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讀書人,因為化們所說的善惡,中峰和尚都說他們說得不對,所以就請問和尚,究竟怎是善?怎樣是惡?
中峰和尚告訴他們道:做有益旁人的事情,是善;做有益自己的事情,是惡。若做的事情,可使旁人得到益處,那怕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於己的事,那就恭敬人,用禮貌待人,也都是惡。
所以一個人的做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自己得到利益的,就是私,私就是假了。並且從良心上發出來的善行,是真;只不過照例做做罷了的,是假。再者,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跡,那麼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為了某種門的,圖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這樣的種種,自己都要細細的考察。
怎樣叫做端曲呢?現在的人,看見謹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然而古時聖賢倒寧願欣賞志氣高,只向前進的人,或是安分守己,不肯亂來的。因為這種人才有擔當,有作為,可教導他,使他上進。
至於那些看起來謹慎小心卻無用的好人,雖在鄉里,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因為這種人個性柔弱,隨波逐流,沒志氣,所以聖人一定要說這種人是傷害道德的賊。
這樣看來,世俗人所說的善惡觀念,分明是與聖人相反。俗人說是善的,聖人反說是惡;俗人說是惡的,聖人反說是善。由這一觀念,推廣到各種不同的事情來講,俗人所喜歡,或不喜歡的,完全不同於聖人,那還有不錯的麼;
天地鬼神庇佑善人報應惡人,他們都和聖人的看法是一樣的—聖賢以為「對」的,天地鬼神也以為對的;聖賢以為錯的,天地鬼神也認為錯的,而不和世俗人採取相同的看法。
所以凡要積功德,決不可被耳所喜歡的聲、目所喜歡的色所利用,而「跟著感覺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的隱微地方,將自己的心,暗自洗滌清淨,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自心。
所以全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若有一些討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愛人的心,是直;若有一絲毫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心,是直;若有一絲毫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都應細細的去分辨。
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頭上烏紗
孫悟空遇到司馬大神,問道:「大神,我發現你那頂烏紗帽從來不曾取下,你不覺得難受嗎?」
「一點也不」大神回答:「這頂帽子是玉皇大帝賜給我的,一戴上頭就生了根,是用不著取下的。」
孫悟空笑著說:「當年南海菩薩把一個緊箍扣在我的頭上,也是一戴上就生了根,折磨了我一輩子。」
大神笑道:「我戴著頭頂上這頂烏紗帽多威風啊!任何神殿我都可以進去,不管是神或人見了我,都得頭低三分。」
孫悟空感慨地說:「我還是替你擔心,烏紗帽的根紮得太深,說不定也會變成緊箍的。我真不了解,為什麼許多人放著自由的日子不過,偏要讓別人為他戴上這些束縛呢?」
在生命中,我們戴過多少頂烏紗帽?而這些烏紗帽如今是否都已成了緊箍呢?
※ ※ ※
夫人生寄於宇內,鮮有不奔波勞碌、愁懷憂鬱者,不拘貧富貴賤皆然也。蓋富貴者奔波於功名利祿,憂鬱於形勢之途;貧賤者,奔波於衣食住行,憂鬱於窮苦之鄉。甚至公侯將相、國王大臣,尚憂勞於山河之革遷、社稷之變置,河況其餘者乎。
夫,憂勞,常事耳,人均不免。然而憂勞得久,則憂勞得所而無所憾;憂勞不得久,則憂勞失意而多所傷,況憂勞而久於世者,又自古所無也。
原夫人之相異,俯仰一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而痛則痛於生前,不可痛於死後。痛於死後,則枉自悲痛而不可諫;痛於於生前,則有為而猶可追。夫有為,又非如始皇之求藥,而虛想長生;乃學軒轅之上山,而求身解脫,既可得死後之樂境,又可壓生前之愁城。皇朝三萬六千,不及此中半日,其道惟何,亦不外身心性命之學,而修行悟道耳。
方今普度大開,道在庶民,既不必如軒轅之上山,又不必求師於天壤,只須正心誠意,則道不遠人,便宜之至矣。上古之世,道貴隱而不露,妙理玄微。而今普度收圓,道又露而不隱,玄闡徧地。特恨妖魔混世,邪正淆亂,清濁不分,非有眼力者,不能明辨。多誤於旁門左道,墮落其身,良可慨矣。
三會龍華普度收圓演義-跋
「一點也不」大神回答:「這頂帽子是玉皇大帝賜給我的,一戴上頭就生了根,是用不著取下的。」
孫悟空笑著說:「當年南海菩薩把一個緊箍扣在我的頭上,也是一戴上就生了根,折磨了我一輩子。」
大神笑道:「我戴著頭頂上這頂烏紗帽多威風啊!任何神殿我都可以進去,不管是神或人見了我,都得頭低三分。」
孫悟空感慨地說:「我還是替你擔心,烏紗帽的根紮得太深,說不定也會變成緊箍的。我真不了解,為什麼許多人放著自由的日子不過,偏要讓別人為他戴上這些束縛呢?」
在生命中,我們戴過多少頂烏紗帽?而這些烏紗帽如今是否都已成了緊箍呢?
※ ※ ※
夫人生寄於宇內,鮮有不奔波勞碌、愁懷憂鬱者,不拘貧富貴賤皆然也。蓋富貴者奔波於功名利祿,憂鬱於形勢之途;貧賤者,奔波於衣食住行,憂鬱於窮苦之鄉。甚至公侯將相、國王大臣,尚憂勞於山河之革遷、社稷之變置,河況其餘者乎。
夫,憂勞,常事耳,人均不免。然而憂勞得久,則憂勞得所而無所憾;憂勞不得久,則憂勞失意而多所傷,況憂勞而久於世者,又自古所無也。
原夫人之相異,俯仰一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而痛則痛於生前,不可痛於死後。痛於死後,則枉自悲痛而不可諫;痛於於生前,則有為而猶可追。夫有為,又非如始皇之求藥,而虛想長生;乃學軒轅之上山,而求身解脫,既可得死後之樂境,又可壓生前之愁城。皇朝三萬六千,不及此中半日,其道惟何,亦不外身心性命之學,而修行悟道耳。
方今普度大開,道在庶民,既不必如軒轅之上山,又不必求師於天壤,只須正心誠意,則道不遠人,便宜之至矣。上古之世,道貴隱而不露,妙理玄微。而今普度收圓,道又露而不隱,玄闡徧地。特恨妖魔混世,邪正淆亂,清濁不分,非有眼力者,不能明辨。多誤於旁門左道,墮落其身,良可慨矣。
三會龍華普度收圓演義-跋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忍辱福隨
有一天,公藝前往鄰親參加宴會,遇到一群浪人也在宴會上,在交談當中,與公藝話不投機,該首領名叫曹何伸,多次說:當今的世情,要能結黨恃眾,強勢欺人,才算是好手。
公藝慢慢地說:「凡處世間,要以仁義為上,要以德服人,怎麼可以仗勢欺人才算是好手呢?」
何伸聽了之後,便瞪大眼睛罵公藝是雜種,竟敢阻擋我說話,接著五、六個人齊聲大罵。
公藝笑著說:「聽人說何伸是個英雄好漢,沒有想到竟是如此。」
何伸就招呼他的手下不要說話,待我一人來問他,便向公藝說:「是你自己招禍,不是我們要罵你,為何聽到罵你反而笑起來呢?」
公藝說:「好事來到,怎可不笑呢?」
何伸說:「是什麼好事呢?」
公藝說:「你們六、七個人罵我,我一個人不還口,便是你們六、七個人的福氣歸向我一人,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何伸說:「你丟臉挨罵,福氣從何而來?」
公藝說:「你真是個呆子,難道不知『福隨忍至』的道理嗎?你仔細聽我說:
為天有人罵,天未曾卑微;
為地有人罵,地未曾薄弱;
為君有人罵,卻位居九五至尊;
為卿相有人罵,卻位居三公;
為士大夫有人罵,卻世代當官;
為平民有人罵,能忍耐福氣隨至。
你們想一想,天地人都有人罵,天能忍、地能忍、人能忍,福氣從上天降下,財發從地施予,豈不是歸於我所有。受辱罵者能分享福氣,這正是有德者所應享有。
而且陰陽果報的道理,是由值日的神明鑒察,時時刻刻報給三司,東嶽寶訓,世人雖不能見得,神明早已知道。在暗室做虧心事,在神目卻一清二楚,察看世人的委屈,神明是很靈驗的,哪有不不奏明天曹地府的道理?
又想到地府冥王處事,以有智慧者成聖,正直者成神明。世人在陽間作事,神明在空中評鑑,作惡的人將減除壽數,扣除福祿,絕子絕孫,這些扣減的部分,會轉加在善人的身上,所以我知道『福隨忍至』的道理。」
何伸聽了這些話之後,就叫他的黨羽共十八人,全部跪在公藝的面前,齊說:「我們實在無知,得罪先生,今天聽到指教,願意聽從訓誨,痛改前非,改邪歸正,永遵道德,誓不為非作歹,早晚聽從指導。」
公藝以手將他們扶起,請眾人就坐,又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及仁、義、禮、智、信等五常,從頭講述一遍,眾人都因而感服。
何伸說:「我從小就沒有讀詩書,不知道天地神靈,陰陽果報的道理,今天很高興能聽到先生闡明,使我們不致於虛度此生,日後自我墮落而禍害無窮。」
這是張公藝「理順橫逆,惡黨感服」,為第七十七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三才品正德無加,果報陰陽理不差;
要順人心由正道,惟公一片雅言嘉。
《張公藝百忍集》理順橫逆 惡黨感服
※ ※ ※
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是上天給與人們鍛鍊的機會。父母的口氣不好,應該去感恩,因為父母是要造就我們。在公司裡上司對你十分不滿意、十分挑剔,也不能夠氣餒,要感恩他,因為他在成就你,磨練你的心性。
人類處世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能夠漸漸去明白,去了解,原來一個人的潛能是無比的大。為什麼?因為潛能告訴你自己,可以去包容一切,可以再進步一點,步步高昇。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記得用這顆心去包容、去珍惜身邊的每一刻。
慈聖雜誌 第十四期
公藝慢慢地說:「凡處世間,要以仁義為上,要以德服人,怎麼可以仗勢欺人才算是好手呢?」
何伸聽了之後,便瞪大眼睛罵公藝是雜種,竟敢阻擋我說話,接著五、六個人齊聲大罵。
公藝笑著說:「聽人說何伸是個英雄好漢,沒有想到竟是如此。」
何伸就招呼他的手下不要說話,待我一人來問他,便向公藝說:「是你自己招禍,不是我們要罵你,為何聽到罵你反而笑起來呢?」
公藝說:「好事來到,怎可不笑呢?」
何伸說:「是什麼好事呢?」
公藝說:「你們六、七個人罵我,我一個人不還口,便是你們六、七個人的福氣歸向我一人,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何伸說:「你丟臉挨罵,福氣從何而來?」
公藝說:「你真是個呆子,難道不知『福隨忍至』的道理嗎?你仔細聽我說:
為天有人罵,天未曾卑微;
為地有人罵,地未曾薄弱;
為君有人罵,卻位居九五至尊;
為卿相有人罵,卻位居三公;
為士大夫有人罵,卻世代當官;
為平民有人罵,能忍耐福氣隨至。
你們想一想,天地人都有人罵,天能忍、地能忍、人能忍,福氣從上天降下,財發從地施予,豈不是歸於我所有。受辱罵者能分享福氣,這正是有德者所應享有。
而且陰陽果報的道理,是由值日的神明鑒察,時時刻刻報給三司,東嶽寶訓,世人雖不能見得,神明早已知道。在暗室做虧心事,在神目卻一清二楚,察看世人的委屈,神明是很靈驗的,哪有不不奏明天曹地府的道理?
又想到地府冥王處事,以有智慧者成聖,正直者成神明。世人在陽間作事,神明在空中評鑑,作惡的人將減除壽數,扣除福祿,絕子絕孫,這些扣減的部分,會轉加在善人的身上,所以我知道『福隨忍至』的道理。」
何伸聽了這些話之後,就叫他的黨羽共十八人,全部跪在公藝的面前,齊說:「我們實在無知,得罪先生,今天聽到指教,願意聽從訓誨,痛改前非,改邪歸正,永遵道德,誓不為非作歹,早晚聽從指導。」
公藝以手將他們扶起,請眾人就坐,又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及仁、義、禮、智、信等五常,從頭講述一遍,眾人都因而感服。
何伸說:「我從小就沒有讀詩書,不知道天地神靈,陰陽果報的道理,今天很高興能聽到先生闡明,使我們不致於虛度此生,日後自我墮落而禍害無窮。」
這是張公藝「理順橫逆,惡黨感服」,為第七十七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三才品正德無加,果報陰陽理不差;
要順人心由正道,惟公一片雅言嘉。
《張公藝百忍集》理順橫逆 惡黨感服
※ ※ ※
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是上天給與人們鍛鍊的機會。父母的口氣不好,應該去感恩,因為父母是要造就我們。在公司裡上司對你十分不滿意、十分挑剔,也不能夠氣餒,要感恩他,因為他在成就你,磨練你的心性。
人類處世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能夠漸漸去明白,去了解,原來一個人的潛能是無比的大。為什麼?因為潛能告訴你自己,可以去包容一切,可以再進步一點,步步高昇。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記得用這顆心去包容、去珍惜身邊的每一刻。
慈聖雜誌 第十四期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人非聖賢
蓮生/文
我在《聖經》上讀過:
一對行淫的男女披捉到,當然不是正式的夫婦關係。
當地的法律,是被人們擲石頭打死。
耶穌基督正好行經該處,耶穌阻止人們用石頭打死那對淫婦奸夫。
耶穌對人們說:
「你們當中,誰沒有罪,就用石頭打他們!」
人們想了想,就一個一個漸漸的散了,散到連一個都沒有。
(這是《聖經》記載的,大意是如此)
我記得《聖經》有一句話:
「這世界沒有好人,連半個也沒有。」
(此話實在淒慘)
康熙皇帝,在大清朝是一個豐功偉業的皇帝了,這位皇帝也說了一句:「如果依大清的律法,來治理朝臣的罪,所有朝臣都要推出去斬首,那我豈不是成了光桿皇帝,朝臣全死了,只剩皇帝一人。」
孔夫子說:
「人非聖賢,豈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我說:
真佛宗的弘法人員--
三分為自己。
七分為宗派。
(已是聖賢)
五分為自己。
五分為宗派。
(已是正人)
可惜的是,這種聖賢,這種正人,也很少了,嗚呼哀哉!嗚呼哀哉!怎不叫我,身心大慟!
想一想,人們確實不是聖賢,若是聖賢,早已不是人了。其實以今天的觀點來看世人,能功成名就,腰纏萬貫,要假的說成真,真說成假;要心狠手辣,厚顏無恥;要耍盡心機,害人利己,要……。
想來,要無往而不勝,要打拚,要在這個世界上爭雄,一定要鬥狠。
我愈來愈覺得,我根本不適合生存在這娑婆人間,不是生不逢時,像我這種人,一廂情願,用感情去度化眾生,只懂規規矩矩。
至今而沒有死,還能功成身退,隱居閉關,那真是萬幸,萬幸啊!
詩:
在夢魂中剛剛醒
一身冷汗涔涔
茅蓬很寂靜很寂靜
愈是想愈是心驚
原來對眾生滿眼熱情
最惜緣份
只是一次又一次被出賣
實在難適應
對世間失去了信心
仍舊是不敢相信
尋找真正的修行者蹤跡
傷心何日平
荏苒的時光不再
己走向老邁
奈有滿腔的誓願
如何去實行
回首頻思憶
聖弟子要警醒警醒
勿隨流污染
此心須安寧
盧勝彥文集176冊《小雨繽紛集》人非聖賢
我在《聖經》上讀過:
一對行淫的男女披捉到,當然不是正式的夫婦關係。
當地的法律,是被人們擲石頭打死。
耶穌基督正好行經該處,耶穌阻止人們用石頭打死那對淫婦奸夫。
耶穌對人們說:
「你們當中,誰沒有罪,就用石頭打他們!」
人們想了想,就一個一個漸漸的散了,散到連一個都沒有。
(這是《聖經》記載的,大意是如此)
我記得《聖經》有一句話:
「這世界沒有好人,連半個也沒有。」
(此話實在淒慘)
康熙皇帝,在大清朝是一個豐功偉業的皇帝了,這位皇帝也說了一句:「如果依大清的律法,來治理朝臣的罪,所有朝臣都要推出去斬首,那我豈不是成了光桿皇帝,朝臣全死了,只剩皇帝一人。」
孔夫子說:
「人非聖賢,豈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我說:
真佛宗的弘法人員--
三分為自己。
七分為宗派。
(已是聖賢)
五分為自己。
五分為宗派。
(已是正人)
可惜的是,這種聖賢,這種正人,也很少了,嗚呼哀哉!嗚呼哀哉!怎不叫我,身心大慟!
想一想,人們確實不是聖賢,若是聖賢,早已不是人了。其實以今天的觀點來看世人,能功成名就,腰纏萬貫,要假的說成真,真說成假;要心狠手辣,厚顏無恥;要耍盡心機,害人利己,要……。
想來,要無往而不勝,要打拚,要在這個世界上爭雄,一定要鬥狠。
我愈來愈覺得,我根本不適合生存在這娑婆人間,不是生不逢時,像我這種人,一廂情願,用感情去度化眾生,只懂規規矩矩。
至今而沒有死,還能功成身退,隱居閉關,那真是萬幸,萬幸啊!
詩:
在夢魂中剛剛醒
一身冷汗涔涔
茅蓬很寂靜很寂靜
愈是想愈是心驚
原來對眾生滿眼熱情
最惜緣份
只是一次又一次被出賣
實在難適應
對世間失去了信心
仍舊是不敢相信
尋找真正的修行者蹤跡
傷心何日平
荏苒的時光不再
己走向老邁
奈有滿腔的誓願
如何去實行
回首頻思憶
聖弟子要警醒警醒
勿隨流污染
此心須安寧
盧勝彥文集176冊《小雨繽紛集》人非聖賢
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子產拒韓
晉國的韓起到鄭國訪問,韓起有一只玉環,還有一只在鄭國商人的手裡。他跟鄭定公索要,但是執政大臣子產表示這不是公家的東西,所以不能給。
大夫子大叔擔心如果得罪了韓起,等於得罪了晉國,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對子產說:「韓起也僅是要求一只玉環而已,就給他吧!」
子產回答:「我不是故意要惹他們生氣,想反地,我是希望能跟他們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所以才不給他啊!大國的人只要下了命令給小國,小國就一定要滿足大國的要求,那麼以後還有什麼可以給大國的呢?一次給了,一次不給,那麼得罪大國的罪不是就更大了嗎?大國如果提出無禮的要求,就要斥責他們,不然他們哪裡會有滿足的一天呢?」
子產認為,對於大國的要求,如果不依禮來拒絕他們,大國將會更加貪得無厭。長此以往,鄭國會成為晉國的一個城市,而不是獨立的國家。
他便進一步闡述,韓起奉命來鄭國拜訪,卻仗勢要求鄭國贈予玉環,這是貪婪的表現。送一只玉環,卻讓鄭國失去國家地位,又讓韓起變成貪心的人,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韓起後來強行向商人購買,商人忿忿不平,表示一定要告訴子產。韓起請子產通融。子產對他說:「您帶著友好態度來到鄭國,卻告訴我們,你要強奪商人的東西?」更說:「得了玉,卻失掉諸侯盟友,相信您一定不願意這麼做。」韓起聽了,就把玉環退了回去。
凡事不應任人予取予求,姑息的後果終將導致他人欲望的無限膨脹,實在不可不慎。
大夫子大叔擔心如果得罪了韓起,等於得罪了晉國,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對子產說:「韓起也僅是要求一只玉環而已,就給他吧!」
子產回答:「我不是故意要惹他們生氣,想反地,我是希望能跟他們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所以才不給他啊!大國的人只要下了命令給小國,小國就一定要滿足大國的要求,那麼以後還有什麼可以給大國的呢?一次給了,一次不給,那麼得罪大國的罪不是就更大了嗎?大國如果提出無禮的要求,就要斥責他們,不然他們哪裡會有滿足的一天呢?」
子產認為,對於大國的要求,如果不依禮來拒絕他們,大國將會更加貪得無厭。長此以往,鄭國會成為晉國的一個城市,而不是獨立的國家。
他便進一步闡述,韓起奉命來鄭國拜訪,卻仗勢要求鄭國贈予玉環,這是貪婪的表現。送一只玉環,卻讓鄭國失去國家地位,又讓韓起變成貪心的人,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韓起後來強行向商人購買,商人忿忿不平,表示一定要告訴子產。韓起請子產通融。子產對他說:「您帶著友好態度來到鄭國,卻告訴我們,你要強奪商人的東西?」更說:「得了玉,卻失掉諸侯盟友,相信您一定不願意這麼做。」韓起聽了,就把玉環退了回去。
凡事不應任人予取予求,姑息的後果終將導致他人欲望的無限膨脹,實在不可不慎。
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竭曇經
「苦從何處來」?「苦從何處滅」?如果不知道此二者的緣由,則一個人的生死輪迴將永無止境。
在《雜阿含》第九一三經/竭曇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行腳於在力士國,到了鬱鞞羅住處的鸚鵡閻浮林。
當時,有一位名叫竭曇的村長,去見世尊,問訊後,退坐在一旁。問說:「世尊!我聽說世尊常為人說苦的成因,以及如何滅苦。善哉!請世尊也能為我解說。」
……(略)……
佛陀告訴村長說:
「我現在問你,你就隨你之看法回答。村長啊!如果在此鬱鞞羅村莊的人,有的將其綑綁,有的將其毆打,有的將其譴責,有的將其殺害,你的內心,會生起憂悲惱苦嗎?」
村長對佛陀說:
「世尊!也不一定。如果那些人們會讓我感到憂心、貪愛、懸念,是很親近的人,則他們如果遭人綑綁,毆打,譴責,殺害的話,我就會生起憂悲惱苦的。反之,如果那些人們不會讓我感到憂心、貪愛、懸念,是與我無緣之人,我為甚麼要多生憂悲惱苦呢?」
佛陀告訴村長說:
「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眾生會生種種的苦惱,皆是以欲為其根本的。由於欲而生,欲而集,欲而起,欲為因,欲為緣,而會生眾苦的。村長啊!你的看法如何呢?假如你孩子一出生,即被他人扶養,從未見面的話,會生起欲貪、愛念與否呢?」
村長說:「不會,世尊!」(因為生後即送人,其愛念自然會淡薄)
佛陀說:「村長!你的看法如何呢?假如再看到或聽聞到那被送養的孩子的話,會生起欲貪、愛念與否呢?」
村長說:「會的,世尊!」
佛陀又問:「村長啊!你的看法如何呢?如果那被送養的孩子死亡了,你會生起憂悲惱苦與否呢?」
村長說:「當然,世尊!如果那被送養的孩子死了,我或者會近於死亡之痛苦的,豈止是憂悲惱苦而已呢?」
佛陀告訴村長說:「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眾生所有憂苦之產生,一切都是以欲為根本。由於欲而生,欲而集,欲而起,欲為因,欲為緣,而生眾苦的。」
村長說:「奇哉!世尊!能善巧解說送養孩子之譬喻。我也有一個送養的孩子,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日日都遣人送信去問其安好否?若所遣之人未及時歸來,我就心生憂苦,何況假如又遇其無常(死亡)的話,那裡不會有憂苦呢?」
佛陀告訴村長說:「因此之故,我說:這些諸眾生們所有的憂苦,一切都以欲為根本。由於欲而生,欲而集,欲而起,欲為因,欲為緣,而生憂苦的!」
佛陀又告訴村長說:「假如有四種愛念受無常變異的話,則生出四種憂苦。假如有三種、二種,或一種愛念而遇無常變異的話,就會有三種、二種,或一種憂苦發生。村長啊!假如都沒有愛念的話,就沒有憂苦塵勞,猶如池中的蓮華不著於水。」
當世尊說此法時,竭曇村長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初果)。
本經敘述竭曇村長,向世尊請問苦之因、苦之滅。世尊說:一切苦來自「愛欲」,「愛欲」也就是四聖諦的「集諦」,若潛在的「愛欲」未徹底斷除,則苦必將週而復始的發生。因此,若「愛欲」滅則苦就滅,也就能遠離一切憂悲惱苦。
經典的智慧-竭曇經
在《雜阿含》第九一三經/竭曇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行腳於在力士國,到了鬱鞞羅住處的鸚鵡閻浮林。
當時,有一位名叫竭曇的村長,去見世尊,問訊後,退坐在一旁。問說:「世尊!我聽說世尊常為人說苦的成因,以及如何滅苦。善哉!請世尊也能為我解說。」
……(略)……
佛陀告訴村長說:
「我現在問你,你就隨你之看法回答。村長啊!如果在此鬱鞞羅村莊的人,有的將其綑綁,有的將其毆打,有的將其譴責,有的將其殺害,你的內心,會生起憂悲惱苦嗎?」
村長對佛陀說:
「世尊!也不一定。如果那些人們會讓我感到憂心、貪愛、懸念,是很親近的人,則他們如果遭人綑綁,毆打,譴責,殺害的話,我就會生起憂悲惱苦的。反之,如果那些人們不會讓我感到憂心、貪愛、懸念,是與我無緣之人,我為甚麼要多生憂悲惱苦呢?」
佛陀告訴村長說:
「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眾生會生種種的苦惱,皆是以欲為其根本的。由於欲而生,欲而集,欲而起,欲為因,欲為緣,而會生眾苦的。村長啊!你的看法如何呢?假如你孩子一出生,即被他人扶養,從未見面的話,會生起欲貪、愛念與否呢?」
村長說:「不會,世尊!」(因為生後即送人,其愛念自然會淡薄)
佛陀說:「村長!你的看法如何呢?假如再看到或聽聞到那被送養的孩子的話,會生起欲貪、愛念與否呢?」
村長說:「會的,世尊!」
佛陀又問:「村長啊!你的看法如何呢?如果那被送養的孩子死亡了,你會生起憂悲惱苦與否呢?」
村長說:「當然,世尊!如果那被送養的孩子死了,我或者會近於死亡之痛苦的,豈止是憂悲惱苦而已呢?」
佛陀告訴村長說:「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眾生所有憂苦之產生,一切都是以欲為根本。由於欲而生,欲而集,欲而起,欲為因,欲為緣,而生眾苦的。」
村長說:「奇哉!世尊!能善巧解說送養孩子之譬喻。我也有一個送養的孩子,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日日都遣人送信去問其安好否?若所遣之人未及時歸來,我就心生憂苦,何況假如又遇其無常(死亡)的話,那裡不會有憂苦呢?」
佛陀告訴村長說:「因此之故,我說:這些諸眾生們所有的憂苦,一切都以欲為根本。由於欲而生,欲而集,欲而起,欲為因,欲為緣,而生憂苦的!」
佛陀又告訴村長說:「假如有四種愛念受無常變異的話,則生出四種憂苦。假如有三種、二種,或一種愛念而遇無常變異的話,就會有三種、二種,或一種憂苦發生。村長啊!假如都沒有愛念的話,就沒有憂苦塵勞,猶如池中的蓮華不著於水。」
當世尊說此法時,竭曇村長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初果)。
本經敘述竭曇村長,向世尊請問苦之因、苦之滅。世尊說:一切苦來自「愛欲」,「愛欲」也就是四聖諦的「集諦」,若潛在的「愛欲」未徹底斷除,則苦必將週而復始的發生。因此,若「愛欲」滅則苦就滅,也就能遠離一切憂悲惱苦。
經典的智慧-竭曇經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舍和予
小和尚問:「師父!人怎樣活著才舒服呢?」
師父說:「舒」字由「舍」和「予」組成,就是告訴我們:人要想活得舒服,需要「舍」和「予」。
「舍」就是捨棄、放下。
「予」就是給予、付出,只有付出才有回報,為別人付出就是給自己鋪路,如此自己就能活得舒服!
※ ※ ※
所謂:「捨得」,直言就是肯放手、肯放棄的意思。捨得,並不是意味著失去,因為只有放棄,才會有另一種獲得;其實,這也是「佈施」的意義。
奉獻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是心甘情願的捨;歡天喜地的做,無怨無悔的勞動,絞盡腦汁的教育;日常生活之中,多一點關心,少一點自私,多一點自愛,少一點計較;日積月累,世界就會充滿善的正能量。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秤,誰好誰壞、誰對誰錯、可以不可以、要或不要,人人標準不一,你的錯可能是我的對,你的允許可能是我的不允,你的失望可能是我的希望。如何在不同的水平之間取得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重要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將他人的利益擺在前面,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凡是你為他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的;你希望得到,必須先讓他人得到;你希望得到快樂,必須先帶給他人快樂;你希望交到真心朋友,就必須對朋友真心;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為他人多做些事情。
去幫助他人,並不意味著自己會失去什麼!你的幫助,反而會為你帶來他人的友誼與信任,幫助他人,就是給自己一個信心、一個能力,也是給他人力量。如果你以冷淡以對,他人必定冷淡看待;如果你盡是批評與指責,他人也會對你嗤之以鼻;如果你要是冷言冷語,他人一定對你擺臭臉;你對別人所付出的,一定都會加倍的回報到你的身上。是以,你想得到何種回報,就先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他人。
俗話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得」是一種智慧,包含了人生中的處世智慧與道理。是以,修子必須學習尊重自己及於他人,懂得捨得的人,才會得的更多。
寶德雜誌192期-述論:捨得‧捨得‧有捨有得
師父說:「舒」字由「舍」和「予」組成,就是告訴我們:人要想活得舒服,需要「舍」和「予」。
「舍」就是捨棄、放下。
「予」就是給予、付出,只有付出才有回報,為別人付出就是給自己鋪路,如此自己就能活得舒服!
※ ※ ※
所謂:「捨得」,直言就是肯放手、肯放棄的意思。捨得,並不是意味著失去,因為只有放棄,才會有另一種獲得;其實,這也是「佈施」的意義。
奉獻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是心甘情願的捨;歡天喜地的做,無怨無悔的勞動,絞盡腦汁的教育;日常生活之中,多一點關心,少一點自私,多一點自愛,少一點計較;日積月累,世界就會充滿善的正能量。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秤,誰好誰壞、誰對誰錯、可以不可以、要或不要,人人標準不一,你的錯可能是我的對,你的允許可能是我的不允,你的失望可能是我的希望。如何在不同的水平之間取得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重要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將他人的利益擺在前面,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凡是你為他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的;你希望得到,必須先讓他人得到;你希望得到快樂,必須先帶給他人快樂;你希望交到真心朋友,就必須對朋友真心;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為他人多做些事情。
去幫助他人,並不意味著自己會失去什麼!你的幫助,反而會為你帶來他人的友誼與信任,幫助他人,就是給自己一個信心、一個能力,也是給他人力量。如果你以冷淡以對,他人必定冷淡看待;如果你盡是批評與指責,他人也會對你嗤之以鼻;如果你要是冷言冷語,他人一定對你擺臭臉;你對別人所付出的,一定都會加倍的回報到你的身上。是以,你想得到何種回報,就先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他人。
俗話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得」是一種智慧,包含了人生中的處世智慧與道理。是以,修子必須學習尊重自己及於他人,懂得捨得的人,才會得的更多。
寶德雜誌192期-述論:捨得‧捨得‧有捨有得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為何不撒手
蓮生/文
據我所知,當今的一位長老大和尚,身子已經敗壞的差不多了。
但,他說:
「身有病,心無病。」
(此句話,令我激賞)
然而,大和尚又說:
「有幾次要去了,但沒有去,只因為大學尚未辦成,所以心願未了啊!」
(這句話就令人莫名其妙了,如果是一位開悟者,不應該講這種話的,這句話是世俗人講的,而不是開悟者講的)
因此,我認定這位長老大和尚:
「尚未開悟!」
堂堂長老大和尚,竟如世俗人:
「我很遺憾,撇下妻子,先走了!」
「我很遺憾,事業未成,先走了!」
「我很遺憾,沒有完成大願,先走了!」
「我很遺憾,功不成,名未就,先走了!」
「我很遺憾,未見孫子成長,未見孫子結婚,先走了!」
等等等等。
長老大和尚竟然如此說:
「辦大學未成,心願未了!」
我懷疑長老大和尚,仍然沒有開悟,一個開悟者,一絲不掛,豈有何心願?
●
我們且看廬山,永安,淨悟禪師如何回答僧人的話。
僧人問:
「如何是出家人的事?」
淨悟禪師答:
「萬丈懸崖撒手去!」
僧人問:
「如何是西來意?」
淨悟禪師答:
「海底泥牛吼,雲中木馬嘶。」
僧人問:
「眾手淘金,誰是得者?」
淨悟禪師答:
「『黃帝』不曾遊赤水,神珠『罔象』也虛然。」
●
這位淨悟禪師是開悟者,出家人,正是萬事放下。
豈有什麼心願未了?
泥牛、木馬,全是無、無、無。
誰是得者?
實無得者。
我告訴所有聖弟子,自古以來,聖賢豪傑,誰是得者?
仍然是實無得者,實無失者。
且問長老大和尚:
「辦成大學又如何?辦不成大學又如何?你到底懂不懂,萬丈懸崖撒手去?」
詩:〈撒手〉
一舟東西浮。
也向南北遊。
人海鉤何物。
得失一般同。
悟得出家意。
時至便撒手。
盧勝彥文集203冊《孤影的對話》為何不撒手
據我所知,當今的一位長老大和尚,身子已經敗壞的差不多了。
但,他說:
「身有病,心無病。」
(此句話,令我激賞)
然而,大和尚又說:
「有幾次要去了,但沒有去,只因為大學尚未辦成,所以心願未了啊!」
(這句話就令人莫名其妙了,如果是一位開悟者,不應該講這種話的,這句話是世俗人講的,而不是開悟者講的)
因此,我認定這位長老大和尚:
「尚未開悟!」
堂堂長老大和尚,竟如世俗人:
「我很遺憾,撇下妻子,先走了!」
「我很遺憾,事業未成,先走了!」
「我很遺憾,沒有完成大願,先走了!」
「我很遺憾,功不成,名未就,先走了!」
「我很遺憾,未見孫子成長,未見孫子結婚,先走了!」
等等等等。
長老大和尚竟然如此說:
「辦大學未成,心願未了!」
我懷疑長老大和尚,仍然沒有開悟,一個開悟者,一絲不掛,豈有何心願?
●
我們且看廬山,永安,淨悟禪師如何回答僧人的話。
僧人問:
「如何是出家人的事?」
淨悟禪師答:
「萬丈懸崖撒手去!」
僧人問:
「如何是西來意?」
淨悟禪師答:
「海底泥牛吼,雲中木馬嘶。」
僧人問:
「眾手淘金,誰是得者?」
淨悟禪師答:
「『黃帝』不曾遊赤水,神珠『罔象』也虛然。」
●
這位淨悟禪師是開悟者,出家人,正是萬事放下。
豈有什麼心願未了?
泥牛、木馬,全是無、無、無。
誰是得者?
實無得者。
我告訴所有聖弟子,自古以來,聖賢豪傑,誰是得者?
仍然是實無得者,實無失者。
且問長老大和尚:
「辦成大學又如何?辦不成大學又如何?你到底懂不懂,萬丈懸崖撒手去?」
詩:〈撒手〉
一舟東西浮。
也向南北遊。
人海鉤何物。
得失一般同。
悟得出家意。
時至便撒手。
盧勝彥文集203冊《孤影的對話》為何不撒手
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仇恨袋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海格力斯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不但沒有踩破那個東西,反而使它加倍地膨脹、擴大。
海格力斯非常惱怒,舉起一根粗壯的木棒向它砸去,那東西竟然長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這時,一位聖人從山中走了出來,他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離開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和最開始時一樣小,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摩擦,摩擦産生後,不要讓仇恨占據你的大腦,要多一些寬容,這樣,你的人生之路上才會少一些坎坷。
※ ※ ※
佛說: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放棄仇恨,就是解救自己。仇恨很難讓人失去勇氣,卻能輕而易舉地讓人失去理智。失去理智是人生最大的危險,因為沒有理智的仇恨必將演化成自己的災難。仇恨就像自己服了毒卻等著別人死亡,是一件極其愚蠢的事。把仇恨埋在歲月深處,讓時間去消磨它吧,不要讓它禍害自己!
長期生活在仇恨中的人,只能讓人性變得扭曲,對他人生命的冷漠和蔑視,只會讓矛盾更加激化,讓仇恨更加尖銳,只能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果,甚至帶來戰爭和災難。我們不要讓仇恨泯滅了自己的良知,讓冷酷麻木了我們的善良,讓災難嘲笑我們的本性。
海格力斯非常惱怒,舉起一根粗壯的木棒向它砸去,那東西竟然長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這時,一位聖人從山中走了出來,他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離開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和最開始時一樣小,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摩擦,摩擦産生後,不要讓仇恨占據你的大腦,要多一些寬容,這樣,你的人生之路上才會少一些坎坷。
※ ※ ※
佛說: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放棄仇恨,就是解救自己。仇恨很難讓人失去勇氣,卻能輕而易舉地讓人失去理智。失去理智是人生最大的危險,因為沒有理智的仇恨必將演化成自己的災難。仇恨就像自己服了毒卻等著別人死亡,是一件極其愚蠢的事。把仇恨埋在歲月深處,讓時間去消磨它吧,不要讓它禍害自己!
長期生活在仇恨中的人,只能讓人性變得扭曲,對他人生命的冷漠和蔑視,只會讓矛盾更加激化,讓仇恨更加尖銳,只能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果,甚至帶來戰爭和災難。我們不要讓仇恨泯滅了自己的良知,讓冷酷麻木了我們的善良,讓災難嘲笑我們的本性。
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猶存見知
信州智常禪師者,本州貴溪人也。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六祖。
祖問:「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師曰:「學人近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願垂慈攝受。」
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吾與汝證明。」
師曰:「初到彼三月,未蒙開示,以為法切,故於中夜獨入方丈,禮拜哀請。」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示誨,令無凝滯。」
祖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見。」
師聞偈已,心意豁然。
乃述一偈曰:「無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 ※ ※
經書有云:「智理無言,而無不言;大道無狀,而無不狀」。此幾句話,可看出佛知見之大概。
如來說法,並不是因說法而說法。其實如來無立意說法,只是無心插柳。使悟者自悟,愚者漸悟而已。如來無非把其知見述出,以求智者得之而已。
佛說:「佛法不立文字」。所謂不立,立者住也,不立是不住之謂。亦即佛法不能執著於文字,不要被文字牢籠所困。
大道無狀,狀者形象也,亦所謂相。見任何事物,過眼則了。因為相是幻影,不是實相。所以不能留半絲半縷。但亦不能閉目而避。假使特意閉目不見便成空障。是故一定要放開心緒去知去見,但心中不著。這就是不立。
見而不見,知而不知,不能刻意逃避。能夠知見不立,便無障礙。無障礙則心無影像,於是般若即生。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道理。能明此理,便是般若上乘。
其次,就是所知所見,認定是幻象幻有,絕不能有分別之心,所謂分別心,就是把所思所見,立而不化,更以之引起一片差別。譬如見一個橙,由見而入知,知甚麼?知到差別。知道此橙皮很厚,知道橙色不夠深黃,於是認為此橙非上品,味道一定差。如此一來,便成障礙。所以要立而未立,知而未知,才是般若。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則為無明本;知見無見,則為菩提」。由此可知,我們修持佛法,不能死守法門,更不能以文字而立,不能以語言立之,應透解佛理而修行。
法門是前人所行過成功之路。但前人之環境立場,與今日之處境,俱不同相。以前所走之路,荒僻無屋,今日之路洋洋大觀,比前人省卻許多困難。故改變一下,亦非不宜。問題在於各人之悟性如何?而修持各異。前人之路,只可作為參考之藍本,仍以隨修隨悟為真正成佛之捷徑。
雨華四集-智理與大道
祖問:「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師曰:「學人近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願垂慈攝受。」
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吾與汝證明。」
師曰:「初到彼三月,未蒙開示,以為法切,故於中夜獨入方丈,禮拜哀請。」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示誨,令無凝滯。」
祖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見。」
師聞偈已,心意豁然。
乃述一偈曰:「無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 ※ ※
經書有云:「智理無言,而無不言;大道無狀,而無不狀」。此幾句話,可看出佛知見之大概。
如來說法,並不是因說法而說法。其實如來無立意說法,只是無心插柳。使悟者自悟,愚者漸悟而已。如來無非把其知見述出,以求智者得之而已。
佛說:「佛法不立文字」。所謂不立,立者住也,不立是不住之謂。亦即佛法不能執著於文字,不要被文字牢籠所困。
大道無狀,狀者形象也,亦所謂相。見任何事物,過眼則了。因為相是幻影,不是實相。所以不能留半絲半縷。但亦不能閉目而避。假使特意閉目不見便成空障。是故一定要放開心緒去知去見,但心中不著。這就是不立。
見而不見,知而不知,不能刻意逃避。能夠知見不立,便無障礙。無障礙則心無影像,於是般若即生。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道理。能明此理,便是般若上乘。
其次,就是所知所見,認定是幻象幻有,絕不能有分別之心,所謂分別心,就是把所思所見,立而不化,更以之引起一片差別。譬如見一個橙,由見而入知,知甚麼?知到差別。知道此橙皮很厚,知道橙色不夠深黃,於是認為此橙非上品,味道一定差。如此一來,便成障礙。所以要立而未立,知而未知,才是般若。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則為無明本;知見無見,則為菩提」。由此可知,我們修持佛法,不能死守法門,更不能以文字而立,不能以語言立之,應透解佛理而修行。
法門是前人所行過成功之路。但前人之環境立場,與今日之處境,俱不同相。以前所走之路,荒僻無屋,今日之路洋洋大觀,比前人省卻許多困難。故改變一下,亦非不宜。問題在於各人之悟性如何?而修持各異。前人之路,只可作為參考之藍本,仍以隨修隨悟為真正成佛之捷徑。
雨華四集-智理與大道
得理饒人
羅可,宋朝學者,性情寬宏大度,官職被罷免後絕意仕途。鄉人都以師禮對待他。
一次,有人到他家菜園中偷菜,被他發覺。他躡手躡腳地潛伏在草叢間,直到偷菜的人走後他才出來。
又有一次,有人偷殺了他家的雞。他提了一壺酒,到偷雞的人家中。偷雞的人深感慚愧。羅可拉著他的手說:「有幸與你同鄉,卻不能烹雞備酒招待你,我實在感到慚愧。」於是,與偷雞人同飲,盡醉而歸。而且從不將此事告訴他人。
從此,再也沒人來偷他家的東西了。 (《菜根譚典故》)
※ ※ ※
人要有寬恕饒恕別人的心,對於那些因一時迷昧做錯事的人,或是一時間思維偏差的人,都應給予改過機會,何以說?
當一個人在思維或是作為上有偏差與作錯時,其心裡定也有多少不自在惶恐與怕被人知道的心態,這個心就已證明尚有知悔知失顏面,如此良知良心不泯滅,對自我的造作仍然會怕被人悉知錯誤,因此對以上就應明白人都會有一時的偏差過錯,就連自己也一樣。若是自己有如此問題,是否會給自己機會改進?如果會,那何以不能如是寬恕饒恕別人呢?
世人皆有機會步上錯誤道路,但也有機會步上正確道路,只差於一念之擇取,如果能在做事之前,用心思考此事是否有違背良心,是否有禍及別人,想清楚再去做,那自然不會因一時疏忽而犯下思維偏差造作錯誤事情。
慈聖雜誌-第一六九期
一次,有人到他家菜園中偷菜,被他發覺。他躡手躡腳地潛伏在草叢間,直到偷菜的人走後他才出來。
又有一次,有人偷殺了他家的雞。他提了一壺酒,到偷雞的人家中。偷雞的人深感慚愧。羅可拉著他的手說:「有幸與你同鄉,卻不能烹雞備酒招待你,我實在感到慚愧。」於是,與偷雞人同飲,盡醉而歸。而且從不將此事告訴他人。
從此,再也沒人來偷他家的東西了。 (《菜根譚典故》)
※ ※ ※
人要有寬恕饒恕別人的心,對於那些因一時迷昧做錯事的人,或是一時間思維偏差的人,都應給予改過機會,何以說?
當一個人在思維或是作為上有偏差與作錯時,其心裡定也有多少不自在惶恐與怕被人知道的心態,這個心就已證明尚有知悔知失顏面,如此良知良心不泯滅,對自我的造作仍然會怕被人悉知錯誤,因此對以上就應明白人都會有一時的偏差過錯,就連自己也一樣。若是自己有如此問題,是否會給自己機會改進?如果會,那何以不能如是寬恕饒恕別人呢?
世人皆有機會步上錯誤道路,但也有機會步上正確道路,只差於一念之擇取,如果能在做事之前,用心思考此事是否有違背良心,是否有禍及別人,想清楚再去做,那自然不會因一時疏忽而犯下思維偏差造作錯誤事情。
慈聖雜誌-第一六九期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施出善意
蓮生/文
「反省」是我每天的功課:
是不是不夠義氣?
是不是不夠誠意?
是不是不夠人格?
是不是欠缺智慧?
一再的反省,再反省,三反省。
我從來沒有如此想,我是天下最了得的人,是精神領袖。
反而——
我知道自己的醜。
我知道自己的矮。
我知道自己的過失。
我知道自己的缺點。
所以我常常嘲笑我自己,其實我跟一般大眾是非常接近的,並沒有比別人高人一等。
這是我心中的話 。
想過自己的日子了,我希望在我的晚年,穿上清爽的衣服,與自己的善弟子,去泡一個好的溫泉。
起來後,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吹著涼風。
然後,唱一首歌。
回家,在自己的床上, 睡覺覺。
我也想:
每一天,找一點小時間,坐在自己的禪椅上,就這樣坐著。
眼睛閉一閉。
耳朵沒有聲音。
口不誦咒。
沒有去想什麼呼吸。
身子靜止。
什麼都不想。
就這樣子坐著、坐著、坐著,一切寂靜的坐著。
不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八正道、什麼是六度、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十二因緣、什麼是道、什麼是開悟?
我只是:
坐著。
一切是如此的知足矣!沒有追求,沒有企圖,沒有未來,沒有將來,不想學習什麼,不想得到什麼。
儘量的在不經意中,施出善意,這「施出善意」真正是不經意的,原則上:
無善。
也無惡。
名譽無有。
才德無有。
………,全部無有。
寫一首詩:
到了老
才知道昔日的放縱
且休休又休休便休
變成
空空洞洞
沒有龍
沒有鳳
一切都沒有沒有 沒有沒有
因緣與果報
均不種
無來去
無死生
何勞相送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施出善意
「反省」是我每天的功課:
是不是不夠義氣?
是不是不夠誠意?
是不是不夠人格?
是不是欠缺智慧?
一再的反省,再反省,三反省。
我從來沒有如此想,我是天下最了得的人,是精神領袖。
反而——
我知道自己的醜。
我知道自己的矮。
我知道自己的過失。
我知道自己的缺點。
所以我常常嘲笑我自己,其實我跟一般大眾是非常接近的,並沒有比別人高人一等。
這是我心中的話 。
想過自己的日子了,我希望在我的晚年,穿上清爽的衣服,與自己的善弟子,去泡一個好的溫泉。
起來後,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吹著涼風。
然後,唱一首歌。
回家,在自己的床上, 睡覺覺。
我也想:
每一天,找一點小時間,坐在自己的禪椅上,就這樣坐著。
眼睛閉一閉。
耳朵沒有聲音。
口不誦咒。
沒有去想什麼呼吸。
身子靜止。
什麼都不想。
就這樣子坐著、坐著、坐著,一切寂靜的坐著。
不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八正道、什麼是六度、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十二因緣、什麼是道、什麼是開悟?
我只是:
坐著。
一切是如此的知足矣!沒有追求,沒有企圖,沒有未來,沒有將來,不想學習什麼,不想得到什麼。
儘量的在不經意中,施出善意,這「施出善意」真正是不經意的,原則上:
無善。
也無惡。
名譽無有。
才德無有。
………,全部無有。
寫一首詩:
到了老
才知道昔日的放縱
且休休又休休便休
變成
空空洞洞
沒有龍
沒有鳳
一切都沒有沒有 沒有沒有
因緣與果報
均不種
無來去
無死生
何勞相送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施出善意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嚴刑峻法
在法家的眼中,嚴刑峻法才是真正的「仁」。因為「不躓於山,而躓於垤」,人們不會被高山絆倒而會被小土堆絆倒,所以刑罰若是重得像山一樣,自然沒有人敢去觸犯法律,也就自然沒有人會接受刑罰了。這就是法家式的「仁」。
漢朝的劉寬人如其名,心地仁厚。對於犯罪的人,他往往用蒲草編成的鞭子來懲罰。
有人問:「用蒲草成的鞭子打起人來,一點都不痛。這種刑罰會不會太輕一點?」
劉寬說:「我還擔心這種刑罰會太重了呢!」結果百姓被他的仁厚所感動,在他管轄的地方,沒有人敢犯罪。
所以說,刑罰能不能發揮效果,只看使用得恰不恰當,又何必一定要嚴刑峻法呢?因此前人說,法家的做法太過苛刻,確實有其道理。
若說實行嚴刑峻法,唐朝的來俊臣絕對是高手。他善於羅織罪名,在審理案件時,只要有不合他心意之處,就實施連坐法,把犯人滿門抄斬,嚴重時,甚至抄家滅族。
來俊臣發明了許多審問犯人的技巧,例如把囚犯放在一個大饔裡,然後再生火來燒烤,犯人如果不招供,就會被活活烤死;又如打斷囚犯的肋骨,或拔掉手腳指甲等;有時將囚犯倒吊,再用火燒瞎他的雙眼。
來俊臣還會給各種酷刑取名,如鳳凰展翅、驢駒拔橛、仙人獻果、玉女登梯等。像「玉女登梯」,就是在囚犯的脖子上綁上繩子,強迫他爬上高梯、然後再把繩子往後拉,囚犯不是被繩子勒死,就是從高梯上摔死,來俊臣則樂在其中。
來俊臣的酷刑讓所有大臣及百姓心驚膽戰,連在路上碰見熟人都不敢打招呼,害怕會因為開口說了什麼話,無意中犯了滔天大罪。
照理來說,在這樣的情形下,應該沒有什麼人敢再犯罪了。但是,遭受刑罰懲處的人還是不計其數。來俊臣的酷刑終於招致許多大臣的反抗。他們心想,與其將來被陷害入罪,倒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他們結集了許多人,殺到來俊臣的家裡,把他拖到市場。
市場裡的人一見到來俊臣,都恨得牙癢癢,一湧而上,爭相割來俊臣身上的肉。沒一會兒工夫,來俊臣就被割到只剩下一具骷髏了。
對於大臣及百姓的做法,當時的皇帝武則天沒有追究,只發布一道詔令:「來俊臣罪大惡極,應該滿門抄斬,以洩天下蒼生之恨。」
漢朝的劉寬人如其名,心地仁厚。對於犯罪的人,他往往用蒲草編成的鞭子來懲罰。
有人問:「用蒲草成的鞭子打起人來,一點都不痛。這種刑罰會不會太輕一點?」
劉寬說:「我還擔心這種刑罰會太重了呢!」結果百姓被他的仁厚所感動,在他管轄的地方,沒有人敢犯罪。
所以說,刑罰能不能發揮效果,只看使用得恰不恰當,又何必一定要嚴刑峻法呢?因此前人說,法家的做法太過苛刻,確實有其道理。
若說實行嚴刑峻法,唐朝的來俊臣絕對是高手。他善於羅織罪名,在審理案件時,只要有不合他心意之處,就實施連坐法,把犯人滿門抄斬,嚴重時,甚至抄家滅族。
來俊臣發明了許多審問犯人的技巧,例如把囚犯放在一個大饔裡,然後再生火來燒烤,犯人如果不招供,就會被活活烤死;又如打斷囚犯的肋骨,或拔掉手腳指甲等;有時將囚犯倒吊,再用火燒瞎他的雙眼。
來俊臣還會給各種酷刑取名,如鳳凰展翅、驢駒拔橛、仙人獻果、玉女登梯等。像「玉女登梯」,就是在囚犯的脖子上綁上繩子,強迫他爬上高梯、然後再把繩子往後拉,囚犯不是被繩子勒死,就是從高梯上摔死,來俊臣則樂在其中。
來俊臣的酷刑讓所有大臣及百姓心驚膽戰,連在路上碰見熟人都不敢打招呼,害怕會因為開口說了什麼話,無意中犯了滔天大罪。
照理來說,在這樣的情形下,應該沒有什麼人敢再犯罪了。但是,遭受刑罰懲處的人還是不計其數。來俊臣的酷刑終於招致許多大臣的反抗。他們心想,與其將來被陷害入罪,倒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他們結集了許多人,殺到來俊臣的家裡,把他拖到市場。
市場裡的人一見到來俊臣,都恨得牙癢癢,一湧而上,爭相割來俊臣身上的肉。沒一會兒工夫,來俊臣就被割到只剩下一具骷髏了。
對於大臣及百姓的做法,當時的皇帝武則天沒有追究,只發布一道詔令:「來俊臣罪大惡極,應該滿門抄斬,以洩天下蒼生之恨。」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鮮花盛開
南山腳下有一寺廟,廟的周圍雜草叢生,香火稀少。後來,寺廟裡來了一位雙目失明的出家人。
有一天,他偶然間聽到寺廟住持的嘆息,為本寺的「淒清」,為本寺周圍的「荒地」。從那以後,那和尚在誦讀經書之餘,便摸著鋤頭在周圍的荒地上拓荒,一鋤一鋤地翻地,然後,一粒一粒地播下花種。
日復一日,他一有空便到荒地上忙碌,他的師兄們都以為他「有病」。
在別人的嘲笑中,他播下的種子發了芽,長了莖,綠了葉。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當寺廟的和尚出來做功課時,全都驚呆了,周圍的荒地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鮮花,那些花在春日的陽光和柔風中,綻放出千萬種風情。
因為那片鮮花,寺廟的香火空前昌盛起來,但那和尚卻不顧住持和師兄們的苦苦挽留而離開了寺廟。他說他要把這裡的種子帶到別處去。
幾十年後,那位雙目失明的在荒地上播種鮮花的和尚成了人們敬仰的大師——心明禪師。
※ ※ ※
植樹栽花,必先有種子,有良好的種子,埋藏於肥美的土壤,方能栽成一棵好樹。
種子埋藏在泥土中,一定要經過一段苦悶的日子。忍受得被埋藏的一段黑暗時光,才可茁芽生長。若非有此耐力,則必腐爛於土中,不能茁芽。如此雖有種子,又有何用?
學佛人士具有夙世慧根,本可開出善果。但若不能忍受埋藏未茁時之苦悶,慧根何用?美好種子又歸於何處?忍辱波羅蜜就是使慧根脫凡茁芽之妙方。
雨華三集 16-種子
有一天,他偶然間聽到寺廟住持的嘆息,為本寺的「淒清」,為本寺周圍的「荒地」。從那以後,那和尚在誦讀經書之餘,便摸著鋤頭在周圍的荒地上拓荒,一鋤一鋤地翻地,然後,一粒一粒地播下花種。
日復一日,他一有空便到荒地上忙碌,他的師兄們都以為他「有病」。
在別人的嘲笑中,他播下的種子發了芽,長了莖,綠了葉。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當寺廟的和尚出來做功課時,全都驚呆了,周圍的荒地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鮮花,那些花在春日的陽光和柔風中,綻放出千萬種風情。
因為那片鮮花,寺廟的香火空前昌盛起來,但那和尚卻不顧住持和師兄們的苦苦挽留而離開了寺廟。他說他要把這裡的種子帶到別處去。
幾十年後,那位雙目失明的在荒地上播種鮮花的和尚成了人們敬仰的大師——心明禪師。
※ ※ ※
植樹栽花,必先有種子,有良好的種子,埋藏於肥美的土壤,方能栽成一棵好樹。
種子埋藏在泥土中,一定要經過一段苦悶的日子。忍受得被埋藏的一段黑暗時光,才可茁芽生長。若非有此耐力,則必腐爛於土中,不能茁芽。如此雖有種子,又有何用?
學佛人士具有夙世慧根,本可開出善果。但若不能忍受埋藏未茁時之苦悶,慧根何用?美好種子又歸於何處?忍辱波羅蜜就是使慧根脫凡茁芽之妙方。
雨華三集 16-種子
省心錄
林逋(967—1028),字君複,亦稱和靖先生,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喪父,刻苦攻讀,但不求功名和權力,樂于過清貧生活,後在西湖孤山的一個草屋中定居。撰有《省心錄》。
《省心錄》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有過知悔者,不失爲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欤!」
其意思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少犯錯誤,多交朋友。如果有了過失而知道痛改前非,仍然是一位君子;反之,知錯不改,因循姑息,那可就是小人了。
林逋認爲,自恕和責人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凡是事事總在原諒自己或文過飾非的人,就會常常把責任事故和自己的過失推給對方,或過分強調客觀因素的不利條件。爲此,他要人們嚴格要求自己,成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君子。
同時,他還認爲,作爲一個君子有三個基本要求:
首先,要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諱疾忌醫。他說:「人有過失,己必知之;己有過失,忌不自知。」又說:「制水者必以堤防,制性者必以禮法。」只有將自己的惰性和行爲納入禮儀和法度中,並經常強調自我檢查和約束,才能防止違禮背俗或是違法掠紀的事情發生。
其次,要有自信心。他說:「自信者人亦信之,胡越猶弟兄;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意思是說,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別人才會相信你,即使是南北相隔迢迢萬裏甚至不同民族,雙方的關系也會親如手足。反之,自己缺乏自信,則將寸步難行,自身以外都是敵人。
再次,要從嚴要求自己。林逋認爲,修身在于治民主,要以仁人志士作爲自己的表率。他說:「見善明,則重名節如泰山;用心剛,則輕生如鴻毛。」又說:「爲善易,避爲善之名難;不犯人易,犯而不較難。」意思是說:想要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了好事不求別人知道;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並不難,難的是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他人侵犯時而不計較它。
林逋一生雖然沒有做什麽官,但是他的有關治心修身的名言,仍常被後人當作座右銘。
《省心錄》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有過知悔者,不失爲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欤!」
其意思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少犯錯誤,多交朋友。如果有了過失而知道痛改前非,仍然是一位君子;反之,知錯不改,因循姑息,那可就是小人了。
林逋認爲,自恕和責人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凡是事事總在原諒自己或文過飾非的人,就會常常把責任事故和自己的過失推給對方,或過分強調客觀因素的不利條件。爲此,他要人們嚴格要求自己,成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君子。
同時,他還認爲,作爲一個君子有三個基本要求:
首先,要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諱疾忌醫。他說:「人有過失,己必知之;己有過失,忌不自知。」又說:「制水者必以堤防,制性者必以禮法。」只有將自己的惰性和行爲納入禮儀和法度中,並經常強調自我檢查和約束,才能防止違禮背俗或是違法掠紀的事情發生。
其次,要有自信心。他說:「自信者人亦信之,胡越猶弟兄;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意思是說,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別人才會相信你,即使是南北相隔迢迢萬裏甚至不同民族,雙方的關系也會親如手足。反之,自己缺乏自信,則將寸步難行,自身以外都是敵人。
再次,要從嚴要求自己。林逋認爲,修身在于治民主,要以仁人志士作爲自己的表率。他說:「見善明,則重名節如泰山;用心剛,則輕生如鴻毛。」又說:「爲善易,避爲善之名難;不犯人易,犯而不較難。」意思是說:想要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了好事不求別人知道;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並不難,難的是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他人侵犯時而不計較它。
林逋一生雖然沒有做什麽官,但是他的有關治心修身的名言,仍常被後人當作座右銘。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因果與報應
蓮生/文
記得有人寫遊記,談到「衡嶽湘江」的北門「迴雁塔」有一首對聯,聯曰:「大夢忽聞鐘,任教煙雨迷離,人都醒眼;浮生真唳雁,盼到天花亂墬,我亦回頭。」
這首聯的含意非常深刻,好像富有禪意,我曾經吟哦數回,覺得直指世道人心的 「悟」字,我把此對聯記在心胸之中,時時做自己的一首警詩。事實上,浮生就是一場大夢,五光十色的煙雨迷離,多彩多姿的天花亂墬,我欲問世人,何時「醒眼」,何時「回頭」啊!
提起這首聯,我就很容易想到佛教的因果與報應,佛教講因果律,就是講「業」,「業」就是意志力的反應,那麼,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諸業,這些業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之中,種子一遇到緣份就會現形,現形時就果報分明了,而且一定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就是「因果律」 。
雜阿含經有偈:「依所播下的種子,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作善的收到善的,作惡的收到惡的,播出來的是什麼種子,你便嚐到什麼果子。」
有許多人對我談「因果報應」深深以為不然,他認為現在是什麼時代了,還在談這些老掉牙的「勸善」故事,豈不是笑死人嗎?然而,我倒認為,科學時代的邏輯學,其實就是「因果律」,這不是「勸善」故事,也非簡單的理論,更不是幼稚可笑,而是極其嚴肅的問題。
更深一層的說來, 「六道輪迴」就是「因果律」的演變, 「六道輪迴」就是邏輯理論,等於科學中的科學,毫無程度低程度高的分別。我看社會輿論界對於「是非曲直」方面雖有獎懲的作用,但往往以科學的立場來渺視宗教的哲學理論,更有甚者,竟有人拿「科學時代」當藉口,欲破除「因果報應」的觀念,試想想,若「因果報應」被破除,人與禽獸又有什麼分別,人類無「因果報應」的約束,將亂到什麼程度,這是可想而知的。
我記得蘇東坡有詩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而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科學時代,科學時代,大家光欣慕科學時代,其實人生就如同蘇東坡所寫的雪泥鴻爪,「科學」帶給人類固然有些益處,但,其災禍也是個大數目,是禍是福,尚難預料啊!
我看人生就如同濛濛的一團煙霧,緩緩的在我眼前升騰,有時候煙霧凝聚在一起,有時又漸漸的四處擴散,純白的、淡黃的、灰色的、赤色的,有時懵懵懂懂的編織夢幻,歡歡喜喜或沉沉旬旬的陷入無底深淵,美夢和噩夢,有時候分不清,噩夢有時會驚醒,美夢並不久長。
曾經有一位中年人來找過我,他不相信因果報應。
「盧先生,你莫名其妙。」
「我不知道怎麼說,才能使你領悟。」
「我們看得清清楚楚的,有許多人做了壞事,反而沒有得到報應,而善良的人卻要遭殃,這世界還算有因果報應嗎?」
「我仍然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現在是科學時代,不是因果報應時代。」
「隨你怎麼說。」
「你不要我相信你?」
「我一向隨緣。」我想:「這人真囉唆。」
「你不要再告訴我,什麼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他藐視的說:「這些我聽夠了。」
「先生今天找我,就為了不肯相信因果報應嗎?」我客氣的對他說。
「不是。我要問你,為何我的兩個孩子,全都跛腳,我有什麼不對,否則老天怎會如此對待我。我一生從未做壞事,奉公守法,做人清清白白,別人的孩子好好的,何獨我的孩子跛足,我就是這點不服氣,你說說看,這算什麼因果報應。」
聽了他的話,我的內心替他難過,難怪他會不服氣的,「跛足的孩子」雖然也是人,但多少會傷了父母的心,使之終年鬱鬱不樂。我把心靈安靜下來,默默的祈求「靈示」,約過了三分鐘,在我的眼前產生了幻覺,幻覺是閃耀不定的,我花了一分鐘的時間才看清楚是「鳥」,空中飛的鳥,天空是藍色,鳥是白色,因為在動,所以幻覺不甚清晰。
「先生,請你不要生氣,據我所知,你的孩子是鳥轉世。」
「媽的,鳥也會轉世為人,這不是妄言嗎?」
「六道輪迴中,有一道是畜生道。」
「這個我不相信。」
「先生不相信,我亦無法,但我請先生想想,你這一輩子,曾經和鳥發生什麼緣分嗎?例如,你曾養鳥?」
「不曾。」他恨恨的說:「這一輩子中我沒有不良的嗜好,酒色財氣我均不沾,生活最標準,還常常濟助別人,媽的,就是有一個最喜歡的樂趣。……」
「什麼樂趣?」
「打獵,打鳥,打獵,打鳥,幹x的。」
他忿忿不平的走了。
我發了一會愣,說不上心理什麼感覺,如果勉強說有,只是一件因果報應的應驗,然而,這些已經使我麻痺了。我想起了整個宇宙間的定律,白天,亮麗的陽光照得世界一片清朗;夜晚,黑暗的大地又帶來幾許迷離。六道輪迴,就這樣的旋轉著,生命一分一秒的消杳,我彷彿看見自己的童年,在田畦間飛躍奔逐,我嚮往幸福,嚮往美好,嚮往安寧的一生,然而,我的一生仍然有刺痛,隱藏心底的歉疚不安向四周擴散,這也是因果報應吧!
依你播下的種子,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作善的收到善的,作惡的收到惡的。種豆得豆,種瓜的瓜。終年打雁,也將被雁啄了眼睛。
盧勝彥文集第34冊《輪迴的祕密》因果與報應
記得有人寫遊記,談到「衡嶽湘江」的北門「迴雁塔」有一首對聯,聯曰:「大夢忽聞鐘,任教煙雨迷離,人都醒眼;浮生真唳雁,盼到天花亂墬,我亦回頭。」
這首聯的含意非常深刻,好像富有禪意,我曾經吟哦數回,覺得直指世道人心的 「悟」字,我把此對聯記在心胸之中,時時做自己的一首警詩。事實上,浮生就是一場大夢,五光十色的煙雨迷離,多彩多姿的天花亂墬,我欲問世人,何時「醒眼」,何時「回頭」啊!
提起這首聯,我就很容易想到佛教的因果與報應,佛教講因果律,就是講「業」,「業」就是意志力的反應,那麼,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諸業,這些業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之中,種子一遇到緣份就會現形,現形時就果報分明了,而且一定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就是「因果律」 。
雜阿含經有偈:「依所播下的種子,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作善的收到善的,作惡的收到惡的,播出來的是什麼種子,你便嚐到什麼果子。」
有許多人對我談「因果報應」深深以為不然,他認為現在是什麼時代了,還在談這些老掉牙的「勸善」故事,豈不是笑死人嗎?然而,我倒認為,科學時代的邏輯學,其實就是「因果律」,這不是「勸善」故事,也非簡單的理論,更不是幼稚可笑,而是極其嚴肅的問題。
更深一層的說來, 「六道輪迴」就是「因果律」的演變, 「六道輪迴」就是邏輯理論,等於科學中的科學,毫無程度低程度高的分別。我看社會輿論界對於「是非曲直」方面雖有獎懲的作用,但往往以科學的立場來渺視宗教的哲學理論,更有甚者,竟有人拿「科學時代」當藉口,欲破除「因果報應」的觀念,試想想,若「因果報應」被破除,人與禽獸又有什麼分別,人類無「因果報應」的約束,將亂到什麼程度,這是可想而知的。
我記得蘇東坡有詩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而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科學時代,科學時代,大家光欣慕科學時代,其實人生就如同蘇東坡所寫的雪泥鴻爪,「科學」帶給人類固然有些益處,但,其災禍也是個大數目,是禍是福,尚難預料啊!
我看人生就如同濛濛的一團煙霧,緩緩的在我眼前升騰,有時候煙霧凝聚在一起,有時又漸漸的四處擴散,純白的、淡黃的、灰色的、赤色的,有時懵懵懂懂的編織夢幻,歡歡喜喜或沉沉旬旬的陷入無底深淵,美夢和噩夢,有時候分不清,噩夢有時會驚醒,美夢並不久長。
曾經有一位中年人來找過我,他不相信因果報應。
「盧先生,你莫名其妙。」
「我不知道怎麼說,才能使你領悟。」
「我們看得清清楚楚的,有許多人做了壞事,反而沒有得到報應,而善良的人卻要遭殃,這世界還算有因果報應嗎?」
「我仍然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現在是科學時代,不是因果報應時代。」
「隨你怎麼說。」
「你不要我相信你?」
「我一向隨緣。」我想:「這人真囉唆。」
「你不要再告訴我,什麼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他藐視的說:「這些我聽夠了。」
「先生今天找我,就為了不肯相信因果報應嗎?」我客氣的對他說。
「不是。我要問你,為何我的兩個孩子,全都跛腳,我有什麼不對,否則老天怎會如此對待我。我一生從未做壞事,奉公守法,做人清清白白,別人的孩子好好的,何獨我的孩子跛足,我就是這點不服氣,你說說看,這算什麼因果報應。」
聽了他的話,我的內心替他難過,難怪他會不服氣的,「跛足的孩子」雖然也是人,但多少會傷了父母的心,使之終年鬱鬱不樂。我把心靈安靜下來,默默的祈求「靈示」,約過了三分鐘,在我的眼前產生了幻覺,幻覺是閃耀不定的,我花了一分鐘的時間才看清楚是「鳥」,空中飛的鳥,天空是藍色,鳥是白色,因為在動,所以幻覺不甚清晰。
「先生,請你不要生氣,據我所知,你的孩子是鳥轉世。」
「媽的,鳥也會轉世為人,這不是妄言嗎?」
「六道輪迴中,有一道是畜生道。」
「這個我不相信。」
「先生不相信,我亦無法,但我請先生想想,你這一輩子,曾經和鳥發生什麼緣分嗎?例如,你曾養鳥?」
「不曾。」他恨恨的說:「這一輩子中我沒有不良的嗜好,酒色財氣我均不沾,生活最標準,還常常濟助別人,媽的,就是有一個最喜歡的樂趣。……」
「什麼樂趣?」
「打獵,打鳥,打獵,打鳥,幹x的。」
他忿忿不平的走了。
我發了一會愣,說不上心理什麼感覺,如果勉強說有,只是一件因果報應的應驗,然而,這些已經使我麻痺了。我想起了整個宇宙間的定律,白天,亮麗的陽光照得世界一片清朗;夜晚,黑暗的大地又帶來幾許迷離。六道輪迴,就這樣的旋轉著,生命一分一秒的消杳,我彷彿看見自己的童年,在田畦間飛躍奔逐,我嚮往幸福,嚮往美好,嚮往安寧的一生,然而,我的一生仍然有刺痛,隱藏心底的歉疚不安向四周擴散,這也是因果報應吧!
依你播下的種子,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作善的收到善的,作惡的收到惡的。種豆得豆,種瓜的瓜。終年打雁,也將被雁啄了眼睛。
盧勝彥文集第34冊《輪迴的祕密》因果與報應
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
處事節制達乎禮
觀世音菩薩 降
聖示:人生在世,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時時省思自我,究竟對事情的作法是否有達到禮制,凡事必須以禮制行持,才能傳承千古而不易。大眾對於禮制,皆不甚明白,故在禮之一層上,便顯得不夠周全,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有智慧、有決心者,必能深入了解禮之體用。
所謂:「禮之用,和為貴;禮之體,主於敬。」是以,做事情必須盡到和諧、尊敬、禮讓,有了這三件要素隨身應用,自然行事無波折,處事之間有禮有節。
此外,眾生於做事情之禮儀方面,尚須有所節制才好,有禮有節,則事事必能符合中道精神,事事必然更為周全,否則一味的以和諧要求和諧,卻無所節制,終必導致互相不肯付出真心用以融合清流,如此則難免入污於荒唐當中;因此,和之用,在於任何事皆能有所節度,則一切事情都能做到有條有理,才能達到真禮節也。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緩緩升空,但見星光閃耀,美麗非凡。〉
菩薩:賢生啊!可知道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上,要盡到什麼條件呢?
邱生:依學生淺見,待人是否應該以和行事,至於做事情,是否應該以勤為宜?
菩薩:雖然待人必須以和為貴,但這個和氣卻不能濫用,若是濫用這個和,則將容易陷入在同流合污,使自己陷入空前的大絕境中,卻還渾然不自知。
邱生:菩薩之言,不能濫和,那麼和群又應該怎麼做呢?
菩薩:為人處事必須盡到禮。
邱生:學生看很多人都很有禮貌,是否這些人做事的態度已經沒問題了?
菩薩:其實,光有禮,尚且不足。
邱生:做事有禮儀仍然不足,那麼大夥應該又如何做!才能將禮的節度達到比較符合中道的程度呢?
菩薩:「禮之用,和為貴;禮之體,主於敬。」為人處事必須先有和氣,又能在和氣中散發出內心真誠的恭敬,運用於人事物上,最後便可以逐漸達到一切威儀,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可以讓其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和藹可親,以及平易近人之感動,若能做到這樣,禮就算是足夠了。
邱生:「和」又當如何達乎於禮呢?
菩薩:眾生在為人處世上,合群是必要的,但必須建立在有禮節的合群上,否則容易淪入於思想與行為有偏差之群體中,本身毫無察覺並且完全不自知。
邱生:那麼大家又應該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有禮節的合群程度呢?
菩薩:所謂:「禮節」。便是凡事以中道為根本,處事不急於強求表現,能夠藉以他人之才能,做為自己效法的對象,在本身之能力尚未純熟之前,寧可多方學習他人的長處,加以吸取別人的經驗,轉化成為本身之成長營份,進一步成為生活方針,至於能否完全將別人的優點及長處盡予融入,最後轉化成為自己獨特心法來使用,便有待用功認真了。
邱生:是否尚有其它必須行持的呢?
菩薩:所謂:「禮之體,主於敬」,因此,尊敬於每一件事情,以及尊敬於每一個人,這些都將是為禮的環節所在。
邱生:對事情尊敬,是否就像農夫種植,不敢讓作物輕易的受到外在損害一樣。
菩薩: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眾生除了要能尊敬一切人事物之外,更應該在待人處事上互相做到禮讓,如此乃能產生團結的力量。
邱生:禮讓很重要,但似乎很少人可以堅持下去。
菩薩:行事能禮讓,可以避免自己與他人為了一些細微的小事情,而彼此紛亂爭執不已。
邱生:紛亂與爭執產生出來,這倒不是好事,還是彼此多禮讓才好。
菩薩:眾生在企業界做事,有時候,雖然自己在會議上,乃有良好的提案,但若能先行禮讓他人所提出來的方案,先予以研討並進行,或可從中看出該件方案的提議,是否有哪一些,是值得我人所能學習之處,加以學習會更好的,雖然忍受自己的提案不被公司高層採用,乃採用別人的提案,待他人所提出的方案,實際進行後,事情若有難以達到預期理想,此時自身之方案必能藉此派上用場;因此,處世上可以在禮讓他人的情形下,讓自己不斷的多獲得一個學習上的機會。
邱生:原來為人處事,還有這麼多講究啊!
菩薩:是啊!凡事都應有講究,才能欲趨美好。
邱生:感恩菩薩慈悲指導,願人人有所體悟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十九回 處事節制達乎禮
聖示:人生在世,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時時省思自我,究竟對事情的作法是否有達到禮制,凡事必須以禮制行持,才能傳承千古而不易。大眾對於禮制,皆不甚明白,故在禮之一層上,便顯得不夠周全,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有智慧、有決心者,必能深入了解禮之體用。
所謂:「禮之用,和為貴;禮之體,主於敬。」是以,做事情必須盡到和諧、尊敬、禮讓,有了這三件要素隨身應用,自然行事無波折,處事之間有禮有節。
此外,眾生於做事情之禮儀方面,尚須有所節制才好,有禮有節,則事事必能符合中道精神,事事必然更為周全,否則一味的以和諧要求和諧,卻無所節制,終必導致互相不肯付出真心用以融合清流,如此則難免入污於荒唐當中;因此,和之用,在於任何事皆能有所節度,則一切事情都能做到有條有理,才能達到真禮節也。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緩緩升空,但見星光閃耀,美麗非凡。〉
菩薩:賢生啊!可知道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上,要盡到什麼條件呢?
邱生:依學生淺見,待人是否應該以和行事,至於做事情,是否應該以勤為宜?
菩薩:雖然待人必須以和為貴,但這個和氣卻不能濫用,若是濫用這個和,則將容易陷入在同流合污,使自己陷入空前的大絕境中,卻還渾然不自知。
邱生:菩薩之言,不能濫和,那麼和群又應該怎麼做呢?
菩薩:為人處事必須盡到禮。
邱生:學生看很多人都很有禮貌,是否這些人做事的態度已經沒問題了?
菩薩:其實,光有禮,尚且不足。
邱生:做事有禮儀仍然不足,那麼大夥應該又如何做!才能將禮的節度達到比較符合中道的程度呢?
菩薩:「禮之用,和為貴;禮之體,主於敬。」為人處事必須先有和氣,又能在和氣中散發出內心真誠的恭敬,運用於人事物上,最後便可以逐漸達到一切威儀,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可以讓其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和藹可親,以及平易近人之感動,若能做到這樣,禮就算是足夠了。
邱生:「和」又當如何達乎於禮呢?
菩薩:眾生在為人處世上,合群是必要的,但必須建立在有禮節的合群上,否則容易淪入於思想與行為有偏差之群體中,本身毫無察覺並且完全不自知。
邱生:那麼大家又應該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有禮節的合群程度呢?
菩薩:所謂:「禮節」。便是凡事以中道為根本,處事不急於強求表現,能夠藉以他人之才能,做為自己效法的對象,在本身之能力尚未純熟之前,寧可多方學習他人的長處,加以吸取別人的經驗,轉化成為本身之成長營份,進一步成為生活方針,至於能否完全將別人的優點及長處盡予融入,最後轉化成為自己獨特心法來使用,便有待用功認真了。
邱生:是否尚有其它必須行持的呢?
菩薩:所謂:「禮之體,主於敬」,因此,尊敬於每一件事情,以及尊敬於每一個人,這些都將是為禮的環節所在。
邱生:對事情尊敬,是否就像農夫種植,不敢讓作物輕易的受到外在損害一樣。
菩薩: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眾生除了要能尊敬一切人事物之外,更應該在待人處事上互相做到禮讓,如此乃能產生團結的力量。
邱生:禮讓很重要,但似乎很少人可以堅持下去。
菩薩:行事能禮讓,可以避免自己與他人為了一些細微的小事情,而彼此紛亂爭執不已。
邱生:紛亂與爭執產生出來,這倒不是好事,還是彼此多禮讓才好。
菩薩:眾生在企業界做事,有時候,雖然自己在會議上,乃有良好的提案,但若能先行禮讓他人所提出來的方案,先予以研討並進行,或可從中看出該件方案的提議,是否有哪一些,是值得我人所能學習之處,加以學習會更好的,雖然忍受自己的提案不被公司高層採用,乃採用別人的提案,待他人所提出的方案,實際進行後,事情若有難以達到預期理想,此時自身之方案必能藉此派上用場;因此,處世上可以在禮讓他人的情形下,讓自己不斷的多獲得一個學習上的機會。
邱生:原來為人處事,還有這麼多講究啊!
菩薩:是啊!凡事都應有講究,才能欲趨美好。
邱生:感恩菩薩慈悲指導,願人人有所體悟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十九回 處事節制達乎禮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盡人事安天命
有一個人不小心掉進井裡,大聲的喊救命。
這時,來了一個佛學家。佛學家告訴他說:「你現在正為自己的業障在受苦,忍耐點,苦盡就是甘來」
接著又來了一位神學家,神學家說:「誠心祈禱吧!唯有禱告才能讓你上天堂。」
這兩位學著並沒有救他,只是對他傳道,因為傳道會使他們自己更接近天堂。
最後來了一位莊稼漢。莊稼漢二話不說,只往井裡丟了條繩子。那人牢牢的抓住繩子,從井裡爬了出來。他出了井口,手緊握著繩子激動地說:「這才是我的天堂啊!」
天堂不在遙遠的天邊,而在我們所能抓住的當下裡。
※ ※ ※
因果輪迴已傳佈甚久,不論佛、道,悉皆深信輪迴現象乃為因果報業之示現。許多行者,甚至修行數十載開宗立戶之祖師大德們,亦對因果論多有探討。
近代之中,甚至有「因果論」乃消極之心境:眾生應積極去面人生,不需事事歸咎於因果。換言之,即是倡言命運操之在我,並非由因果主宰。是耶、非耶?是對、是錯?姑且不論。今日吾主題,乃欲闡述因果論,再作結論。
人生在世,或許積極而行,俗云:「有動作,就有機會」,比在家枯等機會上門確實,機會不會憑空來到家門。但是也有許多積極作為之人,卻處處碰壁;是因為此人不善交際、言詞,乃致不討人喜歡而處處碰壁?卻也未必盡然!有人卻好像福星高照,隨意言行,機會接踵而至!因此結論是:各人之福報深、淺而決定。此福報由何而來?乃取決於各人過去世之善、惡業造作等等。所以當下的處境,應是過去世種種之投射。
至於倡言應積極創造命運之契機,實則此一論點並非不通;因為當下已處在困頓、乖舛之情境,若消極將之歸咎於累世因果所致,那麼此人將持續頹廢、乃至輕生,悉皆有可慮之處!因此將因果略為修正為:可積極創造新機,擺脫命運之桎梏。雖非絕對,但無可諱言,可以振奮人心,重新拾起面對人生之信心。
所以結論是:不論是積極或消極,應分兩個層次而言。處於順境之人了解:應該積極面對因果,則可望減除因果報業現象,而使此人生轉變、或快速衰退。若處於逆境之人,更不可消極認定是因果夙命!至少有作為即有機會改變,一昧認定夙命如此恐將成為事實!(或許極短時日間命運轉變,卻因你認命不作為,而失去把握良機!)眾生何不細嚼研味?
拱衡雜誌第282期-述論:積極或消極-因果論
這時,來了一個佛學家。佛學家告訴他說:「你現在正為自己的業障在受苦,忍耐點,苦盡就是甘來」
接著又來了一位神學家,神學家說:「誠心祈禱吧!唯有禱告才能讓你上天堂。」
這兩位學著並沒有救他,只是對他傳道,因為傳道會使他們自己更接近天堂。
最後來了一位莊稼漢。莊稼漢二話不說,只往井裡丟了條繩子。那人牢牢的抓住繩子,從井裡爬了出來。他出了井口,手緊握著繩子激動地說:「這才是我的天堂啊!」
天堂不在遙遠的天邊,而在我們所能抓住的當下裡。
※ ※ ※
因果輪迴已傳佈甚久,不論佛、道,悉皆深信輪迴現象乃為因果報業之示現。許多行者,甚至修行數十載開宗立戶之祖師大德們,亦對因果論多有探討。
近代之中,甚至有「因果論」乃消極之心境:眾生應積極去面人生,不需事事歸咎於因果。換言之,即是倡言命運操之在我,並非由因果主宰。是耶、非耶?是對、是錯?姑且不論。今日吾主題,乃欲闡述因果論,再作結論。
人生在世,或許積極而行,俗云:「有動作,就有機會」,比在家枯等機會上門確實,機會不會憑空來到家門。但是也有許多積極作為之人,卻處處碰壁;是因為此人不善交際、言詞,乃致不討人喜歡而處處碰壁?卻也未必盡然!有人卻好像福星高照,隨意言行,機會接踵而至!因此結論是:各人之福報深、淺而決定。此福報由何而來?乃取決於各人過去世之善、惡業造作等等。所以當下的處境,應是過去世種種之投射。
至於倡言應積極創造命運之契機,實則此一論點並非不通;因為當下已處在困頓、乖舛之情境,若消極將之歸咎於累世因果所致,那麼此人將持續頹廢、乃至輕生,悉皆有可慮之處!因此將因果略為修正為:可積極創造新機,擺脫命運之桎梏。雖非絕對,但無可諱言,可以振奮人心,重新拾起面對人生之信心。
所以結論是:不論是積極或消極,應分兩個層次而言。處於順境之人了解:應該積極面對因果,則可望減除因果報業現象,而使此人生轉變、或快速衰退。若處於逆境之人,更不可消極認定是因果夙命!至少有作為即有機會改變,一昧認定夙命如此恐將成為事實!(或許極短時日間命運轉變,卻因你認命不作為,而失去把握良機!)眾生何不細嚼研味?
拱衡雜誌第282期-述論:積極或消極-因果論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騎牆賣國
北宋末年,金兵擄走了宋朝的兩位皇帝。為了這件事,宋朝全國臣民都義憤填膺,發誓要洗刷這個恥辱。抗金名將岳飛作了一首〈滿江紅〉詞,詞中說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幾句話很可以表達當時有志之士的心情。
不過,仍有秦檜等投機派力主退讓,到後來甚至簽訂了紹興和議,向金國稱臣。宋朝犧性了國家的尊嚴,僅僅換來二十年的和平,而整個國家卻從此背負無比的恥辱,直到亡國。
宋朝派往簽訂紹興和議的是魏良臣。身為外交使者的他自然應該為侮辱國家尊嚴而負責,然而,區區一個魏良臣哪有犧牲國家尊嚴的膽量?支持他的,是朝中的投機派。他們用國家的尊嚴換取個人的權力。心態之可惡,舉世皆知。然而,朝廷中更多的是自以為中立的騎牆派。他們看政治的風向做事,助長了賣國者的氣燄,如張俊就是其中一例。
張俊本是善戰的將軍,但他對國家受辱毫無感覺,一心只想累積財富。被譏諷為「錢眼裡的將軍」。後來,他更為了保住權位,參與陷害兵飛的行動。
美國政治家伯納德。巴魯克曾說:「我們都知道,國家的利害重於個人的利害。在危急的時刻,對國家仍漠不關心是最不可原諒的罪惡,也是最不可挽救的錯誤。」世人都知道賣國者的可惡,誰又知道騎牆派的可惡呢?
不過,仍有秦檜等投機派力主退讓,到後來甚至簽訂了紹興和議,向金國稱臣。宋朝犧性了國家的尊嚴,僅僅換來二十年的和平,而整個國家卻從此背負無比的恥辱,直到亡國。
宋朝派往簽訂紹興和議的是魏良臣。身為外交使者的他自然應該為侮辱國家尊嚴而負責,然而,區區一個魏良臣哪有犧牲國家尊嚴的膽量?支持他的,是朝中的投機派。他們用國家的尊嚴換取個人的權力。心態之可惡,舉世皆知。然而,朝廷中更多的是自以為中立的騎牆派。他們看政治的風向做事,助長了賣國者的氣燄,如張俊就是其中一例。
張俊本是善戰的將軍,但他對國家受辱毫無感覺,一心只想累積財富。被譏諷為「錢眼裡的將軍」。後來,他更為了保住權位,參與陷害兵飛的行動。
美國政治家伯納德。巴魯克曾說:「我們都知道,國家的利害重於個人的利害。在危急的時刻,對國家仍漠不關心是最不可原諒的罪惡,也是最不可挽救的錯誤。」世人都知道賣國者的可惡,誰又知道騎牆派的可惡呢?
巴士底監獄的迴響
蓮生/文
有一天晚上,我在法國巴黎,一位我的弟子,他是計程車的司機,他用他的車子,載我夜遊巴黎。
一路開,一路介紹這裡的名勝景點。
那天晚上,是巴黎的燈光秀,從五光十色的「香榭大道」一直到黑沉沉的「黑森林」。從「凱旋門」到「巴黎鐵塔」。
到了一處,弟子說:
「那是巴士底監獄!」
我一聽,愣了一下。
我問:
「是什麼?」
他答:
「巴士底監獄的所在地!」
我默默無語,想起:
西元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的清晨,巴黎市民全體咆哮,奔向「巴士底監獄」,老百姓只握著長矛,持著斧頭,或拿著粗糙的火槍。
只一聲吶喊,竟然把關著無數的「政治犯」的「巴士底監獄」給摧毀了。
這七月十四日,也就是法國的國慶日。
●
我想起一句話:
「苛政猛於虎!」
當年,大聖大賢的孔子,到了一處山野之處,有幾戶人家。
一位年長者,痛哭失聲。
孔子上前問:
「你何以哭得如此傷心呢?」
年長者答:
「我的妻子死於虎,我的兒子死於虎,如今,我的孫子又死於虎,所以傷心。」
孔子說:
「既然如此,你何不搬到城邦裡去住呢?」
年長者答:
「啊!我們正是從城邦裡,逃難出來的人,城邦裡的政治非常苛刻,我們是從水深火熱之中,逃出來的人。」
孔子嘆了一口氣,對弟子們說:
「苛政猛於虎啊!」
(以上所述,只是大約如此)
●
你知道嗎?
現今的領導人,有些漸漸的走上「苛政」這條路上了,法律厚厚的一大冊,還不時的增加,朝令夕改,老百姓成了盲者。
政治是獨奏曲,是暴風雨的交響曲,老百姓只有在虐待下翻滾,已經快喘不過氣來了,四面八方的圍剿,有些人滿面征塵,不支倒地。
我懷念:
民主。
自由。
政治清明。
是誰把政治弄得如此的污濁?
詩:
政治總是無端端
官府的號角吹
和尚只管念佛
也一樣把好夢驚幾回
又立法了
儘是教人好受
一條又一條的律
一樁又一樁的管
就教你寺院清淨也難為
盧勝彥文集213冊《寫給大地》巴士底監獄的迴響
有一天晚上,我在法國巴黎,一位我的弟子,他是計程車的司機,他用他的車子,載我夜遊巴黎。
一路開,一路介紹這裡的名勝景點。
那天晚上,是巴黎的燈光秀,從五光十色的「香榭大道」一直到黑沉沉的「黑森林」。從「凱旋門」到「巴黎鐵塔」。
到了一處,弟子說:
「那是巴士底監獄!」
我一聽,愣了一下。
我問:
「是什麼?」
他答:
「巴士底監獄的所在地!」
我默默無語,想起:
西元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的清晨,巴黎市民全體咆哮,奔向「巴士底監獄」,老百姓只握著長矛,持著斧頭,或拿著粗糙的火槍。
只一聲吶喊,竟然把關著無數的「政治犯」的「巴士底監獄」給摧毀了。
這七月十四日,也就是法國的國慶日。
●
我想起一句話:
「苛政猛於虎!」
當年,大聖大賢的孔子,到了一處山野之處,有幾戶人家。
一位年長者,痛哭失聲。
孔子上前問:
「你何以哭得如此傷心呢?」
年長者答:
「我的妻子死於虎,我的兒子死於虎,如今,我的孫子又死於虎,所以傷心。」
孔子說:
「既然如此,你何不搬到城邦裡去住呢?」
年長者答:
「啊!我們正是從城邦裡,逃難出來的人,城邦裡的政治非常苛刻,我們是從水深火熱之中,逃出來的人。」
孔子嘆了一口氣,對弟子們說:
「苛政猛於虎啊!」
(以上所述,只是大約如此)
●
你知道嗎?
現今的領導人,有些漸漸的走上「苛政」這條路上了,法律厚厚的一大冊,還不時的增加,朝令夕改,老百姓成了盲者。
政治是獨奏曲,是暴風雨的交響曲,老百姓只有在虐待下翻滾,已經快喘不過氣來了,四面八方的圍剿,有些人滿面征塵,不支倒地。
我懷念:
民主。
自由。
政治清明。
是誰把政治弄得如此的污濁?
詩:
政治總是無端端
官府的號角吹
和尚只管念佛
也一樣把好夢驚幾回
又立法了
儘是教人好受
一條又一條的律
一樁又一樁的管
就教你寺院清淨也難為
盧勝彥文集213冊《寫給大地》巴士底監獄的迴響
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
良心的譴責
在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盧梭的《懺悔錄》中,記錄著這樣一件事:
盧梭小時候,家裡很窮,為求生計,只好到一個伯爵家去當小佣人。
伯爵家的一個侍女有條漂亮的小絲帶,很討人喜愛。一天,盧梭趁沒人的時候,從侍女床頭拿走小絲帶,跑到院裡玩賞起來。
正在這時候,有個僕人從他身後走過,發現了盧梭手中的小絲帶,立刻報告了伯爵。伯爵大為惱火,就把盧梭叫到身旁,厲聲追問起來。
盧梭緊張極了,心想,如果承認絲帶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會被辭退。以後再找工作,可就更難了。他結巴了好大一會兒,最後竟撒了個謊,說絲帶是小廚娘瑪麗永偷給他的。
伯爵半信半疑,就讓瑪麗永過來對質。善良、老實的小瑪麗永一聽這事,腦瓜子頓時懵了,一邊流淚,一邊說:「不是我,決不是我!」可盧梭呢?卻死死咬住了瑪麗永,並把事情的所謂「經過」編造得有鼻子有眼。
這下子,伯爵更惱火了,索性將盧棱和瑪麗永同時辭退了。當兩人離開伯爵家時,一位長者意味深長地說:「你們之中必有一個是無辜的,說謊的人一定會受到良心的懲罰!」
果然,這件事給盧梭帶來終身的痛苦。四十年後,他在本人的自傳《懺悔錄》中坦白說:「這種沉重的負擔一直壓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決心撰寫這部懺悔錄。」
「這種殘酷的回憶,常常使我苦惱,在我苦惱得睡不著的時候,便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
※ ※ ※
所謂「心生暗鬼」,是為有「愧」,誠然古人造字甚具智慧!心內有鬼則如千金重壓,是為「慚」也。造字者以慚愧而惕勉世人,所行必要不踰道德,光明正大,不欺暗室,則內心無鬼,高枕無憂;縱然夜半有人敲門,心亦不驚!所謂「正人君子」無他,慎戒所言、所行,依循道德禮範而已。
際值今日,可謂人心盡失淳樸良知,反以歐風美雨謂之「新潮」,因此有心無意中,造成愧對良心、良知之事,卻百般推諉是為目下潮流!眾生可知?縱然天下人相信你,但你不相信自己,慚愧即在內心萌芽,一輩子內心承載千斤重壓!願眾生細思吾言。
拱衡雜誌第315期
盧梭小時候,家裡很窮,為求生計,只好到一個伯爵家去當小佣人。
伯爵家的一個侍女有條漂亮的小絲帶,很討人喜愛。一天,盧梭趁沒人的時候,從侍女床頭拿走小絲帶,跑到院裡玩賞起來。
正在這時候,有個僕人從他身後走過,發現了盧梭手中的小絲帶,立刻報告了伯爵。伯爵大為惱火,就把盧梭叫到身旁,厲聲追問起來。
盧梭緊張極了,心想,如果承認絲帶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會被辭退。以後再找工作,可就更難了。他結巴了好大一會兒,最後竟撒了個謊,說絲帶是小廚娘瑪麗永偷給他的。
伯爵半信半疑,就讓瑪麗永過來對質。善良、老實的小瑪麗永一聽這事,腦瓜子頓時懵了,一邊流淚,一邊說:「不是我,決不是我!」可盧梭呢?卻死死咬住了瑪麗永,並把事情的所謂「經過」編造得有鼻子有眼。
這下子,伯爵更惱火了,索性將盧棱和瑪麗永同時辭退了。當兩人離開伯爵家時,一位長者意味深長地說:「你們之中必有一個是無辜的,說謊的人一定會受到良心的懲罰!」
果然,這件事給盧梭帶來終身的痛苦。四十年後,他在本人的自傳《懺悔錄》中坦白說:「這種沉重的負擔一直壓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決心撰寫這部懺悔錄。」
「這種殘酷的回憶,常常使我苦惱,在我苦惱得睡不著的時候,便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
※ ※ ※
所謂「心生暗鬼」,是為有「愧」,誠然古人造字甚具智慧!心內有鬼則如千金重壓,是為「慚」也。造字者以慚愧而惕勉世人,所行必要不踰道德,光明正大,不欺暗室,則內心無鬼,高枕無憂;縱然夜半有人敲門,心亦不驚!所謂「正人君子」無他,慎戒所言、所行,依循道德禮範而已。
際值今日,可謂人心盡失淳樸良知,反以歐風美雨謂之「新潮」,因此有心無意中,造成愧對良心、良知之事,卻百般推諉是為目下潮流!眾生可知?縱然天下人相信你,但你不相信自己,慚愧即在內心萌芽,一輩子內心承載千斤重壓!願眾生細思吾言。
拱衡雜誌第315期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坐禪之法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天打坐,便問道:「你為什么終日打坐呢?」
「我參禪啊!」弟子回答道。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還告訴我們終日坐禪不可以躺臥嗎?」
慧能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感到很困惑。
慧能禪師接著說道:「禪定,不是要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要使身心達到一種極度寧靜和極度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就會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就如同明鏡蒙塵,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問道:「那么,該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禪師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裏愚癡,就處處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癡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位和功勳對生命來說只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只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只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弟子終於醒悟。
生活中,要保持一顆清淨安定的心很難,因為被種種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讓很多人活得愚昧迷失。因此,要心生智慧,就要坦然面對一切。
※ ※ ※
夫坐禪之法,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般若為用。無念即是絕邪念,起正念;邪念乃念有念無,正念即不念有無。欲絕邪念,談何容易?三期普度,修道弟子多為「名、利、恩、愛、酒、色、財、氣」,八大魔王所縛,方寸不能握準,霎時間轉善為惡,復轉無為有,若非大根器,不能止苦樂生滅,以及愛親憎怨,此則坐禪之大毛病也。
既知無念謂正念,得止住這個有念,便生菩提之念,菩提乃假立之名,不可形容,無聲無臭,大觀自在,可說在塵出塵,萬事方便,對一切相一視同仁,無二無別,坐禪之要諦,得無念時,自能超脫。
關聖闡道篇-坐禪宗旨體用
「我參禪啊!」弟子回答道。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還告訴我們終日坐禪不可以躺臥嗎?」
慧能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感到很困惑。
慧能禪師接著說道:「禪定,不是要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要使身心達到一種極度寧靜和極度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就會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就如同明鏡蒙塵,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問道:「那么,該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禪師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裏愚癡,就處處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癡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位和功勳對生命來說只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只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只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弟子終於醒悟。
生活中,要保持一顆清淨安定的心很難,因為被種種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讓很多人活得愚昧迷失。因此,要心生智慧,就要坦然面對一切。
※ ※ ※
夫坐禪之法,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般若為用。無念即是絕邪念,起正念;邪念乃念有念無,正念即不念有無。欲絕邪念,談何容易?三期普度,修道弟子多為「名、利、恩、愛、酒、色、財、氣」,八大魔王所縛,方寸不能握準,霎時間轉善為惡,復轉無為有,若非大根器,不能止苦樂生滅,以及愛親憎怨,此則坐禪之大毛病也。
既知無念謂正念,得止住這個有念,便生菩提之念,菩提乃假立之名,不可形容,無聲無臭,大觀自在,可說在塵出塵,萬事方便,對一切相一視同仁,無二無別,坐禪之要諦,得無念時,自能超脫。
關聖闡道篇-坐禪宗旨體用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河伯娶妻
戰國時期,魏王派西門豹到鄴(今河北臨漳縣)這個地方做縣令。
初到鄴縣,西門豹發現這個地方人煙稀少,他拉住一個路過的老伯問:「我幾年前來過這裡,記得人還是很多的,現在怎麼蕭條成這個樣子呢?」
老伯說:「都是河伯娶媳婦鬧的!」
西門豹不解:「河伯是誰?他娶個媳婦就能導致一個縣城都蕭條了?」
老伯說:「你是外地新來的吧!河伯是漳河的河神,衪每年都要娶本地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如果不給衪送過去,就會發大水淹了縣城。」
西門豹問:「這話是誰說的?」
老伯答:「巫婆說的,縣城裡管事的每年都要給河伯辦喜事,一辦就要老百姓捐錢,我們捐一百萬錢,我們捐一百萬錢,他們就用二、三十萬錢來辦喜事,剩下的都被他們瓜分了。」
「河伯是怎麼娶新媳婦的?」
老伯說:「這些新媳婦都是巫婆挑的,她聽說誰家有年輕好看的姑娘,就去人家家裡接人,有錢人花點錢就打發了,沒錢人只能讓巫婆拉走姑娘。到河伯娶媳的那天,他們把打扮好了的姑娘放在葦席上漂流,沒多久,姑娘就沉到河裡了。就這樣,有女兒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這裡的人就越來越少,地方也越來越窮。」
西門豹忍住心裡的怒火,問:「河伯娶親之後,還發大水嗎?」
「怎麼不發啊?」老伯捋著鬍子說:「但巫婆說,如果不給河伯娶媳婦,會發得更厲害。」
西門豹冷笑:「等下次河伯娶親的時候,你也叫我來參加,我是你們的新縣令。」
到了河伯娶媳的日子,西門豹帶著士兵們來到漳河邊上,巫婆和地方管事急忙上前迎接。
西門豹問:「河伯的新娘子在哪裡呢?」
巫婆說:「正在那邊等著呢!」
西門豹說:「把她給我帶過來,我看看漂不漂亮。」
新娘子被帶了過來,滿臉淚痕。
西門豹說:「這個新娘子不好看,麻煩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過幾天給衪換個漂亮的再送去。」
說完,西門豹就派士兵將巫婆丟進漳河之中。
過了一會兒,還不見巫婆回來,西門豹說:「巫婆怎麼還不回來?讓她徒弟去催一催。」
士兵先後把巫婆的兩個徒弟扔進河裡。
見巫婆的兩個徒弟也沒能回來,西門豹又說:「看來女人就是辦不了事,讓管事的去催催吧!」
管事的一聽這話,嚇得面色如土,急忙跪地求饒,頭都磕破了,慌忙將自己和巫婆編造謊話騙取老百姓錢財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
從此,再也沒有人敢給河伯娶媳婦了。
初到鄴縣,西門豹發現這個地方人煙稀少,他拉住一個路過的老伯問:「我幾年前來過這裡,記得人還是很多的,現在怎麼蕭條成這個樣子呢?」
老伯說:「都是河伯娶媳婦鬧的!」
西門豹不解:「河伯是誰?他娶個媳婦就能導致一個縣城都蕭條了?」
老伯說:「你是外地新來的吧!河伯是漳河的河神,衪每年都要娶本地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如果不給衪送過去,就會發大水淹了縣城。」
西門豹問:「這話是誰說的?」
老伯答:「巫婆說的,縣城裡管事的每年都要給河伯辦喜事,一辦就要老百姓捐錢,我們捐一百萬錢,我們捐一百萬錢,他們就用二、三十萬錢來辦喜事,剩下的都被他們瓜分了。」
「河伯是怎麼娶新媳婦的?」
老伯說:「這些新媳婦都是巫婆挑的,她聽說誰家有年輕好看的姑娘,就去人家家裡接人,有錢人花點錢就打發了,沒錢人只能讓巫婆拉走姑娘。到河伯娶媳的那天,他們把打扮好了的姑娘放在葦席上漂流,沒多久,姑娘就沉到河裡了。就這樣,有女兒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這裡的人就越來越少,地方也越來越窮。」
西門豹忍住心裡的怒火,問:「河伯娶親之後,還發大水嗎?」
「怎麼不發啊?」老伯捋著鬍子說:「但巫婆說,如果不給河伯娶媳婦,會發得更厲害。」
西門豹冷笑:「等下次河伯娶親的時候,你也叫我來參加,我是你們的新縣令。」
到了河伯娶媳的日子,西門豹帶著士兵們來到漳河邊上,巫婆和地方管事急忙上前迎接。
西門豹問:「河伯的新娘子在哪裡呢?」
巫婆說:「正在那邊等著呢!」
西門豹說:「把她給我帶過來,我看看漂不漂亮。」
新娘子被帶了過來,滿臉淚痕。
西門豹說:「這個新娘子不好看,麻煩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過幾天給衪換個漂亮的再送去。」
說完,西門豹就派士兵將巫婆丟進漳河之中。
過了一會兒,還不見巫婆回來,西門豹說:「巫婆怎麼還不回來?讓她徒弟去催一催。」
士兵先後把巫婆的兩個徒弟扔進河裡。
見巫婆的兩個徒弟也沒能回來,西門豹又說:「看來女人就是辦不了事,讓管事的去催催吧!」
管事的一聽這話,嚇得面色如土,急忙跪地求饒,頭都磕破了,慌忙將自己和巫婆編造謊話騙取老百姓錢財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
從此,再也沒有人敢給河伯娶媳婦了。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戒神如是說
蓮生/文
有一位官員到我這裏來。
述說升遷之事:
他說:
「我是一位清官,從來不貪財,有人走後門,拿錢賄賂,我一概退回。」
他又說:
「當了官之後,我慎言慎行,不敢犯過,上級交代的事,我一律交辦,毫無差錯。」
他最後說:
「怪的是,像我這樣的好官,每一次有升遷的機會,每一回都擦身而過。有時候明明就是我了,同仁都來祝福,但是,煮熟的鴨子,又飛了。眼看同事都高升了,獨我還是在原地踏步。」
他問我:
「該怎麼辦?這是怎麼一回事?」
我一聽,也不知怎麼辦!
我說:
「念《高王觀世音經》吧!」
他答:
「早已唸了三千遍。」
我說:
「唸《真佛經》吧!」
他答:
「也唸了一千遍。」
我說:
「莫非是前世的業障來阻礙,你就修金剛心百字明法來懺悔。」
他答:
「四加行:大禮拜、大供養、四皈依、百字明,我都有修習。」
我問:
「你有修四無量心,行善嗎?」
他答:
「我認了一位單親媽媽的小孩,認養她,供她讀書的生活及一切費用。這些我都默默的在做。我是一位好官,也是一位好人,為何就是不能升遷?」
他憤憤不平。
我默默無語。
最後,我只有比了「手印」,召請「值日功曹」來解釋。
「值日功曹」未至。
卻來了「戒神」。
戒神說:
「這位官員,確實是沒有拿賄賂的金錢,但,這不能表示他不貪財,而是他害怕拿了錢,東窗事發,丟了官,又下了獄,自己一生全癈了,家產也破碎了,所以才不肯拿錢的。事實上,他愛錢愛得要命。」
戒神又說:
「他是乖乖牌的好官,上級交代的事,他一律照辦。老百姓的心聲,他因為怕事,一點也不敢反應給上級知道,怕事怕到這個樣子,好官自我為之。明知是對的,也不敢做,這不是為官之道,只會逢迎上級,對下一點也不做,這是好官嗎?」
戒神最後說:
「他行善,還有一點私心,他認養一位貧困的小朋友,其真正的原因是,這位單親媽媽,有一點姿色,他生出愛染之心,只是他生性懦弱,沒有行動而已,這是善事嗎?」
我聽了,悚然!
。
親愛的聖弟子:
我們一切的心念,冥冥之中,諸鬼神皆知道。
就像這樣,升官的事,就輪不到他了。
我看到戒神,將戒神的話,轉告了他,他不說什麼,施施然走了。
我說:
人生的一點一滴,皆是命也!
盧勝彥文集241冊《遇見本尊》戒神如是說
有一位官員到我這裏來。
述說升遷之事:
他說:
「我是一位清官,從來不貪財,有人走後門,拿錢賄賂,我一概退回。」
他又說:
「當了官之後,我慎言慎行,不敢犯過,上級交代的事,我一律交辦,毫無差錯。」
他最後說:
「怪的是,像我這樣的好官,每一次有升遷的機會,每一回都擦身而過。有時候明明就是我了,同仁都來祝福,但是,煮熟的鴨子,又飛了。眼看同事都高升了,獨我還是在原地踏步。」
他問我:
「該怎麼辦?這是怎麼一回事?」
我一聽,也不知怎麼辦!
我說:
「念《高王觀世音經》吧!」
他答:
「早已唸了三千遍。」
我說:
「唸《真佛經》吧!」
他答:
「也唸了一千遍。」
我說:
「莫非是前世的業障來阻礙,你就修金剛心百字明法來懺悔。」
他答:
「四加行:大禮拜、大供養、四皈依、百字明,我都有修習。」
我問:
「你有修四無量心,行善嗎?」
他答:
「我認了一位單親媽媽的小孩,認養她,供她讀書的生活及一切費用。這些我都默默的在做。我是一位好官,也是一位好人,為何就是不能升遷?」
他憤憤不平。
我默默無語。
最後,我只有比了「手印」,召請「值日功曹」來解釋。
「值日功曹」未至。
卻來了「戒神」。
戒神說:
「這位官員,確實是沒有拿賄賂的金錢,但,這不能表示他不貪財,而是他害怕拿了錢,東窗事發,丟了官,又下了獄,自己一生全癈了,家產也破碎了,所以才不肯拿錢的。事實上,他愛錢愛得要命。」
戒神又說:
「他是乖乖牌的好官,上級交代的事,他一律照辦。老百姓的心聲,他因為怕事,一點也不敢反應給上級知道,怕事怕到這個樣子,好官自我為之。明知是對的,也不敢做,這不是為官之道,只會逢迎上級,對下一點也不做,這是好官嗎?」
戒神最後說:
「他行善,還有一點私心,他認養一位貧困的小朋友,其真正的原因是,這位單親媽媽,有一點姿色,他生出愛染之心,只是他生性懦弱,沒有行動而已,這是善事嗎?」
我聽了,悚然!
。
親愛的聖弟子:
我們一切的心念,冥冥之中,諸鬼神皆知道。
就像這樣,升官的事,就輪不到他了。
我看到戒神,將戒神的話,轉告了他,他不說什麼,施施然走了。
我說:
人生的一點一滴,皆是命也!
盧勝彥文集241冊《遇見本尊》戒神如是說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聞過則喜
春秋時期的齊景公是一個縱情聲色的君主,所幸他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宰相——晏嬰。
有一次齊景公喝酒連喝了七天七夜,大臣妶章上諫說:「大王,您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以國事為重,別再喝了,否則就請先賜死於我。」
之後晏子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伯就失去飲酒的樂趣了;不聽他的話,他又不想活,這該如何是好?」
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
由於晏嬰這番機智的答話,以縱情聲色而亡國的夏桀、商紂來警惕齊景公,齊景公果真戒酒了。
一般人若能有「聞過則喜」的虛心態度,又做得到「過而能改」,自然可以不斷進步;若是只「聞過則諱」或是「聞過飾非」,將永遠錯失改進的機會,恐怕就連身邊的益友也會逐漸遠去。
※ ※ ※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總會存在些許的錯誤和缺點。
有的人有面對缺點和失誤的勇氣,努力糾正自己的缺點,從而使自己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完美。有的人對自己的錯失,毫無改過之意,甚至否認自己存在著缺點;結果,缺點和失誤越來越嚴重,最終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人要不斷正視自己的缺點,同時也要正視別人的缺點,不歧視,不遠離。
道在日常中
有一次齊景公喝酒連喝了七天七夜,大臣妶章上諫說:「大王,您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以國事為重,別再喝了,否則就請先賜死於我。」
之後晏子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伯就失去飲酒的樂趣了;不聽他的話,他又不想活,這該如何是好?」
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
由於晏嬰這番機智的答話,以縱情聲色而亡國的夏桀、商紂來警惕齊景公,齊景公果真戒酒了。
一般人若能有「聞過則喜」的虛心態度,又做得到「過而能改」,自然可以不斷進步;若是只「聞過則諱」或是「聞過飾非」,將永遠錯失改進的機會,恐怕就連身邊的益友也會逐漸遠去。
※ ※ ※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總會存在些許的錯誤和缺點。
有的人有面對缺點和失誤的勇氣,努力糾正自己的缺點,從而使自己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完美。有的人對自己的錯失,毫無改過之意,甚至否認自己存在著缺點;結果,缺點和失誤越來越嚴重,最終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人要不斷正視自己的缺點,同時也要正視別人的缺點,不歧視,不遠離。
道在日常中
密勒日巴
密勒日巴生於西藏阿里貢塘地區,七歲時父親早逝。依據當地的習俗,家產應由他的叔父託管,直到密勒日巴成年。
不幸的是,他的叔嬸都極貪婪狠毒。他們侵吞了這些產業,還把密勒日巴一家當成奴隸般欺凌。
為了報復他們的虐待,密勒日巴的母親變賣了她唯一的資產,籌錢讓密勒日巴出外學習黑法咒術報仇。密勒日巴達成了他母親的願望,當他再度回到家鄉時,已經成為一位成功的巫師。
當時適逢他叔父一家人為他的堂兄弟籌備婚禮。密勒日巴運用他的法力,以冰雹摧毀了他叔父所有的農作物。之後他更在婚禮中以法術折斷屋脊,壓死了他的堂兄弟與許多賓客。他的叔父最終下跪求饒,懺悔自己以往的惡行。
然而密勒日巴並沒有因報復了多年的深仇而欣喜,相反的,他因自己的作為而深受良心的譴責,內心產生無比的罪惡感。於是他決定捨棄一切身外之物,再度踏上旅途,下定決心修持正法。
他投入馬爾巴祖師門下,為了試煉密勒日巴的決心和淨化他的殺業,馬爾巴故意表現冷淡,令他承受種種難以想像的磨練。在通過種種試煉之後,密勒日巴終於超脫罪惡,清淨一切的罪障,成就「挫火定」與「那洛六法」的修持,被稱為「即身成佛」的修行者。
※ ※ ※
此戒名「悔恨」,有分狹義與廣義。狹義是「悔恨」為一事;針對自身。廣義則分別形成二種情緒,即「悔」與「恨」;乃有對於外在事務與人際等。
眾生應該常常有在事後懊惱、恨怨等發生,不論修行者或一般眾生,應是難免;一旦陷入悔恨的情境,我人靈明必將受蔽。「悔」惱,於事無補,更會讓自己失去信心。(若然真是鑄錯,何不亡羊補牢,積極補救?)「恨」,則是一個極端情緒,容易讓人陷入瘋狂情境;因而不論是狹義或廣義,行者必要戒慎。
云何戒此悔恨?當要修行者言行之前,切要深思再三,庶免事後懊悔,甚至恨怨。如果行者能夠謹守此戒,對於自身內性之修涵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言行之前多深思,養成習慣之後,那麼形諸於外,將是不慍不火、不急不燥,可以讓同修或者善眾升起欽仰恭敬之心,更可以輕易帶引行者或善眾,在修行路上步步前進。
復次,若遇事毛燥,事後動輒悔恨(或者易啣恨不釋),那麼其人必將難與同修或善眾平和相處,容易形成道場上之獨行俠,對於修行並無好處。
總之,畢竟眾生具凡性,處事悔恨在所難免,但是要成菩薩果,必要強力約制自己,故勉而力行此戒。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卅四、無悔恨戒
不幸的是,他的叔嬸都極貪婪狠毒。他們侵吞了這些產業,還把密勒日巴一家當成奴隸般欺凌。
為了報復他們的虐待,密勒日巴的母親變賣了她唯一的資產,籌錢讓密勒日巴出外學習黑法咒術報仇。密勒日巴達成了他母親的願望,當他再度回到家鄉時,已經成為一位成功的巫師。
當時適逢他叔父一家人為他的堂兄弟籌備婚禮。密勒日巴運用他的法力,以冰雹摧毀了他叔父所有的農作物。之後他更在婚禮中以法術折斷屋脊,壓死了他的堂兄弟與許多賓客。他的叔父最終下跪求饒,懺悔自己以往的惡行。
然而密勒日巴並沒有因報復了多年的深仇而欣喜,相反的,他因自己的作為而深受良心的譴責,內心產生無比的罪惡感。於是他決定捨棄一切身外之物,再度踏上旅途,下定決心修持正法。
他投入馬爾巴祖師門下,為了試煉密勒日巴的決心和淨化他的殺業,馬爾巴故意表現冷淡,令他承受種種難以想像的磨練。在通過種種試煉之後,密勒日巴終於超脫罪惡,清淨一切的罪障,成就「挫火定」與「那洛六法」的修持,被稱為「即身成佛」的修行者。
※ ※ ※
此戒名「悔恨」,有分狹義與廣義。狹義是「悔恨」為一事;針對自身。廣義則分別形成二種情緒,即「悔」與「恨」;乃有對於外在事務與人際等。
眾生應該常常有在事後懊惱、恨怨等發生,不論修行者或一般眾生,應是難免;一旦陷入悔恨的情境,我人靈明必將受蔽。「悔」惱,於事無補,更會讓自己失去信心。(若然真是鑄錯,何不亡羊補牢,積極補救?)「恨」,則是一個極端情緒,容易讓人陷入瘋狂情境;因而不論是狹義或廣義,行者必要戒慎。
云何戒此悔恨?當要修行者言行之前,切要深思再三,庶免事後懊悔,甚至恨怨。如果行者能夠謹守此戒,對於自身內性之修涵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言行之前多深思,養成習慣之後,那麼形諸於外,將是不慍不火、不急不燥,可以讓同修或者善眾升起欽仰恭敬之心,更可以輕易帶引行者或善眾,在修行路上步步前進。
復次,若遇事毛燥,事後動輒悔恨(或者易啣恨不釋),那麼其人必將難與同修或善眾平和相處,容易形成道場上之獨行俠,對於修行並無好處。
總之,畢竟眾生具凡性,處事悔恨在所難免,但是要成菩薩果,必要強力約制自己,故勉而力行此戒。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卅四、無悔恨戒
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
郢書燕說
參閱《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的記載。
有一天夜裡,楚國京城郢都的一個人在家給燕相國寫信。因為燭燄偏低,燭光搖曳不定,顯得有點昏暗;這位郢人對侍者說:「舉燭!」,意思是說,明燈高照,寫信就看得清楚了。
由於燭光不亮,心中犯急,腦子裡想著「舉燭」,嘴裡念著「舉燭」,竟然不知不覺把「舉燭」二字也寫到信裡去了。過後他沒有檢查,就把信交給了侍者。
燕相國接到郢人的信之後,反覆看了數遍,始終不解「舉燭」的意思。忽然靈機一動,久聞楚國人才濟濟,難道這就是郢人的暗示嗎?
他若有所悟地說:「舉燭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會推舉光明磊落、才能出眾的人擔當重任。照這樣看,郢人致書,故意突出『舉燭』二字,其主要用意,原來是為我獻策!」
翌日,相國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燕王聽了十分高興,贊同相國的意見,於是下令廣招賢士,進而使得燕國政通人和,日益強盛。
後來,比喻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有一天夜裡,楚國京城郢都的一個人在家給燕相國寫信。因為燭燄偏低,燭光搖曳不定,顯得有點昏暗;這位郢人對侍者說:「舉燭!」,意思是說,明燈高照,寫信就看得清楚了。
由於燭光不亮,心中犯急,腦子裡想著「舉燭」,嘴裡念著「舉燭」,竟然不知不覺把「舉燭」二字也寫到信裡去了。過後他沒有檢查,就把信交給了侍者。
燕相國接到郢人的信之後,反覆看了數遍,始終不解「舉燭」的意思。忽然靈機一動,久聞楚國人才濟濟,難道這就是郢人的暗示嗎?
他若有所悟地說:「舉燭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會推舉光明磊落、才能出眾的人擔當重任。照這樣看,郢人致書,故意突出『舉燭』二字,其主要用意,原來是為我獻策!」
翌日,相國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燕王聽了十分高興,贊同相國的意見,於是下令廣招賢士,進而使得燕國政通人和,日益強盛。
後來,比喻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神奇的心力
蓮生/文
我覺得一個行者,只修「佈施」及「守戒律」是不夠的,「佈施」只是世間道德,「守戒律」亦是世間道德,雖然有功德,但全是外功,要圓滿內外功德,一定要修禪定。
禪定就是專注,沒有經過調伏的心,心是散亂而無章的,念頭忽起忽落,完全不受控制,跟隨著六根六塵而浮動。要訓練自己的心力,就得反覆將心念專注於佛陀傳給我們「身、受、心、法」四念處,只要定力純熟,專注於一,這就是禪定。
我發覺專注於一的心力,是很神奇的,在這方面,有很多很多的證驗:
行者只要心力專注於一,這個一是毫無雜念,只是四個字「阿彌陀佛」,我發覺「阿彌陀佛」剎那中便降下法身光明。或者專注於「阿彌陀佛」的金身,同樣降下法身光明。
當我專注於眼識時,我能觀察到「色界禪天」的淨光,那淨光絕對不同於世間的光明,是綿綿無盡的,是細密而微妙的,我可以看見「梵天界」的景色。
如果專注於一,心境完全平和的時候,自己的心中光明會自然流露出來,有的時候從心到雙手,由手指透出光明,行者只要用手摸一摸碗,那碗就清淨了。用手摸一摸椅子,椅子也清淨了。同樣的,用手摸一摸人的頭,人的頭就清淨有光,我相信,這就是上師的加持力。
心念專注於一,一切出世間的智慧自然而然的通了,原來經典中不解的句子,一下子全豁然而悟,佛菩薩會把「般若心法」輸入腦海之中,讓行者得到無上的佛慧。
心念專注於一,思之,思之,鬼神通之。這神奇的心力,真的是非常重要。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神奇的心力
我覺得一個行者,只修「佈施」及「守戒律」是不夠的,「佈施」只是世間道德,「守戒律」亦是世間道德,雖然有功德,但全是外功,要圓滿內外功德,一定要修禪定。
禪定就是專注,沒有經過調伏的心,心是散亂而無章的,念頭忽起忽落,完全不受控制,跟隨著六根六塵而浮動。要訓練自己的心力,就得反覆將心念專注於佛陀傳給我們「身、受、心、法」四念處,只要定力純熟,專注於一,這就是禪定。
我發覺專注於一的心力,是很神奇的,在這方面,有很多很多的證驗:
行者只要心力專注於一,這個一是毫無雜念,只是四個字「阿彌陀佛」,我發覺「阿彌陀佛」剎那中便降下法身光明。或者專注於「阿彌陀佛」的金身,同樣降下法身光明。
當我專注於眼識時,我能觀察到「色界禪天」的淨光,那淨光絕對不同於世間的光明,是綿綿無盡的,是細密而微妙的,我可以看見「梵天界」的景色。
如果專注於一,心境完全平和的時候,自己的心中光明會自然流露出來,有的時候從心到雙手,由手指透出光明,行者只要用手摸一摸碗,那碗就清淨了。用手摸一摸椅子,椅子也清淨了。同樣的,用手摸一摸人的頭,人的頭就清淨有光,我相信,這就是上師的加持力。
心念專注於一,一切出世間的智慧自然而然的通了,原來經典中不解的句子,一下子全豁然而悟,佛菩薩會把「般若心法」輸入腦海之中,讓行者得到無上的佛慧。
心念專注於一,思之,思之,鬼神通之。這神奇的心力,真的是非常重要。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神奇的心力
訂閱:
文章 (Atom)