「可以!」
於是,那人就喝完了豆漿及蛋。
吃完,那人拍拍屁股就走人。
老板急追了出來,問:
「你沒給錢?」
那人說:
「我是用麵換的。」
老板說:
「那麵你也沒有給錢?」
那人說:
「麵我沒有吃,為什麼要給錢?」
那人走遠了!
老板一時還意會不過來。
我說:
這二則小故事,說明,「無賴」是不以正道行事的,沒榮譽心,沒有責任感,好的事,自己包了,壞的事,全賴在別人身上,自己的本身,是沒有原則的人。
很多人告訴我:
「不要跟無賴的人打交道。」
我想:
「無賴的人也是人啊!我發了不捨一個眾生的願,所以我遇見很多無賴。」
「無賴」專門做毫無意義的事。
一反一覆。
道三道四。
很像流氓。
痞子。
「無賴」拿走很多盧師尊的東西,然後,他說是自己的。
又說,是盧師尊拿他的東西。
我與「無賴」相處,要習慣「無賴」的言行舉止,默化他,變成一個有原則的人。
等待!
等待!
等待!
寫一首詩:
我明明是對的耶
但他仍在賴
我只能
等待
。
就像遇到瘋子一樣
沒有理由
就只能無可奈何
忍耐
盧勝彥文集244《心的悸動》遇見「無賴」
有一種人,非常難以相處,這等人,我們稱為是「無賴」。「無賴」非常難以溝通。
曾經有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人,排隊進戲院。
守門口的問:
「你的票呢?」
那人答:
「我沒有票。」
守門口的人說:
「沒有票的人,不能進去!」
那人答:
「但,我好喜歡看這場電影。」
兩個人就僵在那裡了。一問一答。
又:
有一個人去吃一碗麵。
麵來了,這個人不吃了!
他說:
「麵可以換一碗豆漿、打兩個蛋嗎?」
老板說:「可以!」
於是,那人就喝完了豆漿及蛋。
吃完,那人拍拍屁股就走人。
老板急追了出來,問:
「你沒給錢?」
那人說:
「我是用麵換的。」
老板說:
「那麵你也沒有給錢?」
那人說:
「麵我沒有吃,為什麼要給錢?」
那人走遠了!
老板一時還意會不過來。
我說:
這二則小故事,說明,「無賴」是不以正道行事的,沒榮譽心,沒有責任感,好的事,自己包了,壞的事,全賴在別人身上,自己的本身,是沒有原則的人。
很多人告訴我:
「不要跟無賴的人打交道。」
我想:
「無賴的人也是人啊!我發了不捨一個眾生的願,所以我遇見很多無賴。」
「無賴」專門做毫無意義的事。
一反一覆。
道三道四。
很像流氓。
痞子。
「無賴」拿走很多盧師尊的東西,然後,他說是自己的。
又說,是盧師尊拿他的東西。
我與「無賴」相處,要習慣「無賴」的言行舉止,默化他,變成一個有原則的人。
等待!
等待!
等待!
寫一首詩:
我明明是對的耶
但他仍在賴
我只能
等待
。
就像遇到瘋子一樣
沒有理由
就只能無可奈何
忍耐
盧勝彥文集244《心的悸動》遇見「無賴」
福運與風水
傳說以前有一位風水先生,因為長途跋涉而口乾舌燥,他走到一處井邊,見一老婦人正在打水。
風水先生就向他要一碗水喝,老婦人欣然允諾,從井裡盛出一碗水端給風水先生。正當風水先生準備喝這碗水的時候,老婦人又匆匆灑進了一把米糠,由於米糠漂浮在水面上,使得風水先生無法一飲而盡,只得慢慢的小口小口喝。
這時風水先生,因為非常口渴,又不能大口喝水來解渴,心中十分怨恨。他想,這個老太太真刻薄,施捨一碗水,還不肯讓人痛痛快快地喝,實在可惡,一定要讓這位老太太得到報應才行。
於是風水先生就與老太太聊天,得知老太太的家境並不富裕,先生早已經過世,靠兒子出去做零工養家。
風水先生自告奮勇,向老太太表示,願幫其擇一處好風水,老太太欣然拜謝。
誰知風水先生暗暗選了一處「五鬼絕地。」也就是大凶之地,老太太不知有詐,很快的就帶了兒子搬進去住了。
過了許多年,這位風水先生又路過該地,在歇腳的時候,故意向人打聽老太太的下落,豈料鄉人告知老太太自從遷居之後,便鴻運當頭,事業順利,如今不但家財萬貫,同時兒子也都當了官。
風水先生大吃一驚,心想住進這「五鬼絕地」,怎麼可能有如此的際遇,因而登門造訪,欲一探究竟。
老太太聽說風水先生來到,立刻奉為恩人,禮遇有加,並且叫兒子一一拜見。
風水先生一看其五個兒子,心中暗暗叫苦;原來老太太五個兒子的長相,文質彬彬,德性很好,因此住進了「五鬼絕地」,反而一正破萬邪,能夠大旺大發。
最後風水先生實在忍不住,便開口問老太太,當年為什麼要在水杓中灑一把米糠之事?
老太太回說:「當年見你又熱又渴,怕你猛喝下涼水會傷到腸胃,因此才灑下米糠,讓你只能小口小口的喝。」
風水先生恍然大悟道:「福地福人居,有德者必得善報。」
※ ※ ※
堪輿地理,這一門學問時至今日,形成正反兩極的認定,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卻斥之無稽。
簡而言之,堪輿地理是正式名詞,俗謂之即「風水」,但由其正式名詞即知,風水所涵蓋的層面是天象(氣),與地形(氣)。天有風、雷、雨、電,此為氣候所產生之動能,至浩鉅幾難抵擋;地形有山川河嶽所蘊含五行之能量,又多潛藏於地土之內。因此天有天氣,大地亦因有地氣,而且天地之氣不但相生,亦且相衝,甚至與人身之氣亦同。人氣干於天地之氣,必病傷損耗;人氣順於天地之氣,必生息綿長。
解釋至此,風水之概略眾生應有初步認知,吾並以最簡單的解說:風水即是「風生」(故其地理必要能藏風),「水起」(故其要有流動能量)。堪輿師最喜歡的用詞就是「風起雲湧」,代表這塊寶地有莫大能量,當然尚有相關配套,如龍虎兩邊平衡,五行可以無傷,才能具備基本的條件。再來,才是興建的硬體格局。
行文至此,眾生好像會認定吾乃偏於相信風水這一邊,實則不然,風水有必要相信的理論,但最終也是最關鍵的卻是福運。簡言之,堪輿地理是一門專精而且是確有影響之事項;但是具備了這些,你卻未必可以得到好風水,那就是你的福運所影響。語云「福地福人居,凶宅亦可成吉厝」,這就是主人家的福運了。
「靈數」是什麼?最早是姓名學,但時至今日,卻有許多人加入所謂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等等,真讓人眼花瞭亂,但是有其根據否?有之。如人之姓名數,會以天、地、人之命格,形成相生或扞格;如人之出生,八字四柱之數,有與干、支之順生,或刑剋等等。因此,關鍵就是這些靈數長期伴隨著你,而對你產生影響。所以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就相對降低,而最大的動能,仍是個人的福報。
吾對眾生闡述此風水與靈數,是要細述其原理以及相關的影響,更要眾生正視此一問題,不要受到無謂的蠱惑及困擾。它們的影響,不會像一般別有圖者的言論如此影響重大。
拱衡雜誌216期-述論:堪輿地理及靈數
風水先生就向他要一碗水喝,老婦人欣然允諾,從井裡盛出一碗水端給風水先生。正當風水先生準備喝這碗水的時候,老婦人又匆匆灑進了一把米糠,由於米糠漂浮在水面上,使得風水先生無法一飲而盡,只得慢慢的小口小口喝。
這時風水先生,因為非常口渴,又不能大口喝水來解渴,心中十分怨恨。他想,這個老太太真刻薄,施捨一碗水,還不肯讓人痛痛快快地喝,實在可惡,一定要讓這位老太太得到報應才行。
於是風水先生就與老太太聊天,得知老太太的家境並不富裕,先生早已經過世,靠兒子出去做零工養家。
風水先生自告奮勇,向老太太表示,願幫其擇一處好風水,老太太欣然拜謝。
誰知風水先生暗暗選了一處「五鬼絕地。」也就是大凶之地,老太太不知有詐,很快的就帶了兒子搬進去住了。
過了許多年,這位風水先生又路過該地,在歇腳的時候,故意向人打聽老太太的下落,豈料鄉人告知老太太自從遷居之後,便鴻運當頭,事業順利,如今不但家財萬貫,同時兒子也都當了官。
風水先生大吃一驚,心想住進這「五鬼絕地」,怎麼可能有如此的際遇,因而登門造訪,欲一探究竟。
老太太聽說風水先生來到,立刻奉為恩人,禮遇有加,並且叫兒子一一拜見。
風水先生一看其五個兒子,心中暗暗叫苦;原來老太太五個兒子的長相,文質彬彬,德性很好,因此住進了「五鬼絕地」,反而一正破萬邪,能夠大旺大發。
最後風水先生實在忍不住,便開口問老太太,當年為什麼要在水杓中灑一把米糠之事?
老太太回說:「當年見你又熱又渴,怕你猛喝下涼水會傷到腸胃,因此才灑下米糠,讓你只能小口小口的喝。」
風水先生恍然大悟道:「福地福人居,有德者必得善報。」
※ ※ ※
堪輿地理,這一門學問時至今日,形成正反兩極的認定,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卻斥之無稽。
簡而言之,堪輿地理是正式名詞,俗謂之即「風水」,但由其正式名詞即知,風水所涵蓋的層面是天象(氣),與地形(氣)。天有風、雷、雨、電,此為氣候所產生之動能,至浩鉅幾難抵擋;地形有山川河嶽所蘊含五行之能量,又多潛藏於地土之內。因此天有天氣,大地亦因有地氣,而且天地之氣不但相生,亦且相衝,甚至與人身之氣亦同。人氣干於天地之氣,必病傷損耗;人氣順於天地之氣,必生息綿長。
解釋至此,風水之概略眾生應有初步認知,吾並以最簡單的解說:風水即是「風生」(故其地理必要能藏風),「水起」(故其要有流動能量)。堪輿師最喜歡的用詞就是「風起雲湧」,代表這塊寶地有莫大能量,當然尚有相關配套,如龍虎兩邊平衡,五行可以無傷,才能具備基本的條件。再來,才是興建的硬體格局。
行文至此,眾生好像會認定吾乃偏於相信風水這一邊,實則不然,風水有必要相信的理論,但最終也是最關鍵的卻是福運。簡言之,堪輿地理是一門專精而且是確有影響之事項;但是具備了這些,你卻未必可以得到好風水,那就是你的福運所影響。語云「福地福人居,凶宅亦可成吉厝」,這就是主人家的福運了。
「靈數」是什麼?最早是姓名學,但時至今日,卻有許多人加入所謂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等等,真讓人眼花瞭亂,但是有其根據否?有之。如人之姓名數,會以天、地、人之命格,形成相生或扞格;如人之出生,八字四柱之數,有與干、支之順生,或刑剋等等。因此,關鍵就是這些靈數長期伴隨著你,而對你產生影響。所以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就相對降低,而最大的動能,仍是個人的福報。
吾對眾生闡述此風水與靈數,是要細述其原理以及相關的影響,更要眾生正視此一問題,不要受到無謂的蠱惑及困擾。它們的影響,不會像一般別有圖者的言論如此影響重大。
拱衡雜誌216期-述論:堪輿地理及靈數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每日大笑三,壽高比泰山
在泰山腳下,普照寺門前,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三個大字「三笑處」。原來這一段故事,說起來,還頗耐人尋味的。
話說,元君得道後,一日,漫遊到山後,碰見了三位老翁,正圍坐在普照寺門前一塊大石頭上,爭辯得喋喋不休。
元君好奇,趨前問道,才知道原來這三位老翁,正在標榜自己的長壽秘訣,各自誇耀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適逢元君來到,三人商請元君作個評判。
元君要他們介紹自己的攝生之道。第一位老翁說:「我每天吃半飽,身體不見老。」
第二位接著說:「我的山妻醜,閻王拖不走。」
最後一位老翁說道:「我每日大笑三,壽高比泰山。」
元君聽了各人的養生之道,覺得各有千秋,實在難分軒輊,於是又問道:「未知高壽如何?」
第一位說他已歷開山闢地之時,年屆九九高齡。
第二位答著說:「在王母娘娘栽種蟠桃時,我就有九十九歲了。」
最後一位說道:「我屢經寒暑易節,說不出到底有多大的歲數。」語畢,元君不禁莞爾,原來此翁乃古金仙也。其德配天地,壽高誠可比泰山。
終於元君裁定第三位老翁之說為延年益壽之至上良方。蓋人唯有無嗔無恨,笑容常駐,當可同躋遐齡也。故後人凡登臨此地,皆在此大笑三聲,祈能長壽也。
※ ※ ※
世人之情緒,除了喜、怒、哀、樂之外,仍有恐懼以及攫取、佔有等等,以此而形成心緒起伏波動。其中,如長時間處於恐懼之中,必然形成自閉,或者極端之性格。若長時期處於事物均想佔有或攫取,則必然形成偏激之心態。若時時懷有哀愁、憂慮,必然形成軟弱性格。因而有人說:「時時有歡樂心情、保持身心愉悅狀態,是為長生之道。」斯言有理!試看,每天笑嘻嘻、保持樂觀心境,鮮有不長壽者;若時時陷於憂心、哀愁之中,則鮮有長壽者!
但是心境中最為關鍵、世人是否得有長壽之契機,是在日常中少生氣、少忿怒。此一「怒」之情緒,不但干擾心情,更會有傷身之虞!其理何在?簡言之,「氣怒攻心」是為致命之重!我人之身心,一旦受到外在事務所刺激,或有頂觸、乖違、不順遂等等,即容易生起怒心;此一「怒氣」,屬極剛之氣,在體內容易干礙氣血循環。一旦怒到極點,氣岔而阻,即容易產生致命性之危險,如中風,甚至剎那斷魂!
因而古來養生之人,甚重修養自身脾性,亦即控制自身情緒;縱然遇有不順心之事務,亦節制自己不生怒氣,使氣馴於氣血循環無礙。樂天之人,尤能將逆境事務解釋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總此而言,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而欲求長壽延命,必定要養成樂天心境;更要體認生氣、發怒於事無補,更且傷身害命!當然,修養並非朝夕之功,因此必要先有體認,而後實踐。
延命珠璣-第二十八節 情緒
話說,元君得道後,一日,漫遊到山後,碰見了三位老翁,正圍坐在普照寺門前一塊大石頭上,爭辯得喋喋不休。
元君好奇,趨前問道,才知道原來這三位老翁,正在標榜自己的長壽秘訣,各自誇耀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適逢元君來到,三人商請元君作個評判。
元君要他們介紹自己的攝生之道。第一位老翁說:「我每天吃半飽,身體不見老。」
第二位接著說:「我的山妻醜,閻王拖不走。」
最後一位老翁說道:「我每日大笑三,壽高比泰山。」
元君聽了各人的養生之道,覺得各有千秋,實在難分軒輊,於是又問道:「未知高壽如何?」
第一位說他已歷開山闢地之時,年屆九九高齡。
第二位答著說:「在王母娘娘栽種蟠桃時,我就有九十九歲了。」
最後一位說道:「我屢經寒暑易節,說不出到底有多大的歲數。」語畢,元君不禁莞爾,原來此翁乃古金仙也。其德配天地,壽高誠可比泰山。
終於元君裁定第三位老翁之說為延年益壽之至上良方。蓋人唯有無嗔無恨,笑容常駐,當可同躋遐齡也。故後人凡登臨此地,皆在此大笑三聲,祈能長壽也。
※ ※ ※
世人之情緒,除了喜、怒、哀、樂之外,仍有恐懼以及攫取、佔有等等,以此而形成心緒起伏波動。其中,如長時間處於恐懼之中,必然形成自閉,或者極端之性格。若長時期處於事物均想佔有或攫取,則必然形成偏激之心態。若時時懷有哀愁、憂慮,必然形成軟弱性格。因而有人說:「時時有歡樂心情、保持身心愉悅狀態,是為長生之道。」斯言有理!試看,每天笑嘻嘻、保持樂觀心境,鮮有不長壽者;若時時陷於憂心、哀愁之中,則鮮有長壽者!
但是心境中最為關鍵、世人是否得有長壽之契機,是在日常中少生氣、少忿怒。此一「怒」之情緒,不但干擾心情,更會有傷身之虞!其理何在?簡言之,「氣怒攻心」是為致命之重!我人之身心,一旦受到外在事務所刺激,或有頂觸、乖違、不順遂等等,即容易生起怒心;此一「怒氣」,屬極剛之氣,在體內容易干礙氣血循環。一旦怒到極點,氣岔而阻,即容易產生致命性之危險,如中風,甚至剎那斷魂!
因而古來養生之人,甚重修養自身脾性,亦即控制自身情緒;縱然遇有不順心之事務,亦節制自己不生怒氣,使氣馴於氣血循環無礙。樂天之人,尤能將逆境事務解釋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總此而言,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而欲求長壽延命,必定要養成樂天心境;更要體認生氣、發怒於事無補,更且傷身害命!當然,修養並非朝夕之功,因此必要先有體認,而後實踐。
延命珠璣-第二十八節 情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